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是今年tiff目前最奇特的观影体验。
就电影本身叙事来说撑死了3分,但就观影体验来说妥妥的5分。
因为一场子黑压压的人被撩拨得口干舌燥的。
好些年前我认识一个好像是纽约来的小富豪,他的生意里似乎也有电影发行和投资之类的。
在多伦多的电影节上又见面时,聊到杨凡的≪游园惊梦≫刚在国内做过。
他说认识杨凡,据他说杨凡家里满满当当摆的都是古董,时常一高兴了就大把的钞票贴出去拍电影。
虽然他的电影很多都有点一言难尽,我俩都同意杨凡拍的戏每帧画面截住了都是最能体现高级老queen精致艺术品味的美轮美奂,但故事时常讲着讲着就不知道扯到哪里去了。
≪继园台7号≫和我看过的许多杨凡作品类似:似乎是散文诗白日梦风格的想到哪里拍到哪里,这张电影并不大在意我是谁/我要干嘛/我要到哪里去之类的问题,所以自然也不知道如何到达想去的方向。
我总觉得杨凡要是去拍广告或者MV的话,可能更能吸引观众们掏钱,因为他好些电影似乎并没明确的主题和方向,全在于个人的喜好。
但这么些年了,这位堂吉诃德式的勇者还是在一张接一张兢兢业业的拍电影,我自九十年代中后期也都基本每张去老老实实捧场了。
再莫名其妙的故事我也有滋有味的从头看到尾,终其原因,除了他每个画面都是我向往的美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因为好色:杨凡喜欢的所有那些骚浪贱我全都喜欢[害羞]所以你看作为一名文青有钱多重要。
有钱了才有资格天马行空的胡说八道,自己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来捧场:陈果出演了香烟盒上一只黑猫。
田壮壮出演指甲六吋长的老二尾子佣人。
冯德伦当敬业的花瓶、干脆一上来就露点洗澡,还得意洋洋对着窗外挑衅似的一寸寸自己摸。
张艾嘉干脆叉在躺椅上湿淋淋汗津津的做她的师奶春梦。
两岸三地的明星大导演们庄重体面全不要了。
结束时我边看字幕边发出一阵阵咯咯咯打鸣似的狂笑,旁边几个华人小年轻很可能觉得这个中年胖子疯了。
他们说这张电影讲的是什么来着?
政治?
怀旧?
凭吊逝去的时代?
写意风格的纯爱?
母女抢男人的三角恋?
也许吧。
在我看来这片子两个钟点做下来只有一个词——欲望。
谁会想到大陆出生台湾长大的香港导演,拍了一张67年香港左派暴动背景的片子,居然是水淋淋各种呻吟的欲望?
而且还是五彩卡通片。
而且妙玉(没错,就是那个妙玉)一丝不挂的躺在森林里的地上,给一群花花绿绿五彩斑斓的大蛇缠绕着,当众来了高潮。
≪7号≫的动画似乎是大陆做的,风格造型有些像≪大鱼海棠≫,倒也符合杨凡向来的唯美。
这戏要换了真人来演那就真成不折不扣的色情戏了。
当然不会是欧美那路叉着腿数毛的色情。
是杨氏纯东方古典韵味的色情:写意的散文诗配大段旁白,若有若无的音乐配斑斓的五彩卡通,露点不过二三次,但却让你看得脸红心跳,觉得淫荡得不得了。
做男主角的这个叫什么林德信的国语口语差也罢了,台词功力实在让人费神捉急。
不过想想也不怪,杨凡的戏很多女性角色都有性格人格,男性的尤其长得好看的很多都是兴高采烈的当花瓶。
这种物化男性不能不说是华人文化圈里近些年极大的女权和同志平权的进步——早二三十年都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尤其是在香港。
我去网上看这林先生的照相,一看是个美艳肉弹,还想是什么无线小生之类的给杨凡瞄上了,再一看简介,艾玛亲娘耶这林氏原来也是大歌星大明星家里的公子,他自己也是写歌唱歌的艺术创作者。
在电影里虽然他没有和母女俩的床戏,露着阴毛和两只猫的床戏有一场。
Sensational。
虽然也只是春梦。
下次杨凡再出了电影,我还是一样会去看,边看边嘀嘀咕咕着。
要不是他为我们这号金鱼佬咸湿佬麻甩佬出头,简直不知等到哪年哪月能正大光明的看戏,毕竟大家都是向往美而已。
Tiff '19 Fri Sept 13th TIFF Lightbox
陈果是只烟盒商标猫
田壮壮最近扮相
冯德伦在这张戏里很雄伟诶
可惜杨凡没来。
我觉得他去威尼斯去错了,应该直接来多伦多。
那个什么最佳剧本奖不要也罢,他又不是拍给那些人看的
杨凡导演历经十载,不惜变卖私藏张大千真迹投资制作的动画,既是个人情怀的淋漓宣泄,又是对一个已经逝去时代的致敬。
影片中的各种表现手法和寓意,无一不再向我们娓娓道来导演自己对那段似水年华的无限追忆,以及对香港未来的憧憬与忧思。
虚实交映。
动画开篇呈现的男主范子明与朋友在网球场上,全神贯注地打网球,距离拉近却不见网球。
何为真,何为假?
影片开始便引出这个宏大的社会命题,又自然地为男主接下来与于太太母女相遇并印发的畸形三角恋命运做满铺垫。
而于太太作为一个曾经的激进学生运动带头人,经历现实的毒打,彼时已经脱胎换骨为内心沉静如水的高知女性,当她与范子明第一次相遇,便不由自主地为他俘获,多年隐藏于心的欲望之火被瞬间点燃,两次半梦半醒间的玄幻想象,更是将这个素雅平淡表象下充满波涛汹涌原始爱欲的女人,内心深处的彷徨与挣扎、焦虑与困惑刻画得惟妙惟肖:妙玉被贼人掳走时半是惊恐半是享受的迷离眼神,贼人的脸庞飞快变化最终定格在范子明英俊刚毅的表情上,象征着诱惑与贪婪的蛇四散开来,既将于太太沉溺于伊甸园时欲念升腾、灵魂出窍的超脱感拉满,又折射出她迷失在黑暗中不知所措的担忧与恐惧。
而第二次于太太在客厅里的幻想,则是将全剧拉向高潮:每个人都彻底撕掉伪装的清高与端庄,血浓于水的母子成为针锋相对的情敌,英俊儒雅的家庭教师幻化为欲望横流的浪荡子,连楼上鬼魅般的中年男旦此刻都化作真的鬼魅加入这场争风吃醋的大戏里。
孰真孰假,开篇的那个命题,在经历了一番沉静如海又一波三折的感情戏后,又一次扔到了观众面前,也升华了影片的主题。
蒙太奇。
如果说于太太与范子明的感情戏是影片的主线,那于太太女儿美玲则是这条主线上最明媚的点缀。
她和母亲一样,在第一次遇见范子明时便一见钟情,喝掉了他使用过水杯里的水。
后来很长的一段,都在表现范子明与于太太的情感发展,而当美玲无意见发现母亲与范子明在影院接吻后,失落、愤怒、彷徨的她冲出接头,在一众学生游行队伍中仿佛一道特立独行的风景线,穿过喧嚣的人群,伴随着动感的节奏,香港六七暴动的历史版画成为美玲的背景,似乎那一刻的大时代伴着美玲的崩溃情绪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确如其是,美玲身上所代表的香港新一代新生力量,此时第一次以强有力的隐喻形式迸发出来,也是此刻一笔带过的叙述让我们知道,原来范子明和于太太恋爱的背后,也在和美玲恋爱,这段畸形的三角关系就这样猝不及防的出现在观众面前。
然而美玲毕竟是新生代的香港青年,很快她便接受了这种现实,在维港与子明的谈话,既是对母亲所代表的旧时代青年运动者的否认与悲悯,也用一席黄色丝巾随风而去和倾泻而下的青丝宣告自己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真面目,也正基于此,美玲才会在回家后看到由幻想被拉回现实的于太太身旁烟盒后,娇笑着调侃“你坏”,并释然般地成全了母亲与子明,任由她们逃离香港追寻自由,而自己,则会承担着新青年的新使命,用迸发出的活力重建这片乐土。
戏中戏。
范子明作为男主,在影片中的内心戏最直观地体现为与于太太在影院观看的几场电影:英俊潇洒却出身底层的男青年爱上贵族少妇西蒙夫人,意外被毁容后西蒙夫人承担起照顾男青年的责任,却因为自己逐渐衰老的容颜而对影自怜,而后现实的残酷让两人分道扬镳,踏上邮轮远走他乡的西蒙夫人在船上又与一位政治犯男青年邂逅并产生短暂的激情。
影院的电影与本部电影遥相呼应,体现着范子明心中因为阶级、年龄、思潮的差异而对这段跨年恋的惴惴不安。
而影片最后借于太太想象之口,道出了范子明看似道貌岸然、博学多才的嘴脸下,实则是贪图虚荣与享受的伪君子。
所以电影里的渣男形象是不是映射男主?
猥琐男书呆子的形象是否是男主的另一层人格写照?
男主是真的投入感情还是游走于母女二人之间享受这种征服的快感?
留白的意境给予观众无限想象空间。
影片在细节营造上也可谓煞费苦心。
上世纪60年代香港启德机场飞机起飞时闹市区洒下的大片阴影,于太家客厅各种古香古韵的文化元素、线装版《红楼梦》和民国时期出版的萧红作品、上街游行时学生们手中拿的红宝书......加上悠远绵长的慢速国语文艺旁白,若不是导演真的对那个“朴实中呈现着繁华,繁华中又带着些真诚,实实在在,绝不炫耀,却是一个永远逝去的盛世”时刻葆有追思和眷恋,断不会创作出这样一部精巧的动画。
因而,片尾的“献给香港”,既是情书,也是悼文,绝非空穴来风。
导演杨凡在动画长片《继园台七号》中延续了个人风格,精致的构图与华美的色彩和充满暧昧的画面共同描绘了1967年的香港风韵,展示了都市之中人性的悸动与情欲。
一、主题:文明社会之下的情欲杨凡导演在《继园台七号》中延续了惯有的纸醉金迷风格,情色与遐想在电影展现得更加直白更加透彻。
在导演执导的影片《美少年之恋》中,这份情欲体现在男人与男人之间;在《游园惊梦》中,这份情欲体现在女人与女人之间;在本片中,这份情欲体现在男女之间。
儒家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情欲是人类秉持的本性,但由于“社会文明化”的要求,人类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来顺应文明社会。
在欧美电影中对情色的呈现直白开放,但是对于相对保守内敛的亚洲电影而言,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一些隐喻与象征。
例如香港导演王家卫、关锦鹏的影片中往往依靠美术等外在因素去营造暧昧感,通过气氛为情绪增色,再配合以人物舒缓有序的调度,表现出东方式浪漫。
但是大陆电影通常会避免情色的出现,一方面是导演自身适应社会化的表现,去隐藏去抑制镜头中的情欲;另一方面是官方机制的管制原因,避免十八禁的出现。
导演杨凡的作品向来都带着浓厚文学底蕴,又有一些自我欣赏式陶醉,再加上东方式传统美学。
动画电影《继园台七号》是杨凡导演的一些尝试与突破。
在影片中,他将情欲展现得更加露骨,令人春心荡漾却又不觉庸俗。
“余韵尚存”是他的风格,也是东方式留白美学。
二、人物塑造剧本由杨凡的三篇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夜晚》、《青春梦里人》、《金屋泪》改编,作家导演的优势在于能确切地掌握人物形象,使其更具体化、立体化。
主要人物是两女一男,虞太太、美玲与子明。
动画电影的优势在于能够按照导演的意图设计角色形象与细节。
虞太太清心寡欲的形象与之露骨的想象力造成强烈对比,美玲娇艳的少女形象为其内心悸动做铺垫,子明英俊的外表与肉体代表着诱惑。
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冲击呈现视觉与内心上的冲击效果。
1、延续的人物形象在《游园惊梦》与《美少年之恋》中男性常作为“花瓶”出现,形象较为单薄。
而在本片中,导演对于男性肉体的呈现仍有延续,仍旧作为情欲产生的契机出现。
而两位女性的形象在《游园惊梦》中有相应的角色形象。
即虞太太对应荣兰,美玲对应翠花。
虞太太和荣兰在外在形象上都是保守而温柔的,受到男性的荷尔蒙刺激之后在暗中展露自己荡漾的心。
《继园台七号》中虞太太的意淫是真假难辨的,《游园惊梦》中荣兰角色的意淫是客观而短暂的。
美玲与翠花的角色始终显得柔弱与深情,两个角色都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渴望被关爱。
影片的人物数量少,关系简单,注重人物内心映射,这正是杨凡导演历来的风格。
2、色彩叙事 片中浓墨重彩的东西结合式建筑夹杂着香港的特色招牌,鳞次栉比的房屋勾勒出上世纪的香港风味。
在独特的港风之中出现的人物也带着相应的色彩展现独特的自己。
片中虞太太常穿深蓝色过膝旗袍,让人不禁想起《花样年华》中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知性而优雅,在市井气之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蓝色使虞太太沉稳含蓄的外在性格更加显著,在临近高潮时她的鲜红色指甲油与蓝色产生强烈对比,也展示着虞太太灼热的内心欲望。
美玲常穿黄色外衣,与她成熟的外表诱人的眼神相辅相成,展现属于少女的活泼靓丽,也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强烈期待,对美好恋情充满无限遐想。
子明常穿白色薄衬衫,素雅洁净中暗藏着悸动。
正如片中虞太太说的那般:“你虽然常穿一身白色衬衫,但是透过薄衬衫却能窥见若隐若现的矫健肌肉。
”外在儒雅的子明拥有一颗骚动不安的心。
三、艺术手法1、多重叙事手段在第一人称独白的引领下,全片犹如诗篇般展开并进入第一重回忆式故事线,把观众引入上世纪老香港的环境里,体味老香港的韵味与历史。
第二重故事线是以《咆哮山庄》《简爱》等名著为契机而呈现的戏中戏,借用名著中的人物关系与情感映射出电影中人物的情感与关系。
第三重故事线是以角色遐想为契机而展现的超现实时空,通过反映人物的想象画面表现人物真实情感。
多重故事线的综合运用使全片如梦如幻,亦真亦假,正如剧本结构设定那样将全片分为“梦谜”“戏影”“冬至”三个段落,铺陈人物关系,展现人物的情感。
2、隐喻与象征 杨凡导演对于隐喻与象征的手法在片中更加突出。
最受瞩目的是虞太太幻想妙玉遭劫的场面。
妙玉在绑匪肩上先是挣脱、恐惧,但随着上下颠簸她似乎感受到从未有过的体验。
妙玉被扔进树林之中,无数条小蛇将她缁衣褪去并沿着身体线条匍匐,妙玉的神情是恐惧却期待的。
蛇在意象中有男性性器官的含义,也与妙玉遭劫失贞的情节相吻合。
而蛇在西方神话中又有诱惑的意味,正代表着妙玉与虞太太同样面对性诱惑的心理状态。
片中猫出现的频率较多,灰猫可以看做是虞太太内心的化身,白猫可以看做是花旦的化身。
片中虞太太幻想子明在房中坦胸露乳时两只猫相互撕咬,正是象征虞太太和花旦不相上下的心理状态。
此外,由虞太太想象中的妙玉遭劫而不断出现的寺院钟声总会给以人震慑效果,似是教人大彻大悟,又似是给予警戒。
四、结语导演杨凡用超现实与浪漫的艺术手法呈现出一部如梦如幻的动画长片,影片风格延续了导演的个人风格,充满文学底蕴与艺术气息,展现了人间的男女情欲,但过分的自我式陶醉仍旧如之前的作品一样使观影评论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但这华丽的个人风格却深情涓涓地为香港献上一封充满怀旧感的情书。
可以说这部的资源是史上最难找的,没有之一,全网封,绝了。
整个的观感就是,和那种定式的电影完全不一样,有着很强的个人风格,导演完全不care大众口味,做的是自己热爱的东西。
主题有点晦涩难懂,画面真的很美,比宫崎骏得那些动画有过之而不及,推荐。
其实很不喜欢看动画了,每次看到里面人物流露情感的时候,特别是眼部特写的时候就在想这要是真人演肯定更好看,但是后来在全部重头回味一遍后发现,动画是最好的呈现方式,真人可能真的演不出来吧。
题材特殊,涉及到一些politics的东西,还有一些sex的东西,可能以动画方式展现才使得电影有种余味吧。
节奏太慢,以1.5倍速看的,然后没有字幕,最开始的粤语只能通过英文字幕来猜,后面就还好了,但是文化的杂糅和碰撞非常明显,香港、台湾、上海、大陆、英国,就不同人群所承载的地域特色,或者说口音是十分明显的。
旁白语言非常美,古色古香的那种,就真的有民国时期文学的那种感觉,配上导演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仿佛是小学生在朗读课文的那种一本正经,发生了挺有趣的化学反应。
中国传统元素很多,猫,月亮,蛇,都是常使用的一些意象,就让人感觉其实也并不是完全西化或者格格不入,再就是像妙玉,京剧等这些的使用,还是根植中国文化之中的。
妙玉那段的解读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真的挺大胆的,特别是妙玉被掳走的那段,她在贼人肩膀上忽上忽下的那段,拍的太sexual了。
戏曲真的太好听了,特别是几种风格的突然切换,西方的那种爆炸式摇滚乐突然转换到京剧,再就是抒情慢歌,整个的就震撼的,个人风格太强烈了。
画面做的很精细,旧香港时的那个调调做得很足。
开头从放大的致敬开始就觉得是不是要整点虚虚幻幻,悬疑隐喻的花活。
电影里几处飞机的调度很有意思哈 不过前半段还是给我整懵了,那些略带狗血的爱恋描写实在是让我困惑。
只是做一见钟情和相知相恋过程排的很妙,从红楼梦,追忆似水年华,还有之后用来对应互文二人姐弟恋,在不同阶段映射。
这几段着实是把带点诗歌韵味的气质排出来了。
只是用得多了真真假假的,总像是躲在文学艺术的壳里,用来逃避现实那些已经发生了,却不用面对难言难清的事件。
后半段各种元素叠加得越来越多了。
作者的意图和中心思想也更浓烈地表现出来了。
剧作很大胆……新旧时代交替,怀念不忍割舍虞女士,又垂涎于美玲充满青春萌动的魅力。
是不流于表面,伤古怀今,就像是片尾说的那样,致给香港的一篇诗词。
对了,片尾的配音表的亮点很多,成分复杂哈哈哈哈。
美学层面水准挺高,但这个剧本从动画创作层面来看,还是挺另类,一方面我惊喜于它的美学价值,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质疑故事整体的衔接性,其实这个表达挺跳脱。
导演在创作层面可以说非常大胆,几乎可以说在表达非常私人化的欲望,男主角承载了导演个人的臆想,而张艾嘉配音的这个角色则是整部作品的灵魂,她或许在我看来代表了杨凡本人创作层面最真实的欲念,整部电影通过张艾嘉这个角色的两场欲念,很明晰的剖解了导演对欲望的执着和对欲念的迷恋,所有的配角都化身为导演的一部分,来戏剧性的承载这种近乎偏执的欲念。
在我看来,整部作品政治层面的表达,只是附带的,以政治为背景只是为人物处境埋下伏笔,而配乐和几场很港风的戏,则是呈现时代的一种生存面貌,但这些都是表象,电影的灵魂还是在于“欲念”作祟下的言情小说般的臆想美感,挺有意思的创作,当然,也是挺自我的一个创作。
终于有缘得见《继园台七号》。
不觉得值得威尼斯影展的最佳编剧奖。
倒是值得一个美术类奖项。
因为是杨凡啊,那个拍过《美少年》《游园惊梦》的杨凡啊。
虽然我还是喜欢他那种纨绔子弟游戏人生的调调的,因为美学品味是真好。
这个装不出来也学不会。
但叙事构架和对白那是真的一贯随性(拉垮)而特别(做作)。
敢情大家都相信剧本搞戏中戏就能拿奖是吗?
《兰心大剧院》也搞,《驾驶我的车》也搞,这部也是,还夹带了三部戏中戏啊。
[翻白眼] 原封不动把原来的电影情节动画版复刻一遍。
占据了全片三分之一的时间。
我明白这里与主人公有互文关系,可是这手法也太偷懒了吧。
说到戏中戏,印象深刻的还是波兰斯基的《穿裘皮的维纳斯》,那才是这种手法的经典示范。
总得来说,杨凡在对影像的风格化追求上有点像Wes Anderson,我表示非常尊敬。
请杨导就在动画片这条康庄大道上勇敢前行吧。
一九六零年代末的香港,彼时还没有高楼林立遮天蔽日,彼时启德出发的飞机低低略过市区矮楼投下一片阴影,彼时的北角还未改头换面成小福建,街头巷尾徘徊的精致女子吴侬软语香软问候,彼时维港熙熙攘攘渔船穿梭,两岸飘扬着米字国旗。
一开场,杨凡就用水彩画和钢笔画手绘出一个五十年前的香港,一派怀旧气息扑面而来。
单从剧情本身来看,《继园台七号》本是个三十分钟即可讲述完的三角恋爱,年轻英俊的港大学生范子明和从台湾漂泊而来的虞太太母女同时发生了感情牵绊,但杨凡偏偏穿插了许多缀笔将这段情发散出曲折的绮思,而深深沉浸在充满情欲想象和乡愁感伤的审美趣味中。
妙玉——“此时的妙玉心中只是如痴如醉“当虞太太和范子明喝茶聊天,初相识便从济慈谈到华兹华斯,从普鲁斯特聊到红楼梦。
相谈甚欢之后,余太太心中已是浮想联翩,满心荡漾,躺在床上衍生出一段代入了妙玉的春梦。
“如痴如醉“几个字像是被烙印在了心上,她想象着妙玉极洁极净的身体落人贼人手,被挟持在背上随其轻功在屋檐上下翻飞,晃晃月色在她朦胧眼中也起伏翻动,青鸾翩翩划过暗夜,这个段落分明溢满了情色的意味。
而后这般的情色变本加厉了起来,画面一转,月光阴柔的隐喻变成了幽深深林,从中脱身出若干条蛇,缠住妙玉的身体,沿着欢愉的界限向上攀沿。
撕开贼人恶狠狠的面具,那分明是子明温柔俊美的脸,撕开妙玉圣洁禁欲的脸,那是虞太太禁锢已久的春心。
借由妙玉来表现余太太素雅外表下汹涌欲望,这番解读也许会招致《红楼梦》读者的不喜,但这恰恰也是杨凡对于当时香港的解读。
经历过战争,但未曾历经革新便被割让,香港在欣欣向荣的外表下,清政府的传统未曾远离,而遏抑的欲念却被煽动萌芽。
不伦——“那天,出去散步是不可能了。
“《简爱》的开头也循环往复在虞太太的女儿美玲的心上回响。
范子明上门是给美玲补习英文,所选课本就是《简爱》和《呼啸山庄》。
这两本分别都有地位不平等的恋爱和对于自由的追求,与红楼中曲折幽深的东方旧世界相比,勃朗特姐妹所代表的是英国工业革命所引领的西方新世界。
美玲恰好是这个新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摩登少女,泪痣上的那双狡黠眼睛,怀着崇拜般的爱慕投向了范子明。
子明似乎全盘接受一切,自然地游走在母女二人之间。
他陪虞太太看西蒙女士的外国电影,在电影院的昏暗中情愫翻涌。
他又带着美玲看时装走秀,出入校园参加舞会。
常人看来乱了道德纲序的不伦之恋,在这三人之间心照不宣悄然展开。
满月——“良辰美景奈何天“歌舞升平之外,新旧交替中的香港正酝酿着一场政治运动。
目睹母亲和男友电影院亲热的美玲穿越过抗英游行的人群,踏着说唱的流行节奏,翩然穿过历史事件的布景。
和虞太太墨镜下欲言又止的含蓄不同,美玲却大胆地在维港边向子明直接挑明这段三角恋情。
此时距离子明第一次上门已一年有余,再次回到中秋满月时分。
虞太太独自等待,她模仿电影中西蒙女士点起了一支烟,心中也燃起了妖异的孽火。
这次的旖旎幻想,既缠绕着欲望,也夹杂着嫉妒,楼上那对鬼魅般的戏子和暗恋子明的书呆跟随着范子明双双出现,黑猫甚至爬上了子明的身体,撕咬开他的衬衫。
臆想中,虞太太露出了与平时不同的诡异面目,猜疑和不安噬咬着她的心,而让她变得阴郁邪魅,刻薄地恶意揣测子明:所有人都爱他,爱他阳光硬朗气宇不凡,爱他英俊貌美身材完美;而他也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卖弄着自己的年轻气盛招蜂引蝶。
只有在西蒙女士的电影里,她才能幻想自己能谈一场自由的恋爱;只有在梦境中,她才能做一个肆意妄为的坏女人。
梦醒之时,月满北角,虞太太等回了子明和女儿归家,仍然端上一碗汤圆庆祝中秋。
如梦中一样,女儿娇嗔道:“妈,你坏”,却不再是剑拔弩张的对峙,此刻子明选择谁不再重要,而团圆却显得更加珍贵。
欲望和理性,感情与理性无声中达成和解。
全片的慢倍速可能会让人觉得难耐,但可能更难耐的是旁白。
从《美少年之恋》开始就觉得杨凡写的旁白过于文艺造作,在这部里更加如此。
大概是极喜欢普鲁斯特,导演也将那种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写入了旁白,也将意识流的梦境糅入叙事,听起来倒是像写小说。
画外音将画面中展示的内容再一一复述一遍,像是在完整的影像语言之上画蛇添足又加了一笔。
镜头又刻意扫过虞太太家中满眼萧红鲁迅曹雪芹,影像语言又被嵌套上一层文学掌故,使得其所承载的文学性太满太过,与普鲁斯特红楼梦在古典和浪漫之上创建的奇观相距甚远,而更近于亦舒和琼瑶的言情小调。
另一重个人趣味的体现是对于男性肉体的迷恋。
电影旁白与人物台词多次提及男主有才有貌,是港大的高材生,但就像《美少年之恋》和《游园惊梦》中一样,俊美的男主角却从来都是最单薄的人物角色,是无论男女老少所渴慕的阳刚肉体,成为欲望投射的客体和是完美无缺的性符号,而其角色的完整度却远不及两位女性角色,甚至不及虞太太楼上雌雄莫辨的戏子名媛。
尽管个人风格强烈、审美趣味妖异,但杨凡在动画中所呈现出来的整体魅力和怀旧情感依然动人,而以动画所呈现的方式也更大胆自由。
剧情看似是讲述不伦恋,但主题却依托在这段三角恋情之上,让旧日的香港借尸还魂,意识流循环往复的回忆是乡愁,肆自流淌的白日梦是狂想和不安预兆,这是杨凡以自己的方式写给过去香港的一封情书,也是写给未来香港的天真随想。
近几年,带着怀旧色彩的香港电影密集出现,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继园台七号》(2019)、《好好拍电影》(2020)、《龙虎武师》(2021)……不约而同将视角转向过去,为香港(时代/电影)作出总结。
《继园台七号》刻画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香港“盛世”(电影里讲述者所言);《好好拍电影》虽然是许鞍华个人纪录片,但因为许乃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这部纪录片也就有了见证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价值;《龙虎武师》则将目光转向香港电影特有的亚类型——功夫片,记录了香港武师行业由盛转衰的过程。
香港已不是当年多元文化混杂的香港,尤其在回归后,越发走向衰败。
香港电影同样如此,随着资本退潮,香港影人要么北上合拍,要么固守本岛,拍摄反映香港市民生活的小成本电影。
一切随着时代的变化,走向了不可挽回的困局。
尤其“Z-Z”运动作为标志性事件,深度搅扰了香港社会的现状,让人警醒往昔岁月的美好。
或许在这种社会现实的观照下,香港影人开始自发制作缅怀香港美好年代、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电影。
导演杨凡称《继园台七号》是献给香港和电影的情书,无疑强烈反映出香港影人缅怀往昔的集体姿态。
在此,需要加上一个前缀,即《继园台七号》是杨凡的个人情书,有着鲜明的作者风格。
它讲述的不是普通港人认定的美好时代,而是杨凡心中最能代表香港辉煌过去的个人记忆。
1965年定居香港时,杨凡十八岁,正值思想勃发的青春年华。
两年后,香港发生六七暴动,作为左派青年的杨凡很可能参与其中。
年轻时经历的社会变动,总会铭刻于我们的记忆中。
杨凡将1967年的香港认定为 “盛世”,也就不足为怪。
《继园台七号》的主角是土生土长的香港大学生,与当年的杨凡差不多同一年纪。
在一次家教过程中,他认识了南下隐居香港十余年的京剧名角,做奢侈品外贸生意的台湾妇人,以及正在求学的女儿。
男学生、贵妇人与女学生之间发生了一段类似三角恋情的暧昧情愫。
男学生恋慕着台湾妇人典雅而成熟的风韵,学生母亲则被男学生的青春与阳刚激发起被传统文化教习压抑的欲望(自比《红楼梦》里的妙玉)。
两人之间产生了“发乎情、止乎礼”的暧昧情愫,肉体关系只发生在梦境与想象中。
男学生头次拜访女学生家的段落,是全片最为优美、最撩拨人心的片段。
伴随着画外音悠远、怀旧的腔调,讲述者带领观众进入了镜头里堪称经典的相遇场景,文笔、场景和情绪之美,颇有民国小说的风韵。
那是一种对逝去美好岁月的恋旧,镀着一层美好的金色光韵。
借用电影里多次出现的普鲁斯特小说《追忆似水年华》,这段回忆起的岁月同样是“似水年华”。
正是在回忆目光注视下、在回忆声音的讲述中,逝去的时光被重新寻回,寻回的也是杨凡个人对香港的记忆。
屋里是隐而未发的情欲,屋外是左派革命暴动。
在欲望与热血交织的歌声中,青春交汇于此,但也止步于此。
这种未尽的情缘,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惆怅与惋惜。
杨凡用一种极慢的速率讲述这个从记忆里打捞起来的故事,通过戏里戏外的映照(男学生与台湾妇人多次共同观看电影,电影情节暗示着情感的变奏),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的笔法(讲述,而非叙述),用类似于京剧中悠扬、婉转的唱调,涂抹出颇具古典风味的美丽与哀愁。
这确实是一封写给香港和电影的情书,但只存在于个体记忆里。
#豆狸推荐# 继园台七号 | 动画/中国香港又一或无缘内地的佳作荣获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剧本奖杨凡导演送给香港的「情书」英国殖民的大时代洪流下继园台的一对母女与大学生的情感纠葛「唯美精致与欲望爆满的尺度画面」映射出小儿女的爱恨情仇推荐指数:⭐⭐⭐⭐️杨凡老先生编剧并执导张艾嘉、赵薇、林德信、吴彦祖、章小蕙配音
有些失望。并非曾经预想的二维动画,且由于三维动画技术水准不够,使得人物的面部表情木讷、动作行为迟缓(也难怪有网友表示:像看0.5倍速、电影是每秒24帧的艺术 不是12帧、这个影片真的没有慢放嘛!…)…,拿了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最佳剧本的成人向故事剧情也没能逐渐引我入胜,因而观影过程比较枯燥乏味。
真真假假…
可以慢,可以闷,但不要搞成意味不明的0.5倍速OK?
BIFF 喜欢的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会觉得这是普鲁斯特看了会流泪的靠减少帧数拖节奏的适合在电影节补觉的无病呻吟互联网早期flash作品。
只有杨凡,拍情欲都拍得美到抽筋儿,更况且是用动画的形式,这个可爱的老妖孽哦。
感觉很像《戏梦巴黎》的动画片版,时代背景都一样。政治隐喻自行参考。不过跟小鲜肉交往可要小心,谁知道他惦记你的同时是不是也在同时撩你妈。
好坏 金句太多 记都来不及记 第一次在电影节看邪典片 有点小激动 “特别感谢王家卫 林夕 南京大小馄饨” 吴彦祖冯德伦情债可都还了吧
元素好多啊——安东尼奥尼、武打、好莱坞、西洋乐、鲁迅、普鲁斯特、红楼梦……撕扯,面具,色情,雌雄莫辨,暧昧不明,新旧转场。旁白念得太尴尬,显得好刻意好做作啊。
不是我喜欢的那种风格,感觉所有人都“端”了起来。电影节奏过慢,动画人物动作也慢,而且个人有点抵制旁白式推进故事内容,配音配的也很生涩。所谓的六七暴动仅仅惊鸿一瞥,对故事的剧情影响不大。倒是片中那段说唱的flow还不错。
红眼睛幽幽地看着这孤城
【釜山电影节展映】可能是看过最装逼做作的成人动画。八成国语两成粤语,张艾嘉和赵薇配比自己年轻20多岁的角色,无过无失。田壮壮神奇地配出了金士杰的韵味。在左右两个韩国欧巴轻微的鼾声,以及旁边阿姨的抹眼泪的立体声环绕下,全程翻白眼看完。人物动画举止诡异的温吞,慢条斯理如同帧率不足的0.5倍速慢动作定格,始终难以入戏。再加上仿佛琼瑶+郭敬明联手编剧的狗血剧情、小学生念作文式矫揉造作的旁白、以及尴尬做作的红楼梦+普鲁斯特文学掉书袋、大段小人书式冗长翻拍英国经典老片的所谓迷影元素,实在如坐针毡。民粹暴动历史表达粗浅幼稚,两段超现实奇诡春梦尤其看得一脸懵逼,对猫和美少年肉体的组合产生心理阴影。真的很好奇导演的脑洞里到底装着什么
杨凡,还是那么自恋……自己也说了动画不过是一种技术手段,但是动画作为一种天马行空的技术手段,表现形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另外,也是有既看animation也看art house电影的观众的啦!
This is so disturbing 以及Mother Faker那首歌去你妈的
慢慢习惯了它的画风之后,就开始沉浸在那个导演记忆中的年代,也发挥了动画电影的优势,在想象力和情欲戏上的趣味性飞起。
属于杨凡的《罗马》,同样的街区作标题,同样的回忆手法,同样的女性故事,只不过《罗马》是温暖的童年回忆,《继园台七号》则是性感的青葱岁月。在影片里各地方言汇聚一堂,香港仿佛是华人文化大熔炉,高雅的低俗的,进步的保守的,百家争鸣。
香港老街画得很好看,人设也算养眼,张艾嘉、吴彦祖、许鞍华一众大咖的声音出演并不比画面和故事吸引人。而用一个母女同时爱上一个男人,母亲还要个楼上男性花旦争抢那个男人的戏码来当做给香港和电影的情书,原谅短浅的我只看到四溢的情欲。
有必要嗎?為了自己的60年代潔癖,連一句話台詞的路人甲摩登女郎配音都要找胡燕妮焦姣,胡燕妮焦姣做錯了什麼呢?
是这个时代少有的,是天才的,也是不大好被理解接受的。故事是对我的味。
每次威尼斯都支持中国电影,但每次都看的有点尴尬😅。一个老少恋的皮里面夹点政治梗。对我个人讲所有靠旁白讲故事的电影都不及格
四星。杨凡终于找对了表达方式,就是做动画吧,有情怀又流畅,不会暴露演员和调度调教演员的短板,整个电影在从前肤浅的唯美上又升华了一层,连杨凡自己绵绵情意的旁白都像是一种慢条斯理的思考,这绝对是一封情书,看得我大为心动,电影说妙玉被掳如痴如醉,这电影也常堕入如痴如醉的疯癫,到最后高潮戏大混战,那场戏放真人表演里绝对毁掉,但就是动画和张艾嘉出神入化的声演,最要命的是电影的结尾又好像回到了未发生,太感人,杨凡把一切都置放在了那一刻,空间是暂停的,连时间都是暂停的,就是开始的那一刻,是的,爱情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