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尼亚传奇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这与隔壁的潘神的迷宫背景非常相似,不过纳尼亚传奇的故事要比隔壁的故事全家欢多了。
电影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伦敦遭受德国战鹰威胁,当地孩子被疏散到附近郊区避难,皮文斯家的四个小孩——彼得、苏珊、爱德蒙、露西——被安排在一位老教授,柯克先生充满神秘气氛的乡间大宅里暂住。
在这占地辽阔、房间众多的宅邸之中,小妹露西意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衣橱,而它正是魔法王国纳尼亚的入口,露西进入这个动物也能说话的奇幻世界,并且与和蔼可亲的半羊人都纳先生成为了好朋友。
当露西返回现实将自己亲身经历告诉哥哥和姐姐时,他们并没有相信这个特别爱幻想的妹妹,然而由于一次意外情况,他们也进入魔衣橱,并随着里面幽暗的灯光踏上造访纳尼亚的路,开始了四个孩子在魔幻王国的冒险。
此时纳尼亚正被邪恶势力笼罩,千年不死的白女巫用暴政统治着整个王国,她用阴谋颠覆了狮王的统治,将纳尼亚变成一片终年寒冷的冰天雪地,孩子们发现了女巫的残忍,于是决定帮助狮子重新夺回王位。
影片中精彩之处颇多,无论是起点文式的“主角通过历练获得成就”还是神秘仙境般的大陆冒险,都让观众在欣赏之余拍手叫绝,冰雪女王独特的造型和演员出色的演技,更是让之后的BOSS战充满期待。
虽然本部电影在叙事节奏上有些问题,但原著的精彩还是让这部电影成为佳作,毕竟谁都想遇见这样一个能通往奇妙世界的衣橱。
不知从何时起,看电影养成了这么一个习惯,逾是斥巨资打造,逾是宣传的沸沸扬扬,就越加提不起兴趣去看它。
纳尼亚传奇也不例外,N次在BT网站中名列前茅,总是刻意忽略不去下载。
不过对于自己送上门的大片,却也不会拒绝。
隔壁女孩过来拷电影时无意间看到其硬盘上已下了这部影片,便顺手拷过来搁在盘里,今天闲来没事便点开了来看。
看完后,立马网上搜索下载了那几首尤为喜欢的原声音乐(Wunderkind,Where,The Wardrobe,A Narnia Lullaby),接着跑来这里一吐为快。
从电影本身来讲,不论是画面效果、人物造型还是镜头剪辑、原声音乐,都很令人满意。
影片很长,却不显拖沓。
这些都要感谢惊人的电脑科技及导演的巧妙编排。
从故事来讲,与许多人一样,《狮王、女巫和魔衣橱》也是伴我度过孩提时光的众多童话之一。
无数次想象自己也会在某天通过某个神秘通道进入到另一个奇妙世界然后展开一段奇异旅程,以至做过不少与之相关的梦,或是通过某扇门到了一望无际布满奇花异草的大草原,或是进入一个似曾相识的古装世界,又或是来到一片颜色诡异的森林。。。
看着他们从黑暗沉闷的衣橱跌进被清冷空气笼罩白雪皑皑的纳尼亚森林,眼前豁然开朗,仿佛自己的梦境也随之成为了现实。
奇妙的感觉。
诺大的静谧的雪白森林,散发温暖光芒的路灯,会说话的鹿人,换了谁身处这样的场景,都有兴奋的想叫出声的冲动吧。
还有手足间的争执、牵挂、宽容与谅解,这一切对我都是如此熟悉。。。
有些凌乱,这部电影让我重温了孩时的想象,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也让自己变的清醒。
哪怕真的有那么个衣橱让你能够逃离现在的一切,可是,不管逃的多远多久,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的世界,继续自己的梦想吧。
转自《南方人物周刊》作者:王怡每个人心中,都有座攻不破、或至少盼望它不破的城池。
人们叫它桃花源、香格里拉、乌托邦,或者理想国、君子国、太阳城,或者英特纳雄奈尔,或者东方的蓬莱,西方极乐世界。
最后,干脆叫它和谐社会。
剑桥的托尔金和鲁益师(路易斯),是我最迷的双子星座。
他们的《魔戒三部曲》和七卷《纳尼亚传奇》,都在一个最不和谐的世代,整个欧洲摆不下一张书桌的时候写成。
也就是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相继统治了半个地球的年代。
伦敦大轰炸的空隙,鲁益师应邀给皇家空军演讲。
他看着下面一旦起飞,平均只能活一个月的青年军官,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苦难是化妆的祝福”。
鲁益师决定写一部给孩子们的童话,描述世界在苦难中的真相,也描述那些青年军官到底怀着什么样的信念去死;而这信念,只是叫他们死呢,还是能叫他们活?
这时,托尔金的巨著已经动笔了。
一写就写到匈牙利事件和赫鲁晓夫上台,他笔下那个中土世界的硝烟都还没完。
托尔金深受“两个国度”观的影响,这是从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到改教时期的路德和加尔文一脉相承的。
宇宙中有两个国度,一是亚当的国度、肉身的国度。
撒旦借着人心中的恶在这个国度掌权,掌权的结果就是死。
这是一座死亡之城,所有人都伏在死亡的权柄下,所有的文化都是对死亡的抗拒,但所有意义都被死亡拦腰砍断。
死亡在那里冷笑,说你以为有意义,其实虚无就是唯一的真实。
这个国度如此真实,揪你的肉就会痛。
但宇宙中另有一个国度,从桃花源到和谐社会,一切人间乌托邦都是它的影子。
仿佛柏拉图笔下的洞穴人,看见对面壁上的影儿。
影子的实体就是上帝之城,基督的国度,天上的耶路撒冷。
十字架上的那位基督,借着人对他的信在这个国度掌权。
掌权的结果是永远的生命。
创造生命的那一位,用基督的血为我们办了绿卡,迁到一个爱的国度里。
当年鲁益师沉浸在希腊神话和古典文学中,是不信这些鬼话的。
就如托尔金也一度沉浸在北欧神话里。
但注定有一个黄昏,这对天造地设的朋友,如往常一样在剑桥散步。
托尔金直截了当说,“唯有基督教是这个世界唯一真实的神话”。
鲁益师被这话震惊了,但总不能接受。
托尔金说,你不能接受,恰恰是因为这件事(基督的受难与复活)真的发生了;它逼着你作决定,到底接受还是拒绝。
你已没有了第三种选择。
其实《魔戒》和《纳尼亚》接续的,是英国的清教徒文学。
宇宙中一个恢宏的双城记,在气象和格局上都与弥尔顿的《失乐园》相似。
旷野上的对决场面,好莱坞大把的钱花在上面。
但钱真不是白花的。
因为场面越惊心动魄,就越凸显出属灵国度的优先性。
一个小哈比人,带着充满罪恶权势的魔戒,走上摧毁它的路途。
是他的命运,而非旷野上的厮杀,决定着中土世界的盼望。
哈比人一路经历魔戒的试探,直到站在深渊烈火前的一刻,他决定背叛使命,占有魔戒;或者说是决定被魔戒占有。
他与人争夺魔戒,一起掉落深渊,却万幸抓住了悬崖,看着魔戒融入烈浆。
这是《魔戒》与北欧和希腊神话的区别:《魔戒》中只有顺服的人或悖逆的人,却没有“抗震救灾英雄”。
人在这个国度的得胜,在乎人对另一个国度的仰望。
人不能胜过他自己,除非有上天的眷顾,除非“祝福”一词不是人发明来自我安慰的。
在托尔金那里,是被称为“第二世界”的文学理论。
唯有一个真实世界,是神造的、在他主权下的国度。
另外的世界、另外的主权,是人用幻想和肉体的力气造出来的。
好像上天给我们一张脸,我们不要脸,用硅胶和化学品另造一张。
在第二世界中,人的全部梦想就如“韩式”整容的广告语: “上帝欠你的,我们决定还给你”。
鲁益师的纳尼亚,和托尔金的中土世界一样,都是回到第一世界的叙事尝试。
纳尼亚就像伊甸园,所有动物植物都能说话。
伦敦轰炸中,几个孩子彼得、爱德蒙、苏珊和露西,来到乡下避难,在一个神秘衣橱中进入了纳尼亚,成为国王和女王。
第一集中,狮子阿斯兰为了拯救被女巫诱惑、背叛了兄妹的爱德蒙,甘愿献上自己,死在古老的祭坛上。
清晨来到,同样旷野上的对决,每一次竭尽全力的刀剑挥舞都是真实的,但整个世界却取决于阿斯兰的复活。
到《凯斯宾王子》,彼得兄妹回到伦敦一年,二战还在持续。
但纳尼亚世界已经历了千年沧桑。
台尔马人征服了那里,树木沉睡了,动物不再讲话。
一个隐秘的纳尼亚怀念他们的国王和女王,传说着一个古老的规则:只有亚当的子孙重新作王,纳尼亚才有自由和平。
托尔金和鲁益师,都强烈表现出对人类征服自然、掠夺万物的批判。
在圣经中,亚当夏娃是宇宙的摄政王,万物被托付给人管理。
人却犯罪,悖逆了这一使命。
而在基督里,人与上帝和好,重新回到王子和公主的位分,成为这世界的CEO,和造物主忠心的管家。
《凯斯宾王子》也是信心的故事。
千年之后,没有人相信纳尼亚世界是真的,凯斯宾却相信那个动物会说话的传说。
当彼得兄妹被吹响的号角召回纳尼亚后,面对家园的毁损,世界的荒凉,也唯有露西一直坚信阿斯兰的存在。
彼得问,为什么他不向我们显明自己。
露西说,也许是我们当向他显明我们的信心。
彼得用尽力量,不能胜过强悍的台尔马人。
故事再一次来到旷野上的对决,一如既往地,成败不在乎沙场,在乎小露西凭着信心对阿斯兰的追寻。
当狮子怒吼,山河变色,万物复苏,如当初红海分开,台尔马的军队被淹没在水里。
所以我看那些大场面,都很心痛。
场面再大,也大不过我内心的争战。
多少年来,在自己的沙场上,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决定,一个邪恶的欲念、或一个卑微的善意,都远比好莱坞的阵仗更咄咄逼人。
你用多少钱,才能拍出灵魂中的厮杀呢。
多少年来,我像一个在沙场上失散的孤军,一面寻找自己的君主,一面兵来将挡。
不知你在砍谁,也不知谁在砍你。
人的一生,活在地上的国度里,唯一的结局,就是力战而死。
另一个国度里有王子的名分,连做梦都没有梦过。
所以片尾的民谣响起,我怎能不像孩子似的哭了,尽管孩子们还不能理解: “I will come back,when you call me,no need to say goodbye”。
我的Blog页面(附图):http://blog.donews.com/dereck/archive/2006/01/22/704587.aspx听说《纳尼亚编年史——狮子、女巫和魔衣橱》不错,在欧美票房暴涨。
不过很多朋友看过以后都和我说没有什么感觉,就像很多人说看不懂《魔戒》一样。
看不懂《魔戒》很正常,《魔戒》小说蕴涵的东西太多了,而中国人几乎在电影上映之后才有一小部分人开始关注这部经典魔幻小说。
就好像《星球大战》一样,一个没有从第一部(准确的说是第四集)开始关注到现在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美国会有人搭着帐篷排队买星战电影票。
这是一个“入境”问题,好比我们看电视剧,偶尔看那么十几分钟,一集两集的不会有什么兴趣的。
好比我,经常被迫(电脑别人用,电视爸妈看的时候)跟家人看电视剧,开始觉得无聊,结果跟着看了一段以后,也开始关心起剧情起来。
而一般从第一集开始逐渐看下去的时候,兴趣最浓。
《魔衣橱》是一部童话,或者魔幻的东西都是童话吧。
但是作品和作品有些不同,比如《哈里波特》的前两部绝对是童话,但是后面的就有点逐渐成人化了。
那好,区别童话和成人魔幻作品的最重要也最简单的一条是什么?
注意:童话中的大好人是不会死掉的,就算死掉也会以其他的方式存在!
《白雪公主》吃了毒苹果,一个吻就可以复生;《美女与野兽》里,濒死的野兽居然恰好等到美女回来。
好吧,《哈里波特》从第四部就开始死人,甚至邓不利多也要死掉,所以开始提高限制等级了,不知道刚开始把这套书定位为童话的家长们,怎么应对。
也许从第一部开始看的孩子到了第六部也长大许多了吧。
从这一点上看《魔衣橱》这一部是典型的童话,阿斯兰死而复生,石像还能苏醒,受伤了有魔药救治等等等等。
《纳尼亚王国传奇》是英国作家克利夫·刘易斯(1898-1963)的作品,一共七部,分别是《魔术师的外甥》、《狮王、妖婆和大衣柜》、《能言马和孩子》、《凯斯宾王子》、《“黎明踏浪者”号远航》、《银椅》、《最后之战》,这部作品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英美世界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儿童读物,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佳儿童图书之一。
在半个世纪里,这部书的销售达到65005册,至今已被翻译成30多种外国文字。
当然包括中文版……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不过估计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会有一定的再版。
我在大概小学一二年纪的时候看过,当然不是全部,就是拍成电影的这一部《魔橱》,而且不是文字,只是连环画而已。
但是给我的印象却十分深刻,甚至看电影的时候马上就想起小时候看过。
于是翻箱倒柜,终于让我找到了连环画册。
大概许许多多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和我一样,都是带着童年的回忆来看这部电影的吧,尤其是比我还要年长的朋友,当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甚至孙子来看这部小时候深深喜爱的作品拍成的电影的时候,那种感觉,Wow!
所以不要评论这部电影如何如何了,童年的回忆是最最宝贵的,是最最值得回味的。
就不要打扰沉浸在欢乐中的人们了吧,能看到以前熟悉的故事,真的是很好很好。
另外建议有孩子的朋友们让孩子看看吧。
推荐年龄段6-12岁(当然也可以大一些),我反正是在6、7岁看的,记忆深刻!
另外,如果看到有20—— 35岁(中文版出版在80年代)的中国朋友在看得时候眼眶湿润,那不用问,小时候一定看过,可以请教他们一些详细的情节,他们会很兴奋的和你讲……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经典故事会被搬上银幕,期待ing……想想看,如果我选择,我最想看那一部作品呢?
昨天闲来无事就看了看老婆力荐的纳尼亚传奇,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部电影了吧!
感觉真的棒极了,白色的雪地、神秘的人羊、魔法、会说话的动物……纳尼亚里面的一切似乎都出现在童年的记忆里。
对于成人而言,纳尼亚传奇真的只是一部魔幻童话,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去计较它的情节是否合理,意义是否深刻,我们只需要感受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也许它会教会我们该去怎样理解孩子。
有人说纳尼亚传奇——请家长止步,但是我却认为纳尼亚传奇——请家长也去看看。
买了一张电影版的,不时有人在屏幕上走来走去,颜色发灰,看了开头,准备以后去电影院看。
说实话,之前看过预告片并不觉得很令人期待,太多视觉元素和魔戒相似。
但原著真是我的心爱,尤其是露西遇到羊怪和四兄妹在海狸家喝茶那段,每次想起来心里都暖洋洋的。
片中羊怪8知道为什么要是裸露上身的,比较奇怪,脸倒是长得讨人喜欢。
如果巫师了解牺牲的真正含义,她就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亘古魔咒了。
如果把一个无辜的人,当做叛徒处死,石桌就会崩裂,而死亡也会被逆转。
爱上纳尼亚,是从Lucy走近被白布掩盖的大衣柜开始,女孩双手一拉,白布倾泻而下,一个大衣柜屹立在我们眼前。
尽管早就知道衣柜后面通向一个神奇的世界,但是还是忍不住轻叫出来。
不是因为那块叫纳尼亚的大陆,而是因为我的童年里面也有这样一个柜子——古色古香,不知道是几百年前被谁打造出来,又被谁放在这里;很大,足足能装下两三个我;神秘,沉重的门后不知道有着怎样的世界。
当然,我家并不曾有过这样一个柜子,小时家里的衣柜都是简陋的三合板,既不大也不重更不旧,可是我知道它就在那里,即使看不见,它通往我意想不到的世界,装满我一世的珍宝。
通往纳尼亚的衣柜,也是这样一个柜子。
平心而论,《狮王、女巫和衣柜》并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情节发展过于按部就班、缺乏信服力,人物性格鲜明但略失丰满,赶发展进度的痕迹也比较重,造成节奏把握不当。
可是,去掉这些东西看内里,那确实是一个我们熟悉的童话:一切都是这么简单而鲜明,正义必将胜利,邪恶必将失败,贤者从不会真的逝去,勇者的剑也会永放光芒——就算是拿在一个十几岁孩童的手上。
在现在长大的人们看来,这些确实是幼稚天真的安排,可是,我真的就曾经相信世界是这么简单,相信邪不胜正,相信王子吻醒的一定是公主,而里面的眷属一定是live happily ever after。
我也相信那些被大人们看做荒诞不经的东西,相信有一天彼得·潘会来带走我,就好像带走温蒂一样,飞往那个永远不会长大的永无岛;相信玛丽·波平斯阿姨有一天会撑着伞降落在我的屋顶上,再坐着旋转木马离开;相信圣诞老人——就算大人们一次次告诉我这是谎言,我还是希望能够听见《极地特快》里的铃声。
而在《狮王、女巫和衣柜》里面,也有这么一个可爱的老人,总是眨巴着眼睛看着我,他说他相信不可思议的事情,他说要相信家人,即使有时他们的话听起来难以置信,当孩子们怎么也不肯相信自己的妹妹时,他睁大了本来就很大的眼睛说“现在的学校里都教些什么东西啊”。
有些时候,最简单的东西总是被人们遗忘了,我们长大后为了卖弄自己的聪明从来不好好听孩子说话,觉得他们什么也不懂。
我们互相攻击配偶的品味和习惯,用的词汇比攻击外人时还要恶毒。
我们总是躲在自己的房间做着自己的事,除了会客,大厅几乎就是虚设的地方。
而这部电影用最平白的话,告诉我们什么是家人。
这已经不能算是说教,因为这是最基本的、从出生来到这个家就应该记住的东西。
我已经没办法不爱纳尼亚了,即使它有这么多被诟病的地方,可是当一部电影连续打动了你最柔软的地方,你又怎样忍心对它苛刻起来?
没人能让从星战四开始堕入原力深渊的人,在看星战三时不对着塔图因的两个太阳流泪的。
《狮王、女巫和衣柜》不是一部大家喜闻乐见的电影,因为它不够优秀,虽然迪斯尼已经尽力了。
那些看到睡着的人,未必是没有童心,只是大家的童年,是不一样的。
只是有些人的童年里有的是开飞机和坦克的小老鼠、有的是会跳出蓝色圆形机器人的抽屉、有的是可以吸进所有东西的紫色葫芦罢了。
而我的童年,正好是有着一个衣柜。
或许从我看了《309暗室》,在家里摸遍所有柜子的四个角落寻找那个不显眼的凸起开始,就注定了我对另外一个衣柜,也会一样的无法忘怀。
童年时期就读过这部童话,那是我最喜欢的童话之一。
从此捉迷藏就只藏在衣柜里,希望有一天能找到这样一个王国。
比起魔戒,我甚至更喜欢纳尼亚传奇。
不仅因为它是我童年的一个梦想,更是因为它是一部纯净的童话。
它并不是什么魔幻巨片,它只是童话而已,它是迪士尼的作品,为什么要用魔戒来苛求呢?
但它又不是一部纯粹的儿童片吧。
也许大家忽略的是,作者是一个经历了二战的英国人,而且是在创伤还没有消退的五十年代写下的。
这里面是有很多对二战的隐喻的。
开始时孩子们都不愿意去对抗女巫,即使是狼走到面前时苏珊还幻想着带着艾蒙德一起回去。
事实上这就是说的二战前期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整个故事可以看做英国最终走上战场的象征。
而狮子正好是英国的标志,阿斯兰的死亡就是伦敦被轰炸,那之后英国真正走向了重生。
最后当然要对女巫咬下那一口,二战后的英国人是不可能宽容纳粹的。
而那个最初出现的鹿人汤姆生,是罗马神话中农牧神的形象。
所吹奏的曲子正是农牧神的黄昏。
很好听~~唯一的遗憾是白女巫的形象生硬了点……印象中的她是很冷艳的……
现代战争爆发了,母亲把2双儿女挂上标签送去了乡下某博士家。
4个孩子性格各异,有的贪吃怕事,有的“年幼无知”有的“自以为是”有的只会抱怨。
(出与啥啥考虑,全选的8怎么好看的小孩,为了培养观众的自信心么?
)至少在看他们的对话和生活情节中,完全感觉不到口爱。。。
全是错器的小P孩。
然后在玩“恐怖”的捉迷藏游戏的时候找到了神奇的大衣橱。
最小的无知的孩子就这样进入鸟神奇的纳尼亚世界(老套的故事)。
首先遇到的是委琐的8穿衣服的半羊人(形象参考《英雄无敌IV》中半羊人)。
依稀记得它叫“度那先生”。
在度那先生的几句寒暄之后,无知小孩决定去它家做客,并且听它演奏了擅长的音乐,果然它的真正目的是诱拐她,并且把她交给冰之女王。
但是主角就是主角,小无知说鸟几句朋友啊什么的,半羊兄弟就感动的一塌糊涂,放过鸟小无知。
小无知在回去后向其他几只讲鸟自己的经历,理所当然的被鄙视了。
当天晚上她不甘心的又去鸟度那家,但是不幸被小贪吃跟踪了,跟踪到也就算鸟,居然没有跟到度那家,反而碰到鸟冰女王。。。
冰女王深深的了解小孩的心理,用几块糖果就得到鸟“重要的情报”并且当机立断的诱惑小贪吃,开始鸟更大的阴谋。
第2天几个孩子“顺理成章”的进鸟衣橱,正式的开始鸟所谓的冒险。。。
来到度那家的时候发现它已经被抓走鸟,罪名是与人类勾结,叛国等等罪名。
然后海獭先生登场带他们回家,并且开始讲述一些“神奇”的事情。
是关于“预言”的。
亚当之子有2个,夏娃之女有2个将会拯救纳尼亚。
真相只有一个,这4只小孩,就是传说中的“救世主”,按照情节他们应该去和河边的阿斯兰会合,一起打败冰巫女。
这个时候意外发生,8知好歹的贪吃小孩失踪鸟,投靠向女巫去鸟。。。
结局可想而知,一个小“眼线”就这样成立鸟。
3只只好先去寻找河边的传说中的“阿司兰”路上惊险的被追杀鸟一阵。。。
莫名的碰到鸟传说中的“圣诞老人”,开始象这3只发送装备,分别有小匕首,召唤帮助的号角,万用药物。
百发百中弓,长剑,金属盾。。。
就这样扯了一阵,几只继续出发,终于来到鸟军队驻扎的地方(N多的半人马),于是见到鸟迪司尼的吉祥物——阿司兰。
就这样扯啊扯的。。。。。
2个小时过去鸟,回家睡觉鸟。
算了,既然说到了这里就还是继续下去吧。
然后他们先救回鸟小贪嘴,然后大家觉悟一下。
阿司兰代人受过,被冰女巫剃光毛扎死在石台上。。。
战斗开始,双方开始战斗。。。
女巫身着狮子胸毛装,乘坐北极熊战车,带领的主要是长相丑陋的“地狱系”兵种其中还混杂了狼,矮人,甚至还有独眼巨人,小朋友带领的主要是人类和自然系的兵种,如狮鹫,独角兽,当中还混杂了火凤凰以及委琐的半羊人,战斗采用了多种多样多角度的开局,先是小朋友的空投部队,然后就开始鸟大混战。
没多久MM以前曾经说的一段话浮现在了脑海中和眼前。
小P孩开始和冰女巫打的难分难舍。。
镜头转换。
狮子复活鸟,连毛也都长好鸟,富有创意的直接冲去冰女巫老家,利用“狮子的口臭”复活鸟很多本来被冰女巫变成雕象的生物。。
从后出奇的出现在女巫面前。
最后画面如流水般流过。。。
然后几只登上王位。。。。
妈的,终于结束鸟。
继哈利波特之后又一部不错的魔幻片,鹿人长得很可爱,风景很优美,很美丽动人的传奇,堪称经典。
是冲着小时候听过的童话才看的...虽然特效还不错啦...但是没有掌握童话的精髓
3-...小时候从满墙书中翻出了《狮子、女王和衣橱》,小蓝本
从小时候看童话书的时候 印象最深的就是女巫给二哥吃的土耳其软糖 那种神秘的软糖是我心中永远的向往……可是 电影里的软糖却像那种廉价的米糕……真失望啊~我不信 伟大的土耳其软糖才不是这样的呢 有机会要自己去吃!!!!!!为土耳其软糖 我给2星~20140721专门为了一美又看了好萌好可爱加一星
看不得如此童趣和没新意的电影。。
谁喜欢那让埃德蒙上钩的水果软糖?
作为序章理应铺垫,不过还是觉得有点长。战争场面看上去人挺多,但打斗不够精彩,不够有战术,人物刻画略显一般
为一美而看,噗,喜欢萌人羊先森和冰雪女王。。。
魔幻故事,号称巨作。不是因为剧情和场面,但我认为远赶不上《指环王》
特别喜欢童话世界。第一部还是很棒的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魔法衣柜,当我们好奇时,就会把自己装进那个衣柜。说实话这部电影并没有出色的魔幻电影该有的起伏亮点,情节按部就班,平铺直叙,但就冲着James McAvoy的可爱的牧羊人角色,我给了四星。好吧,我花痴了~
纳尼亚的故事是孩子气的、纯真的,它充满了魔法、预言、神话,但在表象之下又隐藏着C.S Lewis对于基督神学的隐喻。可惜的是这些都掩盖不了本片的拙劣。本片最大的问题在于未能真正展现出四个孩子救世主的作用(尤其是Susan),因此预言也便显得站不住脚,反倒像纳尼亚人民为了反叛而编造的旗号。诚然,影片本意是想教会孩子们决心、勇气与家庭的重要性,但其所呈现出来的却是“皇袍加身”的意味。如果以期待另一部《指环王》的心态来观赏本片,得到的只有失望。
Faun:长着【英俊小生】的脸和身体,鹿的腿、耳朵和尾巴 好可爱啊><(最近看的美国哈利波特里 2条腿的叫saytr喔><
明亮版的指环王,只是主角太恶心了
很英伦风魔幻片。。喜欢。。孩子都好小哦。。
毕竟是童话改编,气势、格局、人物特征及故事情节都无法与魔戒相比
十年后二刷143分钟版,小时候在CCTV6看的?一点印象也没有当新片看了。比起后辈们的奇幻故事,刘易斯的原著相对简单了,纳尼亚世界里的人事物都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对照(顶多再加点魔法元素和《圣经》指涉),独裁统治者白女巫和她的秘密警察啦(结合二战背景不知道是不是在影射希特勒),没什么魔力只是会说话的海狸,狐狸和野狼啦,正派Boss则是英格兰文化图腾狮子。基本上没什么自带的世界观和设定。当然放给小孩子看挺合适,能教他们抵制诱惑,互帮互助,勇气信念之类的童话哲理。四个儿童演员后来没一个能大红大紫(四个人从角色名字到外型都是大路货,大部分时间又都一副眉头紧锁苦大仇深的样子实在看得人心烦),倒是演羊怪的麦卡沃伊真正打出了名气,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CG效果尚可,尤以阿斯兰做得以假乱真,斯文顿的造型又飒又美。
这年头的魔幻片怎么了?都烂到极点。怀念指环王。
幼稚,主角欠抽
看了第一部才明白为什么后面两部票房惨败,演员烂,演技烂,剧情烂,各种烂啊尼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