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的电影讲述了1940年一名难民逃离巴黎的故事。
看《过境》就像在等一辆公共汽车,然后有一列幽灵公共汽车一起到达。
在德国电影制片人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讲述的难民乔治逃离被占领的巴黎前往马赛的故事中,一个小时内几乎什么都没有发生。
他爱的女人是一个他看到死去的男人的不知情的寡妇,也是一个悲伤的医生的悲伤的情妇。
然后最后半小时是动作,或者是动作表演。
每个人轮流购买去墨西哥的远洋班轮船票。
他们上了船,又立刻下了船。
他们有生存危机,他们离开家,然后回来。
他们让我——我不敢——我愿意——侍候他们,就像谚语里那只船上的猫。
从气氛上看,这部电影类似于加缪的《没有加缪的瘟疫》:在一个被太阳晒白的地中海港口静下来沉思。
充满戏剧性的是,这就像在等待开往克拉彭或Cancún的159路公交车,哪一个都好,只要是最近的,然后在你放弃真正的东西时接受大量的幽灵巴士。
By:Danny Leigh
柏林18主竞赛“柏林学派”新任主将佩措尔德在 温蒂尼 之前的一部作品。
影调诱人,葆拉贝尔诱人,叙事复杂,有门槛却因此更具魅力。
全篇两个亮点——杜拉斯文学叙事遗风和二战当代时空转换。
先谈杜拉斯的继承问题,这显然并非原先“柏林学派”的主张,更像是佩措尔德在面对高难度影像化文本时做出的被迫选择。
但他意外做的很好,故有优有劣。
其在叙事中让旁白文本快影像以及情绪地率先流出很有创新的味道,但过度清晰的情感概述还是少了后作 温蒂尼 的神秘效果,不善。
至于这个地点转化现在看来更多是讽刺和反思效果,属于“柏林学派”政治性强的正常范围。
但不得不说想法是真的新奇,古装剧以后建议不用穿越直接拍效果更佳。
但这个片子更大的处理还是在政治影片和情感影片之间暧昧不清的呈现上。
属于是一会儿主旋律一会 温蒂尼 。
但是说实在本片情绪地感染力倒不比 温蒂尼 差,反倒最终一出的幽灵再再显很玩味——主角借女主已死老公的身份陪伴女主,死后的女主却又来到咖啡厅。
影片文学性很强,很多内容都有两层象征性,“过境”的片名就是一例——每个人都跨的了国境却跨不了心境(政治与爱情的混杂是否是好事,是否喧宾夺主还要再论)。
开场通过两人对话带出大环境仅靠演技提出氛围,这是很厉害的功底侧面正反打,驶过的救护车,信的特写俯拍特写镜头出现了很多次,《逃脱者》的剧本出现在桌子上用厕所的一滩血液讲述死人的故事,导演一定有个穷剧组,全是这种侧面省钱的手法,点子王,不过这样似乎更能期待拉满,花钱少,效果好不过问题很大的就是布景了,那明显不是二战时期的布景……但是这种布景置身当代又会造成错位感,各有说法。
找作家,作家死了,送人,人死了,决定自己目的去向的人总是无故死亡,自己的命运被死人决定着果然是这样,另类的身份误认,最终他被当作死人,却因此捡了大便宜,连名字都很像《过客》。
谁会最先忘记,是抛弃的,还是被抛弃的,我很想知道一个作家对此的看法张力有,但明显可以更有戏剧性,布景始终是问题旁白,聋哑人,让电影文本化与小说化地极其明显,这也算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了,仿佛是在看一部动态小说。
不断遇到人,不断有新的故事,医生,音乐家,作家,很像生活,虽然平静,并不平淡,所谓故事,并不一定要波澜壮阔,或是惊心动魄。
就像《弗兰兹》,保拉的面庞似乎是“神秘”的代名词如果不属于自己,那么大可不要,最终的选择是自己不过境,抛弃本就不属于自己的身份,这似乎也是可选结尾中的上乘了。
不想破坏期许可以解释得通麽
电影是把二战前夕的背景搬到现代来了。
犹太人,共产党人都在遭受清洗,迫害。
只要没有国家给他们发签证,就等于是任人宰割的命运。
一张签证就像是免死金牌,大家都在努力得到一张出逃活命。
此处插播一条真人真事,意大利的何凤山广场。
就是当时中国领事在积极发放签证给犹太人帮助他们逃到上海的故事。
有兴趣的人可以点击链接去读一下。
另附他个人wikipedia,有兴趣的可以点击读一读。
电影中很多人都在等签证,歌手,养狗的女人,georg的朋友们还有他自己,同时每人也像是在寻找一个陪伴。
最后所有人的希望都落了空。
歌手死了,朋友们或死或被捕,养狗的女人失去希望也死了,marie没找到丈夫,医生没有到达彼岸去开诊所,小男孩没有找到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依靠,georg也没有得到签证和爱情。
电影讲的是transit,所有人的故事也都在transit结束。
就像是二战时期被迫害的每个人的故事一样,被旁白一样的声音念出,萦绕在马赛港口,还有欧洲各地,都是无枝可依。
电影里有很多维度的空间重合,很值得回味。
最后是开放式结局,一种解释可能是marie没有找到weidel,下船回来继续找,但是解释不通她看到georg而没认出他。
个人认为是另一种解释,就是船沉了,marie的执念回来了,带着她的脚步声,georg的执念在她身上,所以看到她还在找来找去,但marie看不到他。
后来大清洗开始,Georg遇害的同时,也是和marie的重逢。
所以那一刻的脸上是看到marie来接他的惊喜。
拍得太好了,这是真正的艺术。
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形容看完本片的感受,我初听Christian Petzold要拍移民题材穿越剧,还觉得对他来说这主题有点跌份儿,这么多人拍移民苦情戏,他何必趟这滩浑水?
然而Petzold一出手就是一部条理清晰冷静克制的作品,全程让我屏息静气,生怕错过任何一句诗意的台词,任何一束精准的目光,任何一处欲言又止意味深长的停顿。
影片改编自德国作家Anna Seghers同名小说,Petzold把叙事者从男主角改为一位局外人,并且将布景置于当代法国,在架空的历史中更加客观地审视男主角的言行。
Petzold高超的银幕写作技巧融化在意味绵长文辞隽永的电影语言中,惊雷发于无声。
舒缓的节奏一点不妨碍Petzold全程保持住故事的张力,观看本片完全沉浸其中,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Petzold是当今德国电影唯一的大师,他和Michael Haneke是当今德语电影仅有的大师。
Haneke年事已高开始自我重复,Petzold依然突破自我,不负我的期待,他没有一次让我失望过。
衷心希望他的艺术生涯天长地久,每次观看他的电影都是我人生中幸福的时刻。
马赛,一个繁忙的港口城市。
它让人想起《基督山伯爵》,还有那部二战电影《卡萨布兰卡》,当时很多欧洲人从马赛出发取道摩洛哥希望能躲避战争到达新世界美国。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Christian Petzold)的《过境》,用影像摆脱时间的限制,让过去的难民与如今的难民在马赛相遇,巧妙地将他们的故事杂糅融合,却毫无违和。
人类多么愚蠢,又何其渺小。
战争与动荡的时局给普通人带来多少苦难,造成多少悲剧?
历史是不断地重复吗?
弗兰茨·罗戈夫斯基(Franz Rogowski)的戏愈见娴熟。
虽然他曾是兔唇患儿,经闭合手术后,说话依然口齿不清,但对角色情感的把控与表达如时间的陈酿,观众喝上一口,有层次有厚度。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金熊奖呼声最高的影片影片是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的《过境》(Transit)。
被作为柏林电影节“嫡系”部队成员之一的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早在6年前就凭借二战影片《芭芭拉》拿过金熊奖。
今年,剧情讨巧的《过境》却与金熊奖失之交臂,最佳影片奖被罗马尼亚女导演阿迪娜·平蒂列首次执导的长篇《别碰我》摘得。
《过境》的落败可以说“成也历史,败也历史”。
影片《过境》改编自德国著名流亡文学家安娜·西格斯的同名小说。
为了逃避纳粹政权的审判,安娜·西格斯在1933年离开开德国,踏上流亡。
在流亡途中,安娜·西格斯写下了《人头悬赏》、《拯救》、《第七个十字架》等带有强烈批判意识的小说,这给她带来了世界范围的声誉。
《过境》,是一部散文风味浓厚的作品,刻画了当时流亡者的生活及他们遇到的困难。
可以说,任何一部流亡小说都没有像《过境》那样,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在1940与1941年之交的那个冬天,暂留在法国马赛的那群流亡者的境遇。
安娜·西格斯运用精确的表达和对现实生活艺术化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展示了当时苦等船只的逃亡者的绝望和希望。
已经拍摄过《芭芭拉》和《不死鸟》等二战题材影片的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当然不愿意继续重复自己。
在《过境》中,他向影迷们展示了自己全新的叙事风格。
首先,他把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故事移植到了当下。
时空的错乱,让人恍惚之间穿越到了过去,当但众多现代化的物品出现时,又会猛的发现所谓的纳粹和二战竟然就发生在现在,只是替换了形式和内容,演变成了欧洲移民问题引发的新纳粹主义。
影片故事只是利用了小说中的人物结构和大致经历,讲述德军逼近巴黎,空袭随时可能毁灭整座城市,而城市内部的大清洗运动此起彼伏。
男主角,德国人格奥尔作为难民之一,从巴黎逃到了港口城市马赛。
他阴差阳错的得到了当时的知名作家威登的亲笔信件和还未出版的小说原稿。
威登独自在旅馆中自杀,尸体被秘密处理,几乎没有人知道他去世的消息。
于是逃亡到马赛的格奥尔半推半就的“充当”起了威登。
他成功的在大使馆拿到了逃亡的船票,十几天之后,他就可以逃避战火,去到墨西哥,过上平静安逸的生活。
可他与死去同伴儿子的“亲情”牵挂,
与作家威登妻子玛丽的“爱情”纠葛,
让他在“去或留”之间挣扎不已。
二战时期,德军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占领了不可一世的法国,早在占领前几年,德国本土的犹太人或者政治倾向不和的作家和科学家就开始了大逃亡。
作为港口城市的法国马赛就是大批流亡人士的聚集地。
作为其中一员的安娜·西格斯就是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将亲眼所见的纪实改写成了具有艺术手法的小说。
在欧洲难民问题引发的极右组织,新纳粹主义尘嚣而上的当下,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大胆的将两者搭上了关系。
将二战时期的故事全盘挪移到当下的欧洲背景里,年代错乱感起初让人感觉不适,但随着情节发展却又能从中看出不少对当下世界政治格局以及欧洲社会问题的讽喻,导演这种时空背景错置的实验性手法高明而奏效。
两个时代之间,能指与所指的互换,让主题意义不言而喻:战争和纳粹随时会卷土重来,现代明晃晃的日光下往日的幽魂并未溜走。
《过境》通过男主角格奥尔在马赛短暂的流亡经历,以他的眼展示了新纳粹对于人民生活的影响和压抑。
所有流亡者都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危机,归属感的缺失导致安全感荡然无存。
格奥尔替代了小说家的身份,可这个对他有利的身份,却煎熬着他的心。
帮死去同胞的孩子修好了收音机,可即将远走他乡格奥尔无法提供长久的陪伴,小孩不愿吃下,最终化掉的巧克力圣代是亲情的瓦解,良心的无奈垮塌。
玛丽一次次的介入格奥尔的生活,一袭红裙、一抹倩影、让格奥尔一丝心动。
可当谜底揭晓,原来玛丽是在寻找丈夫,就是被格奥尔顶替了身份的作家威登时,格奥尔的良心再遭重创。
他先占有玛丽,却因身份的问题备受煎熬,且离去的时间越来越近,这场爱情注定短暂,还未开始,即将结束。
还有那位唠叨不休的逃亡指挥家,那位沉默寡言,带着狗流浪的女人,以及格奥尔失去同胞的哑巴妻子,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奇妙的现代浮世绘。
他们衣冠楚楚,却个个内心凄苦。
那位医生踏上了远去的游轮,却不想最终还是撞到了历史冰山。
看吧,没有人可以逃离,或者,逃离的只是身体,灵魂和心,始终遭受放逐。
《过境》带着历史的遗产,移情今天,让二战的疑云,纳粹的恐怖穿越时空来到了现在。
可怕的是,一切不是电影上的妄语和拟像,他们正真实的发生于现在的欧洲大陆,刺痛着一个又一个不安的心。
《过境》借用了历史,加倍了现代人的焦虑。
影片在时空上的错乱,虽然提高了影片的文本厚度,为主题闭合减少了叙事上的繁琐,但过于松散的结构,以及电影元素之间故意寻求的“断裂”和“距离”,又让普通影迷觉得乏善可陈。
时空错乱带来的新奇感,很快在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纠葛下消耗殆尽,变成弃之可惜的鸡肋,化为一场噱头。
另外,格奥尔在处理小说与电影的文本转译时采用了第三人称旁白的手法。
大段的旁白叙事,揭露了角色的内心,同时负责解读潜文本,有时甚至会推进剧情,这种游离在外的叙事方法,值得商榷。
虽然拉开了观众和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保持中立,以旁观的态度避免共情带来了的理性塌陷,为观众能够更好的思考影片内核提供了空间;但冷冰冰的旁白又稀释了故事的浓度,将戏剧性冲突降到了最低,影响了影片的观感,令人有“出戏”之感。
旁白几乎完全解构了潜文本的存在,让角色失去了需要隐藏起来的内心世界,令对白本来需要提供的求知欲和情感共鸣完全丧失。
这种讲出来的台词,与演员演出来的行为,同时并行的手法,大胆且反叛,虽然新颖,但肯定会引来大批观众的不适,以及传统电影人士的不屑。
《过境》是充满挑战且颇具意义的艺术电影,它邀请观众追随角色一起在原版小说和当代新纳粹主义、反难民情绪上升之间建立联系。
几十年前的社会问题现在仍未过时。
只是如今的我们普遍患上了失忆症,或为自保的选择了缄默不语而已。
但结局必定是,人人都是受害者,就像那场餐厅里的再度重逢,旁白解读围观人充满嫉妒,男女主角深情相拥,可最终还是抵不过命运的作弄,良心的拷问,注定只能分道扬镳,阴阳相隔。
以政治挂帅的柏林电影节一直都偏好此类作品,而擅长政治题材的Christian Petzold成为柏林的常客也就不奇怪了。
今年这部入围竞赛单元的新作同样是政治题材,最特别之处在于将二战时期的故事全盘挪移到当下欧洲背景里,年代错乱感起初让人感觉不适,而随着情节发展却又能从中看出不少对当下世界政治格局以及欧洲社会问题的讽喻,导演这种时空背景错置的实验手法相当高明而奏效。
要是按照原著小说来拍摄的话,影片的辨识度和新鲜感就跟其他二战故事没太大区别。
导演在这个时空错置的背景里找到不少跟现实对应的情节,令观众在荒诞幽默的情景里感悟到无比精准的现实意义。
男主角作为德国集中营的逃亡者,在法国港口马赛等待登船的期间接触到不少欧洲难民,讽刺的是这些“难民”都是穿着体面,生活无忧的欧洲白人,他们只为逃避纳粹追捕而流亡。
这无疑让人联想到当下欧洲愈演愈烈的难民问题,两个不同时代的难民各自背负着相异的命运,却殊途同归地将美国当作理想的乐土,影射的意味也随之呼之欲出。
这是否暗示当下欧洲难民问题最终要由美国出手才能得以解决?
相比起这个精心设计而隐喻重重的时空背景,影片里的爱情故事就显得无趣得多。
盗用作家身份的男主角,身世不明的女子,前者对后者的感情像是出于内疚而弥补的赎罪,而后者则始终心系作家丈夫而不惜牺牲感情。
整个爱情线索令影片逐渐陷入俗不可耐的情节剧套路里,连结尾也是一塌糊涂的浪漫感,遗憾地破坏掉之前营造的惊艳时空背景。
倒是这个神秘女子的形象值得思考,她就像一个穿越历史的幽灵在欧洲大陆上游荡,有着耐人寻味的隐喻色彩。
德国军队就在巴黎城外。
格奥尔在最后一刻逃到了马赛。
他的行李中带着一个叫Weidel的作家的遗产,这个作害怕遭受迫害而选择了自尽。
这些遗产中有一份手稿,一些信件,和墨西哥大使馆对签证的一份担保。
只有这些才能证明他们已被允许从这座港口城市离开,离开这里意味着还需要一份来自潜在东道国的入境许可。
以Weidel的假身份,格奥尔试图获取船上的一些稀缺通道。
难民之间的会谈在他小旅馆的走廊上,领事馆的等候室里,以及港口边上的咖啡厅和酒吧中进行着。
格奥尔帮忙照顾着他已逝战友海因茨的儿子,海因茨在逃亡时不幸过世。
但他的计划在遇见那个神秘姑娘玛丽时改变了。
《过境》基于德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撰写的二战同名小说改编,电影以现代马赛为背景,来自过去的人们在这里四处出现。
因此,过去的难民会与今日的难民相遇,历史与今生相遇,他们所有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永恒的过境空间。
德国军队就在巴黎城外。
格奥尔在最后一刻逃到了马赛。
他的行李中带着一个叫Weidel的作家的遗产,这个作害怕遭受迫害而选择了自尽。
这些遗产中有一份手稿,一些信件,和墨西哥大使馆对签证的一份担保。
只有这些才能证明他们已被允许从这座港口城市离开,离开这里意味着还需要一份来自潜在东道国的入境许可。
以Weidel的假身份,格奥尔试图获取船上的一些稀缺通道。
难民之间的会谈在他小旅馆的走廊上,领事馆的等候室里,以及港口边上的咖啡厅和酒吧中进行着。
格奥尔帮忙照顾着他已逝战友海因茨的儿子,海因茨在逃亡时不幸过世。
但他的计划在遇见那个神秘姑娘玛丽时改变了。
《过境》基于德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撰写的二战同名小说改编,电影以现代马赛为背景,来自过去的人们在这里四处出现。
因此,过去的难民会与今日的难民相遇,历史与今生相遇,他们所有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永恒的过境空间。
文学性不错,但时断时续的
宝拉,宝拉,一见难忘的德国女子
还可以这样搞
影片把二战时期德法难民逃亡的故事搬到现在,见证了爱情,场景之间以旁白过渡,起初有些晦涩不适应,结尾开放式。
看起来不像奔波的人
@bjff voiceover神烦
旁白在故事中的身份被隐藏到电影后程,间离手法将观众置于谜团之中,对角色的命运疑惑并关心;另外观众又通过旁白逐渐认识到男主留在了马赛,提前揭晓的命运让最后男女主的戏份更感人。女主的形象贯穿全片,但其身份和心理永远处于不确定和巨大变动之中,我们跟着男主试着去理解女主的抉择,却总晚一步真正理解她的坚持与放弃。这个剧本有无限的魅力,非常高超地玩弄了悬念和可能性,提前和延后出现的信息让故事更流动,也让观众不断投入更多感情。内核关于误会的故事永远是有趣的,男女主和医生之间互相误会,却又互相牺牲,这是面对生活之难时人类最微小的团结。非常喜欢签证官的角色,是个反派功能性角色,却有非常完整的逻辑设定和充实丰满的台词,同样是剧本优秀的明证。难民题材的电影彼此差异很大,甚至跨越各种类型,是很有讨论价值的领域。
影片试图通过模糊时间跳脱出历史年代剧的局限,将“过境/短暂”这藏匿在“Transit"背后的双关语义表现出来。第三人称的回忆口吻增添了叙述的距离,这个“旁观者”式的画外音让影片弥漫着文字的质感,但也与此同时抽离了人物本身的实际精神状态。这部作品对人物的刻画不算成功,情感线索的发展也有些不着边际——或者说把故事主线拴在男女主角两人身上本身不是个最优的选择。即便观看时能沉浸在淡淡的文字忧伤中,对导演试图刻画的浮萍式的漂泊也有切身感受,但总会时不时因为突兀的画面和过弱的情节而出戏,所以情绪也一直无法调动起来。 - IFC Center (3/16/2019)
似乎找到了电影和小说之间的均衡点。
现代城市里拍的二战故事,为了逃命,格奥尔利用自杀了的作家的身份骗取签证,却与作家的妻子以及妻子的情夫儿科医生发生纠葛的故事。
“哪种更容易被遗忘,抛弃他的人还是被抛弃的人?”
四星半啊//妙得很//是某种错觉 叠用的旁白和对白 模糊信息的画面 自然出现的时代标识 确实像“时空中转站”//文学性和电影性的融合//这几天看的近年德国电影都在表现知识分子的警惕和担忧 也忽然有些理解了伊斯梅尔的幽魂 历史的幽灵飘荡在欧洲大陆
不太喜欢这种架空历史的设定,男主女主都非常的不讨人喜欢,历史的滚滚洪流里没有人有留恋的资格。
2018411 一星平庸 背设扣一星 旁白扣一星
典型无空间叙事
不明白
#hkiff
同样是逃难,二战背景的故事提炼一下放在今日的欧洲居然毫无违和感,很穿越。去留之间还要在爱情里徘徊,比琼瑶还糟心,整体看还是挺有想法的一个电影。
敌后占领区告密检举,融掉的巧克力雪糕,带着最后尊严参观石桥,犹太愚人船;错误的身份遇到了正确的人,是离去者忘性大,亦或被抛弃者忘性大?……原作底子挺好,硬是拍成现代背景是因为预算不够拍古装吗?
这是密闭容器里经受道德衰变的一群死去活来的猫,在古今叠加的马赛等待超度。Petzold始终把压抑凝重的氛围当会呼吸的活物来哺养,他的风格在充斥感官轰炸的一年里尤其闪亮可贵。 top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