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与中国版的桃花源记.但不同与桃花源人的如有神助,村民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让世界遗忘自己,让后代遗忘外面的世界.爱情的力量揭开谜底.有最坚强而温暖的爱情,不动声色却渗入人心,就像这部戏带来的恐惧感,不一定最强烈,但最意味深长.人物的设置上,可爱的傻子,坚贞的盲女,沉默的木匠,很浓厚的英国乡村田园风情.实际上奈特想说的是,这个犯罪的社会,才是恐惧的根源.而村民所有的伪装,都来自内心深深的无力感.
都是反转片,沙马兰没有满足于单纯在故事内部进行反转,而是利用观众对电影类型的自然的期待来达成他的目的,要想真正让观众吃惊,氛围必须要做的很好。
比如说开始的时候展现村镇场景,教堂,一个盲女孩,一个沉默寡言看起来一定要经历冒险的主角,一个看起来心理单纯的疯子,一场求婚,一场婚礼,观众没有任何防备地接受了这肯定是一个乡村怪兽片,男主克服一切,通过某种方式打败怪兽。
但男主被疯子捅伤了,在其他电影里,疯子设定的角色有一定程度的可能成为主角的帮手,再不济也是被怪兽杀死的角色,但这部里,疯子却违背惯例伤害了主角,甚至在最后作为反面角色惨死,但这同时也是合理的,似乎是遵循某种现实性:在电影的惯例中,一个单纯的疯子是正面角色,但现实里一个疯子当然可以做出各种破坏性的事情。
导演在这里实现了第一个反转,一个小细节是,两个人结合后,首先安排女主和姐姐坦白,结果很顺利,观众自然顺势相信男主和疯子的交谈也会顺利收场,但没有。
自此,电影变成了以女主为背景的冒险片,背景是一群被伤害过的老人从邪恶的城镇离开,于是观众又相信电影接下来将是女主在邪恶城镇中的冒险,但又没有,外边已经是现代社会,接着镜头转向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掩埋真相的老人们,他们变成了反派角色,电影变成了反乌托邦,而所有年轻人都是被牺牲的。
两个反转之所以做的这么成功,是因为之前这种类型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电影故事内部的惯例拥有强大的推力使观众滑向一个思维的滑坡里:如果出现一个沉默的勇敢的男主,人们怎么能不相信这是一个属于他的冒险片呢?
1897 年,美国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一位病人因缺乏医药去世。
青年卢修斯·亨特向村委会请求穿过树林,前往城镇购买药品,以照料后来的伤病者,遭到拒绝。
在村庄的传说里,有一种“灵物”生活在树林中,它们亦正亦邪,要求村民安分守己,不侵扰树林,否则就给予警告乃至杀戮;同时,它们也将村民与邪恶的外界相隔绝。
村长爱德华·沃克有几个儿女,他的次女艾薇先天失明,但活泼勇敢,受到全村喜爱。
沉默寡言的卢修斯和精神异常的诺亚都爱着艾薇,艾薇宣布与卢修斯订婚后,诺亚刺伤了卢修斯,艾薇请求前往城镇买药,父亲不得已告诉她,“灵物”都是我们这些长辈假扮的,我们每个人都失去了至亲至爱,所以来到这里,守护自己和家人。
盲女艾薇历经艰险穿过树林,问巡逻的警察要了药,只是她看不见,外面是 2004 年的高科技社会。
邪教:生于美好,死于恐惧爱德华·沃克,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牵头建立了这个村庄。
沃克的父亲老沃克是亿万富翁,白手起家,却死在合伙人的枪下。
村里的长辈们无不如是——姐姐被奸杀、当医生的哥哥被吸毒者枪杀、丈夫遭遇抢劫后被扔进河里……用沃克村长的话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悲伤的过往。
这些人无法忍受邪恶的当代社会,由沃克动用信托基金,建立沃克野生动物保护区,对外严禁入内,对内宣称这只是个有“灵物”包围的村庄。
讽刺的是,这片桃花源是他们斥巨资要求警方保护起来的。
依赖大量外界资源给养,却无法反哺社会,这是邪教的基础特征之一。
美国是清教徒建立的国家,老沃克又是富有清教精神的人,这些男男女女在社会上都是中产阶级起步,说明他们大概率是熟悉基督教传统的。
但在桃源生活中,他们刻意规避了基督教。
譬如饭前祷告,基督教通常是感谢上帝赐予日用食粮,而村民是“让我们感谢岁月的恩赐”;葬礼悼词也体现了这一点。
这是邪教的另一大特征——强调聚会、仪式和服从,自创祷词,极其渴望“灵性”,却把正常的信仰实践视为洪水猛兽。
仅仅这些,还不足以体现桃花源的邪教性质。
宗教与邪教最明显的分野,就在于如何对待痛苦。
人们经常说,要求人忍受痛苦是种 PUA,世界上不应该有痛苦。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分辨自由意志的话题,但一个理智健全的人会知道,在万物的事件网络中,痛苦不是一种孤立存在,它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如何对待痛苦,就如何对待真实的人生。
正常的宗教不会许诺绝对的、外因的幸福,例如佛教许的是“涅槃”,它需要通过修行来证得;例如亚伯拉罕一神教,它们也不会说你一定上天堂,它们只会说,管好你自己,其余一切都在神的手中,人类不可能要挟神。
因此,宗教的本质在于希望、信仰和爱,它们只能出自主动的触摸。
邪教是交易性质,普通且自信,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交换绝对的天堂。
神秘村就是一个强行圈地圈出来的天堂,邪教的天堂。
一个人可以看不上宗教,但有许多憎恨宗教的人,却是出于孩子般的贪婪、误解和赌气——说好的幸福呢?
怎么我不是每时每刻都过着完美生活?
骗子!
沃克和他的朋友们就是这样的幼稚叛逆者,离开宗教,却奔向了更可怕的迷信。
沃克和他的朋友们是什么时候来到神秘村的呢?
最远也就三十年前,大概 1970s - 1980s。
他们之前在城里拍了一张合照,照片中卢修斯的母亲抱着还是婴儿的卢修斯,这也解释了年轻一代对城市毫无记忆,他们是在村里成长的。
为了让孩子们免受邪恶的影响,长辈们甚至做戏做全套,假装这是 1897 年。
1897 年没有电视电脑手机,2004 年可全有了,一旦有这些设备,孩子们就会看到外面的世界。
这也是沃克最后派出女儿艾薇去买药的原因。
他说,她比村子里大多数人都要强。
他已经意识到了谎言的愚蠢可笑,把假象告诉了她,但他没有告诉她,外面到底是什么。
他终究是一个懦弱的人。
而她,不仅能力和意志都很强悍,她还有一个看不见的“优势”,她就算知道了没有“灵物”,也不会被外界的现代化景象所震惊。
诺亚:未经试炼的纯洁诺亚是村里的疯子。
其实诺亚有正常的语言和行为能力,不发病时可以与人沟通。
以现代社会的眼光看,诺亚很有可能只是有轻度自闭,或者阿斯伯格、注意力障碍之类的病,只要正常治疗,就会与常人无异。
卢修斯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在陈情信里提到,如果给诺亚买药,他也许就可以保持安静,可以每天去上学。
诺亚爱上了盲女艾薇。
艾薇于他,如姐如母如妻,又如天边的女神。
她太聪明太果断,也太漂亮了,总能把诺亚从疯癫的边缘唤醒。
诺亚肯定无法想象没有艾薇的生活,因此艾薇决定与卢修斯结婚后,诺亚马上去刺伤了卢修斯。
艾薇出去买药,诺亚还从家里发现了“灵物”的装备,穿上装备跟踪艾薇,企图把艾薇吓回去。
最后艾薇因为看不见穿了装备的诺亚,把他引到陷阱,他坠落而死。
村长得知后,还安慰诺亚的父母说,这下他证明了“灵物”的存在,他是我们的英雄。
疯子诺亚象征一种未经试炼的纯洁——完美的生活,真的存在吗?
所谓婴儿般的善良,不过是从未遭遇道德困境。
一旦遇到道德困境,单纯就会变成暴戾。
他不知道如何抉择,如何照顾更多的人,如何在纷乱中成就大善,他只知道自己有一个爱的对象,他想占有她。
邪教生养这样的人。
所有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圈建天堂的人,都会遭遇这种反噬。
卢修斯与艾薇:桃源的未来卢修斯很内向,却勇敢、机敏、稳重,早早想到应该出去买药,应该更好地照料残缺的诺亚,也总能在关键时刻守护艾薇。
但这样一个被认作顶梁柱的青年,却在关键时刻受到伤害,只能换看似最弱小的艾薇来拯救他。
“你们中间最小的,她便为大。
”艾薇尽管失明,也有可能意识到外界的真相,至少它并不像村人说的那样。
她触碰到的是木墙;她那么快就得到善良的巡警帮助,得到了药物。
她会将这一切暂抛脑后,因为当下的大事是救活卢修斯。
但艾薇的闯荡和卢修斯的复苏,一定会成为桃源瓦解的开端——要知道,卢修斯是自发对“灵物”产生质疑的,他不是像艾薇这样被告知的。
再黑暗的社会里,也总会有人清醒着,试图推开眼前的巨石。
卢修斯与艾薇并不完美,正如圣经中的先知与门徒。
上帝拣选的,多是不被主流认可的人。
雅各生性狡诈,摩西软弱,大卫屡次作恶,先知们被自己的民众驱逐。
到了新约,彼得是渔夫,马太是招人厌的税吏,耶稣本人干脆是个木匠,生在逃难途中的马槽里。
但开创未来的人,从来就没有完美的。
一个迷恋处处精细、步步生莲的人,不可能真正承担起生活的责任。
父亲告诉艾薇真相时,艾薇说,爸爸,我为你感到悲哀。
上一代人就是这样迷恋完美,然后酿成邪教。
所幸这些中产阶级已经越来越年老衰弱,闹剧终有一天会收场。
这是不是一个关于权威和反抗权威的代际问题?
不是。
年轻人中照样会有很多人信奉邪教。
所谓邪教徒的狂热,并非出于真的认识和理解他们所拥护的对象,他们只是知道有这么一项规范、秩序立在那儿。
尽管完全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但总之就像镇水的神兽,一个传说,遵守就可以了,正如古人认为有雷神风神龙王,你告诉他们,打雷背后确实存在一个恒定的物理规律,但那不是雷神——他们不会听,他们只会觉得恐惧,你这么说会惹怒雷神。
这也不是一个屠龙者终成恶龙的问题。
屠龙者一定会成为恶龙吗?
不一定。
解决方案就在信仰中。
你信仰哪一个故事,你就得到怎样的结局。
你信逃离与封闭,你就得到伪善和疯狂。
你信百分百的控制,你就得到邪教。
你信天道恒常,万物有时;你去看见自己,看见他人;你让生活的河流流经己身——你就居于真实。
而真实之中,必有自由。
我想还是值得一看吧.本人的记忆不太好,看了之前的评论,星星点点地想起了剧情.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IVY出镇去买药的那条大道,很长很荒,翻过围墙,出现的画面让我震撼.一堵墙,隔绝的不只是小镇与外界的联系,更是两种生活方式!两个世界!谈片中的爱情可能俗了一点,但这段台词还是不错的:I love you,like the day is long.I love you more than the sun and the moon together.And if you feel the same way,then we should not hide it any longer.It's a gift,love is.We should be thankful.We should bellow it out with all the breath in our lungs.爱要勇敢!You wonder how I recognized you?Some people-just handful,mind you-give off the tiniest color.It's faint,like a haze.It's the only thing I ever see in the darkness.片中的IVY太棒了!
这是一部表现恐惧本质的恐怖片,其实你要把它当作一部反映现实社会的电影也可以。
神秘村看似田园牧歌、安宁祥和,而表面之下却藏着阴暗而扭曲的秘密。
村中的长老们为了维护权威统治和教条性的秩序,反复讲述着林中怪物的故事,制造恐惧吓唬村民,禁止他们离开村庄、探索森林外面的真实世界。
影片的结尾,谜底揭开,森林外早已是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神秘村却与世隔绝,一直停留在古老的十九世纪。
实际上,村中长老们口中的怪物并不存在,他们亲自上阵扮演了“怪物”,甚至这些老人本就是真正的怪物,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将他人禁锢在一个隔离封闭的环境中,剥夺了人们的自由以及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电影虽然是虚构的,但像一面镜子多少反射出现实的影子。
将人与外界隔离,让他们与世界的发展脱节,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不断宣传危险和外敌的威胁,这些都是制造恐惧,继而维持权威统治或说极权统治的手段,放眼世界,类似的事情仍在发生,有些现实可能比电影还要光怪陆离、荒诞不经。
在这样的体制中,可以肯定,没有人是真正快乐的,压抑、焦虑、不安在不同阶级间层层传递,上至权贵,下至庶民,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过如此。
“人人都追求快乐,而选择的权利——自由——是快乐的前提。
”对于刘瑜老师的这句话,我想奉上一万个“赞”。
是呀,生活多不容易呀。
活着活着,突然发现快乐这件本来很有可能的事竟然变得那么不可能。
本不值得恐惧的事情竟然变成了不时不在的恐惧。
但人们最终会走出“神秘村”,会发现在阳光之下,外面的世界并没有那么危险。
生活中,恐惧本身才是真正的恐惧——对权力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对改变的恐惧,而再深的恐惧也无法阻止人们对自由、对快乐的向往与追求。
最近把沙马兰的主要电影看了一遍,他的电影评分基本在6.5分附近徘徊,偶尔能上7分。
大多数电影不至于烂,但也不能说特别好。
渲染氛围是他的强项,无论是惊悚、悬疑还是浪漫都能把握得非常好。
他的弱项是讲故事。
他的电影中偶尔会产生一些亮点,但这些亮点的产生多数归功于演员的演技和视听技巧,而非文本本身的力量。
亮点闪过之后,很快就被飘忽不定的叙事冲淡。
据说本片启发了【仲夏夜惊魂】根源在于他的影片没有清晰的定位,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只是把不同元素生硬地拼接。
因此他的影片往往高开低走,每种元素都沾一点,最终变成“四不像”。
就拿【神秘村】来说,这部影片包含了乌托邦、爱情、惊悚等元素,但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每个议题都是蜻蜓点水。
- 爱情:开头男主和女主的几次互动非常浪漫,但很快男主就下线,后面变成了女主的独角戏。
- 乌托邦:谜底揭开之后,长老们的反思嘴炮有点深度,但不多。
- 惊悚:怪物的外型设计不错,惊悚效果非常弱。
女主:我可以穿高跟鞋和恐龙赛跑,你行吗?
男主:我只是个小丑还有,沙马兰的电影结尾往往会来个反转。
这招在早些年效果不错,比如【第六感】就是完全靠反转,但随着套路的穷尽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也很难再产生太强的观感。
这手指没法弹钢琴啊( ⊙ o ⊙ )当年他还能请到Roger Deakins和James Newton Howard这些大佬为影片的视听语言保驾护航,但由于他的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现在已经变得不太可能了,就连大牌的演员都不容易请到了。
我最喜欢他拍的【分裂】,那部电影主要靠的是安雅的颜值和一美的神演技。
Pearl重播了2004年的电影《Village》,香港的译名叫“森魔”,内地的翻译一般为“村庄”或者“灵异村”。
05年第一次看到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写下了第一篇评论用“另一种方法存在——观《灵异村》”,在以后的博客中也多次提到这部影片。
影片的拍摄细腻而且极富张力,无论是讲故事的套路,还是影片本身的象征意义都值得观众认真咀嚼。
但在我这次重看(应该是第四次看)的过程中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以禁忌来行使律法,以恐惧来代替信仰,这是否可行?
抛却传统的道德理论和人性论,无论是禁忌还是信仰在社会功能上都是一致的——以“有所畏惧”来规范人的价值选择。
只是在我们常规的想像中,信仰更带有形而上的褒义,而恐惧则是一种负面的教育方式。
但这其实并不真实,我们的世界不仅有信仰作为支撑,同样也在用恐惧来作为手段。
基督徒有十诫,儒家子弟也有良心和神明,在所有基于公义的的信仰之下都必然有恐惧的客体。
因此在《灵异村》中对于“不可提及的东西”的恐惧和对于红色的禁忌,在我看来和“只是你们要行道,不是单单听道(雅各书1:22)”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本身是完全一致的。
信仰与恐惧的对立统一,与儒、法精神有着某种程度的可类别性。
背景:另一个版本的乌托邦也许我们应该仔细考量《灵异村》的背景:一群对现实世界的道德沦丧、律法失控,各自背负着现实所带来伤害的人离开现实生活安居在一片与世隔绝的森林,在这里他们不仅能摆脱现实世界的困扰,而且能实现自己关于幸福和公义的信仰。
但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困境,如何让这个存在不受现实世界的伤害?
于是最巧妙的构思结成了:以传说中的森林怪物来制造恐惧,让成长的年轻人从小就有了恐惧的“ 界限”,为了让孩子们不能离开这里,虚构的森林怪物阻断了村子和城镇的道路,为了让村子不会有暴力和伤害,“红色会引来怪物”让红色成为禁忌色。
以此来使村子成为一片外界不能打扰的净土。
这颇有些理想主义的特征,即使是从村子的组织架构也能看出这里有着原始的雅典共和的思想,以元老会议来决定村子的事务,人们相敬相爱,彼此和睦而邻,如果不是因为一次“意味”,这里的平和似乎能一直持续下去。
回归本质:打破禁忌的力量然而真的如此吗?
对于森林的恐惧和好奇纠结于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尽管他们在这种不断的强化洗脑中逐渐形成了对于外界的抗拒,但只要存在童年和青年时期,对于恐惧的抵御和抗拒就会一直存在,总会在某个时间有人会打败恐惧而发现森林里的秘密。
就村子的内部而言,这是否能够形成一种稳定的部落结构?
平等与公义在这里一再宣讲,在爱与宽容的环境里是否就能扼杀罪恶的种子?
就如按地上开出的红色小花是否能够被永远的清除干净?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追逐的爱与美本身就会带来恨与丑。
爱能让这个村子温暖而平静,但爱也会滋生嫉妒和仇恨,有爱的地方必然也会出现恨,这不能改变,也无法抗拒。
因此雷斯被刺并非一场意外,而是必然(当然这里的必然是指的是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影片的结尾让这个即将破碎的由谎言构成的乌托邦有机会继续存在下去,事实上对于村子而言这种意外仍然会发生,但他们为了守护自己的承诺和梦想,只能坚持下去。
P.S:在艾薇穿越森林去取药的时候遇上的保护区管理员也颇有深意。
原文请见天涯博弈:http://www.tianya8.net/2009/04/blog-post_25.html
如果没记错的话,《第六感》、《天兆》以及《灵异村庄》是导演奈特·沙马兰的三部惊悚片。
相比之下,前两者的风格更偏于恐怖片,灵异幻想色彩颇为浓重。
而《灵异村庄》则是相当传统典型的惊悚片,世上本身无鬼,惟有人心有鬼。
一个宁静的村庄,村民们过着简单的生活,唯一的麻烦就是包围着村庄周围的神秘森林,传说森林中有很多魔鬼,他们禁止村民离开村子一步,否则恶魔们就会进行报复。
可怕的是,这些传说似乎是真的。
因为,森林里会不时传来魔鬼阴森的怪叫声,而且一旦村子里有人哪怕走进森林一步,魔鬼们就会在晚上闯进村子,大肆破坏一阵之后,在房门上留下血红色的记号,以示警告。
因此,很多年以来村民们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在村子里自给自足,胆战心惊的生活着。
但是村子里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对森林发生了兴趣和怀疑,恐惧中就不能压倒好奇,随着故事的进展,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原来这些恶魔都是村子长老们编造出来的,那些进村子搞破坏的所谓恶魔也是长老们假扮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村民们永远封锁在村子内。
这些长老以前都是被社会伤害过的人,对黑暗的世界感到彻底的绝望和恐惧。
因此,长老们在荒山野岭建立了这个村子,用虚幻的恶魔来限制村民接触外界社会,从而保护他们不被外界所伤害,这是他们的初衷。
应该说,此片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森林中的魔鬼其实是长老们心中对社会阴暗面的畏惧的夸大和形象化,在他们看来,外界的社会就是个丑恶的恶魔,一旦踏入社会,只会被受到伤害和吞噬,惟有躲在他们构建的纯洁完美的村庄中,才能存活下去。
不但他们自己这样做,也用编造假扮的恶魔来强迫他们的后代被禁锢在村庄中。
在社会中如何生存,面对挫折和伤害仅仅是逃避现实就是解决么?
长老们选择了逃避这条路,但是他们却剥夺了后代们选择的权利,想要永远地把村子和村民“保护”下去。
我们一直幻想着有这么一个类似于“世外桃源”般拥有美好纯洁形态的小社会存在。
可惜现实中,就目前的世界来说,几乎不存在可能性了。
先不说客观条件上,能否在远离主体社会,又能保证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构建世外桃源。
而是从基本的来说,只要世界上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那资源分配矛盾将永远存在,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将一直存在下去,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而我们要做的,一方面是克己复礼,这是人们对自己的主观要求。
另一方面,就是加强和完善法律来遏制罪恶,从客观上来缓解矛盾。
惟有这世外桃源,也就是逃避社会,幻想能够脱离社会来生活是空中楼阁,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人类自身劣根性就如烙印永生不消,又何谈什么纯洁的世外桃源。
影片中的长老们就算到了最后也在竭力维护他们的谎言,哪怕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外界已然天差地别,又哪怕村民得了病必须用外界的药来医治,这些都没有使他们战胜心中对“恶魔”的恐惧,因为他们当初发誓永远也不会走出这个村庄。
这就是最深的伤害和绝望,也许他们曾经努力过,可是带来的却是更大的伤害,所以他们只能选择自我封闭。
我只希望我们能把社会建设得更好一些,少那么一些只能选择逃避的人们。
如果有一天,那些恶魔真的把我们人人都包围了,那就算全完了。。。
The Village之所以有此评价的原因不外乎观众的预期心理对抱著观赏恐怖片心态进场的人而言,惊吓指数与结局绝对是不及格这本也无可厚非,毕竟从预告与宣传来看这本该是一部恐怖片但遇到这位导演你就该有点心里准备了但对我来说反而是因为先知道了结局,才对它感到好奇The Village其实不该被当作恐怖片来看,严格来说它算是一则劝[醒]世寓言 一段挺身而出面对恐惧的爱情故事但在观赏完本片后最让我感兴趣的却是因无知而产生的恐惧那无以名状的恐惧"人类最古老而又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恐惧中最古老而又最强烈的则是对未知的恐惧 "- 霍华·菲力普·洛夫克莱夫特开创出克苏鲁神话的恐怖小说大师这么说到底是因无知而创造出的风声鹤唳,还是真有其事,抑或是对未知恐惧的具现化??阴森林利用这样让人捉模不定的假像在结局开了大家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但对於前述的观众而言显然太过头了]
这电影,是外教大P让看并且让写review。
为了写一篇像样的review,我找了剧本看。
最后写了一篇名为《I do think about love》的review。
I do think about love,是里头一句词。
因为大P说要涉及responsibility,所以硬拗了一些。
并且极为积极向上地大大赞美了“爱”这个东西。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敢,与不敢。
Sometimes we don't do things we want to do, so that others won't know we want to do them。
这样一句话,多么能引起我们这群思想普遍有点叛逆却又不大敢大逆不道的人的共鸣。
好了 ,至少是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吧。
先跑一下题。
人都有从他的心理吧。
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与某个人有共鸣,那他或许会有两个心理,了解他,和被他了解。
你要从他,和被从。
然后互相影响。
可是有的人天生胆小懦弱,想从,却抹不开面子,怕没了个性;不从吧,却又似乎更没个性,因为这东西现在不很潮吗。
朋友A,喜欢安妮喜欢到不行,极力想向她笔下前期的女子靠近,做些诸如颓废,诸如昏暗,诸如糜烂的事儿。
我觉得安妮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A是病入膏肓的一个。
可是既然清醒纪都已经出来了,你就够了不要再企图让自己变得更神经质一些,不要再企图为自己塑造一个符合某个安妮书中女主角的形象——OK,或者,你认为安妮的书就是为你写的?那……我只能无语了……这题跑大开了。
回到敢与不敢。
电影里讲的是敢爱,不敢爱。
一个是Lucius对Ivy,一个是Ivy她爸对Lucius他妈。
开始不敢,后来敢了。
于是就肯定跟勇气有关,跟生命有关。
所以,秘密被迫揭开了,顺便说了一下社会的黑暗和乌托邦的可能与不可能性,或许我们还可以更深刻地牵扯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再探讨一下共产主义究竟是不是梦。
——这纯粹扯淡。
其实,这跟responsibility还是有点关系的。
可能是我当初没扯好所以怎么看怎么别扭。
不考虑后果地爱一个人,是负责任还是不负责任?
可答,对自己负责,对别人或许不负责。
也可答,对爱负责,对现实不负责。
……现在人追求个性,所以答案是无限的。
所以,无所谓敢不敢,只关乎你想不想让别人知道而已。
人心是种很好玩的东西。
如果我有能耐,我希望我是个学心理学并且永远不会成为“家”的那种人。
其实,当我躲在一个我以为足够阴暗的角落里观察别人的时候,会有一个人躲在更为阴暗的角落里观察我。
或许,他就在阳光下大方地观察,可我却因为没看见(或者,不敢看见?
)而就这么一直被观察着。
好有逼格,好棒的摄影,好难看。
吓我干撒子啊
什么情况……
这么大名鼎鼎的电影竟然如此之荒谬吗?因为亲人生命随意被践踏消亡,内心严重创伤而选择避世隐居,最后为了避世隐居,却可以随意漠视和牺牲亲人的生命。一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为了避世,把自己的后代教育成懦弱无知的人,这么小规模的村庄闭塞发展下去,就差近亲结婚了。这个逻辑真不是在搞笑吗?实在给不了高分。太难看了。
ART
配乐无敌了~~~
好家伙,美国桃花源可还行。
唯一走出村庄的是个瞎子,所有人都依然生活在这样封闭的社会里。
不小心看了剧透 造成整部电影看的索然无味啊= =||
桃花源记藏人心,人心叵测妖乱起。
沙马兰多是这种搞了个创意,但成品根本不及格的劣质情节。还是再减一星吧
@2009-06-29 02:31:50
果然到后面是个大惊
Brody扮相猥琐,沉默不语神秘男形象的Joaquin Phoenix很有吸引力。我至今记得他那段门廊前的台词。
悲伤和无奈 用恐惧制造的桃花源
(8.1/10)也许是9/11的阴云令沙马兰想要建立“神秘村”,摆脱对现代性的疑虑,重拾puritans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沙马兰在不破坏悬疑氛围的前提下解密,尽最大努力保护这片村庄的神秘感,并将观众玩弄于股掌之中:“不能被提及”的怪物究竟是被洗脑植入的假想敌,还是真正的terrorists?
完全被预告骗了= =
这是其烂无比的爱情片
结局很有意思
作茧自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