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杀手,这部电影和孤儿怨很像,二者女主都是心理变态,其犯罪行为无可宽恕。
但区别是,本篇女主不是伪装成小孩的成年精神病累犯,而确实是连监狱里有什么都不知道,会在家人面前松懈伪装的小孩子。
孩子的错误和成长环境更加脱不开联系。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网传的案子,说是一个上中学的女孩为恋爱减肥,过度节食暴瘦几十斤,然后患厌食症去世。
网友都在说她恋爱脑,减脂不当什么的,但少有人关心她成长环境的异常。
什么样的家长会放任孩子几十天不吃饭活活饿死?
人饿三天脸色就发白,为什么她节食至死的几十天里没有同学关注她过分憔悴的身体状态?
没有老师制止她自我折磨?
为什么除了心上人她没有其他的情感依赖对象?
孩子死了,旁人才想起来责怪她,把责任都推到她头上,那还要学校做什么?
要监护人做什么?
为什么要保护未成年人?
为什么普及义务教育?
因为出生晚的金贵吗?
当然不是啊!
因为对社会而言,孩子的三观确实不完整啊!
不加以看护孩子自己确实长不直啊!
所以才把教育定为义务啊!
忽视教育的义务,独以成年人的阅历高高在上,对孩子的错误指指点点,很有成就感吗?
成年人犯罪尚有“迫不得已”,一个孩子的异常就和环境毫无关系吗?
电影里的坏种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她的成功犯罪同样建立在监护缺失的基础上,家人忙于工作忽视异常,老师有所察觉但没有教导,保姆也不是好人,她的成长环境本就不正常,何必期望她长成圣女呢。
凑巧,她还有点精神疾病,所以犯的错不是逃课网瘾,而是杀人了。
罪行无可宽恕,但仍发人深省。
未成年人杀人要不要偿命?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十三四岁仍是不懂事的孩子,不明白自己行为的严重性。
事实真的如此吗?
恐怖片中有一类特殊的题材:恶童,可能会颠覆人们对未成年人的印象。
电影《伊甸园》剧照早在1956年,电影《坏种》就开创了恶童题材的先河,影响了后来包括《伊甸湖》《孤儿怨》《水果硬糖》在内的一批恶童电影。
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曾说:如果要我选“小说史上十大恶人”的话,《坏种》绝对榜上有名。
不过《坏种》的主角可不是什么穷凶极恶之徒,而是一位有着天使外表的十岁小女孩,然而柔弱的假象却成了她的保护伞。
《坏种》(1956)剧照2018年《坏种》再次被翻拍,新版主角由颜值与演技双爆表的天才少女麦肯娜·格瑞丝担任。
美丽的外表与邪恶内心的反差比老版冲击更大。
韩延似乎也掌握了其中的奥妙,这套路玩得太溜了。
坏种The Bad Seed导演: 罗伯·劳编剧: 威廉·玛奇 / 巴尔巴拉·马歇尔主演: 麦肯娜·格瑞丝 / 卡拉·布欧诺 / 罗伯·劳 / 帕蒂·麦克马科类型: 剧情 / 悬疑 / 恐怖上映日期: 2018-09-09(美国)片长: 87分钟
比起1956年的版本,2018年的《坏种》选角无疑更成功。
新版艾玛拥有天使般的外表,一丝顽劣的迹象都没有。
傲娇小淑女的人设,再也无法用熊孩子淘气去解释她的邪恶。
两代“坏种”:麦肯纳·格瑞斯和帕特里夏·麦克马克导演罗伯·劳亲自担任男主角,饰演独自抚养女儿的单亲父亲。
相对于原著和老版改动较大的是隐去母亲——她怀孕时诊断出胎儿有问题,生下孩子不久便去世了,冲突全在父亲与女儿身上。
童星麦肯娜·格瑞丝在片中饰演“坏种少女”艾玛,很多人评论说想起年轻时的伊莎贝尔·阿佳妮,注定成为影史上的又一经典萝莉角色。
电影最大的彩蛋莫过于老版“坏种”的饰演者帕特里夏·麦克马克,也在片中客串了心理医生。
她还对艾玛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小时候也干过同样的事……看过老版的人都会心一笑。
9岁的艾玛到底坏到什么地步?
原著作者威廉·马奇在书中这样写道——她的心脏简直是个小冰箱,脊梁骨乃是钢筋,大脑的精确和冷漠唯有键控计算机才能与之匹敌。
她如饥似渴地研究他们,在谋财害命的游戏中展露出精明、算计和冷酷的天分。
电影中有一幕细节令人细思极恐,艾玛对着镜子练习迷惑他人的微笑。
她就像寄居在这具身体里的恶魔,在学习如何利用这个惹人怜爱的外壳。
她偶尔流露的冷酷和恶毒,总是被天真无邪的外表掩饰得很好。
以至于父亲从来没有察觉女儿有哪里不对劲。
表面上,艾玛是个完美的孩子,没有缺点。
乖巧懂事、优雅娴静、学习成绩优异。
摆满一面墙的奖状和奖杯,都是她赢回来的荣誉。
凡事都要当第一名,是艾玛的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她可以不择手段。
艾玛的不正常表现在极端冷酷,对他人毫无同理心。
比如,她不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因为他人去世而伤心。
而反社会人格的显著特点就是没有同理心。
所以,当她志在必得的公民奖章,被老师颁给了同学麦洛。
艾玛就对麦洛起了杀心。
她将麦洛骗到海边的悬崖上,抢走了奖章,并将男孩推下悬崖摔死。
事后还能若无其事地正常生活,没有一丝心理负担。
而大人们也不会怀疑一个9岁小女孩会杀人。
反倒是大人们,还自作多情地担心,同学意外身亡会不会惊吓到艾玛。
然而,冷酷的艾玛连装都懒得装,她反问:我伤不伤心有什么关系?
一句谎言要用100个谎去圆,有时杀人也一样。
艾玛看到警察去埃利斯老师家了解情况,害怕老师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话,就将黄蜂窝偷偷放进老师的车里。
导致埃利斯老师车祸身亡。
只有新来的保姆克洛伊看出了艾玛的真面目。
小太妹气质的保姆克洛伊,同样精明恶劣。
她很快猜到艾玛与男孩的死有关。
保姆克洛伊还没有意识到艾玛的可怕,她以为艾玛只是个被宠坏的小公主。
直到克洛伊试图勾引艾玛的爸爸,扬言要成为她的继母。
艾玛对克洛伊也起了杀心。
一天晚上,父亲外出约会,只有保姆克洛伊和艾玛独自在家。
艾玛将保姆引到杂物间,将她反锁在屋里,点燃了地板上的汽油。
看着痛苦哀嚎的克洛伊,窗外的艾玛露出了令人不寒而栗的冷笑。
接二连三地发生命案,艾玛的父亲终于觉察出了不正常。
他逼问艾玛,让她说出真相。
艾玛也知道事到如今,无法再隐瞒了,警察迟早会查出来。
就将她如何杀死同学、老师和保姆的事一一告诉了父亲。
甚至还坦白了,前一个保姆从楼梯滚落摔死,也是艾玛所为。
但她始终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认为对方是成年人没保护好自己是活该。
无比震惊的父亲没有选择报警,而是带着艾玛回到了老家的湖边小屋。
心乱如麻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一边是掌上明珠般的爱女,一边是好几条人命。
他在网上搜索反社会人格的儿童,越看描述越像艾玛。
而专家认为,反社会人格是先天生理层面决定的,后天很难扭转。
他的判断是对的,艾玛确实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
她不仅对他人毫无同理心,对疼爱自己的父亲也一样冷酷无情。
为了将杀人罪名嫁祸给父亲,艾玛半夜拧开了所有的煤气阀门。
自己则跑到湖边悠闲地喝饮料,等待父亲煤气中毒死亡。
死里逃生的父亲质问艾玛: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唯一的亲人?
艾玛毫无感情地回答:如果你发生了什么事,我还可以和安琪拉姑姑一起生活,至少她觉得我还不错。
父亲震惊于女儿的冷酷和残忍。
但正如曾经的自己一样,没有人相信一个9岁的小女孩会杀人。
他意识到这才是艾玛的可怕之处。
绝望的父亲默默拿出了手枪,想亲手结束女儿罪恶的生命,然后再自杀。
不忍心开枪的他,最终选择和女儿一起喝下过量的安眠药。
然而,艾玛没有喝安眠药。
她毫不犹豫地举枪射杀昏睡中的父亲,然而子弹打偏了。
夺下枪的父亲彻底看清了恶魔女儿的本质。
正当父亲要亲手结束艾玛性命的时候,却被闻声赶来的邻居射杀。
在邻居眼里,这就是一个发疯的成年人在伤害9岁小女孩。
楚楚可怜的艾玛再一次骗过了所有人。
正如艾玛料想的一样,随后赶来的姑姑收养了她。
而之前的几起命案,也都顺理成章推到了死去父亲的头上。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艾玛对着镜头露出邪恶一笑,为续集埋下伏笔。
艾玛的可怕不在于杀人的数量和手段,而是她的冷血无情和自私自利,是刻在基因里反社会人格。
现实的很多案例显示,有一些儿童只是恶魔寄居在幼小的身体里。
1993年,英国发生过一起震惊世界的儿童凶杀案。
两名10岁的男童罗伯特和乔恩,诱拐一名2岁男童詹姆斯·巴尔杰,并将其虐待致死。
詹姆斯·巴尔杰根据尸检报告,詹姆斯身上共有42处损伤,都不是致命伤,他是在慢性折磨中致死的。
罗伯特和乔恩对詹姆斯拳打脚踢,搬起重达10公斤的铁轨用鱼尾板砸他的头部,在他的左眼及脸上涂抹涂料,逼他吃掉电池,并脱掉了他的鞋、袜、长裤及内裤,就这样,将詹姆斯虐待致死。
发现詹姆斯死亡后,两人还把詹姆斯的尸体放上铁轨,将詹姆斯的头部埋入道碴碎石中,试图利用火车碾过来制造事故假象。
看他们的所作所为,谁还能觉得这两个恶魔是孩子?
罗伯特和乔恩近年来,心理学家发现,反社会人格者的大脑前额叶区块对深层高度的情感毫无反应,只对最原始的情绪,包括愤怒、高兴、自尊受损等情绪有反应。
换句话说,反社会人格是由先天脑部生物因素造成的。
对于这样的人,即便是儿童犯罪,也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因为他们行为的背后是纯粹的恶。
在大多数人眼中,儿童是天真无邪,柔弱且容易受伤害的。
当被保护者成为杀人魔时,巨大的认知落差带来强烈的心灵冲击。
因此,恶童成为了恐怖片经久不衰的热门题材。
此外,它还扒开了很多人不敢说出口的事实:无论年龄大小,人性就是人性。
*本文作者:RAMA
故事是一个9岁的成绩好,爱读书,冷静克制,妥妥的别人家孩子的,先杀了得金牌的好朋友,后杀了调查金牌得主的老师,再次杀了了解到实情并威胁小女孩的保姆,最后杀了企图和女儿同归于尽的父亲。
我真的是太太太震惊了!
如果说《坏小孩》将描写点放在了因为敲诈杀人这几件事而被认为是坏小孩的概念上,那么这部电影的注意点则是放在了,恶童的恶是自利的,不考虑别人,只为了满足保护自己来作“恶”。
或许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做法会带来什么后果,并且最后她也没有承担什么后果,她所做的一切是不让自己蒙羞,不让外界直到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不想打破自别人对自己的美好幻想。
正如片尾最后 她认为起码还有姑姑,在姑姑眼中她一直是优秀的小女孩,怀疑哥哥生病,也不认为小女孩是有问题的。
小女孩的恶是很多因素的,有天性也有外因。
父亲在心理医生调查之前说的,“emma从小就冷漠”,在父亲在网上搜索资料的时候,那些标记蓝色的下划线的字体,明显是父亲严重emma已经表现出的特征,无疑emma是有这方面倾向的。
而外界的反应是加剧或者刺激了她的行为,一次次的刺激导致她的进一步沉沦,并且在此过程中她没有得到帮助,也没有了解后果。
emma身边最亲近的人是父亲,但是父亲一直没有真切的了解到她的女儿是怎么想的,在女儿经历了小男孩的事件后,他依然没有更多地陪伴,而是找了保姆。
在几次的交谈中,也没有接触到女儿的内心,没有疏导。
保姆的行为,偷窃、言语、威胁、恐吓都使得emma感到了不舒服,再寻求父亲未果(父亲约会之前)于是她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
(在小男孩的事件中,emma没有得到引导说这样的是不对的,没有被告知后果是怎样的)。
心理师也没有带给她帮助,反而让她觉得自己做的没错“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emma 从一开始得知要见心理医生的愤怒,到见了医生后的开心,都使得emma一步步地坚定自己的“天性”(受到威胁的时候就要攻击)。
于是最后她杀了她的父亲。
这种天生心理就异于常人的小孩子,是人类的一种面向,她的成长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引导,他们需要明确地知道“恶”是什么,“恶”的后果。
ps 片头很有意思,直接就展示了也整个过程; 故事的色调阴冷,和故事遥相呼应。
那一幕小女孩穿着红色裙子和小男孩本跑在冷色调的草丛中也是很有冲击感的诶。
最后小女孩躲进了浴缸,像极了前面父亲梦中刷牙时候浴缸中的小女孩。
从头看到尾,我一直想的都是,这个孩子太惨了。
她活得太痛苦了。
她是一个天才,毫无疑问。
但天才只能说明他某一方面的能力很强,大脑的某一块区域很发达。
但同时她大脑负责情感的区域,就有很大的问题,看到一个评论说她是太理性。
大概就是这样。
为什么说她惨呢,因为她从来没有获得过温暖。
他甚至连想听故事都难以得到。
这更让她形成了反社会人格。
刚开头大概5分钟的地方,提到说黄蜂只有在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攻击,这是它们的本能,人也是如此,艾玛从头至尾几乎就是遵循了这一条做事。
她长期都只感受到他人的威胁,感受着他人的冷漠,所以没有形成正常人拥有的情感,于是她只靠所谓的“本能”行事。
什么样的家庭 教育方式、环境 以及社会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
不能怪艾玛,也不能怪任何人,虽然他的父亲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我认为那个保姆是最糟糕的)。
只能说,她运气不好,她命不好,她除了聪明的头脑以外什么也没得到。
她太难了
女主好漂亮 刚生下来那一刻,人的脑子已经无法改变了,唯一能让人有所不同的的也只有后天环境了。
个人观点,如果结局是父亲把药同时下进两个人的杯子。
艾玛先是换了杯,可仍旧饮下了含药的热可可。
之后与父亲照常对话,感觉到不适时,自救已经晚了,然后跟父亲说,给你一百个吻你会给我什么?
父亲回答他一百个拥抱。
艾玛一笑,闭眼。
剧情和感情同时升华,就很完美。
父亲本来就打算和她一起死,为什么不选择这样做呢?
最后一波枪战意义何在呢?
就算是想表现艾玛对父亲的死亡也可以无动于衷,你可以选择让姑姑立刻报警,最后抢救只把女孩救回来了,不是一样的吗?
而且作为一个反社会人格,艾玛把自己的生命也视作必然的归途,不是同样有震撼力吗?
对结局有点失望,想给三星半的…最后半星送给演员吧。
我想艾玛之所以变成杀掉亲父的杀人狂魔是因为父亲对他教育的冷漠,对她的爱不够多。
还记得电影里面有两幕是父亲和艾玛的对话,父亲对艾玛说:“如果我给你个拥抱,你会给我什么?”艾玛说:“我会给你个kiss”,但是我始终没有看到对话后父亲给艾玛的拥抱。
并且电影中还隐隐透露出艾玛认为父亲眼中的优秀孩子就是不打扰他工作、自己做到最好的样子,以至于艾玛不愿意与父亲交谈她的心里想法,而是变得越来越固执,最后心理扭曲。
《坏种》获得了第2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南茜·凯利,这个演8岁的艾玛的小演员麦肯娜·格瑞丝有让人爱上她的魔力。
国内大部分演员其实比不上他的演技的。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国内有哪个演员黑化演的比较好,大概就是这么一个问题。
国内具有超强演技同时具有国民知名度的演员其实寥寥无几,这就导致了国内现在电影作品,同时具有超高演技,给人以震惊的程度的作品其实是比较少的。
可那grace其实是非常具有表演天赋的,她将艾玛几个形象塑造的很成功。
对着镜子练习完美的微笑弧度和a basket of kisses的完美语气语调那一幕带着恐怖片中反社会人格主角应该有的神经质,在自己房间穿衣打扮时看到窗外的死猫使得无动于衷和在与父亲一同在池塘边打捞死猫时的无动于衷,其实是有区别的。
前者淡泊毫无表情,后者却是带有一些无所谓。
在父亲看上他的时候的表情,假装的害怕中间带有一些无所谓的眼神实在是演技炸裂,越是没有表情的表演越是难表现。
同艾玛炸裂的演技相对的是父亲的表演者克里斯汀的表演,其实是有些令人失望,过于平淡,他塑造的是一个,是从意义上的好父亲,金女儿优越的生活条件,送她上下学,给她开家长会,主动和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正是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的父亲形象。
但他却忽略了最本质最需要关心的地方,就是女儿的情感。
这个父亲应该是并不怎么关心女儿内心世界的父亲,甚至可以说,这个父亲克里斯汀在情感上基本上没有关心过女儿艾玛。
他不相信女儿,甚至拿出了一把枪用来防身。
从侧面反映出了克里斯丁内心其实是冷漠的,对艾玛是不信任的。
应该是在发现艾玛杀人之后,基本没有对艾玛进行深刻的教育和讨论。
这就说明了Christine这个形象应该同样也是有些病态的,冷漠的。
但是很显然,电影中的父亲太过平淡,尤其是在小女儿艾玛扮演者麦肯娜演技炸裂的对比一下。
我一直认为一部电影作品最重要的地方在于他是否直击观众的内心,判断一部电影好坏的最直接的办法和判断文学作品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在你看完这部作品之后,你觉得你在深思一些东西。
在看完就不作品之后,突然会发现自己原来想的就是这个,我也有这个想法。
《坏种》就完美复合我心中的评判规则。
从圣贤争执不已的性恶论开始,谁不是心中深藏着一个小恶魔,或许是在梦中肆意破坏着梦中的一切,或许是在平淡不已的生活中突然冒出世界毁灭的念头,《坏种》里的小姑娘就像在梦中肆意破坏,随意宣泄负能量的自己一样,人的劣根性无法避免,当遇到无法解决的局面的时候,艾玛在遇到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难题(对于年幼的艾玛来说,喜欢同学的手表自己却没有,原本唾手可得的奖牌失之交臂,错到了不如自己的同学身上。
这些对于小小的艾玛来说,的确算是不可逾越的人生难题。
)俺妈的解决办法是,既然自己没有手表,那就想办法把别人的手表变成自己的,原本属于自己的奖牌到了同学的手里,那就不顾一切的拿回来。
这种手段对于我们已经长大了理性的成年人来说,是违背理发的,是违背法律的。
是绝对不可以做的事情。
是这种解决念头在自己的事情发生一瞬间划过却死死的摁住这种念头。
在内心的小人冷静占据伤风之前的某一瞬间,谁又能说自己没有一瞬间想要崩溃的想,去他妈的,一起毁灭吧!
其实在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它是一个恐怖片,但当我看第二遍第三遍,尤其是为了写影评,主动去回忆剧情的时候,对着百科上麦肯纳 格瑞斯那张笑的宛如是天使的脸,我觉得我今晚要做噩梦了……
其实是精神问题,是病态。
英文叫Psychopath。
精神变态,人格变态。
需要精神医生治疗的。
其病因未知。
但生活中那些毫无同情心,利诱他人为利己,让其他人同情,反而是为了陷害他人,都是症状。
遇到这种人和正常人没大区别,但一但遇上,除了心智清醒,不然会变成其受害者。。。。。。。。。。。。。。
影片结局少见的反派获胜电影,毕竟自己一直以来正派获胜的电影看的太多了,有些乏味,因此想换换口味,同时我还发现海报太黑了,反而没有衬托出恐怖片的基调,但是如果用这张做海报更震撼的话一些!
尤其我个人发现麦肯娜·格瑞斯的眼神,很多人一眼看起来就会特别具有压迫感!
比电影黑色这张更加好!
不同于第二部长大后的女主,小时候的女主有着超出同龄人很多的冷静。
上课钻进马蜂女主处理得很棒,马蜂受到威胁才会攻击,女主也是。
不过小男孩似乎没有威胁到女主叭,颁奖也是老师给他的,加上女主和小男孩争夺奖牌的镜头可能会更完整一点。
而不是女主爹晚上问她,怎么杀的人全靠女主台词。
同样在片头的细节为摆放整齐的笔,第一部笔是在笔筒里朝着同一方向,第二部笔是在桌上被摆放整齐。
可以说是很呼应了。
还有女主推了小男孩跑过来找她爹,虽然还是面无表情,但是声音是有点上气不接下气的。
但是这不是女主第一次s人吧?
小男孩之前还有前保姆,一般来说一回生二回熟,应该不会惊慌了吧。
还有纵火案的那个找到线索的警长为啥没有后续了?
在女主爹死后截然而止了?
可是保姆死的时候女主爹在约会,也不能说明就是女主爹干的叭?
相较于第一部,第二部女主练习的笑容更加出神入化,死人后的情绪学习得也更外露(比如第二部里舞蹈队长死后的女主明显的悲伤),不再是第一部小男孩尸体被发现时惹人注意的面无表情。
不过第一部里一个小女孩是怎么爬上去取下来马蜂,再放到老师的车里,老外都不锁车的?
还有保姆是真的普信作死女啊,这么吓唬一个小女孩也是该。
不过她偷药的行为,两颗药能卖几个钱?
还是国外药品就是贵,再者保姆怎么就觉得女主爹非她不可了?
另外老师发现女主偷手表所以不给女主颁奖,那为啥不直接说出来女主偷了手表?
反而祸水东引害了小男孩?
明明女主表现更优秀奖不给她,是个人都会心理不平衡叭?
当然这部剧也不在于身为小孩的女主s人本身,探讨人性善还是恶这么有深度的我也不太行,看片主要还在一个看片的过程而已。
简单看了剪辑版,小孩被魔鬼附体了吧,这么邪恶
萝莉演技牛逼,长大了了不得。而且很piu亮,小👸一样
拍的真平庸,平庸到看了10分钟就知道大结局,就先别拿旧版比了,和《约书亚》相比也差距甚远,看完不知道为什么要拍,电影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小女孩的演技还是值得肯定的,能够get到面部表情由甜美到冷酷的切换以及眼神的细腻变化,个别画面可令人倒吸一口凉气。遗憾的是在女孩理性、淡漠、成熟的对比下,剧中成年人的表现愚蠢得让人失笑,别有用心的保姆被玩弄于股掌之上就罢了,父亲在几次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更是让人无力吐槽,“坏种”也许不是天生就缺失道德底线,而是在成人一步步或有心或无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深渊罢了
有些人天生冷血,缺乏同理心,基因缺陷病。
好莱坞快不行了
为了变态而变态 就不咋还玩
导与演都极水,不值得被讨论的那种水。
矫揉造作版孤儿怨
我是持人性本恶论的,人们在成长中渐渐区分开来,一种通过学习校正恶念和动物性,主动接触和学习善念善行,主动学好,一种通过学习和受法律、道德约束克制恶念恶行,被动学好,一种则通过学习学会了掩饰恶念,学会掩护自己实施恶行,一种干脆学不会放弃了堕落了,成为彻底但愚蠢的坏料。显然小女孩属于第三种,带智商犯罪,长大了不得了。可以紧接着看一部《机动杀人》,看看成人高智商变态杀手多可怕。
6.6/10偶然刷到国内贾沛然事件,联想到这部片子,同样是天生坏种,这个小萝莉显然更胜一筹。小女孩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集天使与恶魔于一身,谁会相信这么可爱漂亮的一个小孩子能做出这么让人可怖的事情呢?剧情其实很套路,没什么亮点,唯一的亮点可能真就是这个小演员吧。
心理医生是老版女主,对女主说的那番话以为会有更深的剧情,原来仅仅是个彩蛋而已。小萝莉表演很到位,但是论黑暗气质还是比不上《孤儿怨》和《寂静岭》两女主。保姆女一来就看穿了小萝莉的黑暗面,以为是萝莉的成人版,能和萝莉斗几个来回,没想到还是落入了惊悚片金发女配无脑先死的俗套。希望能拍续集,纯情小姨妈大战天生小坏种
气死我了
演技派萝莉 戏里戏外都是
梦回《孤儿怨》
这个小朋友有点傻坏,这样火力全开又不懂得隐藏自己,很容易被gameover的。
【2019.12】
腹黑loli
剧情无亮点女孩演技不错 有情感有层次
外表甜美,内心阴暗腹黑的小萝莉,小女主真的是演技炸裂啊!太好看了,这看似是一部惊悚电影,实际上人们更应该关注到对孩子的心理的成长与教育,在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其实是出于一种“无道德”状态的,善恶与是非,其实不仅仅在于先天环境,还有红景天所受到的教育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