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夜看完恐怖片,还深陷回味中,回味了几下就想写两句,结果刚你妹的写下两段停电了什么鬼。
黑暗中盯着电脑屏幕愣了个一分钟。
确认自己没有漏尿。
接上面牢骚。
这部算是非常规恐怖片。
然而唯一的败笔偏偏就是后段出现了常规恐怖片的庸俗套路,即依靠主角非理性的作死行为推进情节。
我是觉得就算导演再怎么对故事本身不讲究,这种方便主义也实在是过头了。
虽然说跟幽灵面对面的情节前面有铺垫吧。
但是那强行接梗的方式还是太生硬了。
的确导演就没说清楚瘟疫一样的幽灵到底哪来的,红色胶带封印的不能打开的房间是怎么回事,怎么的东京就变成个鬼城了。
故事是有一些莫名其妙的。
然而期待这个片子给一个明确的起承转合故事线本来就是选错了片。
我倒是还没看美版,但是依照美版翻拍的一贯尿性可以推测美版会更符合这类需求。
我的感觉上,黑泽清的影像风格侵略性实在太强,已经进入一种精神污染境地。
让人压抑的慢节奏,让人压抑的低机位和让人压抑的超长镜头,怪异全在画面中,看似不经意一笔带过实则精心编排,看得越细越觉得诡异,这点倒是跟闪灵的很多设计异曲同工。
以及莫名的怪切,烦躁的音效,时常突然停止而更让人烦躁的音效。
这部里使用的人声BGM真是烦到透顶当然我这是褒奖意味。
所以说比起那种突然蹦出个鬼脸然后配上个砸锅一样的音效单纯冲击心脏的低级桥段来说,黑泽清真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他的鬼就堂堂正正出现在你镜头中,怪异地行动,怪异地扭动,缓慢接近镜头,缓慢向观众渗透压力。
是有那么好几次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可视性恐怖?
大概是这么个说法。
同样让人烦躁的还有经常搭不上调的对话,经常搭不上调的电波。
比如川岛第二次去找春江;美智把朋友救到自己家中看似关切却忽视朋友最后的搭话,这两处极其明显。
那么就要说到主题了,人与人真的是在互相支撑,互相需要又互相理解吗?
啊,即使距离如此接近,人与人之间的心之壁却依然……呃,打住。
故事虽然暧昧不清,想说的东西还是清楚的。
在网络中游荡的鬼魂,感染的人如同行尸走肉;最后春江即使选择跟它在一起也仍然拒绝川岛的好意;死城东京和世界末日在十五年后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现在进行时。
从一开始导演就借春江之口直白道出本意——太接近就会死亡,太远又会走近的程序,那是用来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系统。
而拒绝他人选择孤独死亡的人们在化作黑影之后又不断呼救的情节成为了这段话的另一个补充说明。
啊,人类不就像豪猪一样吗,渴望靠在一起取暖,却又被彼此的尖刺互相伤害……呃。
考虑到片子的年代,那不单单是世纪末与世纪初的混乱期,更是御宅文化全面复兴的一个时期。
我倒不认为导演想谈的是高度发达的科技带来的疏离(那样会更明确电脑和互联网这个概念),而更像是开始泛滥的御宅文化和伴随而来的孤独。
活着就是孤独,死了就能跟大家在一起了——然而那只是想象,死后也是永远的孤独。
因为参加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去了北师的北国剧场看的这部影片。
剧场环境很好,还是软椅,因为没有在影院看过恐怖电影,所以很是珍惜这个机会.好好享受一次影院播放是用交卷的,而且电影业偏老了,是2001年的,画面泛黄,有的的时候字幕也会看不清!
不过比较喜欢镜头从人的背面,脖子部位拍摄过去的效果,感觉凉风阵阵……故事开头很平淡,简单描述几个人物,还有他们的生活背景!
那是一个电脑网络刚刚普遍的时候,很多人想学习一些新东西,或者工作所用,或者彼此保持联系,电脑网络便是很好的这样一个工具。
现实中的人越来越多的使用交通工具或者信号工具等保持彼此的联系。
其实这样终究冷淡了彼此之间的亲情、爱情、友情,渐渐的,人们发现自己与世界与他人莫名的产生了距离——我们始终是一个人一个光碟,一个网络,他们链接了另一个世界。
对于灵魂一说,每个人都持自己的意见 ,我只能说灵魂也有可能,但是思念灵魂者,或者灵魂所憎恨者都消亡了,也变成了灵魂,之前的灵魂也就消亡了……世界有没有足够的地方去容纳这些灵魂,这些灵魂还在我们身边游荡吗?
这些说法就更复杂了。
多少婴儿在出生的那一刻就丧生了,难道世界上有上百万,或者有亿亿个这种灵魂在我们周围飘荡吗?
但是,从一个灵魂的角度出发,他一定是孤独的。
这部电影也是如此阐述的。
孤独是无尽的寂寞,两个孤独的人在一起,也不会产生温暖,他们总是在寻求更多的依靠!
一旦无法释放孤独,很多人愿意选择死亡!
但殊不知,死亡更是无尽的孤独!
化为一滩黑影的灵魂,依旧在寻找所谓的回路从第一个死亡的人开始,他会牵扯到很多人的生活,爱他的人会因为孤独选择死亡,因为也许死亡就不再寂寞……接着,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第四个人,你,我,他……影片中最后的船上留下了两个人。
他们是成功的逃离者?
不能这样说,刚开始我认为是懦弱的人才选择死亡,后来发现,片尾留下的女主角是一个没有钟爱的人或者钟爱的事的人,她的生活里有爱的人,却不至于为了寻在她的“寄托”而奋不顾身。
这样的一个她才没有选择死亡。
到底我们看透了多少世间的爱恨情仇,我们顿悟了多少生死轮回!
谁能告诉我,下一站是哪里,如何寄托我们的情感!
让人觉得比死更可怕,充满末世绝望气息的日本恐怖片《回路》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大家好!
今天鲤鱼给大家推荐一部冷门的日本恐怖片《回路》,由黑泽清导演,2001年上映。
2006年被好莱坞翻拍,还出了两部续集。
不知是什么原因,这部在内地看过的人很少,我也是先看的美版,觉得很一般,过了很久才看的日版。
个人觉得这部是和《午夜凶铃》、《咒怨》一个级别的优秀作品,并且在寓言式的前瞻性上,甚至是日系恐怖片中最深刻的一部。
大年初一的上午,我出去散步。
每年的春节长假马路上的人都不多,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显得更加空旷,连往年早早在路边卖礼品的商贩都没有出来。
我一个人走到一座平时车水马龙,塞车按公里计算的立交桥,看着四通八达的道路,竟然没有一辆汽车经过,当时第一时间想起了看完这部电影时的感觉,让人觉得比死更可怕的,是永恒的、无尽的孤独。
四名年轻人一起在一家花店打工,本来负责制作一份目录的田口,突然消失连续几天都联系不上,同事对他都很担心,美智子心里更是有种毛骨悚然的不祥感。
来到田口家按了半天门铃,也没有人开门,美智子在门边的花盆下找到了钥匙。
跟大部分单身男人的房间一样,屋里脏乱不堪、无处落脚。
美智子以为田口不在,本想找到存有目录的磁盘就离开,却发现田口就在家里。
形容憔悴的田口与美智子交谈了几句,告诉她磁盘在哪里之后,拿了一卷绳索走进了隔壁的房间。
美智子寻找磁盘的时候,听到田口发出了轻微的声音,寻声前去查看,震惊的发现,田口已经在房间中上吊自杀。
田口毫无征兆的自杀,让花店其他的几个年轻人心生恐惧。
当他们一起打开田口留下的磁盘,更被眼前的诡异画面惊呆了。
田口呆若木鸡的站在电脑之前,身后的摄像头,与电脑屏幕显示的画面,形成了深不见底的无限死循环。
这部电影中,导演黑泽清使用了大量此类大景深的构图画面。
孤独的身影在深邃的画面之中,让人产生强烈的压抑感。
这种画面鲤鱼很小的时候就玩过,没有摄像头的年代,身前身后各放一面镜子效果是一样的。
商科的大学生亮介对于网络一窍不通,闲极无聊翻出了一张游戏光盘,按照说明书一步一步的安装到了电脑之中。
可惜鼓捣了半天,好不容易才连接上了网络,电脑中显示出来的,却是目光呆滞形如僵尸的人,行尸走肉一样木讷的画面,亮介被屏幕上的鬼东西吓了一跳,赶紧关闭了电脑。
倒头睡去的亮介被电脑连线的声音惊醒,看着电脑不受控制的再次开始播放之前的恐怖画面,大惊失色的亮介赶紧拔掉了电源。
电脑开始不受控制的自动操作,把亮介吓得够呛,赶紧跑到大学的计算机教室向高手请教。
管理员春江听到亮介的遭遇,认为是遭到了黑客的入侵,告诉亮介下次遇到如何操作,小白听得一头雾水,只好用笔一步步记下了操作步骤。
电影里的这段鲤鱼挺有共鸣的,我接触网络比较早。
具体那年记不清楚了,反正刚开始的一两年还没有QQ,成天混BBS和聊天室,用这部电影里的那种猫上网,下一首MP3得用半个小时。
大部分人都和亮介的水平差不多,那时会攒机器做系统的人,属于大神级别的高手。
当时很少人有人像导演黑泽清一样,清晰的认识到网络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
花店的矢部在看过田口磁盘里的恐怖画面后,一直觉得压抑无法释怀。
为了弄清真相,矢部决定前往田口家中寻找线索。
来到田口家中,矢部震惊的发现,田口上吊的地方,悬挂尸体的墙壁上,留下了一个人形的黑色印记,虽然他并不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却感到无比恐惧。
很多网友把这个黑色印记的隐喻,当做了广岛核爆给日本人留下的心理阴影,我最初看这部电影时,也是这样认为的,毕竟这和纪录片中,核爆把人体瞬间蒸腾留下的痕迹太像了。
看过这部电影大概一两年之后,无意间看到了一位日本摄影师,关于孤独死主题的画集,里面很多老人死后,榻榻米上尸体躺着的地方就留下了这种印记,尸体长时间没有人发现,渗出来的体液留下的黑色污渍。
摄影集十分具有震撼力,我第一时间想到了这部电影,黑泽清电影所表达的孤独感,我到那时候才真正理解,比起独自一人在绝望中慢慢死去,更可怕的是如果灵魂真的存在,死后永恒的日子里无尽的孤独。
从田口的家中离开,神情恍惚的矢部,看到一家房门被红色胶带封的严严实实。
想起自己刚刚看到田口留下的“密室的制造方法”,矢部撕开胶带走了进去。
本来空无一人的房间里,突然出了一个女人的鬼魂,矢部只能充满惊惧的看着鬼魂一步步向自己逼近。
另一边亮介的电脑再次自动连线,屏幕上出现了恐怖的鬼魂画面。
亮介试着用春江教给自己的方法保存网址,却没能成功,只好将画面打印出来,去向春江询问如何是好。
在机房找到春江,亮介说明自己遭遇的情况,却看到电脑屏幕上,一些闪动的光点,在毫无规则的跳动碰撞。
亮介好奇的问这是什么,春江告诉他这是研究人类社交关系的一个程式,两个光点相隔太远就会相互吸引,而当两个点结合到一起就会死亡。
电影中的这个设定,准确的描绘了上个世纪人类已经疏离,但是依旧渴望接近的社交心态。
而进入网络社交媒体时代,这种心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即使彼此吸引的两个人,也未必再有接近的欲望。
今年疫情爆发之后,我亲眼见过一个年轻人,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除了家人,没和任何人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一次都没有,所有的沟通和联系全部是通过网络完成的。
最近看新闻,微软、谷歌、Facebook等一些大的网络公司,有数万名员工将开始永久的居家办公。
不是疫情之后恢复上班,是一直独自在家中工作。
这个好处不言而喻,可以节省很多的办公成本、交通时间和资源消耗。
但是这也就意味着,人可以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没有机会看着别人的眼睛与之交谈。
我经常和年轻人开玩笑,真的能确定,那个在微信上聊了半年多的美女,是个女人吗?
孤独对于心智强大的人来说,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格调。
可黑泽清所描绘的,充满鬼魂游荡的世界,真的太吓人了。
友情提示后面会有完整剧透,想要保留悬念的朋友,可以先选择关注鲤鱼,看过电影再来看鲤鱼嘚啵嘚。
矢部自从在密室中遭遇鬼魂之后,开始变得郁郁寡欢、举止怪异。
美智子感觉到了矢部的变化,想要和老板请假去看望一下。
老板告诉她有时候对别人的热情,反而会对他人造成困扰。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止是网络时代的科技进步,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离,而是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如此。
我很小的时候住在东北的大杂院平房,南方的朋友没见过,北方年级稍大的朋友应该知道打煤坯是怎么回事。
北方的冬天平房需要烧煤御寒,但是质量优良的块煤很贵,每家都会买煤面和黄土用水搅拌以后,再用模具做成一块块的煤砖,冬天时砸碎了代替块煤使用。
在入冬前的一两个月,一个院子里的成年男性,会在星期天齐心协力为一个家庭完成这项工作。
一个冬天每个家庭要用掉几百斤煤,这项工作对于只有一个成年男性的家庭来说,独自完成是个艰巨的任务。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无论愿不愿意,建立稳固的社交关系抱团取暖,是生存下去的一个必要条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不断地提高,人类独自生存已经没有任何障碍,如果所有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那么关心他人,是否真的变成了一种打扰呢?
感性上我觉得人类相互关爱,是一种让人觉得温暖的关系;可是理性上,我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多管闲事,人家不一定需要我的帮助。
所以生活中如果没人求助,我更多的像电影中老板的态度,不给别人添麻烦,也少给自己找麻烦。
虽然美智子没有听从老板的劝告,试图去帮助面如死灰的矢部,可惜为时已晚,矢部还是将自己封闭在了密室之中。
事态变得越来越严重,大街之上随处可见用红色胶带封死的密室,和轻生作为了断的人,绝望的气氛在整个东京弥漫开来。
接连不断的目睹恐怖灵异现象发生,让所有的人心力憔悴,亮介想要乐观的去面对,春江则变得忧心忡忡。
亮介和春江想要乘坐火车逃离这座城市,发现每天拥挤不堪的车厢里空空如也,只有他们两个活人。
火车莫名其妙的停了下来,亮介想去车头查看究竟,一转眼春江已经跳下了火车不见踪影。
花店的老板和同事全部人间蒸发,美智子想要联系父母时,却发现自己认识的所有人,都已经杳无音信、失去联系。
回到家中的春江,终于找出了建造密室的方法,亮介赶来在门外呼唤她一起离开,春江的心门紧锁没有应声。
在空无一人的东京街道之上,想要逃离这座城市的美智子和亮介相遇了,两人发现能够遇见一个活人,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于是商量之后决定结伴同行。
黑泽清导演的这部电影,属于故事线比较淡化的影片,导演通过光线、构图、视角营造出世界末日的绝望之感。
2007年好莱坞僵尸片《我是传奇》,威尔·史密斯一个人在纽约街头游荡,整个纽约剩下的那个人,到底是幸存,还是比逝者更加的不幸,同样令人唏嘘不已。
两部电影《我是传奇》偏重于叙事,有着不错的故事线。
这部《回路》则不太关心故事的转折和逻辑性。
黑泽清的创作宗旨是,将深深的孤独感,通过电影语言传递给观众。
至于哪一种表现方式更好,则完全取决于观众的审美习惯,没有谁对谁错高下之分。
亮介想要带上春江一起逃走。
两人寻找了许久,终于在一座废弃的工厂内找到了春江,可结果春江当场开枪自杀。
逃亡的过程中,亮介前去寻找汽油时,被游荡的鬼魂袭击。
美智子找到浑浑噩噩的亮介,来到码头跳上一艘快艇,向着茫茫的大海驶去。
大海之中,幸存的人们在寻找可以停靠地方。
在一次次失望之后,船长下达了开往南美的命令。
进入网络时代二十多年以后,世界并没有像电影预言的那样,充满了四处游荡的鬼魂,可是已经有很多人生活在自己打造的密室之中。
让人不寒而栗的一部心理惊悚片,强烈推荐给大家。
微信搜索关注鲤鱼电影手册,B级神片(神经病的“神”)宝藏号,带给大家更爽,更酷,更刺激的观影感受。
所以这是个物理问题吗?
比如鬼魂是负电荷,人是正电荷,人不断的死鬼魂越来越多,鬼魂溢出来了,于是有人用红胶布制作密室,或者说回路,让鬼魂封在屋里,或者再回去阴间,至少不能到处乱跑。
但是鬼魂太多了,根本封不住。
人在的地方是人间,鬼魂在的地方就是阴间,所以鬼魂多了之后人间就变成阴间了。
因此人逐渐都化灰了,而鬼魂是有实体的。
人接触鬼魂之后,好像会发生一种类似湮灭的现象,所以鬼魂也一同湮灭了嘛?
但好像说鬼魂不会死啊?
这里的规则是什么,我感觉没有讲的很清楚。
也可能就是人的意志消沉了,失去生命力了,就化灰了?
前面我一直觉得胶布是把自己的家封闭起来保护自己但同时也造成了孤立,我觉得这个方向还挺好的。
如果胶布是为了封住鬼魂,我觉得这种设定差点意思。
影院好讀版 相較於片中過時的科技設定,或者是陰鬱的故事情節(一種大家都不想活卻又後悔不想活的設定)漂亮的構圖與光影讓這部電影在2020仍然強烈的震懾了我,也讓我忘記了這是一部訴說人類投向死亡擁抱,嘗試擺脫孤獨卻更加孤獨的日本式故事,為什麼?
因為在日本不是正是人太多了嗎?
太多的空氣要去讀不是太多煩惱了嗎?
.難道在無人的世界有伴一起逃亡不是最浪漫的事情嗎?
.或許這是為什麼在本片中角色們擔心的「阿不想活了因為活著好孤獨好無助還是死掉好了」結果死掉之後發現「哇勒死了事情居然還沒結束而且陰間有夠擠都要滿到被趕到陽間了根本是詐騙嘛。
」讓我看了其實覺得有點滑稽,因為我認為重點不在死了能不能去更好的地方,而是死了萬一去了更糟的地方怎麼辦?
然而片中的幽靈每一個都跟被詐騙的可憐蟲一樣不甘願就這樣被詐騙到陰間,還要繼續把一個又一個本來活的好好的人騙到陰間,差不多就像直銷,只是是以一對一的形式的直銷(咖啡廳常常見到的那種)你知道的,他可能家裡囤了很多貨但他絕不會跟你說而是穿的漂漂亮亮戴一條名錶(這還可能是他賣掉一顆腎臟買的)來勸說你一起加入.「快點加入黑影俱樂部呦!
」.但說真的這部片的氣氛塑造真的非常好,要不是因為我一直在將自己的邏輯與這部片對接的過程失敗感到沮喪導致氣氛不太進的去故事邏輯(就像很多人進不去奈沙馬蘭那部《破天慌》一樣).不過這部電影的美學說服了我讓我愛上這部片,即便我看到無人的電子遊樂場還有無人商店,還有無人捷運的時候,第一當下直覺是:.「太好了,現在不用付錢了。
」(當然如果細想很多服務也會消失是蠻令人煩惱的,比如因為沒人開捷運你就得自己開了,希望駕駛員有放本手冊在座位旁。
).那些或灰階或白皙或黑色的過於笨重的舊電腦軀殼,今日看來反倒有一些性感,如同第二女主教男主怎麼把網頁加到我的最愛跟列印出來時有一種新鮮感(想想看片裡的事情如果發生現在肯定會馬上被以各種社交軟體的通路廣傳。
)又或者是研究室那些不知道為什麼要放在地上的一團管線,將門框框起來的紅色膠帶,將畫面整整齊齊切割的窗戶框架,還有像是圖書館那樣排列整齊卻又可以因為鏡頭的擺放方式讓人覺得好像會迷路的空間,你在細縫中產生了可以洞穿整個空間的錯覺,光透過窗戶再透過縫隙進入這一切,使得做為主色的陰影一旦被驅散畫面就會變得非常漂亮,正因為這部片陰影給的非常重,所以只要一點點光就會很明顯。
.所以麻生久美子才被拍的這麼漂亮,這是令人驚訝的,在一大片土黃色為主的電影裡,一點陰影,配上一點光,她的臉龐就被拍的非常立體,非常漂亮,我不知道這要歸功於哪些技術組,打光?
攝影?
背景設計?
.總之因為這樣的美感理由我可以不去問「所以為何片中人物在家用電腦都不開燈?
」.我不知道黑澤清是怎麼看待這部作品的,至少我不覺得他是只為了驚悚在拍,畢竟當我看到男主去觸碰從黑影浮現的人形,結果發現真的碰的到的時候,我感到的不是害怕,而是覺得有點爆笑,因為說真的男主角怎麼會覺得抓住鬼就行了,至少很明顯的本片就不認為男主的那種邏輯「我們在一起吧!
這樣就可以對抗……」是對的,但也沒說他是錯的(雖然他最後也慢慢消失,但也撐夠久了).可能這樣寫那場戲才符合男主的樂觀主義,但是我們也很難說最後女主就算活下來,而在她身上代表著某種價值取向,畢竟誰知道樂觀主義的男主死後女主就算精神不受影響會不會也像他一樣先慢慢變成黑影消失。
.或許結尾在海上這種液態性的展現才是宗旨,人生而註定漂流。
.但麻生久美子已經烙印在我腦海裡了。
.當然如果要放在今日來拍,我想我會選擇更鮮豔更高清的方式來呈現鬼(意思是比人更高清,比人更鮮豔),可能會讓他們隨著音樂跳舞,而不是在牆上寫滿救救我,那樣是要怎麼騙還想活的人與他們作伴阿?
十多年后再次重温黑泽清这部颇有争议的经典,才发现这并非是《午夜凶铃》那类恐怖片,尽管两者都借鉴了同样的类型片手段,通过日常的电子媒介来传递惊悚气氛。
事隔多年后,我才渐渐发觉《回路》里的电脑绝对比贞子爬出来的电视机要毛骨悚然得多。
也许是科技发展的速度太快,现在看回片中拨号上网、操作台式电脑的场景有点不合时宜的幽默感,然而,片中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以及孤独的话题却丝毫没有减弱的意思,反而更贴近现时这个社会的趋势,看看每天地铁里玩手机的低头族就知道了。
黑泽清最为高明之处是借用恐怖类型的外壳,不断向内填充耐人寻味的哲学思维,令影片逐渐超出普通恐怖片的内涵,解读层次得以不断延伸。
“做人时感到孤独,死去之则是永恒的孤独”这个观点最让我深刻。
而影片的名字也让我想入非非,导演是否在暗示人与鬼其实都处于彼此联通的两个世界呢?
有了电脑这种媒介,则令这两个世界在某个时候接在一起形成“回路”?
片中主角曾提到,随着人类死去,鬼魂的世界越来越拥挤,它们选择回到人间也是很自然的。
尽管影片充斥着跳跃而费解的剪辑,令人物与情节变得晦涩,但是导演在色彩和声音处理方面却令人惊艳,例如鬼魂出场的形态和速度,惊悚度让我头皮发麻;干扰的电流声与电话中的求救声也令这种诡异气氛不断增强。
至于故事的空间与气氛处理更是经典手笔:从高塔上纵身跳下的女子,城市上空掠过失事的飞机,影片里的末日感营造得相当出色,十多年前看的这一段至今仍历历在目。
简单说,本片可以理解为一个僵尸围城的故事模型。
妙在导演并没有一开始将世界观讲清楚,而是循序渐进。
本片中我没看错的话共有两处交代故事背景的情节:一是亮介到春江工作室正巧碰上春江男同事,而后两人在图书馆相遇,男同事的一席话;二是后半段春江由无人列车抛下亮介回到住处,玩死亡游戏时的游戏说明。
故事梗概:有人碰巧打开了通往异世界的通道,自此幽灵凭借通道自由进出现实世界,让现实中的人丧失生活热情,孤独自杀。
这个事件的起因是一段由网络或磁盘传播的自杀游戏录像,接触此录像的人,大多因亲人朋友的自杀消沉而深受打击,在这种孤独的精神折磨下,他们观看录像,按照游戏说明进行某种招魂仪式,而后献祭般自杀。
一传十,十传百,如同瘟疫般扩散开来。
世界如同末日,只剩一船游民漂泊。
黑泽清的特色在于对恐怖情景的渲染和对日本青年自杀现象、孤独症候的融入。
其中,有心者不难发现黑泽清对大城市工业所代表的技术理性、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核爆末日的恐惧投射。
我以为《回路》是部恐怖片,看了一会儿逐渐觉得这是一部文艺片,导演披着鬼魂的外衣,尝试着表达“死之永恒,孤独之永恒”的主题。
这本身就足够恐怖。
这不是一部狭义上的恐怖片,但谁也不能否认它恐怖的内核。
影片中人物刻画不是重点,导演倾向于用破败的工厂、荒凉的街道、诡异的音乐、对话的内容来塑造孤独、茫然、让人心慌的氛围。
他所表现的恐怖是细腻而渐入的,歪歪扭扭慢慢靠近镜头的鬼影,突然消失变成黑色碳影的人,电脑中重复一帧一帧循环往复的诡异镜头,都大大方方的用长镜头慢慢呈现在观众眼前,留足够的时间让人们不断思考,把那些平时被忙碌生活掩盖的真想慢慢逼出水面,有些事情越思考越恐怖。
死亡是永恒的,孤独也是,孤独的人想用死亡来结束孤独,结果发现变成鬼魂也无法消解,用永恒来消解另一个永恒,注定是失败的。
于是,在每一个午夜梦回,鬼魂们站在角落里,一遍遍的喊着“救救我”。
听说过一种说法,人间是炼狱,生活着服刑的人,刑期未满受不了苦难折磨就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在修炼层面上的逃避,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自杀,是在逃避自己的业。
人从来只能自救,就我个人而言,完全理解并尊重自杀的行为,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生命处置的权利,人生在世,谁没有几个不想活了的念头呢?
但,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的人,像太阳一样炙热的充满求生欲望的人,会更令我感动和敬佩。
体面的死去亦或是像老鼠一样存活,本质上都是怀抱着希望,前者的赌注下在死亡后,永久的安宁或者来世;后者的赌注下在现世的转机。
死亡真的能解决一切问题么?
人类是具有强大潜力的生物,如果活着都无法解决的事情,那么死了解决的几率也不会很大。
就比如《回路》中谈到的人与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孤独问题。
无法靠的太近,太近就会重合消融,太远又会互相吸引着靠近彼此。
“要享受孤独”这句话是错的,人类可以享受独处(私人空间),但无法享受孤独。
前者是物理上的状态,后者是情绪上感受;前者是可以随时改变的,后者虽然可以靠着生活中短暂的多巴胺来遗忘,但多巴胺是短暂的,孤独如影随形,是无法永远消除的。
如果世界真如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说的,人死了一切就结束了,什么都没有了,或许死亡真的可以不负责任的去逃避一切问题,先不论是不是把痛苦和负担留给活着的人。
但是你真的如此坚定么?
如果真的有鬼魂呢,鬼魂就不孤独了么?
可能还不如活着的时候,因为我们无法保证鬼魂也有多巴胺。
如果有一天,你说你可能再也撑不住了,想离开了。
我会摸摸你的头,说虽然很可惜,但你尽力了,我会放你走,然后处理好你还未及的遗留。
如果你撑下来了,我会对你说,真是辛苦你了,你很厉害,你很了不起。
我想给你一朵小红花,给你一颗棒棒糖,不行就一碗麻辣烫,愿你变成一条河,跨过山坡,自得其乐。
日本导演在拍摄心理惊悚片方面真是高手如云。
中国到现在也有很多人从来没有在大都市生活过,上个世纪美国和日本导演拍摄的都市生活至今也是很难引起人们共鸣的。
老友记第一季Friends Season 是1994年播放的电视剧,我在2010年之后才第一次看,里面随处可见的漂亮的男女,舒适的人际关系和人们解决复杂问题的优秀能力,即使是放在今天的2023年来看,这样的生活在中国也并不常见。
可以说,没有大都市生活经历的年轻人是get不到其中大部分的趣味的,即使完全有能力看懂剧情。
大卫·林奇是很少见的我非常喜欢的美国惊悚片导演,我喜欢他的作品是因为他的电影不靠乱洒血浆和一惊一乍的音乐吓人,而是靠着台词和画面中密密麻麻的隐喻吓人,并且常常越解读越惊悚,看完之后犹如重温了一场噩梦。
他擅长挑起人们潜意识中的那根恐惧神经,把生活中的一点点“异常”无限放大,最后整个世界都成为噩梦一般。
恐惧可以是无意识的,我即使解读不出来那些隐喻,也可以感到非常害怕。
就像我读不太懂的诗词,也可以在韵律和词语组合上给我以“美”的享受。
我一直很佩服那些能把人们潜意识中的恐惧用语言挖掘出来的编剧。
人们在生活中其实常常使用各种隐喻,但是大部分人在说话的时候甚至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就像大都市的人们往往意识不到那些充满了自己生活的恐惧,焦虑和压抑一样,他们只会无端地觉得日子过得非常着急。
“人一旦意识到荒诞,就永远与荒诞绑在一起了。
一个人没有希望,并意识到没有希望,就不再属于未来了。
”在《橡皮头 Eraserhead》中,阴暗压抑的工业小镇,刺耳的机器轰鸣噪音,扭曲病态的家庭关系,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我们离1977的美国也太远了。
或许很多人以为大卫·林奇胡编乱造,刻意猎奇整活儿。
实际上,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可能比白领们更能看懂这部电影。
现在有一部分拍摄工业小镇的衰落的东北电影有点儿这个味道了,东北真不愧是城市化,少子化,老龄化的先驱,比中国的其他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先体会到发达国家的这种阵痛。
“真实心灵的解体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
”我们偶尔会嘲笑父母的品味老土,只喜欢看那些抗日神剧或者东北喜剧,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人的品味和TA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我们就是没有能力与距离自己太过遥远的生活感同身受。
在校学生显然能够看懂课本上每一首忧国忧民的诗歌,能够看懂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和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但是,这种没有生活经历支撑的理解终究是肤浅的。
我在山里生活的时候就能看懂日剧和美剧的故事情节,尤其是简单易懂的喜剧,文艺片可能稍微难懂一点儿,但是大部分情节我还是可以看懂,至于恐怖片就更简单了,一惊一乍,女鬼探头,看完了事。
我从来没往深了去想,并没有试图去解读影片中的角色在时代浪潮中身不由己的哀伤。
当然,即使不了解导演生平和时代背景,也并不影响我能看“懂”电影剧情本身。
我从来不认为中国导演就只能拍乡土电影,一定拍不好赛博朋克和反乌托邦的电影,只是,需要时间,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和老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进入现代化的时间太短了,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大都市的人还太少了。
我们对于科技高速发展的弊端以及大都市大工厂对人的异化的感受还不够深刻,自然也没有能力去创作出反思这一切的艺术作品。
黑泽清的《回路》这部电影是2001年上映的,那个时候,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也增长得很快,大家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信心,比黄金更宝贵。
日本当时的处境和中国截然相反, 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整个社会陷入了绝望之中,生活在大都市的年轻人们既失望又孤独,对未来也感到非常迷茫。
影片中的“坠落”既象征着经济的崩溃,也象征着对急转直下的生活的绝望。
人生的下落或许没有尽头,而爬上高塔向下坠落是有尽头的,当人们被迷茫的苦痛所淹没的时候,安慰的语言失去了意义,人们想要夺回对生命的掌控权,哪怕最终是“死亡”,那也是一个确定的意义。
我在看《回路》的时候,震惊于黑泽清能用非常简单的红色胶带封门这个情节就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表达得这么清晰。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即使是网络世界也无法缓解这种孤独。
现代人既有大都市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有时时处于恐惧却不知为何畏惧的经历,生活中还要有无处不在的弥散式的压抑和孤独。
“太接近就会死亡,太远又会走近。
”我从来没有在美式恐怖片中看到过这样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表达。
美式恐怖片中的快乐,痛苦,甚至是阴谋都是非常直接非常明确的。
黑泽清的恐怖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暧昧难明的,哪怕是鬼怪,也是影影绰绰的。
我怀疑这和东亚社会长期生存资源匮乏有关,大家既互相帮助,抱团取暖,同时,为了争夺那一点点有限的资源,又互相伤害甚至是杀人,所以,当现代社会靠一个人就能满足一切基本生存条件的时候,东亚社会的原子化来得很快,情况比西方社会严重得多。
自古以来,我们受到的人际关系的迫害实在是太严重了,人们不知道应该怎么保持一个令双方都舒适的距离,也不知道该如何尊重一个和自己完全平等的个体,只好通通自我隔离。
人们宁可忍受孤独,也要远远逃离人群,甚至严重到要用胶带把自己封于一间密室之中,彻底斩断和他人的联系。
我猜,九十年代的人们绝对想象不到,现代化大都市面积这么大,人口这么多,资源这么丰富,人与人之间竟然可以这么疏离,厚厚的可悲的隔阂无处不在。
中国一直都是个熟人社会,以前的很多大城市只是看起来大,但其实是很多小团体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家只关心和了解自己小圈子里的事情,彼此之间非常熟悉,人们一代代过着几乎完全相同的生活。
现代大都市里生活着的年轻人才是都市繁衍出的第一代人而已。
对于大部分生存于大都市的人而言,所谓的家庭这种传统的维系亲密关系的存在并不能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更何况,“小家庭”这种存在现在本来已经摇摇欲坠了。
刷一万次网页也不能让大家的心灵靠近一点,关上电脑,身边依然寂寥无人。
互联网看似无所不能,打通了各圈子之间的壁垒,但是对于在大都市漂泊的人们并没有什么用。
进入大都市,在这里生活的年轻人,本来就是喂给城市这个怪兽的食粮,他们既不能回到乡下的熟人社会之中,因为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早已不能适应那个家中的一切了,在人海茫茫的大都市也无法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建立起全新的亲密关系,年轻人们过着一种虚假的繁花似锦的生活,全靠服用着对明天的美好想象的毒品支撑着,活着的人对其他人而言只是一道黑影,即使是死亡之后也只是被困于密室之中的孤魂野鬼。
鬼的数量渐渐变得比人还多,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间密室中徘徊,最后一座城市彻底成为一座鬼城。
当被边缘化的“鬼”只是少数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无视他们,敌视他们,污名化他们,任他们自生自灭,可如果,“鬼”变成了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呢?
我们又该如何对待他们呢?
现在的强人工智能大大加快了人变成鬼这个进程,人生的无意义感被加深了。
我感到一种都市生活的深深的荒谬。
那些鸡娃的父母,削尖了脑袋,即使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也要卷出漂亮的考试成绩,曾经短暂存在几十年的文凭社会正在飞速消逝,那些试卷上的骄傲,那些幻想着能成为人上人的虚荣心,都像一个个美丽的泡泡一样碎裂了,梦想尚未实现就已经宣告过期,只剩下一个病孩子,在这个不讲任何道理的世界苟延残喘。
中国发展得非常快,可能短短几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几百年的路,所以人与人之间隔阂代沟的深度也会是别的国家的几百倍。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当然会变得非常困难,生活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人们的孤独会是别的国家的几百倍。
如果黑泽清觉得那时的日本已经没救了,快要世界末日了,那现在的中国只会比日本没救几百倍。
身处互联网社会,我们经常接触的一种状态叫做“熟悉的陌生感,陌生的熟悉感”。
熟人之间,已经不再有那种默契,也不会无话不谈,经常很多熟人坐在一起,唯一的乐趣就是玩手机;而这种现象在网络上的虚拟空间内,几乎是不存在的。
网络上的人们大都聚集在同一个版块里,他们虽然彼此陌生,但是却看上去很熟悉。
未曾谋面的几个人很容易就能聊在一起。
这种现象看上去很怪异,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互联网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将这种怪异的现象也带了过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种现象,并且他们并不会觉得有何不妥。
而这种感觉在日本青年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就是他们不愿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接触,反而是沉迷在自己的小世界内不能自拔。
将自己独处的环境营造成一种非常舒适的状态,让自己可以很轻易地陷入到里面,以此来逃避现实种种。
或者说我们可以得出来这样一个概念,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尤其是在互联网世界里,他们无一例外的是孤独的,但是一旦将生命终结了,是不是就会永远的留住自己的伙伴呢?
对此,我们来看看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电影。
《回路》说的是一种怪异的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繁华的东京,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最终成了彼此的唯一。
一个男学生和一个女职员分别发现自己周围的人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神秘失踪。
为此,男学生请教了他的女同学,却也没有答案,但是女同学却给他看了一个曾经设计的游戏,当电脑屏幕上的两个点接触以后,就会消失。
与此同时,女职员在经历了同事无缘无故消失后,也发现了这个消失的秘密,身边的朋友总是会在平时不易察觉的地方化为阴影,最终消失不见。
两人在某一天相遇了,他们想要联手找出答案,没想到自己最终还是陷了进去。
活着时候是孤独的,但是死了以后或许才会在一起。
这是本片给出的概念,同时也时贯穿了整部电影的恐怖主线,片中的所有鬼怪们都在这个主线之下存在着。
但是你想要给这个主线坐一个最佳的解释说明来说服大家,本片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恐怖片,那显然还差那么一点点。
概念上的设定很不错,而且片中的鬼怪呈现方式也很精彩,尤其是在片尾部分,当男学生想要与鬼怪拼命的时候,却发现鬼怪本身并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真实的实体,这一下子让男学生原本的无神论观点崩塌了。
而与此同时,鬼怪也就趁虚而入的将这个主角拿下了。
至于女职员,虽然没有被鬼怪拿下,但是她却最终相信了这个观点,自己在最后将唯一的一个朋友永远得留在了身边,这同样是一种屈服,同时也很好的呼应了本片的主旨。
如果大家有细看的话,其实本片还可以带来另一种思考,为什么片中的所有人会被设定为一种灰飞烟灭形式存在的个体。
这一点在开头部分的电视节目里可以得到蛛丝马迹。
女主正在洗碗的时候,电视里有一则报道,广岛的一个人十年前扔到海里的漂流瓶最终被马来西亚的一个人十年后捡到了。
这是一种轮回,或许可以解释片名之谜。
我们延伸一下,曾几何时的广岛原子弹将几十万人的性命夺了去,而数十年之后的东京,在这样的鬼怪的作用下,人们仿佛经历了广岛原子弹一样,整个城市一片死寂,人们都在阳光的照耀下灰飞烟灭。
则会是否也是一种轮回。
数十年前的原子弹,与现在的互联网对于人类情感的摧残上是否一致?
对于本片所表达的观点来看,原子弹带来的死亡,看似将现实中的人们摧毁了,但是却让他们不再孤独;互联网看似帮助了现实中的人们做更多的事情,但是却催生出来了另一种折磨人的孤独感。
两者带来的毁灭的状态看似不同时代,但是作用结果却是出奇的一致。
当然,这仅仅是本片的一种猜测,作为一部恐怖片,本片的画风很有趣,粗粒的噪点能带给人们一种年代感,而那些鬼怪们委身的地方看似不经意,其实大都是日常中我们容易忽视的区域,细思极恐啊。
还有就是略带诡异的音乐以及比较有创意的鬼怪身形。
这些都是亮点,但是不足之处却也很明显,很多时候对于观点的铺成有点捉襟见肘,这样最终使得故事逻辑大打折扣了。
广岛原子弹带来死亡,却可以抵消孤独;互联网带来便利却会使孤独加倍,这样想或许也有道理。
与其说是恐怖片,其实是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一种观察。借角色之口发问:孤寂的怪人和死人有何不同?这片子没什么故事,以并行的方式呈现两个主角寻找生(之意义)的努力,主题还有点励志是不是?可它在精神层面是疲软的,表现方式是啰嗦重复的,那个反复出现的表示角色已死的黑影,我觉得是深植日本人精神深处的对原爆的记忆(死于原子弹高温的人只会留下一个黑影)。全片对气氛的渲染尚可一记,开场时总把人物放在玻璃之类障碍的后面,调色也弄的像湿漉漉的泥沼,完整呈现跳楼和飘忽的演员走位在技术上令人惊叹,这些精巧的设计营造出了超自然力的压抑感,不过后面跑跑跑挣扎挣扎的重复戏份看上去偏写实(且无聊),和这份超自然力其实没承接关系
感觉导演过度在意空间的呈现,大部分剧情的观感像是舞台剧,从一个舞台转换到另一个舞台,也许是为了体现网络给人带来的割裂感,但为了这一块牺牲掉剧情完全是得不偿失,因为作为空间感的最强补充-故事内核的发散和人物关系的构建被简化,对场域的塑造其实伤害也是很大的,到后半段感觉片子已经近乎失控,可惜了本片还不错的胶片质感营造的光影效果
真正厉害的恐怖类型片永远是在传达情绪,此中疏离绝望,无语癫狂。情绪是失衡的,镜头却是平静的。末日来了。
黑泽清把孤独的恐惧极端化,拍成了僵尸片,脑路清奇。
通过科技手段联结的假象之下都市生活里如瘟疫般逐渐弥散的个体孤立与死亡隐喻,前大半部分的恐惧氛围可谓渗入骨髓,可惜的是到后三分之一的时候原本隐晦的叙事变得过于明晰,结尾尤其同时有二流科幻末世故事与鬼故事感,黑泽清也是总是离留下一部Masterpiece差那么一点点。。。
2.5
阴差阳错先看了美版,发现给的太直接,来龙去脉都交代清楚了。日版含蓄和文艺点,片子展示的内核应该是孤独之下如何自处以及如何在绝望世界中找到希望。影片的收音效果好差是估计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这种恐怖外衣传达价值观的模式,估计有很多影片可以借鉴。《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算么~
这部电影有我这辈子看过的最恐怖的镜头
#1600标 #BD(9.1/10)2024最后一部。lain,千禧年的网络,如影随形以至于难以分离的人与幽灵。相比一如既往精细的场面调度和繁杂的概念,更喜欢这部非常直观且富有感染力的情绪体验(经由音效、图像不断强化),并非恐惧,而是持续的孤独、绝望与其中片刻稍纵即逝的温存。非常浪漫的作品。
鬼魂出没的互联网世界,黑泽清总会在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炫技,晦涩暗淡的滤片、镜头的无缝拼接,拟出鬼魂的混音变化,倒也是心理建设方向。2q
麻生久美子同学之所以能逃出生天是因为她无癖无痴因而无深情无真气,才不会被任何诱惑所吸引——我是当她反面人物看的.........p.s.后来读到某书上说黑泽清本人也对结尾的妥协性不满意,hoho我终于跟正确答案接近了一把.....
這樣低分真讓人心寒。我重溫咒怨發現絲毫不害怕了,三池老師的痛感系列也不怕,結果這部變成了我心目中日本恐怖片No.1了,紅框出入口設定奇佳,且具有尋常恐怖片不可企及的存在主義式后現代文學性,看得我悲從中來
6.2/10。与园子温的《自杀俱乐部》内核相似,都是网络自发传播自杀讯号,引诱寂寞的都市人以死亡来寻觅情感出口。但这部拍得挺闷的,不像《x圣治》那样有层层叠进的探秘感,人物塑造得也没特色,属于看完即忘的那种。
一个人生活大概可以体会这种孤独的恐惧。我背后的墙壁快要被靠出这样一个形状模糊的印子了。美智以为墙上的黑影是矢部君的部分,助けて的声音从耳机里像贴着耳膜传过来,这种音效实在太讨厌。门上红色胶带贴出来的红框有种无声的压迫,用枪爆头的男人房间墙壁反写满救命,空无一人的街道实在带感的不行
典型东亚鬼片,世纪之交的疑惑,互联网真的改善人们的孤独了么,人孤独,鬼他妈的也孤独
说实在的,真的不好看,闷得要死。大导演怎么了? 一样你能拍出来不好看的电影。
没有停歇的白噪音,当时的日本恐怖片还真是喜欢以新兴电子产品来进行发挥,创造一出关于孤独未来的现代寓言。(7.4)
这是一个恐怖片外壳下的哲学片…… 媒介,沟通,生死,存在
创意不错,惊悚程度也足够,但是拍得实在太长节奏太慢显得整部电影很散碎
慢节奏剧情和毫无惊悚片段导致观影过程显得非常乏味,这类作品非常适合极其片慌的人打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