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底有不少黑暗情结,最明显的是快意恩仇的不健康不理智情结,作为一个女生,看武侠剧有时比男生还血脉贲张。
甚至新版《水浒》,也能让我如痴如醉沉浸剧情,在那段时间与现实严重脱节。
它是10年播放的,我看的时候已经是11年下半年,不存在追剧的问题,但如有活动我却是能推则推只为回家看《水浒》,沉浸在那个世界不愿意被人打扰。
老话说“少不读水浒”也许真有几分道理,关于正义,我知之甚少,关于冲动,我却颇有体会。
前些天看了部电影《守法公民》,司法系统的漏洞及检方匪方的勾结使真凶逍遥法外,男主角为替被奸杀的妻女报仇,酝酿了十年的复仇计划,第一步是手刃主犯,继而步步为营向美国司法系统挑战。
手刃主犯是全剧的高潮,接下来的表演则有些失色:我以为他会利用司法制度的漏洞开展高智商犯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但剧情却是利用他的专业知识开展高科技犯罪,不仅没预想的给力,而且大开杀戒牵涉到了许多无辜者(以主人公的思维他们并不是无辜者而是体制的帮凶,不过我觉得评价标准未免严苛)。
当然主人公也觉得这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一种,一步步用杀人为筹码要求检察官做交易,一步步让检察官落空,换来最后检察官的一句“我不会再与杀人犯做交易”,主人公十年前的心结终于放下。
有点火力打偏的感觉。
用网上的评论来说“如要批判制度,那就应该让主角充分利用制度漏洞,开那么猛的外挂干嘛?
”但如果不去苛求虎头蛇尾,这部片子还是看得很过瘾,尤其是报复主犯的情节。
过瘾与否的区别就在于看完的当晚我是能顺利入睡还是场景在我脑海盘旋久久不散。
我的胆子不大,不敢看恐怖片、悬疑片(悬疑小说能接受,因为读书的节奏是缓慢的,恐惧感不是突然来临而是有前奏的,能提前做好扔书的准备,但恐怖片和悬疑片通常眼睛来不及闭、窗口来不及关就被吓惨了),更不能接受血腥镜头。
所以其实在我看到片头打出的那句“未分级版”时就应该有警觉犹豫要不要看的,但心里还是有个声音“我倒要看看未分级的电影到底能暴力血腥到什么程度!
”所以其实我看到他第一次亲手杀人的时候的确是震惊到了:“原来人是可以这样杀的!
”这是我所知道的最残忍的杀人方式没有之一!
奇怪的是,看的时候尽管害怕,更多的却是激动。
一是这个片子唤醒了心底本性的恶,一种潜在的嗜血本性,也许是人类都有的兽性,只不过在文明的进化中被稀释了。
对于几个血腥场面,我的兴奋多于害怕。
二是复仇的快感,我恨你,所以我要毁掉你。
简单粗暴的毁肯定是不能满足的,我毁掉你时,要你的痛苦,比凌迟更痛。
当生命中只剩下仇恨,一切不过是工具而已。
当这两点让我看得过瘾后,我才有空间去思考一些别的问题。
很多人把它和《十二怒汉》结合在一起,谈论司法的公正性。
程序的正义与正义本身孰更重要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其实电影里检方匪方的勾结并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勾结”,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检察官与主犯进行了交易:你做从犯的污点证人,我对你从轻发落。
对于检方来说,或是不得已而为之,否则很可能犯人会被无罪释放。
但男主人公是无法接受的,他宁愿看到检察官为自己据理力争最后犯人无罪释放,也不愿接受检察官连努力都没有努力就直接和犯人谈好了条件决定了结果的事实。
检察官是性格内敛的人,我无法揣测出他的真实想法,但保持职业记录上高定罪率的佼佼成绩的私心是肯定有的。
作为对法律根本不了解,即使了解皮毛也比对不来中美法律异同,更无法改变法律大环境的普通人,我更关心的是,当我们不能用正当途径保护自己时,我们是否可以用自己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针锋相对予以还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否理智?
这一直是一个广受讨论的话题。
在幼儿园老师虐童事件频发的时候,我和其他人讨论过这个话题。
有一个新闻是某老师拎起小孩耳朵向上拎起让小孩悬空,后来在该老师空间里又发现大量虐童照片。
我当时想,这件事情官方的解决肯定是比较温和的,以调解为主,和和稀泥。
在中国并不把对未成年人的体罚当很严重的事,体罚的事情太多了,在我的中小学时代,这种事层出不穷。
如果有老师这么对待我的孩子,我肯定不会寄希望于官方,我肯定要想办法亲手或雇人把老师打残,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我承担。
后来这新闻风头过去后,我再回想,冷静了不少,考虑到我或被判刑或赔巨款也会严重影响我小孩的生活质量,也许我还是不应该以暴治暴。
不过人哪里能那么冷静呢,到时候我一时冲动做出了什么事情我也不好讲。
打人当然是不对的了,大家都这么说。
可是人能控制住自己的怒气么?
老谋深算精心报复者究竟少,大部分人是即时出气,尤其是触及到自己的核心利益时,Hold住自己的血性很不容易,还有一种情况是自己受委屈能忍则忍,自己至亲受委屈忍无可忍。
突然想到小学的时候,我有一个特别喜欢的老师,他也很喜欢我,对我很好,但是他打起不听话的男同学来暴戾得很。
后来有一天他被人打了,传言是学生家长打的(其实我到现在都不能证实),住进了医院,学校组织我们去医院看望他。
当时还比较小,印象比较模糊,只听说他是被学生家长打了,也不把这个当大事,也没有很大的是非观,就是在心里觉得老师受罪了一定要早日康复哦。
现在想想,这个老师这么打人是否应该?
其实现在隔了这么多年,我想,如果我很喜欢一个人,但是ta伤害了别人,被人报复了,我该站在哪一边?
突然觉得这其中的是非对错真不太好讲。
写到最后,想起了以前上微经时,老师提到犯罪经济学:有人疑惑法律的作用,人人都知道杀人要判死刑,但仍然有人要杀人,法律并不能杜绝犯罪。
老师说,从犯罪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法律从来不是为了杜绝犯罪的,它只是一本菜单,明码标价,想要什么就支付什么。
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那么是用合法还是不合法的方式解决问题,好像都不重要了,如果你觉得犯法比守法划算。
结局烂尾了十分的讨厌装逼男尼克,简直也就是杀人凶手之一一开始就应该干掉的人物,好了因为没有干掉最后害死自己了一开始是很爽的 ,开头简直就是完美的复仇,尤其是中毒后慢慢虐杀,太爽了越是后面就越拉胯想想就觉得这是干嘛呀杀了一些不痛不痒的废物关键的人没有杀忍了10年的大事没办成,想干什么没有干好,装逼失败没有脸面对铺垫的亲人差评50/100
电影从一开始就花大量笔墨去立男主的人设,包括但不限于:高智商钻司法漏洞,路子广结识政府官员,手腕硬暗杀组织成员,心思缜密花长时间计划周全,工程师拥有2打发明专利。。。
等等并且突然出现的神秘组织帽子男也说了,男主凡是都是计划好的,他被抓是因为他想被抓,这都是连环计。
ok,我作为观众接受了这个人设,也认为他的每一步或者说这部电影的每一个情节设定都有目的,然后问号来了:1.往尼克家里寄录像带几个意思?
导致尼克一直很紧张男主要搞他家人,还特意安排度假什么的,结果男主完全没打他家人的主意而只是想当他的老师?????
2.女助理的神秘男友是什么鬼?
我一度以为这个女助理就是男主的外援,神秘男友就是男主自己,但是这个女助理被炸了,神秘男友的线索没有了下文???
如果只是用来推动情节,为什么要神秘掉这个人的身份?????
3.墓地突突突的故事里出现了幕后操作的人,虽然带着手套,但明显就是女人的手啊!
我还等着电影后段揭秘女助理和神秘男友身份自己如何假死呢,结果这条线就断了?????
4.后半段出现了通往牢房的密道,可以用来解释其实没有外援,都是男主自己双线操作。
男主跟尼克的对话却说,“找到我的助手了?
”是的他把自己逼入了绝境”。
这句话可以一分为二理解,一是真的有这个人,这个人被抓了,但是电影里没有说呀,是谁啊????????
二是,没有别人,这个人就是男主自己。
ok,说得通,男主在地道里看议事厅的视频直播也可以对应上墓地里通过无人机观察现场。
那特意出现的带手套的女人手是啥意思??????
啊???
是啥意思???
还是皮手套???
这么矫情这么令人印象深刻,结果后面的剧情就不交代了????
5.地道里的帽子男,莫名其妙的角色,只是用来说明男主每一步有计划????
让尼克去查查为什么要杀这个狱友??
那查啊,为什么???
电影里男主杀的都是和当年案件有关的人,这个狱友是啥情况??
我还在等真相,结果电影就没了?????
6.床,如果说,被抓是为了进监狱,要牛排是为了告诉警察律师下落,要T骨是为了杀狱友,杀狱友是为了进单间。
那要床是啥意思??????
电影里还特地让监狱长跟男主说,你现在是“你有,别人没有”的状态,这不是什么好事。
的确啊这会引起其他囚犯的不满,容易成为被攻击对象,但是后面也完全没提到相关的剧情啊??????
那段你有没有girl的狱友对话也显得丝毫没有意义啊??????
还有为毛杀这个狱友????
这个狱友是谁啊??????
啊尼马,谁来给我解答一下???
《守法公民》:法律的两张面孔谢宗玉好莱坞千篇一律的复仇故事,新片《守法公民》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多新奇的感官刺激。
惟一的贡献是它一不小心向观众展露了一下法律的另一张面孔。
在非常多人的印象中,法律只有一张面孔,那就是“寻求公平公正”。
《守法公民》的主人公克莱德显然也被法律的这张面孔蛊惑了。
破门而入的歹徒,就在他的面前,将自己的妻女猥亵并杀害,按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样的歹徒应该判处死刑。
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主凶不知是因为有较硬的后台,还是有较厚的钞票,又因为愿意出来指证从犯,从而无罪释放。
主控官尼克为了继续保持他经手案例的高定罪率,不在法庭上意外失手,选择了妥协折中,克莱德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主凶逍遥法外。
由此,法律的另一张面孔在观众和克莱德面前露出端倪:那就是“寻求社会平衡”。
克莱德妻女被害案的审判正是为了某种平衡,置公平公正于不顾,而抛出一个搏弈多方都可接受的结果。
事到如此,本该结束了,凶手方和司法方都接受了这个结果,可受害方克莱德却不接受。
随后十年,他精心策划,不惜用血淋淋的惨案向世人证明:费城的法律和司法程序都存在巨大的错误和漏洞。
但心机枉费,效果却并不明显。
从费城女市长以下的绝大多数人都当他是一个有着高智商的变态狂,发誓要将他尽快毁灭,最后,克莱德被自己制造的炸弹炸得尸骨无存。
很多网友认为,主控官尼克该死,克莱德在死前没有将尼克甚至他全家谋杀,实在是编剧最大的败笔。
可网友们就不明白,如果尼克死了,那克莱德所做的一切,对他自己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克莱德并不是变态狂,他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
整个费城,也许只有尼克明白他制造血案的动机,从克莱德制造的悲剧中,尼克最后也领悟到自己单纯追求高定罪率而选择与罪犯妥协的错误。
克莱德费了那么大的心思,想改变人们的观念,结果只有尼克一个人稍有触动,编剧又怎么舍得让硕果仅存的尼克死去?
从严格意义上讲,“寻求公平公正”还并不是法律的真实面孔,而只是法律在公众面前的“皇帝新装”。
只要稍通世故的人,就会知道法律的贴身内衣是“寻求社会平稳”, “和稀泥”是法律的最大本质。
更通俗一点地讲,法律存在的目的,就是让社会各种阶层、各种势力、以及形形色色的人们趋于“和谐”。
法律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打算真正让“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子庶民同罪论”只是法律为寻求其合法性的宣传口号。
弹性很大的法律条文,加上执法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大量掺入,让法律根本没办法做到公平公正。
除非公平公正的司法结果与寻求社会平衡的目标正好契合,法律才可能彰显出它公平公正的一面。
而一旦“公平公正”与“社会平衡”背道而驰,法律将毫不犹豫地撇开它对外宣称的“公正性”。
举个例子说吧,美国大片《反恐二十四小时》中,罪大恶极的歹徒按公平公正的原则,杀一百次都不足以平民愤,但因为他们掌握了某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又将对政府的安全或成千上万的人们造成巨大的威胁,那么总统只能给他们签发特赦令,以换取他们的秘密。
其实都不要举这样的特例,就说身边的交通违规吧,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地方违反了同样的交通规则,其处理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
就算是日常中邻里纠纷的处理,也有很多难以体现公平公正,最后的处理往往是当事人双方综合实力对抗的结果。
克莱德错就错在不认同法律“和稀泥”的实质。
他的野心实在太大,居然想凭一己之力,就让法律幻化成一碗纤尘不染的清水,这怎么可能?
如果克莱德只单单惩罚两个杀害他家人的罪犯,那么编剧也许会像其他大片一样,给他安排一个逃脱制裁的美好结局。
可克莱德在一味追求法律公平公正的时候,已掀起了轩然大波,极大程度地打破了社会平衡,并反过来威胁了法律的公正性,编剧只能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编剧之所以没有把克莱德刻画成一个彻底的反派人物,让观众对他的死亡抱有同情,大概是因为编剧内心似乎也有一种克莱德式的追问:有一天,我们这个社会,会不会因为追求法律说一不二的公正性,而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删节版)附俺的两本新书当当网销售地址:《末日解剖》: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681114《蝶变》: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689622
剧情真的是一点都经不起推敲,导演只是专注于怎么杀人了,没有什么铺垫,挑法律的空子,让自己脱罪,都是轻描淡写。
看个开头,以为他要怎么个牛b的来用美国人的法律来挑战美国人的司法系统,谁知到最后变成了高智商杀人狂魔。。。
汗。。
一个那么牛b的公诉人,居然没听出Clyde的供词里的漏洞,i wanted, i think。。。。
OMG,就那么傻乎乎的说,好,我们定罪吧。。。
还是汗。。
又是这个靠嘴吃饭的公诉人,变成了比警察还牛b的神探。。。
继续汗。。。
最后还来个凤凰涅槃。。。。。
怎么不来个耶稣复活啊。。。
瀑布汗。。。。。
传说中的chester估计应该是Clyde的一个小混混,到点了发封Email给Nick,你丫该去我的窝参观一下了。。。。。
看了前半段,还以为那个35岁的装嫩小姑娘Sarah是Clyde的小跟班呢,谁知道,没多久就带着那么一副无辜的表情升天了。。。。
可怜,可惜,可叹。。。
还是喜欢这个男人PS I love you里面在卡拉ok唱歌的样子。。。。
算了,洗洗睡了。。
看个片子,图个热闹。。。
SDMS评分:78.5 分 这是一部非常聪明的电影,它用无数个峰回路转来做戏剧张力上的自我挑战。
当我们在电影的第15分钟,第30分钟,第45分钟……分别开始疑惑导演接下去还能讲述什么故事的时候,更广袤的天地却在下一扇剧情之窗打开的地方,洋洋自得般地等待着我们。
所以先别去想那个泄气的结尾,不得不承认,这是部最近少有的能让人看得如此投入的电影。
男主角十年的卧薪尝胆,只为嘲笑那个可悲的司法制度。
这种情节设计原本就像一种金庸武侠小说中常见的戏剧套路,好比《碧血剑》中的袁承志,闭关几十年,出关即是无敌于天下。
又似爱德蒙·唐泰斯,当他再次现身的时候,谁都得毕恭毕敬地叫他“基督山伯爵”。
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就像银行账户上的零存整取,让人心中无比满足。
而且值得交口称赞的是《守法公民》的影片主题绝对不能说浅薄,对司法制度合理性的探讨,以及对于何为正义代价的追问都使得这部电影与单纯的以暴制暴划清界限。
当杰拉德·巴特勒饰演的Clyde Shelton先是义正言辞地说服法官当庭释放自己,又理直气壮地嘲讽唯证据论的司法观念存在明显漏洞的时候,那种胜在思辨的宣泄感,比起肢解杀妻仇人来,更让人感到畅快淋漓。
然而就像当年我眼睁睁看着我表弟把谎越撒越大一样,这个故事的后来也像一批脱缰的野马,不知道从何收尾,也不再具备那种极具说服力的震撼性。
从这点上说,《守法公民》与《禁闭岛》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Clyde Shelton失去了正义的初衷。
那两个十恶不赦的罪犯是该死的,也许那个辩护律师和那个临死前还说“法官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女人身上也有点稍显刻意的犯罪因子。
但随后那场六名政府官员的汽车炸弹大屠杀就有点让人感到不安了。
尤其是那位美丽的女检察官还刚刚说出了“我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就是为了高的定罪率”这句堪称整部电影中最大义凛然的台词。
再到后来那个谋杀市长的炸弹计划,我惊讶地发现,那个充满理智和思辨能力的司法制度的嘲笑者,变成了一个因为丧失妻女而报复社会的恐怖分子。
这种人物情绪上的割裂让整部电影辛苦搭建的思想楼宇自毁于无形。
很多人看《守法公民》的时候,应该都会想到另外一部类似的电影《死亡裁决》,凯文·贝肯饰演的父亲同样不满于司法判处,而自作主张地走向了以暴制暴的不归路。
后者将整个电影的高潮放在了复仇过程的B级血腥之中,手法虽然下作了一点,但这部电影同《守法公民》一样验证了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观众喜欢看到正义以超越常理的方式得到弘扬。
这可能与每个观众自己都多少受过一点窝囊气,并在幻想中一次又一次地血腥虐待那个恶棍有关。
其实在这样一部电影中,我最想看到的,是Clyde Shelton对于所作所为的道德反思,还有Nick Rice对于检察官的职业拷问。
我多么希望这两个人最后能好好地坐在一起,就这个话题深入地聊一聊,就像电影《饥饿》中那场关于绝食和生命的聊天一样,而不是一见面就互相威胁或攻击。
我觉得这会是一个更棒的高潮,并不会比爆炸乏味。
我突然很想拍这样一部电影,情节和《手法公民》差不多,但我会把节奏放慢,我会把人物的内心起伏表现得彻底,我会让男主角有序和聪明地杀数量有限的几个人。
然后电影的主题也许是控诉某个执政党的政治迫害。
扯远了,说回到《守法公民》上,最后那个炸弹居然被Nick Rice放在了Clyde Shelton的床下,我觉得这是很没有脑子的一件事情,一个检察官怎么会存心杀人呢?
这样一来他跟Clyde Shelton有什么区别呢?
也许导演只是为了最后那场凤凰涅槃一样的爆炸,Clyde Shelton坐在四下蔓延的火堆之中,确实有点堕入炼狱一般的感觉。
本篇不讨论律师和男主谁对谁错,因为这不是一句对错就能定论的,每个人都在履行自己心中的正义。
明辨善恶是非,大家心中自有定论。
男主的演技挺好的,一开始跟律师会面讨论凶手怎么定罪的时候,不管是连忙起身的动作,还是憔悴可怜的神态,都像一个刚经历过失去双亲的无助男人,他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眼前的律师,看的出来非常的脆弱,唯一的目的就是让犯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但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所谓的绳之于法死的也只是一个替罪羊,真正该死的却逍遥法外,但根本没有人在意男主此时的感受,也无法去感同身受,律师保住了胜率,凶手保住了小命,法官做出了正义的裁决,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吗?
如果是一个人普通人,白领,蓝领,无权无势的老百姓,那确实是过去了,不过去又能怎么样呢,但主角不一样,叠上了绝世杀手的称号,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背上了“拯救”司法系统的重任,一动手就换了一副状态,跟之前的脆弱男人完全不一样,前几次的凶案已经积累起了压迫感,等到男主放出狠话 “6点不放我出去,我将杀光所有人”,5.59分的时候,律师等人一起注视秒钟缓缓走向6点的时候,神经绷紧,全神贯注,哪怕到了6点什么事没发生的时候,还是在想着导演是不是在憋个大的,突然吓你一下那种,可见男主的压迫感有多深入人心。
而男主的复杂情绪也溢于言表,他不是单纯的恶,也不是单纯的善,更不是杀人如麻,也不是正义的化身,只是在他的角度,这是不得不的选择,他唯一的目的,就是以死为代价,教会那些迂腐的律法,该更新了,就是应该让凶手付出应有的代价,让公民感到公正,而不是让大街小巷充满警察巡逻,限制公民自由,所谓的市长正义。
而不是循规蹈矩,律法即是唯一,只管宣读,所谓的律师正义。
更不是私人用刑,以自我为中心,去宣泄去破坏,所谓的个人正义。
最后的自食其果,也隐喻十足,可以理解为最终还是反抗不了命运,即便说出了那样的豪言壮语“让你亲眼看到司法系统的崩溃”,依旧是梦话,这个世界依旧什么都没改变。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个体公正和群体公正的碰撞OK,我必须承认我的落伍,《守法公民》出了那么久,现在才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一遍——春节里的温片,不管怎么说总还是精神可嘉的吧……对这个片子,我的评价应该说是中等吧——精彩,但是导演想表达的意图被自己的情节给弄混了,收尾部分,不得不按好莱坞的惯有模式——主流的胜利——来迎合,结果,算是自己打了自己一个嘴巴。
哦,要是主角不死,市政厅大爆炸,那表达该是多么的完整。
要看懂这个电影,必须对美国的司法制度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就会片面地站在“好人”和“坏人”的幼稚立场,把那个可怜的检察官归为“坏人”一列,那岂不冤枉?
电影开头,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主人公的家庭被两个暴徒入室抢劫,老婆和女儿被A匪徒奸杀(靠,真他妈不是人,那么小的女孩子都不放过,真该千刀万剐),主人公有幸没死,两匪徒也被抓获。
黑人检察官出马。
此人是个检察官中的精英,有超高的定罪率(就是由他起诉的罪犯被陪审团定罪的比例),由于他认为本案某些证据很难完全站得住脚(尤其是精液这个关键证据出了问题),再加上主人公可能会被被告律师以“精神错乱”(就是在特定的激烈的事件冲击下产生了幻觉)盘问得破绽百出,结果有可能导致因证据不足而使两位匪徒无罪释放等原因,就和A匪徒做了一个“交易”,由A匪徒“认罪”并“指证”B匪徒,这样,使两个匪徒都能获罪,而该检察官就能继续为自己的“定罪率”加上几个百分点。
而这个交易的结果就是,A匪徒因“认罪和指证”获得从轻发落,并没有“杀”和“奸”的B匪徒被判处极刑(好像是宾西法尼亚州还是哪里,反正是有死刑的)。
最大的冲突出现了——A匪徒罪大恶极(奸杀两人,一个是幼女)被关了几年就放出来了;而那个相对善良的B匪徒,却被执行死刑。
而主人公认为,两个人都得死,尤其是A, 而导致上面这个让人难以接受的结果的最大问题是检察官没有在现有证据的支持下,全力起诉两人,争取完全的“公正”,而和A做了交易。
于是,主人公,这个具有超级杀人技术的和美国国防部有合作的男人开始了自己追求“公正”的历程,通过一系列的“技术”运用,几乎所有与本案有关的检察官、律师、法官以及两个罪犯,都被他干掉了,尤其是丧心病狂的A罪犯,被他割了眼皮,割了小鸡鸡,切了腿,分成了二十五块(大快人心)。
最后,主人公打算在会议中引爆市政厅,干掉全市高官,造成一个超级大案,从而,引发所有人对检方与犯人之间的“交易”的不合理性的关注,反思这个美国司法机关惯用的手段。
要看懂这些情节,我们必须了解两方面的东西。
就是“证据”和“交易”。
美国,对各类罪犯的定罪判决,有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无罪推定”,就是所有的被检察官起诉的人,在未经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视其无罪。
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
这个基础强调了“证据”的超级重要性——所有证据都必须是“毫无问题的”,任何能产生疑问的证据,都不作采纳,甚至包括用不恰当的手段取得的(比如在没有搜查令的情况下入室搜查)明明可以百分之百确定被起诉人有罪的证据。
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辩护策略——证明证据的有疑性——哪怕是你亲眼目睹,只要我能证明你精神错乱,你的证言就不被采纳。
比如主人公虽然亲眼看到了自己妻女的惨状,但他,仅仅是证人。
而且,证人的地位完全是被动的。
并不是你想要上去控诉表态就可以上去的,并不是你说什么都会得到陪审团的认可的,辩方律师只要证明了他当时精神受刺激,精神失常,他的证言就很难被陪审团采纳。
这个对证据的毫无疑问的明确的要求,就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有一些罪犯,因为没有证据,或者证据的可质疑性而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这对那些受害人是不公正的。
那么,难道这个制度不对吗?
当然不是。
美国的这一整套制度,是建立在每一个个体的“人”的自由和幸福权力之上的。
如果证据不充分都能被定罪,那么,这个社会中的哪一个成员可以放心大胆地全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说不定哪一天就被什么人给陷害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法官和陪审团对证据的绝对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政府对平民的迫害。
因为检方是政府官员(检查机关是美国政府的行政机构,法院是司法机构,这些内容涉及到三权分立,比较麻烦,就不细说了),如果政府官员们讨厌哪一个惹麻烦的平民,想把他送进监狱甚至了结了他的性命的话,这不是太简单了吗?
从搜罗证据提出证据,统统都有政府的人,如果关键的审判环节得不到公正对待(必须有证据准确无误地证明有罪),那哪里还有社会公义可言?
因此,这套制度从根子上是保证了整个社会成员受到公正对待的可能性,但是,当然,对那些不能看到罪犯定罪的受害人来说,制度公正和群体公正的后面是一些个体公正的牺牲——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牺牲是必要的——没有这些个体公正的牺牲,就没有群体公正的可能性;而丧失了制度公正和群体公正,任何的个体公正都得不到保证。
孰轻孰重,一望便知。
关于检方和罪犯的交易问题。
在美国,判案程序一般是先向被告宣布所指控的罪名。
然后,被告可以决定,是否自己觉得“罪名成立”。
如果被告否认,就按照法律程序继续审下去。
在审问过程中,各种证据将呈堂,各个证人也将被传来作证。
律师会当庭向证人提出不同问题。
然后由陪审团投票决定是否有罪。
如果确定有罪,再由法官宣布刑期等。
法官是没有权力判定被告是否罪名成立的。
这一权力始终在陪审团手中。
但是,在判定“罪名成立”之后,同一罪名的刑期长短,是有一个有限的可调幅度的,也就是同一罪名可判的最高刑期与最低刑期之间,有一个差距。
在法律规定的限度之内量刑,法官是有一定的权力的。
检方作为行政机构可以向法官要求一个较轻的刑罚(如果法官认为可以的话。
大多数时候法官会同意检方的提议),来换取被告的“认罪”和“指正”。
为什么要这样呢?
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个是由于一个案子的审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因此,一般检方都鼓励被告“认罪”或者“指证”,一般还会以减刑作为“认罪”和“指证”的交换条件。
因此,一般凡是证据确凿无法抵赖的案子,被告一般会选择“认罪”“指证”以换取减刑。
这种情况下,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一种选择。
事实上,美国大部分的刑事案,都由于检方掌握确凿证据而以被告认罪结案。
另一个原因是,作为检察官,对于这一名特定被告的起诉,是在罪犯“认罪”的一刻就宣告成功了。
至于判多少怎么判,是法官的事。
与检察官并无直接厉害关系,所以电影中的黑人检察官认为,只要把这两个人定罪,自己就算成功了——“定罪率”的上升就是他的业绩,至于对受害人是否公正,这需要检察官自己问自己的良心了。
那么,这个制度对不对,合适不合适呢?
这就又涉及到对行政机关的认识了。
行政机关,作为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机构,有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追求效率”,不管是救灾还是判案,都应该用最少的行政成本来获得最大的行政效能。
这是显而益见的——美国卡特里纳飓风时,小布时政府就因为救灾效率低下被受指责;而中国汶川地震时,中国高效的救灾措施,受到全世界的好评。
判案当然也是效率高些好。
要知道,在一个案子上花费大量地时间财力人力物力,就会影响其他案件的审判,对其他受害人也是不公正的,对整个社会也是不公正的(对制度,我们只能从一个群体的角度来思考得失,而不是个体的角度)。
因此,司法制度中用“认罪、指证”来换得较轻的刑事处罚是全球通行的原则,是值得肯定的。
弄明白了上面说的“证据”和“交易”这两回事,我们就明白了这个片子的导演想说什么——他其实想表达的是,这当前司法制度下,维护制度的公正、群体的公正、行政的效率,结果牺牲了一小部分的“个体公正”,是不是正确的?
这是一个反思。
那么,电影是不是有一个结论呢?
我觉得并没有。
主人公,这个受害者,他杀了很多人。
他的立场应该就是“个体公正”是所有公正的基础,我们不能因为追求制度公正和群体公正而牺牲个体公正。
检察官、市长等等,他们的立场是什么?
当然是要维护现在的制度,他们觉得自己当然是正确的。
本来,这两条线都表达得不错。
如果最后主人公炸市政厅成功,所有高官身亡,这个事件成为一个世纪大案,那么我觉得不错,可以促使人们思考。
反思的目的就达到了。
至于谁是谁非,何去何从,根本不必管。
因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也不是反思了就能出现一个完美制度的。
可是,影片出现了混乱——作为制度和群体代表者的市长,在开会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不管用什么办法,都必须让这个人明天就消失(大意)”,这句话就彻底否定了制度的合理性——既然不管用什么办法都行,那么在这个案件审判的时候,你们怎么不这么做?
不给两个显而易见是罪犯的垃圾定个极刑?
难道现在为了什么社会安全,行政机构就可以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杀人的时候,主人公还被关在地牢里,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杀人)把一个公民搞死?
这不是暴政是什么?
——导演和编剧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是什么?
影片的结果是,黑人检察官发现主人公的地道和放在市政厅的炸弹,然后把它放到了主人公的地牢里,然后劝主人公不要引发炸弹,主人公不知实情,不听劝,还是引爆,结果把自己炸死了。
可惜。
影片最终只取得了一个结果——黑人检察官反思了,然后决定以后全力以赴了,不搞交易不追求定罪率了(这似乎是用一个个体的决定又否定了制度)——一个大命题下,取得了一个小结果。
所以,我的结论是,影片从故事角度来说,尚属成功,但是从表达意图上来说,乱了点——支持个体,主人公就不应该死;支持制度,市长就不应该说那个话,黑人检察官最后的表态也没必要。
可以打7分……最后说一句,娘的,中国编剧和导演除了个别基本是猪,谁能拍出既有好故事又有力量的片子?
故事都讲不好,还扯什么艺术,白痴!
也就是摆摆布景,发发神经的料……
我年轻的时候,很想改变这个系统,我想抗争,不惜代价,做到最好,但是这里让一步,那里让一步,最后陷入到这个游戏中。
然后我意识到,我想改变的这个系统,却改变了我。
——尼克尼克•赖斯,美国费城一名检察官,他以自己的工作为傲,因为,他的定罪率高达96%。
这就是说,被他起诉的嫌疑犯,最后96%的人被判有罪而得到惩罚。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但是,他的一个“保护对象”克莱德•谢尔顿,却决定报复尼克。
不,准确说来不是报复尼克,而是将费城的司法体系这个“腐朽的圣殿”摧毁给尼克看。
这是好莱坞心理惊秫片《守法公民》所讲述的故事。
《守法公民》的编剧中有经典名片《肖申克的救赎》的导演,尼克的扮演者杰米•福克斯是多才多艺的奥斯卡影帝,克莱德的扮演者也是《300勇士》的男主角,其阵容可谓强大。
不过,这部影片最吸引我的,还是一环紧扣一环的故事所蕴含的寓意。
小标题:克莱德的命运凄惨至极。
本来,他有幸福的家庭,但匪徒达比和阿米袭击了他的家,他被刺伤并被捆绑,而他挚爱的妻女,则被达比当着他的面奸杀。
达比有意不杀克莱德,并在制服克莱德时对他说:你不能反抗命运。
达比要的不是克莱德的财物,他要的是给克莱德制造一种感觉——“你不能反抗命运。
”这是典型的投射,达比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感觉“我不能反抗命运”,他无法忍受这种感觉,所以寻找各种机会将这种感觉投射出去。
他不能反抗他的命运,但他可以将他的命运转嫁给别人。
尼克聪明、执着且认真,他知道达比是什么人,他也知道,达比是主犯,阿米是从犯。
然而,他却与达比达成了认罪协议。
这是一个交易,达比交易的是指控阿米,而尼克交易的是为达比脱掉谋杀的罪名。
为什么做这个交易?
尼克对他的老师、费城总检察官乔纳斯说,他不能冒险,因为,这起案件目前缺乏证据,DNA检测失败,而克莱德当时神经错乱也不足为信,如果不做认罪协议而继续起诉,那很可能的结局是,达比和阿米都无罪释放。
尼克很有道理,但是,乔纳斯说,你怎么向受害者的丈夫交待?
这难不倒尼克,他在和克莱德谈话时,镇定自若,坦然地告诉克莱德:“我跟他们做了交易……这对我们来说是场胜利!
”克莱德说,你知道事实是什么。
尼克则反驳说:“你知道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在法庭上证明什么。
”这是法制社会的核心所在,然而,尼克说的如此斩钉截铁,那一刻,他的心中完全没有了温情和柔软。
克莱德不能让他的心柔软,达比却能找到这柔软的所在。
在最后一次关键的审判中,达比知道大局已定,他只需住3年监狱,他很开心,先问尼克:“你结婚了吗?
”接着他对尼克也说:“你不能对抗命运!
”达比在嫉妒,凭什么我内心如此无助,而你们却可以过那么好,凭什么我不能和女人建立正常的关系,而你们却可以结婚过幸福生活?
你是我这一边的,但我却想让你死,我想让我身边的所有人死,我想让你们都和我一样无助,和我一样接受这个逻辑——“你不能对抗命运!
”尼克对达比讨厌到极点,其实,就算达比不说这两句话,他也不会对达比有丝毫好感。
但是,这个结局算什么,他的情感是站在克莱德一边,但他头脑中的法律体系却站到了另一边。
心中的情感和头脑中的法律体系发生了分裂。
之所以发生这种分裂,一个关键是,他不愿意再动情感。
离开法庭去见媒体的路上,乔纳斯安慰尼克说:“一旦你做了一个决定,就得接受它,然后忘记它。
”乔纳斯后来还对尼克说,困难的不是做出一个决定,困难的是接受。
这是一种自欺欺人,因为困难的还是如何做出决定,尤其困难的是,如何带着情感去面对这个工作中经常看到的世间最悲惨的事情。
乔纳斯是说,不管情感如何,你得说服自己强行接受自己的决定。
要做到这一点,势必要合理化自己的决定。
另一个关键是,执掌着别人的命运,这种感觉很特别。
乔纳斯和尼克都不喜欢达比的结局,但他们都喜欢是自己来决定这个结局。
所以乔纳斯对尼克讲了深通哲学的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故事:每次去一个广场时,奥勒留都会带着一个专门的仆人,每当听到有人赞美皇帝时,这个仆人就对奥勒留耳语说:“你只是一个人,你只是一个人(You’re just a man)。
”概括而言,第一个关键是关闭情感,第二个关键是享受权力感。
关闭情感的尼克尚可原谅,而享受权力感的尼克则深深刺伤了克莱德。
在广场上,当尼克对媒体记者们侃侃而谈时,尤其是当尼克和达比握手时,克莱德痛到极点,他决定报复。
小标题:情感和权力,孰轻孰重?
意识上,尼克、乔纳斯和费城司法体系中的每一个重量级人物,想必都会说情感更重,权力,他们才不在乎呢,他们可不会追求权力,他们在乎的是追求正义,譬如尼克就喜欢问女儿:“爸爸上什么班?
”女儿会回答:“抓坏蛋。
”尼克再问:“为什么抓坏蛋呢?
”女儿再回答:“为了我们的安全。
”又如达比和阿米的辩护律师雷诺兹,在阿米10年后被处死刑时,他来到现场,尼克问他为什么不在家里看DVD而非要来现场,雷诺兹回答令人动容:“阿米没有亲人,我觉得应该来送他一程。
”似乎是,雷诺兹很讲情感。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真的,但同时,已年迈的他还起了性兴奋,他很关注尼克助手萨拉的大腿。
弗洛伊德早就发现,性兴奋和死亡关系密切,自己死亡或看别人死,都可能会被激发起性欲甚至性高潮。
但我总觉得,雷诺兹的性兴奋还有别的意味,这些司法体系中的成员们一排排坐在死刑室前观看阿米被处死还有别的意味。
但这种意味被破坏了,本来可以无痛死去的阿米,却在痛苦中挣扎了很久才死去。
有人动了手脚,一个瓶子上写着:“你不能反抗命运。
”这句话让尼克想到了达比,他们立即出动去缉捕达比。
但自以为聪明无比的尼克错了,从现在起,他做出的每一个决定、他走的每一步,都是克莱德的一个圈套。
克莱德终于发起了行动,让阿米在痛苦中死去,只是他的第一步。
克莱德的第二步行动,是利用尼克带来的警察车队,诱骗并制服达比。
接下来,他将达比给他制造的无助感,还给了达比。
达比中了一种河豚的毒,因而,他将失去行动能力,但是,他的感受能力却丝毫没有被破坏。
接着,克莱德将达比紧紧地绑在一张床上,床的上面,是一张镜子,镜子上是克莱德妻女的照片。
他要肢解达比,要挚爱的妻女看着他复仇,也要达比看着自己被肢解。
他还给达比注射了肾上腺素,那样达比就不会晕厥过去,他还割掉了达比的言片,那样达比就无法闭上眼睛。
……看起来,克莱德和那些变态杀手没有什么两样,但其实差异巨大。
那些变态杀手首先有一个信念“我不能反抗命运”,接着他们给别人制造“你不能反抗命运”的无助感。
相反,克莱德是直接“反抗命运”,他要将达比给他制造的无助感直接还给达比。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尽管不够好,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但是,这种复仇的方式,可以将痛苦限制在加害者和受害者之间,而不会向外传递。
当然,这不是法制社会的逻辑,法制社会的逻辑是,一切问题在法律体系内解决,所以不管是加害还是复仇,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克莱德想做一个“守法公民”,所以他留下线索让尼克轻易抓到他。
这时,才是故事的真正开始。
克莱德要和尼克以及整个司法体系玩够“认罪协议”这个交易游戏。
小标题:尼克抓住了克莱德,但是,他没有一点证据,所以,他得说服克莱德认罪。
这很容易,因为克莱德主动提出了认罪协议,他的交易筹码是认罪,而他的条件是,给他在牢房里弄一个席梦思床。
克莱德的要求低得令人出乎想象,但尼克却有点恼怒地拒绝了。
尼克的同行们不能理解,他们问尼克,为什么不接受?
我有一个朋友,他在消费时很奇特,他有时会把服务员或经理叫过来说,你们这个菜的价格怎么定得这么不合理!
不待服务员或经理辩解,他会继续说,价格太低了,应该是多少多少。
他的这个游戏,和克莱德的游戏是一样的,就是谁说了算的游戏。
消费中的价格是经营方定的,消费者似乎只有接受的份,尤其是在那些大餐馆,我这位朋友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他要挑刺,他要提价。
提价对方一定会答应,那样他就有说了算的感觉。
不过他很聪明,每次挑刺时都是挑一些小菜的价。
尼克玩认罪协议的游戏时,他更喜欢对方漫天要价,那样证明对方害怕,而他尼克有足够重的筹码。
但像克莱德,承认杀死阿米和达比的两起重罪,要的筹码却只是一张席梦思床,这太轻,轻到他似乎没有理由拒绝,轻到他似乎必须得接受,这种被迫被戏弄的感觉很不爽。
由此看来,检察官和罪犯之间的较量,和丈夫与妻子的吵架一样,其实核心是意志的较量,争夺的是谁说了算的权力。
但尼克是一个好检察官。
任何一个体系内,好的表现都意味着,以问题为中心,而不以情绪为中心。
所以尼克还是和克莱德达成了认罪协议,给他的牢房安装了一个席梦思床垫。
一切结束了,尼克以为,但克莱德说,我还要和你做第二个交易。
尼克懵了,他问,交易要有筹码,你有筹码吗?
克莱德问,雷诺兹的性命够不够?
雷诺兹就是那个在阿米死刑前关心女人大腿的辩护律师,他的性命自然够筹码。
这次,克莱德的条件是一份高质量的西餐,20磅的牛扒一套,还有他的随身听,要在中午1点前送到。
这次,轮到了监狱长不爽。
他也觉得被戏弄,他要反抗。
既然1点是克莱德的意志,他有意要拖到1:08才将西餐送到。
通常,作为司法人员,展现一下自己的意志是很爽的,但在克莱德面前,这种做法会有代价,这次的代价是,雷诺兹死去了。
本来,如果他们准时将西餐送到,雷诺兹是可以活的。
谁不热爱权力感?
在克莱德一案中,最有权力的还不是尼克,而是一名女法官。
她宣判了阿米死刑,她宣判了达比3年监禁。
现在,事情紧急,克莱德拥有可怕的破坏力,所以尼克和乔纳斯请求女法官限制尼克的行动范围。
女法官问,你们的意思是,要我“为了含糊的更重要的目的,侵犯他的天赋人权,是吗?
”得到确认后,她说:“好的,我加入这个游戏。
”最后,她得意地说了一句:“这就是做法官的好处,赖斯先生,我基本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她准备接电话时,电话爆炸,她当场死去。
小标题:直到此时,尼克才感觉到恐惧,他才明白,克莱德说的是真的,他不是简单的复仇,他真的想而且似乎可以将那个“腐朽的圣殿”摧毁给他看。
这时,克莱德提出了新的交易,释放他,并在第二天早上6点钟前撤销所有指控,而他的筹码则是未来时,否则“我将杀死所有人。
”尼克不可能接受这一筹码,他认定克莱德肯定有帮手,所以把所有资料和所有人员都调集到监狱,他想找到克莱德的帮手,因为克莱德已被关到单独一个人的牢房,不可能是他杀死了女法官。
10年前,萨拉就是尼克的助手,她现在已35岁,她的心被摇动了,她问尼克,如果是现在,你还会和达比做交易吗?
尼克说,当然会,萨拉,你要相信,我们做的决定是对的。
但萨拉说,我希望还有些别的,我希望我的工作不只是为了高定罪率。
女人的心是难以硬下来的,何况萨拉还在恋爱中,她或许是惧怕被司法体系这个怪兽所异化,变成关闭了情感的权力狂。
很快,早上6点到了,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尼克和同僚们松了一口气,决定回家休息一会儿。
但这时,灾难发生了,停车场的汽车连环爆炸,当场6名检察官被炸死,包括萨拉。
6名同僚尤其是萨拉的死,深深刺伤了尼克。
其实,经常是痛苦才会让一颗僵化的心复活,佛教一个高僧说:“心一次次破碎,只是为了让你把心打开。
”心打开后的尼克不再是一个标准的检察官,他成了一个有情感漏洞的人,他怒不可遏地暴打克莱德。
克莱德却说:“你有长进了,尼克。
”克莱德还终于讲述了让他发起行动的直接原因——“你可以昂着头走出法庭,我无法忍受。
”我想,克莱德说的是,他无法忍受尼克在他的案子上关闭情感,尤其无法忍受尼克那种大权在握的样子。
情感打开后的尼克也终于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
在参加6位同僚的葬礼时,他对乔纳斯说:“错的是我。
”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很想改变这个系统,我想抗争,不惜代价,做到最好,但是这里让一步,那里让一步,最后陷入到这个游戏中。
然后我意识到,我想改变的这个系统,却改变了我。
”乔纳斯则继续用他以前的那一套语言安慰他说:“做出决定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接受它。
”乔纳斯的这句话将自己送上了绝路,就像女法官的那句话将自己送上绝路一样。
克莱德应该是在监听他们的对话,并根据监听到的内容决定怎么做,这就是他对尼克说的“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原因。
一辆被人遥控的爆破机器人攻击了乔纳斯乘坐的车,乔纳斯也当场死去。
尼克要做到最好,心必须敞开,情感不能关闭,但那样做决定会很难,也会很痛苦,而乔纳斯的逻辑是,多一点合理化的自欺欺人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没有心,没有情感,一个人就会在任一个体系迷失,最终被体系异化,成为这个体系的一颗螺丝钉,那时就不再称其为一个人。
最后,尼克将乔纳斯这句话转述给克莱德时,做了修正,改成“我们不能改变既定的决定,但这可以影响即将作出的决定”。
这句话是OK的,任一决定都会有局限,事实也的确如尼克所言,假如没有那个认罪协议,达比和阿米都可能会无罪释放,但关键是,尼克是否真有反思,他是否能带着心去看这个决定的局限所在,10年以来,他没有,相反他真听从了乔纳斯的建议,不断地将自己过去的决定合理化。
结果,他的心越来越僵硬,而他越来越像是一个权力狂。
小标题:权力狂也常常是工作狂,工作,多数时候总是在一个体系中,而任何一个体系的核心规则都是权力。
当然,夫妻和亲子之间也会形成一个体系,但不同的是,工作体系中假若只剩下谁说了算的权力游戏,貌似可以运转得更好,而家假若只剩下谁了算的权力游戏,那么这个家就会崩溃,因为那时我们会觉得,这个家不再是一个家。
家,好像能温暖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软下来。
但是,我们自己可曾也在努力将自己的心软下来?
至少尼克的努力越来越少,他迷上了95%还是96%的定罪率游戏,乐此不彼。
相反,他对这个家越来越缺乏投入。
尼克的女儿丹尼斯是大提琴天才,但直到她10岁,尼克从来没有看过女儿一次演出,女儿的其他事情他也总是放不在心上,他的所有心都放在了定罪率的游戏上。
克莱德要逼迫他,让他的心在这方面也复活。
他先是将肢解达比的录像带寄给尼克一家,丹尼斯和尼克的妻子凯利都被吓着了。
这时,尼克愤怒到极点。
以前,他是头脑上知道家人多重要,但现在,他是感觉到家人多重要,这是巨大的不同。
乔纳斯遇害后,费城市长爱普尔和费城整个权力体系,将克莱德视为超级敌人,但这时,尼克的心反而离克莱德越来越近,他第一次或再一次去看克莱德妻女遇害的照片,带着打开的心去看如此惨烈的照片,尼克终于可以体会到克莱德的痛苦了。
如此一来,作为一名检察官,他将不再只是其中一个合乎时宜的“法律螺丝钉”,他同时还是一个有情感漏洞的、活生生的人,“You’re just a man.”克莱德的最后一步,针对的是费城整个权力体系,他准备在爱普尔召集紧急会议时在那所大楼引爆一颗汽油弹。
但也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尼克收到一封神秘的电子邮件,借助这封电子邮件提供的信息,尼克发现了克莱德的致命漏洞,并最终击败了克莱德,也拯救了费城。
尼克和克莱德在牢房中交谈,尼克说:“我再也不会和杀人犯做交易了。
”这正是克莱德想要的,所以他笑了,但他还是尝试引爆了那颗汽油弹,而这颗汽油弹已被尼克放到克莱德的床底下,所以克莱德像是自取灭亡。
然而,这也是克莱德想要的,他没有挣扎,相反是微笑着端坐在床上静待死亡。
这还不是结局,结局是,尼克终于第一次去看女儿的演出,丹尼斯的演出非常成功,尼克欣慰,又有些不安,他想到了克莱德,想到了克莱德的女儿。
在他能够体会到克莱德对女儿的爱与痛后,他也终于可以带着心和自己的女儿在一起了。
两种主线可以让这个故事变成经典。
一、竭尽所能给罪犯定罪,但遭遇法官的冷漠,检察官的现实,以及政治力量的推卸责任,走投无路逼上梁山,快意恩仇。
二,仍是要先渲染司法漏洞以及检察官的现实,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切,完成一系列完美犯罪,逼检察官在法庭上放弃妥协,全力以赴指控,最后逼出检察官本色的最后一根稻草用她的女儿做药引,法庭上完美定罪后,主人公欣慰的接受判决,检察官走出法庭得知其实女儿无恙。
这才是觉悟,足以使影片更精彩。
所以,无论你们怎么为影片圆,这影片有明显瑕疵是事实,如果真要表现尼克放弃与罪犯做交易,就应该在法律程序上完成试炼,而尼克最终还是用以暴制暴的模式结束了战斗,根本不具备你们说的觉醒意义,如果非要用暴力的手段作为觉醒的代表,那么,最有效的桥段设置就还是尼克的妻子女儿被杀害,影片前后不照应,真心算不得佳作
用了10年的时间,杀了这么多人就为了让律师明白一个道理,好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看着各种腹黑,复仇,很爽,但在检察官发现地道之后,就逐渐轻浮烂尾了,可惜了。
检察官最后偷偷放炸弹在牢里,不算谋杀吗?
结局完全是一坨,把炸弹拿回监狱禁闭室里炸死谢尔顿还不如直接赏他一颗子弹来得容易,监狱大爆炸难道不会害死其他囚犯么?最终司法系统有什么改变吗,本来的目的在结尾完全忽略不提了。为了保护自己家人和市长,为同事报仇,尼克把谢尔顿除掉了,这跟谢尔顿除掉那两个歹徒的行为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我能写一个前99页的优秀类型剧本 最后告诉你 逗你玩呢
太扯了!
jamie foxx几无发挥。片子比较俗气,在人物和犯罪设计方面还算不上好莱坞的高水平,犯罪设计上甚至有点无厘头。连看两部娱乐片,不爽。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争议 克莱德到最后疯狂的行为有没有任何意义 我是参不透 高潮迭起的电影 就是结尾太让人遗憾 黑人就因为这么一个小小的信息就把之前那个天才扳倒 太不自然 三星半
当体制无法解决问题时,就只能靠自己。
最后主角被慢镜头的烈焰包围时,不像是罪有应得的惩罚,而是一种涤清和洗礼。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这种洗礼是伴随着无辜生命的丧失,导演和编剧思路暧昧,可视为对暴力私刑招魂。但同时影片又将复仇过程描摹得不具有丝毫快感,保持模棱两可的态度,所以该片令很多观者不满。
很多地方还是不能自圆其说么~失望~
好看,却让人喜欢不起来,也有因为结局的不够给力吧.一场复仇却变成了雷人合家欢 喂导演你是想说好人一生平安咩
I don't make deals with murderers anymore.
25.3.10重温,最后地道太扯了,但机枪那段居然被以色列验证了; 本以为是部闷片 没想到还是挺紧张的
结局太差
7/10。这片子3~4星间很难打分,关键是你认不认同主角的作法(虽然这种毫无逻辑又想批判体制革命他姥姥家的作法TM就是个笑话),其它像噱头啊场面啊叙事节奏啊都无可挑剔。另,我看的未分级版,法官爆头那幕被吓了一大跳。
这结局是坑爹吗
转弯太猛,主角感情能理解,故事逻辑难接受。
充分有余的诠释了以暴制暴的道义。电影加了一点儿小聪明,也掺入了许多暴力,可惜和经典差了很多步。对美国司法公正的一次权威挑战,就单作为犯罪电影,是属于比较精良的。并非当初的第一凶手就是真正元凶,也并非当初的受害者就一直是受害者,这便是其中道理吧。当杰米·福克斯出场,总觉演技不够份儿
算是艰难的评价,怎么说呢,一方面故事很精彩,节奏,发展,都不错,像平静海洋下各种暗流涌动,尤其是里面最大的反派,又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可是另一方面,你又会觉得这样的故事特别的浮夸和不切实际,脱离生活本身太多,偏差太大,所以,整体看下来像鸡肋,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