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看一部电影吧,我懂或不懂,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喜欢不喜欢。
真的是这样,我可以不完全理解泰伦斯马力克的《生命之树》,但绝不妨碍我在观影时,感受到震撼和美,它是具备诗意在里面的。
但这部电影呢,并不美。
影片唯一有一个(我眼中的)亮点,是当男女主角贴在一起的时候,导演做了点特效叠化处理,让两人仿佛飞在宇宙中。
这个让我想起《1984》,整部小说充满着压抑,惟有男女主角在草堆里做爱这一处情节,可以使人感受到一点点亮色。
我看到这部电影觉得挺讶异,因为是个4:3画幅,在看别人的影评时被确证,这的确是导演有意为之;另一处不愉快的地方,则是翻译字幕,明明这个男主角职业是牧师,一定要翻译成“神父”,圣餐翻译成“圣体”,这个其实是不对的——既然片名都叫“归正会”了,怎么可能是天主教吗?
然后,电影中涉及到经文部分,则都原原本本地对照和抄录了中文和合本圣经,所以我觉得还蛮无语的。
其实我应该是比豆瓣其他电影观众更有“宗教背景”的,电影里唱的英文诗歌有些都是我自己熟悉的。
然后是我对主人公的遭遇和反应感到不满:死了孩子吧,和想搞人体炸弹,这个有什么必然关联吗?
上海今年有个学校门口有人持刀杀了几个孩子,其中有1、2个是基督徒的孩子,家长是有信仰的人,至于有这样的反应吗?
而我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在于他把捡来的铁丝缠了一身这个情节,为什么?
是要表达他的极致痛苦吗?
我不能理解。
再者,女主角的设定是有信仰的基督徒,但她却选择嫁给了一个没有信仰的环保爱好者,后者还自杀了。
这真的是很有信仰的基督徒的选择吗?
……所以,这个电影里没有我喜欢的角色。
我记得陈凯歌《风月》的制片人在电影失败以后说了一句话:以后再也不参与这种自己一个人物都不喜欢的电影(大意)。
我当然不是制片人,因为非此同行,对任何电影也没有什么影响力。
但就电影来说,它所构筑的那个世界,没有美,也缺乏救赎,它不是《悲惨世界》这样纯粹的信仰电影,如果你寻找信仰,这部电影里没有,如果你寻找欢乐,这部电影也没有,如果你要寻找美,这里也没有。
总归是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也因为我不相信它。
刚看了一边,显然,无论是对电影本身,还是对背景知识的了解都不够。
这里只是在第一遍看完之后做一点笔记,以后肯定会二刷,会来编辑。
1、环保主义我相信本片不是想讲环保,环保是人类社会大问题的一个具象化。
我们作为一个整体,能不能放下眼前的利益,理智的选择,规避自我毁灭。
Michael经过长期的努力,在这个方面他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他的自杀源于他对人类未来的极度悲观。
2、日记牧师写日记的目的是对自己诚实。
牧师从一开始也没打算对别人诚实,因为日记在一年后是准备销毁的,但牧师下了很大的决心要对自己诚实,所有的修改都会在纸面上留下痕迹。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显然很多重要的内容牧师都没有记录,或者不诚实。
比如自己的酗酒,还有很多其实真的需要他做自我心理疏导的,他反而都没有记录。
最关键的是,他撕掉了一页,然后说,虽然如此,自己还是要继续的写日记。
其实此时写日记已经失去了初衷了,再继续其实又是一种自欺欺人。
同时,牧师说写日记是一种祷告的方式,同时他又说祷告是非常困难的。
日记代表了人试图对自己诚实的失败,当一个人无法对自己诚实的时候,日记又有什么用?
祈祷又有什么用?
这是对基督教的祈祷的一种批判性思考。
3、酗酒酗酒其实照应了环保。
环保是人类社会整体的短视。
酗酒是人类个体的短视。
短视可能是人的本性。
牧师因为短视而自我毁灭,人类社会也因此在做慢性的自我毁灭。
更讽刺的是,牧师直到决定牺牲生命,来反抗人类整体的自我毁灭之后,才第一次停止了酗酒,去吃了一次日料。
(在西方当下被认为是健康饮食)同时讽刺的是,在日料店,他遇到了石油公司老板,而这个老板第一次出场时也提到了健康饮食。
以上,牧师是没有资格批判石油公司老板的,因为他连自我理性都做不到。
又怎么可能让人类社会整体停止使用石油呢?
(人类社会的酗酒)4、性性被很隐晦的提及了至少三次。
牧师和 Esther 的对话中, Esther 问牧师是否认为他们俩之前的事情属于sin,牧师否定了,暗示两人之前有性关系。
注意,这里 Esther 用于劝说牧师的方式是“爱”,他说牧师不该拒绝爱,而实际上她要的是性。
Michael老婆凌晨造访牧师,提到Michael生前,两人贴在一起神秘之旅的时候提到“fully clothsed”,这是对性的否定,但否定也意味着引进了性的概念。
而此时Merry与牧师两人关于是否要做神秘之旅的对话,显然相互期待。
像足了性禁忌下的隐晦试探。
第三处则是结尾时两人嘴对嘴的狂吻,以及身体的拥抱和抚摸,我觉得此处用爱来解释,就像 Esther 用爱来掩护性一样虚伪无力。
Michael尸骨未寒,我不知道你们,我对这个360大回转的镜头有着深深的厌恶感,我深深地怀疑这种厌恶感是导演的本意。
所以这个镜头之后是漆黑和死寂。
5、理性与希望牧师在与Michael的第一次对话时还是相当理性的,并且提到了在我看来是最有力的观点,那就是希望。
无论绝望多么厚重,希望其实永远在那里,关键在于你选择哪个。
在我目前的认知来看,保持理性就能保持希望,而堕入感性的深渊就容易被绝望缠绕。
牧师逐渐倾向于自爆的过程,是坠入绝望的过程,也是感性吞噬理性的过程。
6、经典引文不诚实的日记,酗酒,对寡妇的欲望,对绝望的投降,牧师的堕落是隐晦而稳健的。
这里贯穿着各种讽刺,额外提到的一点是,牧师或者在画外音,或者在布道时,总是能从经典中信守拈来符合自身当下欲望的段落,从而完成对动机的神圣化解释。
7、初步结论在我看来导演完成了多个方面的批判性思考,信基督不一定就能获救,神职人员也不能自动获救,人类究竟要如何完成个体的救赎和整体的救赎,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提出的终极问题。
Allegedly once (jokingly?) lamenting that he will only be remembered by posterity as “the writer of TAXI DRIVER (1976)”, Paul Schrader makes a somewhat unanticipated return to form as a director in his septuagenarian years with FIRST REFORMED, a stimulating drama about a Protestant pastor Ernest Toller (Hawke), whose worldview takes a drastic volte-face and a world-weary fatalism slowly seeps into his mindset after unexpected happenstances and dismal discovery. Presiding the First Reformed church in Snowbridge, New York, with its 250th anniversary ceremony just around the corner, Reverend Toller is approached by votary Mary Mansana (Seyfried) to counsel her husband Michael (Ettinger), who is a militant environmentalist shrouded in despair by the deteriorating status quo that little has been done to stop the pandemic climate change, and has no willing to bring their in-utero child into our world. Toller’s tokenistic intervention doesn’t work out, although he reveals his tragic loss of a son in the Iraq War, soon Michael takes his own life, but his passing inadvertently plants the seed of Toller’s woke awareness that questions his own faith. Shot in a rigid 4:3 composition in a customary slow pace, FIRST REFORMED evokes the narrative poise and solemn aesthetics of Pawel Pawlikowski’s monochromatic IDA (2013), prominently, the austere space in Toller’s abode counterpoints a more modern-looking megachurch that reeks of temporal contamination. Although nothing spiritually groundbreaking is floated, hinges heavily on Toller’s self-introspecting voice-over and the content he writes in his diary experiment, writing down and revising his pensée for a whole year before burning it, Schrader’s script eloquently keeps Toller’s inner fluctuation heartfelt, also banking on a conscientiously devoted Ethan Hawke, who graciously exhibits Toller’s warts-and-all personality to stunning wonderment, humility, conflict and weakness, all in one piece, with lucidity and striking commitment. Schrader even goes out on a limb in one Malickian stroke when Mary and Toller experience their out-of-body levitation over our scorched earth and damaged land, further tweaks Toller’s role into the shoes of a deceased Michael, cottoning to a sensitive yet affable Mary and resolves to continue Michael’s unfinished business by toying with his suicide vest while an inauspicious ambient score is humming resonantly in the background. As Schrader is lauded more as a shrewd screenwriter than a distinguished director, it is uncharacteristic to senses that the cop-out of a finale is much owing to his lack of inspiration in the story than his craftsmanship behind the camera, everything before that final scene has been expeditiously and enthrallingly geared up to an impending revelation that would give the film its trump card (not to mention a benumbing hosanna belted out by an excellent Victoria Hill, as the short-shrift receiver Esther), but to soil a hitherto well-preserved, rare chastity with a secular canoodling, to shake our wrong-footed clergyman out of his disillusion, is a less tactical workaround to round off Schrader’s quasi-magnificent vetting of religious crisis in the 21st century. referential entries: Schrader’s THE COMFORT OF STRANGERS (1990, 7.2/10); Pawel Pawlikowski’s IDA (2013, 7.3/10).
贯彻全片的悖论,「A life without despair is a life without hope」,导演没有煽情感染观众,而是提出冷静的质问,让我们去揣摩。
导演将环境问题这颗定时炸弹放在了宗教的门口。
所有的宗教流派直到今天,都从未正视过环保的问题。
地球暖化与环境破坏是不争的现实,人类今天所做的一切行为将会加速迫使人类文明走向最终的毁灭。
那如果当下人类即将面临的灭亡仍不足以让宗教重视,请问还有什么问题是宗教应该重视的?
这是一个很大胆的挑衅。
美国作为基督教国家,宗教议题一直是非常敏感的。
而将当下更敏感的暖化话题放在宗教面前,相信很多基督教徒都非常讶异。
这两者都是美国社会十分关注的重要话题,信仰与环境,但往往很少能从媒体舆论中找到两者的交集点。
这也是为什么这电影在美国引起如此剧烈的反响,而在中国却反映冷淡。
神父 Toller 的日常,直到遇上怀孕的 Mary 和她的丈夫 Michael,神父的心理活动开始产生变化。
Michael 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他对未来表示绝望,对人类所作的一切环境破坏深恶痛绝,「如果我确信地球的未来是令人绝望的,那我孩子的诞生在世上还有意义吗?
」。
神父用「没有绝望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来解释。
但直到神父也站在地球这一边思考问题的时候,他向神父 Joel 抱怨,「Somebody has to do something.」,Joel 却评价他「你总是待在花园中」(表示他总是悲观地对待生活),评价他没有活在真实的世界之中。
神父没有用同样的警言「没有绝望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解释自己。
Michael 的自杀触发神父 Toller 转变的临界点。
在 Michael 死后,带着自责的神父酗酒问题更加严重、心理问题愈发明显、更加疏远与冷漠那些关心他的人,直到最后内心不断积攒的怒气导致他走向了极端。
他始终每一天都在日记中跟自己斗争,挣扎在他的信仰当中。
他的最终选择却是用血腥去警告人们这一直被蒙蔽的真相。
真实世界中没有人会去怀疑一位基督教神父能走向恐怖极端,甚至不能想象一名神父穿上炸弹背心的样子,而电影使用这个强烈的思想反差对比向观众发起冲击。
也许无法忘记神父亲手穿上炸弹背心的那个镜头,一位披上象征着喜乐意义的白色圣袍的神父,内里却裹着象征死亡与血腥的炸弹背心。
环境问题决定我们人类未来的存亡。
与其遮蔽双眼地祈祷,不如睁开双眼看看我们的周遭。
电影中教会的幕后有股强大的力量在操纵左右。
资本不仅可以操控教会上的座位表,更能控制人的言语。
被指责为环境污染祸首的能源公司,却能通过捐助教会来虏获人心。
破坏着上帝所创造的地球,而所作为得来的金钱却用于捐助教会,异常讽刺。
人类对金钱的信仰丝毫不亚于对上帝的信仰。
神父 Toller 以为信仰能带给他正确的答案。
但实际上有很多问题,站在交叉路口的他并不知道正确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Michael 问他「上帝会宽恕我们吗?
」,Balq 问他「上帝跟你说过他对地球怎么安排的吗?
」,Joel 问他「万一这是上帝的计划呢?
」,神父都没有答案。
宗教信仰没有与时俱进,没有跟上更迫在眉睫的问题,地球的环境问题在圣经中找不到真理。
地球与神父一样病入膏肓,也同样被遭到资本主义的漠视。
中间穿插的蒙太奇镜头,从地球的自然景观逐渐过渡至人类工业文明的猖獗。
残忍的画面让观众思考,这正是我们人类每天对地球所做的事情。
看完了电影后,应该会带着问题与疑惑。
也许导演并不想灌输任何结论给观众,相反他想将电影敞开,留出足够多的空间让观众去反思电影中所出现的悖论。
比如贯彻全片的悖论,「A life without despair is a life without hope」,导演没有煽情感染观众,而是提出冷静的质问,让我们去揣摩。
白天从外看他是一个笃定的基督教徒,一个信任可靠的神父,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
夜晚从内看他是一个患上胃癌拒绝治疗的病人,一个有酗酒习惯的离婚中年,一个不愿敞开自己的孤独男人。
电影让我们能够观察这个神父的内外两面。
他在社会中表现得冷静、智慧、可靠。
而独自在房间的他,却会表现得暴怒、思绪紊乱、抑郁、甚至自我否定。
他夜晚坚持用书写日记来面对自己,只有面对日记他才可以保证绝对的诚实。
这是我从未见过的 Ethan Hawke,饰演一个内心从坚定信仰,转变到向信仰发出挑战,一个走向极端终点的神父。
这没有任何先例可以给他作参考,甚至现实中也难找到这么极端的例子,这必须要演员自己的揣度剧本中角色的心理演化过程,去塑造一个这样外表平静心理活动猛烈的角色。
这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他的挣扎不能是流于表面的痛苦,不能是空洞的歇斯底里,不能是不痛不痒的呐喊。
Ethan Hawke 从始至终毫无缺点的表演,十分触动人心,这是他最好的一部作品。
4:3 的画幅比例,全片几乎是固定镜头的拍摄,没有任何动作运镜。
这种接近现代艺术的手法处理为这部电影增添了超现实感,令人容易将起联想到欧洲电影的风格。
镜头总是作为一个观察者站在远处。
电影是冷色调的,是一个很严肃,不需要华丽修饰的故事。
波澜不惊的表面下,实则是难以平复的黑暗涌动。
有两个镜头我很喜欢,一个是将粉红色的胃药倒入威士忌的镜头,一个是将疏通剂倒入杯子的镜头。
一个混浊焕丽,一个清澈粘稠。
剧本很好吗?
也许。
人家顶着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头衔。
剧情很好吗?
未必。
看了一半我以为是探讨一个在受资本排挤、没有生气的教堂供职的牧师的人性;探讨他如何每天布道、帮人解答各种人生难题,却到头来只发现自己是冠冕堂皇地灌鸡汤,只发现自己背后也是深渊,只发现自己都没有真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探讨他如何身体恶化还坚持行上帝之道。
我会说,啊,很好,这就是我想看的。
可能我毫无宗教背景,看不到任何关键的点吧。
一半之后我又发现这是一部环保片,以Michael为起点引发Toller反思人类对地球所做下的种种,进而思考帝哥真的会宽恕人类吗?
快到片尾我又以为是恐怖片,思考无果的牧师准备玉石俱焚,在升华中找到救赎。
最后原来是爱情片,Mary再次出现,Toller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准备赴死的Ernest立即融化破碎,破碎之后才能寻得宁静吧!
到这里我明白了,片子还是回到了牧师纠结的人性思考,因为那黑色的衣衫下却是入柔的荆棘。
春节回家的中国年轻人需要接受七大姑八大姨催婚、催生的「年味盘问」,《第一归正会》里激进的环保主义者迈克尔对生育繁衍的抗拒比我们更彻底,他的不育理由上升到了人类一体的世界观高度:世界已经走向了一个严重的、大规模的、不可逆的毁灭,社会结构禁不起多样化的危机,无秩序将在不久的将来占据你的生命。
生育即处罚,与其让生命在这样的世上受辱,不如在源头将绝望扼杀——堕胎。
《第一归正会》开场的这场静穆、抑郁的对话场面,就抛出了美国左翼和右翼都极具争议的重要命题:环保和堕胎。
被绝望拉拢的男主角牧师托勒理解这位高级恐育人士的殉道精神,但神职人员的信仰又要求托勒必须给出希望,即使这个希望是模糊而虚构的。
讽刺的是,牧师托勒给出的希望巧妙绕开了政治和宗教的大旗,反而是从最小的单位——自我,来给迈克尔讲诉心灵鸡汤,自己的儿子被自己亲手送上战场并最终牺牲,他用自己的破碎家庭来举例论证——夺走生命的创伤超过遭受它进入世界的创伤。
这个并不怎么高明的解释,是《第一归正会》的编剧和导演保罗·施拉德在自己之前的系列男人电影里经常使用的路径,充满对救赎的渴望,但又无力从本质改变现状。
作为一个严苛的荷兰加尔文教家庭长大的后代,施拉德的施虐倾向显然强于其他美国同行,他编剧或导演的《出租车司机》《美国舞男》《迷幻人生》等作品都展现了他对存在的诸多黑暗构想,聚焦于讲述男主角可悲狭隘的怯懦故事,又以可悲又狭隘的斗争结束。
艺术家一旦进入职业生涯的晚年,都易陷入一种自由而缺乏抑制的风格状态,《第一归正会》比之前的救赎故事更彻底,它必然比去年同题材并提名奥斯卡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走得更远,因为在肤浅和当下的世俗绝望下,还有宗教的超越性亟待处理。
作为布列松和伯格曼的忠实好莱坞推手,影评人出身的施拉德并不忌讳自己对《乡村牧师日记》《冬日之光》《牺牲》等片的致敬。
牧师以日志方式凝视神性的深渊,责问形而上学/神学的缺席,关于神性的定义不断被精炼、压缩和感应。
只不过更加美国的施拉德拥有一个美式堂吉柯德的野心,他更想在一个更广阔的市场中布道,将自己的观点带给参加弥撒的普罗大众。
当托勒的胃痛止吐水倒入威士忌并形成一个粉色星空漩涡时,很难不让人想起《出租车司机》里特拉维斯盯着水杯中嘶嘶作响的泡腾消食片的画面。
这是一种完全关于世俗心智的特写停顿晶体,不是关于禁欲、骄傲、神圣的上帝是否会原谅我们的虔诚祷告,而是纯属于世俗世界的静穆超验。
在这个维度,施拉德反而超越了将世俗传统情感摒除的布列松,因为蔓延的粉色液体比用信念定义信念的精神提升更贴近电影的本性。
最后,施拉德将关于粉色的世俗静穆移植到了托勒徘徊的海边,被污染生锈的船体和黄昏中的粉色天空相互映衬,托勒对自己说:「我找到了另一种形式的祷告。
」这种祷告并不要求信徒必须知道什么,只需要信徒弄明白自己要干什么,环保成为政治取代宗教的发端,托勒被环保主义的狂热拉拢了,自杀的迈克尔重生在托勒的身体里,一种炽热、政治化的信念而非信仰开始成为托勒的明确事业。
第一人称旁白成为托勒与宗教超验性斗争的见证,我们信任旁白者宽慰人心的嗓音,但也容易被他看似可靠的自我辩解而蒙蔽。
《第一归正会》承袭了《乡村牧师日记》向上帝自我剖析的路径。
中世纪的基督教徒通过自己的良好品行在上帝面前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他值得上帝来接纳他。
而现当代的历史经验,却令教徒们更多觉得自治之路是一条此路不通的死路。
所以,《乡村牧师日记》《第一归正会》里的日志是一种不应建立在理解信念,而应建立在理解一个人不能理解信念的基础上的自我剖析的教义体系。
但本质上,布列松电影里的信仰者,终究是一个靠某种特殊需求活着的,对世俗的危险不做理性回应的人。
《扒手》结尾里米歇尔和让娜之间的深情拥吻在观众看来是否可信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是否愿意膜拜这一行为,角色最终无论是死亡、自由或是被监禁,布列松都用超越自己甚至超验的态度提出了一个连贯而可逆的信仰。
《第一归正会》的结局,360度旋转镜头下拍摄的拥吻更用力,反倒没有像《扒手》带来一种超验的冲击力,很大原因在于托勒最后15分钟的3次转变。
《第一归正会》这天启式的接吻信仰激进环保主义却依旧跳过绝望相信永恒的玛丽让骄傲到绝望的托勒从厌世的神职人员转变为生态恐怖主义者,再突变为身负荆棘的宗教殉道者,最后又化身成短暂的情感妥协者。
其实玛丽并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行动影像,本质上,玛丽的每一次触发都更像是一种被转化为必然性的偶然性。
熟读《圣经》的施拉德最喜欢的教徒是保罗,原本要去大马士革残害基督徒的保罗中途因为耶稣的点化而醍醐灌顶成为耶稣最虔诚的门徒。
保罗的转变源于耶稣的点化和自我的形变,是一次恩典在场的主动救赎,而托勒的救赎是一次现代性的恩典,不是行动的两难,而是决定的两难,没有神迹会为你点化现代社会中或平庸或残忍的陷阱,耶稣依旧不在,玛丽只能提供复杂而模糊的恩典轮廓,一切都需要托勒用自己笨拙的祈祷来连接上帝的感应。
托勒和玛丽的最终相拥不是纯粹的、成之有效的神迹感应,而更像是托勒救赎路上的一次有益徘徊。
背弃丰盛生命会女同事的关心和帮助,甚至当面侮辱她的托勒无疑是丑陋和危险的,施拉德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求爱效果并不是为了贬低踩高两位女性,从世俗情感的本质看来,她们是等同的,只不过代表当代自由派神学的玛丽比代表当代廉价恩典的女人更能激发托勒渴望罪孽宽恕的信念。
施拉德用拥吻后连音乐都戛然而止的静穆结局告诉观众,绝望可能依旧会延续,但接受平庸现实中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仍然大体依赖信仰。
发表于公众号 多巴胺餐厅 0无意搜到的资源,看到主演是伊桑·霍克就下载来看了。
看完才发现该片的导演是保罗·施拉德。
他作为导演的名气和成绩远不及他做编剧的时候,马丁·斯科塞斯大名鼎鼎的《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以及《基督最后的诱惑》都是保罗的编剧作品。
全片几乎没有配乐,音乐只出现在男主几个独处思考以及最后的时刻,风声、鸟声、木质地板声、笔触声、风琴声和唱诗班的歌声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本片的基调—安静、寂寥、深邃。
1.37:1的画幅、人脸特写以及这种逼仄的空间感不得不让人想起《修女艾达》。
修女艾达,波兰,2013男主的日记体旁白几乎充斥全片,身为一名牧师的男主在那场“不必要的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痛失独子,并因此与前妻离婚。
为了抵御痛苦,他开始手写日记,忠实记录每日所想,无论是积极的消极的,阳光的黑暗的,他说他要坚持写一年,然后再把日记毁掉。
故事也不复杂,牧师与教区一对夫妻接触,对于自身和其服务的教会以及上帝产生怀疑,自己的生活也发生了转变。
1牧师第一次与Mary见面是在一次布道结束之后,当时正在讨论教堂卫生间维修问题的牧师被Mary打断,Mary的丈夫Michael就在门外,但是Mary说他马上要去家得宝上班了没时间,她说Michael想请牧师到自己家去谈谈。
因为Mary怀孕,激进组织Green Planet movement成员Michael被从加拿大保释回来,但是回家后的他足不出户,完全是抑郁的状态,他认为生孩子是错的。
而Mary来找牧师除了担心丈夫的精神状态其实更多的是担心“失常”的丈夫会伤害到她或她的孩子。
Michael的极端思想是我前几年想过的,即你自己还不相信世界的美好或笃信世界的毫无希望,那么如何去赋予另一个生命意义。
当然他的极端远不止于此。
作为激进环保组织,他们的活动自然会触怒某些大公司,他们的示威被阻断,他们被捕。
Mary说她自己虽然也曾是这个组织的成员,但是她没有那么极端。
2片子的另一个主线是,牧师服务的教堂是一座具有250年历史的归正会教堂,上上下下的人都在为庆典做准备。
而牧师发现,听布道的人越来越少,旅游参观买纪念品的游客越来越多。
美国归正会(Reformed Church in America,RCA) 是美国的一个基督教教派,属于归正宗(Calvinist),起源于荷兰,曾经称为荷兰归正会(Dutch Reformed Church)。
在美国和加拿大拥有30万教徒。
虽然该片充满了旁白和对白,很说教,但这种阅读小说式的感觉很奇妙,你甚至可以听到演员嗓子发出的细微声响,而伊桑·霍克的大段台词功底也是可以的(“爱在”三部曲里他一直是话痨)。
这种感觉最近也出现在李沧东《燃烧》的观影过程中,但韩语听起来肯定没有英语熟悉。
《第一归正会》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兼具视觉(虽然刻意为之,但很多场景和物件具有中规中矩的美感,而男主的房间和用品也是性冷淡风格的样板)和听觉效果的。
牧师查到教会与大公司的关系以及环保的呼声不被政府重视的原因;他去医院检查被告知可能得了癌症;他按照Michael的遗嘱为其操办了葬礼并帮着Mary搬家。
葬礼在一个被环保组织认为会污染环境的有毒废品站举行,按照Michael的遗愿,唱诗班唱了Neil Young的歌,而他的骨灰也按照其生前愿望被撒到了旁边的河里。
整个葬礼被定义为政治活动,牧师也因此被批评。
他忽然怅然若失。
3
在与教会上层最后一次谈话后,牧师的心态彻底变化,他决定做一些改变。
他说来教堂参加庆典的都是些有钱人,而整个仪式也很虚伪,以此拒绝Mary想留下参加庆典的提议。
庆典当天,做好准备的牧师从窗户看到Mary,一直很隐忍克制的牧师咆哮着,他用铁丝“惩罚”自己,再穿上白色长袍,让血不断渗出来。
某种程度上,牧师和Michael是一样的,他们内心纯净而性格极端,在龌龊的世界,他们脱掉鞋子,站在那片Holy Ground上。
该片堆叠着非常多的远景镜头,人或在画面的边缘,或被门框等挤占了视觉空间,暗示了人封闭的情绪。
但是造成人形成这种精神状态的,不是影片所基于的宗教元素,无论是牧师还是环保主义者都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内耗之中。
影片非常有意思地讲牧师和环保主义者进行同级对比,我们可以在故事中惊讶地发现他们的相似性:他们对所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信仰和认真的态度;他们的认真太旁人看起来太过分(环保主义言论总是被诟病危言耸听;牧师实际上只是个景区教堂管理者,“那里没有信徒”);他们与世界的黑暗进行不懈的抗争(资本和教会勾结)。
这些共同点使得他们承受着强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外界确有压迫,另一方面他们的内耗将这种压力不断发酵、厚涂和放大。
最终因为自己排解无法,对外发泄不行(环保极端事件的取消)环保主义者走向了自杀;牧师一方面对外追问没有结果,另一方面也拒绝了许多来自外界的帮助,将所有痛苦压抑在自己体内,诉诸内部,最终也即将走向极端行为之际,接受了女子的爱意,将这种压力化解了。
信仰本身也是痛苦的是,如果你的内部信仰无法与外部世界形成闭合和自洽,个人存在于世界上本身就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反抗结构,容易陷入对内消耗或对外发泄上(现代社会大部分还是选择内耗,而非破坏外界社会)。
影片中两种主要配色(黑白)、两个主要场景(黑暗的家和明亮的教堂)也加剧了个人-世界之间对亏的冲击感。
黑暗的房间是男主的内心,特意不开灯,用蜡烛照明,为自己设置内耗的场所,同事固执地抵触了他人的拯救(这一点当女子来到家中被打破)家的重点场景也从写日记的更黑暗房间转向了相对宽敞但是空旷(即空虚)的客厅;明亮的教堂是男主面对外界社会的形象暗示,光明磊落,博爱积极,但是这个教堂不是起到真实作用的教堂(没有人来这里祷告),起到的只是旅游景点的作用,成为一个不可少,但是又失其底色的象征符号,就像身为牧师的男主一样——自己处在深度的痛苦和空虚之中,却要表现出值得信任、自度度人的形象去帮助其他人。
所以在个人与世界的二元关系中,一方面个人没法改变世界(导游牧师的能力和权力有限);另一方面个人也没法脱离世界找寻自己的意义(导游牧师的身份是被赋予的),男主才会陷入“对立”而非共处的结构之中,可以说导游牧师i的身份设置非常的巧妙。
当然影片最后设计的解救之道也显得十分仓促,我们已经接受对立二元结构,且对立反抗在男主寻找解决方法无门的情况下已经非常紧张,紧张到需要用自爆或自残来表现,却引入了第三方的爱情线,让男主暂时的妥协,并且故事戛然而止,本片最大的悬念——男主的归途没有解决,故事没有讲完,非常坏结局。
关联冬日之光、乡村牧师日记、教会...把第五百号送给珍贵的保罗·施拉德。
在除了表演方式的一切都在模仿布列松之时,恰恰忽视了布列松所精髓的“人物的时态”。
好的导演绝不过度掌控,而给影像以自言的空间,一种濒于失控的受控。
而这部作品…可以见识施拉德对于偶像的效仿和“将其作品赋予与布氏一般的同一性”云云评价有多么急迫。
对于施拉德这种编导一体的纯熟好手来讲…过于形式化、且完全颠覆自身的设计就像是看图写话一般显得格外可控,事实呈现的确如此。
在导演的精打细算下铺开,却匮乏于影像之外文本自身可能性的意义延展。
出现了与出租车司机和odd man out类似的酒杯气泡镜头。
那段像是致敬镜子的桥段在施拉德处怎么看都像是在翻谋杀绿脚趾。
90min轴切。
开车驶过街道,冷眼如崔维斯一般审视那些黑色的东西,四十年过去,那个男人依然保持愤怒。
Even a pastor needs a pastor. 牧师霍克被请去开导Mary的丈夫,结果在说了一通冠冕堂皇的话后,后者不为所动,还是自杀了。
霍克这时才突然意识到,Mary的丈夫活的比自己真实。
也许Mary的丈夫对环境和人类的前途的看法是偏激的,但他的行动和自己的看法是一致的。
他去游行示威,他不想要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出生在一个他认为不可逆的越来越糟的社会。
他甚至选择了自杀。
可霍克呢?
嘴里说的都是鸡汤话,私下里却酗酒消沉。
一方面谴责造成污染的赞助教堂的企业,一方面又在用酒精和药品污染自己的身体。
一方面不喜欢教堂里喜欢自己的女人,一方面又放不下面子与对方周旋。
本来要救赎别人的人,自己恰恰需要救赎。
本来是他要救赎的女人Mary,反过来却在救赎他。
她真诚地求教,给了他反省自身的机会。
她无保留地揭示自己家庭的情况,给了他面对自己情况的勇气。
他们一起出去骑车郊游,给了他二十多年来没有过的体验。
他们一起“男女双修”........使他真正领会了上帝的信息:做个身心合一的人。
于是他有了勇气,终于敢对教会爱慕自己的女人说了自己想说的话。
即使如此,他一开始选择的还是Mary丈夫的老路:用失望,仇恨来面对这个世界,于是他穿上了Mary丈夫留下的自杀炸弹背心。
当看到Mary也来参加活动时,出于感情,他脱下了炸弹背心,却用铁丝缠绕自己的身体,直至鲜血淋漓,然后喝下致命的毒药。
只有当他看到Mary来到自己身边的一霎那,他才突然理解了上帝的真意:做个身心合一的人,你也是可以选择的。
你可以选择despair,也可以选择hope。
阳光和阴影相伴相随,全看你自己要什么。
影片的结尾,霍克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选择,也让观众在看完影片后,开始了思考。
施拉德对每一个镜头的调度还是很严谨和精确的,但是影片实在太像塔可夫斯基、布列松等人了。每个地方基本都可以找到所对应的另一位前辈。同时,老白男那种“悲天悯人”的形象实在是接受不了,到了最后还是往出租车司机的方向去走,只不过加了个有点像是扒手的结尾。美国电影的作者(auteur)们更多是在故事层面上的“作者”,而并非让影像-声音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塔可夫斯基的“老人的悲天悯人”和对人类未来的憧憬和忧虑是基于自己更深度的思考和感知以及完全的在电影中的坦诚所流露出来的。这也可能是现在更强调从“点”来进行爆破的对抗体制的方法。你谈谈环保,我谈谈人权,他谈谈性别。而这样非常分化的方法其实像极了美国社会的那种极度制衡、极度分化的体制,到最后什么事都干不成。施拉德这部电影太老气的同时想教诲观众,实在无聊。
真的是,为啥我要看这个电影,耽误我看韩剧,至少韩剧轻松搞笑,我是开心的,看这个简直了…
保罗·施拉德的回勇之作,又回到了他擅长的领域,即“房间里的男人”的主题。随着世界的变化,人物也在不断变化。还能看到施拉德跟他喜欢的电影《乡村牧师日记》的相似之处,灵感、参考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影片还探索了“超越性风格”,即“通过朴素的摄影手法、缺乏自我意识的表演、回避评论的剪辑来表达一种精神状态”,这是施拉德的原话。
黑暗的宗教题材加个这么阴森的配乐到还是挺有感觉的 不过黑化的伊桑帅哥居然在最后时刻被环保妹子暖化了 失望至极!先不讲艺术手法多牛 前面剧情拖沓 铺垫半天也没把牧师黑化交代清楚 莫名其妙的变人肉炸弹了又莫名其妙的发现了世界的真善美 自杀前夫灵魂附体吗?!
「Diary of a Religious Influencer, on Instagram」
Look, people have, throughout history, have woken up in the dead of the night, confronted by blackness. The sense that our lives are without meaning. Men's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rought him to the place where life as we know it may cease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But the blackness, it's not. Whatever despair you feel about bringing a child into this world cannot equal the despair of taking a child from it.
What the hell? 感觉这才是电视,还是最令人无法入戏的那种(非间离的不入戏),通篇废话与废戏,乱七八糟如坐针毡,且没有看到所谓形式带来的任何补救甚至仅是散发恐惧的效果,它就像是被玩弄了一次。
我看了三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节奏太慢,剧情太平淡,没有重点,不知所云。
几乎渗出画面的恐惧。嘛布列松德莱叶的,咋不说致敬Georges Bernanos呢。
感觉更适合用小说来呈现,而不是电影。本来应该对人物和剧情推进有更多作用的日记本,仅仅只是一个转场的道具,略失望。霍克叔叔演技真的不错,可惜剧本太空洞了。
年度最佳摄影之一,镜头构造电影氛围的佳例。然而这部片探讨的东西完全与我们的社会及生活语境可以说是无关的,或者说还无法触及到的,我们哪能感受到这份挣扎呢?尝试用宗教对话环境问题吗?或许我们只能从艺术展览开始。
除了摄影外,其他根本记不住
非常《出租车司机》,看的时候觉得画幅不同于常规,机位,摄影视角,画面组成都不同于常规,其实都是导演故意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教士从拒绝到觉醒到挣扎,但叙事的方法很跳脱。导演在拍一部让自己开心的电影,观众们能跟着乐就跟着乐吧。伊桑霍克演的教士诠释了斯文禽兽,我看的分分钟想被S。
真正救赎在人而不在神!
难以言喻,极简的摄影风格营造出通篇萧瑟和阴郁的气氛,牧师透过地球的创伤揭开了自己的创伤,他认为人类对地球的摧残也是对上帝的背叛,气候的危机在电影里也正是牧师信仰的危机,他决定用惩罚代替宽恕,也是对自己的不可原谅。伊桑霍克通过极其克制的表演让观众看到角色内心的痛苦和纠结,简直太赞了。
宗教电影。。。。很无聊哦。
8.1宗教混搭环保议题,摄影讲究,全片弥漫着一股迷离的诡异感。一个身陷困兽之境的神父的自我探索,然后,reform。结尾的戛然而止实在是恰到好处。(伊桑霍克胡子剃了一下就变老了,然而Amanda演技还是那个样)
所以这是讲了一个神性抵不过人性的牧师恋爱的故事?我完全没有get到,完全是因为卡斯才撑下来的。
看到大家都还在拿《出租车司机》说事儿就知道作为导演的施拉德大概永无出头之日了...整部片基本就是被伊桑·霍克上了......一课又一课。忽略前几部板上钉钉的烂片不计外,保罗·施拉德的风格也越来越“规矩”,这部甚至没有移动镜头,连简单的摇都几乎没有,差不多99%的时间用的都是固定镜头。新人越来越激进,老人越来越保守。
4:3和精心构图都是细节 不得不说 哲学化的思考和主角的voiceover都是从头到尾构建整个电影框架重要元素 从意义上讲 影射理想的爱和空与现实中的一切糟粕 用绝望和希望串联故事 很有趣 从结构上讲 两个不同世界的对照和表达都别出心裁 作为A24出品 后半部分氛围为什么渲染如此诡异不奇怪 戛然而止也不奇怪 其他就还是止步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