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了涅,这是近年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电影。
强推,怒推,狂推触摸过双鱼陨石的人要杀死复制体,即使在生理和心理上是相同的,但对于本体来说那就是别人,每一次砍向“别人”的刀都落在了“自己”身上;二战德国潜艇的士兵在对敌作战,最终他们也被赋予死亡的结局。
科考小队和德国人一样,永远没有走出这片沙漠。
世界上每一个“别人”都是自己的镜像版本,我们对他人的行为投射着自己的期待与欲望,可见造物主也担心人会陷入自我认知障碍,而让每个人长得都不一样些。
小时候,老师教我们“不要骂人哦,骂别人就是骂自己”,现在有点明白“别人=自己”这个道理了。
结尾王唯认为他爹早就死在1999年的沙尘暴里了,要不说还得是儿子了解爹。
王得志一遍遍杀死自己,就是为了能给儿子过生日,这个儿子是10岁的儿子;王唯等是1999年去沙漠探险的爹,这个爹只是个平平无奇的下岗工,还没有一遍遍地杀死自己。
他们要见的人永远留在了1999年,在2019年相遇的父子,只是给过去的自己一个结局。
所以王唯完成这个结局之后,平静地走向沙漠,走回1999年的沙尘暴,他从沙漠中诞生,也将走进沙漠中的墓碑,毕竟这场死亡已经进行了数十次。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总要走入同一场沙尘暴。
最后还有个有意思的联想:沙子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硅,芯片的成分也是,沙漠就像一个矩阵,在来到这个矩阵之前,每位玩家也许都知道自己的结局却仍然选择降临,总有人温和地走入那良夜。
写着写着就唱起了《只要平凡》
标题想了半天,决定还是用这个吧。
其实该电影成本并不算小,电影里那个潜水艇一出来,我就哇了一声,经费在燃烧有木有。
聊聊电影之外的故事,关于双鱼玉佩,最早可以追溯到天涯的一个帖子,有人在818彭加木失踪的帖子里,非常详细的讲了一个自圆其说的故事。
比如彭加木为什么会独自去找水;作为一名植物学家,为什么会去罗布泊沙漠里;失踪后,为何会引起国家如此大的重视等等;还有七几年沙漠附近有神秘病毒出现,感染者会疯狂攻击周围的活物,身体内还含有轻微毒素。
在那个帖子里,发帖人说了关于双鱼玉佩的相关信息;玉佩不是雕了两条鱼就叫双鱼玉佩,而是玉佩放在鱼缸边上,会复制出一模一样的镜像鱼,所以才叫双鱼玉佩。
后来某个关于双鱼玉佩的帖子还被一名神秘网友威胁,敢说出来就掐死发帖人,从此帖子断更,这就更加增添了双鱼玉佩的神秘感。
到底是杜撰出来的,还是恰有其事,不得而知,只希望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毕竟美国官方都发布ufo视频了,这世界还有什么不可能呢,
S军和黑Z先S个妈碍于成本和小制作,在不少方面确实有瑕疵比如科考队4人裸装备就敢上罗布泊,潜艇怎么传送的和后面双鱼陨石的功能好像并没有解释的很清楚,布景道具较粗糙(枪的扳机我是真的.....),情节转换略有突兀等等。
当然,剧情中还是有很多梗,算不算抄我说不好,对于很多老梗也不太清楚。
但就这个剧情,至少是完整的(除了时间线这个要素的解释不是很完整,只是一句台词就带过了)。
对于人性的表现虽然有的地方有些突兀,但至少随着剧情推进慢慢刻画得也比较圆满。
作为这个成本的国产电影,我觉得应该有所鼓励,至少看得出编剧导演用了脑子,没把观众当睿智。
你信不信这要是美国拍、日本、韩国拍的,起码7.5以上?
有批评是好事,确实觉得不好见到一些低分也正常,毕竟众口难调。
但我就看不懂某些评价,评语基本都是表扬,然后给个2颗星???
比如: 网大里面,算不错了,终于有个像样的故事 (2星), 演技虽然太勉强,但剧本还可以,喜欢类似这种剧情,做的精致一些更好 (2星), 故事蛮新奇。
没别的评价了 (2星)我™
怎么,国产电影不配?
这一定是网络大电影中的惊喜。
尽管无一大咖,眼熟的都没有,五毛特效,演技堪忧(主角还不错)。
但故事讲的真诚,依然不耽误成为一个优秀网大。
故事集合探宝、悬疑、穿越、科幻,大沙漠的绝望境地和神秘力量让人性的贪婪、软弱、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态度毫无遮掩地晒在阳光下,是刺眼但真实。
故事让我想起关于彭加木和双鱼玉佩的传说(传说已辟谣),很显然,这是他们的灵感来源。
电影引发几个思考:1.好电影真不是钱堆出来的;2.我们有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3.欲望会不会真的暴露人性恶的一面;4.如果神秘力量真的复制了一模一样的自己,你怎么证明你是你自己?
从一条红围巾和一首情诗说起,彭加木在罗布泊沙漠失踪后,他的妻子给他写了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电影《双鱼陨石》中的杨成铭教授的原型是彭加木教授,他一直围着这条葡萄紫的围巾显然不是男士的,应该是他在出发前夫人给他的。
▼
关于彭加木教授神秘消失的传说有五六个传说和版本,民间比较流行的是“双鱼玉佩”的版本。
导演选取了这个非常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又隐藏着另一条线索。
关于这条线索,可以参考2019年上映的另一部科幻电影,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星际探索》。
一部很乏味的电影,但有一个很残酷的故事。
在太空科考项目中,“利马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离地球太远,宇航人员难以承受离地球太远的孤独想呼叫救援,而科考负责人坚持人类为了科学就应该牺牲,他拔断了太空舱内救援设备,也断掉了企图“叛逃”的宇航员的生命补给。
这部有点类似文艺片的科幻电影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到底该不该用人类命运这么大的命题,去决定个人的生死?
”▼
电影中的杨教授为了科研完全舍身忘己,他坚持一定要往东走,使得大家偏离了返回的路线。
而当时的彭加木教授在科考队伍中也是非常执着,有一种说法是他太过固执,威胁到了其他成员的生命,所以才遭遇不测。
这条线索由于证据不足,所以电影表现得较为隐晦,但引用了当时引起重大争议的一张纸条:“我往东去找水井”,争议的焦点是日期被涂改过。
▼
在电影中是商人陈甘源错手杀了杨教授后伪造的纸条,不管真假,这七个字本身就有一种终极宿命感。
往东走就一定有水源,因为我们的东面是大海。
这正是他的悲哀,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就看不到眼前的一切了。
作为科考队的负责人,他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对危险的觉察都是迟钝的,他们遇到第一次沙尘暴时,他是最后一个反应过来的。
他一方面十分令人尊敬,没有这样一往无前的专注精神,无法取得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无穷无尽的理论研究,让他失去了感知大自然的能力。
他自己跟自己对了一句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那一段确实很感人,可我还是觉得人比科学更重要。
▼
苏轼有一句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个长期远离大自然的人,大自然也会远离他。
通俗地说,就是不接地气。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引入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人,叫罗辑。
罗辑这个名字很有文化,其实在通俗的成功意义上是一个混得非常不好的人,但他非常单纯、接地气,以致于他的草根智慧为外星人所忌惮。
我把那些看不去不怎么耀眼,其实却很接地气的人称为“三体人”。
导演丁小洋显然也是看过《三体》的人,主角王得志,其实一点都不得志。
1994年还曾被评为劳模的维修工人,在1996年就突然下岗了。
从剧情来看,他在沙漠中把车修好,说明他的修理技术是过硬的,为人也善良老实。
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他这样的人,保不住自己的工作,也保不住自己的家庭。
他很简单,他只想守着儿子好好过日子,有干脆面、有水就能活得很好。
他胆小、没有远见、没有理想,屡次被其他三人投来鄙视的眼神。
当大家都在为发现了二战中的潜艇而兴奋的时候,他毫不合群地找修车工具,被鄙视了。
▼
当陈甘源和赵青在畅想着“首富梦”和“诺贝尔奖”的时候,他没有附和,而是腼腆地说,就想回去跟我儿子过生日。
▼
赵青曾经鄙视他说:“对不起我高估你智商了”,他带着一种平淡的幽默说:“没事儿!
”▼
这部电影的制作预算我猜只有几万块钱,那沙尘暴丑得呀,比86版的《西游记》还粗糙。
这哪里像沙尘暴啊,明明就是羊毛。
▼
并不一定钱少就不能办事,导演在台词上还是下了工夫的。
尤其是王得志的台词,符合人物身份的朴实;符合故事情节的流畅;暗含着智慧和人物命运,如果《流浪地球》的台词也能做到这么精到就好了。
从这个层面上看,导演差钱也是一件好事,让他能将有限的资源用好,而不是一味地跟好莱坞拼制作。
“以后这种关于人类命运的事少找我!
”从某种角度来说,陈甘源是商人,他是为了拿到陨石赚钱;赵青是学术投资人,她把教授、相机、陨石看得比生命还重,只为了一个坚定的目标—诺贝尔奖;杨教授的境界看上去高很多,他不为名不为利,只想为科学作贡献,但这种需要人陪葬的贡献,到底是不是科学?
▼
“你咋还没整明白呢?
”杨教授、赵青、陈甘源想了半天都不明白的事情,在王得志看来一句话就说明白了。
研究方法是一把双刃剑,有时能帮人理顺思路,有时也让人绕不出来。
▼
对于一个生命体,杨教授想都没想,就决定解剖它。
王得志用一句大白话问杨教授:“你解剖它,它难道不反抗吗?
”只有王得志一个人关心这是个生命,生命与生命是平等的。
▼
生命指引着沙漠里的方向,生命也是最能考验人性的。
陨石发出的绿光,映照着杨教授、陈甘源、赵青三人的贪婪,陈甘源和赵青的贪婪很明显,杨教授对知识的贪婪也是贪婪。
▼
杨教授最不关注生命,所以他是第一个消失的人,好在他乐得其所。
▼
每一个复制体都是另一个自我,陈甘源的复制体最多,也是最分裂的。
他没有办法面对自己,对自己下手也是最狠的。
他最后不知道自己是谁,只知道自己想要钱。
▼
赵青在篝火中唱的那首著名的二战歌曲《莉莉玛莲》时,就已经暗示她身体里一个是莉莉,一个是玛莲。
导演用了红绿两种颜色表达两种性格,一个坚定,一个柔弱。
最后自己熬死了自己。
▼
平民善良,富人麻木不仁,知识分子虚伪。
这种人物塑造方式好像是我们中国文学、戏剧、电影的一种不成文的传统,我不太欣赏这种传统,但形成这种意识形态,有其一定历史根源。
意识形态一下子也说不清楚,剧中最说不清楚的仍然是杨教授那个问题:“人怎么能证明我就是我呢?
”▼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这几个哲学问题是我第二次写文章来讨论了,今天比上次好像多了一点感悟。
倒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看凯文·凯利的《失控》获得的启发。
原文我就不抄了,我,不是一个固定概念,而是一个聚合概念。
用个例子来说明,风、云、海洋、地形等多种因素聚集了一场暴雨,谁能说得清楚这场暴雨从哪里来?
气压差、水分子、尘埃......同样,一粥一饭,一水一土,一花一草,日积月累,积天地精华才形成的一个你,你怎么说得清楚你从哪里来?
显而易见,却说不清楚的事情,为什么要去问这么愚蠢的问题?
电影中有个镜头我很喜欢,就是三个喝酒、唱歌的镜头。
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借用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神话,把酒和火放在了一起。
酒能让人失去控制,变得感性和真实,让人类能短暂地真诚和美好。
酒醒后又恢复了理性和控制,因为我们是猎人的后代。
▼
虽说制作粗糙,可是导演运用大量的对称构图,让电影主题的表达更加充分。
影片开头的对称是一车人面对的未知。
▼影片结尾的对称,是王得志对自己的一种回归。
生命有很多分裂的状态,有时不得不分裂,他的分裂来得更加渺小,也更加悲壮,只为了多半瓶水,多一袋干脆面,可以坚持走出沙漠与儿子团聚。
当他找不到他的儿子了,他只能去找回他自己。
▼
好啦,就到这里。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有个很大的尴尬,电影必须要聚集很多人。
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这六门艺术可以一个人慢慢完成,大不了省吃俭用,只要坚持就能完成。
电影不行,它必须要跟金钱挂钩,电影的好坏跟投资人和观众的支付能力关系太大了。
再次吐槽电影中的沙尘暴!
电影不值4星,但是,编剧值得鼓励。
对央六播放的电影,而且并非耳熟能详的大片的电影,其实,没报太大的希望,开篇果然粗陋,小店也好,居委会大妈也好,非常符合网络电影的质量,几个演员也并非知名演员,但是,你把开口三分钟看过去,后面就完全生不起转台的念头了。
虽然作为一个科幻片,特效五毛都不到,但是,剧情和逻辑,人物设定和逻辑!
在历经了好几位知名人士做编剧的热度火爆的影视洗礼之后(这里就不点名了),我个人认为,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即不差资金也不差技术,差的就是一个靠谱的编剧……当然也有一些瑕疵,比如科考队成员和装备太简陋了(我知道是资金问题),但是,还是那句话,合理的剧情完全可以拯救,富二代泡妞连个正经司机都舍不得,非得拉上自己的发小,后来才发现,原来富二代根本不是去泡妞的,是家里破产去发财的。
男主老实人一个,被其他三个“精英”阶层看不起,但是,坚定信念唯一走出沙漠的就是他,电影最后,把陨石留给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的,并且并不认他的儿子,真不知道是祝福还是诅咒,个人觉得,诅咒多一些。
多来一些靠谱的编剧吧,至少少一些“我拍的电影你们看不懂”的编剧,你要是不想让人看懂,那拍出来的电影为啥不只提供给同好,而非得公开上映呢?
一个人看不懂是他的问题,两个人看不懂也可能是曲高和寡,您这全民百分之八十都看不懂,那就应该找找自己的毛病了。
科学院院士去沙漠无人区探险,居然只有一个助手,外加两个司机就敢去了,还是找的破产老板儿子来的赞助。
那个为了走出沙漠可能吃了自己左手+左腿的人,按理说应该是心理承受能力很强的人,都已经走出无人区,来到有人迹的地方反而自杀了。
剧情方面有几幕还是挺吓人的,就像陈甘泉复制品从车里出现和男主的复制品在他背后说话那几段
《双鱼陨石》 在叙事结构上的一个问题,是有关世界观设定的。
我的理念是:当你设定一个世界观作为叙事基础时,只要这个世界内部自洽就好了,不要去写这个世界观背后的原理。
比方说,武侠的世界,你设定这个世界有功夫、有轻功、有神秘的暗器,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写你的故事就好了,千万不要让武学宗师去研究这些功夫背后的人体工学,轻功的物理学基础,暗器的动力学结构。
如果你的故事情节里有修习的障碍和突破的方法,这个障碍和方法,也是属于世界观设定,它也不必符合什么物理学基础,你只要逻辑自洽就好了。
当然,有很多片子的情节,是依靠对世界观的认知来推动和完成的。
主人公不断遭遇神秘事件,一步步地认识自己所处的世界的样子,但这种剧情,就要求到情节的复杂性,事件要足够神秘,逻辑层层递进,最后的认知要和最初的想法有颠覆性的反转。
而在这个认知形成后,主人公主只需要面对一两个困境抉择就足够冲击了。
其他的欲望啊伦理啊困境啊,散落在认知世界观的过程中,一个接一个的小高潮,到最后的抉择是最终的高潮,或者处理成开放性的结尾。
这样的整体节奏就会很好看。
而《双鱼陨石》 里,陨石可以复制人以及人身上的物品,复制人和本体只能活一个,这个设定是叙事的基础,其实只用很简单的情节就能交代清楚,但它花了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来揭开这个世界观,而且他还做出要找出背后的物理理论的样子,这个揭开的过程又相当无聊,人物没有付出,没有什么有冲击性的情节(简单概括是教授拿着陨石凝视了一阵然后得出结论),且最后的结果也毫无奇之处,没有反转没有颠覆。
过程中还不断跑题,还展现其他的神秘故事(潜水艇)或陨石其他的神秘之处(且到最后也没有解答是怎么回事)。
如果没有当代那条时间线的插科打诨,整个就垮掉了。
接着展现的什么人性欲望、科学伦理和道德困境之类的高潮部分,又密集太过,每个都只能浅尝辄止,而且和前面部分是基本割裂开来的。
反复复制自己,最后到达儿子面前的肯定已经不是最初的本体了。
虽然所有复制体都带着本体的记忆但是这个逻辑被自己和复制体承认之后复制也明白自己并不是最初的本体,支撑他走出沙漠的信念(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信念,但我们作为局外人看其实是执念)就是每个复制体继承的本体记忆中的"看儿子",所以当真正的儿子把这一切都挑明了的时候——不认父亲,真正父亲已经死在了20年前(也没说错,眼前儿子的真正父亲本体确实死在20年前的手枪自杀仪式里),复制体的精神体系崩溃,在这里观众可以把自己代入到复制体的心理来思考,虽然我认为我是本体,但是现实情况我明白我并不是这个时空里最初去考察的本体,我不是他真正的父亲,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的去处又在哪?
如果我被另一个自己创造出来的意义是与儿子团聚照顾儿子,但现在这个意义已经没有了我该怎么办,最终思来想去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沙漠,在自己开始的地方结束自己。
(PS:如果儿子不那么绝情,父子快乐生活下去,复制人可能一时想不到这些深层理论。
从而也不必自杀,但有个豆友说的也很好,儿童时期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影响,所以这故事如果真的发生,儿子估计依然不会认爸爸,果然那什么父子分别多年痛哭流涕只存在电视剧,实际生活里都是别扭的不想认……哎……)我觉得网大痕迹最重的就是开头那略显浮夸的洗脚嫖客的剧情。
网红脸女按摩师,演技做作的居委会大妈,很网大……其他就还挺好。
开始我也觉得导演开始埋的那段自己吃自己的遇难者隐射了最后男主实际上不是吃方便面出沙漠而是吃复制自己的肉,不过深层再想了一下还是支持现在的剧情,倒不一定是为了过审,因为男主这种轮番自杀的行为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己吃自己,这样来看,会比单纯的表现去真实吃自己的肉要更高维度。
自食肉属于感官刺激,复制自毁就是精神层面的思考了。
这种前后递进的电影逻辑感觉更高级。
走二十年的猜想站不住脚,应该就是二十天,前面的潜艇已经很明确表示了陨石的时空扭曲能力。
结尾的照片数量也表明了是二十天。
还有就是车子开进沙漠的里程有限,不至于往回走要走上二十年。
双鱼玉佩第一次出现于公众视野是2009年6月份天涯论坛一篇讨论文,《中国有没有调查异事件的官方机构?
》此题目引起诸多网友一言一语的众多讨论,有听说有传闻,也有纯粹与人争辩或点评他人发文的内容,但此时一个ID为“大雪压心”的网友对他楼上的网友说了一句:“ 你要是讲到和双鱼玉佩有关的事,我就掐死你”。
此无来由的一句名词引起众多网友好奇追问许久,但此后大雪压心再无发言。
直到隔年2010年3月21日,天涯论坛上网友ID“吾欲往西行”发布一个名为《双鱼玉佩事件》的讨论串将此事与彭加木及军方开始连结在一起成为一言之凿凿的故事。
wiki 雙魚玉佩傳說双鱼玉佩是所有混过天涯的人都耳熟能详的一个灵异故事。
最近国产网络电影出了一部电影,《双鱼陨石》。
时长100分钟,拍得非常劣质,如果不是双鱼这个ip,完全不值一看。
全片汇集了非常多元素,让人时而想起天下霸唱,时而想起法斯宾德,时而又像恐怖游轮,最后还带了一嘴少年派。
就好像编剧不会自己写故事,只好东拉西凑了一个草台本子出来。
我从他们那艘德国潜艇发现热咖啡的时候就在等一个解释,为什么二战时的潜艇会出现在罗布泊,为什么潜艇里的咖啡还热着。
没想到知道全剧终都没说明,就好像这杯热咖啡的存在毫无意义一样。
全片唯一让我觉得惊讶的是男主王得志最后说的那个故事,他是活下来的方式。
而哪怕是这个桥段,也和少年派里的老虎的生存之道颇有相似。
导演试图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用一堆山寨版的演员和山寨版的情节,拍出一部让人能留下一些印象的片子,这他是做到了。
优点当然也不少,最大的优点应该是导演给王得志2019年的出现做了足够的铺垫。
如果你是个普通人,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弹尽粮绝的时候你还有一把枪,你能做的也许只能是杀了自己。
而王得志,一个普通的下岗工人,为了给儿子过生日接了去沙漠做司机的活,他不想发大财,也不想探究科学,更不想什么诺贝尔,他只是想要活下去,回去给儿子过生日。
在这之前的所有剧情,包括同伴的死亡,好像都只是为了给观众铺垫这个双鱼陨石的作用,为最后王得志的生存给出合理性解释。
探险的最后一段,王得志一个人拿着可以复制自己的双鱼陨石,在沙漠求生。
这就来到了本剧最大的讨论点:如果你能得到全世界,但是要不断杀死另一个自己,你会怎么选?
杨教授死了,他为科学研究而复制出了自己,因为无法共存只能湮灭。
陈甘泉死了,他为夺宝吞下了陨石,于是复制出了无数个自己,和赵青争夺陨石,最终随着德国潜艇和莉莉玛莲一起沉入了沙漠底。
赵青死了,她为了用陨石换诺贝尔奖,也不小心复制了自己。
而王得志活下来了。
我猜可能编剧想表达出这样的世界观:如果你是为了自己的贪念而拥有宝藏,那你注定要为宝藏而亡;如果你是为了别人,那你可以活下去。
王得志从来就不想得到双鱼陨石,只是为了活着走出沙漠,所以他做到了。
他不断的复制出自己,然后自杀。
活下来的那个靠着不断的复制出来的半瓶水和半包干脆面,走出了沙漠。
电影开始的时候他们曾经遇到一个没有腿的骷髅,聊起过一个传说,迷失在沙漠里的人,最后没有吃的,会砍掉自己的小腿做食物。
我起初看到的时候嘲笑编剧的逻辑漏洞,谁砍掉自己的腿还能活下去?
看到最后细思极恐,也许,王得志能走出沙漠,食物不仅仅是干脆面。
from 基地看戏
还不错啊,开始以为很水,结尾没想到还能这么震撼,低开高走。编剧可以往更高水准制作发展,低成本制作还是不能衬托你的故事厚度
故事的选题很好,值4颗星。可惜了,编剧和导演水平很粗糙很网大,许多地方制作水准跟投资大小没关系。不过这么好的题材,居然没有一个稍微有点路数的制片人愿意操盘,也是奇了怪了。但凡有点资源,不至于拍成这样。
故事挺好。
3.5
逻辑和前面很差劲很差劲 后面很像是简单粗暴的 恐怖游轮… 但好歹最后的创意还是不错的 挺可惜的 缺乏统一风格和基调 表达也不知所云
6.8/10,抛开剧作层面的粗糙之外,剧本算是用心了,至少在网大的范畴里算是比较出色的了。影片属于渐入佳境,尤其是后半段还是有惊喜的,基于双鱼玉佩的传闻来重新创作的关于复制人和时空的故事,虽然说能看到很多电影的影子(《恐怖游轮》、《彗星来的那一夜》),但总体还说得过去,不太较真的话,可以一看。
看过
选修很重要,漏洞也很多~演员很丑,但结局反转不错。
虽然是网络大电影,但是它具备一部科幻悬疑大片的潜质,如果有更多的投资,有很好的制作,再打磨打磨剧本,它或许会是一部经典的类型片。看电影前在豆瓣看了好些评论,褒贬不一,但就我看来,真的是难得的好电影,尤其是它还是一部网大,就能有这样的水平,真的是超乎了我的想象。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梗,如果了解它的话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罗布泊,彭加木,双鱼玉佩,U552潜艇,复制人。电影在展现一个悬念丛生的故事外,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在说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爱吧,尽管这种爱从一种信仰,这种信仰让老王坚持下去,慢慢变成了一种执念,这种执念最后让老王迎面死亡。故事的结尾其实算是一种开放结局,就看大家怎么想了。
网络电影拍到今天,剧本写得最好的一部~!
国籍一换,评分过8。6.8分真心太低了,从逻辑上来说没有硬伤,折射出深远的哲学意义,开放性结局非常恰如其分
言过其实的网大,熬不过十五分钟,看见这群油腻的演员就神烦,还是关了,赶紧找个抖音、快手视频压压惊。说实话,国内很多网大平均水平不及搞笑短视频,至少人家尊重观众,网红作者们为了逗乐、为了抖包袱还是动了脑筋、下点了功夫。
我能说什么呢
创意可以给四分
想法还不错.要多有点钱估计拍的能更好点.
原来你是走了二十年才走出来啊,不老是因为一直在复制。
复制自己走出沙漠,这个设计惊呆了
难得的没有明显逻辑bug的网大,演员演技也在线,网大中的战斗大。
再接再厉
什么玩意,看了二十分钟,全是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