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谜事》论男人在爱情事故中受了什么伤论坛趣闻改编成银幕故事,爱恨情仇飘悬于空洞城市,花样年华在悬崖边翻舞落入万劫不复,爱情囚奴在大雨下慌乱洗刷血渍罪恶。
爱上一个男人,些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悲惨收尾,步入家庭逼着女人牺牲工作,照顾小孩暗推女人放下情绪,侍奉老公要求女人听话懂事,任劳任怨,愿打愿挨,最狗血的情况下还要共享老公,活生生把婚姻经营成娱乐场所,给钱就能开干,人到就算有心,妓女行当尚有规矩“妓女有妓女的路,不可以真情流露。
”三个女人或单纯或算计,也算是持着爱,奔着一生一世约定而来,终于三生三世不愿再见,真情流露不止,更有家破人亡。
因为一个坏男人,魅惑力和破坏力一样大,那小小的下体和脏脏的蜜语,加上偶尔的温情,骗来了女人,将稳稳的幸福连根拔起,以及虚伪的感情,再毁了女人,他可以面不改色同时听着两个女人叫他孩子爸爸,她却不可以忍受出轨事实在脑子里多停留一秒,这男女之欢的荒谬又狗血说的是男女之别的爱情和现实。
开篇和闪回还有城市航拍好像《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苏州河》和《春风沉醉的夜晚》也是,感觉娄烨的电影都是拍给城市和雨的,看一部文艺电影记住一个城市风景和一场倾盆大雨,强烈的作者风格看得好过瘾,玩游戏似的在不同电影里找共同点。
首先,我还是挺喜欢娄烨的。
其次,这是一个烂片。
先不说那种堵着人脸拍、晃来晃去的特写镜头在这个片子除了让人头晕没有其他用途。
只说这个改编自天涯热帖的狗血故事,真的有必要吗?
在这个时代,我们每天看到的新闻都是重口味的,都是狗血的:桥塌了,人死了,官员被抓了,网友被和谐了,小三小四小五,二奶三奶四奶,一抓一大把,大家都已习以为常,看看而已,看完了继续为生活奔波。
毫无疑问,导演想反映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是知识分子的情结和宿命。
而拿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娄烨一定也犹豫:是不是太狗血,太庸俗了?
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开脱:这正是真实的社会面貌啊,我是忠于生活的。
于是一个像《搜索》一样的烂片拍了出来。
怎么说呢,在每一个时代,好的艺术作品反映的都不是时代的表面,而是它的内核。
当一个时代过于严苛和保守,像穆斯林一样带着面罩,隔着面纱,人人都看不到它的面貌,艺术家们就应该创造出尖锐的重口味作品,刺破它的面具,让人看清它的面目;但是当一个时代过于放荡,毫无底线,像一个妓女一样一丝不挂,人尽可夫,艺术家们应该做的,不是帮这个妓女拍一部A片,而是为她穿上一件合体的衣服,让麻木的人们看到,让这个妓女感觉到:她仍然是一个人。
只有这样,艺术作品反映的才不是社会表面被涂上的油漆,才有可能是时代的横断面。
可是大家为什么都不肯为这个时代披一件衣服呢
在那座浮城,人们的生活被标上了价码。
古老的权力正在以新的形式迅速发了芽,人们借助着对物质的占有重新拥有了特权身份。
那些令人艳羡的幸福家庭,像是被摆在了精品橱窗,他们事业有成,男帅女靓,孩子像天使,房内有楼梯。
他们的生活去除了表面的污垢,像一个外面光的驴粪球,所有的丑陋都被遮盖,与此同时所有的危机也无法揭开,它们直接来自于情感的深渊和欲望的沟壑,不能被调和。
《浮城谜事》里的乔永照,一个携带着“成功”标签的男人,他仿佛一个讲规则的消费者,他已经习惯于用付款去解决一切问题。
他用为妻子换辆新车为说辞,来把自己的早出晚归与家庭的幸福未来紧密捆绑;他用钱来换取和一个漂亮女大学生的短暂交欢以及出轨的快感;他用“好好弹,将来爸给你买架钢琴”,来鼓励自己正在练琴的私生子。
这些事情听起来并不残忍,如要对照现实,似乎他的做法还合乎一定的理性,这种理性与这个社会匹配得严丝合缝,让人觉得这是人之常情的一部分。
如果从一个细节看去,乔永照可能是个体贴的好男人。
但问题就在于那些用物质兑换来的关系并不是能够完全把握的,有一天这些人会发生变化,会改变想法。
物质上的富足值得信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简单直观,容易分辨。
但正因为简单,它才回答不了复杂的人性。
所以说,这个时代最尖锐的矛盾就是过于单一的评判、奖励手段与人无穷的欲望之间的不相匹配。
与乔永照类似的男人千千万,符合时代需要的个人条件让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得到的更多,就如一个有钱的大叔应该有一个爱钱的萝莉作伴。
看起来乔永照占据了更多的情感关系,享有了更多的性伴侣,然而事实是没有一个他爱的人让他停下来,他只能用爱情之外的方式不断地回报自己,给自己制造更多的麻烦,然后在这些麻烦中苦苦周旋。
影片的故事之所以成了谜,是因为其后的铺展越发的错综复杂,多年前的一次隐密偷欢,组成了一个婚姻之外的家庭;情人对妻子有意为之的暗示,较量和复仇就在无声处正式开场;两个女人,一个富二代,愤怒和狂欢,在大雨滂沱的傍晚,意外的杀死了乔永照的小三蚊子。
物化了的生活突然要面对婚姻、欲望和死亡的难题,大家都瞬间沦为一个束手无策的小孩。
对于蚊子的死,没有人是无辜的,你甚至搞不清谁才算是真正的凶手。
这样的乱局中,一名拾荒者目睹了蚊子被害的经过,他看到陆洁和桑琪都参与到了这一次事故中,并且是主动加害的一方,使得整个事件有了更大的讨论空间。
我很喜欢这个改编的设定,娄烨想要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知道我们的秘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已被莫名的偷窥者看在眼里,只是没有说破。
而比这更可怕的是这些秘密开始有了连结,拼凑成一桩悲剧的雏形。
这是让人沮丧的城市,女大学生蚊子在事故发生之后,整天对她着微博上照片意淫的乔永照即刻取消了对她的关注,她对他是彻底的物的存在;而撞死蚊子的富二代买通了警方,赔给死者家属一套新房,就顺利脱身了,那个死去的人只是一个麻烦。
所有坚硬冰冷的都解决不了问题,所有柔软炙热的又都被抛弃。
当我们处在这样一种关系中,人们都丧失了作为人的权利,他们只是被收买。
陆洁被表面美满的生活收买了,蚊子被最简单的物质收买了,拾荒者被砸下来的钞票收买了,办案的警察也被富二代的老爸收买了,而蚊子的家人被一套房子收买了。
只有桑琪,她是爱情里的理想主义者,只有她还保有热情,对生活有所期待。
也只有她,会无条件的接受爱人,所以在一个巨大的悲剧里,她竟然尝到了些许获胜的喜悦。
这样的家庭和悲剧并不离奇,它们就嵌套在这样的社会结构里,它们的存在和发生成了必然。
娄烨说,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它就是这么狗血。
我不相信生活就止于此,但娄烨确实用镜头戳破了一个时代症结,就是我们自身的矛盾,我们的观念、想法和实际的作为远远不能达成统一,所以当我们作为旁观者观看自己的故事,也会震惊和心痛。
在又一个暴雨之日,乔永照发疯似的拿起铁铲向拾荒者身上拍去,他在那名目击者的身上宣告了内心的崩溃。
有些人说这个情节好啊,就应该是这样,一定是这样。
娄烨填充了足够的细节,使得影片更合乎人性,这些杀人犯可能和我们持有相同的逻辑。
平静如水的生活只一个小小的变量就扑朔迷离,波澜四起。
影片的结尾,蚊子的母亲在路边为蚊子烧起了纸,终于,一个人还会纪念起另一个人,只是在快速流动的时间里,在令人窒息的暴雨里,在从前的爱人隐忍难辨的表情里,这已经变得很奢侈了。
娄烨、郝蕾、李志、沼泽、武汉、爱情……太多让人心动的关键词让人没有理由不走进影院去为票房做贡献。
满心以为提前看了预告片就有所铺垫有所缓冲,以为顶多就让心里再多难过一点就罢。
却是高估了时光的能力,时间从未能够改变娄烨直戳人心的能力,于是伴随电影的是我从始至终几乎窒息的揪心的疼痛。
时间也从未能够避免爱情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刻下深深浅浅的伤,于是爱情来的时候,无人幸免,无人不苦。
影院里很冷清,几乎成为我和同行的朋友的包场。
也许是不满自己喜爱的导演不被热捧,心里已经埋下幽怨的基调,于是当李志的声音在影院里弥漫开来的时候,我的心瞬间就被揪住,狠狠的。
而娄烨亦毫不含糊,一开场就在激昂的《欢乐颂》里上演死亡,很显然的,揪心窒息的感觉是再也不会散去了。
之后的之后我在满心低气压中看完了此片,甚至电影散场灯光亮起来的时候都还呆坐在椅子上无法缓过神来。
一颗心就像被带茧的手狠狠捏住,钝钝的沉重的疼和些微的犀利的刺痛交织不散,更多的,是喘不过气来的压抑。
后来沼泽的声音浮进耳畔的时候才明白了这种整颗心悬在半空中惊慌的落不下来的感觉的源头,原来,全是因为这些“惊惶”的爱。
“无论我裹着多少衣裳/也掩藏不住我的惊惶/无论你笑得多么温柔/也抑压不住你的悲伤//可你说前面多少荆棘/也阻挡不住你的勇气/无论我变得多么脆弱/也摧毁不了你的执着”。
离开影院后我依然恍惚的无法回归现实,而之前那些深入人心的摇晃的镜头让穿着近10cm的高跟鞋的我在奔驰而来的地铁面前头晕目眩几近摔倒。
后来才明白,不是镜头惹的祸,不是高跟鞋惹的祸,是因为我一直在发抖,是因为电影击中了我,让我难以自拔。
因为看过的预告片让我好难过,所以在电影初始时就跟身边的朋友说,没准我会哭。
结局却是欲哭无泪,只剩难言的隐痛。
一部能让人想要说千言万语却又失语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所以除了说真牛逼还是说真牛逼!
电影是可以归入都市悬疑片的行列的。
导演做足了功夫,所有要素都齐了,还紧跟了社会现状:富二代,微博,情人,炮友……忽略这些现实的因素和扣人心弦的剧情,我只想谈谈感情,只因一切皆由情起,亦由情灭。
******************以下内容主观色彩浓厚且有剧透,慎看***************** 她是妻子陆洁。
起初的陆洁还有柔情温婉的笑脸。
女儿可爱乖巧,丈夫事业有成疼惜人,于是她心甘情愿回家当让丈夫放心的家庭主妇。
他们温柔的亲吻做爱,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完满。
短暂的温情几乎还没产生温度桑琪就带着儿子宇航好似无意的闯进了她的生活,没有巧合,只有注定。
她骗不过自己的眼睛和聪明,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她痛哭流涕,她愤怒难当,然后选择了沉默着暗自对抗。
但是显然战争永无胜局。
浮城里的情欲此起彼伏,即使走了小三,还会有小四,死了小四,还会有小五……谁也无法比谁多幸免多少。
于是后来晃动的镜头里,素颜的郝蕾在我的视线里几乎只剩下了一双,绝望而哀怨的眼。
她深爱他,所以她恨她闹,却无法向那个像他的小男孩下狠手。
所以她在黑暗中静静流泪,也在背叛中依然坚定的说“我爱你”。
她也曾以为他会回来的吧,所以尴尬的相逢中她依然假装无事人一般的跟女儿说“你看爸爸来接你了”,哪想男人却说“你先回去吧”。
她终于彻悟,这个男人,永远不会只属于她一个。
她不能忍,于是她选择离开,选择“不记得了”。
只是那双淡漠而绝望的眼让我们看得清楚,这场因爱而生因爱而灭的婚姻,她怎可能忘却。
何况,她还砸了蚊子满脸的血,那个暴雨的日子,怎可能不记得。
如同最后沼泽的吟唱“爱就是奇迹,你就是希冀,我却没有勇气”,于是她终是选择了放弃。
她是情人桑琪。
伍尔芙说,“出来找乐子的男人,碰上用情太深的女人,犹如钓鱼钓到白鲸”。
桑琪就是永照钓到的白鲸,所以无论多苦多难多委屈她也无怨无悔的为他倾尽一生。
预告片里出现的电影里没出现的一幕其实让我觉得很心疼她。
“他跟你做爱的时候什么样”“很温柔”“我也想要温柔的”。
她是羡慕陆洁的。
同样是永照的女人,当陆洁陪伴永照柔情似水的度过每一个慢慢长夜时,她却只能默默地在简陋的屋子里炒着菜等候她深爱的男人短暂的出现然后又离开;当永照和陆洁柔情似水的做爱后,迎接她的是大骂的“骚货”和强势的“入侵”。
同样是永照的孩子,当陆洁的女儿舒适的坐在车里跟随母亲回家时,她却只能跟宇航在风雨里踽踽独行;当陆洁的女儿在专门的老师教导下学琴时,她的宇航只能拿小手戳着简破的小琴听爸爸许诺一个无望的大钢琴。
面对外物,物质的弱势让她显得有些尴尬的瑟缩。
但面对深爱的男人,她从未却步。
她羡慕陆洁,说白了羡慕的是陆洁得到了更多的爱。
她的醋意不在外物,只在内心。
就像她后来呓语一般的轻叹“其实我现在特别的幸福,我就想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切的一切更加印证了后来她倔强而决绝的吐出的那一句“我就要这个人。
我吃过苦,我什么都不怕”。
当她终于跟自己深爱的男人和这个男人给予的小宝贝一起坐在散满阳光的教室里听老师弹琴时,她露出了前所未有的腼腆甚至青涩的幸福的微笑。
感情面前如此坚韧的女子其实是让人心生畏惧的,但也是最让人动容的。
她永不妥协永不言弃,终其目的,只是为了一个字:“爱”。
她是复杂的,她想利用正室赶走新欢,才酿成了连环的悲剧;她是纯粹的,要的只是他,只因为他是他。
抽离掉伦理道德的面纱,也不过是因为爱太深了罢。
如若不是那些层出不穷的新欢让后来的她难以承受,是否她甚至都不会谋上位,是否大家都能即使傻逼也相安无事的盲目幸福着呢。
他是丈夫乔永照。
他是最有情的男人,爱人情人,人人关照到;甜言蜜语,句句发自肺腑。
他也是最无情的男人,谁都爱,其实就等于谁都不爱;说到底,我宁愿相信,他不停的猎艳不过是因为还没遇见最爱。
他爱陆洁,否则他不会请求警官“不要告诉我的妻子”,更不会求他的情人“不要再见她了”,他竭力的保护着她和他的家庭。
他也爱桑琪,否则他不会在难以自控的愤怒打骂后因自责心疼而使劲的打自己骂自己混蛋,更不会天天坚持去看一看陪一陪这位无怨无悔的情人。
而面对那些层出不穷的新鲜躯体,也许他只是在名利场中压力太大太需要释放和雄性本能的刺激。
只因看穿了他的分裂他的脆弱孤单,所以对这样的男人我是有怨怼的,却又是包庇心疼的。
他错了,他也没错。
谁都有可能在浮世中遇见相似的纠结感情,所以谁也没资格进行是非的评判和道德的指谪。
电影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于是这些情欲和阴谋交织的故事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周遭上演,只是因了没如电影一般的闹出人命就沉沉浮浮随风散去了。
我们都活在谎言与真相交织的大梦中,有时谎言就是真相,而真相亦是谎言。
一切皆可信,一切皆不可信。
只是天空有鸟飞过,就必然留下痕迹。
痕迹终会消散,或者,终在某一刻生发出一朵鲜美或者糜烂的花儿。
消失或者美好或者败坏,皆是代价。
她是在校大学生蚊子。
永照说,我跟她就一次,然后删掉了微博上的关注。
警察说他们就是一夜情。
而这真的只是一次微博的约炮和一夜情吗?
如果是,她怎会在微博上发着迷茫的自拍照问“我该怎么办呢”,怎会嘟囔着嘴撒娇的问“乔大鱼,下周六周日你有时间吗”,怎会肆无忌惮的在大街的中央黏住这个成熟的男人索吻呢。
我想这是一场新的爱恋的起始,只是还未待她学会选择爱或者不爱,选择离开或者承受,她就永远的消失在了一场连环的爱的“谋杀”中。
她赢在了年轻,也输在了年轻。
后来散碎的星火中她的灵魂终于离开,黑暗中转身跑开的身影不知到底是甘心还是不甘。
只是一切终究是该结束了。
出于私心,其实我是希望一切就停在这就好了,希望那个无法忘却蚊子的秦哥不要再查下去。
就让接受私下和解的蚊子母亲面对没有温度的房子和存折去悲伤车祸的残忍就好(如若她得知了真相会不会反而更加崩溃),就让大家都暂且幸福吧,哪怕只是看起来的。
可是娄烨还是让永照和桑琪在几个月后接受了警方调查,他坚持了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他是对的,只是我不够坚强,犬儒的想要幸福假象也不要残忍真相。
有情皆孽,无人不苦。
而到处都有痛苦,而比痛苦更为持久且尖利伤人的是,到处都有抱有期望的等待。
无人能够评说更多。
所以让我们祈祷,不要爱上这样的男人吧。
如若当真爱上,果断离开或者就勇敢承受,尽力不要伤害别人,然后自求多福吧。
痴愚如我,选择隐忍伤痛,勇敢去爱。
仅供参考。
——2012/10/20夜。
看完电影2天,在补上了<花>之后,才突然意识到:当娄烨声称自己从拍自己的故事转向了拍别人的故事时,也渐渐地从(个体的)“情绪”走向了 “关系”---人与城市的关系,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细想起来,在娄烨摇晃的镜头之下,那些城市总是晦暗的,却带着一种暧昧的鲜活.不论是<春晚>里的南京,<花>里的巴黎,再到如今<浮城>里的武汉,他似乎总能从类似于后街的地方找到一些缝隙,通过镜头的放大,击中那些对这个城市无比熟悉的人们.南京和武汉都在江边,巴黎也依傍着塞纳河.可水的存在远不足以成就一座“浮城”,哪怕加上娄烨近乎标志性的雨水也不行.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建筑在娄烨的某些镜头中确实宛若浮于水面;但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漂浮其中的除了可以是建筑,更可能是记忆,情绪,味道,关系这一类难以用手指去触摸的东西.<浮城>的开场是一起死亡事件.由此引出了一个过着双重生活的男人和一场正室小三间的缠斗.狗血的气场挥之不去.然而,看到最后,你会发现死者最终成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人,一个局外人,一个偶然.她全然地无涉于那个名为“婚姻”和“家庭”的战场,而顶多只是被人当作了棋子.她的无足轻重无限地接近于微博上取消关注时的简单与随意.但问题恰恰在于:就是这样的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她死了.在日本的本格派推理小说中,通过精密的设计与执行并最终成功行凶脱罪的群体性犯罪并不少见.<浮城>中的情节与此有些类似,区别只在于:在<浮城>里面,大约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心一意想要置少女于死地的.也即,如果有“如果”,少女本是可以不死的.进而,少女之死站到了精密设计的对立面.整个事件的谜题也不再单单落于作为旁观者要如何发现少女抵达死亡途中的一次次推手,或者说案情要如何告破.这一切都显得过于表面.或许娄烨真正想要追问的是: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造就了这种无意识之下的偶然---当这种偶然以死亡事件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被迫不得不去面对这种偶然.我想,这大概是为何娄烨会在影片名中加入“谜事”二字,且将英文名直截了当地敲定为“mystery”---城市是谜事的舞台的原因;这也能解释为何在临近影片的末尾,在接连呈现了女孩的死亡翻滚和对拾荒者的暴力击打后,娄烨选择给出了一段甜蜜温馨的室内长镜,仿佛在暗示:在偶然之下,美满的背后,死亡与暴力如影随行.每个人都可能偶然地吃到那颗由幸福糖衣包裹着死亡的水果硬糖.比起精心设计的本格式谋杀,<浮城>中少女的死更接近于一次自洽的非正常死亡.之所以会选择“自洽”这个形容词,是因为事件里的每一个人都不过是在依据自身利益和情感行事.整个过程显得十分连贯与自然,死亡变得像是某种自组织系统的正常产出---每个人都不是凶手,每个人都又是凶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就此将凶手认定为这一事件背后的人际关系么?甚或于将它定义为“结构性的谋杀”?于是,问题变成:这是一种怎样的结构?是谁的结构?在此,轻易就得出 “城市生产偶然性死亡”这样的结论无疑是十分脱线的.显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死亡.我想,没有人能通过统计确证城市与偶然性死亡之间的关联度究竟有多高.唯一无法否认的,是这种城市与偶然性之间的关联性.并且,这种关联除了指向死亡,也还指向其他更多的面向.重要的是,这样的偶然性似乎很大程度源于人口的集聚,就像布洛克说的那样:纽约有800万人,就有800万种死法.在这当中,城市变成了媒介,在这种人口的集聚之上孕育和催生出各种错综复杂的偶然.而这种催生和孕育的过程,或许才是娄烨在<浮城>中打算追问的真正谜题.一次偶然的死亡,让我们偶然地察觉到了一块城市人际网络的碎片.我们并不清楚,在现实中,抑或在娄烨的镜头下,这样的碎片是以怎样的方式悄然流转于城市建筑中,串联起一个又一个的城市生活空间.如果正是这种潜隐的特质使得城市看上去如同浮于巨大的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我们或许可以说:每一座城,都是浮城.而娄烨之所以能成功拍出了南京与武汉的气韵,也恰恰在于他没有一味地把镜头留给城市建筑的表皮,而是选择在晃动中深深扎根于室内(interior)空间的诸种细节. 在<浮城>里,武汉是属于乔永照,陆洁,桑琦,蚊子,警察,富二代的;在<花>里,巴黎却几乎仅仅只属于“花”一个人.花在巴黎的几次搬家,在若干地点场合的性爱,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次地尝试和试探,想要看看究竟能通过怎样的方式---做爱时彼此的气息与味道,还是舒适便利的公寓,又或者是一个值得托付的恋人---去融入一座城,去找到一座城.一座让自己安心,能被称为“我城”的城.不幸的是,电影中的“花”并没有找到,无论她面对的是巴黎还是北京.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说不知道如何去接近,去爱一个人.殊不知,我们其实也并不总是知道该如何去融入,去爱一座城.于是,我们才会看到电影中的“花”怀抱着爱(love)一头扑向巴黎的怀抱,却换来遍体的瘀青红肿(bruises),最终只能茫然黯然地往来于巴黎和北京之间,宛若漂浮于巨大的虚空(void)之中.无根的个体被各自巍然不动的城市实体衬托得轻微如凡尘.在电影<花>里,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娄烨个人的故事或情绪,而变成了旅法作家刘捷或者是女主人公“花”的故事与情绪.只是,这种对于“我城”的追寻,依然是娄烨所擅长处理和表达---在我看来,<花>可以算得上一部十分整洁的娄烨作品---的个体与外部世界间的情绪对话.换句话说,是个体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其出发点依然是个体的.而在<浮城>里,娄烨才比较彻底地由个体走向了群像(这大概也是为何不少人认为<浮城>中人物刻画不够饱满的原因),开始去处理一座城与一群彼此勾连的人之间的桥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由<浮城>,娄烨才真正地由“自我”走向了“别人”/“他人”, 由“我城”走向了“浮城”.
一个习惯性出轨的男人,两个斗智斗勇的女人, 一场车祸,两条人命, 一盆好大的狗血,一个关于欲望、嫉妒、恨与爱的故事。
影片里武汉的天气,不下雨的时候灰沉沉,一下雨就如决堤般瓢泼,就像女主角的生活,一无所知时平淡稳定,谜底揭开瞬间崩塌。
恨意总是如此直接又无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只不过是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小三等待多年终于站在明面,巧意设计终诛己心。
男主角跟责任信任温情没一毛钱关系,游走在女人和女人之间,可惜没有深剖这奇葩男人的心路历程,在一众女人之间,他不过是个引发戏剧冲突的工具。
上一次看娄烨还是久远的《颐he园》,还是郝蕾,演技愈发沉着洗练,丝丝入扣,女孩在雨和血中翻滚、挣扎、掉落的段落是全片的高潮,配乐高能,重重击打观众上悬的心房,烘托到此的悬疑感也得以纾解。
结局很和谐,然而情之乱局,何以为解?
最后,大爱尧十三。
Film maniéré et creux. La caméra "à l'épaule" est portée par un malade de parkinson, l'effet perd tout son sens possible et ne fait plus que gêner, voire agacer. Les personnages sont vides, leurs sentiments et motivations négligés, l'histoire avance par vignettes, comme une bande dessinée ou un storyboard, sans aucun souci pour le spectateur, qui doit lire les signes donnés, sans qu'on prenne la peine de le faire y croire. L'invraisemblable est de rigueur dans cette ville présentée comme immense qui fonctionne en fait comme un village de 50 habitants: Le policier en charge de l'affaire est l'ami de l'ex de la victime, un clochard retrouve sans peine où habite une femme qu'il n'a vue qu'une fois, la femme trompée sait à quel moment son mari va passer sous ses fenêtres avec une maîtresse, le garagiste n'a qu'à se pencher pour retrouver un indice, rien ne manque. L'absurde règne et le pénis est roi: la femme trompée le veut aussitôt pour se rassurer, et il servira à punir celle qui n'obéit pas... à se demander pourquoi une pelle est nécessaire pour tuer, à la fin, quand une telle arme était à disposition. Ne vous fiez pas au titre, aucun mystère dans cette affaire criminelle transparente, et aucune unité dans le film, mais une succession de scènes pour se faire plaisir: la pluie, le sang qui sort de la bouche au ralenti, le fantôme de la malheureuse, la ville tentaculaire... On répondra peut-être que justement, c'est ça le Mystère: toutes ces questions auxquelles on n'arrive pas à répondre... je dis: c'est un peu facile.
“这是一次意外,但命中注定,这是一场爱情,但在阴谋里。
这是一次谋杀,但没有凶手。
而我们没有人能逃脱关系,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日常生活。
”——电影《浮城谜事》的预告片亮出了这样一段文字。
这让我联想到另一个论断:“一人犯罪,整个社会都是同谋者。
”这句话我初闻自电影《武侠》,但放在这里显然更适合。
电影开头的一段雨中飙车事故,简短、犀利而疯狂,用极具视觉冲击的电影语言引出一段悬疑命案,与开放式的结尾(忽略掉最后那段强加的说明文字)形成呼应之势。
这不是一桩简单的交通事故,到底谁是凶手?
电影改编自一个天涯热贴,原贴洋洋洒洒的一百多页,网友盖了无数层的高楼。
楼主是一个署名“看着月亮离开”的女性,写下了自己心痛的经历。
关于原配和小三的话题,引来了无数同病相怜的网友热议和吐槽。
原贴名为“看我如何对付小三和贱男”,以一个女性视角呈现了一段支离破碎的婚姻关系,而《浮城》的编剧挪用了这位女性的基本素材,并对这个私人性的故事加以社会化的拓展和电影化的改造。
电影仍然以郝蕾这位女主角为叙述主线,但不再局限于她的个人视角,加入了命案、凶杀、侦破等元素,使电影视野更为开阔,更加引人入胜。
首先,如果一个女人,她的老公去找别的小姑娘,我会有几个选择?
A 一哭二闹三上吊B 去偷偷跟踪取证或找小狐狸精谈话C 彷徨无措去找闺蜜或父母想办法D 找律师或私家侦探但是,这个片的女主……竟然没有选择以上任何一个选项,而是选择了……一石头把小狐狸精拍死Σ( ° △ °|||)︴拍死Σ( ° △ °|||)︴拍死Σ( ° △ °|||)︴她……她怎么了?
她不是大学生嘛?
受过高等教育的,好像还有个公司,应该很聪明,怎么连杀人要偿命这点基本的常识都不懂,随随便便就这么冲动杀人了呢……还好蚊子没真的死。
但是我们的女二……她居然做出了同样的举动!
……这下蚊子真的死了。
这两个女人是怎么回事啊……男人不要她们了,她们就……就……不要命了?
然后后面警察开始取证,我还以为要进入推理或者心理的环节……描写现代人心中的孤独与不安什么的。
但是……居然男女主角的结局都没交代,一行字幕“两人去公安机关接受调查”就结束了……字幕交代结局……所以这个片子虽然气氛不错,挺阴郁的,音乐也好听,但是我还是不太能接受这种设定……另外关于选角。
从我自己的审美看来……女一号很漂亮,身材也不错,一看就是传统的中国妻子的气质;女二号有点苦相,但总还是比较好看;女三号,那个蚊子,真是……说身材没身材说长相也一般,确实不懂男主为什么要找她一夜情……再者,这个男人确实很帅,但是……也没看出他有什么特别招人喜欢的性格,怎么两个女人就死心塌地到了为了他可以去杀人的地步……
他让你流泪,让你失望,尽管这样,他站在那里,你还是会走过去牵他的手,不由自主,爱一个人,大概就是这样。
但如果爱真是这样,那么《浮城迷事》里你会喜欢小三桑琪,相比正房郝蕾饰演的陆洁,她对于爱情更坚持,不顾伤害的坚持,忍辱负重,终于上位成功,也算一个二奶励志史。
这是一个微博勾搭出的一夜情引发的血案,当然这并不是《浮城迷事》全部的内容,秦昊饰演的乔永照有令人羡慕的家庭,还是两个。
正房美丽温柔,女儿天真可爱,有自己的公司,住着大别墅,二奶也很乖,替他生了个儿子,生活简朴无欲无求,但这一切并没有让永照停止猎艳,这也有了后面的一连串让我们觉得匪夷所思的故事。
不得不说娄烨依然有玩艺术的心,但这部电影却明显向商业妥协了,千万不要小瞧女人的嫉妒心,正房二奶联合对外敌,再关起门来斗智斗勇的厮杀,无非就是为了爱,爱有多深恨就有多可怕,当她们轮番殴打另一个永照的“泡友”直到死亡时,她们已经在爱里迷失了自己。
看《浮城迷事》的时候,我跟坐我身边的好朋友聊天,我说你咋来看了,他说特别喜欢郝蕾,我说好吧,脑子里已经在开始想象郝蕾待会要如何脱。
但这个想法在整个看片的过程中已经被忽略掉了,我惊讶于这种远离我生活的爱情模式。
我无法将自己投射到陆洁身上,因为没有一个女人愿意去经历爱情撕心裂肺的背叛,我也没法认同桑琪,我觉得在爱情里面至少要保有那么一点尊严。
都说电影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确实是源于生活,因为二奶已经司空见惯,但也确实高于生活,我无法猜测男主角永照要从不同的年轻肉体上去寻找什么,他迷失的是感情还是生活?
到最后他抡起铁锹杀人的那一刻,一下一下的击打,我似乎有些明白他了,也明白在这个高压的世界里面,任何超乎想象的故事都可能发生,爱和恨常常在一念之间,如果没有控制情感,心里隐藏的魔鬼随时会跑出来杀掉别人也毁灭自己,不只车永照,陆洁,桑琪。
娄烨的电影有一批死忠的粉丝,裸露真实的生命状态是他的一贯风格,我不算他的粉丝,可能是老了,我已经害怕看到真实世界的丑恶,婚姻,情感,诱惑,欲望,面对这些要经历的争斗与抉择让我非常害怕。
可笑的是在我感慨这个电影让我有多纠结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故事在我身边真实存在,我推荐给我最好的姐妹看,我说你去看看娄烨的新片《浮城迷事》,里面会给你很多思考,也许会改变你的一些决定。
爱一个人没有对错,如果对于我们的爱情,加上了自尊,世俗的眼光,没有尽过全力就放弃那也不能称之为爱情,但我们在准备掏出一切真心扑上去的时候,是否还是要冷静的衡量一些事情,这个男人是否值得爱,他懂真正的爱你吗?
至少我觉得车永照并不是一个值得爱的男人,他对谁都没有爱。
在《浮城迷事》里面,唯一相对正常人是郝蕾饰演的陆洁,对待爱情的冷静是每一个女生应该赞赏的,当有爱的时候我们珍惜,对他好,关心,照顾他,一旦爱不在了,即使痛苦,也要放弃执着,不要恨他或者任何人,安静的忘记,不然爱的天使变成恨的魔鬼会让我们丢失自己,狼狈不堪。
这个电影推荐给所有女生朋友,这个肉欲高压的社会,随时可能遇到小三或者被小三的女孩们,可以看看这个电影,同时这个电影也推荐给所有准备身体出轨或者心出轨的男生朋友,请学会爱才去爱一个人。
那件咖色的外衣配左脸四十五度近景一定是故意的!内地最喜欢的导演、编剧、演员。不评论了……
国产垃圾伪瘟疫片,看了总有一种“卧槽这玩意都能上那劳资也能执导筒!”的快感。这种本子压根就没必要拍成电影吧。
家门口同一场景,陆洁对女儿说:“安安,爸爸接你回家了…”,桑琪对儿子说:“宇航,爸爸回来了…” 此景一出,三观就重塑了。娄烨的电影镜头美到爆,甚至有时候看他的电影不一定要看讲什么故事、表达什么主题,能被他的镜头在影院里包围和感染,就是一种享受。
郝蕾还是有气质的,尽管发福
万年不变的晃,狗血猎奇的剧情,但我理解他们的感受。喜欢郝蕾苍白倔强的表情,以及结尾李志的歌和城市车拍。娄烨和有关部门的一场审查博弈
麻麻那个叔叔怎么那么快就硬了呀!!!!!
1,镜头仍然是娄烨式的。2,环境几乎淡到无,人物是唯一的主角,情感是唯一的主题。3,两女的对戏可以更生猛些。4,既有孩子,却无父母范。5,故事上多处瑕疵,巧合太巧合。6,双重生活与警事交叉的叙事处理好,感觉警事方稍弱,人物可以开拓开。7,人物情感的描摹大陆导演大概无出其后。
天涯网友的狗血故事。
【文艺片】讲的是正房和小三弄死小四,之后小三成功上位的故事
一个好剧本,被拍成了烂电影
娄烨说,乔永照最爱的人还没有出现,他只是在处理身边的麻烦事。爱或不爱不应该只是游戏,它放荡卑贱可歌可泣。另外,李志的片尾曲还可以…
她坐在车里,看着他们一家三口将从超市采购的东西塞到后备箱时,眼泪决堤;他坐在幼儿园,身边的女人冲他浅笑,他的目光却游离到了窗外。爱情就是这么百转千回,生活就是这么跌跌撞撞,命运就是这么阴错阳差。
《浮城谜事》的现实质感一直保持得很好,几乎没有虚浮造作的时刻,对情绪的捕捉始终和情节的推进咬合在一起,情绪和立场是下一步每个人物走向何方的渊薮。一个“情欲”层面的恶以及情爱“胶着”带来的更加严重的“罪”,从男人发源,引出了女人内心的阴暗面,直至局面不可收拾。他人是地狱,自己也是。
正式智斗n个小三的故事。。。没想到小三太多。。。被黑了。。
娄导片子里的男主都神似啊!那个警察叔叔我总恍惚觉得是郭晓冬。
一句话概括剧情:小三设套让原配杀了小四。因为是根据天涯网贴改编,所以整体情节异常狗血,男主就是个莫得感情的做爱机器,整一个种马人设,除了暴食以外,集齐了另外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等六宗罪,也很好地体现了【柯立芝效应】的作用,一旦有了新的交媾对象,性不应期就大大缩减。因为带上了一些凶杀、悬疑的元素,所以也带着点商业气息,而娄烨继续用他特有的手持摄影赋予画面独特的审美气质,只是文本已经决定了艺术高度,这些小三小四的故事遍布于各种法制栏目科普剧,很难玩出太多新花样新立意了。倒是被新冠病毒无情肆虐的武汉确实是电影导演非常青睐的拍摄取景地,本片也将这个故事安排在了这个有着特殊地理位置和异样风土人情的城市,显得格外意乱情迷,尤其是那段在老宅一爸二妈二孩的交错时刻,真的太魔幻了。
冲着时光网上8.0的评分去看的,结果...结果...根据天涯上改编的帖子完全被娄烨给拍毁了。其中一颗星完全是给郝蕾的.....
郝蕾依然可以
大失望
与影观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