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守望者》,对里面的几个人物比较感兴趣,简述一二吧。
1. 曼哈顿博士每个人都认为曼哈顿博士是神,但其实一开始他并不是。
当罗莉决定离开他,加上患有癌症的前女友出现后,他才斩断了与人类的情感维系,他与地球的最后一根纽带消失之后,他才真正变成了神。
曼哈顿博士熟知万物运行规律,对世界不再感到新奇。
他以永恒之眼看见生命之可贵,因为每条生命都是唯一,是爱的产物。
而爱,化解了仇恨,成为生命最初的意义。
从这里,可以隐隐看出基督教对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基督教导人们要爱,不仅爱自己,爱自己的兄弟,更要爱自己的仇敌。
曼哈顿博士离开地球时,生命于他并无所谓,虽然他可以做神做的一切,但他还不是神。
当他再次回到地球,他明白了。
他以生命为可贵,却无感情之牵绊。
此时,他的视角脱离了人类这一本体,蜕变成真正的守望者。
他离开地球,又重返地球的情节,我认为还暗指《圣经中》上帝因为人类的堕落而斩断了与人类的联系。
但是上帝终于还是爱人类的,所以决定给人类一个奇迹。
在电影里,曼哈顿博士决定拯救人类。
在《圣经》里,则是上帝派基督来到人间最后钉死在十字架。
然而奇迹之后,救赎之后,人类能否意识到他们被再一次赋予了生的机会,还是惶惶然终日等待着下一个弥赛亚?
即便有所意识,人类的命运是否就能从此走向光明?
影片并没有给出答案。
曼哈顿博士离开了,人们只是猜测,也许他还在某处守望地球。
2. 罗夏罗夏代表着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一群人,他本身是妓女的儿子,从小在人吃人的环境下成长,看尽人性中的堕落凶残,并学会了有压迫就有反抗。
“永不妥协”是他的准则,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是最纯粹的现实主义者和最严厉的审判者,对任何罪恶都没有慈悲,包括自己。
他不相信制度,不寄希望于政府,但他毫不动摇地相信,在城市黑暗的角落存在一群人,这群人只有通过极端的暴力才能被救赎。
他是弱势人群的英雄,却因此不可避免地站在政府的对立面。
特权阶级是不会允许这样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存在的。
当乌托邦主义者,人类的“救世主”们企图用一个谎言延续人类的生存时,他拒绝了,他认为人们需要知道真相,无论这个真相有多么残酷,无论这个真相将引领人类走向何方。
但是面对上帝的绝对权力,他依然无能为力,最后只有殉道于自己的原则。
3. 笑面人电影里对笑面人的角色定义得很清晰,他是第一代超级英雄的代表,政府的走狗,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对反政府反英雄的镇压,他出现了;美国对越南的战争,他出现了;射杀肯尼迪,他也出现了。
他是一个被政府包装出来的英雄——其实片子里的其他英雄也都是被政府包装出来的,包括曼哈顿博士。
最后还有军方举办的风光葬礼,也算死得其所。
身为统治阶级暴力系统中的一员,笑面人对人性的看法是对的,因为那也是深植在他体内的人性。
笑面人本身并不在乎生命,也不在乎什么拯救人类,他选择了随世事浮沉,算是大多数人会走的道路。
但是临死之前他忏悔了,在他的宿敌面前泪流满面。
接着他就死了,为了理想世界的谎言。
罗夏说的笑话很有意思,笑面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小丑,娱乐众人。
他被不同的势力摆布,为的是各自口中的正义和理想。
到最后他才发现这一切都是笑话,包括他自己的一生也是一个大笑话。
没有理想的凡人,最终都将不可避免地重复笑面人的命运。
4. 维特维特代表着人类的智者,这群人从来不曾放弃乌托邦式的理想。
从古至今,他们都梦想着建立各自完美公正的世界。
他们所有行为的出发点只有一个——人类,也就是他们本体的生存和延续。
为此,他们不惜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并相信这样的牺牲终将福祉全人类。
他们无法改变人性——这一点和曼哈顿博士一样,但又无法坐视人类自取灭亡——这一点和罗夏不同,他们既没有对人类的疏离感,又没有对人性的极度悲观。
纵观历史,“维特”层出不穷,其中包括一切革命家和政治家。
他们想方设法推翻旧制度旧政权,企图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政体。
但是任何革命的本质都不离暴力,任何政体到最后都不可避免地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前提,并不可避免地最终导致特权阶级的产生。
他们是理想主义者吗?
并不尽然。
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是摒弃革命的。
他们是折中主义者,是妥协者。
面对这种推翻,究竟哪部分人的利益是应该并可以被牺牲的?
当人类即将毁于自己的贪婪时,他们用一个谎言拯救了世界。
但是这样的谎言可以无限地堆积吗?
倘若人类的天性无法改变,谎言的堆积有意义吗?
乌托邦真的存在吗?
对维特的做法,曼哈顿博士说:“没有饶恕,没有谴责,我理解。
”但是他做决定的视角和维特的视角是不同的。
站在脱离本体的角度,曼哈顿博士理解维特身为人类的挣扎和决定,除此之外他没有任何情感上的参与感,因为无论任何决定其实与之无关。
他来,只是因为他珍爱生命,他因而成为了至高的判断者。
但是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影片中叙述的是一个极端的境遇,牺牲部分人拯救全人类是看似唯一的选择。
但是现实世界中,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一个政府或领导的决策正确与否呢?
人类观察世界的角度永远也无法脱离本体,因此无法达到纯然理性的高度。
我们不禁时时自问,倘若站在神的身边,很多决定历史的瞬间,是否就真的别无选择了呢?
如果不是,哪种选择会更好呢?
《守望者》这部奇葩超级英雄,我从读大学到现在,看了不下10遍,可能最大的特点就是全片没有高潮,讲述了新老两代超级英雄的兴衰。
看着这些守望人类世界却又得不到人类感情反馈的英雄们,我不禁唏嘘不已。
我们就讲三个人吧。
先讲一讲喜剧演员这个人,喜剧演员是一个亦正亦邪的英雄,好事经常干,坏事也没少干。
我感觉这个就映射了美国政府,强大,强权,强迫。
总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和醒悟强加在弱小的人身上。
让他的死,带动全篇的开始,我感觉导演还是有点恶趣味的。
接下来我们讲讲罗夏,这是全篇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有原则,有正义感,虽然是个偏执狂。
他干过什么事,发生过什么情况,大家自己去看电影吧,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就讲讲他为什么死吧,这也是我最喜欢他的地方。
他是怎么死的?
并不是蓝屌博士杀了他,他死在了自己的道德洁癖上。
这哥们儿接受不了这个世界的恶,认为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没有中间地带,没有灰色地带。
但他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这样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这样一个世界与他心中的世界截然不同,他只能离开这个他原本守望的世界了。
最后我们再谈谈蓝屌博士,我认为他是全片当中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级英雄。
或者可以这么说,这哥们儿已经超出了所谓的超级英雄的概念,他就是这个世界的神。
但是有些时候,神,是不会有人的感情的。
所以严格来说,蓝屌博士不是人类的守望者,他只是人类的观察者,他只是观察,并不做任何事。
他真正体现出了超级英雄的那种落寞,孤独,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虽然他也不在意人类是不是理解他。
就像人不用在意蚂蚁是不是理解他一样,哪怕他之前也是一只蚂蚁。
《守望者》中的英雄都没有善终,真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人类的世界根本不需要超级英雄。
超级英雄作为电影题材,可以激励人类不停地攀登新的高峰,但是当超级英雄一旦出现在人类的真实世界当中,大家心中的恐慌远远高过对超级英雄的感谢。
其实这一点不难理解,试想在一款游戏当中,我们都是战斗力只有五的小渣滓,当这个游戏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神的玩家。
他可以杀掉所有所有的怪物和大boss,可以带你打通所有的副本,拿到所有的装备,同时,他也可以随便的虐杀这个游戏里的小号。
那么作为战五渣小号的你,愿意有一个这样的人出现吗?
平心而论,我是不愿意的,我宁愿通过自己的努力,哪怕辛苦一点,费劲一点,而不是来自大神号的怜悯和施舍,因为这样的怜悯和施舍,大神也可以随时拿走,它没有安全感。
看到了吧,同志们,《守望者》这是一部反超级英雄电影,我也被他的价值观深深打动,我们大家都自己变强吧,我们不需要神一样的超级英雄,我们自己可以做自己的英雄。
拍MV出身的扎克·辛德,对视听语言的敏感度从[守望者]的OST就可见一斑。
电影原声应用和效果,与[阿甘正传]相似,用通俗甚至对某些乐迷而言俗不可耐的经典曲目,为影片定下怀旧调子,唤起时代记忆,而这种记忆是非常美国式的,因为守望者不仅仅象征着英雄,也象征着英雄梦背后的美国。
而且你会发现,由于大部分歌曲在原漫画中就被提及,这些金曲的歌词竟能与片中情景完全吻合。
1《变革的时代》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鲍勃·迪伦在原漫画,该首歌的歌名被用于Nostalgia香水(奥兹曼迪斯变回市民后以艾德里安·韦德之名从商推出的香水产品)广告词,而在片中则辅助造就了开场经典的蒙太奇六分钟——还得到版权者特别许可,使得原本只有三分钟的歌剪长一倍。
在守望者迈向毁灭性结局的过程中,它扮演了一个俗套但适合的角色,如同歌词所唱:“今日的变黄花是迟早,规矩正急速如烟消,头名变倒数是迟早,因时代变革在今朝。
”在美国几十年的历史闪回中,曾经的“民兵”从万人追捧到慢慢衰败,被暗杀、被处决、被淹没在社会底层,赢家翻盘、英雄变落水狗,成了时代变革的祭品。
这首鲍勃·迪伦名曲,在现实历史中也承载了一个时代的回忆——当年在肯尼迪被刺杀前一个月录制,并于刺杀后一天晚上以此歌拉开了一场演唱会的序幕,意外充当了当时的美国民族危机的声音与标志。
2《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西蒙与加芬克尔这首同样代表着六十年代文化、至今传唱不休的名曲,同样有关肯尼迪被刺事件——而且不同于鲍勃·迪伦的歪打正着,西蒙在肯尼迪被刺当天午后写就,直接回应了这一悲剧事件。
自[毕业生]后,这首歌就被西蒙与加芬克尔禁止用于任何一部电影中,但[守望者]竟意外得到了赦令,而且作为少数几首未出现在原漫画的名曲之一,烙上了导演扎克·辛德的个人印记。
这首以战亡士兵灵魂的口吻唱出的歌,放在征服隆重安葬喜剧演员的葬礼上,别有用意,因为在片中,喜剧演员与肯尼迪之死有着直接关系。
3《永恒的监视塔》All Along the Watchtower/吉米·亨德里克斯曼哈顿博士和丝鬼二代从月球返回,而夜枭和罗夏坐飞船前往韦德的南极基地时的配乐歌曲。
这又是鲍勃·迪伦的作品,但片中用的是迪伦激赏的“摇滚史上最伟大的电吉他天才”吉米·亨德里克斯的现场版。
鲍勃·迪伦在歌词里讲了一个诙谐者和小偷的故事,简直是片中守望者迎接即将到来的命运的另一个版本。
4《我和鲍比·麦克吉》Me and Bobby McGee/詹妮斯·乔普林《我和鲍比·麦克吉》最早诞生于1969年,最初并无名气,直到传奇布鲁斯女歌手詹妮斯·乔普林,在1970年死亡前的生动演唱,而意外在音乐江湖上被捧上了传奇的地位,甚至在1971年在百大金曲榜中窜到了榜首的位置,用在片中反战场面上,歌词中颠覆的政治性歌词便显得尤为扎眼:“Freedom’s just another word for nothing left to lose”(自由只是一无所有的另一种解释)。
5《女武神的骑行》Ride of the Valkyries/理查德·瓦格纳在漫画中,初代夜枭霍里斯·曼森说他听这首歌总觉得很悲伤,而在片中,这一段被用于曼哈顿博士和喜剧演员加入美军,参加越战的场面。
瓦格纳的歌与越战场面惊人相似的搭配,都是扎克·辛德向[现代启示录]的致敬。
6《帕鲁伊特·伊戈&预言》Pruit Igoe & Prophecies/菲利普·格拉斯《Pruit Igoe》和《Prophecies》是出自戈弗雷·里吉欧1983年电影[机械生活](Koyaanisqatsi)的两首曲子,探讨人类、工业、自然的[机械生活],充满了成熟的画面蒙太奇和交响乐,对扎克·辛德形成自己的影像和视听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首组曲在片中用于曼哈顿博士的诞生过程以及冥想场面中,极富哲学宗教及人文寓意。
7《哈里路亚》Hallelujah/莱昂纳德·科恩教堂里的圣歌配杀人场面已经烂大街了,但拿来陪性交场面是何种感觉,看看夜枭和丝鬼二代长达两分半的云雨场面就知道了。
拥有两百多个延长版本的《哈里路亚》,曾出现在[继天生杀人狂]里,出现在[怪物史莱克]里,但它们都没有[守望者]用到点子上,因为歌词里引用的圣经故事几乎和片里的场面如出一辙:被上帝选为以色列的国王大卫被一沐浴女子的美貌、性感娇媚的曲线和覆盖其身的柔和迷人的月光彻底迷住……8《我是你的摇摆者》I'm Your Boogie Man/KC & The Sunshine Band这首曾在1977年登顶年度百大金曲榜榜首的迪斯科热曲,经常在舞会中当作炒热场子气氛的“开胃曲”,在[守望者]中却出现在公众反对越战的暴力游行、及喜剧演员用拳头和子弹镇压愤青的回忆场面中,除了一贯的用看似的歌舞升平反衬暴力外,也强调了这一段历史的时间背景——七十年代。
9《忘不了》unforgettable/Nat King Cole这首由著名爵士乐歌手Nat King Cole最早于1951年录制的歌曲,是公认的最有名的美国流行小曲之一,从四十年代红到六十年代,1992年被女儿Natalie Cole重新演绎而获得艾美奖。
电影与原漫画一样,成了喜剧演员被杀时,他的电视上正在播的Nostalgia(怀旧)香水广告曲——韦德想用这首怀旧金曲吸引观众购买香水,悠扬的爵士乐与暴力的格杀场面,形成了饶有意味的戏剧对比,尽管很俗套。
10《你是我的兴奋剂》You're My Thrill/比莉·荷莉戴又是一首拥有十多个版本的爵士名曲,又是一位经历传奇的天后级巨星比莉·荷莉戴,这首春心荡漾的歌出没于片中的地方很隐秘,但又很容易找出来,丝鬼二代和“三个”曼哈顿博士交欢前戏就以它为背景,不过由于丝鬼二代娇喘太刺激耳朵,一不小心就会漏掉这首歌。
11《荒凉的街巷》Desolation Row/我的化学罗曼史在原漫画第一章的标题“At Midnight All the Agents”,引用了鲍勃·迪伦叙事歌曲代表作之一《荒凉的街巷》里的一句歌词:At midnight all the agents and their superhuman crew, go out and round up anybody whoknows more than they do。
这句原话同样适合用于守望者。
扎克·辛德特别请来EMO摇滚乐团“我的化学罗曼史”的翻唱版作片尾曲,全然去掉了原鲍勃·迪伦版的感觉,而带上朋克风格的夸张戏剧性。
12《盗版詹妮》Pirate Jenny/妮娜·西蒙《盗版詹妮》原本是1928年音乐剧《三便士歌剧》里关于一个妓女的歌,1964年为黑人爵士女歌手妮娜·西蒙翻唱,又有另一番意义,直指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而在[守望者]中,有个角色一直拿着名叫《黑船传奇》的漫画书在看,这是片中一条隐藏的支线故事,只有在DVD中才能看到、听到。
——原载于《看电影》
被开头的那一长长的历史背景所吸引,历史的洪流夹在这人物的命运中。
来给补补课吧,要不然看着晕:看Watchmen就得做些功课否则大呼不好看,就是浪费钱,浪费时间。
一部电影的背景很重要,就算在现实生活,人们也总是被大环境影响电影也一样,每个角色都会因为自己所在的处境而有不同的个性。
Watchmen ——“守望者” 提到阿兰·摩尔,就会提到他的这部作品——“守望者”(Watchmen)。
Watchmen本是DC公司的一支英雄团队。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纽约,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英雄反被人们放逐。
漫画一开始便以日记的形式交代了1985年10月12日,身为“守望者”成员之一的Blake被人从楼上扔下摔死了,本已被迫隐退多年的几名“守望者”再次聚到了一起,调查这起谋杀案。
然而,调查显示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在谋杀案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阴谋…… “守望者”(Watchmen)其成员有: 1。
Comedian (1924-1985) 真名叫Edward Morgan Blake。
前“民兵” 成员,后加入“守望者”。
因为企图强暴同组的Sally Jupiter,于1940年被“民兵”开除。
1941年,改变装束后的他在太平洋战场上成为作战英雄。
1966年,他又加入了Gardner的“ 暴力破坏者”,同时成为美国政府的特工,几次前往越南工作。
在“守望者”成立后,加入该组织。
1985年,Blake无意间发现了Veidt的秘密,于是被Veidt杀害。
2。
Dr. Manhattan (1929- ) 真名叫Jon Osterman。
“守望者” 成员。
哲学博士。
在一次核物理试验中,Osterman 被代到了物质领域之外的世界,回来后他获得了超能力(“守望者”的成员多数都没有超能力)。
包括超级力量;心灵感应和心灵传送;控制物质的分子活动;透视眼等。
之后,Osterman 为政府工作,帮助他们避免遭受核打击(因为他可以凭借心灵感应来控制和摧毁来袭的导弹)。
然而在1963年,他确没能成功的阻止肯尼迪被暗杀,这使他一度变得很消沉。
1966年,Osterman 加入了“ 暴力破坏者 ” ,直到该组织瓦解。
后来,他又加入了 “守望者” 。
1985年,人们开始认为 Dr. Manhattan 会导致更多人得癌症,再加上那个时代英雄开始被人们放逐,于是 Osterman 被迫离开地球前往火星。
在几次返回地球后,Osterman 最终决定了永久的离开他的家园地球。
3。
Nite Owl II (?-?) 真名叫Daniel Dreiberg。
“守望者” 成员。
在征得初代 “夜枭” Mason 的同意后,Dreiberg 得以继续使用这个名字。
Dreiberg 从小对鸟类,飞机以及神话着迷。
长大后拿到了哈佛大学航空学和动物学的学位。
1965年开始和 “罗夏” 搭档对抗美国黑手党。
曾加入过 “ 暴力破坏者 ” 。
1977年隐退,开始写有关于鸟类学的著作。
1985年Comedian被害后,“ 夜枭II ” 和其女友复出,他们从监狱中救出 “罗夏” ,开始一同调查谋杀案背后的阴谋。
4。
Ozymandias (1939-?) 真名叫Adrian Veidt。
“守望者” 成员。
少年时便显现出天才的特征。
他的足迹遍及全欧洲和亚洲。
后来以“Ozymandias” 的身份开始同罪恶斗争。
1966年加入“暴力破坏者”,该组织解散后又加入了“守望者”。
隐退后一手建力属于自己的财团,发展超级强权,视自己为世界的“ 救世主”。
5。
Rorshach (1940-1985) 真名叫Walter Joseph Kovacs。
“守望者” 成员。
Kovacs 的母亲是个妓女,这导致了他从小就没有家庭的温暖,经常会受到别人的欺辱。
长大后的他在服装厂工作。
1964年,当他从报纸上看到 Kitty Genovese ①之死以后,决心对抗罪恶。
由于 Kovacs 吃饭时掉在餐纸上的酱汁形成了罗夏(墨迹)测试 ②的图像,于是他便以此给自己取名为 “罗夏” ,开始调查那些有疑问的案件。
1965年开始和 “夜枭II ” 共同对抗美国黑手党。
1985年Comedian被害后,“罗夏” 复出开始调查此案。
① Kitty Genovese 事件 纽约市历史上最令人发指的案件之一。
1964年,住在皇后区的珍诺维丝小姐(Kitty Genovese)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歹徒当街刺杀身亡。
当时有三十八位邻居从窗户亲眼看到她被歹徒追逐长达半个多小时的过程,但是没有一位目击者在珍诺维丝呼救后出来干预,也只是在歹徒离去后才有人报警。
珍诺维丝身亡后,许多人才感到深切自责。
② 罗夏(墨迹)测试 罗夏墨迹测验是利用投射技术原理编制的投射测验。
投射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个人面对不明刺激时,会将其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需求、动机冲突等反映到刺激上。
因此分析个人对不明刺激的反映,就可以了解到个人的一些人格特点。
罗夏墨迹由10张墨迹图组成,包括黑白的和彩色的,通过被试对墨迹的自由联想,判断出被试的一些人格特征如思维特点、内外倾等。
由于罗夏墨迹的测验材料没有明确意义,受测者可以有广泛自由的反应方式,且不知道测验的目的,所以与其他测验相比,更能够得到全面与真实的资料,但是这种测验对主试的要求则非常高。
6。
Silk Spectre II (1949-?) 真名叫Laurie Juspeczyk。
“守望者” 成员。
她是 “ Silk Spectre I ” 的女儿,父亲则是Comedian。
同时也是 “夜枭II ” 的女友。
1966年加入“暴力破坏者”,后来加入“守望者” 。
1977年隐退,后来同 “ 夜枭II ” 一同复出。
顺便介绍一下“民兵”(Minutemen),“民兵”则是“守望者”的前身,其成员有: 1。
Captain Metropolis (?-1974) 真名叫Nelson Gardner。
前“民兵”成员。
前海军上尉,自由冒险家,“民兵”的组建者。
在“民兵”解散后他曾组建“ 暴力破坏者”(Crimebusters),但没有获得很大成功。
1974年死于车祸。
2。
Comedian (1924-1985) 见上“守望者” 3。
Dollar Bill (?-1946) 前“民兵”成员,真名并不知道,他自称是一个来自堪萨斯州的运动员,实际上是一家银行雇来扮演超级英雄的(这样银行可以向顾客吹嘘存在该银行的钱财会有一个超级英雄来保护,绝对安全)。
1946年,Dollar Bill在试图阻止一次银行抢劫时,他的斗蓬卷进了银行的旋转门而无法脱身,结果被劫匪近距离开枪射杀。
4。
Hooded Justice (?-?) 前“民兵”成员,真名并不知道。
是个马戏团演员。
1939年加入“民兵”,一直到后来该组织解散。
1950年后突然消失,据猜测是被Comedian 报复所杀。
因为当年Hooded Justice 曾阻止过Blake强暴Jupiter。
5。
Silk Spectre I (1921-?) 真名叫Sally Jupiter。
前“民兵”成员。
她于1947年隐退。
6。
Nite Owl I (1916-1985) 真名叫Hollis Mason,前“民兵”成员。
Mason之前是名警察,在报纸上看到 Hooded Justice 后于是效仿他,1939年开始化身为初代 Nite Owl(夜枭)并加入了“民兵”。
1949年“民兵”解散后,他一度单独行动。
直到1962年隐退。
后来和二代“夜枭”成为朋友。
1985年被一帮罪犯谋杀。
7。
Silhouette (?-1946) 真名叫Ursula Zandt,前“民兵”成员。
1939年加入该组织。
1946年她被发现是同性恋而被“民兵”开除。
当年她和她的爱人被人报复杀死在家中。
8。
Mothman (?-?) 真名叫Byron Lewis,前“民兵”成员。
1939年加入该组织。
1949年“民兵”解散后,他酗酒成瘾,导致身体健康程度严重下降,最后不得不住进缅因州疗养院。
一堆影评看得我无语死了,非要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吗?
没看过原作的人为什么会看不懂?
这不就是一个面具化的冷战剧吗?
理解曼哈顿博士请参考“曼哈顿”计划,一个美国人造核弹的计划。
在1942年,耗资25亿美元的一个开发计划,懂得算通货膨胀的朋友帮忙算算,1942年的25亿拿到今天要值多少钱?!
而罗夏,搜一下“罗夏克墨迹测试”就知道了,我觉得创造出罗夏这个人物的人是个天才。
罗夏克墨迹测试说白了就是用几张墨迹图来测试人的联想,来看看这个人是不是正常,这种测试本身其实是不靠谱的,测试者的主观引导和判断本来就会影响被测试者。
和作品中罗夏一样,带着一个面具,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判断一切,说好听了是道德洁癖,说不好听不过是道德臆想症患者罢了。
这个人物设计的非常出彩,第二次看影片的时候我果断因为这个人物的动态面具多给了一分!
影片故事交代的很清楚,编导们估计是害怕人们会看不懂,在片头用很精彩的剪辑把故事背景交代的很清楚。
说看不懂,其实是对冷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了解的比较少,怪谁呢?
我们的历史课本上冷战向来不是什么重要考点。
片子的主题很好,也许得益于原作的设定,冷战之所以能够结束不是因为人们学会了“大爱无疆”,而是核武器,彻底打破了世界的平衡。
想象一下两个总打架的小朋友,忽然间获得了瞬间可以灭掉对方全家还会危及到自己全家的能力,这架怎么打?
不如忍辱负重,想一个既能完美的打残对手,自己也不不会受损的好办法。
于是两个孩子握个手,各自回家钻研阴招去了。
所以,曼哈顿博士代表的曼哈顿计划,代表着人类获得的核打击能力,让世界回到了和平。
而试图保护这一和平果实的人,即便不择手段,却也无法批判。
有道德洁癖的人——例如我们的罗夏,自然要被排除掉,所以说,促成这一切的“快男(抱歉我忘掉他名字了)”,所做的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对“超级英雄”的理解,而影片中真正符合“超级英雄身份和思想”的男女主角,选择了沉默的归隐。
而曾经也同样身为超级英雄的“快男”,终于退下了那英勇无畏、为国为民为天下的英雄面具,转而化身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我们可以评判超级英雄,因为他们面临的选择何其简单。
可我们永远无法评判一个政治家,因为我们不知道,每一个选择的背后,是谁的利益。
说道最后,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呢?
或者说,《守望者》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
超级英雄们死去或者离开,政治家们开始接手我们的世界。
所以我们开始交税、还贷款、遵纪守法、做一个普通的公民。
所有精彩的、传奇的终将和岁月一并淡去,而现实,开始变得就像现实本来的摸样。
所以说,《守望者》是理性甚至是反浪漫主义的,而作为一部电影,讲清楚了这个令人有些沮丧故事,本身已经成功了。
我为这样优秀的作品打一个五分,可为这毫无格调可言的现实,打几分呢?
影片是一部史无前例、空前绝后的反英雄的超级英雄电影,人性刻画细腻有深度,深刻剖析了超级英雄们内心的黑暗和正义的冲突,带有哲学色彩和批判讽刺性。
没有英雄主义,取代是现实主义,没有绝对的正派与反派善恶之争,只有他们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斗争。
难得的严肃题材超级英雄电影。
几乎涵盖了超级英雄电影的所有元素,一群文艺范的不断甩词的超级英雄,一个弥天大谎,换来了暂时的和平,但结尾一个彩蛋可谓加了点睛一笔,“无非是场恶作剧”。
这是一部唯有结局才能知道开头的一切原有,一切因果如此合理。
基本剧透影评如下:笑匠应该是本片中对事物看待的最透彻的一个。
开头在他被杀的最后一刻,他说的原谅他并不是他做错了什么,而是在他知道数百万人将死去,但他却又不能去阻止这件事。
当博士面杀孕妇那一段也是在试探博士,他显然已经察觉到博士的感情早已高于一般人。
和夜枭一起安抚暴乱时也是,以最简单有效的办法,以暴制暴,同样经过这么长时间他也知道英雄这份职业最终的下场和地位。
罗夏可以说是所有英雄中最典型的一个,把正义放在自己的生命之上的一个真正的英雄,但是,显然,现实对待这种幻想是残酷的。
从生活到结局,一位正义的英雄却落得如此下场,不禁令人唏嘘。
影片可以说在这部电影里,把英雄最真实的一面刻画了出来,一些光鲜背后的故事。
尽管有些黑暗,但确实是一部好片子,不知不觉看完的,才发现看了一个下午,这部电影竟然3个半小时,不过并不算浪费时间,这是值得你画这么多时间的好电影
1。
当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提出要核平几百万无辜的人来让世界享有和平,上帝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从道德标准讲,人,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
不然,世界上任何一次战争都有了合理的借口。
因为,任何战争都是和平的准备--区别只是在于谁坐在上面的和平。
当人自己做出这种判断的时候,他其实就是在扮演着上帝的角色。
道德主义者和无道德主义者是一对辩证的双胞胎,在思索中不断地变换着位置。
只有上帝才没有道德包袱。
在电影里,上帝同意了。
2。
一部电影的成功首先来自剧本。
Watchmen和300之间(同一导演)的深度区别来自watchmmen小说的故事深度。
南京南京相比Watchmen对人性探讨的肤浅也来自剧本的肤浅。
这是一部难懂的电影。
这一部分归功于导演的不足;一部分来自于watchmen漫画小说的广度和深度。
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导演能够拍好watchmen。
就好像很少有导演能拍好经典文学作品。
Watchmen小说是一部很特别的superhero小说,但watchmen电影不是一部非常特别的superhero电影。
故事本身其实并不复杂。
通过退休的superhero成员comedian被杀一案。
往日watchmen成员重新聚首调查此案。
结果发现是成员聪明人Ozymandias搞得鬼,因为他不愿意自己的用毁灭拯救人类的计划被阻扰。
他用毁灭性的打击,再转嫁Doctor Manhattan,人们在共同的威胁下团结一致起来。
最终,他的行为竟然得到了超人能力的Doctor Manhattan的支持,而脑子无法转弯的Rorschach也被Doctor Manhattan去除。
3。
Doctor Manhattan其实就是上帝,他有超人的力量,能预见未来。
他以一己的力量避免核战的发生。
是不是,上帝让你失望了?
不过上帝本来就是注定让你失望的。
当初他在灭掉Sodom城只让Lot一家逃走的时候,他能保证满城没有剩一个无辜的人么?
就算那些人不道德,上帝需要让他们接受毁灭性的惩罚才能让人类新生得救么?
就像comedian越战结束时开枪打死怀孕的女子而受到Doctor Manhattan质问时的反诘:你明明具有改变物质,救她的能力,你为什么不救呢?
上帝拥有救世的能力,人类的苦难却从来没有减轻过。
当然,Doctor Manhattan也可以解释为原子弹本身。
世界末日得以避免就是因为人们意识到核战争的恐怖,而得以相互制衡。
Doctor Manhattan本人就是因为核试验的意外获得的超人能力,他的名字和美国核计划,曼哈顿计划之间的相似应该也不仅是巧合。
感谢日本做出的牺牲。
如果没有广岛的“小胖”,人类大概还不能对核战争的毁灭性有足够感性认识,从而有平衡的和平。
4。
和一般超人电影不同,watchmen里除了Doctor Manhattan其他的superhero并没有超人的能力。
他们也许打架常胜,飞檐走壁,开着酷酷的飞行器,但都是普通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comedian和Rorschach这两个人。
Comedian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
他干的坏事大概和他干的好事一样多。
成为superhero的普通人,大多难以用简单的价值判断。
好比说梁山好汉劫富济贫,但本质也是个黑社会。
superhero做出的危害几乎和好事一样多,那么我们是不是需要超级英雄?
Comedian认为人性,“Life is savage", 他也经常代表无道德主义者发问。
比如先前和Doctor Manhattan的对话。
他对Doctor Manhattan的诘问也是对述而不作的道德主义的诘问。
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他意识到他先前的英雄主义行为其实是个joke的时候,他也被杀害了。
Rorschach则是个嫉恶如仇,永不妥协到有些偏执的人。
这和他童年受欺负的经历不无关系。
可以说,他在一种程度上代表了固执的道德主义者。
有意思的是,他并不受大众甚至同伴的欢迎。
超级英雄往往因为个人经历对社会的不满走上超级英雄的路,而超出常人的固执的道德主义标准往往并不被大众所接受。
连Manhattan最后也不同情Rorschach,为妥协扫清了障碍。
5。
女性角色往往为了感情而存在。
女主角Silk Spectre是Comedian的rape child。
但她母亲却并不恨comedian,因为意外给她带来了女儿。
道德的难判断性通过女性转向感情层面。
大城市被毁,无数人死亡,并没有太具体的描写,没有具体的人,似乎只是远景和数字。
这样的处理似乎和南京南京大背景式的处理方式有些相似之处。
回到1中提出的问题,要核平几百万无辜的人来让世界享有和平,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显然,面对faceless的数字时比面对有感情联系的人时要容易回答很多。
Doctor Manhattan(上帝)给出的是一个理性的回答,没有感情色彩的回答。
他对这个世界,除了Spectre已经没有任何感情。
同样问题,如果是针对你有感情的人,答案会完全不同。
南京南京的处理方式的让人诟病,也恰恰在于有没有感情色彩的区别。
批评者无法接受一个中国导演缺乏感情色彩的处理方式。
这个问题也是日本经常辩论的问题。
中国观众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和有切身之痛的日本观众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可能不同。
道德脱离情感终究虚无。
6。
重新得到和平的人类有了主动接受被嫁祸的共同敌人,Doctor Manhattan。。。
是上帝?
还是核武器?
尼克松和基辛格出来那一刻我直接笑场了。
活脱脱一对小人。
“我给这混蛋投了五次票!
”“要不然还能怎么样,除了尼克松就只有commie了”狡猾的尼克作为艾森豪威尔的副总统以反G知名,上台以后和勃列日涅夫大谈缓和。
罗夏的形象:一个干瘪的白人男性,仇恨liberal、性放纵、drug,持有正邪不两立的价值观,是80年代草根保守主义者的肖像。
他喜欢的那份右派小报《Newfrontierman》的标语是“内心深处你知道这是对的” 是里根时代著名的保守主义宣传口号。
我当然更同情罗夏,同情他的一切愤怒。
我不认为曼哈顿博士和法老王给出的答案是合理的。
内心深处,我们知道这不对。
这是我见过的最悲情的英雄,他竟然倒在一个似乎最崇高的理想面前,他竟然死在了最信任的同袍之手;这是我见过的最易碎的灵魂,哪怕人世最小的妥协,哪怕早已远去的创伤,都会令他癫狂、令他愤怒,令他奋不顾身,支离成万千复仇的火焰;这是我见过的最顽强的心,即使伙伴已经放弃,即使等待他的将会是死亡,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明智地选择相信,他的回答依旧是“不!
”。
他令最强大的力量在某一刻都显得软弱无力,他令最智慧的头脑在某一刻都束手无策,他令那最崇高的理想在一刹那都无比汗颜,他令最坚硬的心一刹那间裂开了一道缝隙。
这让我想起王书亚在一篇文章中的话:“只要有一个不顺从世界的人,就足以使世间一切的权势羞愧。
只要有一件不能用钱买到的东西,就足以使世上的一切财富跌停。
”罗夏便是那个不顺从世界的人,他拥有一颗除了真相,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安抚的心。
他最终化为一滩白雪上的赤血,却是对这个苟活的世界的洗礼,虽然他自己从不要求救赎,却是对这个幸存者的世界的嘲笑,虽然他生前从不曾展颜一笑,却是对那还含着泪的灵魂的治愈,即使他自己总是伤痕累累。
在影片的结尾,我们是否失去了最后一丝拷问真相的勇气,我们是否敢于直视罗夏最后的眼神,是否人们真的需要依靠某些谎言才能活下去。
即使这只是一部电影。
居然有一种罪恶之城的感觉,罗夏的口音很像老爷,让我着迷。剧情承前启后并且穿插动画,相当出彩!这是一部反英雄的“超级英雄”电影:没有打不死的超人,没有飞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超能力(除了曼哈顿博士和奥兹曼迪亚斯),没有无比景仰的崇拜者。这些人生老病死,与凡人没什么不同
没想到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搞得这么深刻,堪比福音战士。。
那女滴还挺有看头,其他实在不行,不行嘞。考虑到原著的评价这么高,这电影就该死了
只有片头惊艳了一下,后面都好艰难生涩,全部看完再看一遍片头又觉得稍微懂了一点,有必要弄得那么像史诗吗。。。。
215分钟的人生...
扎克辛德已经尽力了,这种包含历史,政治,人性救赎,善恶辩论,还要做到视效炫目,人物养眼,配乐动听的群像式电影,扎克辛德只是一个地球人啊乃们放过他吧!!ps片头我打十星。
开始看了半天完全不知所云,结果整个事件是如此慢慢在后面梳理下去的。这个世界原来根本就不需要超级英雄。
95%的暴力和5%的色情
基调灰暗,对这种super hero不感冒。
导演剪辑版
节奏真慢,最后收尾说教味浓,还有股中二气息
确实诞生的太晚了,这种和平年代看冷战背景下的科幻,真是诡异。坏蛋头子为啥米是最高最帅最好看的···无语了。部分画面太血腥
比变形金刚强多了啊喂
看了个一刀未剪火爆终极装逼完整版。实在接受不能。
3小时35分,臭婆娘的裹脚布,还要狂用慢镜,没看过漫画,但是电影看起来拖沓就是不爽快。每人都像小婊子都要闹,监狱干罗夏那里更是无法理解要干人又要干不过还要送死的鬼逻辑。整片卖弄像深沉人性却看完觉得是被当傻逼溜着走3个半钟的不爽感。
漫画。荒诞。
凌晨十二点开始看一部三个半小时的电影真的需要勇气 不过幸运的是它非常有风格 (有点剧透)不过从夜枭和丝灵的交欢开始稍微有点崩了 而且觉得电影团队也缺少一位来自中国的武术指导 总的来说也是值得一看的,中间穿插的动画也很黑暗 看完电影后我都想去找原作再来看看了。
极度风格化的梦呓就是无聊囧
永不放棄。永不妥協。其實我喜歡內個長長長長的片頭。
一部争论究竟什么是笑话的烂片本身就是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