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啃完了一部电影。
是的,啃。
真是许久没有这么艰难看完一部片了——《快乐王子》(The Happy Prince)。
提起快乐王子,我想起什么?
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童话故事,小燕子死了,王子的那颗铅心裂成了两半。
是奥拓家的车款,我大学时最喜欢的车,那时一直觉得我人生第一辆车应该是它。
童话故事《快乐王子》的作者是奥斯卡·王尔德。
这部电影《快乐王子》正是奥斯卡·王尔德的传记片。
对于奥斯卡·王尔德,我知道多少?
知道他是19世纪英国作家。
知道他是唯美主义。
知道他是gay。
王尔德的小说、诗歌、剧本、散文都没读过。
我只读过他的童话,《快乐王子》和《夜莺与玫瑰》。
另外就是在名人名言里认识他,并在文章里引用它们。
“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除了诱惑之外,我可以抵抗任何事物”,“我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生活里有两个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了”……这些话想必你也很耳熟。
电影《快乐王子》我下载到电脑里已经一月有余,数次打开,都看不太下去,找不好观影心态,觉得捉摸不定。
就跟它的海报画风似的,既有沉郁的又有唯美的又有浪漫的,难窥其实质。
又好像它的口碑,据说今年在圣丹斯电影节及英国上映后好评如潮,在柏林电影节也提名了泰迪熊奖最佳电影,但在烂番茄只有68鲜、3.7分,IMDb 6.4分,MTC 64分,豆瓣7.2分,并不算亮眼,和其他关于王尔德的影片比较也不突出(例如1997年《王尔德》豆瓣7.7分、2011年《王尔德的莎乐美》豆瓣8.2分)。
终于在今晚,接续着此前暂停的进度条看完了它。
影片讲述的是奥斯卡·王尔德人生最后几年的境遇。
一开始就用字幕告诉观众,1895年时奥斯卡·王尔德是伦敦最著名的人,但他和波西·道格拉斯的情事激怒了后者的父亲,也触犯了当时的法律,因严重猥亵罪坐上了被告席,最终被判两年监禁,并强迫劳改。
以王尔德对他两个儿子讲述童话《快乐王子》作为睡前故事为楔子,正式剧情从他出狱后讲起,原先支持他剧作公演的女人同情他施舍他,而原先捧场的男人唾弃他威胁他。
他以金钱和可卡因作引诱,以及讲童话故事为交换条件,让年轻男孩在破败的屋子里和他滚床单,美其名曰“浪漫时刻”。
身败名裂的王尔德在英国混不下去了,在朋友雷吉和罗比的帮助下,他取了个化名(塞巴斯蒂安·梅尔莫斯),前往法国,以接受资助为生,此后到处流浪(流亡),最后因为一次贻贝中毒身体每况愈下,死在一间小旅馆。
这时候反观它的台版海报,上面有个点睛之句,“心是用来碎的”,可能更接近内核:这是个悲伤的感情故事。
影片以王尔德的爱情线作为解读他人生的钥匙。
罗比是王尔德曾经的同性情人(相识于公共厕所),后来也是他的书稿委托人。
在王尔德潦倒后的人生里,总是帮助他,总是原谅他,总是被他弄得心碎,但始终没有抛弃他,王尔德死时陪着他,王尔德死后帮他还清债务、恢复名誉,王尔德死后18年罗比也去世了,罗比的骨灰与王尔德合葬。
康斯坦丝是王尔德的妻子,给他生了两个儿子,却因为丈夫的丑闻郁郁余生,天各一方还每周给王尔德4英镑生活费,后来去世了儿子也被人带走了,只换得王尔德两滴清泪。
波西是王尔德一生之爱,因他坐牢,因他痛苦,但波西本身也是一个靠母亲每周资助6英镑过活的人,而且风流虚荣,两人最终还是分手。
后来波西继承了2万磅家产,找了新的同性情人,对找他要钱的王尔德言语刻薄,说他“像个老妓女”。
在王尔德死后45年波西去世,死时孤身一人、身无分文。
艺术家嘛,大都有自毁倾向,王尔德自己也说了,“最神奇的事莫过于男男女女所经受的苦难,没有什么比经受苦难更加神奇了”。
“为什么人要追逐毁灭,为什么毁灭如此动人”,王尔德虽然也困惑,但依然放纵,就他看来“在爱情面前,痛苦渺小至极,爱情就是一切”,所以选择了“一如既往地爱他(波西),带着悲剧和毁灭之感”。
困顿中他也寻求宗教的力量,但他想的是“尽管我心已碎,但人心注定要破碎,这就是上帝把悲伤带到世界的原因。
” 从现在世俗的眼光看,王尔德在感情世界里是个渣男,有家室还搞基,搞基也搞得三心二意,一堆风流债。
王尔德对罗比说,波西爱我,那是你永远不能理解的方式。
王尔德对波西说,罗比爱我,那是你永远不能理解的方式。
王尔德谈他和罗比:下水道里的偷欢,随后便是如仙的幻想,其余的便是寂静。
王尔德谈他和波西:和波西符合是心理所求,不可避免。
没有爱的包围,我无法生存,无论代价如何,我必须爱和被爱。
你侬我侬时,两人坐在长椅上畅聊,从天明坐到天黑。
捉襟见肘时,两人互相指责、互相揭老底、互相伤害。
王尔德对相爱相杀算是有很深刻的一番见解:人人都杀心爱之人,愿这话人人能听见。
有人是用难看的脸色,有人是用蜜语和甜言,懦夫大多是用亲吻,勇敢的人才用刀剑。
杀死爱人时有人尚年轻,而有人已经年老,有的人用淫欲的手掐,有的人用金银钱钞,最最仁慈的就用一把刀,让死者很快就冷掉。
有的人爱得太少或太多,有的人卖爱或买爱,有的人干这事眼泪汪汪,有的人却不留一声叹息,因为人人杀他心爱的人,但自己并不会为此丧生。
说人话就是,“我最深爱的人,伤我却是最深”。
王尔德只活了46岁,他去世迄今已有118年,对于一个“远古之人”,如果对他生平不熟悉,对他的时代背景不了解,而且影片用了倒叙、插叙,看起来很费劲。
甚至欧洲地理你也得有储备,影片里除了伦敦巴黎,还有很多地名,旺兹沃思、克拉珀姆、迪耶普、鲁昂、那不勒斯……都有王尔德的足迹。
其他还有提到的海德尔堡、热那亚、罗马、里尔。
至于说,王尔德后来成了gay icon,那是“身后事”了。
饰演王尔德的鲁伯特·艾弗雷特,也是本片的导演和编剧。
他年轻时长这样 ↓
他在《快乐王子》里长这样 ↓
岁月是把什么刀来着?
鲁伯特·艾弗雷特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公开出柜了,对其星途曾有重创,年近六旬了此番首次执导筒就选了王尔德的故事,想必多少有点“感怀身世”。
明早要赶飞机,今晚加完班还是决定去看了这部新鲜上映的电影。
王尔德最有名的作品是《道林·格雷的画像》。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传记片,不如说是一副王尔德的“画像”。
年末了,2018年的最后一篇影评,就献给王尔德吧。
众多海报中,我格外喜欢这一张。
大部分海报都把王尔德和Bosie的爱恨情仇当作宣传噱头,我却觉得这完全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
就像王尔德如今成了LGTB的“代言人”、甚至莫名成了“毒鸡汤”段子手...... 我也觉得这些从不是他人生的重点。
我喜欢这张海报。
一个众星捧月的天才,一个拥簇众多的大家,一个需要被爱需要被瞩目的名人,此刻也只是安安静静地一个人坐在那儿,在他自己的世界里。
一个孤独但不寂寥、贫困却仍体面、身处黑暗依然渴望阳光的王尔德。
讽刺的是,这海报如此温馨美好,可电影中的实际情况是,他就这样在咖啡馆喝了整整一天酒,没钱付账,晚上孤身一人在瓢泼大雨中一直坐着。
直到路过的Robbie Ross把他捡回去了。
王尔德跟Robbie说,你永远不能理解Bosie有多爱我;转头他又跟Bosie说,你永远不能理解Robbie有多爱我。
他俩大概是真的不能理解的。
就像很多人难以理解,王尔德那种强烈的自我毁灭倾向,好像只有悲剧才是最美的。
大概是从押解途中换乘的火车站里,2号站台上,被所有人围观羞辱的那半个小时开始,他就像失去了宝石和金叶子的快乐王子,一无所有,只剩下一颗铅注的心,等待着四分五裂。
曾经是美丽的睡前故事,如今却是命运恶毒的诅咒。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
谁让这两样都被王尔德一个人占完了。
但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喜欢王尔德的人一直都是那么那么多。
我为什么这么喜欢王尔德呢?
大概是因为一个名字,开始读他的小说,他的故事,去小皇宫看他的特展,去剧院感受他的作品,去拉雪兹公墓寻找那个人面狮身像造型的墓碑。
只要喜欢美,仿佛很难不被王尔德吸引。
哪怕那种感情是虚空的、是模糊的、是不值得的。
只要是美的,长久,真假、是否、对错又有何重要。
这部电影真的挺散的,打乱的时间线,交错的空间、夹杂着时不时的幻想。
可以昏昏欲睡,可以莫名其妙。
但不得不承认,电影很美,美得很高级,美得很王尔德。
是啊,若是问王尔德本人哪些是真,哪些又是假?
他一定笑笑说,有什么要紧,这说不定就是一场梦而已。
感谢还有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电影让我们做梦。
说到底 这世界又何来对错之分麻木的人 被教条化僵化的的大脑 小心翼翼地掩饰自己的疯狂和痛苦;而纯碎的人 无所畏惧的人 只是肆意宣泄着那些痛苦尽情地享受那些欢愉和痛苦并将它们极致演绎;谁对谁错只是有些人注定是观众 有些是演员…你看 远处的火山在爆发岩浆焯烈 肆意蔓延你行尸走肉般的僵尸人生 能有一次那样的迸发吗?
美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的功利,而是超私欲、超功利的。
在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想中,他认为:作品的价值在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而与社会伦理道德无关。
文学本就应该“为艺术而艺术”!
百年之后,奥斯卡王尔德依然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
他的一句,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绝望里探寻希望,在颓废中奋勇而起。
王尔德的传记电影不算少,但最近这部《快乐王子》却十分特别。
首先,该片的导演鲁伯特·艾弗雷特是绕不过的话题之一。
鲁伯特·艾弗雷特出身于英国的特权阶级,但是愤世嫉俗。
少年成名,却因为狂傲的性格而备受冷落和排挤。
早在1989年他就宣布了自己的同性取向,这一度令他的声名和事业陷入低谷。
但一些列优秀到让人心悦诚服的影视作品问世后,所有人都难以无视他的才华和美貌。
他以自己的成功打破了影视界“一个天才演员逃不过公开承认自己同性身份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一怪论。
《快乐王子》是他首部转型导演后的长片,他一人独揽了导演、编剧,并主演了奥斯卡王尔德。
片中王尔德的经历和现实中鲁伯特·艾弗雷特的遭遇发生了强烈的互文关系,令影片本身围绕着迷人且耐人寻味的丰富文本。
这是王尔德的传记片,也是鲁伯特·艾弗雷特自己的生活和性格隐喻。
片名“快乐王子”取自王尔德久负盛名的同名童话小说。
故事讲述了生前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快乐王子死后目睹种种人世间的苦难,和燕子牺牲自我,企图唤醒社会,帮助他人的故事。
《快乐王子》勾勒的城市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缩影,王尔德把在真实社会中发生的种种丑恶现象揉入故事中,对当时冷酷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揭露,对于富有同情心的快乐王子与燕子对社会底层人的慈善救济活动和他们最终的失败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在故事的结尾,上帝让天使去取城市里最珍贵的两样东西,天使带来了死去的燕子和化为雕塑的王子的铅心,尽管王子和燕子在俗世间死去,他们的灵魂将在天堂里获得永生。
在一则童话故事里,社会上层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冷漠态度反映了当时在英国盛行一时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力。
鲁伯特·艾弗雷特改编了《快乐王子》,他没有在影片中大量批判当时的社会,而选择了缩小视角,从王尔德“最后的日子”里切入,一窥伟大作家失落之时,社会对他的看法,反过来探寻当时社会的风貌。
19世纪末,王尔德已是整个英伦最具影响力的人,但他和昆斯伯理侯爵儿子波西(Bosie)的同性之爱触怒了他。
两人对簿公堂,王尔德沦为阶下囚,失去了所有,包裹家庭,事业,还有他的未来。
影片从王尔德出狱后开始讲述。
远赴法国,改名后企图重新开始的王尔德如何再次堕入地狱的经历是影片的故事主线。
看着如快乐王子一般,原本“金箔镀身”,受人爱戴,却一步步沦落为人人唾弃的“性少数”边缘人,我们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
王尔德和波西的情爱纠葛是情节的张力所在。
原本可以重新开始的王尔德,因为波西“重归于好”的要求,而再度沉沦。
两人逃离到意大利的小镇上纵情声色,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
虽然快乐,但却消沉。
很快两人再次一拍两散。
波西贪婪,势力,靠着母亲的救济度日,是毫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富二代。
在他的盛世美颜之下,只有一副溃烂着的内心和一具病态的灵魂。
他亲口告诉王尔德,“如果你已不是高高在上的那个王尔德,你们就没必要生活在一起了”。
可见其绝情寡意。
但占有的欲望把王尔德推向了“飞蛾扑火”的绝境中。
好比他自己童话中的“快乐王子”,我们看着这位大文豪在波西面前哭成泪人,好像依偎在爱人怀里的小孩子的少年;我们看到他因为一封波西的信而勃然大怒,因为他的笑又瞬间融化,波西是他的软肋,是他的致命要害。
这最终要了王尔德的命。
当然,导演鲁伯特·艾弗雷特在影片中多处结合自己的经历加入了当时社会对于王尔德的苛责。
在转移监狱前,官方“别有用心”的为他安排了一场精神凌迟般的游街示众。
在火车站,他穿着邋遢的囚服,被剃了光头,他被打落神坛,他是失去了“金箔”外衣的“快乐王子”,遭到众人的围观,唾骂。
在这一刻,那个骄傲的王尔德已经死去了。
这为他后来不顾一切,朝着毁灭一路狂奔的悲剧性人生埋下了伏笔。
在他万丈光芒的时候,那些上流人士,爱人波西都视他为神;可他当因为同性身份沦为阶下囚,失去地位和财富后,人人都视他为恶疾和疾病一样远远避开、嗤之以鼻。
不过,还是有人爱他的,对他一直不弃不离的爱人罗比,影片中来自底层的流浪兄弟,还有酒馆中,那些为他的才华而侧目的陌生人。
他们因为他的老态的外表,落魄的现状而排斥他,羞辱他,无视他,相反,这些底层的陌生人才是王尔德当时最贴心的观众和崇拜者。
没有太多学识的他们反而领悟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的关键核心。
作为鲁伯特·艾弗雷特的首部长片,《快乐王子》的叙事剪辑方式遭受了一些非议。
影片在构图取景,人物造型,场景设计上都极具古典气质,奢华且颓废,有着令人沉醉的美学观赏性。
但带一点“意识流”处理方式的剪辑和叙事模式却让故事有“形散”的诟病。
没有规律的穿插进主线故事中的回忆性叙事让跳切显得生硬。
但我却恰恰认为这是影片最大的形式主义美学价值之一。
看似杂乱且生涩的情节切换,剪辑推进,正如王尔德酒醉之后,潦倒度日一般有着一种难以一言而概论的形式美。
的确,好比,王尔德和波西在火车站久别重逢,王尔德和波西在别墅的裸体派对,还有王尔德几次于教堂之中的不同的行为,以及贯穿全片的车站受辱,都是为了情节而设置,并非完全为了叙事。
先形式,后故事,这契合了王尔德的美学观点。
王尔德,“快乐王子”、鲁伯特·艾弗雷特彼此之间的高度互文关系本就耐人寻味,自带几分颓废的唯美主义气质。
特别喜欢病重的王尔德,于小酒馆内的最后一场表演经历。
他命不久兮,却纵情表演,在酒精的作用下,他恢复了往日的状态,他还是那个风趣又迷人,情深且诙谐的王尔德。
他的舞台虽然只有小小的一张餐桌,可台下的观众依然视他如神,爱戴他,憧憬他。
毕竟,他是奥斯卡王尔德。
“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TheHappyPrince Love can read the writing on the remotest star. - De Profundis 快乐王子是王尔德,被冻僵的鸟儿是Robbie,而夺去快乐王子一身金箔璀目的是Bosie。
王尔德在经历地狱之灾后,再见Bosie,泪如雨下此情也令人潸然泪下。
以前看完De Profundis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的就是,王尔德这一生,胜在Bosie,毁在Bosie。
王尔德赌上自己的一生,混的一世昭著。
他在狱中,参参切切数下Bosie如何负他。
他在狱中,洋洋洒洒描绘Bosie如何挥霍。
他在狱中,喋喋咻咻苦苦等待Bosie的回信。
他在暗夜里辗转反侧,在白日里枯坐牢底。
他等的不过是回信罢了。
De Profundis的最后,王尔德仍然希望重见天日时,仍能与Bosie再续前缘。
即使Bosie将他推向地狱,他爱他。
地狱中他悟出了重拾悲怆的真谛。
而世界上任何一座囚牢,爱都能破门而入。
他知道,在爱情面前,痛苦渺小至极。
他知道,他将手握利刃勇敢的爱。
·王尔德也知道Bosie贪得无厌,挥霍无度。
Bosie说“some of us have to work”我顿时明白了,王尔德怪在自己。
怪自己让这份感情要旨不在于创造不在于美的挖掘。
反而走向了深渊。
艺术缔造以及完美主义使得我们对王尔德如今所称“渣男”行径一笔带过。
有时候Oscar Wilde 和 Bosie似乎更像是 “Love is about Two brilliant weirdos cuddle tougher. ”And In Bosie’s final book, 'Oscar Wilde: A summing up', Bosie writes of Oscar as the man whom he will always love.
不想赘述英国大文豪王尔德的生平和作品了,不知道的人永远没兴趣知道,再重复一遍也是白搭。
王尔德的同性恋丑闻似乎比他的作品更受欢迎,以至于被一再搬上银幕,让一辈又一辈的观众分享这个跨世纪的大型名人八卦。
王尔德因搞基惨遭入狱、声名扫地的故事有一部电影《心太羁》非常成功地呈现了出来。
王尔德的情人由裘德洛扮演,当年的洛洛是世界闻名的小帅哥,据说男主角和他演激情戏的时候竟然要用胶布防止产生不雅反应。
虽然是八卦,但也非常可信,不信你们去看看电影里妖冶的洛洛,真是鲜美得让人抓狂。
今年又有人想起了王尔德,就是鲁伯特·埃弗雷特这部电影的导演,他也是最早出柜的演员,虽然勇气可嘉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和王尔德心有戚戚也理所当然。
埃弗雷特迎合了平权运动、同婚合法化等人权潮流,挑了文豪最凄惨的死亡阶段来拍,切入点非常好,又用到了那部脍炙人口的童话(我小时候都读过)总领全篇,就更有空间卖弄一番,可惜最后的成品还是很八卦、抓马,并没有什么思想深度。
王尔德晚年非常不堪,他梅毒已到达晚期,浑身腐烂,最后上脑,神志不清,已经不能写作。
更恶心的是他还把毒传给了他可怜的妻子,并害死了她。
王尔德最爱的人道格拉斯勋爵在电影中也非常不堪,他是个十足的小白脸、白眼狼,成天像个神经质的吉娃娃冲着王尔德乱叫,还要大文豪为他拉皮条、猎艳来满足他贪婪的欲望,真是个十足的人渣。
这个角色完全颠覆了之前裘德洛所塑造的美好形象。
而真正爱王尔德的、真正无私帮助王尔德的罗比同志却永远得不到他的心,是因为他人太好了,还是颜值偏低呢,王尔德下葬的时候道格拉斯竟然还在羞辱罗比这个备胎,看来罗比的所有付出都是得不到回报的无用功。
“多么痛的领悟”啊,罗比几年后就死了。
其实《快乐王子》可以当做《心太羁》的续集或者番外篇,大体记录了这个毒舌文人的最后一幕。
其实也有很多的著作描写这段轶事,特别是王尔德自己写的《狱中记》,里面有好几封写给道格拉斯的非常卑微肉麻的信,希望感兴趣的朋友找来看看。
看到豆瓣评分高达八点五分,吓得我颤巍巍赶紧去刷片。
但看完之后,更吓到魂不守舍。
开玩笑啦,没有那么差稳定到七分出头可以,八分绝对高估了。
说说缺点吧。。
毁人物。
Rupert年轻时的容颜我可以舔屏无数遍,他的桀骜不驯也让人惊叹。
本以为由他诠释王尔德真是不二人选,但不知道他对王尔德有什么怨念,生生把我的那衣着浮夸的美貌段子手呢塑造成了油腻大爷,小娇妻constance搞成中年大妈。
Constance死时39岁,如果稍微看过画像,都应该被她的颜值震撼,熟女人妻的风韵和柔情。
王尔德死时46岁,精干智慧妙语横生的盛年大叔,从来没有舔着肚子,更没有嫩牛五方脸。
这令人扼腕的美人儿们竟被演绎成了老年大爷大妈,油腻肥胖……传世的bosie和wilde的照片中,玩世不恭但沉稳的大叔和清秀俊朗的活力小生,绝配一脸。
但是这电影版的,怎么看都像被包养的牛郎和暴发户金主。
Wilde冲bosie说一句,你不给他钱,你以为每个人都跟我一样,x你只为取乐么?
我的冰淇淋差点喷屏幕一脸,拜托大叔,就你这油腻样,我觉得应该只有你给钱,别人不给钱才公平啊。
这是一场rupert的独角戏,如果你想看萌神的颜,还稍微有一点,但是想看脸叔或者watson的话,恐怕要失望死了。。。
他们的角色只有脸谱,没有演出。
画面,音乐,摄影是英式的一贯精致与柔情,慢调的节奏,所以注定分不会太低,因此给打三星半。
油画般的质感美丽细腻,尤其是意大利的廊柱和男人们的派对,那胴体,似乎张张都是卡拉瓦乔笔下的美男子(尤其是考虑到卡拉瓦乔晚年流放Naples,我怀疑导演是故意的)。
摄影方面社缺点嘛,特写太多。
虽然老戏骨们不怕特写,但是特写就好比大写的惊叹号,全片一直惊叹,这个强度,有点吃不消...全景基本都是低机位风景,所以还是一棵一棵虚化的草在眼前跳,跳的人眼睛痒痒。
但是被rupert的剪辑和凌乱的故事节奏毁了一部分。
这部剧已经无关王尔德的同性之爱,而是rupert对那个年代身为同性恋的控诉。
所以小混混跟踪,被吐口水,这些占了很多篇幅的支线剧情占了很大比例,但拿掉也无妨。
尤其是相对一带而过的牢狱之灾,流放之苦,疾病之痛,身无分文的艰难,显然喧宾夺主。
Bosie对耗子的小题大做,gay派对,虽然同样服务大主题的小细节,但是总是目的太单一,手法薄弱。
细节是电影的灵魂,但是花太多时间渲染这些不能推动剧情的故事就是琐碎了。
相反,每次到了转折点,都一带而过,几乎个个都是暗度陈仓的隐喻式烧脑转场。
这样的转场不是不可以,一个两个,算是炫技,整片都是,就是轻重不分了。
像一些传统技法的悲喜对比,比如圣诞节的意大利gay派对,和constance家中Good King Wenceslas的清冷,速度和节奏都不对,完全建立不起来对比。
咕……考虑到是rupert导演处女作,这样就还算不错啦,希望以后有更好的作品。
不过考虑到他的个性,而这部作品也几乎是他的王尔德,他的快乐王子,应该是酝酿了许久的,那会不会有以后就不得而知了。
这部对王尔德最后日子的描绘,是这位演员、作家和导演的一场虚拟独角戏。
在奥斯卡之前有奥斯卡。
当它持续的时候,这也是一场表演中的表演。
但是,当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意识到它不能假装奥斯卡·王尔德没有性取向时,英国宣布了这个黄金人物——文学上的黄金人物——为非法。
更不用说,在19世纪90年代,错误的性取向。
从雷丁监狱释放后,王尔德逃到法国,一个同性恋半神被驱逐出他的家乡半神。
鲁伯特·埃弗雷特的《快乐王子》是一场虚拟的独幕剧,就像王尔德一样。
埃弗雷特编剧、导演并扮演奥斯卡。
他那孤独的、肥胖的、庄重的样子是奇妙的,他那优雅的、摇摇摆摆的灵魂,在苦难中几乎是甜蜜的,他从那么高的位置上摔下来,生活在一种地面上的眩晕状态中。
脚本在需要时优雅地闪回。
妻子康斯坦斯和孩子们总是不在身边。
当“波西”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勋爵和他一起去那不勒斯旅行时,这部影片令人心酸地回归了宁静的浪漫。
但这种幸福也是一种死亡坠落的错觉。
再次独自一人,在租来的房间里用租来的爱来发泄绝望,这个奥斯卡和我们其他人一样光秃秃的,分叉的。
他只是讲了更好的笑话,他用智慧、哲学和装饰性的禁欲主义给悲伤镀上了一层金色。
影片接近结尾时拖得有点慢。
演员们都喜欢死亡戏,尤其是当他们还是编剧兼导演的时候。
这里也有太多的基督精神:教堂过多,再加上——救命!——帕西法尔的前奏。
“少即是多,”应该有人对埃弗雷特大喊。
但奥斯卡不会同意的。
另一位奥斯卡奖得主《爱乐之城》也是如此。
By:Nigel Andrews
my dearest Wilde. 他出狱后在Robbie面前方面撕碎了Bossie的来信,却在大家离去后将其从火炉边捡回一片片拼凑出那恶毒的文字;他亲吻妻子的肖像夜夜思念两个儿子,却为支付Bossie包养的男妓将像框连同肖像抵押;他听说Bossie想和他私奔挑开了话题:“You don't know what you're talking about”,却最终带着寥寥几英镑放下一切去和他的男孩远走高飞;他因被Bossie劝说收取Bossie母亲给的分手费而与其吵架、挥挥手看Bossie乘火车离去,却仍然逢人打听Bossie的消息;他去见继承遗产的Bossie被鄙视地甩下一张钞票,却病重后托人想转告Bossie;他死前的闪回表现的是车站的痛苦、没有Bossie,而他的葬礼上却是Bossie失声痛哭与Robbie打架。
他在自深深处就阐明他眼中的Bossie是多么肤浅,但是他即便清楚明白地知道,出狱后还是深爱Bossie。
这不是说Bossie有多么放浪多么不值得,恰恰相反,影片或者无论影片怎么表示,Bossie都是值得Wiled的爱的人。
我相信O&B&R的三人感情中每个人都尽着全力,历史上一定都几乎做到了自己的极限去爱,不然不会一个被爱毁了一生,不会一个在爱人死后精神失常,不会一个为爱无限包容甚至“耍斗心机”。
不论影片如何表现,请尊重三人。
特别不要诋毁Alfred Douglass先生,因为至少他是Oscar Wilde致死都保护的男孩。
3星,因为有《王尔德》珠玉在前,难免跟这部做比较。
本作主要是描绘后期生活的窘境,其实岁数也并不老。
但实在过的太惨了,即使前期风景如画,言语如诗,尤其是用法语谈吐的那几段,让人有一种麻酥的感觉,即使本人一介大直男,平时只对机械工程有感觉,但听到如此细腻的言语,也无法不动容。
可这些也无法掩盖后期生活的悲惨,爱本身没有界限,因为爱的深,所以坠的快。
快乐王子扛不住磨难的洗礼,唯美主义者被残酷的现实打败。
一代佳人珠沉玉碎。
我对于这种过于意境的电影确实感觉差一些,大段大段旁白、过于写意的剧情设计、模糊冲突,营造意境的文艺调调,真的不是我的菜。服化道确实很有年代感和真实性,大概也就是这唯美的画面值得看看了。一个艺术家和作家,通篇借他人之口体现伟大,这是编剧偷懒的处理,如果要是具体发挥一下才华,估计对剧组也是超纲了,没办法,还不如多突出一下两个男情人的冲突,更有动力看下去。
把王尔德塑造成一个肉欲的奴隶比把他塑造成一个痛苦的在理智与感情之间拉扯的绅士更让我觉得不能接受
“你无法理解我们之间”同样一句话王尔德分别送给了波西和罗比。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所以为什么会爱波西?因为他让他快乐。科总脱胎换骨。但印象最深依旧是罗比,比之前那部王尔德丰满太多,甚至觉得这根本就是写给罗比漫长付出的最缱绻的情书——用来反驳那句“世人终将记得王尔德和波西,而罗比只会是最轻描淡写的注脚”。
就火车见面那场戏很感人,整部戏都很平淡,作为一个喜欢王尔德的人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居然在想:他怎么还不死??可见电影有多失败了。想看他的传记片还是看97版的吧,这个版本的Boise颜值也很低。2.5
角度很独特,但完成度不高。
【补标】18年片子出来就看了,非常平淡,看得出服道化花了大心思,但是故事讲得太差了,鲁伯特的自恋自怜要从银幕里满溢出来——要是是80s那张脸我就认了,现在我不买账。
看了一眼Rupert年轻时的照片 我滴妈呀 怎么能那么帅啊!
/2018.10.30/画面有点美,只是...太不吸引人。
心疼王尔德 不得不说作为传记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不过看过《王尔德的情人》,对科林.摩根的颜有所失望,毕竟心中的裘德洛太美太帅,王尔德为他沉迷也能理解。
没有比《王尔德》(1997)能看到更多东西——那兄弟俩挺有意思:哥哥出卖身体索要钱财,满足王尔德肉欲需求;弟弟缠住他,讲出快乐王子的结尾——在王子的飞燕升入天堂之前,他给予了他所拥有的一切。
电影王尔德的结尾里他最终和Bosie相携离去,这里补充的最后时光,更更更加的让人讨厌Bosie了。还是远离作者本人的生活,多去看看作者的作品吧。
4..5,科总真的是人间仙子
我们不厌其烦阅读毁灭,谈论毁灭,想象毁灭,头晕目眩着追逐毁灭,黑暗中泅渡黎明前抵达,为什么毁灭会如此迷人。
快乐王子活得高贵,却并不快乐,唯有上了天堂价值才被认可。临终时的王尔德,名利尽去,尚有三两好友守在身边,廖以抚慰他的悲苦。而为了陪伴快乐王子没有挨过冬天的那只燕子,才是最该珍惜的。
明明是快乐王子,却那么悲伤
年代感传记,一切都中规中矩,连同王尔德的形象也被带到阴沟里。这种典型毫无才华、虚情假意的作品已经完全看不下去。
《自深深处》留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聪明如王尔德,会爱上这么一个人渣。这部电影回答:一个人能带着笑意,从氤氲的火车蒸汽之中走向他,就那样并排坐在车站的长椅上,也足够从白天畅谈到黑夜,忘掉苦楚,陪伴孤独。如果一生能毁在这样一个人手上,那悲剧都会带着美感。悲惨的故事很多,但哀美的故事很少
Just another one of the thousands of mediocre British biographicals. 带着以泪洗面的心理准备去的,毕竟王尔德和他的陨落占据了我心中非常柔软的一小块,但最后完全没感觉,结构太散了,对叙事的驾驭力显然有限。
极度沉闷但比裘花版易理解地讲述了王尔德最后怎么穷愁潦倒过完生命最终阶段以及怎么和波西分裂的——贫贱GAY侣百事哀,穷极情人必分手定律。OVER。以为会插入童话的呢,结果没有,不及预期所以很无趣了。
偶然地在王尔德诞辰日看,Rupert Everett的扮相有点令人失望,还不如前些年的Stephen F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