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中语文课本有篇文章叫《提醒幸福》,应该能很好的诠释什么是幸福。
但那时涉世尚浅,生活经历少,对幸福的感悟也不会太深刻。
有亲友和老师夸奖了,有好吃的了,就觉得开心。
可以说对幸福的认识比较幼稚,没太多意识。
电影《幸福时光》里主人公幸福感的来源,跟《提醒幸福》中的幸福来源是一样的。
即幸福跟金钱、地位、荣誉、个人形象无关,那是人心灵的一种感受,与你对生活中得失喜乐的态度有关。
《幸福时光》是取材于莫言的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看似轻松的标题,实质是悲剧故事。
主人公吴颖双目失明,遭受不幸,但生活仍然流星般地给她滑过了畸形的幸福。
生活的悲剧,激发出了善良的人们心中最大的怜悯和同情,幸福之花阴差阳错地从中悄然开放。
结尾部分,赵本山生死未卜,追求的胖女人知道他没钱后甩了他,他在失恋巨大的悲痛中还不忘给董洁写了那封信,还不忘给董洁对于未来的信心,非常善良朴实的人,虽然是欺骗,但非常暖。
可惜老赵出车祸后,没能亲口告诉她,等到付彪得知了老赵的心思,急冲冲的回家准备念的时候,董洁已经走了,董洁不想让自己成为大家的累赘,她是比较要强的那种女生。
她选择了离开,正好错过了这份老赵对她的这份心意,导演最后的长镜头中,把那封信当背景音念了出来,再加上非常悲伤的bgm,让人忍不住落泪。
董洁无助的走在大街上,她以后怎么办呢?
无亲无故,又那么的瘦小,又看不到东西,又没有钱,又知道自己的眼睛可能永远都治不好了,知道自己的爸爸可能永远都不能来接自己了,她就像一只小蚂蚁一样,随时都可能被“踩死”,未来对于她来说,前景一片黑暗。
当我想到董洁未来的路时,不禁哭了出来。
你看,老赵他们虽然没有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同时也没什么文化,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他们的心是善良的,淳朴的,在得知董洁的情况后,都积极主动的来帮助她,给她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无论如何,这段短暂的相处,是董洁的“幸福时光”。
老谋子早期的片子,可惜后来放弃了,选择了商业电影。
虽然情节一般,但有些悲剧色彩的镜头,还是能挑拨起人内心的某些东西
幸福时光小屋是一重要的载体,它承载着赵本山想象中的爱情婚姻,也承载着与之紧密相关的盲女董洁的可以为她带来收入的工作,但它却被悬在了半空。
电影用一个空镜头来展示这个场景。
这是一个富于象征意义的镜头。
它暗示着赵总和吴引的幸福被悬挂在了半空,上不沾天下不着地,可望而不可及,可感而不可触“幸福时光”成为了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憧憬。
再后面。
电影又用一个富有深意的镜头。
吴引举起鸡毛扫帚可她怎么也够不到天花板。
这个镜头说明象征温暖幸福安全的屋顶是不存在的,我们知道“没有屋顶的地方是不能被称作家的。
”当然也不能叫室、屋房。
这是一个没有遮盖的空间。
象征幸福的屋顶跳起来也够不着。
但好在是它还有墙壁,不能遮雨却能挡风没有家不等于没有爱和助这种包围或环绕虽然没有给吴引带来所有的家庭幸福但总算给了她生活中下去的信心,让她可以在想象世界里获得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
象征幸福时光的小屋看不到天花板够不到。
两个镜头一前一后揭示了悲惨现实的残酷性,在这个意义上幸福时光就不能在生活去寻找,而只能在远离生活的想象中去寻找,在善良的人们对于吴引的真实的谎言中去寻找。
可是在影片中又能从一些小片段和细腻的感情,以及善良的人们对吴引的谎言中也带给我一点点温暖和幸福的感受。
听过吴引留下的录音,看过老赵被血染红的信,大家沉默了,最后导演用一个很长的镜头,女孩拄着盲杖行走在城市里,这个城市是灰色的,爸爸的离开、后妈和弟弟对他的厌恶都历历在目。
渐渐的吴引的眼神却变得坚定了,慢慢的眼角上扬,弯出了些许的幸福。
她的眼睛是那么幸福的迷人,完全没了以前的那种混沌,那幸福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老赵给她的幸福时光,也是大家的幸福时光,影片从赵总和吴引故事侧面带给了我们这个现实的残酷,同时也传达了在悲惨的世界里是会有小小的幸福
再看《幸福时光》,总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老谋子《活着》之后,已经死去。
老谋子的喜剧,总有悲剧的命运。
《幸福时光》里有个桥段——按摩床的洞挖的太大,李雪健老师趴下的时候,差点钻进去。
每次看到这,我都不禁为老谋子的喜剧因子叫好。
可惜,这位陕西兵马俑的喜剧因子还是太少。
就像我接触的陕西朋友,敦实有余,喜感不足。
或者说,喜感太不外漏。
喜剧——悲剧的交互转换,是某些喜剧大师调侃世界的追求。
默片时代的卓别林,诠释了喜剧的悲伤。
唯独美国小杂种不讲究这点。
这种传统,目前只有中国电影人在努力传承。
要不怎么解释中华民族的喜剧电影一部接一部的烂?
也好,对于苦难深重、喜欢把苦难当成炫耀的资本的中华民族,确实需要轻松一点。
我们正在做的就是坚决忘记苦难,彻底末日狂欢。
让我们时时刻刻都有“幸福时光”吧。
最近迷上了老电影,先是看了张彻的《刺马》《南少林与北少林》等几部比较久远的作品,接着看了冯巩的《没事偷着乐》《狂吻俄罗斯》,这几天又看了赵本山的《男妇女主任》和这部《幸福时光》,90年代的作品现在看起来略显过时,但是表达的思想却不落后。
说起来很多人都喜欢给小品演员贴上固有的标签,早期的陈佩斯,冯巩,赵本山,他们演的电影或多或少有一些小品的影子,但是在接地气上以及演技上明显比如今的小鲜肉们更胜一筹。
这部片子给人一种心酸无奈的感觉,这五块钱的小费现在看起来一点也不多,可在那90年代,每月工资也就400多的时候就显得多了,几个退休工人合着伙都凑不齐一百元,在如今的社会我们很多人都难以想象,老赵的状况给人一种想帮帮不上的感觉,最后的车祸让人意外,工友说了句他是光棍,又不由得把我拉回了现实,不用等很久,我们的社会可能就到处都是老赵这样的光棍,就如同胖女友一样的“下下策”吧,也让老光棍们趋之若鹜,现在想想,真是一个头疼的社会问题。
ps:写着写着跑题了,权当一乐吧
无意间看到编剧竟然是莫言,怎么回事?
哪里出了问题?
这样的组合怎么在剧情上犯这种错误?
是不是老谋子又犯轴了?
一加一竟然小于了二。
看这电影,前面六分之五还好好的,突然一辆大卡车开过来,我就坐不住了:完了。
这种编剧上的问题,冯小刚是不会范的,但张艺谋就是犯了。
结尾那么匆忙,好像导演导着导着家里边忽然出了什么事情,没心思再好好干下去了,慌里慌张的就快快了断了。
结果是作品的结尾不够合理,作品的完整性没能形成,成为了所有观众的、甚至还有编导集体的永远憾事,永远没法弥补了断的。
老实说,没看到车祸之前,我看得津津有味。
很久没看过这样的片子了,虽然格局不大,也不考虑更大的社会关注,但是具体入微,纹理细密,也称得上是认真细致的;作品的风格--镜头上和表演上--力求朴实无华,非常生活化。
张艺谋很喜欢喝擅长记录的风格,如《一个都不能少》,真切感人。
这是冯小刚未能做到的。
老谋子的另外一部现代都市生活电影《有话好好说》虽然镜头上追求实验性,但是因为叙事策略和表演风格的原因,仍要把它与这部《幸福时光》划归一类。
这两部电影和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没完没了》相比,没有太多的优势。
比较来看,在主题上,冯小刚要做一些轻松娱乐的戏;张艺谋则要在深度上作势深挖,可惜成效并不理想,他只是表达了现代人伦理道德中某一环或某一部分的忧思。
可是他忽略了群众的思维能力,缺少创造性的观点和观念。
大家可能都感觉到了他的吃力。
冯小刚相对来说则是比较游刃有余,不会那么执拗的就一类事情表达或宣扬自己的并不高明的见解。
当然,《手机》、《一声叹息》对于社会变化发展的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主动进行了探讨和思辨,但是成绩并不如别的作品明显。
可是这两部作品并不比张艺谋的这两部差。
反应现实问题的电影中,杨德昌的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的结构严密,故事紧凑,反映了其人认识上的深度。
然后再说电影所反映出来的导演的精神世界。
拍出这样的一部电影,表现出张艺谋导演对于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状态和认真态度。
这当然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不可缺少的优秀品质,但是如何表现,关系也很重大。
表现一种道德拷问主题的电影,韩国电影喜欢用主人公的愧疚感来达成人格的救赎,如《薄荷糖》、《援交少女》都是力量充沛以致达到激烈残酷程度的。
这当然不是说这种方法是唯一的,但也不能否认其震撼人心的能量。
那么《幸福时光》应该如何结局呢?
我一时也回答不了,回答这种问题,需要“智慧”。
《幸福时光》之于张艺谋就像《喂鸡》之于刘欢,《黑蝙蝠中队》之于刘德华,欣赏完以上三部作品之后,我们可能都会被刻板印象欺骗,转而惊讶道:这是他拍(唱)的?
不同的是,《喂鸡》和《黑蝙蝠中队》肯定会被记住,因为它们足够怪异,《幸福时光》则普通到鲜被提及,所以,在这普通的一天,让普通的我写一篇普通影评普通地评论这部普通的电影。
《幸福时光》改编自莫言的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署名编剧只有鬼子一人(豆瓣上的编剧多出了莫言),张艺谋长久依赖的如《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名著的文本优势在片中不仅没有显现,甚至漏洞百出。
《幸福时光》的剧情围绕在具有特定性格特征的主角想达成的特定目标上:心地善良的老赵为结婚撒谎,拜金的胖女人嫌弃双目失明的吴颖将其打发给老赵、吴颖等待父亲救赎,影片依靠“结婚——说谎——圆谎——揭穿”这一因果关系推动剧情,但这条因果链处处显得粗陋。
首先,电影对老赵强烈结婚的动机没有交代,导致老赵在剧中的基本动作——结婚的推动力没有(而不是不足)。
其次,占电影最大篇幅的是老赵“欺骗”吴颖的情节,但老赵这么做的原因只是为了和胖女人结婚,对吴颖无私的付出只是出于和胖女人结婚心切,所以,老赵扯的谎并不是看上去的“善意的谎言”,其实是为结婚不择手段的方式,这使得老赵对吴颖的“救赎”变得无比廉价。
谎言败露后,老赵假装父亲给吴颖写信后出了车祸,看似完成了影片最终的“救赎”,但“写信”和“车祸”在这里成了影片最大的败笔。
老赵之所以在谎言被拆穿后这个时机写信,并非是被胖女人抛弃后对吴颖萌发的爱怜,只是因为之前在餐馆给吴颖念信时害怕编不好准备回家好好编,恰好和被胖女人伤害的事件撞上了而已。
“写信”这一动作未能体现人物变化,无法完成“救赎”任务,因为凭老赵的性格,即使他不认识盲女,都会因为善良的心地假装成盲女父亲给盲女写信。
那场突如其来的车祸看似让结局悲怆,但,盲女对老赵车祸的反应、老赵能否苏醒、醒来之后老赵和盲女如何相处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影片均未给出答案,盲女甚至不知道车祸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盲女(注意是盲女)居然独身前往深圳寻找父亲,编剧在为影片强行安排车祸这一无因无果的意外之后,居然都不按基本法去写作了。
主人公老赵的性格沿用了赵本山经典的小品舞台形象,关于赵本山的喜剧形象,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简单的原型:A.善良幽默的农民;B.巧言令色的骗子。
B形象出现在2001年春晚的《卖拐》,《幸福时光》上映于2000年,挪用的是A形象,片中老赵的身份是善良幽默的退休工人。
老赵必须善良,彻底的善良才能中和他的欺骗行为,但如上所述,他的第一目的是结婚,结婚只是一己私欲,和“善良”十三不靠。
影片前段体现老赵在“幸福时光小屋”前制止男女关门的情节似乎是在塑造老赵“有原则”的性格特质,但老赵在抵制第一对男女关门之后,接着就收了孙红雷的100元,还在胖女人面前吹嘘收了100块小费,所谓的“原则”变成价值100块的商品。
另一处与“善良”性格背道而驰的情节出现在盲女发现按摩院骗局提出辞职之后,老赵和工友商量对策时说出“这事升级了,不是我个人事儿”的话,工友好心帮忙,老赵全无担当,俨然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
《幸福时光》发生在90年代末的大连,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90年代初期,大部分国营企业衰退,到1999年末转向倒闭边缘, 主人公老赵作为国营工厂的退休工人,遗憾的是影片中除了一句“工厂没钱”,对经济衰退的社会背景闭口不谈。
从大连去深圳谋生的吴颖父亲本可以折射些许下岗工人求生困难的现状,但这个人物也只是流于只言片语之中,父女关系的设置更是经不起推敲,为什么吴颖的父亲和胖女人结婚第一天就开始吵架呢?
为什么吵架之后就把吴颖丢在胖女人家里,又独自一人去深圳了呢?
为什么和吴颖不用电话交流呢?
潦草处理人物关系、模糊甚至抹除社会空间都使电影整体流于“小品化”,《幸福时光》批判现实的能力和勇气甚至不如春晚小品《牛大叔提干》和《三鞭子》。
张艺谋同学自从走上了商业电影的道路之后遍一发不可收拾,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并越捞越多。
自从接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之后,老谋子的算盘更是飘向了更远的地方,印象西湖,印象丽江,最近不知道又在筹划印象哪里。
凡是老谋子走过的地方,夜夜笙歌,带来的则是无穷无尽的财富,不知道从这财富之中又能带有多少的艺术色彩。
而我仍然怀念的是他哪一部一部纯情质朴的故事片。
这部电影已经过去了十三年了,可是我们把故事中的主人公放到如今的生活当代的社会和世界上的时候会发现这个故事仍然能够完美而完好的再次呈现,唯一的区别就是拍摄场景也许不能再放在北京,因为京城的雾霾太严重了。
伟大的人总有一些伟大的地方是共通的,在预言未来的作为中,太多伟人都给了我们满意或是不满意地答案,在这样一部电影里,张艺谋用他最为质朴的叙事方式再次向我们预言了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中的每个场景都是那么的平常,那么的普通。
走动的镜头把每个观众都带到了现实的生活中,在这部电影面前,我们每个都是活生生的人,看着一出别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可能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也更可能和我们哪个人都没有关系,只是一个很好笑的事情,被一个叫做张艺谋的人讲述给了我们大家听。
听到的人是幸运的,幸运到了他愿意把这个故事继续地传递了下去。
因为在剧中我们分明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大街上行走的人们,我们就是其中的一员,如果我们看到了路旁有一对互相抚摸着彼此身体的一老一小,这般童趣并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下,我们也会忍不住地驻足,观望。
华夏文明自古以来都是以善为本的文明,纵观中华历史,只要没有把最苦最穷的老百姓逼到一种连饭都吃不上的程度,做出什么样的事情老百姓都是能忍住的。
忍字当头为了能够早日取上媳妇,老赵也不顾麻烦亲口答应了胖婶的要求,也为了一个孩子的梦想,老赵和一群人编织了一个天大的谎言,也是为了忍,更多的是为了善良,老赵最后也没有选择放弃,没有放弃生活,没有放弃希望。
其实生活也就是这样,生活中本来没有多少快乐,快乐全通过我们自身去寻找,去创造,我们善于苦中作乐,善于在逆境中寻求生存,这也是世世代代让我们民族永不磨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因为那一点点的善念,那一段段的忍耐,那一点点得 迷茫,那太多太多的未知,才构成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而我们也用这一点点的时间和生命构建起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每一部分。
有欢笑,有泪水,有辛酸,有苦闷,有独处的寂寥,有群聚的寡欢,有世事的无常,有人烟的离合,太多太多的一段又一段的时光最终都回到了平静,而我们回忆之中的永远都是那些快乐的场景,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图景,名字就叫做,幸福时光。
那些人市幸福的,因为他(她)们有自己的理想,他们为了自己的那份可怜的希望而努力追求着、奋斗着。
为了那份梦想中的幸福,他们付出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那些人又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梦想就象一个美丽的肥皂泡,尽管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却尽不起轻轻一碰。
他们的不幸是注定的,在那样的日子中,幸福永远只是在梦中,随风而去。
当他们的梦想破灭的时候,他们将面对撕心裂肺般的痛苦的煎熬。
哀莫大于心死,当一个人的梦想破灭了之后,他的心便已经老了,尽管他看上去依旧年轻。
幸福是依靠自己的双手而得来的,而那些可怜的希望却象美梦一样可望而不可求。
虽然没啥意思。。但我印象非常深的是两块钱一大堆的玫瑰。。修剪一下还是不错的
视听异常寡淡,角色过于简单,可能是张艺谋最差
赵氏小品普拉斯,中国式瞎折腾。大忽悠随口吹的牛,拉着一群吃瓜小忽悠还。唯有20岁董洁的颜和身材可看。
两分全给董洁
我印象里,反映东北工人和市井生活的影视剧,基调一路向下。《幸福时光》里还满是阳光,哀伤而不低沉。《钢的琴》已经是工人阶级看得到终点的颓丧挽歌。《漫长的季节》更是彻底毁灭后的痛苦回望。本片的导演技法几乎隐藏,靠剧本和演员带来趣味。几个消费女主的猥琐镜头肯定会让今天接受女性主义洗礼的观众不适,与本片的温情纯净调性也不符合,但它符合现实生活场景,符合张艺谋对性主题的执着,暗示出这部以家庭伦理压抑性欲望的童话里原本就隐藏着与《漫长的季节》(强迫)或《菊豆》(乱伦)类似的罪恶可能性。
本来只是闲时无聊随便看看,没想到还看进去了。基本上这是一部很可爱的片子,朴实轻松又幽默,不足的话就是最后听录音和念信煽情过了点,总体来说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
时间的压缩还是制造出了一些细节上的喜感 依然无法做出道德评价 反正是小人物的杯具 情节太靠不住了
记得当时是冲着赵本山演技去看的。。。
emo最拉胯作品中的最拉胯,央视烂小品格局,电视剧画面,一些很猥琐的porn镜头
有爱心的电影。
看点:20岁的董洁穿裤衩满屋跑。笑点:李雪健按摩差点从床洞里栽到地上。缺点:孙红雷给100块让买西瓜没有后续了,直接赵本山去胖女人家送花,不连贯,有删减吗?
超出预期,这可比小品好看多了,大连实景拍摄,比摄影棚好太多,新现实主义,太有生活质感了,李雪健神了,愣是没认出来,没有任何表演痕迹,张艺谋看看自己以前这些电影吧,咋越拍越倒退了呢?张艺谋继《有话好好说》之后的第二部都市喜剧。赵本山严重影响了影片的气质。董洁太瘦了,瘦到胸都没有了。
和我爸一起看的午夜场,那个小破电影院已经拆了吧
以某种喜剧形式呈现下岗工人的生活状态,这既是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硬性要求,也是张艺谋的圆滑之处。这是一群生活困窘,无所依托的老人,用他们有限的能力去帮助一个无依无靠的盲女。这个没有着落的结局:老赵的昏迷和盲女最后的寻父之旅可以看成是导演最后的抗争,呈现的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结尾。
温情牌打过了,不真实。
最近看董洁那档子事想起还看过这片子,居然编剧是莫言...这破东西。
《幸福时光》,莫言原著,张艺谋导演,赵本山,董洁主演。12年前,发育尚不完全的董洁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个盲人角色。12年后,在假恶丑横行的时代,在经历了一些人和事之后,董洁或许会觉得自己一直都在盲目行进,也或许会无比怀念电影中她所遇到的那些真善美。 #lostinmovie#
看过小说和原剧本。电影和小说还是有不少差异的
赵本山真的是表演艺术家啊!!!董洁处女作。两版结局,喜欢工厂被拆老赵念信的结局,不喜欢出车祸录音那版结局。
应是张艺谋最不为人知的一部,此前连我都从未注意他还拍过这片子…最末的存在感,再加上剧情演员看来很电视剧化没抱啥期待.这本子其实给冯小刚拍也毫不违和,但张的厉害之处就在于知道何时收与放(冯的话就成了皆大欢喜感天动地的市井喜剧)除了三宝的音乐有点太煽和过火之外,张艺谋还是在这样一部俗世鸡汤中淬炼出了人间哀愁的况味.结尾收得特好,赵本山在被拆的工厂中给董洁念"她父亲的信",为这出喜剧画上了苍凉的句号.看着那些活在社会最底层小人物挣扎—努力想让生活变好,却又明知他们折腾不出一点浪花,改变不了世界运行轨迹也无法逾越阶级,但还是要活得自得其乐的卑微样子,好笑的同时又难免心酸.角色塑造挺讨人厌,但这群老大爷说话缺逻辑颠三倒四很像我大爷,所以有种熟悉的真实感,另能看到20年来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翻天覆地的跃迁.李强陶虹孙红雷客串是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