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关传递爱心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记者在雨夜冒雨采访警察追捕罪犯,结果车子被撞烂了,这时候,有个大律师主动提出送给他一辆新车,律师以为这是陷阱,可是真的把车开回家后,发现这竟然是真的。
于是,记者返回来找律师,律师告诉他把爱传递出去的故事。
原来,律师的女儿患有哮喘,有一天突然发病,律师带着女儿来医院就诊,可是护士就是不帮忙,有个黑人哥们胳膊受伤严重,护士不按先后顺序看诊,律师很是恼火又没办法。
这时候黑人哥们吓唬护士,让她一定要先照顾小女孩,甚至还拿出抢来,就这样,律师女儿得救了,黑人小混混被抓进监狱。
黑人小混混给律师讲了关于他的爱心传递的故事。
记者很好奇,想要寻根溯源,这个传递爱的行动很不平凡,于是来到监狱找到黑人小混混。
小混混给记者讲了关于自己的于是,不久之前,黑人小混混偷窃了东西,然后被警察追着跑,就在眼见被抓之际,有个老妇人主动上前要载着他离开,他很纳闷,不过为了逃命还是照做了。
老妇人告诉他传递爱,一个人帮助三个人,被帮助的三个人再帮助三个人,这样有一天世界就会变得美好。
回到故事的主线之中。
单亲妈妈阿琳一个人照看着儿子特雷弗,她身兼两份工作,要拼命赚钱养家,一份工作在酒吧,一份工作在赌场。
阿琳唯一的嗜好就是爱喝酒,天天回家要喝一口,可是特雷弗却多次劝老妈戒酒,从来没成功过。
开学第一天,特雷弗的社会学老师尤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课外家庭作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特雷弗不爱讲话,可是对于这道题目有自己的理解,特雷弗就在家里算啊算,传递爱行动就这样开始了。
特雷弗一个人帮助三个人,这三个人每人再帮助三个人,这小小的行动就会改变世界。
特雷弗先是请流浪汉来到家里,给他吃的喝的,还让他住在老妈的皮卡车上。
阿琳发现之后又怕又是震惊,了解过后,发现儿子竟然有这样的社会学作业。
于是生气地来到学校,把家里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尤金,尤金自此之后格外注意特雷弗。
流浪汉很快找到了工作,特雷弗给他自己的零用钱换了一身衣服,实际上流浪汉骗了特雷弗。
当特雷弗去看他时候,才发现他还是在嗑药。
特雷弗的传递爱行动就这样失败了,可是他不知道的是,有一天,这个流浪汉救下了一名想要跳河自杀的女子。
可是特雷弗没有放弃,他转而把目光放到了老师尤金和妈妈阿琳身上。
特雷弗觉得老师是个特别好的人,只是脸被烧伤了很难看。
于是特雷弗想方设法让老妈和尤金老师约会,事情是波折地进行,终于有一天两人都心照不宣,终于在一起了。
可是特雷弗老爹回来了,阿琳决定再给特雷弗爹一个机会,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很快就原形毕露。
阿琳通过特雷弗的举动,想起了自己的妈妈,于是找到老妈两人和解,把传递爱这个行动告诉了老妈。
这个老妇人就是前面那个帮助人的老妇人。
最后,尤金和阿琳在一起了,可是就在那天,特雷弗为了帮助同学而被杀。
在此之前,记者采访了特雷弗,特雷弗上了电视,可是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成百上千的人来到特雷弗家门口帮助他祈祷。
一个初一的小男生,因为社会课老师说的一段话:你们终有一天会自由,没有作业,不用学习,摆脱父母老师的啰嗦。
可是,如果到那天,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发现这个世界就是一坨屎(shit),你会怎么办?
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努力把它变得好一点。
小男孩于是想出一个主意:他帮助三个人,然后每个受到帮助的人再接着去帮助三个人,依次传下去。
我们都会觉得小男孩的想法是乌托邦,太过理想。
事实上,电影中,小男孩帮助的三个对象,也只有一个成功,另一个算半成功,最后一个的帮助也让小男孩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可是,就因为付出了行动,小男孩的爱确实传递出去了,跨越了整个美国东西岸。
最后,伴着”make the angel out“的乐声,人们点亮蜡烛来送别小男孩。
蜡烛的光虽然微弱,却照亮了当晚的空,照亮了我感动的泪。
似乎这个环境,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有太多我们想吐槽,想抱怨的。
北京的霾从去年开始,逐渐占领了这里的天空;《北爱》里人们的浮躁,贪图物欲的享受,企盼快速卷钱,压迫得男男女女丧失了纯粹的爱情;社会财富的不公,使得有志青年难以展开拳脚;一次次失却道德的社会事件报道在新闻里,让我们几近心灰……然而,我们的心理,终究住着一个天使。
我们期待着过年。
其实年味儿越来越淡,大家真正期盼的是一家团聚的温馨。
站台口,一个女孩儿抱着一个中年妇女等待行李,不时,还往中年妇女的脸上蹭一蹭。
她们相视而笑,兴奋地聊着;电影院,看完《北爱》,一对情侣并不像其他人立马站起离开,而是显得很欣慰,温暖地亲吻彼此;健身房里,妈妈带着女儿来跑步,女儿疲惫地说”太累了“,妈妈摸摸女儿的头”陪妈妈跑完,好不?
“于是,女儿又乖乖地走上跑步机……赵薇的一句歌词”我们不习惯和陌生人说话“,然而,我感受到了太多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从恩施转车回家,不知道怎么坐车,于是去问一位大叔,结果旁边的大哥大姐都热心地过来跟我讲解怎么坐车;而路上的偶遇,倾心的交谈,更让我结识了同兴趣的忘年交;还有那么多萍水相逢,而我知道他们在努力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坚持美好的人……自然,不能否认那些不好的存在。
可是,我很同意杨澜说过的一句:这个世界存在着光明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但比较好的是,我们有选择往那边走的权利和自由。
是的,我们可以选择。
只要我们不像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我们可以活得很自在,很快乐。
杰克是一个建筑工人。
由于外面的饭太贵,杰克和他的工友每天都自己带饭。
每到午饭时间,工友们都会听到杰克抱怨:我真是不喜欢三明治,太难吃了。
每天如此。
终于有一天,工友们受不了了,问:杰克,如果你那么不喜欢三明治。
为什么不让你的妻子给你换一种食物呢?
杰克回答:你说什么?
我没有妻子。
从来都是我自己做的三明治。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故事里的杰克。
抱怨着工作不如意,生活不如意;其实,什么样的生活和工作,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如果实在不喜欢,我们可以改变。
所谓的抱怨,没有任何意义。
它只会让你陷入灰色的生活不能自拔。
但谈到改变,谈到行动。
又让我想到了《私人定制》的结尾。
葛优饰演的角色接受记者采访,被问到:如果有多少多少东西,会不会捐?
葛优都义正言辞的说:捐!
可是,当问到,眼前的车会不会捐,他依然义正言辞地说:不捐。
因为,他确实拥有这量车。
不要把责任义务都推给别人,我们应该承担起应尽之责。
从对自己负责开始。
回到电影,小男孩的母亲和老师在寻求幸福途中也不是一帆风顺。
小男孩的母亲是一个酒鬼,有一个同样好酒的暴力老公。
这位母亲曾多次向男孩保证要戒酒。
可是,都没有实践。
直到他们一次激烈争吵,母亲甚至出手挂了孩子一耳光。
此时的她疯狂地在屋里找酒,在她搜遍了各个曾经藏酒的地方,最后在厨房的吊灯找到一瓶。
她贪婪地喝了一口。
幸运的是,她马上吐了出去。
她找到儿子说:我知道,我保证了很多次。
你没有必要再相信我。
但是,我现在只想告诉你事实。
我有问题。
我希望你能支持我,帮助我一起克服这个困难。
母亲和儿子相拥而泣。
后来,母亲慢慢地戒掉了酒。
要改变原有习惯,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可是,母亲为了孩子,坚定了戒酒的心。
勇敢并不是没有畏惧,而是在心存畏惧时意识到有更重要的坚守而努力前行。
在承认“我有问题”时,这位母亲已经成功了一半。
当然,要走的路远不是这么容易。
这只是喝酒的问题,还有一个酒鬼的暴力老公,如何摆脱他;如何和同样有童年阴影,却是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走到一起获得幸福,还有太多的故事要书写。
而小男孩自身的传爱计划,最终,也使自己失去了生命。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令人伤心的结尾。
然而,它却是一个写实的结尾。
行动、改变,着实不易;一路上,磕磕绊绊;但只要我们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我们走上了这条路,我们就会不断向前,即便曲折。
老祖宗老早就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种点滴积累的态度应该推崇。
我们不需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在日常平凡细琐的小事中留心,心中的蜡烛就会点亮。
Make the angel out!
Pay it forward!
剧情大纲什么的就不说了,其他影评想必已经都写烂了,我就写点自己的感受感悟吧~首先是老师对那个小男孩传出爱的想法的个人看法:possibility, 可能性。
行动也许失败,但不行动连可能性都没有了。
这正是理想主义的心理基础。
而理想主义,不也正总被嘲笑为幼稚吗?
To be stupid其实该片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个小男孩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下面这段话:“when they give up, everybody kind of loses”.(当他放弃时,每个人都是失败/受伤 者-两败俱伤~)想想你的亲身经历和看到的他人的经历,多少人(就像那个老师一样)为了面子、虚荣等外界虚无,去欺骗自己,让自己言行不一,让自己内心痛苦却仍旧不敢去改变just a bit of change,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无所谓对错的经历,而我们内心一直坚守的价值观就,基于自己无所谓对错的经历的价值观不也是无所谓对与错的吗?!
那个老师因为他的父亲没有成功改变,形成了自己的观念——酗酒对孩子家庭的残暴影响。
我们不讨论个例,不讨论还有他没能经历体会过的很多改变的情形。
退一万步说,即使他得出的观念是正确的真理,他也只是因为比那位母亲多经历过一点罢了,每个人都不能经历完美的人生、经历,所以每个人都会犯错,所以当别人犯下错误(再次注明下:这里的错误可能要稍微区分区别下,也就是小男孩的父亲和母亲都犯过错误,都酗酒,但是父亲还有暴力,母亲是始终爱着孩子的~我认为这个犯错误类型的区分点不在酗酒与否,而是对某个经历的看法认同,在自己经历尚浅时犯下的’错误’,即使对方伤害过自己内心,即使自己认为这在自己看来是无法原谅的错误,但关键是他从这个经历中真的领悟到了某样东西~我们要勇敢的给对方经历、犯错的机会,不光是对自己的子女,对任何人都一样,子女对父母也一样,因为我们都不能经历完美!
——你做出选择决定的根源是联系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对方如何伤害你等表象!
这是我最想要表面的观点!!!
教室爱母亲,所以给了他一次机会,有了彼此双赢幸福的可能性【possibility】,无论结局如何,至少我做到了,无愧于当初’我‘对他真爱的内心!!!
)时,请给彼此一个改变的机会,别让彼此都成为悔恨的受伤者!
So,让我们从此刻起帮助身边的三个人,一起来尽力改变世界,改变自我把!
By giving up something or giving something, you get something back or get to save your life.Some people are too scared or something to think things can be different. It's hard for some people who are used to things the way they are even if they are bad to change. And they kind of give up. When they do, they kind of loses.
(上)情人节的晚上,待着无事,看了一部关于爱的影片。
这个片子是从一个朋友处知道的,她的网上签名是pay it forward。
我英语不灵光,就虚心求教。
她告诉我说是让爱传出去,我听得一愣一愣的,怎么怎么就把爱传出去了,这英语够玄妙的。
后来才知道是一部影片的名字,我的困惑才告结束。
片子的演员都很有名气。
不过我感兴趣的不在这里,而是片子的主题。
情节是这样的,一个老师给一帮初中孩子讲社会学,谈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布置了一个作业:做一件事看能否改变世界。
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比如有个方案比较搞笑,让中国的孩子们一齐起跳,目的是为了落地时引起的震动可以改变地球运行轨道。
这算不算改变世界?
哈哈,当然算。
但我们主人公的方案则很别致,他的方案是每个人帮助另外三个人做一件好事,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
然后这三个人再分别传给其他三个人,于是一传三,三传九,依次类推,这样世界将变得越来越美好。
然后,这个小孩子就开始了他改变世界的行动,先是一个流浪汉,然后是他的老师,最后是他的同学。
不过令他悲哀的是,他的行动似乎都失败了,流浪汉没有改变吸毒的行为,他的老师不能原谅这孩子的母亲,用爱将她从酗酒中拯救出来,那个同学呢,当他被几个坏小子欺负的时候,小主人公退缩了,没有挺身而出。
不过还好,影片同时进展着两条线索。
当小主人公垂头丧气之际,一个远在洛杉矶的受爱心传递之益的记者开始了他追本溯源的行动。
爱心的传递或许没有像小主人公预想的路线行进,但爱本身自有渠道闪烁光亮,即使与那黑暗之处相隔遥远,也能让人感受到爱的温暖。
在影片中,两条线索同时展开,相逆而行,最终碰撞出炫目的火花,这个孩子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可是,只能说可是了。
正当我以为一切皆大欢喜的时候,因为孩子的老师都被孩子的话打动,终于勇敢地去爱孩子的母亲,激情的亲吻好像昭示着大功告成,但就在此时,喜悦的河流出现了漩涡。
小主人公在他的同学又一次受欺负的时候,勇敢地选择了出手相助,却不幸被误杀。
这个结局有些让人意外,母亲和老师无比悲哀,但当他们望向窗外,发现也许有些事情足以告慰。
满怀爱意的人群集聚在外面,手捧蜡烛,献上鲜花,而更远处,在无边的夜色中爱的车流向这里涌来,这世界或许真的改变了。
影片情节设计的挺有新意,演员也很有表现力,不过由于这主题太重大了,我虽然看电影爱掉眼泪,不过毕竟过了容易受忽悠的年龄,所以想打动我也不是那么容易。
的确,这个孩子的方案刚一提出,他的同学们就纷纷表示不可行。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情节,因为很显然,如那个老师所说,这个方案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假设和对此假设的充分信心上。
大人们鼓励但不会认可,连孩子们也都从自己的直接经验出发不予认同。
作为观众,我们也不妨作同样思考,我猜想大多数人恐怕会有和主人公外那些人同样的反应。
不过我们不能忽略这么一点,那老师在布置作业前曾说过:possible。
可能性。
我猜想那个孩子就是为这句话打动的。
如果不行动会怎样?
行动也许失败,但不行动连可能性都没有了。
这正是理想主义的心理基础。
而理想主义,理想主义不也正总被嘲笑为幼稚吗?
因此,可能只有孩子才会想如此改变世界吧,换个成人,恐怕会演变成传销。
小主人公曾自以为方案失败了,挫折能引发思考,所以最后在采访他时他才能说出那样成熟的话。
他意识到了爱心传递的困难,他说(大意):1、在这个传递过程中,如果不能坚持下去,那么每个人都会成为失败者(潜台词是谁也不能永远付出而不能有回报);2、许多人都安于现状,不愿意付诸行动去改变,即使现状很糟糕;3、要帮助别人,就要仔细观察,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帮助,因为许多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老实讲,看到这里我对这个孩子真是很佩服,能说出这些话来,他已经强于许多成人。
尤其是那个老师,作为社会学老师,他应该有愧于自身的角色,当观念与行动不能统一的时候,其语言迹近于欺骗,其内心迹近于伪善,其人格迹近于怯懦。
还好,在影片中,那个老师醒悟了。
而作为观众,恐怕要长久引起警惕。
因为,这是多数人的常态。
影片保持了必要的分寸,这点让我欣赏。
这编剧真是聪明,用孩子的死亡来表达影片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不至于虚幻。
最终他表明,爱心传递或许能改变一些事情,但能否改变世界没有答案。
如那个孩子所说,许愿的时候蜡烛已经吹熄了。
众人点起蜡烛的时候,是编导让我们在残酷世界中燃亮的希望,当信念之光真实的闪亮,那么遥未可知的未来或许也就有迹可寻。
(下)我看电影主要看两个东西,一个是影片的内在逻辑是否合理,一个是演员是否能够诠释到位。
如果两者都符合预期,我就觉得这影片不错,倘若超越了自身的经验和想象范围,那只好用震撼来形容了。
从这个角度说,象前些日子的大片《无极》就是典型的骗钱的片子,80大洋至今让我耿耿,我总想不通导演混到陈凯歌这份上,怎么可以无耻至此。
若不是人格的问题,那就不得不将之归入到江郎才尽乃至低能的圈子里。
当然也不能过分苛求,拍一部好电影很难很难,所以不必要求片子处处精彩,某些东西如果能打动人,那么也可以接受。
譬如某些武打片,情节可能是幼稚的,人物可能是简单的,但只要武打有创意,看了依然是种享受。
那些印度歌舞片也不妨这样来看。
那么《让爱传出去》呢?
我在上篇中说了,演员的表演中规中矩,情节也不错,不过我看了之后总有些不踏实,好像哪里不对头。
我只好在内在逻辑上找原因。
看一部作品,观众总会有代入心理,因此小主人公的爱心传递能够打动我们,通过情节的进展,满足自身的心理上的高尚追求。
但有一个问题,影片刻意回避了某些人和某些问题。
首先,为什么要传递爱心,因为这世界是糟糕的,有些人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帮助。
但是,这个标准是什么呢?
所以影片中我第一个疑问就产生了,流浪汉的境遇凄惨,这或许容易判断,自己的妈妈酗酒,生活不幸福也是可以感受到的,那么老师的境遇,小主人公如何能理解?
他固执地认为老师可以拯救他的母亲,影片也很配合地做出了相应安排,但假如不呢?
假如老师不会爱上孩子的妈妈怎么办?
我们可以说无巧不成书嘛,但这未免脆弱,毕竟片子是按正剧拍的,不是到处是巧合的喜剧,所以我总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这老师和孩子妈妈的交往,不无恶意地推想由此可能导致的情节崩溃。
其次,爱心似乎是有选择的。
比如恶人是不能拯救的,象孩子的父亲就是爱心不能关照的人。
当孩子的妈妈说给他一个机会的时候,影片告诉我们她错了。
老师声泪俱下地痛斥孩子的母亲,那一刻,我的情感被演员的表演感动到顶点,但怀疑也上升到了顶点。
如果爱心是有甄别的,如果有些人被认为是不能改造的,那么怎么指望爱心传递可以改变世界?
其他具体而微的问题就不必细说了,我只是明白了我的不安所在。
当不把自己代入为施与者,而是接受者的时候,有些东西才能明晰。
别人有什么权力判断我的处境?
有什么权力为我做出安排?
特别是如果当施与者认为我不能被施予爱心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反过来认为施与者施与我的是恶?
因此,当一个人以上帝心态要来拯救我的时候,我的反应必然是不寒而栗。
推而广之,我们或许可以理解当年的殖民罪恶和现今世界的霸权行径。
殖民者未必个个都是青面獠牙,以攫取财富为乐事,某些霸权国家更是言必称民主自由,然而当标准和权力只掌握在某一方手里的时候,爱心也就变了味道。
因此,我宁肯服膺马克思的客观分析,对爱心一类的东西敬而远之,这个真实世界需要的是更为真实的工具来剖析、理解和改造。
但就个人而言,所谓的爱心或许更应该是一种分寸吧。
让爱传出去,其基点似乎更应该是尽自己的本分,不做坏事比去做好事更加重要。
当年我们那么大力提倡学雷锋,但社会风气和人的素质是否有根本改观恐怕不必我多言了。
以为外在的所谓好事可以代替个人的自我反省批判,这就不再是理想主义,而是把人性善推到了神话的境地,倘如此,我们还何必处心积虑作好事呢?
影片的逻辑矛盾不能使我信服,我若有孩子,会提醒他这世界并非如我们想象,爱是好事,但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所以,要小心。
爱传出去与否还在其次,首先不妨问问自己什么是爱并先爱好自己。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片子还是不错的,可以让我想这么多,这个情人节,也因此变得有点意义,毕竟提醒孩子的话也可以提醒自己:爱,但要小心。
只是这一点是否关乎爱情,我还不知道。
一看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其实都不用去听他的课,看他布置给学生们的作业题目就知道了。
席莫奈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而我的老师布置给我的作业是不断地背诵和抄写。
不同的作业题目,反映了老师不同的教育观。
不同的教育观,来自不同的价值观。
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上,席莫奈老师问学生:这世界对你的意义何在?
你觉得世界对你有什么期望?
问题反映着关注的方向。
席莫奈老师在和学生们讨论这个世界,我的老师们和我讨论的永远是比鸡毛蒜皮更无聊的考试。
二问题决定方向。
我们问自己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这个问题启迪男孩崔佛去思考,去行动。
他的单车驶过贫民区,他在本子上写下自己可以帮助的人名。
他去细心的留意人们真正的需要。
去帮助流浪汉,帮助自己的母亲、老师和总是被学校里的小混混欺负的朋友。
他在行动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无力)。
一个人的力量并不取决于他的年纪,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已经开始行动。
他在行动中失败,在失败中思考。
“这世界就是这么烂吗?
”他沮丧的问自己的老师。
——当他帮助过的流浪汉再次去吸毒,当他面对朋友被欺负时却没有勇气挺身而出。
当他看到人们困在自己的习惯里,那样难以改变。
“如果你长大后,发现这个世界不是你喜欢的样子呢?
如果它很糟糕呢?
”——无论有没有一个老师或者父母提出过这个问题,这终究是每一个人都要去面对的问题。
在某一天。
三我很喜欢席莫奈老师,电影里没有他在灯下批改学生的作业的镜头,也没有他无微不至的去关心学生们的生活的细节。
他每天认真的熨自己的衬衫,坚持自己的原则,对于迟到的学生并没有无限的温柔与宽容,当学生问他满脸的疤痕是怎么回事,他也没有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他不向学生开放自己的隐私和私生活。
相反我不喜欢那种“无微不至”的老师,不喜欢那种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学生的老师。
我觉得一个人要沦陷到什么程度,才会没有自己的爱好和生活,以至于学生或者孩子竟然成为他的全部?
四问题意识是成长的关键。
但问题不能替代行动,正如目标不能替代路线。
崔佛每天在思考:“我怎么做才能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另一部电影《十月围城》里的少年李重光也在思考类似的问题。
(“我闭上眼,眼前全是中国的明天。
”)他们都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都为此付出了生命),但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径,并且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后果。
李重光认为世界变得更好的希望在领袖身上。
所以他为了保护领袖(孙中山)牺牲了自己。
崔佛则认为让世界变得更好是自己的“作业”,所以他为了保护一个同学牺牲了自己。
五通往地狱的道路常常是那些梦想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人铺就的。
电影里男孩崔佛最打动我的一点,是他知道“让世界变得更好”是他自己的“作业”,他没有让别人来为他完成作业。
——这是很多成年人不明白的事。
“让世界变得更好”,也是很多成年人给自己布置的作业(梦想)。
崔佛完成作业的方式是骑着车去贫民区,把流浪汉带回家,给他东西吃;是自己写纸条,准备好蜡烛和鲜花,促成老师和自己妈妈的约会;是面对学校的小混混们的暴力挺身而出帮助弱者,直至付出生命。
很多成年人完成这道作业的方式却是呼吁社会或政府来“有所作为”。
(这种行动方式类似于一拿到家庭作业就去找爸爸来做。
)六面对着记者的镜头,崔佛说“……习惯原本生活的人不容易改变。
就算现状很糟,也很难改变。
他们还是放弃了。
他们一放弃,大家就都是输家。
”在崔佛倒下去很多年后,在大洋彼岸,关于“自我与世界”,也有了一场对话。
一个女孩问:“怎样才能既认识到世界的残酷和恶意,又同时爱这个世界,充满希望的生活?
”布尔费墨回答说:“你要为自己生命的意义负责。
想做什么就要想办法去做。
不要恐惧,不要拖延,趁你还有时间。
”图片来自:电影《把爱传出去》剧照个人公号: 风吹花落雪(fengchuihualuoxue)
电影看了两遍,我们觉得自己很弱小,好像没有什么能量,其实留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哪怕是一个微笑,或是一句鼓励赞美的话语,也可以帮到身边的人。
只要自己成为榜样,那麽力量是无穷的!
这是一个充满爱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爱无分年龄、无分性别、无分肤色,不管你是身家丰厚的律师还是露宿街头的瘾君子,人的内心始终流淌着爱的血液,但他们被这个世界善意地对待,这份爱就会受到感召并且被传递出去。
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男主角崔弗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那发自内心纯真的笑容,他说,“有些人太害怕了,或者认为事情总会改善的,这世界还不算太烂。
习惯原本生活的人不容易改变,就算现状很糟也很难改变,他们还是放弃了,他们一放弃,就大家都是输家”。
诚然崔弗所说,改变自己原本的生活方式是一件困难的事,这需要勇气去突破。
尽管如此,就算做了努力也不一定让我们看到回报,但是请相信只要怀揣散播爱的种子,不管我们见到与否,这个世界会因为我们的举动而变得更加美好一些。
崔弗曾经以为自己的行善都失败了,但其实只要不放弃一颗爱心,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个世界会温柔地对待每一个有爱的人,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会逐渐消解,世界会建立更多的信任与爱。
而这,正是我从这部电影里面所感受到的美好。
改变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我愿意踏出第一步,用爱去接纳、帮助需要被爱的人。
我愿意相信,我的一个善举,会让这个世界变得不同。
电影或许有些太过理想化,但那个理想化的世界才是我们今日为之奋斗的理由。
大概只有伟人,圣人,还有儿童可以拥有如此的单纯的理想,才可以做到坚持内心中的那一团火花,让人们亲身感受到希望与光芒。
当他单纯的想法被散播出去,成人世界那阴暗无比的利益显得微不足道,我们都活在了规则里,却忘记了那些规则,那些利益,从一开始都只是想要找寻幸福的。
自己愈发的爱上去观看这些感人至深的电影,不断的将自己从人性的恶里拉扯出来,去注意到我们所还拥有的善良,去接触到我们最原本的理想。
每看一部电影,自己很少的会去评价剧情,很少的会去评价手法,因为自己不懂,也更因为自己并不需要懂。
是他们可以唤起的共鸣让自己愿意将自己的时间换成文字,换成对这些优秀电影的感想,也是他们所引起的共鸣在这个世界产生作用。
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时候认识到了一件事情,自己散播一份快乐出去,快乐可以散播成两份、三份、乃至全人类。
反之痛苦也毅然,多么期望在中国也看见如此感人至深的故事被传播出来,多么的期望有那么一个散播爱的运动从自己的祖国冉冉升起。
自己很想做那样的人,所以在努力做那样的人,每一个感人至深的电影都为自己对人性的善建立起一道壁垒,让自己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不被击垮。
一步两步三步,学会感恩,学会帮助他人,每一次说出这样的话,就是在突破这个社会给自己锁上的枷锁,那个令人们戾气横生,为了一己私欲互相伤害的枷锁。
加油。
误以为是真实故事考据了下是根据虚构的小说改编的还好不然小男孩也太悲剧了结尾我哭了好吧今天不想写太多还好不然小男孩也太悲剧了还好不然小男孩也太悲剧了还好不然小男孩也太悲剧了还好不然小男孩也太悲剧了还好不然小男孩也太悲剧了还好不然小男孩也太悲剧了还好不然小男孩也太悲剧了
看到小正太的成年照就幻灭了......= =
好莱坞的电影中少有让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最终被刺死的结局。真实,带着现实的残酷。
听起来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可偏偏就是做不到。Trevor已经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做第二个呢?Just pay it forward, please.
planning课上看的。。。
11岁的正太,源于天真的想法,却影响了很多人,真的让爱传出去,却死于一场小小的见义勇为。多希望能是happy ending啊!
诗意的情节拍得有点实。
很感动很感动的电影。海利•乔•奥斯蒙特带来的一直都是深深的感动。
“习惯原本生活的人,不容易改变,就算现状很糟,也很难改变,他们还是放弃了,他们一放弃,每个人就,都是输家”
挺好的电影,但是剧情太白开水了,感觉是电视电影的味道;吸d男的角色好像有点多余,凯文·史派西好像不适合演这种底色不是邪恶的角色;按理说应该是很感动的电影,可惜看之前刚下了两盘非常脑溢血的被翻盘的棋导致完全没有心情,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下棋,坐牢几率100%的体验;学校的风景也太好了,这个学校真的在Las Vegas,可惜刚打开地图看了一下最近十年学校和山的边上规划了一系列住宅估计panoramic view没了
原本以为是教育人们做好事,结果是教育人们不要做好事。
牌面真係睇唔出會錯成咁...
又给了我幻想的勇气和力量。如果这个世界能够......
糖水正能量片~
6.8/10很好的题材,拍的很平庸,浪费了一众好演员
……如果没有那结局 我会觉得这片子太矫情 有了那结局 我又哭得直咳嗽 我很厌恶我自己
大牌男女主,故事其实很普通,但是这个鸡汤我还是很吃的😜这个年代还有多少人愿意伸手去帮助陌生人?最后的结局,本以为小孩儿一准吉人天相,没想到给写死了,确实有点为做结局强说愁的感觉。
非要在最后把小孩演死进行神化吗?这个结尾处理得不好
让这个世界变的更美好,并付诸行动!若每个人都愿意付出给至少另外的3个人,我们世界一定充满爱!让我们一起Pay it forward...
救命这结局orz把一个好题材拍的如此烂俗
艾琳很爱她的儿子,所以才能养育出这样善良聪明的孩子。艾琳的确很厉害很勇敢。我看到一些教育人的知识也经常会想,如果每个人都能看到,是不是就会改变环境。是的,如果不用传销的方式骗人,而是传达爱,会怎样呢。感谢电影帮我们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