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4星。
感觉豆瓣评分太低了。
和《罗斯玛丽的婴儿》很像,同属心理恐怖片。
女主角的母亲凯瑟琳长得很像《美国哥特式》油画中的女人。
捋了一遍剧情。
片中的英国清教徒夫妇带着七八岁的长女和四五岁的长子移居殖民地(没有明说是哪个殖民地,默认为美国),父亲由于对信仰固执(傲慢)与殖民地庄园发生分歧,被放逐到人类社会外,在森林边缘开垦荒地。
长女对父亲执意离开种植园的决定有异议但是只能接受,她不仅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也从此与记忆中的文明分离。
长女不仅要农务还要操持家务,还要照顾在襁褓中的次子,一时疏忽,导致未足月的婴儿被林中女巫盗走并杀害。
从此,长女被母亲记恨(愤怒),在家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幸而父亲和弟弟——长子赖勒布相信她。
父亲为了获取是狼叼走了婴儿的证据,盗取了母亲的银杯,换来粮食和陷阱,他和长子商量好,在抓到狼之前,不把用银杯换取物资的事情告诉母亲。
母亲怀孕后,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出于对次子失踪的恐惧和对双胞胎的溺爱,双胞胎从不帮助干活(懒惰),这引起了长女的不满(嫉妒),出于对幼弟妹的不满,她自己编造了女巫的故事恐吓他们。
这时长子凯勒布已经是十多岁青春萌动的青少年,对成年姐姐的爱中掺杂了情欲(色欲)。
由于年幼时就离开英国,凯勒布对文明世界全无记忆,而是盲目崇拜父亲,笃信宗教。
当母亲发现银杯不见了,再度责怪长女时,父亲与凯勒布都没有维护长女。
母亲认为长女已经成人,提出要将她送到种植园帮佣贴补家用(这很像中国农村剥削长女的传统),同时也是年老的母亲对青春少艾的长女的嫉妒,因为父亲和长子仍然爱着长女并相信她。
凯勒布发现后与姐姐一同去森林寻找狼的踪迹,在林中被女巫诱惑(色欲),长女被受惊的马摔下后昏迷。
父亲在林中找到长女,长女怀疑这些事与家中的黑山羊(女巫的宠物)有关,被母亲责骂后自愿去羊棚照顾羊。
半夜,凯勒布回家,神志不清(被女巫蛊惑,吃了禁果,同时有强烈的罪感),在全家一同为长子祈祷时,凯勒布死去。
长女被双胞胎弟妹指认为女巫,为了自保,长女指责双胞胎才是巫师。
三小被关入羊棚,半夜,双胞胎发现女巫在吸母羊的奶,随后双胞胎被女巫带走(他们与次子一样是未受洗礼的孩子)。
父亲起床后,发现羊棚中母羊被碎尸,双胞胎不见了,黑色公羊将父亲撞死。
长女醒来后,发现父亲已死,被醒来的母亲认为是凶手,母亲想将长女掐死(暴怒),被长女反杀。
长女对发生的一切感到不解,询问黑色公羊(之前她和家人一样,并不相信女巫存在),被魔鬼用食物、华服和文明世界诱惑(贪婪),和魔鬼签下了契约(此处点明,长女不会写自己名字,由魔鬼教她写)。
最后,长女带着山羊进入丛林,参加了林中女巫的聚会。
七宗罪中唯一没有出现的是暴食,也可能用饥饿(即想要暴食的欲望)来指代了。
很喜欢这部电影。
中世纪,是一个宗教大乱斗的蒙昧时代,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终于文艺复兴。
蒙昧的开端源于宗教信仰。
中世纪宗教又以基督教为最。
每个时代的人类都活在焦虑之中,中世纪欧洲人的焦虑主要来源于对周身未知事物的本能恐惧;我们发泄焦虑靠买买买,他们靠祷祷祷;而基督教这一宏大庞杂的宗教系统则解释说明了人类所惶恐的一切未知,将种种未知归结于耶稣的对立面,并名之魔鬼。
女巫则是能与魔鬼沟通的女性,基督教异端向来包庇女巫。
未知的事故发生时,清教徒们首先想到的是遭到了魔鬼的迫害——以女巫之手。
于是女巫审判开始盛行。
在精神上他们审判“巫”,在肉身上他们审判“女”。
足见中世纪女性地位之低下。
1620年,一艘“五月花号”载着102个英国人来到大洋彼岸的美洲,其中有35名清教徒。
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们建立了庄园与教会。
教会驱逐了一家异教徒,共计6人,一对夫妇,4个孩子。
他们被流放到了荒蛮之地。
1.被“荒蛮之地”支配的恐惧
影片开头有一个看着庄园渐渐远离自己的主观镜头,展现了在第二批英国人登陆美洲以前初来美洲的英国人与原住民印第安人一起简单、富足的生活;其后的画面便只剩满目萧然,满眼荒凉。
寂寥的荒地放大了未知事物带来的恐慌和信仰的扭曲。
2.被“黑夜”支配的恐惧怕黑,算是人类的生理本能,不在特定情况下,现在的我们已无法感受到黑暗的可怖。
但导演Robbert为我们重现了这种最原始的恐惧。
全片最恐怖镜头之一黑夜中的细语,往往是原生家庭出现缝隙的开始,黑夜也是牛鬼蛇神藏匿作乱的最佳掩护。
摇曳的烛光只能照亮一方暗夜,那一方光明之外是无尽的悲伤的黑色。
3.被“双胞胎”支配的恐惧双胞胎,是常常出现在早期恐怖片中的意象,最有名的要数库布里克《闪灵》中的那对双胞胎姐妹。
闪灵 (1980)8.31980 / 英国 美国 / 恐怖 / 斯坦利·库布里克 / 杰克·尼科尔森 谢莉·杜瓦尔(笔者的心理阴影遮住了这张图)1692年,臭名昭著的女巫审判案发生,前因后果是三名小孩无端指控三名女性邻居化身女巫折磨自己。
这一事件深深影响了后世的表现主义恐怖电影,也(间接)催生出邪童cult经久不衰的神奇局面。
本片很明显有向这件事中取经,而最好的证据就是片中的双胞胎姐弟。
4.被“树林”支配的恐惧
对于这个树林特写,我仍然记得当时凄厉的BGM其实就是未知事物的一个代表,但在形式上,本片将主角一家对于女巫的恐惧转换为对于树林这个意象的恐惧。
5.被“宗教”支配的恐惧
黑山羊、野兔、乌鸦,非常明显的宗教隐喻
吹爆Anya的演技!
~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角度来解读,本片有许多种解读方式,再加上“中世纪”和“登陆美洲”这两大历史背景的交融,简直可以凑篇论文了,但大抵还是原生家庭关系啊,精神扭曲啊,社会地位啊一类的泛泛而谈。
从女性主义角度来解读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切入点,也很契合影片主旨,而且再明显不过了(大女儿受压迫最终解脱),无需赘言。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从神学角度出发的解读,其中又倾向于反宗教这一说,不论是父亲忠实信教却渐渐不愿面对现实的自我麻木,还是母亲丧子只知祷告还一面怪罪其他家庭成员的软弱无能,抑或是大儿子受到无时不刻的性压迫与警告导致的性早熟,都无疑是对宗教的赤裸裸的批判啊!
全片最诡异镜头之一再见蒙昧时代,且看《灯塔》!
(暴风期待555)
女巫,不仅特指住在森林里的恶魔化身,更重要想表达的是大女儿托马辛的女巫化,整部电影就在讲这一件事。
托马辛是被恶魔选中的人,西方文化讲究尊重,若托马辛不想成为女巫,恶魔也不能强迫,恶魔想达成目标,只能引诱。
婴儿失踪是恶魔的第一个手段,企图分化托马辛一家,人性总有弱点,母亲开始厌恶托马辛。
双胞胎年幼不懂事,恶魔附身黑山羊,整日耳语教唆双胞胎,让他们指责托马辛是女巫。
庄稼颗粒无收,生计困难,贫穷能逼疯这家人。
大儿子凯勒布情窦初开,恶魔便化身兔子诱其入林深处,继而化身妖艳女巫实施性诱,最终毁了凯勒布。
还有乌鸦,恶魔的幻象,母亲看到失踪的婴孩,想要哺乳,却被乌鸦啄烂胸脯。
邪恶之事一桩接一桩,矛头都指向托马辛,她对这个家已无眷恋,最后的冲突,家人都死了,这是成为女巫的必要条件---孤独,无亲无故,无家无爱,此时,恶魔又许诺托马辛好吃好喝,精神已崩溃的托马辛别无选择,恶魔阴谋得逞,托马辛成为女巫。
难得看到部让人惊艳的恐怖片,〈女巫〉算得上是部西方志怪片,故事来源民间传说,有着宗教体验般的真实。
从惊悚的视角窥见女巫,寥寥数笔,却入木三分,令人不寒而栗。
此前的那部女巫布莱尔惊吓四座,仿纪录片,卖的是女巫噱头,终是未见到女巫真面目。
本片女巫亦着墨不多,但真真的露了脸,从捣婴孩人肉泥那诡谲气氛开始,这女巫就带着不详,之后的女巫背影,黑夜,枯瘦形体对着天,邪恶恐怖之感难以形容,真的是画面太美不敢直视,这一幕的构图绝对经典。
除了吓人,导演也给了女巫一幕美到不可方物的画面,艳红斗篷,性感的胸,妖冶的唇,这撩人美色,整部电影都亮了,跟我们的聊斋异曲同工,邪魅总会幻化成迷人诱惑的美人儿,而故事也总是会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那里偏偏有户倒霉人家。
女巫最后的现身,极具创意,此前没看过这种方式,她从山羊屁股里钻出来,相当咸湿,令人作呕,又使人惊惧万分,此处应点赞,太牛b。
节奏,情绪,导演拿捏太准,这真的是处女作?
据说导演罗伯特艾格斯此前只参与过电影服装及美术设计。
节奏缓慢,冷静,该暴躁暴躁该沉寂沉寂,而情绪,始终焦躁,一家人的家庭矛盾火上浇油,彼此内讧,这是不对劲的,是魔鬼的挑唆,也是孤立环境中,人的恐惧所致,这种氛围最能孕育恐怖之种,看似无趣,却很好地塞满女巫现身以外的空白,这片是部慢调,慢慢磨出瘆人之感。
导演对恐怖片领悟颇深,配乐复古,音乐能探入人心灵深处,能挖掘人最原始的恐惧。
音效如一绺钢丝儿,紧紧拉扯,尖锐急促,刺激人心跳加速,恐惧的洪流破闸倾泻,源源不断。
清冷画面一团死气,天冷心也冷。
圣丹斯电影节拿到最佳导演奖,电影故事格调并不高,功夫全在导演身上,细节设计,气氛掌控,画面构图,小成本没有限制其创作,反而使其将能力发挥到极至,导演奖实至名归。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女巫》,下面请看前线清教徒家庭男女们看似和谐实则杂音不断的评价了!
RIVER:人如何被环境异化。
赵小毯:技术很好,但是其他就很一般。
Polaris.J:艾格斯的恐怖风格很喜欢!
很新锐,影像也好。
Prometheus:宗教恐怖片,视听营造的还可以,不过不恐怖啊。
曲有误:氛围营造的很棒,父权下的家庭阴影,结尾更多的是释放。
莫扎特仑苏:用宗教制造神秘感罢了。
最后女巫挑了比较正直的人,是在和上帝抢人吗?
Xavier-耐观影:靓丽的黑白场景弥补了无聊的舞台剧剧情,沉浸式的自然镜头营造出了不安的氛围,模棱两可的结局沮丧了观众的期待。
法罗岛帝国皇后:现代版《复仇之日》,追求渎神权力以获得自由,实在比沉溺神性罔顾人性高明的多。
电影的宗教元素和艺术手法值得深入分析。
给艾德林的诗:本身故事所指其实回归不到那份新英格兰民间故事拓荒精神的初衷,不过倒是有清教强烈自主的初心,挖掘贫瘠不过还有些可圈可点历史的态度也不错。
盆满钵满赵+:女巫竟是我自己。
氛围营造真不错,肃杀之地无人生还,每场仪式都毛骨悚然,乌鸦那里也是很可怕了。
如果最后不扣在巫术上,仅仅是一家人之间的相互仇视也可怕得多。
女主颜真能打呀!
RyanRyqn:传统民间故事加上大量宗教符号、隐喻,尽管剧情普通,但扎实的好莱坞剧本使之叙事流畅。
可是过量的符号并没有和剧情很好地融会,让人物发展较扁平,心理恐惧效果也就一般。
不过在音乐和画面上有所探索创新,总体来说效果不错,最后高潮甚至有伯格曼式的调度。
我略知她一二:极致的冰冷和决绝的压抑,漫长的等待带来的是一场炼狱般的折磨,最恐怖的咒语不是黑暗中的巫术,而是血肉至亲的猜忌陷害,父权的堕落和母系的扭曲让这个本就摇摇欲坠的家庭四分五裂,罪恶的勾当充满着周围虚伪的空气。
当谎言变成了真相,当诅咒变成了祝愿,还有什么能够阻挡一个女巫的诞生呢?
苍山古井空对月:这算是反宗教反父权的片子吗?
天父缺席,主角一家的父亲的权威因其谎言而崩塌,对恶魔、女巫的恐惧使亲人间失去信任,活下来的是声称自己与恶魔签订契约的大女儿。
以类型片来说本片不是商业化的、意在吓人的恐怖片,以艺术表达的角度来说表达的东西又很表面,没能看出有更深层的隐喻。
加勒布偷看姐姐胸口、在森林中被妖艳女人诱惑似乎暗示着性萌动,托马辛挤羊奶挤出血我在想是否暗示着初潮,但整体看下来感觉影片并没有对性的明显指涉。
最值得肯定的唯有精致的影像。
Hethang:这世上有女巫吗?
或许有吧,是那个拖着衰老肥胖的身躯把所有人拉进地狱的那个老妪?
还是那个年轻貌美的接近你却用枯残的手指刺穿皮肤的少女?
不,她们都不是,这世上根本就没有女巫。
有的只是借着女巫的幌子铺设阴影的人,有的只是被歇斯底里的疯子带上女巫帽子的人。
于是有人被“女巫”赶尽杀绝,有人干脆成为“女巫”本人,可是他们眼里的“女巫”真的就是他们认为的“女巫”吗?
那昏沉沉的经文,不是神音,而是枷锁;那坐满桌子的人们,不是家庭,而是陌生人;那迷雾丛生的森林,不是地狱,而是重生之处。
如果有人让你成为女巫,那你便就是女巫,即使上帝扯着嗓子喊叫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虽然嘴上说着上帝,心里却空无一物。
哦对了,他们呢喃着上帝也没用,因为祂根本就不存在。
成为了女巫的你在火焰中永生循环,你才是上帝。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3日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023年7月15日不舒服极了。
头闷闷地痛,觉得恶心,胸口堵着什么。
很像个寓言,表演也是戏剧风格的,人物脸谱化,但不知道都在隐喻些什么。
兔子,黑羊,什么的是在讲原罪?
双胞胎,是什么?
还有苹果系列大概与伊甸园-性有关?
以及他们的名字,都是圣经里的人物吗?
出埃及记的摩西,其他的呢?
画面总是黑黑的,在那片让人绝望的野地里,父亲的嗓音听得难受,倒是很符合自负又无能、虚张声势的形象,母亲精神不稳定、总在抱怨,聒噪的双胞胎,…… 无知的愚昧的处处令人绝望的。
音乐声配合得也是十分刻意,有些做作,邪教般故弄玄虚。
这是啥,批判上帝?
还是批判不信上帝的?
这一家子跟大环境信仰的不都是上帝吗?
但又仿佛不是一回事。
不过,最后竟然感受到了一些那个大女儿的美(虽然她的长相有点奇怪,看起来,眼距很宽。
嗯,还有漂亮裙子。
最后那群裸体的女人飞起来的画面特别眼熟。
看的时候我觉得,压根没有女巫。
一家人自己害死了自己,在父亲的带领下。
中途那些赤身人体,也是把我看恶心的一部分,甚至调亮了画面也是看不清男女,就看见一团肉,还带着毛,什么动物的感觉。
L:这电影的亮点是里边的剧情和对话,都取自真实历史材料,故事背景也是真实的,他们一家是定居北美的新教徒。
不知道干了啥,反正是和种植园居民及信仰有冲突,被流放了。
这一家人体现了七宗罪,爸爸-骄傲,妈妈-嫉妒,双胞胎-愤怒(那个女孩)、怠惰(两个人不干农活),弟弟-色欲,姐姐-贪食、贪欲(就是最后魔鬼问她想吃黄油什么的)。
我觉得NB的是,最后十几分钟全部爆发了,非常带劲儿。
而且你看的过程中,觉得………女巫还没这家人可怕,虽然一开始就证明了有女巫这种超自然邪灵存在,但越看越觉得,可怕的只是人,还是自己的亲人,这种认识特别恐怖,当意识到的时候。
然后那个弟弟死的时候,我觉得拍的很NB,对着那个床的镜头,幽闭恐惧症了。
还有母亲幻觉看到了银杯那里,NB:先看到远壁橱上突然有个银杯,亮亮的,就觉得事情不妙。
最后山羊说话的声音也NB,还有一开始双胞胎唱歌跳来跳去也很瘆人。
想起了萨勒姆的女巫。
而且怎么就一出事就女巫女巫的,男的是没灵性还是怎么的?
对女性妖魔化。
好像男的就总是在对的、正义的一方。
L:欧洲历史上迫害死了几百万。
这个是北美的。
设定是:女性比男性容易被魔鬼引诱。
也审判男巫,但少很多。
题外话:L:《遗传厄运》,也是一个处女作,低成本,惊人地大卖。
这个成为现象级恐怖片以后,很多恐怖片的风格都变了。
不搞血腥画面、一惊一乍、跑来跑去了,看着就跟文艺片似的,玩儿不吉利。
很乱,感觉导演抓不清重点,什么也都想要一点,导致电影变成了一锅粥乱炖,故事整体倒是不差,但感觉看完了就是看完了,搞不清想表达什么,总不会就是花大钱拍个电影讲个大家都听过的民俗故事吧?
本以为片名女巫,是讲中世纪的猎巫故事,讲对女性的压迫啥的。
但就这整体下来,感觉就是个普通的民俗故事。
要说宗教吧,电影里一直在论及上帝的存在,但只是迷信而没有信仰可言。
再者,也算是这类恐怖电影常见的问题,就是只有恶魔的存在,却没有天使。
也没《驱魔人》那种感觉出来。
要说传统诗歌吧,措辞上是有那股文绉绉的味儿了,但完全没那种美感。
要说民俗故事吧。
民俗故事都是有强烈的目的性的,河边有水鬼,所以别去河边玩,林子里有女巫会抓小孩吃,所以别去林子里玩。
如果说是女巫花了一部电影的时间把小男孩引诱到林子里了,最后全家出动都找不到,电影结束一家人只能忍着伤痛继续活下去的话那还算个传统民俗故事。
但她这全家死光光了,也没啥教训可言啊。
女巫这部电影的副标题是:新英格兰民间传说。
但导演显然没有把野心止于演绎一个传说这么简单。
与传统的宗教、驱魔类恐怖片不同,这部电影似乎要把一切谜团的答案引向一个并非超自然力量的可能性。
本文也仅以此前提为假设进行分析。
我一直相信人的潜意识远比我们认识到的强大,强大到可以创造出一个世界,强大到可以伪装成神或魔鬼的声音,左右着人对现实世界的判断。
人的物欲在意识里映射为魔鬼,而道德等一些精神层面的约束会幻化成神与之对抗。
真正能从神那里获得幸福的人,一定是斩断了物欲,六根清净的忠实信徒。
而我相信多数信仰者其实处于一个两极之间的尴尬境地,时时饱受现实与精神世界争斗之痛苦。
影片中的这一家人就是一个典型,父亲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选择离开教会带着家人独立生存,并要以此证明神的眷顾。
但他错了,人不可能从个人独立实践中来试验神,因为宗教的核心需要信徒建立一个统一的价值观。
有着共同信仰的一群人,和谐地生活在同一个法则下,彼此之间的肯定决定了个体和神的距离。
所以选择了直面现实,放弃教条的一家人,其实从一开始就已远离了神的眷顾。
而一家人内部也是同床异梦,不同的内心世界决定了他们各自阐述着不同的上帝。
在精神上脱离了教会支持,物质上选择了更严酷生存坏境的这样一家人,外部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难免走向内心的分崩离析。
推测一下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心,就不难想见他们苦苦挣扎的心路历程。
以最明显的Caleb为例,十几岁的年纪,正是思维成型的时候,一方面受到清教徒家庭根深蒂固的原罪观念洗脑,一方面对自己萌动的春心已无法抑制。
不难猜测他偷瞄姐姐胸部之后用宗教理念无数次地谴责过自己,性的诱惑和对罪的恐惧由此深深植入他的脑海。
我们不知道他端着猎枪进入深林的那晚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可以想象的是,极端的恐惧让他陷入了精神错乱。
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丰满的女巫作为他脑海中性的化身出现在了他的幻觉中。
而之后就是传统恐怖片中常有的恶灵附体场景,只不过这部电影里表现得也更现实一些。
他昏迷不醒时反复念叨着的罪,并不是什么神谕,而是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心结。
在极不稳定的思维状态下,他忽然又转向了神并因此狂喜,只是这已是他意识的回光返照。
自负的父亲、迷信的母亲、遭遇不公对待的Thomasin无一不是在内心经受着这样的斗争。
当这两股力量充斥着人的脑海时,现实世界的一点动静都会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兔子、黑羊这些本就极富宗教内涵的意向这个时候更成了黑暗的使者,也助长了魔鬼的势力在Thomasin心中成长起来。
最后一幕的飞升,暗喻她终于可以抛下来自清教徒家庭的压抑宗教气氛,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回顾全片,如果说魔鬼一开始就选中了Thomasin才让她经受了这一切,实在站不住脚,导演没有花一个镜头在前半部分验证这种暗示。
而更可能的情况是,每个人心中原本就有的天性,被宗教概念处理为“罪”,反而把天性中阴暗面变得更为强大了。
我想“女巫”这个形象,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内心用来对“神”负隅顽抗,保护自己私欲的最后一股力量的化身。
所以对神,要么尽信,要么不信。
宗教的存在,一方面是把一些人变成了更虔诚的信徒,一方面把人彻底推向神的另一面。
对无神论者说神,也许听上去太远。
但同理的,道德也是:咄咄逼人的卫道士们随时有可能把人推向道德的反面。
由于之前在那篇里简单的简述了一下剧情,现在来让我们看一下电影中几个重要的带有隐喻的动物,按出场顺序来讲一.隐喻1.野兔
野兔在西方代表“七大罪”中的罪恶邪淫。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弟弟是见到兔子最多的人,并且在本片中也是它引领弟弟找到的“少妇”。
也预了弟弟心中刚刚萌生又被压抑许久的性意识2.黑山羊
山羊与绵阳的含义是不同的区分就在于有没有角的绵羊往往是纯洁的象征....所以中以色列人向上帝耶和华献祭表示虔诚、感恩、认罪等仪式时,往往用石块垒起祭坛,把“羊”作为祭牲宰杀。
但是山羊就不同了,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神话中的恶魔往往有与山羊同样的角和胡须.希腊神话中的牧神"潘",而名字的原意是一切。
掌管树林、田地和羊群的神,有人的躯干和头,山羊的腿、角和耳朵。
他的外表后来成了中世纪欧洲恶魔的原形。
基督徒将山羊与撒但联系在一起。
在中世纪,大多数人都认为在圣人的耳朵中山羊在说下流话。
这种迷信可能源于公山羊在交配季节时变得非常粗暴好斗。
当时,人们认为恶魔的头很像山羊的头:有角和山羊胡。
黑弥撒,一只黑山羊,是撒但的崇拜者。
直到现在,有不少基督徒仍然认为山羊和恶魔主义有一定的关系。
恶魔主义及巫术的标志就是一个山羊头。
有时被叫做门迪斯山羊。
所以片中的山羊也成了魔鬼的化身3.苹果🍎苹果在西方文化里被赋予了多重涵义,代表智慧,美丽,心爱之物,但同时也有evil,纷争之意。
由于在《圣经》中,苹果被蛇用来引诱夏娃触犯戒律,也有原罪之意Adam's apple 喉结 传说亚当偷吃禁果的时候,在惊慌失措中将一个苹果核卡在喉咙里,留下一个疙瘩。
作为惩罚,上帝就让这个苹果核永远留在他的喉咙里,成为男性的喉结。
而片中的弟弟也被苹果卡住了,是否预示着他已经成为男人了呢?
4.乌鸦
除却不祥之意,乌鸦还有几种说法,按照《圣经》的记载,天主圣神是凭着鸽子的形象降临,赐予你灵魂的平安和精神的安宁。
如果你恒心遵守天主的诫命和效法义人的榜样,那么,那只放出去不再飞回来的乌鸦,便是你的罪的象征了。
” 这就意味着,乌鸦也被看作一个黑暗的比兴——乌鸦象征罪恶。
古希腊神话影响了南欧洲早期文明的大部,传说太阳神阿波罗与格露丝相恋,派圣鸟去监视格露丝的操守,一天圣鸟看到格露丝与其他男子往来,以为她与其他男子有染,就回来向阿波罗报告,阿波罗一怒射杀了格露丝。
而后证实格露丝并未和其他男子私通,阿波罗又怒贬圣鸟,令其洁白的羽毛变成黑色,这便是乌鸦的由来,乌鸦由此背上了欺骗的恶名。
在英语中eat crow意为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那这片中母亲为乌鸦喂食是否代表着她其实明白小儿子的丢失与自己也有着看管不善的过错,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解脱便把这些罪过过多的埋怨到自己女儿身上,而乌鸦代表谎言的含义也是在嘲讽自己,所信仰的也不过是虚无?(一些动物的含义来源于网上,但电影分析实属原创)二.再来看看本片中的人物1.父亲
我私认为,宗教很重要,是信仰的主要体现,人们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他。
这很好,宗教既约束了人们的罪恶,又能指引鼓励人们,也充满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但,凡事都要有个度。
影片中的这对父母对于宗教几乎到达狂热的地步。
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先做祷告,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神的身上,而自己却什么都不做,至少我从来没看过他们如何种植玉米或任何粮食。
而这种不努力就想靠神力来获得某种东西的行为,叫做贪婪。
这种情感在这对夫妻身上都有体现,父亲尤甚。
2.母亲
不得不说,导演这个演员选的很好。
曾在“权力游戏”中饰演那为爱疯癫的鹰巢城的莱莎夫人的凯特·迪基,将这个角色演绎的恰到好处。
面对丈夫的任何决定,她一开始都全力支持,而这也是她脆弱的表现,由于女性在当时社会地位的低下,这些都是难免的。
不过她对女儿的过度埋怨乃至残害也都体现了她的人格缺陷——逃避自己的责任。
生活的压力、爱子的丢失和早逝,这些都是击倒她的外部条件,而内在则是她的自卑与对神和丈夫的过度依赖。
当看到丈夫死后,她彻底崩溃了,疯癫的要把女儿掐死,这也是那个时代下可怜的产物。
3.弟弟
我说过,这是这个家为数不多的还存有理智的一位。
虽然年龄小,但却比父母有担当的多了,面对姐姐会被卖掉的事实,他选择去狩猎来防止姐姐惨遭厄运。
我并不认为他“喜欢”自己的姐姐,他只是对于性过早的萌芽,我想与他家庭对此事的束缚有关。
在电影里也起到了推动情节的作用4.双胞胎
片中的创作灵感来源于1692年发生的塞勒姆女巫审判案(不知道的小朋友可以去百度一下)其中判定是否是女巫的重要证词是来源自三个小女孩,这也和片中的这对双胞胎作用完全一致,正是他们将自己的亲姐姐步步紧逼,直至送到魔鬼手中。
而塞勒姆事件中,正是三个女孩的证词,导致许多无辜的人被活活的吊死。
这也符合宗教里人生来是邪恶的观点,虽然他们都还那么小,但面对能拥有控制别人生死的权利的时候所展现对于权利的欲望。
也正是这样的设定,才让我们对于“人”感到刺骨的恐惧4.大女儿
一个美丽的女孩,本应在英国享受那带有美丽玻璃窗房屋的女孩,也是本片中最大的受害者。
不能说她从始至终没做过一件错事,但家人对她的苛责,辱骂,乃至污蔑都太过了头。
似乎一家人想把生活中的一些不满都发泄到她的头上。
没有任何权利,也是当时社会最底层人民的代表,甚至当受到污蔑时,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而这一切一切的痛苦都来源于自己的父母、姐妹,几乎失去了所有。
乃至我甚至觉得最后她与魔鬼签订契约后腾于空中是那般快乐,她那紧绷的衣服也是束缚她的隐喻,而后来赤裸走入森林也让人有一种轻松的释怀感。
三.女巫是否存在我个人认为,片中的女巫魔鬼是电影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看做有也可无也可,这都不是重点。
记得刚开始看到本片的海报时我差异的发现witch的w有些宽,仔细一看是两个v,是否代表导演想传达给观众眼见不为实的想法呢?
再回想女巫抱走小宝宝并做成肉馅这一幕,导演是没有连续拍摄的,而这些想法也不过是通过我们的想象合成的。
我想,魔鬼在影片中的恐怖感远远不及那家人对女儿的迫害。
人比魔鬼恐怖,我想这才是导演要说的
恐怖片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该片种制作成本普遍较低,作品质量严重参差不齐,内容又大多是怪力乱神,所以在很多语境之下,它都是进不了大雅之堂的东西,除了《闪灵》《魔鬼圣婴》等少数几部重量级杰作之外,恐怖片大多数情况下在一种边缘的境地,目前国内外院线的一些恐怖片大多粗制滥造,几乎和格调不沾边。
恐怖片近来有点青黄不接,这几年除去温子仁的几部恐怖片作品具有可看性之外,很难找到令人满意的作品,即使是去年前年比较有口碑的《鬼书》和《它在身后》对我而言都是差强人意的作品,而我昨晚星夜看完的《女巫》却真的给了我挺大的惊喜,它是一部极有格调的恐怖片,是一部有艺术追求的恐怖片,它让我看到了恐怖片这块艺术荒地上还是拥有希望的,它是一部罕见的佳作。
《女巫》的故事很传统很简单,但是创作者在故事背景、人物设置、布景细节,叙事风格等各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
《女巫》的故事时代很具有说服力,故事背景放在了17世纪的美洲大陆,这个时代仍然在中世纪猎巫运动的尾期,300年前后成千上万女性被迫害为女巫被教廷和民众活活烧死。
影片中的英格兰清教徒移民家庭与殖民当局的教派发生了宗教上的冲突,一家七口人被迫离开原先居住的殖民村落,独自来到远离人群的森林边缘开垦农场,故事设置的时代虽然已经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但是在乡野农民之中,中世纪宗教控制的遗迹依然存在,家庭中的宗教氛围依然极其浓厚,一家七口人虽然远离了村庄,但是依旧虔诚的沐浴在上帝的泽布之下,努力在新大陆上耕作生存,然而撒旦从他们内心里走了出来。
人物上设置,故事中七个角色的六种角色属性设置非常明显,父亲这个角色是最复杂的,他看似以父权强力的控制着家庭不四分五裂,但是骨子里却仍然隐藏着怯懦,容易动摇;母亲这个角色则是偏见和猜忌的主要力量;大儿子刚进入青春期,对性的欲望刚开始萌芽,开始对姐姐产生欲望;大女儿则是影片中最纯洁的存在,但是在所处时代的父权时代之下,她是最无助的宗教迫害靶子,拥有少女曼妙的躯壳就是她的原罪(在这个男权时代里,女性被当作不能控制自己本性的低劣存在,女人对男人的诱惑导致了死亡与堕落,而女性的自恋和反复无常让她们成为撒旦天然的盟友),中世纪猎巫运动对女性的摧残本质上男权宗教对弱势女性的邪恶迫害。
另外是影片中的双胞胎,虽然是孩子,但设定里的他们是传声筒一样的存在,是谣言“无辜”的传播者;最后是影片中没有受洗的婴儿,他是故事的起点,没有受洗让他带着宗教信仰上的天然缺陷。
这六个角色属性各自带着自己的宗教标签,看似是虔诚的一家人,但是各自人性上的弱点最终让这个家庭在顷刻间土崩瓦解。
蛮荒森林在影片之中是个禁忌,它可以看成是未知带来的恐惧,而黑山羊、红眼兔子、乌鸦都是传统经典的撒旦化身,当这些暗示性的撒旦隐喻反复出现在镜头细节当中时,家庭的内部矛盾开始潜移默化的投射到对外部象征性符号的恐惧之中。
撒旦住在森林里,也住在这家人的内心里。
这个小成本的恐怖故事没有桎梏于“血浆”、“一惊一乍”和“怪力乱神”的小成本恐怖片标配之中,而是巧妙的将这个极具宗教内涵设定精准的融汇进了社会、家庭伦理的内核之中,让电影拥有了独特的思考深度。
此外本片在布景、服装等细节下的功夫和对时代背景深度的写实性考量让故事经得起反复咀嚼,而导演在叙事上的沉稳、简练和对气氛的精准把握竟然给故事带来了让人不寒而栗的诗意,一步一步的将这家看似坚不可摧的虔诚基督徒家庭带入无底的深渊。
这个简单的故事隐含着对中世纪宗教男权主义的批判、对家庭伦理的精准剖析,各种象征元素熟稔于手,看上去波澜不惊,实则充满艺术雄心。
《女巫》是一部相当具有格调的恐怖片佳作,是一部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恐怖佳作,是一部上得了大雅之堂的恐怖片。
影片最后一幕很有趣,裸体女巫们腾在半空之中,极具画面感,让人想起十八世纪末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的画《空中的女巫》,也莫名其妙让我想起宗教黑暗时代结束之后女权主义者歌德所作《浮士德》中的不朽的诗篇: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吧。
虽然看完此片这句话听上去像个黑色的笑话。
“内有乾坤”的感觉相信大部分人是从英文名而来的,双写的V成W这也许是导演想告诉我们它的中心思想。
人物角色演绎得出彩和亮点满满地弥补影片叙事模糊的漏洞,细节也编写的几分惊艳,冷酷的基调与鲜血相冲得漂亮,人性和宗教不断在演绎着自欺欺人的纠缠,这也是《女巫》想让我们感知的恐怖所在:人对生活不断的打击而进行的内部瓦解到自我沦陷。
影片里性格迥异和猜忌造成家庭不断瓦解正是从失去婴儿开始,频频几次失去的孩子都是跟着女主在一起,莫说是里面的角色,就连我们先入为主的潜意识里都想怀疑她,针对她恨不得直到她开口说她自身身亡便皆大欢喜来证明。
但是到了最后的,就算无辜,我们毫无丁点的伤害却带来对方的自我毁灭。
这或许也是对生活社会的反映,如同两个双写V的W导演跟你们说它是VVITCH就是WITCH,故意写成这样你们也还要猜是怎样我也无可奈何的想法也是高端。
除了这个你所看到认为的那也只是“自我"外,女巫在影片里属于自然界的外在力量其实与黑山羊、乌鸦、野兔一个档次,只是放在我们的视觉感官中作为人相比动物更加突兀神秘好比喻。
那就是人对外界自然的敬畏,一旦受到打击破坏的规划和秩序我们便无法自立再继续顽强的生存下去,人相互关系的影响变得越发离奇和极端,脆弱的人类不断一次次受到外界的考验,失去、伤痛、委屈、欺骗和憎恨,手段除了推卸、发泄便无其他,对和平的基本称谓在于优先满足自我条件,《女巫》真切不漏地隐喻,到了最后受到伤害的人除了自我沦陷和崩坏别无他处,除了将憎恨委屈发作悲愤去拥抱堕落再度重生获得自由来看,人为了脆弱、为了防止脆弱所做的,基本论为不堪一击的可笑,女巫作为外界力量是否存在,也变得不再重要。
2016.10.310:08am
嗯觉得拍的有点意犹未尽。缺了点什么的感觉。对故事中的母亲也是醉了!遇见不幸居然会认为是自己的孩子
罗伯特的电影有一种魔力,像精神污染一般慢慢侵蚀你的内心,《灯塔》如此,《女巫》亦如此。电影既可以从宗教角度来看,也可以从封建压迫角度来看。一家人看似是虔诚的清教徒,可他们却都犯了基督所指的重罪,在互相猜忌与伤害中走向毁灭,但这些重罪却又是人性中不可分割的,上帝说着神爱世人,却不包容人性的缺点,任尤其互相毁灭。所以“女巫”不仅所指人性的黑暗面,其实也带着对宗教强权的反抗意味
好無聊,連色情都無...
看了三天没给评分,因为不知道咋评价,中世纪的鬼故事本来就挺邪的,然后安雅其实演的也挺好的,昂,我就为了看看她。😂
看困了,套着宗教外壳的小成本恐怖片,一流的镜头和配乐也拯救不了空洞无力的剧情。
老生常谈,故弄玄虚,乌漆麻黑,什么玩意儿。把宗教和女权结合在一起,只感受到了阴郁的恶意,不想再吃这一套了。
黑山羊,吃了不就行了
一堆别人玩儿剩下的“复古”构图和符号加上几处误导性的剪辑和漫长的黑屏就是新一代的吓人怪了哦……问题是还那么小的孩子就被用来演这种神神叨叨的东西真的人道吗(啊看,有裸的女巫在天上飞…
水土不服,对于中国的无神论者来说想要理解西方世界的信仰和恐惧还是有些代沟的。
这家人有病…女主妹子挺可爱的。
最后一幕喜欢
这家人的脑回路十分清奇,不准小孩踏入森林还把房子建在边上。
装神弄鬼害人不浅的宗教
当整个世界都抛弃你的时候,与撒旦make a contract 变成了唯一的选项。
WTF我都看了什么?完全无法理解这都是些什么神鬼神怪的东西,也不是很懂想要表达什么,看了影评发现通篇都是宗教隐喻,古英语听不懂看了英文字幕还是不懂,唯一就觉得Anya Taylor-Joy很漂亮。
没啥意思,不了解这些宗教故事和传说的背景,无感,妈妈的角色是冰火中鹰巢城公爵夫人,一贯的神经质,这点倒挺好,片子整体太平太闷
导演在影像上有强大的控制力,把超自然恐怖片和作者电影很完美的融合,保证了类型片框架和节奏的同时,又做了反类型化的处理,呈现了一种非常个人化且风格化的体验,最后骨子里其实还是灵异超自然恐怖片这个类型常见的收尾形式,只是以WTF的形式出现。看片的时候,就在想,这种电影如果搬到我大天朝,肯定是一家人吃了发霉的玉米,在婴儿中毒率先死去的悲伤和痛苦中,家人纷纷伴随着中毒引发的幻觉以各种形式死去。
并不是恐怖片 应该算是剧情片 整体的设定+摄影为影片增添许多亮点 剧情平淡缓慢一步步走入恐怖之中 真正所谓的恐惧 是对信仰的缺失 和对挚爱人的怀疑与不信吧 不过这些年来最喜欢的这类片还是它在身后
哦。。
看得睡眼惺忪时冷不丁一个女人骇人的转身吓得一个激灵,也算是一段别样的经历。黑羊黑兔和阴翳的天空,奇怪的一家人和稗官野史的女巫故事,让故事变得神经兮兮。叙事是抽离而割裂的,惊悚是别样而精致的。一个被全家逼到绝路的女孩幻飞升天,恶意如同森林深处的浓雾赶不走驱不散,在荒芜之境弥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