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可以说是亚洲电影大放异彩的一年,是枝裕和、李沧东、贾樟柯中日韩三个国家的顶级文艺片导演都奉献出了自己沉淀多年的新作。
《小偷家族》的深刻复杂拿下了金棕榈大奖,一部以弱者的温柔善意与牺牲精神挑战人类道德制度上限的无政府理想主义之作,这一次的家庭,这个原本温暖的名词中,融入了非血缘关系和人性中的自私,却仍能让我们感到无比动容。
而李沧东的新作《燃烧》更是放映前就收获了大量关注,在戛纳一播出就得到了首轮接近满分的评委席评价,这次强调阶级意识和“饿感”。
李沧东又一次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游离的社会边缘人和小镇青年,穷人的饥饿是肉体的小饿,吃饭就能解决,富人的饿是精神大饿,挥洒钱财、空虚焦虑,酒精、药物也难以解,当跋扈的富人遇上隐忍的贫穷青年,那摧枯拉朽的最后一幕,能让电影前各个阶级的人们同时被震撼。
而早已因为自己的文艺电影名声在外的贾樟柯带来了他的《江湖儿女》,这一次,贾导试图串联起了自己的贾樟柯电影宇宙,又一次将中国的情义、江湖传达给了世界。
比起今年戛纳的百花齐放,2017年的戛纳就逊色不少,最让东亚观众贻笑大方的是索菲亚·科波拉评分仅有5.9分的《牡丹花下》,肤浅、直白的表现了女性的“宫斗互撕”戏码,竟然拿下了最佳导演奖。
但今天,小红颜秀影要为大家介绍的是2017年戛纳最佳女主奖的电影;《凭空而来》,
一个痛苦比《三块广告牌》更加浓烈的故事!
如果说这部电影的剧本只能达到6.4分,那么靠着最佳女主黛安·克鲁格的演技,硬生生将这部电影救到了7.4分。
做为一名德国女演员,黛安·克鲁格担任过专业的芭蕾舞者,担任过模特,随后被吕克·贝松发掘,开始电影工作又被导演沃夫冈·彼得森发现,出演《特洛伊》中倾国倾城的王妃海伦。
《凭空而来》中的黛安·克鲁格原本与普通人一样,是一个幸福的妻子和母亲,不料一次爆炸事件夺走了土耳其裔丈夫和儿子的生命,经查证,爆炸事件是由两名德国“新组(na)织(cui)分子”策划。
悲痛欲绝的黛安·克鲁格誓为家人讨回公道,却不断在制度、法律和偏见中碰壁,在绝望中走投无路的她,开始了复仇计划。
德国著名导演法提赫·阿金的作品向来注重社会批判和社会平等,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斗士”!
此次,他继续延续了个人风格,而在镜头语言和叙事技巧上,更是带给了观众诸多惊喜,主题上也直指极右翼势力,表现了自己对新移民浪潮、难民经济、恐怖分子……这些尖锐的社会问题的思考,也传达了在当今语境下十分重要的信息。
那个在昆汀的《无耻混蛋》里美艳复古的德国美人,大家既定思想中的“花瓶”黛安·克鲁格也贡献了极佳的演技,一举拿下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
《凭空而来》的剧情非常简单,但是定位却十分复杂,是非常工整的三幕式结构,第一幕描绘了黛安·克鲁格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忽然因为一次恐怖袭击而支离破碎,黛安·克鲁格的绝望和窒息!
而第二幕则是黛安·克鲁格得知了谋杀自己家人的犯罪嫌疑人后,找回了活下去的动力,重燃复仇之火!
第三幕则是法庭上犯罪嫌疑人被宣判无罪,黛安·克鲁格绝佳到寂静的选择了以同样的方式,背着炸药包来到犯罪嫌疑人夫妻的房车中,和他们同归于尽。
《凭空而来》的剧情绝对算不上复杂,主要就是描述了黛安·克鲁格在极端分子摧毁了自己家庭后的战斗之路,但是定位和类型上却夹杂的很复杂,有犯罪题材、有庭审律政题材、有冒险题材、到最后成为了文艺或者心理题材。
这三幕剧中稍显弱的是第二部分的庭审,本来应该成为电影的高燃或者高潮时刻,但是电影中庭审的场景显得业余、也缺乏戏剧味了一些。
但《凭空而来》中黛安·克鲁格的演技算是直接升华了整部电影,在蔚蓝寂静的大海前,在随风飘拂的芦苇荡中,戴安的脸从一开始的悲痛、绝望、狰狞、吼叫到如今的寂静,在看完了手机里儿子、丈夫的欢声笑语后,在经历了法庭上的颠倒黑白、无力挽回、小人得势之后,她的脸上竟然带着安详寂静。
如果说,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在《三块广告牌》中的表现,是演绎为了正义抗争到底的绝望愤怒和力量。
那么《凭空而来》中的黛安·克鲁格则演出了绝望到平静,一心只想求死,从悲恸到愤怒到最终的麻木。
其实,这是比愤怒、复仇、咆哮更深刻的感情,层层递进到最后只能以牙还牙的决绝,却让我们一点都不觉得突兀,反而很自然,就如同电影里打造那种雨水不断、阴郁静默,只能一直以烟酒麻痹的氛围,而黛安·克鲁格演活了遭遇死亡的绝望。
电影《凭空而来》作为法提赫·阿金的作品,依旧尖锐的指出了当今欧洲社会一个极大的问题,不论是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希望的另一边》,还是爱德华·诺顿的《美国X档案》,在新移民的浪潮下,失业人口每月递增、社会的不安氛围,使得欧洲出现了大批的信奉种族优越的激进分子。
在《凭空而来》中,那些坏人不仅仅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还获得了政府补贴的公款旅游,甚至加入的新组织政党也已经在德国合法化了;希腊赶来并且接待犯罪人的证人与德国的新组织之间互相协作,并建设了自己的网站,建立了某种国际化的链接。
而希腊的“金色黎明”也在本片中也有所提及,这个组织具有很强的种族主义和仇视外来者顷向!
所以在《凭空而来》中,黛安·克鲁格自然过渡的演技,从悲恸到愤怒再到最后的绝望、寂静确实使得电影观感极佳、层次感十足,但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无可奈何的“以暴制暴”,真正的问题却没有被解决。
在《希望的另一边》中,善良无辜的移民可以随意混入芬兰,那么邪恶的呢?
难民浪潮该如何缓解?
于是就出现了各种新的组织,在欧洲大量难民带来的动荡、不安,社会萧条中,在宗教式的恐怖袭击带来的胆战心惊中,这些组织却在以肉眼难见的速度,迅速崛起。
《凭空而来》虽然剧情简单,却融合了人性、家庭、孤独、社会安全和司法正义,虽然这是电影,却真实的让人害怕 - END -往期文章回顾你好,我是连环杀人犯,简直比小说还荒诞!
今年最好看的丧尸片,烂番茄100%!
漫威靠彩蛋,DC靠特效,“海王”中的东方武侠哲学!
和75CM的“大”姐姐谈恋爱?
真羡慕日剧里的他!
豆瓣9.1,那个性感而优雅的“麦瑟尔夫人”又回来了!
虽然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但只用科学解决了人与自然的部分矛盾,对于人与人,人种与人种,宗教与宗教的矛盾依然没有解决,社会通过制度解决不了,最终女主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文艺复兴前一样,以暴制暴。
影片发布于2017年,但今天看来其具备很强的现实意义,片中描述的故事每天仍在发生,德国法国黑人和穆斯林人口比例不断增长,随着欧洲难民问题的扩大,矛盾只会越来越难以解决。
若不提意识形态,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家庭社会悲剧。
但是又难以不提意识形态:导演在片尾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批判针对对象,(大致)是:2000-2007年,有近10个德国移民被有纳粹情绪的某个地下党派暗杀。
德国是懂得自省的民族,作为土耳其裔的导演,帮日耳曼民族继续“自省”也更可以理解。
反思纳粹绝无问题,但是细想:援引8年中因为新纳粹的暴行而死去不到10个人,似乎并不是表面上的那种具有极强的现实批判性?
极右是极为恶劣的、令人发指的,但电影诉诸的极右暴行,从数据而言,似乎并非当代暴力的大量现象。
现在的氛围似乎是:极右稍微露头,便被一棒打死(当然,打得好);但相较而言,直接反思其他更为恶劣的当代暴力的行为,远远不够。
这个现象也是十分令人不悦的。
就本片而言,女主丧夫丧子;罪犯却因为法律的“漏洞”而逃之夭夭。
女主心态一波三折,最后选择和罪犯自爆,回想起来也是一开始就注定的结局。
情节处理,人物表演,以及时而出现的渲染心态的背景音乐都很恰切。
令人抑或的一点是镜头的选择,当然十分生活化,用手持摄影,随机旋转,但似乎没那么考究。
随风飘逝的生命,如同玻璃般脆弱,凭空而来的复仇,无法挽回伤痛,无法拯救遗憾,社会的污垢早已深深扎根,浮于表面的正义并非想象中的公平,这不是一种病态,而是一种常态。
一个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远无想象的少,但绝非以为之多;一个社会所能承受的黑暗,足以掩盖光芒,足以掩饰伤痛。
腐败的思想或是错误的风气,会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测的变故,我们无能为力,也无可奈何。
观影完毕,回味一番,是苦涩的感觉,深陷社会之中的人,显得如此渺小卑微,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这是一个关乎复仇,全程弥漫恐怖主义的故事,一个因一起精心策划的爆炸事件,因“新纳粹主义”的重生,而失去家庭的女性,在与制度“作对”的期间,承受了难以言表的压抑与黑暗,终究没能打败法律的“公正判决”,只能凭一己之力制裁幕后的凶手。
影片可大致分为三段,突然的噩耗,法庭的判决,与冷静的复仇,基调的变化由沉痛到绝望再到心如死灰,宛如垂直下降的温度,一直堕入地底,仿佛无底洞一般引诱着你不断坠落。
人情的暖与法律的冷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制度的阴冷与人性的阴暗不言而喻。
细致入微的辩词与冠冕堂皇的狡辩骗过了制度,触目惊心的背后,只有荒凉的人性,只因可笑的“疑罪无从”原则,行凶的人得以逍遥法外。
政治的颓废暴露无遗,而影片将此刻画得极为讽刺。
压力可以摧残你仅有的理智,也能激发你无限的潜力。
抨击够了,就到了复仇的时刻,但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情绪爆发,有着内心的抵抗,有着良知的警告,有着强烈的欲望。
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复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漫长到沉淀你所有的情绪,令你成为一个灵魂尽失的空壳,一个徒具形骸的生命。
故事至始至终都没有多大的起伏,但最后沉默积蓄成一个点的爆发,又陷入更深的沉默后,令我们感受到了震撼的表达,仿佛是无声的咆哮,比震耳欲聋更有力度,更有分量。
以暴制暴,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境,也并不广为提倡,但在这个故事里只显得理所应当。
而复仇完全可以血债血偿,但她选择了同归于尽,这是所有结局中最出乎意外,又最符合情理的一个,结尾平静的海面就像这个故事般,没有波澜起伏,只有层层涟漪。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蔚蓝深影”,有经典,有冷门,有高分,有热门,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分享!
影片讲述了一个不是复仇的复仇故事。
典型的三段式电影 。
女主卡嘉的丈夫和孩子在一次新纳粹主导的爆炸谋杀中丧生,卡嘉不仅要面对与公婆父母间的家庭矛盾,公婆指责若他们当时留在土耳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而母亲则称她的丈夫教会了她吸毒;还要面对警察的质疑,因为她的丈夫有贩毒前科。
而法律并不能为她伸张正义,谋杀她丈夫和孩子的凶手——新纳粹主义的信仰者一对年轻的德国夫妇,被宣布无罪释放,卡嘉决定自己去复仇。
导演阿金是一位功底极扎实的导演,他演员出生,做过编剧,最后当导演。
他是土耳其裔的德国人,同影片中卡嘉的丈夫一样,而新纳粹就是为了保持纯粹德意志血统而存在的,所以导演的立场在影片中极其微妙。
很多人说其中涉及到了政治话题,但它的标签应与政治无关, 在我看来,政治话题只是一个环境背景,有政治就会有矛盾冲突,电影永远无法避免政治,也不应当刻意避开政治 。
而作者想表达并非是对这样的政治话题做出一个立场的选择或者批判,而是表达一种立于绝对理性主义之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影片只是一个痛失所爱的母亲和妻子的内心情感,导演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上将其贴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卡嘉同她的丈夫在监狱中结婚,他们买不起戒指,只有戒指纹身,丈夫与孩子是她全部的爱,正当他们的生活向好的方向发展时,发生了晴天霹雳 。
从那时开始,卡嘉不再来月经,这是影片中的一条线索。
此时,没有月经的卡嘉是不正常的,她心中悲痛绝望 ,因此前两章不是阴天就是下雨,气氛非常沉郁 。
她的这种悲痛是别人无法感同身受的,此时她是失去丈夫的妻子,是失去孩子的母亲,是整场爆炸案的最大受害者。
她的父母公婆亲友都悲伤,但仍然无法为她设身处地的着想,换句话说,一个人永远无法从他人处获得安慰,即使是她的律师好友,仍然会无意识说出要去接孩子,她的闺蜜甚至带着孩子来看她,当着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面前逗弄孩子。
而这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她偏过头去的悲伤面孔几乎已经注定了她的结局 。
法庭上,凶手的公公前来指正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卡嘉甚至有些不敢相信。
别人竟然会因为价值观不同而和儿子断绝,而且大义灭亲,但卡嘉不敢肯定若是她自己的儿子她会怎样做 。
那位老父亲的出现似乎在告诉卡嘉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站在她这一边的,还是有希望,但是审判的结果却将她往死神那边又推了一把。
凶手的父亲与卡嘉交谈法律体系会平衡这个世界的秩序,但绝不会抚慰个人的伤痛,也永远无法做到 。
凶手被宣判无罪。
卡嘉决定自己去复仇。
我想这时的卡拉心中是有复仇的。
第三章在希腊,颜色终于鲜明起来,有晴天有大海。
在卡嘉制作了炸弹打算去“以眼还眼”时,她久违的月经来了。
她的身体终于恢复了正常。
她找到了那对凶手夫妇的房车,并将炸弹放入车下。
如果就此她按下遥控按钮,她会报仇,也会成为同他们一样的凶手,但这样就会是一个简单的复仇电影,大快人心。
但德国电影不会像美国电影一样,所以,卡嘉又将炸弹拿了回来,或许是看见了车窗上的那只鸟,或许是看到了那对出去晨跑的德国年轻夫妇,年轻,美丽,似乎这样的人并不会去残忍的杀害一个六岁的孩子。
(导演在这里刻意模糊的那对德国夫妇,因他并非想对这样的政治立场做一个选择,也因为在政治信仰上无法区分绝对 。
)或许是她愿意再相信一次法律体系 。
她再一次看到了丈夫和儿子的视频 。
在海边,丈夫与儿子在浅滩上奔跑,他们呼唤她:“来吧,妈妈 。
”来吧,妈妈 。
对于卡嘉来说,她只能和她的丈夫,儿子在一起,若他们离开了,她也要 追随而去 。
但这竟然发生在明丽的希腊海边,那时她的月经也来了,律师朋友打电话来鼓励她,他们可以上诉,他们一定会胜利,会用法律来惩罚这,两个凶手,而第一次她也放下了炸弹,一切都让人觉得似乎是有希望的,会好起来的,而她也不会做傻事 。
复仇?
可这一切对她来说都没有意义了。
她等候了一夜,在晨光灿烂时上了凶手的房车,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毫不犹豫的引爆了炸弹。
平静清晨下的爆炸突如其来,那声爆炸震撼人心。
她一种决绝的战斗姿态给了所有人一个想不到的结局。
我想此时她不是为了复仇,只是因为她看到了丈夫和儿子呼唤她:“来吧妈妈 。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卡嘉在空无一人大大房子里,趴在窗台前,外面是绵绵不断地雨,她的眼中没有泪,眼泪已经流干, 但窗户上雨水流下的影子映在她脸上,像极了泪水 。
这些袭击背后唯一的原因就是,这些受害者都不是具有“正统德国血脉之人”。
©[凭空而来]只身复仇的女主角德裔的女主角卡佳要承受同时失去土耳其裔的丈夫和儿子的苦难,因为一对金发碧眼的年轻新纳粹夫妻在丈夫办公室门前放置了一枚炸弹。
当漫长而僵化的司法过程终无法实现卡佳渴求的正义,她选择了以相同的方式炸掉凶手和自己。
蔚蓝的海边,是冒着浓浓黑烟燃烧着的白色房车,轻快的歌声响起,似乎消解了一丝阴霾。
©[凭空而来]结尾但,没有和解。
有的是尖锐的对立,以血祭血的愤怒,生生不息的憎恨,以及不断回环的肃杀。
作为土耳其裔德国人的导演法提赫·阿金是悲观的,但也是敏锐的。
©生活在德国的土耳其裔导演,法提赫·阿金以尖锐的方式发出悲鸣和呐喊的[凭空而来],迫使着你不得不去正视、去思考欧洲正在愈演愈烈的新纳粹势力。
或许总有人不屑一顾地觉得新纳粹只是不成气候的一小撮——但就像当初希勒特成立纳粹党、甚或该党议席不断增加时,没有人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①光头党?
街头年轻混混?
说是,德国球队在国际赛事上赢球时,即使是再激动的球迷,也没有人敢高喊“德国最强”、“德意志万岁”的。
因为一定会引来周围人的侧目和纷纷议论:“什么?
你是光头党吗?
想要复兴纳粹?
”至少可以说明,在当下的德国,人们普遍很警惕,新纳粹当然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但这件事更让我好奇的是,光头党是怎么开始和新纳粹画上等号的。
毕竟,兴起于60年代英国伦敦的光头党(Skinhead),在当时还只是占据了一席之地的青年亚文化的一支。
©60年代伦敦光头党的典型装扮出生于工人阶层,剃光头,穿背带裤、马丁靴,听牙买加雷鬼乐的光头党青年们,在当时几乎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诉求。
他们最多算得上是精力过剩,喜欢在街头搞点事,发泄下作为底层的愤怒和精力的一代。
在谱系上属于和摩登族(Mod)、朋克青年(Punk)同一类的群体。
而新纳粹(Neo-Nazism),大多是极端民族/种族主义者,旨在延续纳粹精神,保持种族纯粹,强调的是本种族的优越。
为区别希特勒时候的纳粹主义,在前面冠之以“新”,或有时也以极端右翼的名字出现。
但从光头党发展到新纳粹的这一派系,总免不了让人觉得,新纳粹也同样是精力过剩、无处发泄的一个群体。
就像是[这就是英格兰]、[英国制造]里,英国的光头党们。
©[这就是英格兰]里的光头党们[这就是英格兰]的时代背景是80年代初的英国,撒切尔夫人带着她的“新保守主义”上台。
小男主的父亲死于一场莫名其妙的英国对外战争,经济仍然是一蹶不振,难见好转。
彼时失业人口倒是每月见长,最终达到了自大萧条以来300多万的最高数字。
整个社会的不安氛围,就如同英国那潮湿的海风,遍布英格兰岛。
©摄影师镜头下80年代的失业青年在街头迷茫又愤怒的失业青年们,就差一个理由,就能一点即着。
而这时,鼓吹排外,反对外来移民的新纳粹思潮适时而生。
就像电影里一个光头党大佬演讲所说:我们参加蠢得要死的战争,各个要么送死,要么失业,还尽是欢迎外来移民,抢占了我们的工作,把英格兰拱手让人。
©[这就是英格兰]光头党愤怒的演讲所以,一部分激进的光头党揭竿而起了,将反对移民演变为暴力事件,而种族主义也借此时机取得了复兴。
事实上,早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欧洲各国急缺劳动力的情形下到80年代,英国的光头党文化又迅速对外扩张,法国、前东德地区、西班牙、芬兰、丹麦、挪威等整个欧洲都有了光头党。
德国的[格斗女孩]、[前任领袖]讲的都是新纳粹主义怎样成为了普通青年的政治信仰和未来依托。
©[格斗女孩]的家丹麦的[兄弟情]通过一段光头党内的同性爱情,展现在丹麦光头党的势力和对年轻人的影响。
©[兄弟情]里的光头党集会情景每个心中有怒的年轻人都握紧了拳头,燃红了眉眼,将生存的压力、未来的无望,寄托在狂热的种族主义上。
他们举起枪,抛下炸药,才有了[凭空而来]那样忧心忡忡的呼喊和警戒。
②新纳粹,近未来势力浪潮?
2016年末的德国科隆跨年夜,本该热闹平和的新年关头,却发生了近百名女性被抢劫、猥亵、性侵的恶性事件。
哦,难民。
2011年夏天的挪威,正在奥斯陆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在一瞬间被炸成烟花,77人遇难。
呵,新纳粹。
或许恶魔从来都是双生子。
就像近90年前,希特勒也是在经济大萧条、大量外来人口的背景下,利用仇恨移民的民众情绪,得以上台。
而今的欧洲,难民的大量涌入、整体经济的停滞不前,很难说阿金的[凭空而来]不是一张未来图景预言。
两方极端势力对立的越尖锐,彼此仇恨越生生不息,便越是培育新纳粹的绝好土壤。
©在德国,一场反对穆斯林和移民的抗议集会当人们对欧洲新纳粹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社会底层的、在街头闹事的成群结队的小混混时——[凭空而来]里,那对夫妻加入的新纳粹政党已经在德国合法化了;希腊和德国的新纳粹之间互相协作,已经建立了某种国际化的链接。
事实上,各式极右翼政党在欧洲社会已经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希腊的「金色黎明」是对移民实施暴力事件最多的团伙之一,也是全国的第三大政党;丹麦的「排外权力党」掌控着丹麦五分之一的议会席位;法国的「国民阵线党」和英国的「不列颠第一」已经成为国内的主流政党之一。
......©希腊「金色黎明」和它的领导人在欧洲大量难民带来的动荡里,宗教式恐袭带来的震惊里,新纳粹绝对在以肉眼难见的速度,迅速崛起。
而这个魔鬼,还远没有被人足够重视。
所以,拍出[凭空而来]的法提赫·阿金是时代的斗士,他比别人忧虑的更深,也更远。
他让电影不再只是娱乐的电影。
南艺和歌德学院(中国)举办的中德电影沙龙,2019.4.21于南艺电影馆放映《凭空而来》,南师大王强老师和南艺的沈晓平老师映后做了交流,收益颇多,在这将讨论和发言的部分内容整理记录。
导演避开了政治立场,是怀着人道主义的创作。
人的本质是孤独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鲁迅),即使亲人,闺蜜,朋友再亲密无间,人也永远无法在别人身上找到自己想要的。
(律师和闺蜜无意间在女主面前提起孩子)女主角被两种力量拉扯。
她忍着巨大的悲痛出庭,诉诸法律和正义,甚至犯罪者的父亲主动作证,并向她道歉。
这都在表明,这个世界是美好有爱的。
另外一个来是她内心的人本身的力量和冲动,最后呈现为要和最亲的人团聚的渴望。
女主角无疑是勇敢坚强的,在法院宣布判决的时候,她并没有表现出我以为的歇斯底里的绝望和委屈,紧接着就是清晰条理的行动。
在拿回装有炸药的背包之后,她月经来了,从悲剧发生的那天起,她整个人就处于一种高度紧绷的极端状态,那一刻她又回归到了人体的正常运转。
她在理智的清醒的状态下清楚作出决定,即使上诉有望,法律的制裁和正义的审判也与她无关了,单纯的复仇也无法弥合这份伤痛,决绝的同归于尽和亲人天堂相聚才是她的夙愿。
法律从来是维护社会整体秩序的稳定,而人内心遭受的创伤和打击不是法律机构和法律从业者需要考量的,而这正是艺术需要关注的所在。
人类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永远无法得到解决。
艺术唤醒的是人的内心,并不承担着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
如果一开始就抱着解决社会问题改变法律的初衷,创作最终将沦为说教。
一个土耳其裔呆在文化背景和习惯不同的国家里,你只能收到排斥 与偏见。
当你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是不会慰问你的。
他只会询问是不是因为你的种族问题才导致这个灾难。
我看到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 那位警察来到女主调查情况时,女主只想见到她丈夫和儿子。
警察的一句话,让我觉得惊讶,“你的丈夫和儿子已经烧的不成人样了,或许还剩下一个手臂。
”请问警察是这样口不遮拦的吗?
如果是我想到最爱的人只剩下一个手臂,可能是痛苦到无法用语言形容了。
再到最精彩的部分,我觉得女主情绪把握的非常到位,伤心,无奈,失落。
以及对法律的讽刺,或许是因为法律的不健全还是想说明社会是无法打倒恐怖分子的。
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影片想最突出的应该是女主的复仇,第一次把炸药放在车底下,再把它拿出来。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拿出来了。
看到第二次复仇我才明白,她已经觉得自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了,最终的同归于尽,镜头也慢慢的向上,看到夕阳,也看到他们一家人最后还是“团聚”了 整部影片,我觉得跟大家观点一样,就是反派塑造太少了,完全不知道 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许多给点反派的镜头,能够制造更多的矛盾点,更能突出复仇的主题。
在影像和现实的镜头交叉是个不错剪辑手法恰到好处。
本身剧情是一般,但是由于演员表现的很有张力,让人沉入在悲伤的情绪里,剧情也相对没那么重要了。
怎么说呢,把第一幕该发生的事情搞了两幕,第三幕本该搞两幕的却很慢。
重点不足啊,本以为是个舒爽的复仇片,结果大笔墨都在法庭派的败诉,但是会败诉这件事我们早就知道了啊,这一幕你想讲啥呢?
仅仅是讲对方的腐败,搞伪证,搞人身攻击?
嗯嗯,这里引申出一个概念,就是...每一幕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甚至不是每一幕,而是一段剧情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
比如法庭这段剧情,其实我感觉就是个情节点,表达元凶正犯被放了而已,有必要拖一整个幕吗?
如果是一幕的剧情,总得在这一幕的基础上表达出什么对吧?
以及揭露些什么对吧,哪怕只是表达新nazi很残忍也行啊?
但是都没表达!
也没有表达司法的腐败(成功但失败像熔炉,但没表达熔炉的法庭内容),也就是幕主题。
总之我不懂这段法庭为什么要这么长,并且这么长居然还什么都没说,只是一个情节点而已若是修改,至少要表现些东西吧?
比如新nazi的一些思想?
而不是纯粹的把他们当作邪恶化身。
这一幕,或者是法庭太敷衍!
另外衍生思路,情节点是败诉,但是伴随情节点要讲的东西应该有一些、就算这有一个场景,也能比这个电影丰富,可以表现nazi,表现德国的律法之类的。
但是还是表现nazi好一些,能看出来导演就是在搞这个概念,然后妄图片凭概念贵!
但是居然连这个概念都没讲好,还需要结尾在大屏幕上打字...一个场景中能讲的内容,拖了一个电影都没讲好...
28号万州的公交车事件对遇难者来说是一场凭空而来的无妄之灾,21号出轨的台铁列车事件也是。
不过是坐一次公交车,不过是坐一次火车,就那么有去无回了。
《凭空而来》中因爆炸丧生的土耳其后裔,遭遇的也是一场无妄之灾,一切的根源只在于他们不是正统的德国血脉。
女主角戴安·克罗格表现卓越,她从悲痛到愤怒到绝望再到反抗,将未亡人将为人母的各种情感演绎得感同身受。
整部片子她是绝对的主角,大段大段的没有台词的画面,是她在用身体语言用表情用眼神来展现的。
我们看到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深沉的爱着自己的先生与儿子,然后不过是跟闺蜜约会数小时,她的家庭就被恶意的刻意的钉子炸弹炸成了碎片。
她是坚强的,能够在法庭上聆听关于案件受害人的具体描述;她是沉着的,捧着一颗破碎的心冷静面对被告;她是无助的,猫在儿子的小床上盖着儿子的被子彻夜哭泣;她知道感恩,对于被告父亲的揭露与道歉充满感激;她走不出悲伤,闺蜜与孩子的交流刺痛她的眼;她是勇敢的,在对司法公正失望之后,选择了以暴制暴。
最为讽刺的是她用在法庭上听来的炸弹制作方法,制作了与被告实施在她家人身上一模一样的钉子炸弹,她引爆了炸弹,让两个被告去尝试被掠夺走生命的滋味,让自己去体会生命中最爱的两个人所承受过的痛苦。
爆炸开始,轻松的配乐响起,她所遭遇的无妄之灾终于结束。
其实在欧洲依然有各种包装后的新纳粹组织崛起,是极端种族主义者,奉行血统论。
这部片子的导演是土耳其人,他在为外来民族发声,也是对那些极端行为的抗议。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西德曾因缺乏劳力批量引入过土耳其人,解决了当时之急,这部分人在德国安家立业,融入社会,与本地人相处基本和谐。
但新纳粹坚持纯正血脉之说,从两千年开始,陆续制造了一些恶性事件。
本片最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尾。
没有给女主角上诉的机会,直接是她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多少又像了美国大片,一个孤独而勇敢的复仇者。
可以说她是一个无法走出伤痛的人,也不可能在这样的打击之中平复,她反复观看曾经一家三口的影音资料,终是选择了以死相随。
这样的结尾也是导演对当前政治环境不满的最强烈控诉。
不过,这几年难民潮涌入,新纳粹有没有再执行所谓的清理不知,倒是时时看到难民犯罪的报道,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一直如此困难。
2018-11-06 于福州
很压抑很暴烈,不是那种爽。女主演技让痛苦感同身受。法律靠不住,靠自己。
过于沉闷了...
In.The.Fade.2018.720p.WEB-DL.H264.AC3-EVO
题材注定比较托演员
这个题材可以拍得更精彩,整体让人兴奋不起来。除了移民主题,我喜欢的阿金已经找不到了。
不能忍。欧美如今的电影在"政治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回不了头了。
本来排片表上的是另一部竞赛片,最后一分钟临时改放这部,观众一脸懵逼,70届戛纳便以这部三观奇异的剧情片作结。看完觉得克鲁格影后应该没跑了,从悲恸到愤怒到麻木,发挥空间很大。面对突如其来的新纳粹主义行径,现有法律体系已无法伸张正义,最后将一个女人逼至以暴制暴的结局。会引起一些争议吧。
2.5 又是一除了激发民愤外别无其他内容的新闻电影
克鲁格表现完美也无法掩盖影片的粗糙。中段法庭戏除了几次对峙简直是敷衍,根本不能表现“司法无法伸张正义”,自然也无法合理化第三幕克鲁格的选择,更不用说全片散发的一种电视电影的廉价感了
五星都給黛安克魯格。不存在教唆犯罪問題,壓力鍋炸彈的做法流傳很廣。
女主自己要什么,都不清楚
反映出的三观总隐隐的觉得不舒服。新纳粹的暴力&川普的围墙。。。也是对莫名而来受到外来冲击的一种反抗吧。重新看了一遍开头,母子俩在马路斑马线有秩序的走着,却差一点被闯红灯的车碰到。。。这也算一种隐喻。德国人的法律真是奇怪了,明显是恐怖分子案件,竟然不是公诉来的?
对德国目前的社会情况有寓意,但电影适合催眠
没意思…………
拿纳粹这个软柿子来捏,敢不敢拍个绿XX血洗查理周刊的电影啊
阿金是真敢拍,德国人也真是一根筋,似乎永远不懂圆润,要么极度宽容要么极度仇恨,刀枪火海,棱角分明。你们这样中二迟早会出个第四帝国的。
只喜欢第一段
女主表演屌炸天。最后复仇那段看的不够痛快。而且那两个纳粹到底为啥要杀人
直到法庭宣判无罪,正义缺失才有点看头
比想象中还要好看,深刻且沉重的社会议题,三段故事每一段都情绪都不同,看点却非常的多,整体很伤感,但最后一段却略带一点爽快,模糊了道德边界,反而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社会问题。黛安·克鲁格的这个戛纳影后实至名归,情绪拿捏得太到位了,几乎完美的将悲伤、愤怒、绝望融在一起,牵引着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