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电影,算是世界影林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在一个对于电影制作来说环境并不友好、甚至可以说严苛之地,却产出了如此之多高水平的影片,这些年在国际影坛上频频获奖,在各国影迷心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伊朗电影总是以小见大,从很小的生活小事出发,原汁原味地再现着生活,展现着那些卑微人物的内心。
伊朗的影片没有激烈地冲突,只是安静地叙述着故事,然而在其平静之中,却总有一种锋利在剖析现实,总有一种深沉情感在拨动你的心弦。
导演贾法·帕纳西就是伊朗电影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他早期的电影作品如《白气球》、《谁能带我回家》及《生命的圆圈》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其2000年之后所拍的影片,除了一部温和女性题材的《越位》之外,其余的影片均在伊朗成为禁片,甚至连早期给他赢得声誉的《生命的圆圈》及之后所拍的《深红的金子》亦在内。
在2010年因支持伊朗反对党的政治立场,而被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实施反对伊斯兰共和国的宣传”罪名判了六年徒刑(缴纳巨额保释金后被软禁在家),并禁止其20年内制作或拍摄电影、编写剧本、接受任何媒体访问以及离开国境。
不过被软禁在家中的贾法却并未停止对现实的关注,虽然不能直接拍片,却越来越骁勇,以各种的方式,拍出一系列影片,在国际上引起巨大的反响。
从《这不是一部电影》、《闭幕》到去年获得柏林金熊奖的《出租车》,贾法·帕纳西的影片越来越个人化,但对于现实的关注与批判却远超以以往。
他并未被禁令困住,却在狭窄的缝隙中,硬挤出一片自由的天空。
在其等待最后判决时期,他拍摄了《这不是一部电影》,用镜头反映了自己的现状。
这确实不是一部电影,尽管是以电影的形式来反映的,你甚至无法将这部影片类型定位。
它既非剧情片,也非记录片,只是记录着贾法·帕纳西一天的生活,而且是足不出户的一天生活。
他在这一天里独自面对着镜头,或者面对着摄影师,犹如困于笼中的狮子。
无聊无望却决不绝望,以着自己的独特方式,来绕开禁令突破禁令让自己发声,表达自己的强烈不满。
但所采取的方式又相当的温和,甚至充满了幽默感。
影片中的主角只有导演本人,但影片却并不沉闷,而且并未陷入导演主观之中,相反却很是有趣,而且透过电话,透过前来串门的各色人等,透过窗外的声音,影片超越了影片中公寓这个狭小空间,将整个伊朗社会的现实,不动声色地融入到影片之中。
从影片中我们既能看到导演本人的痛苦,看到他身陷囹圄的原因,也能看到他对现实的辛辣嘲讽。
他在客厅中朗读自己不能拍摄或发表的剧本,剧本中那个想读艺术学院而被锁在斗室之中少女,只能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世界,这又何尝不是导演的辛酸自况?
在《这不是一部电影》中,他在表达着自己不能创作的痛苦,在以幽默的形式挖苦着囚禁自己的体制。
而在其后的《闭幕》之中,他则以交错的时空,以大胆的想象,来表现自己那种幽闭的生活。
这两部镜头都囿于斗室之中,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导演的各种努力,感受到外面世界的情况,听到他对于现实的批判,但毕竟我们无法随着他的镜头,去感知伊朗人现实的生活,感知那些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
而在《出租车》中,贾法·帕纳西则以其智慧突破了前两部影片的局限,将镜头深入到了德黑兰市的大街小巷之中。
他不置一词地且很客观地为观众展示了一个外界很难了解到的最普通的伊朗社会。
大约是被政府解除了软禁的限制,贾法·帕纳西终于能够走出他的公寓。
但对他拍电影的限制仍未解除,他只能耍上了聪明的手腕,开上了出租车,将摄影镜头暗藏在车里,偷偷摄录着他在开出租车的过程中所见到的一切。
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既避开了对他不能拍摄电影的限制,也是能在最短时间内记录更多市井人情的手段。
不知是拍电影的刻意安排,还是德黑兰街市中本就充满着各色故事,导演在作为出租车司机的这一天中,确实碰到了各阶层的人物,遇到了丰姿多彩的人生,这些人及他们的故事,让这部影片显得异常的饱满。
导演转悠的这一天,收获颇丰。
拉上了几位有意思的乘客,也见到了几位亲朋或熟人,这些人物的转换,其实也将电影划分成了七个部分,讲述了七个不同的故事。
从善于察言观色的卖盗版碟的男人,到手捧金鱼缸前往清泉山还愿的两个老太太;从出车祸还不停地打电话想立遗嘱给妻子的三轮车夫,到与导演一起长大的以前邻居诉说着自己悲惨命运;每一段故事都活色生香,充满了市井味儿,而每个故事后面,则都隐含着伊朗的社会现实。
影片就是以一场激烈的讨论开始的。
一位女教师与一位自称自由职业者前后脚上了车,就是否应该判小偷死刑的问题,吵得不亦乐乎。
自由职业者认为小偷太可恶,应该坚决处死;而女教师则觉得偷窃罪不致死。
当自由职业者下车时,朝着女教师嚷嚷了一句:“我就是小偷!
”当时的伊朗社会,正是修订法律严打之时,准备对一切小罪都施以重刑。
而导演奉命所接的侄女,则是一个絮絮叨叨的小女孩。
学校布置作业,得用相机拍摄一段可以发行的电影。
当拍摄到街上小男孩捡到新郎钱包时,她自己掏钱给小男孩要他将钱包还回去,因为没有拾金不昧,不符合歌颂牺牲精神的电影要求。
她向导演传达着老师的要求,女性必须得戴面纱,男女不准有接触,不许表现悲惨的生活,不许有暴力的镜头,不准涉及政治和经济话题,正派的角色不得戴领带,还不准使用波斯的名……她不解地问舅舅:既然是真相,为什么还分正面和负面的呢?
对于现实最激烈的指斥,则来自于贾法·帕纳西在路上偶遇的女律师。
她是个人权律师,她正要去监狱探监,探望一个被关押了108天的女孩,现在她已经绝食十天。
罪名与帕纳西所拍摄的《越位》一样,与几个女孩一起去看球,不过刚到门口就被逮捕。
其实,女律师本人处境也并不比那个女孩好多少,她被律师协会处罚,禁止从事律师工作三年。
她异常愤怒地向着帕纳西抱怨:“我们被他们监视,苟延残喘。
他们惯用的伎俩:首先会捏造一件事实来栽赃你,说你是摩萨德或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
再给你扣上败坏道德的帽子。
他们把你的生活变成一座监狱。
当你走出家门,这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大监狱。
他们让你的挚友,变成仇敌。
要么你只能逃离这里,要么你只能期待把牢底坐穿。
”她的愤恨对于帕纳西来说,可以说是心有灵犀,因为他也感同身受。
对于街上走过的形形色色的路人,他们可以理解这样的愤怒,但却仍得过着他们的生活,一切都还得继续。
他们还得在这密不透风的世界中,靠着自己的智慧以及世故,努力地挣扎出一丝缝隙,让自己能够透口气儿。
就如那个卖盗版碟的男人,他在这样的社会中已经游刃有余,而且尽量利用着自己手边的资源来为自己谋福利。
而且对于自己的职业荣誉挺是看重:要不是我,你们怎能看到伍迪·艾伦!
我也是在为伊朗文化事业做贡献。
就如导演的老邻居,他认出了抢劫并伤害自己的人,仍然若无其事地活着,他心里充满了愤懑,也感觉到最大的痛苦,但最后选择的仍是宽容。
因为他知道这人与他一样为生活所迫,而政府最近的严打,更让他感到犹豫。
如果他举报,很有可能让这个人被判处死刑。
在我们的印象中,伊朗是个封闭的社会,各种的清规戒律,束缚着人们的行为。
那样的社会,应该是灰蒙蒙一片,了无生气。
但《出租车》这部影片,却给观众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市井图景。
我们能够从影片中感觉出各式有形与无形的限制,也能看到这样的社会中孕育着怒火,但在这样的严苛社会中,小民也有着自己的生活智慧,也在追求着自由的生活。
你可以将国境团团围住来限制人们的自由,但却无法杜绝人们心中对于自由的向往。
自由就如从四面穿过围墙的风,吹拂着每一个渴望自由的灵魂;也如被巨石压制着的种子,它总会从缝隙中蓬勃生长。
贾法·帕纳西的导演经历,其实就是一个传奇的故事,充满了让人惊喜也让人浩叹的波折。
他作为著名导演阿巴斯的副导演,就是以拍摄儿童影片起家。
尽管也关注着现实,但其批判的锋芒却并不尖锐。
其实,直到拍摄《深红的金子》一片,也只算是一支带刺的花朵。
但其后的《越位》,尽管有着女性歧视的温和批判,实际上已经回归到了主流行列。
但政府的介入,却将这支带刺的花朵变成了荆棘。
你可以剥夺他深爱的拍摄电影的权利,怎能限制得了他表达自己的意见?
确实,贾法·帕纳西以《这不是一部电影》和《出租车》,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得非常清晰,并且让全世界也听到了他的呐喊。
当然,《出租车》一片的结尾,也暗示着他自己的命运。
两名秘密警察砸开他的车,寻找着车里摄像机的记忆卡。
不过,《出租车》一片终究出现在了全世界的银幕上。
尽管他自己无法去柏林领取金熊奖,而是由他侄女也就是片中出现的小姑娘代领。
面对着空空的领奖台,丢脸的究竟是谁呢?
前些年伊朗人民的一次抗议之中,喊出了这样的口号:“你可以摧毁花朵,却无法阻止春天的到来!
”当时挺让我惊讶,但看完贾法·帕纳西的几部影片,我开始理解看似沉默的伊朗人民了。
《出租车》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伊朗电影。
通常情况下的电影拍摄现场,都是导演指挥身前的摄像机捕捉镜头前方的演员动作,这是一部正常电影最主要的观察视角,即导演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在场景之外注视着整个拍摄过程。
而《出租车》的导演别出心裁。
全片仅有两个摄像视角,一个是车头位置的行车记录仪为主,另外一个是手持佳能相机作为补充,所有的镜头都是定位于出租车,由内而外进行拍摄,不管是车辆正前方,还是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
同时由于车内空间狭小局促,使得镜头前的压迫感异常强烈,为深挖影片背后蕴含的意义埋下了伏笔。
而导演贾法•帕纳西本人则亲身上阵,充当了驾驶员身份的男一号。
如果这部电影有演员的话。
因为他更像是一个采访者和观察者,他的采访和观察对象就是车上一拨又一拨形形色色的乘客。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剧情电影,倒不如说更像是一部伪装的纪录片,核心就是一场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街头访谈。
影片从头到尾都是处于一种不停对话的状态,直到结尾摄像头被流氓拆毁,画面漆黑一片地遗憾落幕。
我们会看到一辆黄色出租车大摇大摆的行驶在德黑兰熙熙攘攘的街道上。
来来往往的乘客坐上车,每个人在镜头的注视下,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机的各种问题。
在这个不断移动的小小“摄影棚”中,通过仪表板上的镜头,在这次有趣而充满戏剧色彩的旅程中,作为外人的我们可以偷偷掀起罩在伊朗头上厚厚的黑纱,窥探到下面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故事开始于一起拼车的女教师的一位自由职业者,他们对于世界政治,宗教,经济,社会现象进行了一番批驳之后,我们才发现其中一位是社会人(读yin),要么劫匪,要么小偷;
接着上车的是一位青年女性,她要护送因为车祸而身受重伤的丈夫去医院,但是谈话的重点却在于怎么保护好对于自己至关重要的遗产继承权,关键之处就是通过手机保留下来的遗嘱录音;然后登场的是一位充满喜剧色彩的小人物,他的日常生活主要内容是卖盗版光碟,顺便吐槽伊朗电影审查制度。
而他的主要客户之一,就是一位为了拍摄题材限制而日渐烦恼的电影学院大学生;
还有信奉神秘宗教,神神叨叨,一心想着放生的一对老姐妹, 被男权实力残酷打压但依然默默反抗的女权主义律师,受人欺侮但是只好忍气吞声的老邻居等等;
影片的高潮开始于司机的小侄女上车以后,这个天真烂漫但又古灵精怪的小姑娘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童言无忌。
角度之刁钻,言辞之犀利,思考之深邃,无不令屏幕前的观众为之汗颜。
可以说,如果把这些问题打印出来,丢给世界各国的每一个成年人,简直就是一篇充满了战斗主义和思辨主义精神的檄文。
影片开始的调子是轻松而愉快的,但是随着车上乘客的更替,整个节奏和氛围也越来越沉重。
八十分钟的片子里面塞入了大量的现实主义批判内容,却因为其巧妙地表现形式而一点也不显得累赘。
这里不得不归功于导演的奇思妙想和精湛技巧,然而这一切其实都是逼出来的。
贾法•帕纳西,伊朗电影导演和编剧。
1960年出生的他毕业于德黑兰的电影与电视学院,曾经担任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助理导演,受益颇深。
1995年他执导的第一部作品《白气球》,描述一个小女孩和哥哥拜托路人帮他们找回落到水沟底下的纸钞的故事,这为他赢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以及东京电影节青年电影樱花金奖,甫一亮相,身手不凡。
1997年,贾法的第二部作品《谁能带我回家》,叙述一个小女孩放学后等不到妈妈,而决定自己找路回家的过程,影片则为他赢得了卢卡诺影展金豹奖以及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贾法的第三部作品《生命的圆圈》,描写伊朗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并且以特别的轮舞形式拍摄,无论手法或内容都叫人耳目一新,让贾法首度入围威尼斯影展竞赛单元,并难得地连获金狮奖及贾比西影评人奖的双料肯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贾法对女性以及社会议题的关切,让他走出了与其他伊朗导演传统路线迥异的风格。
2003年,贾法的《深红的金子》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2006年的《越位》同样将镜头对准伊朗女性,再次赢得国际关注。
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伊朗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2010年12月20日,伊朗官方宣布,因为危害国家安全和做了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宣传,贾法被判6年有期徒刑,20年内不得制作或执导任何影片,不得写剧本,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不得离开伊朗。
帕纳西的遭遇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股抗议浪潮。
这部《出租车》是他提前出狱后自拍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就一举拿下了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这里还有一则令人印象深刻但是绝非有趣的新闻。
2015年2月14号柏林电影节闭幕颁奖礼,《出租车》摘得最高荣誉金熊奖,但是因为伊朗当局限制帕纳西出境而未能到场领奖,贾法的侄女(就是电影里那个伶牙俐齿的鬼马小萝莉)代他出席领取了金熊奖,并在台上流下了眼泪。
在颁奖后举行的发布会上,其他获奖者均捧熊拍照,唯有金熊“无人认领”,孤零零被放在地上供拍照,成为柏林电影历史上令人唏嘘的一幕。
在片中我们看到批判,看到抱怨,看到愤怒,同样我们也看到热爱,看到关心,看到对于自己祖国未来的担忧,看到对于年轻一代的希冀,以及导演本人永不放弃的坚持。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贾法•帕纳西就是这样的人。
引用一段导演的原话作为结尾吧。
“我是一名电影工作者,我什么都不做,只拍电影。
电影是我的语言和生命的意义。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拍电影。
因为当我被推入最深的角落时,我与自我相连。
在如此私密之处,尽管限制诸多,创作的需求已超越了欲望。
我心系电影艺术。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如何,我都要继续拍电影。
只有这样,我才能尊重自己,感受到我还活着。
” 你可以抢走我的DV,但你无法抹去我的记忆!
延伸阅读一座城•一部电影•在布鲁日一座城•一部电影•早安,琅勃拉邦一座城•一部电影•铁西区一座城•一部电影•底特律从《E.T.》到《头号玩家》,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才过了十年,难道就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吗?
《监守自盗Inside Job》世界上每多一个人看过这部电影,这个世界的未来就多一分希望最好的霸王别姬,最好的张国荣这是一部每一帧画面都可以拿来做手机屏幕的纪录片:《盛世里的工匠记忆》政治正确的《水形物语》和非常鸡贼的德尔•托罗天才的另外一面:《万物理论》爱,尊严以及最后的死亡:《爱在记忆消失前》《奇迹男孩》:孩子,勇敢些,朝前冲吧!
所谓读书,不过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问西东》好的地方非常好,不好的地方,依然很糟糕那些有趣的,古怪的,但是电影院里面看不到的好电影
这电影在我电脑里放了很久了。
关于出租车这个名字的电影,第一美国的,久负盛名的作品,因为年代久远,我一直没提起勇气看。
第二是韩国宋康昊的,跟这个一起下载的,早就看完了。
伊朗这个,今天终于看完了……很奇怪,最近看的电影都过于现实,观影过程有时候就会很痛苦。
这部电影视角独特,通过一个出租车上观察到的世界来反映伊朗的社会现状。
教师和小偷的辩论;遭遇车祸的人挣扎着留下遗嘱保证妻子的继承权;贩卖盗版电影碟片的人承担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愚昧的老妇人想要延长生命;他的老朋友向他倾诉一个心底秘密;律师去探望一个因为想看球赛而被囚禁的女孩以及想拍一个电影的小侄女。
让我感动的是那个老朋友的故事里体现出来的温暖和善意,遭遇毒打和抢劫,却选择原谅,因为“他们很艰难,有可能走投无路了”。
我不知道这种温暖在他们的社会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假如换成华语电影有这样的桥段,我只会奉上我的白眼珠——太做作。
小侄女说“老师让我们拍电影要求实事求是,但是又不能把真相拍出来,因为真相是负面的,破坏和谐的”,哈哈,这一刻我甚至感觉我们的语言是想通的。
社会有阴暗面,可以有,但是你说出来就是你的不对了。
最后的女律师的一段话,“他们惯用的伎俩,先捏造一件事实来污蔑你,说你是美国间谍,再给你扣个道德败坏的帽子,把你的生活变成监狱”,天啊,又立刻想起了方方。
虽然用伪纪录片的方式,但是真真假假又没有那么重要,电影剧本都是取材于生活,只是把这些冲突压缩在一个空间,一天的时间里,电影反复服提到政府,法律。
从一位男士谈起他的车被偷开始辩论,到底是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里,都应该保有起来的道德,不做伤害同样是弱者的人,还是人为起码得温饱去偷东西,无论对方贫穷富贵?
小偷该怎么量刑呢?
处死?
在这个死刑最多的国家,死刑真的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吗?
如同电影里说的一样,小偷的样子很普通,他可以是任何人,那我们是不是该思考为什么这个国家会有这么混乱的人,难道是因为人民道德败坏?
一个国家保持秩序到底是什么?
我们的过去也有一个阶段很混乱,现在手机随便放口袋,桌子上,都不怕被偷,难道是我们品格高尚?
可是说到底人都是一样的,会被欲望驱使,在资源匮乏的时候,偷什么的都会有,那就是钱,就是生存必备技能。
第二个单元丈夫出车祸,紧急送往医院的途中,丈夫担心自己会死,要求立马写下遗嘱,车上没有纸笔,就用手机录像,必须在死前留下证据表明将所有遗产留给妻女,不然就会被兄弟抢走,而妻女将一无所有。
这也侧面让我们看到在伊朗女性的处境,被物化,是男性的从属,还没有欲望,没有遗嘱就无法继承丈夫的遗产。
妻子到医院一方面担心丈夫的生死,一方面又要回头找司机留下联系方式,担心自己未来的生活。
见丈夫昏迷过去,从原本的涕泣到止不住的悲嚎,那声音是从身体里出来的,这一刻我相信那真实发生过,只有见过这样无地绝望的悲痛,从能演得出这份情绪。
人在悲痛之余还要保持一点理智,正确的回答医生的问题,找司机留下联系方式,重复确认司机会给她录像,这真是一件悲伤的事,谁不想在哭的时候专心的哭,可是这个时候她不做这些,又有谁?
她必须担起未来可能会有的绝地。
电影让我们成了这个司机,只是在熙攘的街道上路过,这些故事没有开始,没有结尾,但是他们谈论的正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生活,比被禁锢身体更可怕的是禁锢思想,导演真的很厉害,这些东西在伊朗都不被允许拍摄,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创作。
想起刘瑜写的一篇有关贫富分化的随笔。
穷人偷富人的钱,去解决家庭生计问题甚至帮助更多穷人,是应该被理解还是应被惩罚。
电影中两个讽刺的情节对比:小偷行业也有所谓的底线——不偷穷人或笨人的钱,小偷A本身也是愤愤有词认为这种没有底线的小偷应该被抓然后暴毙,杀一儆百。
相反,被称为善良的教师却认为这些小偷也有苦衷,应保留人道主义。
被盗的富人因为怕犯罪者被抓后会被绞刑而死而没有告发他,但每次遇见心中都有着无可宣泄的怒意;犯罪者却反而肆无忌惮地在现实社会中扮演着被看起来‘善良’的角色。
帕纳西多次提到,想看看这个犯罪者长什么样子,“跟你我没有什么不一样”——大概穷人富人之所以行为不一样,不在于天生长什么样子,而是政府机制决定了他们怎么做吧。
说句实话,这个著名的导演我之前并没有听说过,关于伊朗的电影也没看过什么,只是依稀记得一部《我在伊朗长大》-充满了阴郁和无奈的感觉。
第一眼看到片子的时候,我内心是拒绝的。
这特么神马玩意,卖萌的纪录片么?
裤子都脱了就给我看这个?!
接下来的一个个故事还算令人触动,尤其是到了导演去接完侄女后,侄女为了拍电影要男孩归还捡到的钱,大概算是全片的高潮部分吧?
近乎与道德绑架的强制性的拾金不昧,实在 令人哑然失笑。
当然,影片当中,小女孩还提到了哪些电影不能够拍摄,更不可能上映,呃,为了水表,大家自己看吧,毕竟说出来有影射我TG的意味,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建设和谐社会。
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折射出伊朗人民的人生百态,让人唏嘘不已。
文 / 柳莺 2006年因“危害国家形象罪”而被伊朗政府剥夺人生自由的贾法•帕纳西凭借《出租车》捧走了今年柏林的金熊大奖。
用“捧”这个动词,实在不甚贴切。
仍记得2011年柏林邀请导演担任评委会成员,彼时身陷囹圄的导演无法亲自到场,电影节还专门为其留出空位,各路影人也纷纷发声以示支持。
四年后,禁令尚未解除,一切如昨日重现,颁奖典礼后的新闻发布会,无数闪光灯的包围之中,孤零零的金熊让人唏嘘。
《出租车》是一部充满勇气的作品,贾法•帕纳西力顶政治高压,用各种铤而走险的方式挑战“二十年不准拍片”的禁令。
和早几年的《这不是一部电影》、《闭幕》一样,《出租车》也是他隐蔽的影像表达。
效法前辈阿巴斯在《时段生命的律动》中的手法,帕纳西把自己伪装成一位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出租车司机。
便携式摄影设备让他能够在最为限制的条件下,依然完成电影拍摄的标准流程。
在这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中,帕纳西回到了他阔别十多年的德黑兰街头,用隐藏在黄色出租车中的摄像头,记录下来往乘客种种言论,为当代伊朗社会的明暗交织写下朴实的脚注。
虚构和真实在电影中模糊了界限,叫人想起《谁能带我回家》中那位在镜头前摔掉石膏,大叫“我不要拍电影”的小女孩米娜。
《出租车》中匆匆上车的普通人,他们有关社会问题的种种交谈,好像是日常生活中的漫不经心,却句句直戳国家藏掖在体制深处的软肋。
《出租车》中匆匆上车的普通人,看似是误闯片场的真实乘客,其实亦是导演调度安排的群众演员,他们有关社会问题的种种交谈,好像是日常生活中的漫不经心,却句句直戳国家藏掖在体制深处的软肋。
作为流动迷你摄影棚的出租车变成了观察众生百态的绝佳场所,每一位过客的到来都是一段新交流的开始,对话时而如轻盈的吐槽,充满现代元素的的黑色幽默,时而又急转直下,在政治的沉重漩涡中打转。
轻重缓急,错落有致,滴水不漏的剪辑安排下,这些段落又都向着共同的主题开掘。
互不认识的男人和女人,在短暂的旅途中,因为是否该对小偷施以绞刑而发生激烈的争吵。
德黑兰特殊的出租车拼车业务,为陌生人提供了交流和辩论的空间,电影通过这一桥段,单刀直入将视线聚焦伊朗现实,在不同立场的人的口中,这项法规一会儿是天经地义的普世标准,一会儿是泯灭人性的残酷暴行,支持方和反对方各持其理,胶着的争论甚至在狭小的出租车中发酵出一种荒谬的感觉。
这种荒谬感在电影接下来的部分得到持续的增强,无论是喋喋不休的盗版碟贩子,还是心碎于丈夫车祸,却心系遗产继承的妻子,都是伊朗社会中最无力的棋子,过山车般的情节变化,让他们的行为在节制和失控的两极来回往复,而所有歇斯底里的爆发和低头啜泣的无奈,在帕纳西的记录中,皆归因于社会不公的肆意横流,斗升小民不过是在生活的夹缝中,用小聪明忍气吞声地挤开一条前进的缝隙罢了。
《出租车》有意着重讨论了影像记录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于帕纳西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具有自我指涉意义的重大命题。
从乘客发现摄像机时的惊讶表情,到碟片商人大谈盗版碟对伊朗人文化启蒙的作用,用影像表达追求艺术自由的初衷在电影里被不断点题。
当导演的侄女坐上他的出租车,并从书包中掏出一个小巧的相机,准备按照老师的教授,拍摄一部“能够被发行的电影”时,导演终于忍不住从沉默不语的聆听者变成了满腹苦水的发泄者,抨击伊朗政府对于文化创作的无情打压。
手捧鲜花的女律师,回忆起自己因为政治犯辩护而终止的职业生涯,最终让《出租车》的后半段完全变成了一部关于帕纳西自己的电影。
相比被禁后的前两部作品,在痛苦愤懑中挣扎许久的帕纳西终于找到了一种举重若轻的表达风格,把对现世不公的苦笑,拍得如同小品文般有趣。
由于拍摄条件的限制,《出租车》的镜头被固定在狭小的车内,封闭的空间成为伊朗社会隐喻的载体。
偶尔,导演也会将摄像机小心挪移,对准车窗外混乱嘈杂的德黑兰街头,角度的转换不但打破电影形式单一而可能产生的沉闷感,更通过视角的延伸,触及广阔的平民社会,让这部兼具讽刺与幽默,辛辣与心酸的电影成为折射当代伊朗的棱镜。
电影开头和结尾汽车的启停,仿佛戏剧的开场与谢幕,是为日常生活赋予的仪式感。
主体部分的伪纪录片流动自然,由不同对话段落制造出的层次感,有效地弥补了摄影方面的不足,让这部九十分钟的电影从头至尾都充满着剧情的张力。
相 比被禁后的前两部作品,在痛苦愤懑中挣扎许久的帕纳西终于找到了一种举重若轻的表达风格,把对现世不公的苦笑,拍得如同小品文般有趣。
诚然,柏林的这尊金 熊背后,一定是有政治同情的加分,但集明快和沉重于一身的特殊气质,从细缝中窥视大局的艺术野心,都注定《出租车》是一部值得铭记的佳作。
原文载于2015.4期《电影世界》
令人意外的(比较)轻松,这个伪记录片通过出租车的乘客反映伊朗的一部分现实,如较大的贫富差距,死刑问题(偷窃就判绞刑?),女权问题。
又有一些荒诞轻快的内容,如两个中老年体形走样的女乘客说要把浴室窗子挡住以防有人偷看自己美好的身体,同时他们又迷信靠养金鱼续命,车祸里的丈夫以为自己要死了,赶紧录下遗嘱要把房子留给妻子,之后妻子在丈夫没有大碍时仍然要求了遗嘱的录像。
一个亮点是借小女孩表达对电影审查制度的不满,小女孩说老师要求不能拍sordid realism,但她不懂为什么要求真实却不能拍真实的真实~之后被禁止当律师的flower lady下车之后,小女孩又抱怨了一通。
小姑娘的跟导演在影片里第一次见面一番机智的对话应该时另一个亮点。
影片里看得出其实伊朗受到美国文化很大的影响,不论是在禁令下偷偷买卖的美国电影和美剧,还是导演和朋友用的iphone ipad和小女孩用的愤怒的小鸟主题笔记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脑袋里面已经对艺术层面的政治斗争失去了概念,也不知道是新闻看的少了还是新闻看的多了,总觉得一切都在歌舞升平,和谐美满中有序的进行。
特别是电影,除了少数几个不着调的导演还扯淡的拍几部出来讨论一下社会不公,人心叵测,剩下的基本上都把精力集中在了取悦观众上面了,一年到头上映的片子,十部里面有八部是喜剧,先别管拍的好笑不好笑,总之都是拍着胸脯大声吆喝着这是喜剧,说拍这个片子的目的就是让各位老板们笑的开心,诚意是大大的有,当然这个诚意是骗钱的诚意,不是拍片的诚意。
就像前段时间,为了家庭和谐我领着媳妇去看了一个叫煎饼侠的电影,整个九十分钟我都在纠结我太妈的是应该笑还是不应该笑,不笑钱就浪费了,笑了就太傻逼了,总之很纠结,不过我媳妇笑的很开心,但是据我所知她是那种花我的钱就开心的人,我觉得花钱让她看一个半小时新闻联播她也能笑得出来。
扯淡扯远了,我也不知道从民主的程度来讲,我们比伊朗高了多少,但是我觉得远远还没有高到那种可以高枕无忧的只图享乐的份儿上。
有备无患,警钟长鸣。
当我们去电影院,能看见有一部追求民主自由的电影正在放映的时候,就是我们可以只看喜剧片的时候了。
业余-影像业余-影像无非是在消解专业-影像的权威性。
帕纳西首先作为出租车司机,其次作为曾经拍过电影的导演(而不是正在拍)放置了那四个摄像机:分别是置于仪表盘上对着车厢的偏左、偏右各一,后座前,置于后窗正对前窗。
虽然对于前两个,他尚能做方位调节,但他放弃了将机器拿在手里自主拍摄的权利,那些镜头就好像是出租车这个机器拍摄下来的。
另外,是来自于盗版碟商用帕纳西手机记录下的车祸男子的遗嘱,侄女用卡片机记录下的车外场景,还要一处观众未曾看到的影像:朋友用楼道摄影机记录下来、转存在ipad上的那段打人影像。
整部电影全部由上面这些业余-影像构成。
里面的人既是被拍摄者,也是拍摄者。
甚至充当了导演,比如侄女在拍摄叔叔的同时,讲述的关于邻居的精彩故事无疑已经具备了一部电影的雏形,而她对捡垃圾男孩的发现更成为她完成电影作业的素材。
她被拍摄,她拍摄,并引导拍摄的发展——她让男孩去还钱就是一点。
虚实-影像小女孩让男孩去还钱的目的,不仅是出于拾金不昧的道德要求,更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她要拍一部可以上映的电影,拾钱不还这一镜头就不能出现,因为老师这样教育过。
(帕纳西用这样简单的一笔无情地嘲讽了伊朗的教育制度、电影人的拍片环境,以及部分电影人迎合权力、市场、名利的犬儒姿态。
)小女孩将现实等同进电影,让电影有了改变现实的强大能力。
同样地,在她拍摄同时,仪表盘上放置的摄影机将这一行为记录了下来,而在她手上机器的影像里,则是远处婚礼拍摄的一次次重演。
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看似无意,实则有意。
当其他国家的电影人仍然在捕捉真实的同时,伊朗电影人已经在暴露虚假。
全民-影像伊朗导演生产的一种全民影像,正基于对电影工业的瓦解。
一个小学女生的作业将是一个电影短片,并且会进行评比、放映;这个女孩本打算把邻居女儿的爱情故事拍成电影,却又无意中被捡垃圾的男孩所吸引;一个女人需要一段录制于手机的丈夫遗言来做见证,维护自己的权利;一个盗版碟商侃侃而谈,忽悠著名导演当他卖碟合伙人;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在自己被抢之后,所做的不是去报警,而是告诉导演朋友,让他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而这位不能拍电影的导演,仍然执着地用影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难道不是一个所有视觉信息都可以转化成影像的国度,难道这些影像是电影的同时更加是现实?
我想,当今世界,不会有第二个国家的人民对电影艺术这般忠实和真诚。
您这冷现实主义不也就是主题先行,意识形态主导,设计拼接出来的伪纪录嘛,又高明到哪儿去了呢?本来给了三星,虽然嫌有点装逼,但毕竟也算心有戚戚,并且那些自以为道德智商意识形态都优越于普通人的主角们态度都还算平和。但后来看到拿了金熊,忍不住还是给减了一颗星。也分不清这些来自所谓邪恶国家的艺术导演们,到三大以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拿奖,是该算PUA了西欧北美的小白左们,还该算是被他们给PUA了,总之各自自我欣赏,以及互相欣赏各自的自我欣赏去吧。
有点菜啊。返璞归菜?
今晚在资料馆看了贾法·帕纳西的电影《出租车》。全片机位没离开出租车,贾法当司机,穿行于德黑兰大街小巷,任各色人等上上下下……真有意思,电影里有个词儿叫“冷现实主义”。我到过三次德黑兰,出租车经过的很多地儿都认得。最后一个镜头,就是给那俩放生老太太送钱包遭遇巴基斯民兵抢劫的地儿,字幕翻译叫“阿里小溪”。这地儿在德黑兰南郊的雷伊(元代文献叫“剌夷”,被哲别和速不台屠过城),镜头里可以看到河边山崖上的浮雕,那是恺加朝的,如果爬上山还能看到萨珊朝的城堡。
大导演是不屑于好好讲故事的
可以说获奖是意义大于质量,伪纪录片的形式有弊有利,狭小的内部空间在流动中见证了社会生态,但也不能避免落入视野的桎梏,未够灵动。
#片子又名《的士看人生》,确实,的士是个微缩的社会舞台,短短片子要表达的太多,无法深入只能呈现;#手持摄影+车载录像,晃动的较厉害,晕!#小侄女伶牙俐齿,可是导演心曲的代言人?怪可爱的。
这也能是电影?!就是是电影,居然8分?!我醉了
伪纪录片的形式很不讨巧
4.5 狐假虎威,一星给愈禁愈勇的导演,一星给德黑兰街景实拍,一星给前景的玫瑰。
摆拍出伊朗百态,和中国很像。
流动的出租车见证了伊朗社会。虽然政治意味过浓,但苦中作乐的心态真好(有几个地方笑die了!)与其说金熊奖是颁给这部电影,倒不如说是对导演和自由表达的礼敬...
她说要呈现现实面,但不是真正的现实。然后她说若现实是黑暗讨人厌的,就不要呈现出来。我个人是不懂差别何在,现实、非现实我完全无法理解,根本搞不懂。
哭哭啼啼的愚妇扣一分
没想到居然那么好笑,好几段笑翻全场。跟天朝太多相似也因此特别有共鸣。全片在一辆出租车通过不同乘客来看伊朗社会,打破虚实界限最终完成导演的政治诉求,并表达出他对电影的热爱,这样的电影让人无法不喜欢。
可以看作是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的朋友圈短视频集锦,他关心的所有社会议题,都在里面。新意有余,但力度不足。
剧情
出租車上的人生百態,亦可在醫院、學校或者任何公共場所,以「紀錄片」的形式進行「社會觀察」或者現實揭露/展現,最大的疑點在於導演如何面對觀眾「擺拍」的質疑,這似乎也是「(真偽)紀錄片」本身最大的弱點;伊朗社會本質上有很多與天朝雷同的地方,開頭那句「本朝死刑犯數量僅次於天朝」也是槽點滿滿。
有点吵…
不是我的菜,并且看的版本语音字幕不同步,痛苦。
原来这是一部迷影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