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镇事件簿
Répertoire des villes disparues,人间鬼镇(港),鬼镇疑云(台),鬼城事件簿,鬼镇故事簿,鬼城选集,Ghost Town Anthology
导演:德尼·科泰
主演:让-米歇尔·安蒂尔,诺曼德·卡瑞尔,拉里萨·科里韦,乔西·德斯克内斯,雷米·古莱,雷切尔·格拉顿,黛安·拉瓦雷,罗伯特·内勒,若瑟琳·祖科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法语年份:2019
简介:在一个仅有215名居民的封闭小镇Irénée-les-Neiges里,其中一位居民Simon Dubé死于意外车祸,这起悲剧也使得Dubé、镇长与其他镇民生活蒙上阴影。在这个充满哀悼与沉重的时候,迷雾中开始有陌生人出现在小镇,他们究竟是谁?详细 >
感觉西方的鬼文化因为宗教关系完全没有我们民间的丰满和深入人心,特别是瞑目、超度、厉鬼这些概念,所以估计外国人看这片子的观感会更强,不过有生动颗粒感的雪镇画面真是秀色可餐。
非常致郁,也非常温柔,那些忧愁又无害的鬼从前也是爱过旅途,大海和璀璨的夕阳吧。
《鬼城事件薄》与去年的《幸福的阿扎罗》有着相似的创作思路,打通现实与超现实的边界,为主题探讨和意象生产提供一个发散的空间,人物事件都滑脱本意而指向更宽广的社会历史层面,这也同时大大丰富了文本解读的可能性:它有关生与死,过往与当下,历史和现实,入侵与排外。而16mm镜头下的冰雪小镇也让影片充满了复古与鬼魅的质感,是文学与影像结合成功的佳作。
社恐的小镇,社恐的活人和社恐的鬼
两个月后突然回味过来了!挺喜欢的,补评分
我还是挺喜欢这个片的,手持摄影+胶片质感很有意思,几处镜头和情节的设置也很对味,1个半小时不算大体量的片长处理的挺稳,最可贵的是能看出来在问题关怀和氛围营造的深处,始终有情绪在,这一点点的来自于创作者本身投射出的伤感是我最喜欢的
加拿大雪地魔愛食人灣。想念起孩子不害怕死亡,害怕魔鬼。高潮來得太晚,前半過於迂迴,宗旨也意圖不明,角色間解決方式過於草率,只留下十六釐米膠卷的粗礪與躁點。
画面质感太好了……就喜欢这种一百个人看一百种感受的影片
气质和情感动人,那种始终牵引着小镇生活的哀悼和死亡衍生的追逝还有独特的影像如《鬼魅浮生》一样,构成了最喜欢的风格。故事上如果能够更有所发挥和专注,就好了。
2019柏林补标 讲一个走入穷途的矿产小镇的生死故事,将生者选择怎样面对归来的死者(施动,受动抑或是不作为)与怎样面对小镇之死组织到了双重叙事中。有趣的是片子虽然也使用了悬疑惊悚元素,但总体而言提供给观众的 “看”的视角与影片的虚构真实之间是有距离的(比如用远景拍镇长向死者砸玻璃瓶,生者与死者之间的互相凝视等等),观众不被要求有情感代入或者立场选择。
《鬼城事件簿》采用了16mm粗微粒风格的镜头,有力而紧张地阐述了小城镇经济和文化因城市移民而失去一切。然而,这个故事以一种非正统和实验性的方式上演,作为一个观众,你必须花相当长的时间来了解过去的幽灵是怎样才能填补小村庄空虚和黯淡的本质。(其实这部电影最恐怖的一面是戏外雷米・古尔特被邀请住在魁北克hhhh)
胶片。
因为有强迫症,只要看了开头就必须把电影看完,说以断断续续的看完全片,实话说,一点也不好看。
16mm胶片+手持处理提供了一套能准确描述无生趣景观的视觉语言,在一切变得黯淡体面的同时保持警觉,给排外自封的凋敝小镇和故事原本的神秘主义文学性带来了某种步调一致的真实完整度。生死对立把这样政治语境下的“鬼”作为符号,双重解读了小镇居民的认同缺失:对外来介入的抗拒和自己身份归属的迷茫。德尼科泰用离奇诗意的象征式留白将源于不安、恐惧和渴望的氛围浓缩到了伊雷内镇的社会群像。故事陷入了紧张的静默,影射魁北克地区信心低迷的经济和生存现状的本意却浮出水面。面对文化不断被隔离遗忘的脆弱心理,希望正如鬼魂一样,只能和其进行可望不可及的对视。
☆:4-4.5 ♡16mm胶片的粗砺很衬这个暴风雪小镇的故事-鬼魂由画框之外通过POV逐渐还魂而显现实体,最后竟是和病理与社会双重意义上的心理创伤相联系-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中间地带被摆入群体孤寂的情感框架内。
#HKIFF 风雪中隔绝的小镇被往日的幽灵haunt,看不见未来。气氛佳,但丧失了前作的那些灵气。
垃圾得不行!
天啊我好喜欢。
快进30分钟, 弃
画风可以,内容,还不如伊滕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