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咱八路军再苦再穷哪怕一炸两瓣的手榴弹每人还能配几个。
是澳大利亚兵太穷了?
哈哈,估计就是导演和手雷有仇!
学学李云龙,一顿手榴弹,炸死你丫丫的!
弱智的导演,导演应该忘了手雷这个每个士兵必备的武器了!
打的太笨,隐蔽接近一阵手雷,一定让澳洲小兵们烟消云散,这仗打的狗血啊!!!!!!!!!!
二逼电影,原想弄一个澳版主旋律,最后导演拍摄成港式麻辣烫。
全片乒乒乓乓的,把北越步兵拍的跟zombie 一样一路乱跑。
澳军这一侧,将军开始扮深奥莫测的老江湖到最后升华保腚第一的怂逼;Colonel 由澳版李琦这厨子出演,逗逼;男主Major 是脑子短路,先扮酷后套亲情的傻逼,是被一个最后被爆头的大兵給教育过来的。
微博贴不上,说是违法微博社区条例云云,放这里吧
整部影片反映出澳洲部队的三流部队的水准。
士兵懒散,军人可以随意抗命,长官逻辑混乱。
在越战当中这样的部队是越南人没有好好收拾他,如果越南人把他当成一个目标早就被收拾掉了。
当年跟中国师傅学了不少,北越也不是吃素的。
西方人的越战片反映南越部队的时候,好像南越只会人海战术似的。
如果越南就这两下子,早就被美国人搞定了。
79年师傅打徒弟的时候也不会把师傅搞的那么辛苦。
看完这部电影,才体会到战场上,不放弃落下的战友,不放弃被围困的部队,是心理上的需要,也是一种承诺。
任何人、部队都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救他们就是救自己。
职业军队为guo而战,guo对炮灰怎么样,炮灰就打得怎么样。
澳新军团还是挺能打的,一战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二战有一点关系。
700万人口,动员guo家5%人口的军队上战场,还是蛮恐怖的。
战斗力彪悍,不愧是盎格鲁撒克逊的红脖子后代。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如题!
我挺喜欢这片子的。
大土澳拍的战争片,自成一派,虽然表演和技术上不如美的那么成熟,但也不象美的那么越来越趋向流水线化。
叙事非常难得地采用了平视角——真的挺平,这一点完全不象很多战争大片。
它完全不在意这场战争谁对谁错,也绝不浪费时间反思战争的残酷,打了就是打了,死了就是死了,不澎湃,不壮烈,不悲伤,不遗憾,最后你会听见那些点名时不再喊到的年轻人,并不悲哀的吉他曲,看见照片上凝固的真人的笑容,绝大多数要比演员更英俊。
大土澳有仇必报,大土澳很少悲伤,大土澳并不介意注明“双方都宣称战胜”,相对于四处打胜仗却偏要谴责啊反思啊的美的,大土澳有种好了伤疤就不再喊痛的别样的好汉气派。
这部影片献给在龙潭战役奋战而死的所有人——1966.8.18。
3星纯粹给感观娱乐,这可是北越兵,狡猾得像山猫一样的部队。
据老山部队战士回忆,越南兵是很惜命很狡猾的,他们不是鬼子,不是敢死队,更不是乱跑的丧尸给你扫射,你以为这是太平洋岛战吗?
军官一喊上刺刀冲人头……全是此片导演对东方战争的印象流。
他对他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士兵倒是很了解,抽烟打牌喝酒赌博样样精通。
导演完全搞不懂战争的本意,极其顽固的白人思维。
对于龙潭之战,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是交战的双方,分别为北越和澳新联军,以及美军的空中支援。
最终结果,双方都说自己赢了,那么可信度如何呢?
先说北越吧,越南在取得越南战争的胜利之后,自信心爆棚。
在苏联的扶持下,开始出兵对周边的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多加干扰。
中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在1979年2月17日对越南发起自卫反击战。
当时中国在广西、云南这两个地方的边境地带集结了大量的兵力,然后在短时间内就将越南北部的20多个重要城市占领。
而最终,中国和越南都宣布胜利,对于中国来说,短时间内成功歼灭了越军的第6师、第8师、第13师以及第25师。
同时摧毁越军边境防御体系及我国援助设施,目的达到了撤军了,算是胜利。
而对于越南来说,战争过后并没有被中国占去任何领土,而且用越南自己话来说,是“英勇的打退”了中国的进攻,我们守住了,敌人被打跑了,那么我也算是胜利了。
鉴于都是同一个主体(北越和越南),所以从这里基本上可以看出,越南对于胜利的“定义”。
中越战争中解放军的法卡山收复战 再说澳新联军,基本上主力还是澳大利亚。
1770年,英国海上冒险家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
1783年,美国的独立导致英国将原本在北美流放的犯人转而就放在澳大利亚。
所以说澳大利亚人的祖先都是英国人精挑细选的,都是杀人犯、抢劫犯、地痞、流氓等(让我想起了英国的足球流氓),本身就都不是什么善茬,他们到了这里以后,自然也不会安居乐业,而是为了各种资源土地大打出手,和本地土著争斗,不同派别之间战斗,总是虽然没有经历过大战,但是都没闲着,一战中加入英军参加欧战,直到二战爆发。
二战中的澳大利亚军队 二战中,日军不断派出飞机袭扰澳大利亚,据统计在1942年至1943年,日军空袭澳洲达100余次。
被惹毛的澳大利亚竟然从700万人中动员了300多万人参战,直接参军的高达百万。
澳大利亚军队接受的是完全西式的训练,陆海空都有,并且物资上有英国和美国做后盾,最终打到日军满地找牙。
日本也就是当时在东亚东南亚还能横扫一下,碰到英美苏这种的基本上就不是一个体量了,而且装备也从优势变成劣势,最终澳大利亚军队给日军上了一课,二十万日军被打到一万人,并且拒绝接受日军投降!
甚至到战后统计,澳大利亚也是杀日本战俘对多的国家。
所以到了越战,澳军的实力如何,不用我多说了(当然,一位英国牧师写道:“在澳大利亚,没有哪一个英语单词用起来像‘犯人’这个词那样要仔细考虑。
”澳大利亚人在公共场合比较忌讳谈到“罪犯殖民”这样的话题。
所以和澳大利亚相处人尽量不要谈论这些东西)。
还有就是美军的支援,其实战争中双方各种武器装备的差距很明显,北越的装备差不少,而作为联军来说武器装备整体都要好不少,之前的朝鲜战争也是。
新西兰军队的炮兵部队 不客气的将,龙潭之战中,澳新部队基本上都是精锐部队出战,而他们面对的对手,也是狠角色,因此,在双方打仗都“不要命”的情况下,谁的武器装备优秀,谁的支援多一些,就能决定谁最终的胜利。
战斗的起因是被炮击,然后需要步兵过去确认炮击位置而来到这片橡胶园附近。
开战后澳新联军劣势还是很明显的,因为错误的预判形势,导致最终碰到了数倍于己方的敌人,差不多在一个1:25的兵力劣势下,被越共部队包围,最终成功逃脱。
先不说胜负,单单能够撤回来,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并不高明的指挥官 另外北越部队仗着人多确实一直在冲锋,而澳新部队则就地防御。
新西兰炮兵部队的功劳应该在支援上来说是最重要的,从战斗打响后一直在后方持续输出。
美军的支援也功不可没,影片中感觉很随意的扔下炸弹就走了,实际上可能潜在杀伤人数并不少。
同时直升机部队的武器弹药补给,和最终装甲部队的火力支援也都很关键,基本上少了任何一环,可能最终部队不是被歼灭就是被俘虏。
至于影片中澳新部队的伤亡看上去也不像是国产“抗日神剧”那么神,不同时期都有人在牺牲,即便到影片最后阶段,主要角色之一也头部中弹身亡。
当然,到了要拼刺刀的阶段,恰好装甲部队赶到,可能还是有点过,这时间的拿捏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但是按照时间来看,装甲部队到的时候弹药量应该差不多消耗完了吧。
台下的观众,跟我一起嗨起来 说下个人感觉的胜利吧,双方都认为胜利,那么北越很可能是以橡胶园被保住,没有丢失领地并且打退了敌人为胜利,而澳新部队则在武器装备的优势下以及各种支援,最终的伤亡数上应该是占优的,并且成功的撤退了回来。
就像电影《敦刻尔克》中表现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一样,最终大部队还是撤走了(诺曼底见),所以也算得上是一次胜利。
IMDb目前评分为7.0,豆瓣目前评分偏低为6.4分,个人评分6.8分。
影片比较好的还原了当时战争中的场景,武器装备等,不过由于拍摄方为澳大利亚,所以具体内容上还是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的,有一定的歌颂和夸大嫌疑,不过对于战斗的记录和惨烈表现的还是很真实的。
喜欢战争题材电影的朋友推荐一看。
战争,没有赢家。
澳军师承美军,到一个地方,都是先建基地,然后以基地为核心开展作战,兵力部署以合成方式,生活条件好,士兵训练有素,兵种合成程度高,但战术保守。
基地建设:采用帐篷和零时工事,能保证电力,食物,医疗等保障,基地主要采用卡车和直升机进行补给。
兵力配置:这个基地是一个合成营规模,下设营部,2个步兵连,1个装甲连,1个炮兵连,;1个直升机运输小队,外加工兵,后勤等约2个连,共计500余人。
营部:由一名上校和若干参谋人员,有通讯指挥系统,主要采用无线电方式。
步兵连:每连下设1个连部,由一名少校负责指挥,3个步兵排,每排大约30人,每排配置一台无线电,火力配置不算高,有机枪,但没有榴弹炮和火箭筒(对炮兵连和空军很信任)。
每连大约100人。
装甲连:下设6辆装甲车,装甲车有一挺重机枪,没有机炮。
炮兵连:有6门榴弹炮,部署在营部,射程能够覆盖该基地的活动范围,为步兵随时提供火力支持(步炮协同能力强)直升机小队:下设2架直升机,负责运输,伤病运输等任务,直升机有一门机枪自卫。
工兵后勤:200人
哈利少校被派去龙潭,遭遇敌军,以为是一个排,三角洲连队可以应付一个排,后来说可能是一个营,11排快要团灭时,要求哈利轰炸自己的位置,哈利相信鲍勃中士命令轰炸,汤森上校要求哈利回来,哈利拒令,派10排去找11排幸存者,鲍勃他们躲在木屋里,成功救出,哈利要求补给,在可能会被击落的情况下成功补给,派出装甲车,大将要汤森留在营里,兵力几乎全部被派出,汤森借检查战场开溜,让已经出发的装甲车回来接他,还要等他到,保护他,如果不是接应汤森还要等他而耽误了时间,三角洲连队可能会有更多存活,难怪哈利不满汤森,士兵拉吉最后还是牺牲了,有点可惜
比抗日神剧还无聊的战争片我头一次见。
越南士兵是真的牛,枪战和镜头,好多重复,一直突突突!
真实事件改编,66年越南战争北越与澳大利亚的一场遭遇战,同一个橡胶园相距一两百米也不能直接汇合,相距4km也要走一个多小时。战场里炮兵真的好强大。
拖沓冗长的土澳宣传片
挺好看
没有看见勇敢的澳新士兵,只看见没有飞机大炮支援不畏死的越南士兵,只看见见死不救的澳新军官,只看见玩世不恭的澳新少爷兵。
整体而言拍得一般
还不错,比较写实的战争片!
导演到底想说什么?是不是只顾着过瘾了?不推荐。
主要是看战例~反战什么的不太感兴趣。只关注战术层面的内容,配上地图看应该会更有收获。
特效一般,但是慢镜头用的还可以,音乐也不错
战斗剧情突突突很精彩,画画拍摄也很棒可以给四星。不过很多Bug,尤其最后那一幕澳军都没子弹快拼刺刀了,可来的越南人怎么抱着机枪跑步不打的?太过艺术渲染了不好。另外最后那个十字架真是澳大利亚立在越南的?
澳大利亚军队这个服从性好像有点问题嘛,下克上很普遍?
剧情尚可,遗憾的是,在平地的树林里,越南军队对对方的攻击只有一种方式,就是冲锋。没有任何战术,2000人的队伍没有任何炮弹与手榴弹。
战术细节太多槽点,战斗过程交待不清晰。整体水平一般。
澳洲王成大战越南僵尸。。。
太扁平,没有张力,跟我们的战狼有的一拼
对武器毁伤力完全歪曲的业余战争片,各方面都很烂。
不知道历史上真正的战争是怎么样的,感觉越军一直在往前冲,连卧倒都不会的,澳大利亚每一个倒下的士兵都有镜头,这双标的也是够了,侵略别人别挺有理,看不出来一点反战的
Danger Close翻译成“危机”,真是离题万里,应该是“向我开炮”,这场澳军防御战全靠火炮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