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电影前半段芬没有办法敞开心扉,因为身为侏儒,过往的经历让他相信如果与人为伴,终有一日的分离会让他伤心。
半推半就接受友谊之后,果不其然意外发生,同时也有自己的原因,朋友相继离开了他。
但是大难不死之后就想通了,开始主动关心在影片开始主动关心他的人,从逆来顺受到努力去生活,这个电影的叙事节奏还是让人很舒服的。
Peter演技很好,但是估计太多都是他本人经历过的就不夸演技了。
电影名为The Station Agent,直译过来就是“车站管理员”,说的就是主角芬。
芬这个角色想必是编剧的心血和结晶,他所代表的不是生活中小众存在的侏儒(残疾人),我想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代表的是许许多多心灵受创、逃避现实的成年人。
就像中年丧子、面临婚姻危机的奥利维亚,也像独自流浪、与父亲关系恶劣的年轻人乔。
这部电影大多数时间是对生活无意义的展示,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甚至算不得一部完整的电影。
但是,直到最后,你仍不觉得这90分钟的漫长,好像给心灵放了个假,真的如译名一样,来到了一个“心灵驿站”。
芬是个火车爱好者,他热衷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去追逐毫无意义的火车,计算列车到站的时间,修补废旧的火车车厢,在铁轨上一个人来来回回地走着,……,多么无意义的生活,可就是这样的生活,却弥补了他残破而冷漠的心灵。
奥利维亚是个神经质的画家,习惯喝咖啡加两勺糖,脾气古怪多变,独居在一个森林小屋中,反反复复地画着同一张奇怪的人脸,……,后来她与芬相遇,一瓶酒、一顿晚餐,换来一个吻和一次拥抱,日子又在无数个无意义中悄然改变着。
乔是个热情开朗、喜欢做饭的多动症患者,他在枯燥的生活中把日子过得自得其乐。
开着一辆咖啡车向零星的路人兜售快乐,和路旁踢球小孩玩得不亦可乎,像个跟屁虫一样黏着芬和奥利维亚,偶尔也会对漂亮女人意淫,……,最重要的是,电影末尾,他坐在医院的长廊里,安静地阅读一本小说,等候看完病的奥利维亚。
这许多的无意义,至少教会了他认真地阅读。
李元胜在《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写道:“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我还要浪费风起的时候坐在走廊发呆,直到你眼中乌云全部被吹到窗外我已经虚度了世界,它经过我疲倦,又像从未被爱过但是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满目的花草,生活应该像它们一样美好一样无意义,像被虚度的电影那些绝望的爱和赴死为我们带来短暂的沉默我想和你互相浪费一起虚度短的沉默,长的无意义一起消磨精致而苍老的宇宙比如靠在栏杆上,低头看水的镜子直到所有被虚度的事物在我们身后,长出薄薄的翅膀”我想,导演托马斯想表达的,就如同这首诗一样,美好的生活和虚度的电影一样,充满无意义。
好看的人都关注咯
巴芬是个侏儒。
所以注定会被人关注,怜悯地或者嘲讽地。
巴芬是个火车迷,以装配火车模型为生,所以他的朋友和雇主教授去世后,留给他一处小小的房产废弃的New Found Land车站的一间小小库房。
小小的车站库房虽然破旧零落,但是站旁的铁路并没有废弃,每夜都有火车隆隆开过,巴芬可以站在窗口,看火车从窗外掠过,而光影也绵绵密密地从他的面颊上匆匆掠过。
车站外是安静的原野,废弃的一节车厢,住着胖胖的黑人小姑娘的房子,以及一条公路。
巴芬在他的房子外面,不得不面对乔,因为他是热狗男,他的热狗车,就停在他门口公路的路边,营业。
巴芬在他房子外的公路上,邂逅奥丽薇拉,因为她是冒失的司机,巴芬每次遇上他都不得不跳进草丛躲避她。
这部电影就是关于他们三个的,关于孤独、脆弱、寻找、支持、友谊和爱的故事。
我最爱的是热狗男,他是这个黯淡世界的“搅和者”,没心没肺地开心,不折不饶地寻找开心,善良。
逃避人群的巴芬被这个避无可避的邻居“搅和”得没有办法,只好带他去看火车,一个大个子,一个小个子,坐在池塘边的长椅上,等火车从他们面前如画的景色中那条静谧的铁路上隆隆驶过。
热狗男问巴芬,为什么你不去酒吧,巴芬说,我喜欢一边喝酒一边看书。
热狗男说,酒吧也可以看书;巴芬说,不能,你会找我聊天。
第二天热狗男开来他的热狗车,也拿出一本书,对巴芬说我们一起看书。
于是两个人坐在野餐桌边看书。
但是不久热狗男开始跟巴芬聊天,巴芬说你看你找我聊天,热狗男说我二十分钟没有说话了,巴芬掏出链表,说:“九分钟。
”热狗男悻悻地说,“cold blood.”只是,这部片子里,似乎没有cold blood.奥丽薇拉是不同世界的人,她所住的房子是前夫买的度假屋。
她是画家。
但这并不能改变他和另一个世界里的巴芬及乔一样,有孤独与脆弱。
她离婚了,她的儿子因为她的疏忽而死于意外。
她只有将自己自我放逐在这个小镇上。
于是,三个人一起去看火车,在废弃的铁路上行走,坐在铁路大桥上,看风景,咀嚼巴芬带的牛肉干。
大 家都不说话,只是咀嚼牛肉干,但是我能感受到河面的风从他们的身上吹过。
电影几乎没有情节,但用大量的细节表达情绪。
这些细节片段似乎都没有太多关联,但组合在一起,却让人从心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那种关联。
巴芬在另一个镜头里和热狗男坐在他家门口的椅子上看书,巴芬把自己的短腿放在一个油漆桶上,热狗男也想搭一脚,巴芬从他的书上抬起头来看热狗男,再跟他一起看自己的脚,再把自己的脚摆放好占满整个桶面,热狗男只好悻悻地把自己的脚拿下来。
没有一句台词,却让人在温和的气息里忍俊不禁。
黑人小姑娘也爱火车,在废弃的车厢里独自玩耍,自己扮演列车员,大声地报站名,查票。
整个画面从车厢外的田野拍摄,没有小姑娘的身影,只有她清亮的声音,和她的白日梦。
那种宁静甜美,无法言说。
我们也曾有那白日梦的年龄。
然而任何人的人生都有挣扎吧。
巴芬与自己的身形挣扎着,奥丽薇拉与自己的过去挣扎。
当她得知自己仍然爱着的前夫又有了孩子之后,她服药自杀。
因为目睹她与前夫冲突而担心她的巴芬发现了她而救了她。
巴芬电召因为自己的伤痛而疏远了的乔,两个人一起去医院等待需要治疗的奥丽薇拉。
憔悴的奥从治疗室出来,一高一矮两个男人从等候区的座位上站起来,奥踮起脚亲亲乔的面颊,又俯下身亲亲巴芬。
那画面里三个身高差异不小的身影,让我眼眶发热,这是唯一的一次,我在这部电影里产生比较强烈的情绪。
没心没肺的热狗男乔,用一个词评论只有一面之缘的奥的前夫,“拘谨”。
这个词太传神。
在繁华世界里生存战斗着的人们,他们的每一根汗毛无时无刻不是竖着的,他们的每一个毛孔都紧闭,这样如何能感受到,这个世界里那些温暖的细节?
查找这部电影的背景资料时,看到一个观者的影评,说“没有能力感知生活细节的人,无法喜欢这部电影”,而另一个激进的影评者写到“犯贱的狗男女不用看这电影”,(http://www.douban.com/review/1567983/)我虽然不喜欢他的出言不逊,但对他的观点却非常赞同。
“ 普通大众的生活的本质就是平淡,主调就是琐碎。
”不甘于平淡琐碎的人们,总幻想自己是电视剧的角色,“必须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得死去活来的激情,此生才不枉后悔白活一场!
于是追求与期待在所难免,然而就在遇到并开始美好的激情的霎那,最终还要回归平淡的生活这一页!
吃喝拉撒,柴米油盐一样都避免不了!
当激情攻不破平淡现实这道墙,过不了一起生活这道关,唯有分开。
”这样平淡而毫无刺激的片子是不合适他们看的。
“那就让已经明白了生活凌厉本质的人们,懂得白开水好处的人们,在有空之余品尝一下,看能否在你享受孤独时光又想同人分享点什么的时候,发现点什么?
”这部片子的英文名叫“Station Agent”。
中文一译为“心灵驿站”,而另一个比较愚蠢的译法是,“下一站,幸福”。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不要过度憧憬将来,低下头你可能会发现,幸福就在当下。
标题中的“new found land”是那个废弃小站的名字,我很喜欢。
低下头,也许我们都能发现一片“new found land”。
故事在一个偏远地区废弃的火车站展开。
它偏远,却是两个社会边缘人逃离现实的心灵驿站。
一个侏儒,受够了其他人好奇的目光与指指点点。
“不同的人如何看我与对待我,是多么有趣。
因为我其实实际上是一个单纯而简单的人”一个丧失儿子的女艺术家,承担不起别人的注视。
“每个人都看着我,一个可怜的女人失去了她的孩子”他们为了逃避现实而搬来这里,他们都渴望一个人的平静生活。
所以乔想结实fin,却被fin冷漠拒绝。
所以推销员拜访奥莉维亚但她却快步借口离开。
“我们可以不说话 仅仅就是吃东西”他们太相似,他们渴求寂静。
但乔的出现,却改变了两个人的生活。
这个说着西班牙语的边缘人却热情单纯开放善良,甚至有些话痨,喋喋不休。
他串起了两个人的生活,使得三人成了彼此最珍贵的朋友。
尤其对于fin和奥莉维亚来说,另外两人甚至构成了他们生活中大部分有趣味的部分。
他邀请奥莉维亚与fin一起就餐把两人的手牵在一起,一起向上帝祈祷他加入了fin优先通行又邀请奥莉维亚加入他们的队伍他开着餐车与fin一起追逐火车又一起在奥莉维亚的房子里观看“我不喜欢让别人来我的房间,尤其是大声说话的人”奥莉维亚说但就是这个说话大声的人,让两个寂寞而孤独的灵魂看到了彼此的存在。
但当问题来临,三人依旧需要独自面对。
面对前夫与突如其来的前夫的另一个儿子,奥莉维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对着前来看望的fin吼道:“我不希望你在这里,离开。
让我一个人。
”他甚至吞下一大瓶药,日日消瘦。
而fin在这个僻静的地方也并不能远离那些猎奇的目光。
酒吧是这个平淡的故事发生转折的重要地点第一次,fin在酒馆被乔放鸽子,受到霸道男克里斯粗暴的对待这使他对乔不悦,让他离开自己。
让自己一个人呆着第二次,在被奥莉薇娅推出门外后,他来到酒馆喝酒。
对投给自己异样目光的周边人以愤怒的回应而宿醉又直接导致了他卧轨,险些丧命。
乔的餐车真的离开。
fin的生活再也没有乔的陪伴。
奥莉薇娅将他拒之门外。
似乎到这里,三人的生活又彼此无关。
但卧轨后的幸存让fin清醒他开始承担起了联系三人的作用。
他发现了试图服药自杀的奥莉薇娅。
他叫上了乔一起陪着奥莉维亚看医生两个都险些丧命的人,在各自与内心斗争后,又走到了一起。
片尾,他们又坐在了一起。
在心灵驿站,他们是彼此最珍贵的陪伴。
两个社会边缘人,彼此愈伤。
我们每一个人,没有那么孤独。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尤其是像芬巴这样天生作为侏儒人,少不了别人歧视和关注的目光,没人能理解他,他也不需要麻烦别人,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不需要任何人来打扰,他只想自己一个人静静。
但是完全不在乎这真的能做到吗?
心里想着是这样,但现实中遇到那个她伤心时候被驱赶,遇到那个她男朋友来找茬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被欺负的无奈,这怎么不能又想起自己,又恨自己是这样的人呢?
一开始也不适应,别人来敲自己的门,但是慢慢到后来一切都在默默地发生改变,原来有朋友的感觉其实也不赖,他们就像星光一样,即使我仍然是一座孤岛,但是只要我抬头,就有星光陪伴,这一个旅程也不算乏味了。
某个休息日,我郑重其事地摆好姿势并打理好心情,打开这部《心灵驿站》(The Station Agent),准备开始一程心灵旅行并预备好接受一场心灵撞击。
随着旅行的进展,我以为这是一个“有志不在身高”的梦想故事。
直到影片最后的吉他声想起,我才心有不甘地淡淡一笑:哦,我错了。
与《窃听风暴》等“如风暴般掀起内心波澜”的影片不同的是,《心灵驿站》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甚至没有主题供观众总结,让人看了以后会很安静,很淡然,淡得就像我们晚上躺在床头,回忆一整天满当当的生活时,发觉那些琐事在心头几乎就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但它们确实已经发生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日后的生活——只是它们发生得太自然,自然得就像没有发生过。
《心灵驿站》又译为《下一站,幸福》。
我想,导演Thomas McCarthy诠释的幸福(或许他本来就不想刻意诠释什么,他做的只是呈现),应该是用心生活并体味平淡中的五味杂陈,就像一位诗人说的,从“白菜里吃出鸡和鱼的味道”;也正像芬巴与朋友们在长长的铁路上一起步行巡线一样,那些来来回回的脚步不会在铁轨上留下印迹,那段与尔同在的记忆却会在每个人的心里驻足一生。
写到这里,我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多余的事情,就像你一边做事一边向自己诉说你在做什么一样多余。
像草一样不能自拔,像生活一样无须表达。
本来,我是想向主演Peter Dinklage以及他饰演的芬巴致敬的。
他(们)对自身身份的确认让我想起一个叫尼克的先天四肢残疾者。
尼克到海边游泳时,会把自己的身体涂满番茄酱,趴在沙滩上大喊“鲨鱼!
鲨鱼!
”可以想象,当看到一团“血肉模糊”的没有四肢的躯体大喊大叫,不知情的人会怎样的大惊失色。
这并非一个自虐或自嘲式的玩笑,而是从一个侧面表明,尼克已完全接纳了自己——只有当他从内心里将残缺的肢体当作一种自然状态时,才会开出这样的玩笑。
后来我明白了,那种致敬本身是一种自傲和对对方的侮辱——把他们当作与我们毫无差别的人,是对他们最大的尊敬。
“不管如何卑微或者平凡的生命,既然来到这世上,就一定有其存在的意义。
上帝不会无缘无故创造你,他一定会为你做最妥善的安排。
”
“如果不是彼得来演这个角色,老天爷,这部剧肯定就完蛋了。
”——乔治·马丁。
这个彼得全名叫彼得·丁拉基,没听过?
那“小恶魔”你一定知道了,美剧《权力的游戏》中最受人欢迎的角色,没有之一。
凭借“小恶魔”提利昂•兰尼斯特这个角色,彼得·丁拉基二度蝉联了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的最佳男配角。
可以说,是彼得·丁拉基成就了“小恶魔”,也是“小恶魔”成就了彼得·丁拉基,毕竟他现在已经是好莱坞最高片酬的男演员之一了。
最近看了彼得·丁拉基早期的一部电影——《心灵驿站》看完这部片子,菌叔感觉这就是好莱坞版的《菊次郎的夏天》啊!
芬是一个火车模型店里的修理工,生活中他差不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火车上,店长是他多年的好朋友,每天的生活两点一线,看似平常,但芬的内心却是孤独的。
因为他是一个侏儒,那种孤独感是刻在骨子里的。
因为身高,生活中他会被人忽视,会被人歧视,但芬早已习惯了这些,他不会对别人表现出什么抱怨、愤怒的情绪,只要他的生活还能继续,他好像就能淡然接受这一切。
但是,当芬下意识地微微低头或眼神向旁边无意识地一飘时,我们能看出来,他是孤独的。
店长突然去世,遗嘱中,店长将新泽西的半亩土地留给了芬,那里有一座已经废弃了的老火车站,芬便一个人搬回了那里。
故事不能只有一个芬。
《菊次郎的夏天》中,北野武饰演的菊次郎是一个有点神经的,看似混蛋实际却很暖心的大叔。
《心灵驿站》里也不能少了这样一个角色。
乔因为父亲生病,需要代替他看两周咖啡热狗车的生意,因此也就正好结识了住在火车站里的芬巴。
乔对所有人都很“热情”,热情得甚至会让人无所适从,乔会想的很简单,想到什么嘴上便能说出来什么,但他实际上却是一个很耿直内心很善良的小伙子。
奥利维亚是一个单身女画家,他与芬的初次见面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
第一次因为没有及时发现芬,开着车的奥利维亚差点将芬撞到;转眼第二次见面,奥利维亚这次小心了,却因为急着放下手中的咖啡,烫伤了自己,又一次差点撞到芬。
影片的前半段就是在这样一种略带尴尬又有些荒诞的小幽默中度过。
三位主人公也就这样结识在一起。
尴尬感源于芬的侏儒,影片中他不可避免的会遭到别人歧视,甚至当有人不会歧视他而试着接触他的时候,在芬看来这都是别人强忍着的伪装而已。
这种视觉尴尬与观众心里层面的尴尬感,是导演专门营造的,为了突出“侏儒”这一特殊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众人时复杂的内心活动。
而影片中一些荒诞的小幽默甚至误会的设计,是导演用了一种非常规的手法强行拉近了三人之间的距离。
因为当一个人认为正常的一些东西都是一种歧视时,反常规的手段或许才是正视。
影片的中段是暖心和治愈环节,他们三个一起在铁轨散步吃牛肉干,乔开车带着芬完成了“火车追逐者”的拍摄体验,他们三个在奥利维亚家喝酒看电影……这种带着夏天的味道的暖心桥段,任何人看上一眼,都会不由自由的微笑起来。
但是影片后半段却急转直下,奥利维亚前夫的出现打乱了他们三个人之间微妙的平衡,也因为芬自身侏儒的原因,当看到朋友受到欺负时他甚至都不能拿拳头去出气。
他恨自己,不好的心情也影响了他和乔的友谊。
奥利维亚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故意冷漠芬,乔的热狗车也不再像往常一样开到芬的隔壁,芬好像又回到了自己一个人时的孤独状态。
芬不想失去奥利维亚和乔,他努力去挽回过,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毫无意义,难道一切都因为我只是个侏儒吗?
当芬失落地在酒吧买醉时,他愤怒地爆发了,“你们看吧,你们好好看吧,这就是我!
”他生在这个世上就是错误吗?
跌倒在铁轨上的芬,看到迎面而来的火车,想着不如就这么让火车带走他吧。
但是当第二天醒来时,火车只是碾碎了他的怀表。
当死都不怕时,生活中还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
其实影片想表达的也正是这个,生活中经历过最糟糕的事后你还会怕生活吗?
最美好的事总是在最糟糕的后面,只要你敢等到人生的下一站。
一如影片的另一个译名《下一站幸福》。
影片最后芬、乔和奥利维亚再一次坐到一起时,生活中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幸福的事?
我是菌叔,我们明天见
一个侏儒,一个丧子的母亲,一个父亲病危的厨子,一个意外怀孕被原生家庭抛弃的图书管理员,一个黑胖丑的小女孩。
他们的弱点太明显了,比冠军手里的奖杯还要引人注目,而且还无法改变,连努力都没用。
这些悲情色彩的人会莫名其妙的相互吸引。
也许是出于亲切,也许是共鸣,也许是能得到安慰,看着还有比自己更惨的人,心里舒服些。
他们不用认识,便已经成为朋友。
所以,你的弱点还是一种社交工具,不必为弱点发愁,去找同样悲情的人吧,你们更容易成为朋友,那种很珍贵的朋友。
对正常人来说,示弱才能有朋友。
很多电影都在讲故事,也说道理。
这样的导演似乎都想通过电影本身带给观众某种启发。
都有说道理的欲望。
这部电影在说幸福这个大命题。
但与众不同的是,它没有那种传统电影常带的弊病,它并不强求观众接受导演的某种表达。
它很纯粹的说着一些事。
喜欢这部片子可能就是因为它的不强求。
而幸福本身也就如此。
一切随缘。
芬巴是一个只想安安静静过日子的普通男人,而他天生四尺五寸的矮小个头却格外引人注目。
在众人的指指点点和嘲笑声中,芬巴只得避开人群。
当唯一的好友过世,芬巴搬到纽泽西乡下朋友留给他的废弃火车库房独自生活。
接二连三出现的意外访客,让原本希望离群索居的芬巴不情愿地开始了他的邻里生活。
1️⃣导演是个理想主义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给小恶魔饰演的男主芬安排了五个对他很友善的人。
2️⃣第一个是他的黑人好友,去世之后给他留下了可以容身的车站小屋。
3️⃣第二个是卖热狗的小贩,在芬搬到小屋时主动向他示好,又是端咖啡又是做饭,还拿出大把时间陪他四处闲逛,即使遇到冷脸也不放弃。
5️⃣第三个是失去儿子的画家奥莉薇娅,她们的相识有点喜剧色彩,也许就是这段让豆瓣把这部电影归类喜剧片,其实一点也不喜剧。
奥莉薇娅气质非凡,喜欢他我估计是觉得自己和芬一样是上帝不眷顾的人,一个失子,一个是侏儒。
6️⃣第四个是图书馆员工,这妹子对他有好感,还把自已怀孕的事告诉了他,原因我也不知道。
7️⃣第五个是黑人小女孩,邀请他到自已的学校参加节目。
我猜可能是孩子太小,还没到青春期,比较单纯,也没啥朋友。
8️⃣这五个人把处于压抑郁闷孤独被歧视生存状态中的芬拯救了出来。
作为侏儒,可以想象芬从小到大一定承受了太多世态炎凉,他对别人的冷漠正是他向这个世界的回应:你们都别来烦我,我不需要笑脸,当我不存在已经很感谢了。
9️⃣通常像芬这样的弱势群体如果他们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他的能量并被吸引。
如果自绝于人际交往,那我觉得能交到朋友的概率很低,导演设计的这五个人可以说是专为芬,他们是芬的天使,要不就是这五个人也同芬一样极度孤独,所以需要报团取暖。
🔟从这部片子可以看出小恶魔的演技的确不错,芬的克制、郁闷、愤怒和渴望都拿捏到位。
以前看的忘了加看过,又看了一遍。这种平淡如水还是习惯看日影。继承了遗产不用工作,还有两个无条件过来找你玩的朋友,一个倒贴小美女,就算是侏儒又怎样,知足吧男主。
整体我觉得一般 joe是个people person 人和人的距离需要被这样的朋友拉近 男人真是见色忘友 说的就是fin
剧情没什么波澜,但就是看得人还挺舒服的。// 人物们都没有180度大救赎,有悲伤也有希望,生活似乎没有大变化,依旧在过着,但也在慢慢变好。
除夕-新年 20190205 讲三个陌生人hanging out的故事
高清版http://www.tudou.com/albumplay/C3f2jNUsu8c.html
这一家三口的感觉真美好。
好无聊的电影
没什么事情发生就是觉得挺温馨
小恶魔叔Peter Dinklage演技超棒,很治愈的电影
实在看不懂 逻辑也不通 我看的是剪辑版?
一个沉默寡言逃避社交的侏儒、一个承受丧子之痛中年离异的女画家和一个被迫接手父亲的营生,热情八卦的拉美裔帅小伙,寂寞又可爱的三个人,在夏季午后在一个废弃的火车站发生的无聊故事。热爱火车的彼得身后跟着另外两个无聊的人
剧情很平缓,没什么特别之处,启用特型演员贴上一个热点
剧情比较薄弱,故事性比较弱,但要说的话还是可以的,解说版看了两遍,刻画出人性的孤独还有各种不同的破碎人生
很羡慕,不用考虑财务问题,每天喝杯咖啡、看看书、沿着铁路散步的生活
3.5星,这都是一群什么神仙邻居,好的不真实。
养眼、养心的电影,铁道迷的辛福生活,“小恶魔”气场太强了,孤高,善良,坚韧,自立,新泽西州乡下外景太美,绿荫如盖,处处葱茏,活水淙淙,铁道漫长。一般来说很多著名导演的精致小品,都很值得看,拍得比较松弛自由,甚至比代表作迷人,汤姆·麦卡锡这部也不例外。
如果一个人选择居住于远方,想必都有他难为人知的理由。很安静的电影,就像是某个地方正在发生的故事,并没有矮子成为红人的英雄式胜利,哪怕你要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一直逃避的,小盆友都会指出你最深处的痛。可是每颗心都有它所要承受的,与外形无关亦或有关,无处躲藏。也许接受本身没有那么容易
算不上文艺电影,算精神分析电影。
电影从头到尾都洋溢着一种淡淡而平静的暖意,像一杯温开水一样可以温暖人心。孤独的时候有人作伴,也是一种不可求的幸福!没有人能够绝对的忍受孤独,尤其在生活给你开了一个接一个残酷又讽刺的玩笑时。
生活不容易,我们需要关爱和理解。勇敢的走下去,幸福就在下一站。(很清新很温情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