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劲太大了,看完以后和朋友走出影院,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过了很久才能够说出自己很喜欢。
以前看人讲契诃夫,说「他在人群中指出一种不值得过的生活,并且大声疾呼要人们看看自己。
」看看自己的意思是,要直面生活中最难看的一面。
走在故事里的人都太卑琐了。
甚至于生活的绝望是很平庸的,这绝望并不新鲜。
但是尖锐。
人怎么摆放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知道支撑自己生活的一切都是荒谬的空中阁楼。
那以后要怎么样呢?
当你发现这一切,面对这一切以后,精神处死过一次之后,要怎么样呢?
前两幕情节千头万绪,对话有点无聊。
看起来无非是一群醉鬼之前消磨。
直到第三幕,一切突然被轰到台前,那受折磨的堕落的人有了具体的形象。
「写放弃的故事要从写他怎样坚持开始」。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比如疯癫的繁漪。
生活碾过你,但是不能死,还不能死,还没到时候。
他问我的人生还有十二年,我怎么活下去呢?
可以理解吗?
可以拯救吗?
可以看看自己吗?
不,那就看不下去了。
总是审视的人生过不下去。
所以子弹打不中,而生活还要继续。
教授线也是,教授这个人物集中展示了色厉内荏。
太「体面」了。
Typical体面。
医生和叶琳娜的线条也非常有意思。
很喜欢医生和叶琳娜独处戏的运镜,那段看得我很不舒服,镜头一直有一种胁迫感,让人感觉非常逼仄,危险。
女演员的表演太神了。
她唇部轻微的动作让我感觉他们一定会接吻。
——但这也不是最神的,最神秘的是医生爱她,但是不尊重她。
她渴望得到尊重,「我比你想得要好」,不,但不是。
医生轻视她,觉得她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但仍然被吸引,并且被拖拽进泥潭里。
好神秘!
索菲亚的演员太可爱了,那小兔的牙齿,小狗的湿漉漉的眼睛,好生动,好厉害。
她,一个俄罗斯文学里常有的纯真的地母的形象,承受一切,滋养一切,像圣徒一样背负生活的十字架,to live is to suffer。
我想到非常多故事,想到李缇向后倒下,变成飞鸟。
想到《野梨树》里挖坑的作家,想到不写作的良多。
他们都是这样那样的变体。
包括我的生活,现在的生活。
契诃夫问了好大的问题,好粗暴的问题,他抓住我的肩膀摇晃,问我:看到了吗,你看到了吗?!
我看到了,但我还没有找到办法。
首先特别感谢天桥艺术中心的赠票,我真的太幸运了!
都说英国演员是世界上最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即便已经凭借影视作品全球闻名,也不会离开舞台的磨砺。
而在戏剧艺术的浸染中,他们的演技不断上升进步,愈发炉火纯青。
这部作品就云集了很多影视界的熟悉面孔,最年轻也最惊喜的当属sex education里的傻白甜兔牙妹。
这部戏剧由四幕构成,除了第一幕交代人物关系,后面每一幕都有一个主要矛盾。
契诃夫的原作已是如雷贯耳,八位优秀演员更是把每个角色都呈现得入木三分,同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结尾处外甥女索妮娅安慰万尼亚舅舅的一段话,看得分外感动。
我们都会经历生活必经的苦难,但也会看到爱与温柔,只有勇敢地面对一切,最后才能微笑着离开世界,得到休息。
由于这部戏是在疫情期间录制,观众席上空无一人,结束后没有鞠躬谢幕,而是演员之间互相拥抱亲吻告别。
虽然被浓浓寂寞包围,但必须说这很独特。
相信演出结束,演员们心中都充满了骄傲的力量。
这也算是2020年的特有礼物吧。
伦敦西区2020复排的契诃夫名作。
当全球的剧院仍陷于被疫情熄灯的黑暗中时,该剧的演员重回哈罗德·品特剧院,面对空无一人的观众席,录下这部契氏哀歌。
太太太优秀的一个版本,选角精准,表演精湛,改编流畅,节奏舞美音乐丝丝入扣,完全没有槽点,令人气断、肠断、魂断……伍尔芙说契诃夫笔下出现最多的词是灵魂。
他孜孜不倦地在自己的创作中描绘生命的幻灭,肉身的疲倦和痛苦,还有这些痛苦的无意义,无处安魂。
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全是梦想破碎的声音——无论是舅舅万尼亚的人生梦还是外甥女索尼亚爱情梦,全都所托非人。
这还没完,这意味着在梦想幻灭后,他们将不得不面对生命其实庸碌而无意义的实相(请自行对照成龙梦破后的中国家长们不得不承认子女们其实天资平平的至暗时刻)。
契诃夫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把初本结尾万尼亚舅舅自杀,改成了万选择继续夜以继日地劳作,用没有尽头的活计来磨穿无意义的日子,以终生劳碌来度过庸碌。
契诃夫戏剧的先锋性正在于此,锐利,尖刻,悲悯,满面苍白地直面惨淡的人生。
高清放映 20210831观看导演:Ian Rickson原剧本:契诃夫改编剧本:Conor Mcpherson演员:Toby Jones(饰 Vanya),Roger Allam(饰 Serebrayakov),Richard Armitage(饰 Astrov),Aimee Lou Wood (饰 Sonya),Anna Calder-Marshall(饰 Nana),Rosalind Eleazar(饰 Yelena),Dearbhla Molloy(饰 Mariya),Peter Wight(饰 Telegi)这个戏还蛮神奇的,其实看第一幕的时候,我稍微有一丢丢的心不在焉,感觉不是和合胃口,看的不太得劲,甚至略有犯困,但是到了第二幕第三幕不知不觉的我就看进去了,甚至还感到了触动,就感觉这个戏面上的戏剧冲突并不是很重,表面上挺平的,但是内在是有股绵劲的,是有它独特的内在的张力的。
虽然感觉这个冲击力主要是剧本本身带来的,这个复排版本倒是并没有给我特别新的感觉,尤其是不太喜欢这个版本的拍摄方式,这个部分后面再说。
这个戏主要讲的是Uncle Vanya的精神信仰幻灭的一个过程,表达了契诃夫对于生活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Uncle Vanya和外甥女Sonya住在乡下庄园,日复一日的为Sonya的父亲,他的姐夫教授劳作、翻译和誊写稿子。
在他的眼里,这就是他和外甥女全部的生活意义。
他崇拜教授,以教授的荣誉和学识为荣。
直到教授因为无法负担在城里的生活开销,带着第二任年轻貌美的妻子回到农庄。
农庄里的人循环往复的生活秩序被教授和他妻子打破,而原本根治在乡下人脑海中的崇拜和幻想也随着教授形象的坍塌而破灭。
最终教授决心卖掉农庄,这个决定彻底的击碎了Vanya仅存的幻想。
因为农庄是Vanya死去的姐姐留给Sonya的,甚至当初钱不够,还包含了Vanya的全部积蓄,而Vanya这几十年在农庄任劳任怨的劳作,每年仅仅只有微薄的薪水。
而在教授眼中,Vanya这几十年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
他几十年里唯一的精神信仰彻底破碎。
在人物上,Vanya和医生Astrov是可以互相参照的,他们的生活都因为教授夫妻的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Vanya,秃头矮小的他是庸碌一生在人生后半段幻想破灭怼天怼地失去人生意义。
他为了姐夫这样不学无术天天写着别人看不懂的小册子的伪君子,奉献了自己大半辈子的青春,这种无意义的付出在偶像的破碎后被彻底的否定,摧毁了他对于未来的希望和人生的价值。
Astrov则是大帅哥,聪明,对异性充满吸引了,对人生无比清醒,而正是这种清醒让他绝望悲观酗酒颓丧。
他追求美的事物,所以他自然的被Yelena吸引,但他同样清醒的认识到Yelena美的空洞,她对于周围人的毫无益处。
他不爱她的内在,但他无法抗拒的被她的外在所吸引。
他渴望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希望被社会记住,兢兢业业的行医,却对疾病的蔓延束手无策。
Sonya勤劳朴素,深爱医生Astrov,但医生对她毫无感觉,她总是被动的接受别人给她的要求。
明明是母亲给她留下的庄园,但她却对庄园没有处理的权利。
她的生活仿佛就只是全然为自私虚伪的父亲服务。
他们其实都是被庄园困住的灵魂,失去庄园,但日子仍然要往下走。
这是一段难得的休息,而这段休息后是结束还是新的开始,尚未可知。
对于这个戏,有一个让我很复杂的地方,在于剧开始前和后显露出的摄录背景。
这个戏是在疫情期间,剧场空无一人的情况下摄录的。
《万尼亚舅舅》的内里是在于探索人生的意义,而这种后疫情时代下,每个人的人生的意义是否也已经有了未可知的变化。
在19世纪俄国创作背景下,契诃夫的这个作品,在现代是否也有他对于现实世界的映射。
大多数的普通人,包括你我,仍然在盲目的为着公司、家庭、孩子付出,这种付出又是否会在我们人生的末端被证明毫无意义。
最近媒体热议的盲目追星是否也在这个范畴。
清醒的庸碌和盲目的庸碌哪一种更加可悲。
在全剧冲突最强的片段,教授召开家庭会议通知卖出庄园决议的那段,Uncle Vanya的那段绝望悲痛的质问,对自己人生的全然否决,即使是在几百年后的今天,至少对于我,仍然会感同身受。
当然,尽管这个戏给了我不少共鸣,但同样也存在很多不满意的地方。
当然这个不满意的地方多数是集中在摄录方式。
这个戏的镜头方式,有点半电影半剧场,怼脸实在是太多,很多独白和对话部分都切的太近了。
如果一定要说电影式镜头的话,镜头切换又很生硬,同样的电影式镜头的《萨勒姆的女巫》的老维克剧院的高清放映版,镜头就会刘畅很多。
而且全剧出现了很多次低角度的人物镜头,角度很奇怪,不太懂这个表达的意义。
而且四幕剧完全剪切掉了换景换幕过程,缺乏平视的全景镜头,我看不清楚整体舞美布置,缺乏了剧场感,个人非常不喜欢。
演员上,不满意两个女性角色,Yelena和Sonya,Yelena不满主要在于角色设定和演员气质的南辕北辙。
我真的是受够了英国的政治正确。
Yelena剧里面这样一个空洞的花瓶美人角色,这样一个让剧里的男人,Vanya和医生都因为外表爱上的角色,为啥要找一个黑人女演员。
当然,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的排斥主要是在于,这位黑人女演员的气质太过职业女性了。
其实,她还蛮漂亮的,眼睛、鼻子和脸部轮廓都蛮好看,笑起来还有两个漂亮的酒窝。
但她的漂亮,在我的观感里更多的是与“利落、专业、独立、自信”相关联,是一个非常现代的职业高知女性形象,感觉和剧里的这个角色南辕北辙。
而对于Sonya,我个人的口味主要是不喜欢她的表演方式,喜欢瞪眼(尽管眼睛很漂亮,也不算空洞),然后说台词的时候,持续性的无意义点头摇头,她一点头摇头,我就跟着演员一起无意义的点头摇头。
我不是很喜欢这种在舞台上搞太多对角色没有帮助的没有意义的琐碎动作的演员。
其他演员的表现,特别是Vanya和医生,非常精彩,几段高水准独白,重头戏都非常好。
2020年当戏剧行业被全球疫情沉重打击,幸运的是戏剧的影视化给行业带来一线曙光, 电影《万尼亚舅舅》就是如此。。。
故事梗概: Sonya (Aimee Lou Wood) 和她的舅舅 Vanya (Toby Jones) 力图挽救家族产业, 呃。。。
平时只有当地医生 Astrov (Richard Armitage) 偶尔如家拜访。
然而, Sonya 父亲 Serebryakov 教授 (Roger Allam) 与他新婚妻子Yelena (Rosalind Eleazar) -- 一个活力四足、充满魅力的女人突然回归。。。。
故事就是这么开始折腾滴:
摘自:upcomingonscreen.com本片的艺术指导 Rae Smith 成功地利用光影变化营造故事场景变化、有效地烘托气氛。
与此同时,灵活的摄影镜头也让舞台上的角色对话更是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让观众可以更加感同身受。
呃。。。
我没有看过契科夫的《万尼亚舅舅》原著,就这部影片本身而言,他主要还是讲述角色的情感磨难。。。。
Sonya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不爱她的男人,而且愈战愈勇。。。
然而后者却是她的大灾星。。。
Sonya 美好的让你不忍看她的不幸。。。
Wood (Aimee Lou ) 也是个好女人, 她爱着Astrov 。。。
也给沉沦于其职业、献祭于其职业的悲剧男人。。。。
看着自己爱的人走向油枯灯灭的境地无疑也是痛苦万分的经历。。。
Yelena 嫁给了一个比她大的多的男人、亦无爱情可言, 她被困于乡村生活而无路可退
摘自:upcomingonscreen.comSerebryakov 教授令人厌恶,他极度自私、甚至对自己子嗣也毫无情感联系。。。
万尼亚舅舅。。
奉献了他的一生给了他的家族。。。
人到中年早已放弃了他的爱情、自己的家庭、独立、甚至产业继承。。。
在Serebryakov 教授回归后万尼亚舅舅的世界分崩离析。。。
剩下的只有愤世嫉俗和酒精麻醉。。。
若没有年轻的Sonya, 他将无所适从:毫无疑问地, Toby Jones 的表演令人瞩目。
摘自:upcomingonscreen.comRoss MacGibbon 不仅把《万尼亚舅舅》作品中的角色从舞台迁移到了大荧幕上,同时电影语言、诸如镜头转换等也令丰富作品的表达内涵。。。。
Yet, for all of the sorrow, humour is abundant in this play. While the audience is not there to utter a laugh, we somehow find ourselves doing so.《万尼亚舅舅》给你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视觉飨宴,如果你对英伦的话剧有兴趣的话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其实对英国人的编排并不是很满意,无论是表演风格还是台词表现都太戏剧性,像莎士比亚而不像契诃夫。
万尼亚过于英式痞子式油腔滑调了些,倒不像原著里那个敏感隐忍的形象,叶莲娜过于现代了,原著中的她即使陷入情感与身份的两难,也掩盖不住她身上庸俗的市侩味儿,这版里的叶莲娜倒像个宅斗剧里的高知女性,庄园中的感情纠葛占据了如此显著的重心让契诃夫的剧本变得像个狗血家庭伦理剧。
好在家庭会议一幕挽回了些好感(虽然依然很不“俄国”)。
契诃夫的戏从来不太激烈,它就像是生活本身,戏里的人不断重复着无聊的日子,渴望逃离空虚,却又无能为力。
列斐伏尔在批判日常生活时说,日常生活是一种剩余物。
你既可以把它当作在榨取了理想与希望之后的残留,也是一种无限轮回的重复与循环的时间空间过程。
当万尼亚和索尼娅努力工作奉养教授时,憧憬和希望尚存;而当教授进入他们的生活后,日常生活就成了一种彻底的榨干了剩余价值后留下来的残渣。
高尚的目标崩塌了,爱情破灭了,25年来的工作都白费了,日常生活的真相现身了。
是教授变了吗?
没有。
是医生变了吗?
也没有。
叶莲娜忠实于她的身份和地位错了吗?
一点儿没错。
Everything runs all right,可精神的重压恰恰就在日常运行的齿轮间的缝隙处崩溃了。
万尼亚的错误就在于把创造的神圣性当成了机器的神圣性,把理念的神圣性当成了生活的神圣性。
生活从来就不是神圣的,生活就是受苦、操劳、被抛,是在事件发生之前悬置主体的装置。
在事件发生后,生活又回复了原样,秩序被重新建立,但人们已经回不到从前了,万尼亚在失序的混沌中重新确认了生活的真相,他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修补了被撕毁的与生活的契约,并重新按下手印,就像规范必须在失范中确认自身一样,失望也是希望的必经状态,他比从前更加平静而清醒了。
索尼娅最后的坚定独白缺少了原著中的冲动,但很有力量。
她在对我们每一个人说话,她道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处境——在烈日下暴晒的泥人最终都会干枯碎裂,但在那之前,只能忍耐。
没有高耸的鼻梁 深邃的眼睛 高大的身躯。
有一腔抱负,却满日蹉跎。
爱而不得 抱怨一切 沉溺于麻痹自己但眼中的光芒却仍旧时隐时现你说的是万尼亚舅舅吗?
不,我是在说我们。
——————————————————————————————————————————————————————————————————————————————————————————————————————————————————————————————————————————————————————————————————————————————————————————————————————————————————————————————————————————————————————————————————————————————————————————————————
早就听闻俄国文学,除了丧还是丧,但在看这部剧之前我还是低估它们对现实世界一针见血的能力,甚至在百年之后的今天也毫不过时。
契诃夫名作《万尼亚舅舅》讲的是精神信仰的幻灭,从另一个角度看蕴含着重建的希望:万尼亚舅舅和他的外甥女索尼娅常年住在乡下庄园,只有医生阿斯特罗夫偶尔来访。
万尼亚舅舅日复一日庄园劳作、翻译著述和誊写稿子,都是为了索尼娅的父亲、他的姐夫谢列勃里雅科夫教授。
对教授的崇拜,支撑了万尼亚舅舅半生辛苦的价值,然而教授带着新婚的年轻妻子回到庄园时,一切秩序和幻想都被打破了……疫情时期特别录制、伦敦西区2020年全新复排版契诃夫名作《万尼亚舅舅》在结束演出后,又重回哈罗德·品特剧院录制了这一五星作品。
在全球大部分剧院仍处于黑暗之中时,给人们带来一剂警醒的力量和希望。
豆瓣老本子,新演绎,几位演员表演水平在我看来完全满足需求,唯一让人出戏的是教授的新婚妻子,莫名其妙的请了一位黑人女演员。
契诃夫看到了估计气得活过来。
印象最深刻的两位当然是万尼亚舅舅和医生。
帅出天际的医生对人生清醒而绝望所以天天酗酒,秃头又矮的万尼亚被教授打破了幻想天天愤怒,这两位简直是契诃夫造出来的对照组,让你明白什么叫人生的无意义。
生命就是个圈套,要么你像清醒的医生意识到人生的无意义而颓废度日,要么你像万尼亚舅舅在庸碌生活的尾声发现人生的无意义而丧失活的动力。
最幸运的,当然是你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并且立志为此付出一生,只要这种意义是真实而有价值的。
就像万尼亚舅舅,他一直以来的人生意义就是帮教授姐夫做事,管理庄园,修改书稿,因为姐夫的高贵而让自己与有荣焉。
而最终显然姐夫的高贵不成立,即使成立,他的高贵也不是万尼亚舅舅所能分享的。
全剧最高光的一段戏在我这里是教授姐夫召集的家庭会议,他想要卖出庄园,而万尼亚舅舅在这个会议上的质问爆发,绝望感情之充沛,让人感同身受。
就像一个人为公司倾情贡献了一生,在47岁高龄要被赶出公司无家可归。
公司说:不是我要求你为公司用尽全力的,你为什么不同步发展自己的事业啊?
倘若万尼亚舅舅所干的是他热爱的伙计,当然这还算值得,倘若他只是被教授迷惑而付出了一生心血,那这种被教授反问时候的愤怒就让人感同身受了。
怪不得他最后掏出枪来想要崩了教授。
他拿枪射击教授的时候,他想杀掉的,可能只是为教授贡献一生却被完全否定的自己。
47岁的万尼亚舅舅,在愤怒的爆发之后,最终还是平静下来恢复到原来的生活节奏里去。
毕竟,他也没别的路好走了。
而这一整个事故,给教授带来的新的写作灵感,“一个人应该怎样度过他的一生?
”阶层的桎梏,让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大概穷人注定只能忙碌到底,浑浑噩噩的过完一生,也许更幸福。
契诃夫在结尾通过教授之女给出了一段独白,显然他主旨还是绝望,在最终的最终穷人也许不得不在宗教里找到救赎。
我们要继续活下去,万尼亚舅舅,我们来日还有很长、很长一段单调的昼夜;我们要耐心地忍受行将到来的种种考验。
我们要为别人一直工作到我们老年,等到我们的岁月一旦终了,我们要毫无怨言地死去,我们要在另一个世界里说,我们受过一辈子的苦,我们流过一辈子的泪,我们一辈子过的都是漫长的辛酸岁月,那么上帝自然会怜悯我们的,到了那个时候,舅舅,我的亲爱的舅舅啊,我们就会看见光辉灿烂的、满是快乐和美丽的生活了,我们就会幸福了,我们就会带着一副感动的笑容,来回忆今天的这些不幸了,我们也就会终于尝到休息的滋味了。
我这样相信……我们终于会休息下来的《万尼亚舅舅》结尾所以最后的问题是,人到底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对自己真实,不要为世俗的目光所扰,对自己保持真实,而不是像猪一样闭上眼睛把吃猪食当作最大的幸福,忘记自己早晚得挨上一刀。
公众号: 基地看戏
因为Escenario0里短小精悍的改编剧集来,想看看更经典的舞台演绎。
这一版的角色很全,故事有头有尾,对于剧本的呈现有增无减,泪点低的会看哭五次以上。
每个角色都表现得好有张力,好像在舞台上看到了各人不同人生哲学的碰撞,人与人产生冲突然后又和解,真正没办法达成一致的只有他们被前半生经验塑造出来的不同思维方式,这种时刻可能就需要一些compassion来维持关系的平衡。
可能所谓契诃夫戏剧中“没有一个天使,也没有一个魔鬼”其内涵就在这里吧。
泪点低,角色的动作和眼神也给了我很多随意发散思维的机会,所以哭了很多次。
哭的时候最大的感慨是:人为了吃饭活好难,为了尊严活更难,自己活得有尊严还不伤害别人的尊严更更难。。
看着经典剧目被搬上舞台的感觉就好像和一群真挚的朋友一起探讨一部作品,每个人都向其中注入了自己的解读。
最近对戏剧兴趣很大,果然是因为看了戏生。
上一次心血来潮琢磨戏剧还是因为网易王三三的《戏精宿舍》,当时还想加个剧社,希望今年能还愿。
与其说对戏剧产生兴趣,不如说是很欣赏那些用心搞戏剧,并且能把对戏剧的热爱投入生活的人。
看着很变扭,作为电影场景单调,作为话剧没有代入感,氛围烘托也不行,选角也有点问题,没有俄国人的粗矿,黑人更是奇怪,看过俄国剧团八小时话剧完全不是这个味道,只能说这个排的挺失败,两个半小时的纯对白很无聊。。。
俺終於看完了!RA露肉好評!最感動的是葉尼亞在看著醫生展示地圖時候那種欲望的流露。醫生指責葉尼亞沒有理想整日無所事事簡直是在説我,後來他又説葉一定會出軌,這樣鄙視這對方還被對方所吸引是我想看到的虐文啊。教授的自私和盲目非常典型。對最後彼世的幸福的向往對我來説反而是更加悲涼因爲我不相信。
英国人排拍契诃夫很有意思呀,边喝茶边尬聊的感觉,受疫情影响那种孤独与迷茫也高度还原了,虽然没啥大亮点但完成度很高。拍摄部分不太喜欢,感觉近景给太碎了。
因为疫情,本剧上演到一半剧院就被迫关门,去年四月我本该飞去伦敦现场观看的计划也被迫取消,以后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看RA的现场表演了,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点难过,感谢BBC最终出了拍摄的版本。(Astrov帅到我忘记了这个剧的本质是丧…)
因为看了日本电影《驾驶我的车》,所以去看了在影片里贯穿始终的契诃夫剧本《万尼亚舅舅》,又因此看了2020年剧院录制版《万尼亚舅舅》,特别喜欢这种被兴趣一步一步牵引着观影和阅读的感觉。舞台布景太好看了,再一次想念剧院里看演出的日子,而眼下的重重困境让人寸步难行无计可施,引用叶琳娜的一句话,要么带我走,要么杀了我。
这个索尼雅说自己长得不好看时良心不会痛吗?
2022-04-15。2020.04.10看过上话版《万尼亚舅舅》之后其实一直期待大舅的这版会有更惊喜的表现,但看过后实在失望,除了舞美十分漂亮之外,几乎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忽远忽近的摄影更是画蛇添足不停得刷存在感,没有观众摄影终于放开了走位在舞台上来回跳跃,抓着一些并不重要的细节不停放大,这样的镜头,和话剧实在过于冲突,导致频频出戏,显然让话剧失去阅读空气的魅力……一次令人沮丧的体验。
演员很过瘾,没看过契诃夫原著,但是这个舞台剧太罗嗦了,前面一半铺垫的人物关系完全可以缩短。大可不必那么多特写,完全可以以现场观众的角度来拍摄。全片最精彩的角色应该是配角教授。他是家族的骄傲,为了供他生活所有人奉献自己的青春。而他不知感恩,以为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完全没有设身处地的同理心,还自以为为大家考虑,实则实施本来就是别人的东西,如此自私小人最后居然可以趾高气昂地离开,而被践踏的人却只能隐忍而继续生活。这部戏只这一场冲突就够了。其他的三角恋实在是平淡得很。
21-9-11,@百老汇舞台艺术影像展进入剧情有点难…
拍这种电影成本应该不高
政治正确:叶列娜找了个黑人演就算了,这女人到底是哪里让人感觉到了倾国倾城,最后和医生的告别哪一跳真的....完全照搬原作,舞台剧还是要去现场看才有感染力啊
疫情期间的任何复拍,都有一种别样的情愫
and yes, we suffered and will continue suffering. 大舅好帅一男的。。。最后看到Harold Pinter空荡荡的真的伤心。
这个运镜是否有点太电影了,叶列娜和医生看地图那段看得头晕……以及怎么除了老乳母之外其他人交流时都像心虚一样尬尬的,起码剧本里大家还是可以正常说话的吧?
必须要先夸舞美和灯光设计!在视觉呈现上真的是看过的放映里能排的上号的美,那种复古的、油画质感的氤氲的美。英国人排起契诃夫果然会放大很多家庭伦理的情感流露,总的来说是表演非常扎实(大舅在这一部里也是魅力值爆表!),二度上中规中矩、忠实剧作的一版。另外,“得益”于空剧场录制,这一版中贡献了不少坐在观众席看不到的视角,几个主角都有直视镜头的独白段落,再加上非常频繁的剪辑,甚至有点分不清到底是电影还是戏剧了。从理性上来讲,其实录制更重要的是去放大本属于剧场呈现的那些效果吧,但感性上来说,倒也觉得这样才更显得这次疫情期间的特别录制更有纪念意义吧。
虽然没有看过契诃夫原剧,但英国人演的太做作了,缺乏感染力,无论是核心主角,还是配角。我理解,故事主要的情绪点,在于单相思那种被遗弃的感受,以及为了别人无奈而乏味活着的感受,但120分钟的冗长铺垫真的让人犯困,即使高潮部分的处理,也让人感觉有点敷衍了。片头把新冠背景加上,除了介绍出片年代,真不知想表达啥。也许英国人的高傲,让他们觉得弄出啥烂玩意儿,都应该让别人赞扬仰视。
从《驾驶我的车》过来的,吸引我的人生意义的讨论并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展现,叶莲娜的感情戏份占比过高
3.5,倒蛮契合疫情时局的,契诃夫老师常看常新
完全小白的状态来看这部片子 会觉得很多人物情绪点难以理解 剧情好像也没讲个啥 乱糟糟的。
没看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