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斯先生

Mr. Jones,新闻守护者(港),普立兹记者(台),雪地里的真相(台),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

主演:詹姆斯·诺顿,凡妮莎·柯比,彼得·萨斯加德,约瑟夫·马勒,肯内斯·库兰汉姆,费奈拉·伍尔加,米哈利娜·奥利尚斯卡,塞林·琼斯,贝娅塔·波兹尼亚克,朱利安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英国,乌克兰语言:英语,乌克兰语,俄语,威尔士语年份:2019

《琼斯先生》剧照

琼斯先生 剧照 NO.1琼斯先生 剧照 NO.2琼斯先生 剧照 NO.3琼斯先生 剧照 NO.4琼斯先生 剧照 NO.5琼斯先生 剧照 NO.6琼斯先生 剧照 NO.13琼斯先生 剧照 NO.14琼斯先生 剧照 NO.15琼斯先生 剧照 NO.16琼斯先生 剧照 NO.17琼斯先生 剧照 NO.18琼斯先生 剧照 NO.19琼斯先生 剧照 NO.20

《琼斯先生》剧情介绍

琼斯先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33 年,一位野心勃勃的威尔士年轻记者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来到苏联旅行,发现了共产主义乌托邦神话后骇人听闻的现实。由此他开始进行一项常规新闻调查,但试图在政府掩盖下挖掘乌克兰饥荒的真相很快变成了生死攸关的探索。 他的努力不仅受到苏联审查机关的挫败,而且受到对斯大林政权抱有好感的西方记者的阻挠,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时任《纽约时报》莫斯科分部的总编辑沃特·杜兰蒂(Walter Duranty)。 在现实生活中,琼斯是第一个在西方媒体报道苏联 1932-1933 年大饥荒的记者。但由于很多知识分子对苏维埃政权持同情态度,他的报道并不受欢迎。当时隐瞒了大饥荒事实的杜兰蒂也在此后招致批评,他因对苏联的持续报道而获得的普利策奖也被《纽约时报》称为是“我们为之感到惭愧但可以做出解释”(Guilty With an...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咒术回战马路与天使做饭的男人生死密电精灵宝可梦钻石与珍珠投行风云第二季行尸走肉:达里尔·迪克森第一季逃离德黑兰我的左手右手饿鬼食堂‎米纳里钢铁年代直至虹色清晨降临阿浪的远方如此美好死亡游戏读或死银之守墓人第一季车逝谁偷了我的菜我唾弃你的坟墓2基地第一季行尸婆婆2修复武力2形状哥谭第五季叛厨风暴金婚律政女杰莉迪亚第二季

《琼斯先生》长篇影评

 1 ) 水准之作,不理解为什么入围柏林主竞赛

《琼斯先生》:7分优缺点分明,每一场戏是视听语言单拿出来可以当教科书。

如琼斯在乌克兰被突然举报后的逃离,镜头也突然紧紧跟随他,但给了一个全景,完全没有拍追他的人。

这一下就能凸显出琼斯的慌不择路;再如前半段在莫斯科,调色偏明亮,晚上在酒吧的打光用了浅黄色,突出奢侈,而后面在乌克兰,调色一下变得灰暗,琼斯先生的造型也从之前的体面风光到满脸的灰尘。

两个配角:普利策奖得主和女主塑造的较为完整。

尤其普利策得主:他愿意留在莫斯科为苏联做事,因为1 他是因为报道苏联的好拿的奖,他想维持自己的名声,所以之后也在为苏联说好话。

2 家人被限制 3 他自己也信苏联是社会主义,独自对抗全世界的资本主义,他想维护这个“想象”。

缺点也很明显,整个影片的剧情可以说是老套至极,甚至很多粗糙的地方。

如主角是“纸片人设”,完美无瑕,甚至不知道为什么。

《血战钢锯岭》用了整前半部分铺垫主角为什么“不愿拿枪”。

同样都是真实事件改编,《琼斯先生》里的琼斯先生从开始到结束无任何成长,“因为看到疑点——怀疑——彻查”从逻辑上没问题,但作为正常人,他的内心被允许只能有这些思想吗?

恐怕不尽然。

而自从琼斯先生到了乌克兰,导演对琼斯先生最在意的饥荒仅仅浮光掠影地展现了几个细节,当回国后发新闻被诋毁,很容易又找了另一家报社自证清白…。

(邱礼涛既视感)那么,英国民众怎么想、报社怎么想、政府对两份报纸的不同态度怎么想?

影片并未交待。

还有几个纯功能性的角色,俗称“工具人”。

苏联官员对琼斯先生的伪造信毫不怀疑,并派了一个很能误事的人陪同。。。

这就造成了基本剧情通顺,但无法认同这是现实。

后者对真实事件改编的传记片来说,是个明显缺点。

 2 ) 【转】李燕:“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最早由在西方的乌克兰流亡者提出,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在西方国家进行研究,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这个问题在乌克兰被公开提出。

苏联解体至今,乌克兰和俄罗斯学界以及政界就因饥荒死亡人数、饥荒发生的原因、斯大林对饥荒应负的责任等问题展开争论,从形式和内容上看,这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3 ) 琼斯先生

害,我打三星是因为我个人喜欢三这个数字,别介意哈,不叨叨了,哈哈。

谢谢先,抱歉随意用了。

正值1933年。

那时整个西方世界还在大萧条的泥淖中挣扎求存。

影片中,他遇到的人大致分两种:一类对西方社会制度彻底失望,在苏联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中,他们看到了人类的未来;另一类人虽然不认同苏联模式,却相信历史决定论,认为斯大林的高压统治,或许是唯一适合这片土地的治理模式。

 4 ) 纪念社会主义历史之前牺牲的劳动者,以及勇于揭露真相人们,纪念这之后被蛆虫和黑暗笼罩的红色

“喏,这些自由人一清早就集中到他们的主教大人的大路上,每人在这里干三天活没有工钱。

家家户户的父兄子弟都得参加,每人干三天,不拿工钱,家里的佣人外加一两天。

嗨,这真像是在书里读到的法国和法国人民从前的情况,那一场永远值得纪念、值得感谢的革命,凭借着一次鲜血汇成的大潮,将这类延续千年的罪恶荡涤一净。

仅仅一次:那长夜漫漫的一千年,充斥其间的谬误、屈辱和苦难,惟有地狱可比,每一大桶从那个民族身上慢慢挤榨出来的鲜血,只用半滴来偿还,旧账也就一笔勾销了。

“恐怖时代”其实出现过两次,只要我们不是太健忘,能够这样去看。

一次是在激情澎湃之下杀人,另一次是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一次只延续了几个月,另一次却历经千年;一次导致了一万人丧生,另一次却死了一亿人。

可是,令我们心惊肉跳的却都是那个次要的“恐怖”造成的惨状,也就是说,那一次转瞬即逝的恐怖。

反过来看,一瞬间死在利斧之下,与一辈子挨饿受冻,受尽屈辱蹂躏,苦熬苦撑,慢慢折磨至死相比,还能算什么惨状?

一眨眼被雷劈死,与绑在火刑柱上慢慢烧死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受到谆谆教导,要我们一想到那一次短暂的恐怖就心惊胆战,悲痛无比,可一处城市公墓就能容纳所有死者的棺材;然而,那一次比较久远但却实有其事的恐怖造成的死者,只怕是整个法国也埋不下。

那一次的恐怖才真有说不出的惨烈和可怕,只是从来没有人教育我们看清那场浩劫,或者说给予应得的理解。

 5 ) Quote from Mr. Jones

"The truth is too strange to tell another way.""I was not born for an age like this. I am.""The world is being invaded by monsters, but I suppose you don't want to hear about that.""The future is at stake, so please read carefully, between the lines.""The Nazis now have an excuse to end all opposition. War begins in the minds of men. The next great war, gentlemen, has already begun.""Look, there are cycles of history just like there are cycles of nature.""The creatures outside looked from pig to man, and from man to pig, and from pig to man again; but already, it was impossible to say, which was which."

 6 ) 斯大林的黄金填不饱肚子

乌克兰大饥荒,有关苏俄的书籍中多有提及,但是拍成电影,我还是首见。

所以《琼斯先生》的片源一出,就立刻下载——长久的网络经验早有教训,很多东西不即时保存,就事过无痕。

乌克兰大饥荒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现已有很多证据表明是斯大林主导的种族清洗与灭绝,已出不少专著。

1930年,苏共在乌克兰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不少农民的抵制与反抗,导致了对农民阶层尤其是富农的大规模抓捕与流放,而富农恰好是耕作经验与技术最为娴熟的群体,由此导致田地荒芜,仓廪空虚。

且未被逮捕的贫农也怕戴上富农的帽子,恐怖压力之下,根本无心生产,两项因素叠加,直接后果就是粮食产能暴跌。

雪上加霜的是,苏共在此时还颁布盗窃集体农庄财务的新法令,禁止农民拥有任何农产品,导致有7.9万名农民因该项罪名被逮捕,其中7.8万人被判处死刑。

这还不算,苏共又出台密令将全乌克兰的所有生产资料(农具、牲畜、种子)收归公有,禁止将任何粮食和制成品运入乌克兰农村,并在全乌克兰禁止商品和农产品的异地买卖。

此外还向乌克兰农村派出了搜粮队,没收农民的余粮、口粮和种子粮,直接把乌克兰人推向地狱的深渊,死亡人数有历史学家评估有七百多万(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

但影片并非直接描述这一历史事件,而是通过琼斯先生的眼光展开。

琼斯是英国记者,因想采访斯大林而来到苏联,却意外从朋友处得知乌克兰正发生饥荒的消息,于是他甩开官方的监控,私自前往乌克兰调查,由此牵出影片的第二条线——获知真相的他想向世人披露这一惨剧时,却遭遇《纽约时报》记者沃特·杜兰蒂的阻拦与施压,原因是美国正准备与苏联建交,通商贸易,此时报道乌克兰大饥荒自然不合时宜。

基于外交的配合,沃特·杜兰蒂向全世界隐瞒真相,并在报道中宣称乌克兰根本未发生饥荒,而且也不可能发生。

讽刺的是,沃特·杜兰蒂因此而获得普利策奖,琼斯的朋友因追查饥荒线索而死于街头。

至于琼斯本人,落魄潦倒回国后,抵抗各方压力发表了文章,最终在内蒙考察时,死于苏联人手下。

影片其实拍得一般,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之所以想写这篇影评,除了回溯这一值得关注的历史事件外,还想谈点别的东西,即:普世价值、国家利益、大众民意之间的关系。

这三者在现实之中,往往并不一致。

沃特·杜兰蒂违背记者良知,隐瞒真相的做法虽然让人厌恶,但在国家利益层面,他却无错。

在美苏建立的关键时刻,披露饥荒无疑向苏联捅刀,以往所做的外交铺垫,可能前功尽弃。

粉饰太平能维护国家利益,但在普世价值的层面,无疑被人唾弃。

琼斯抗住压力发表文章,报道真相,符合于普世价值,但在国家利益层面却不可取,这也是英国政府一再施压于他封口的原因。

至于民意,往往受当时的社会环境、舆论风向、集体情绪所左右,并不可靠,也不一定正确。

但国家利益,却是真金白银,所以国际外交、地缘政治,多是以国家利益为原则,而非普世价值为导向。

民选政府为民众负责,不为上帝负责,在人间不可能建立天堂。

普世价值、国家利益、大众民意三者之间的对立、冲突、纠葛,形成各种繁杂驳乱的局面,直接导致很多人思想混乱,大脑变残。

正如本片,美苏建交,是1933年,其时乌克兰正在发生大饥荒,美国政府难道不知?

特别是琼斯先生的文章在媒体公开发表后,想装不知也不可能,然而对美苏外交又有何影响?

很多自由派之所以难以面对价值观与事实的对立,除去他们方法论的僵硬,就是其理念难以解决这种问题的两难。

如果不敢于面对自身思想的缺陷,便宜的方法是责怪责怪讲出真相的人,为什么不能客观地看待问题?

为什么不抱有积极正向的态度?

然而这种口吻与五毛有何区别。

再有就是当价值观与事实发生冲突时,修改事实迎合自己的认知,这实际上已走向心理扭曲。

现实世界之复杂,非是几条简单的原则,或者单一的一套理论所能认清,尤其是在政治这么复杂的领域,抱着肤浅的认知介入,打个不当的比喻,就好比懵懂少年进入骗局,不是被人玩死,就是被人玩残。

梳理了普世价值、国家利益、大众民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再来看《琼斯先生》,或许会有不同的发现。

注:斯大林的黄金意指乌克兰的粮食,是影片中的台词。

 7 ) 向您致敬 琼斯先生

十几年前,我奶奶还在世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个保姆,叫杨妈,安徽天长人。

有次闲聊时谈到从前,她说小时候全家都饿死了,只剩她和姐姐,天黑了,姐妹俩只能在外面墙边坐着,因为家里躺着死人,她们害怕,不敢进屋,但也没有力气走远,后来一直等到有大人来把她们领走,才活了下来。

这种故事我听过很多,但这个事例是发生在我认识的人身上,发生在离我家五十公里外的农村里,发生在四十几年前,所以印象更深刻。

六十岁的杨妈在回忆童年的时候,情绪稳定,语调自然,没有流露出什么悲伤、恐惧和愤慨。

她使用的那个词也和大多数人至今依然使用的一样:三年自然灾害。

今天突然又想到这个事,是因为刚刚看完一部电影《MR. JONES》,想要议论些什么,又发现无话可说。

三十年代的苏联,六十年代的中国,九十年代的朝鲜,过去发生的,现在也会发生,未来呢,我觉得还能发生。

只是有人永远选择看不到。

 8 ) 琼斯先生

电影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3 年,一位野心勃勃的威尔士年轻记者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来到苏联旅行,发现了共产主义乌托邦神话后骇人听闻的现实。

由此他开始进行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9 ) 孤勇者永远值得我们珍惜

电影《琼斯先生》讲述的是一位热血记者——只身揭露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真相的英国记者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

他的报道不仅收到前苏联当局的强力阻挠,也为众多常驻莫斯科、得到当局“长期优待”的西方记者所不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纽约时报主任记者沃特·杜兰蒂(WalterDuranti)。

琼斯于1935年被前苏联当局刺杀于中国热河地区,而与当局长期“合作”、掩盖真相的杜兰蒂却名利双收,获得了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并于1950年代寿终正寝。

在琼斯身后,乌克兰大饥荒等前苏联统治的真相陆续被披露或证实,杜兰蒂和他的普利策奖也就此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片中有大量令人震惊的镜头:琼斯的好友、同行克莱布(Kleb)被暗杀后,杜兰蒂的公馆却一如既往地举行着声色犬马的宴会;在初入乌克兰的火车上,众人疯抢琼斯偶然掉到地上的橙子;琼斯在农村的第一天,就发现了一对已经饿死在床上的老夫妻;负责收拾饿殍的工人,神情木然地把饿死在路边的母亲和守尸大哭的孩子一起装上运尸车;饥寒交迫之下,三个小孩给琼斯分享的肉块竟然来自她们已经饿死的哥哥的肢体;他与一只饿坏了的狗久久对视,终于谁也无力攻击对方……当然,琼斯并不孤独,例如克莱布的女友、德国记者艾达(Ada)最终拒绝了杜兰蒂的收买和威胁,返回柏林继续坚持初心。

琼斯被当局拘捕后释放,但被威胁不能说出真相,否则就会“撕票”扣押在莫斯科的六名英国人质。

他的编辑在伦敦的一家小咖啡馆里介绍了一位新朋友给他,赫然就是乔治·奥威尔,正是他鼓励琼斯不要向“恶”低头。

这次见面及琼斯随后发表的报道,从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奥威尔后来的名著《1984》和《动物农场》。

这可能就是真相的魅力——只要人们知道了、听到了、看到了,一定会在某一天、甚至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形式,开花结果。

 10 ) 动物农场,悲剧链条。

琼斯先生,看完了。

信息量交代清楚直接,一场演讲说明主角的身份与能力,一场电话显示苏联的监听网络。

摄影风格很古典,但相当炫技。

弹的是口簧?

这女记者相当于影子写手?

我就说眼熟,这还真是白寡妇的演员。

我甚至都不知道那堆木头与被遗弃的婴儿被捡走是干什么用的,是被用来取暖,还是用来吃的?

又或者对于他们,用来取暖与用来吃的是同样的东西?

我记得之前好像看过1984被英国政府划为极右派书籍,但看这电影,至少乔治奥威尔写动物农场前是很左的。

永远都有人说“不要撕破脸”,那张脸下面究竟藏着什么?

究竟为了表面的光鲜牺牲了什么?

从1932到2022,这个世界没有变化,乌克兰,俄罗斯,纽约时报,外交政治……又是两年,我们仍然被谎言笼罩,政治仍然在妥协,战争仍然存在,一切都没有改变。

5分。

叹息。

正好最近奥斯卡奥本海默大满贯,而19年的琼斯先生在柏林颗粒无收,这个时代,究竟更需要一个精致的,玩花招的,对苦难避重就轻的电影,还是一个同样精致,却压抑的,残酷的电影?

人吃人和被取消安全许可,哪个才是这时代大众想看到的苦难?

这个时代给了答案。

《琼斯先生》短评

抖动的摄像,疾速的提琴配乐,暗色调的画面,都不喜欢。感觉讲述的调子没找准。

4分钟前
  • 三皮
  • 还行

叙事平平,事件本身非常震撼。大量笔墨用于沃特·杜兰蒂等一帮掩盖真相的赞歌者的处理非常好,跟琼斯以及被枪杀记者的命运两相对比,属实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完影片后去看了很多历史事件的资料,发现历史上乌和苏的关系真的非常复杂。

9分钟前
  • 成都越
  • 推荐

乌克兰采访那段采访让人森然,中途加入的几处奥威尔的写作片段衔接比较顺畅,不过看到之后的感受并不是什么鼓舞人心的对抗精神,而是一种对时代的无望。

11分钟前
  • 无间森林
  • 推荐

纽约时报们,你们不会赢!

12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推荐

情节编的非常可疑,体验了欧美政府与媒体对华这次疫情的操作后,信它们一成都有问号

15分钟前
  • 捉҉依҉茵
  • 还行

21/9/2020 @ K11 Art House。題材出色,只是整體可以拍得再好一點,現在的成品上在節奏方面掌控得不好

20分钟前
  • KLY
  • 还行

我看到的第一部直接表现1932-33年前苏联乌克兰大饥荒史实的历史电影,导演是和我们同时代的48年出生的波兰女导演,她的作品一直关注历史现实。仅从这两点,我就该给影片高分! 历史真相不能忘记,更不应埋没。 该片描写的第一个在西方世界揭露大饥荒的英国记者琼斯先生,揭示真相后,不仅得罪了苏联,在西方世界政客中也不被认同,被社会讥讽为“疯子”,之后他在中国热河采访时,年仅30岁就遇刺身亡,猜测是前苏联特工干的,但无定论。由于史料限制,影片对主人公开掘得并不深入,是作品的不足之处。

22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To understand the film, you need to read between the lines.

25分钟前
  • duckducker
  • 推荐

1.乌克兰大饥荒是在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灾难,造成饥荒的原因有天灾,但更主要的是人祸。2.在推行农业集体化期间,大量苏共党员被派往农村,动员农户加入集体农庄,他们在乌克兰遇到了消极和积极的抵抗,最终导致对乌克兰“富农”阶层的集体逮捕和流放。3.大量擅长耕作、富于农业经验的乌克兰农户被划为“富农”,全家流放至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导致乌克兰本土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率下降。免于被流放的农户,因担心被划成富农,因此不愿耕作,其直接结果就是1932年乌克兰粮食产量暴跌。4.为解决粮食短缺,1932年8月7日,苏联颁布了一项新法令,规定“盗窃集体农庄财物”可判死刑。此法令从根本上禁止农民将任何农产品据为己有。至1933年1月,有7.9万农民根据该罪名被捕,其中4880人被判死刑。

30分钟前
  • 楚成王
  • 还行

刨除乌克兰反俄的立场,片子拍的不错。本想拿爱尔兰饥荒死亡的100万人,同时代的英国殖民下印度、孟加拉几次饥荒死去的3千万人说事,但想想还是算了吧。立场不同,政治从没有叫人失望,一如既往的肮脏。利用人的同情心达到政治目地同样令人恶心。

33分钟前
  • hjh20050505
  • 还行

大萧条时期,大家都认为苏维埃模式是未来新的希望。普利策奖获得者沃特·杜兰蒂代表《纽约时报》坐镇莫斯科,拿着苏联的好处,向全世界粉饰苏联。琼斯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乌克兰,看到饿殍无数,不顾威胁,向全世界发声:苏维埃不是它承诺的那样是工人的天堂,也不是新闻里所写的“伟大实验”,斯大林没有惊人的新成就,除非你认为杀掉数百万无辜的人是一种成就。乔治奥威尔:可社会确实能更平等,苏联只是还不完美,我们不能要求他完美,实验需要时间。琼斯:它和以前的制度一样,存在着剥削。但它更糟糕。难以想象的糟糕,我相信我亲眼所见的。如今,我们常常看着别国影片反思,揭露,那段时期的德国,苏联等,却不敢正眼看看我们自己所处的当下,真心怕荒诞感拉满,车裂了自己。

34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动物庄园没用好吧

36分钟前
  • Fitzzzzzz
  • 还行

类型技法与残酷对象的冲突激烈典范 (相比之下可见洛兹尼察的珍贵) 乔治奥威尔那条线很感动 底线弹性到底存在吗

37分钟前
  • JremyTActM·cow
  • 还行

真像永远不会被大众知道。只要是饥荒全球都一样,拍摄的没有直击人心,两星

41分钟前
  • 楼上的石头
  • 较差

拍得不吸引人。不是说不清楚,就是说得太清楚,或者说些有的没的。柯比表演也没有惊喜。彼得·萨斯加德才是二番,且他演得很好。

45分钟前
  • 沉冰
  • 还行

斯大林坐在他的宝座上 拉着小提琴 他皱眉低头看 我们生产面包的祖国 哦 坚果做的小提琴 芸香做的琴弓 当他拉起命令的曲子 全国都能听见 他拉得多么投入 他拉得多么投入 多么投入 他拉断了琴弦 许多人死去 少数人幸存 饥饿和寒冷 在我们的家里 没有东西吃 没有地方睡 我们的邻居发了疯 … 把自己的孩子吃掉了

49分钟前
  • 小茶杯
  • 推荐

真实事件改编,反映前苏乌克兰大饥荒的。任何极权政体,均是采用一切手段来压制真相,无视生命,不断地制造人间惨剧。此事应该是纽约时报历史上一大污点,为其政治立场而牺牲了新闻公正,真为那一代的新闻记者感到可耻,其实他们为斯大林的暴行、为那个主义席卷全球,理应承担很大的责任。

53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三星:一个诚实勇敢却又不合历史时宜的人....

57分钟前
  • 罗西基
  • 还行

记者最根本的法则是【记录真相】,背离这条原则还堂而皇之自喻记者,那肯定是罪犯---------琼斯先生

1小时前
  • temur
  • 推荐

【C】实在是无聊,磨磨蹭蹭了一个多小时才开始叙事重点。

1小时前
  • Sherry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