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丸国秀最后说他很后悔,在反省。
早知道还是判死刑的话,不如再多杀几个人了。
这是一个正常的,对社会极度仇恨或者绝望的人渣的正常反应。
我也不明白,似乎这有点像大逃杀里面出来的人啊。
最后心里就扭曲了,反社会了。
但是还是正常的。
片子里面最不正常的应该是铭苅,其他好像白岩之类的都是打份工而已,他们是正常人。
而铭苅就是扭曲的,非常有自毁倾向的偏执狂。
说句不好听,国秀执着于他的恶,铭苅执着于他的善而且他们都是不顾一切地去执着比如白岩最后给国秀枪杀了,正常的警察在刚接完那个电话后,都会拔枪毙了国秀最后铭苅还是揍了国秀一顿,然后又继续带他上路了我觉得,人,是不能承受这样的痛苦的他是在享受这个过程吧。
纯善,或者纯恶,都是一样可怕啊而其他为钱而来到国民,还有尽忠职守的白岩。
他们,是正常人吧....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赞同要凶手死而后快的做法,我也一样。
但是我同意“南奈里”讲的要坚守道德的底线,看片时我联想到前几年的药家鑫杀人案,从民众到媒体都是一面倒的杀而后快,仿佛不需要审判,只想要结果,在大多数人看来不需要知道真正的过程,当人人都认为法律没有存在意义的时候,社会就会失去最底限的正义。
片中老人的悬赏就如同一颗炸药将正确与人性中的原始欲望的边界炸的一干二净,所以才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
凶手杀人偿命,证据确凿,法律必然会给他应得的下场,这一点神箸知道,白岩知道,铭苅更知道。
所以他们才会把自己的职责、国家的权利放到第一位,甚至会为此而牺牲!
请不要说他们傻,他们何尝不是普通的人,听他们最终的言语,哪一个不是有决不能死的理由,但是他们知道自己首先是执法者,只有他们能够做到,不让个人凌驾于国家之上,这是他们的职责。
国家及法律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人都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不受模糊的道德以及私欲的侵害。
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标准去决定他人的生死,那他和片中的杀人犯有什么区别?
影片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展现给观众,并让观众思考底线存在的意义,而执法者就是这条底线最后的守护者。
至少,在这部影片中,SP们做到了。
这个问题我是在知乎上看到的,因为对电影了解不多,所以当时的回答是:“不在乎要保护的人该不该死,而在乎于其他人杀这个人的理由是什么”在那之后,我就去下载了这部电影,认真的看了下看完之后,除了上面那句话之外,我还有一些话想说。
(以下较多剧透,慎入)很多人会不理解,为什么要奋不顾身、甚至牺牲自己,去保护一个死不足惜的人渣?
其实要理解这个问题很简单:“不顾一切要保护的不是一个犯人,而是法律的威严,更是人类的良知。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有两把标尺规范着人类的行为——法律与道德。
而这两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前者是成文的,而后者是不成文的,由人类社会发展自然形成的。
很明显,道德先于法律形成。
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会进化出法律呢?
因为大家都发现道德约束的特点就是它的缺点——不成文,也就是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说到底,就是人治。
对于一个犯罪的人,如果是罪大恶极,大家都觉得他该死那还好说,但万一他犯罪的程度难以界定,A觉得他要死,B觉得他罪不至死,而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去判定的,似乎都无可厚非,那要怎么判决呢?
于是就有了法律的诞生。
法律的作用,也就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最基本的准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于西元前350年写道:“法治比任何一个人的统治来得更好。
”也就道出了法制优于人治的事实。
回到电影。
毫无疑问,电影里的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看电影的观众,都认为清丸该死,没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1、如何判定一个人该死?
2、是否一个该死的人就可以随意被杀掉?
其实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指向同一个东西——法律。
只有成文的法律才能判处一个人是否该死;只有法律才能依法剥夺一个人的性命。
举个栗子,我非常喜欢猫,有一天我的猫不见了,第二天我在网络上看到一系列虐猫的图片,而那就是我心爱的猫,凶手残忍至极,我非常气愤伤心,我认为这样的人渣就应该被抹杀掉。
正好我是个不差钱的土豪,于是我悬赏一亿人民币,如果谁杀了这个虐猫的人,就可以得到奖励,杀人未遂的人也可以得到一千万。
有人肯定会说,就是为了一只猫,不至于吧?
那么我问你:至不至于该由谁说了算?
你?
我?
都不行,只有法律才有这样的权力。
电影中的受害人祖父其实就是动用了私刑,只不过清丸是个极端的例子,他的罪行严重违背了人性,所以人人都觉得他该死。
如果大家还是觉得难以信服,那么我想大家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要是电影中,没有了10亿元的奖励,会怎么样?
人们还会这么积极要杀掉清丸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不难发现,挟持小女孩的走投无路的男人(我最鄙视这个人,严格说他跟清丸没什么区别)、妻子住院的拘留所人员、丈夫被解雇的护士、赌博欠债的机动队队员、身体植入GPS芯片的警员,等等等等,这些叫嚣着这样的人渣为什么还要保护他的人,难道他们都是为了清丸太可恶才杀掉他的?
导演通过出租车的女司机道出了真相:“到最后大家都是为了金钱而困扰啊。
”影片至始至终,真心想要杀死清丸的只有3个人:负责押运清丸的男主人公、女主角白岩警员,以及清丸杀害的第一个女孩的父亲。
第一个女孩的父亲当然不用说,而其他的人,只不过是冠冕堂皇打着正义的旗号,实则是为了自己的贪欲罢了。
女主角白岩,有一次拿枪指着清丸,男主人公说,你不会开枪的,因为那会损害你的尊严。
白岩随即放下了枪,说:“要是没有那十亿元就好了。
”而男主人公,他的妻子在怀孕的时候被一个酒驾的司机撞死,而这个司机就是曾经酒驾撞死人刑满被放出来的(跟清丸有奸杀小女孩的前科类似),而他自己也在白岩被清丸杀害后,对清丸咆哮:5个人(押送清丸的警员)之中其实最想杀掉你的是我啊!
然而,就是这两个真正想杀掉清丸的警员,在面对工作(也就是正义)与个人情感的时候,毅然选择了前者,并且为了正义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正是他们伟大的地方,他们的行为才真正是无私,所以说他们保护的是人类的良知。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影片中小丑犯下种种恶行,还杀掉了蝙蝠侠和检察官Dent共同的爱人瑞秋。
Dent在听了小丑的话后被腐化堕落,认为是蝙蝠侠和戈登选择救他自己而不是瑞秋才是害死他女朋友的真正原因,因此开始了报复,说到底他不过也是打着光明正大的旗号的自私的人。
而蝙蝠侠在失去心爱的人,甚至一次次被小丑的恶行刺激的情况下,本有机会(Dent说自己是蝙蝠侠后在押送Dent的路上)撞死小丑,小丑只是站在原地说着:来吧来吧来吧让我看看你有多大能耐——因为小丑知道,一旦蝙蝠侠选择撞向他,就意味着蝙蝠侠抛弃了道义,放弃了对法律的坚持,那么小丑就赢了。
但是蝙蝠侠没有这么做,他在最后选择了倒地,这也是小丑没被撞死还暴跳如雷的原因。
这也是蝙蝠侠之所以伟大的地方。
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ian.要么舍生取义,要么坐等与恶人为伍。
送给每一个愿意放弃一切,只为坚守道义、捍卫正义的人。
这片确实有它不科学的地方,这个三池导演自己也说的,现实中不可能那么多的警察只围着一个犯人转,但是这片有着他想表达的思想,作为一部电影来说这不就足够了吗。
这片的主要矛盾看起来是描写人性的选择,面对穷凶极恶人人得而诛之的杀人犯,是要维护程序的正义还是维护结果的正义。
但其实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人的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从来就没有和谐相处过的时候,所以很多人就只看到了这是一出为了人渣,一个个的好人相继死去,最后人渣还是人渣,好人却都死了,so意义何在的片。
在我看来,这片的着眼点并不是正义和犯罪,更不是让罪犯从良从社会从你我身边做起,而是更单纯的,金钱和生存的尊严之间的较量。
开始看的时候,我也暗地里为富豪叫好,比起痛快地杀死这个罪犯,让他在全国人民的追杀中一直惶恐不可终日,这简直是无上爽快的复仇方法。
在看的过程之中,也不断的涌出,这种人早点死了更好啊,赶紧杀了他吧的想法。
直到计程车司机出现,称这就是场有钱人耍穷人的游戏,才终于清醒了过来,确实就是如此。
剧情的高潮部分其实不断的都有说到钱的话题,应该说我对这片最有印象的,就是跟钱有关系的这几番话。
一个是岸谷叔役的奥村内奸身份败露,他慷慨地滔滔不绝了一番正义言论,论清丸如何如何恶劣,最后坐下来说道,钱我分你一半吧。
铭苅只是无奈的回了他一句,真是不可思议,一说到钱,你前面说的就都像是借口了。
还有最戳中我的,是铭苅对白岩说,你肯定不会开枪的,你一旦开枪杀了他,就自动拿了10亿,你的自尊是不会允许你去拿这笔钱的。
白岩收起枪说,确实,蜷川也真是下错棋了,要是没有奖金,就好办多了。
蜷川确实是打错算盘了,他以为钱是可以买到一切的,当然事实上他也确实买到了很多,这片很好的表现了出来,在有正义做幌子的前提下,为了私欲,人可以做任何事情。
而想杀清丸拿奖金的人,确实也都是有自己想生存下去的理由,因此而被利用。
他们做的事情不算错,但是也绝对不算对不是吗,难道他们的失败不都是应该如此的吗。
他们觉得对方是死不足惜的了,杀了他不算害人,我自己也赎罪了,还能留钱,一切都很正义,感情上也说得过去。
但这确实是错误的行为,而真正导致这些人做出这种行为的,是清丸吗?
不对吧。
清丸的恶劣只是他们自我掩饰欲望的借口,这片的真凶从头到尾都是蜷川,而清丸的存在只是个幌子。
然后,说其他几个没被买通的警官,他们代表了这片的另一个价值观,有尊严的活着,他们无不都有着一个共通点,就是有着作为警察的尊严。
最早死去的神箸最年轻,也是个很有正义感的警察,一直在烦恼为什么自己的工作是要保护这种人渣。
但是即便埋怨不解,他还是选择了完成工作,哪怕他到最后都死得很不甘心。
関谷大叔在新干线上果断选择了保护孩子,开枪射杀了想杀孩子的一般市民,哪怕他感情上对那人感到同情,哪怕他也不想保护人渣,但他还是开枪了。
最悲剧的就是白岩了吧,留下孩子的那种不甘心。
于是他们也都死的死被抓的抓,外人看起来,包括他们自己都觉得很不甘心,不值得,但他们起码维护了自己做人的底线和尊严。
但其实他们也别无选择,不然难道选择杀死清丸来个痛快才是正解?
再打个比喻,我们会因为生活的压力和痛苦而埋怨和挣扎,但其中只有少数人会觉得还是自己死了或者报复下社会去死一了百了的来得痛快。
痛快是痛快了,那然后呢。
换回剧里,杀是杀了,钱是拿了,祸害没了,痛快了,然后呢。
最后说说主角銘苅了...我觉得他的设定,凝聚了作者大部分的观点。
尤其是那个自我麻醉的谎言,他的自我牺牲倾向,其实也是缘于这个谎言吧。
个人觉得他其实是希望能在工作中牺牲的,因为其实他并没有走出妻女死亡的痛苦,这种痛苦无时不在纠缠着他,所以在任务中数次不顾一切的去挡枪档刀,为工作而死,大概就是他最后的一条底线了吧。
而叫他去工作的不是他妻子,而是他意识到自己还有工作,只要好好工作,自己就还能作为一个正常人活下去,不然早不顾一切的冲去杀人了。
那份冲动,那份仇恨,就仅仅束缚在这么一个小小的自欺欺人的谎言里。
正应了题目,犹如稻草一般不堪一击的盾牌,人的矜持,尊严,底线,就是如此的脆弱。
这个盾牌保护的其实不是清丸,也不是什么国家尊严组织的威信职业操守,而是銘苅作为一个人活下去的底线。
说到这里,最后銘苅被刺伤,局长可严肃的对救护人员说绝对要以救这个男人为最优先,这是为了国家尊严云云。
话都没说完,医护人员理都没理他就把他撞开一边匆匆抬担架走了。
这一幕真让我忍俊不住,也更让我坚定了三池想表达的就是这点。
去你妹的国家尊严,銘苅只是作为一个人,坚持到了最后。
而至于清丸,没啥好说的了,他的存在就是那样,从头到尾都不变,也不需要变,因为这片的论点其实不在他,他只是不断地在刷观众和剧中人的心理下线,简直就是不断地在说你快杀我吧杀了我就痛快了别犹豫了看你憋得多辛苦,快来快来。
所以他只能是个坏人,到最后也依然是个坏人。
为了这个一成不变的坏人,有多少人牺牲了,多少无辜的家庭受牵连了,这一切都像个闹剧。
而连累到这么多无辜人受害的,正是蜷川阿。
銘苅说他是罪毁祸首是正确的,更不是什么圣母。
作者花大篇幅来描写清丸如何恶劣,为的就是要映衬出蜷川的可怜,让所有观众都在同情蜷川的怪圈中跳不出来,不然又怎么能看得人纠结呢。
哪怕他才是实际加害人,也会在同情的光环下被视而不见。
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是銘苅是圣母,还是同情蜷川的观众是圣母呢?
于是乎,大方向来看是维护程序正义的重要性,小方向来说,则是人在面临痛苦时的抉择,放弃思考求个痛快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做到的事情,但人之所以为人,难道不就是因为那点矜持和尊严吗。
虽然微不足道,但个人觉得,这才是人和动物的最基本区别。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感想,所以我真心觉得这片的三观很正确,而且有明确中心思想,虽然看法估计各有不同,切入点也必然不同,但至少不是出不知所云的片吧。
和三池崇史较真你就输了。
这个老妖精什么时候在意过真实性?
血洗观众眼球的《恶之教典》、还原度高过头的《逆转裁判》、用日式英语谋杀观众耳朵的《寿喜烧》还有那部传说中的gay片《46亿年之恋》,哪部真实了?
相比之下,正因为《稻草之盾》太真实了,才招致那么多较真的人以漏洞太多来论证该电影的失败。
警方在押送清丸之前为什么不以教唆杀人罪逮捕蜷川呢?
以国家权力冻结蜷川的财产宣告杀人赏金无效难道比调动那么多警力还难?
警方把清丸安全押送到清丸就安全了吗?
既然清丸在警方手中也有生命危险,那么清丸在检方、法庭任何地方都不安全。
蜷川既然有这么大本事影响警方高层,会没本事影响判决,何必如此大动干戈?
收买陪审团判死刑也比悬赏十亿杀人来得简单吧?
何况既然目的是杀死清丸,何必在网站上规定那两个条件呢?
(PS:如果这个故事改成一个有钱没处花的老头扔出十亿来嘲笑法律、制度与人性,或许不错)所以说,这本就是一个从根本上不合理的故事,计较它的真实性根本毫无意义。
原作之所以要这么写、导演之所以要这么拍,只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极端的环境,讨论极端的问题。
只有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人性的极端一面才能得到表现,才能表现得紧张好看。
偶然或者必然,《草莓之夜》、《脑男》和《稻草之盾》,今年日本连续三部映画都触及了警察身上的矛盾,反映的其实是制度与人性的冲突。
日本人之所以对这个问题特别执着,个人认为,是因为日本人极端重视制度与规则,当规则出现不合理性(与人性的冲突)的时候,日本人会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挣扎与矛盾。
《稻草之盾》正是如此。
放在美国,警察会开枪,即使是出于一时冲动(参考《七宗罪》),有些原罪是无可避免的,无需纠结。
放在天朝,特别罪犯早就特别处理了,因为大局当前,规则可以被打破,因为老马教育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之,放在哪里都不会像日本人那样纠结。
个人认为,《稻草之盾》的根本是一个规则至上究竟至上到什么程度、规则和人性的冲突之下究竟何者优先的问题。
如果警察遵守规则、将清丸移交司法,意味着正义的警察要白白牺牲、更多的无辜少女可能受害,这样的情况下警察还应该忠于职守吗?
无罪推定和废除死刑之所以合理是在被告存在无罪的可能、被告存在悔过的可能的前提下,但是当嫌疑人有罪的可能无限大、悔过的可能无限小的时候呢?
三池为什么要把清丸塑造得如此十恶不赦?
看到少女就起贼心、杀死正义的女警、毫无悔过之意,三池之所以反复强调清丸的恶就是要设定一个极端到极点的情况,试探警察,也试探观众。
《稻草之盾》最大的问题在于立场不明。
本来大泽隆夫枪指藤原龙也,吼出自己编造妻子临终遗言自欺欺人的那段是神来之笔,但是最后又上演了一段大泽隆夫感化被害者家属、以身挡刀的狗血桥段,让神来之笔毁于一旦。
就好像前一秒还告诉观众,警察不过是在靠规则自欺欺人,后一秒却告诉观众,无论付出什么代价规则都应该被维护。
与其纠结来纠结去,还不如给个痛快。
但是要给个痛快谈何容易,《稻草之盾》的原罪就在于提出了一个精彩却无解的问题,提出问题是无比震撼,解决问题却无比纠结。
就像电影本身的节奏,前半段的押送场面引人入胜,后半段无论给出怎样的回答都无法令观众满意。
善恶从来都不是绝对的,人类为了方便制定了规则。
可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一命偿一命的规则一定比现代社会的司法规则更加邪恶更加不合理吗?
于我,大泽隆夫最后说服蜷川老头的话是最伪善不过了。
“知香酱真的希望你杀掉清丸吗?
”你又不是知香酱,你怎么知道她不呢?
好看的电影,目前刷了两遍啦。
关于刑警之类的题材真的很喜欢。
原本因为自己是大饼的粉丝才看的,后来被剧情吸引住了。
龙也饰演变态,得知母亲自杀时哭的鼻涕都流出来了。。
看完之后心情很复杂。
清丸国秀到最后还是依然变态着,不过也许这就是现实,人们看多了大团圆的结局,但真相真的那样皆大欢喜吗。
先抛开影片一大堆的逻辑硬伤不说。
影片说了一个已经确定杀人的人被人悬赏截杀。
然后护卫的警察决定让国家给他死刑还是让民众把他杀死。
一个具有“正义感”的警察护卫杀人犯到了终点。
当然,在护卫的过程中,一个个警察因杀人犯而死去。
在牺牲了无数人后,法庭“庄严”地判定,这个本该死在途中的人死刑。
当法官绷在一张马脸下这个结论的时候,可想知道,这个结论蕴含了几条生命的死亡,几多家庭的破碎?
开始以为是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虽然四个字只有一个“之”字是重复的。
但竟连主题都那么像啊!
后来发现两者形似而实质太远,东野讲的是程序性正义的可疑性,而三池老妖虽然画面更火爆激烈,却比东野想的更简单,他讲的是程序性正义的正义性。
为什么?
从“如果”谈起。
a 如果被悬赏追杀的清丸不那么罪大恶极,甚至根本就是个好人呢?
清丸的人物设计严格遵循了一个基本点,就是——人渣,完完全全不可救药,想饶了他都不好意思。
这个设计很具迷惑性,客观上给了众多极不专业的杀手和摇摇晃晃的蜷川老爷子行事的合理性。
但是!
我相信如果蜷川老爷子出10亿悬赏的是铭苅,也会带来全民总动员的效果。
毕竟,促使清丸成为全民公敌的是10亿悬红,而不是他犯的罪。
所以,三池讲程序性正义的论据之一:私刑包含了太多个人主观性因素,无法对一个人是否该死做出相对公正的判决。
b 如果”杀手们“不是急需用钱的话 电影里提供了一个反证,即女出租车司机。
她明明白白知道清丸脑袋价值几何,但却不动心。
根本原因在于开出租车可供她衣食温饱,没必要为了给一糟老头子报仇而惹上牢狱之灾。
我妈告诉过我:钱不是好挣的。
而地铁站的大叔杀手,为了杀清丸——获奖金,甚至以挟持女童为威胁,本质上,已经和清丸等量齐观了。
所以,三池讲程序性正义的论据之二:任何企图动用私刑的人,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更直接点说,动用私刑,无论是否触犯法律,都是对社会公权的侵犯和损害,只有将决定死刑的权利公摊,才能将个人利益的公摊为群众利益。
c 如果清丸杀的不是蜷川老爷子的孙女,或蜷川老爷子不是那么有钱的话?
关于这一点,电影里也提供了一个反证,即惠美的父亲。
一样是被虐杀的小女孩,惠美的死亡却没带来这种“全民办奥运”式的集体狂欢,我相信惠美的父亲曾经无数次想杀清丸,却只有在清丸杀了蜷川的孙女时才能获得足够的技术支持和信息资源,为什么?
无非是钱作怪。
所以,三池讲程序性正义的论据之二:允许个人有权利动用私刑,实际上是认同了某些个人的权利高于法权和公权,是以必须将动刑的权利交给法律和群体,才是实现最大范围的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综上所述,三池这片确实论证的是程序性正义的正义性。
但是,但是,我的话还没说完。
d 如果清丸没被判死刑怎么办?
铭苅教训奥村时有一句台词很有力道——真有意思,当你一提到钱,好像所有的理由都成为了借口。
但奥村有一句话,也是很凶的——如果清丸死不了…… 我顿时觉得中国的死刑制度绝对英明神武,清丸这种人渣,如果都不死,再培养俩“模仿犯”的话………… 清丸在电影里是死了的,但是,依照日本那几乎是名存实亡的死刑制度,……我真是不敢想象。
——清丸敢自首,多半也是看准了日本对于死刑的暧昧态度,在政府手里,没准自己还能留一条活路。
《彷徨之刃》中长峰重树之所以亡命天涯,只身寻仇,就是因为按日本法律,强奸虐杀自己女儿的两个人渣,压根死不了。
要是想要这片子将程序性的可疑性写的更狰狞残酷,就该写经历了漫长的司法取证,马拉松式的庭审,以及法庭外的争辩、示威。
最后给清丸判个无期甚至二十年有期徒刑。
但是—— 我知道这样写悲剧性更大,拷问更深刻,但还是喜欢将清丸判处死刑的这个结局。
最后我还得PS一句,穿白衬衫的菜菜子大姐,很美。
她不再拥有鲜活俏丽的容颜,然而她还是那么的,美。
个人观点:从利益角度,青丸是真该杀,在后段青丸杀掉白岩的时候是最合适,也是合法杀人。
感想: 1.私刑成功(论金钱的魔力),必然会队社会造成不小的冲击,富人和平民的家人被同一个变态杀星莫名杀死,但后果截然不同,平民只能靠法律,富人可以靠钱,如果青丸被杀死,私刑成功,是否会助长这种行为?
,甚至更多的民众以后是否会潜意识认为法律不能给犯罪者应有的惩罚,那么我就自己来,所以平民以命搏命,富人则可以买凶杀人。
往大了说私刑成功很可能破坏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也会对富人的心态造成未知的变化(钞票的力量又增强了?
)。
往小了说是大众默认私刑是直接有效一种解决方法,凡是不满意法律判决的将有更大的可能性私下报复。
2. 法律审判(前提是判决结果让民众满意),社会国家会更受民众信任,有利于社会稳定,老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复仇的越多,也代表犯罪的越多。
槽点:1.火车站破产老板挟持女孩的那段剧情是拍的真降智,众人都在逃跑,唯独母亲拉着女孩蹲到"持刀凶手旁边",看到这段是真无语。
2.还有SP组三人 + 青丸徒步拦车那段强行降智 + 巧合,悬赏信息上了报纸、电视、各地电台(出租车那段有表明电台里在重复播放悬赏青丸的信息),但偏偏主角一行还要让车主坐在副驾驶(信不信我随时摇你方向盘?
车毁人亡?
),哪怕是稍微小心一点也不至于这样安排。
3.还有一些细节回忆不清晰了,就不吐槽了,总的来说故事剧情整体不算很流畅,在槽点处过于刻意加剧情,实在找不到好片了还是能看。
要是有个人杀了那个警察的妻子和生下来的女儿,然后背景通天就是不会判死刑,我要看看那个货还会不会坚守自己身为警察的原则!
这样一想就有点明白小丑为什么要不停在刀尖上跳舞不惜自己死也想要蝙蝠侠破掉自己的誓言,这种所谓的君子之誓真的有时候令人作呕!
原则再重要不也是为人服务的么,不能为所谓的原则而去牺牲别人的生命吧,蝙蝠侠不停地抓人放人,满足了自己的道德爽点,那些死在罪犯的无辜者已然没有了生命,哥谭市还是那个哥谭,他所做的那些有什么有吗?
还有电影里他保护的那个杀人犯,难道他死了日本法律就不行了么,如果真是这样那只会是法律的错,在路上死掉的警察不无辜么,差点被杀的小女孩他们难道不是法律的被保护者么?
他们为什么要为一个杀人犯独处代价!
这个电影拍的就不合理,跟那个电车悖论一样简直是恶心人的产物
在伦理选择、人性矛盾方面没人比日本导演做得更好。一群警察在重金悬赏面前为了保护一个杀人犯而付出了惨痛代价——简直是高概念影片的范本啊!大泽隆夫、松岛菜菜子、藤原龙也,卡司表演极为令人信服。三池崇史又一次释放了Cult的张力与魅力。
三星半,剧情略微有些不合理
真是让人匪夷所思。这样一部电影居然能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看似有脑,实则极度无脑,完全违背现实。
故事很吸引我,但是这个拍的好疲软,估计是时间太长了,再精简点估计会更好
各种逻辑上的问题,最后变态的话加一星
我只感到了又丑又无聊,bug还不少
从程序正义的宣传片拍成了是个活人看了都觉得程序正义就是屎、死刑万岁万万岁的逆向宣传片,也算是功德无量,不枉我看睡了n次……
逻辑已死
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示了彻底没有人性的两种人是如何走到最后的
两个小时死了那么多人,最后最该死的临死前还是说了那么混蛋的话,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拧巴 这个片子的主题就是拧巴 日式主旋律啊 不像以前不羁放纵爱自由的三池大叔了哭哭 松岛菜菜子老得也太明显了 那个心直口快脾气火爆的帅气小鲜肉居然是瑛太的弟弟 还有我怎么就那么不待见藤原龙也呢个大饼脸!
三池崇史身手不凡嘛,能把自我的焦虑排成三人组间的矛盾冲突,虽然看到最后种种似成相识的对决……
渣一样的存在感,因为有了悬赏,正义既非正义?!这男一号就不是个人,毫无七情六欲,只是组织的零件
人物、剧情设置各种不合理,日本商业电影一贯的过度夸张,游戏通关式的单一指向性,大而虚的社会议题探讨。纵使导演是三池崇史,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也未免牵强。
虽然结局维护了国家法律的尊严与程序正义性,但一切法律都不外人性,为那个人渣牺牲了多少警察的性命,改变了他们亲人的一生,这样的所谓程序正义不要也罢。东野的彷徨之刃亦如此追问。
虽然可以给出更多的细节来无止境地复杂化,结果还是过于简单,加分项忘了说,减分项倒是记得啰哩啰嗦地说一堆。但是三池开了挂的个人能力还是着实反人类了。
故事的设置很好,就是受不了塑造人物的方式 ★★★
到那个份儿上已经不是法与情纠葛了。分明是变态。
闹剧!
浮誇的表演不適合嚴肅的作品,怎麽不從控制富豪入手呢,嫌犯應該更猥瑣或者嫌疑更模糊才有戲劇性,程序正義也不提一下,執法、談判、犯案全是情緒主導,實在缺乏法治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