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春天的列车

通往春天的列车,春天在哪里,A Road To Spring

主演:李岷城,任素汐,何巍然,陈宇星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通往春天的列车》剧照

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1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2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3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4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5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6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13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14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15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16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17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18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19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20

《通往春天的列车》剧情介绍

《通往春天的列车》长篇影评

 1 ) 通往春天的列车便是逃离吗?

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人,一些冬天的画面、一些体制改革带来的躁动不安还是有共鸣的。

但是,本片的槽点过于密集,实在是不吐不快。

男主的角色设定,你说他正义吧,还有一点,已经在下岗的边缘了,面对偷单位管材的小偷仍然勇敢的站了出来。

你说他不正义吧,有手有脚年轻力壮,冒充残疾人开着小三轮,看着还既可恨又可怜。

闷吃闷吃的被冤枉也不会反驳,别人冤枉说你是小偷,你不会报案吗?

还给钱?

这是什么操作,破财免灾吗?

总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模样。

非得通过自己破案,最后呢?

找到线索,找到利益链条,为什么不正义到底,把这些可恨的蛀虫绳之以法,为什么不洗刷自己的冤屈,还世界一份干净。

从头至尾不相信警察,虽然我也不喜欢警察,但有些时候就是非得他们出面的啊。

靠自己的拳脚吗?

可是自己还不够狠,因为不忍心犹豫而吃亏!

看着电影跟男主着急上火。

真纳闷,他媳妇咋跟他过的。

失败的男主足以让全片失败!

通往春天的列车竟然也不是自己争取的春天,仅仅是坐上了逃离的火车,未来真的是春天吗?

如果是更严峻的寒冬,下一站走向哪里呢?

真放心的下把临产的老婆自己扔在家里,真狠得下心逃离!

 2 ) 随便写点观后感

在这个惬意的周末看完了任素汐主演的《通往春天的列车》,就随便写点影评吧!

1、俺爱任素汐。

该影片讲述了在东北旧工业萧条的情况下,由李岷城主演的李大川被迫下岗后替人背锅、追拿补偿金的故事,任素汐扮演的李大川妻子十分地形象立体,没有浮夸的演技,眼神里甚至多了几分游离,但却非常符合她小家庭经济受困、娘家摊上个败家弟弟、而自己的孩子又即将出生的困窘人设。

2、开头场景很有代入感。

首先是电影开场的那一片白茫茫、灰扑扑,十分朦胧而扑朔迷离,其实这不仅仅是冬天的东北常景,我认为这更象征着当时东北旧工业的萧条、经济的不景气,以及人们面临失业困境的失落迷茫。

而电影的尾声也是伴随着“丧”景到来的,列车吭哧吭哧奋力前进,窗外一棵棵光秃秃的白杨树连成一幅藕断丝连的连环画,远方是荒芜的、掺杂着大片灰白积雪的平整土地,一种荒凉之感油然而生。

3、人生无常,狗人最翔。

好在列车奔走着,窗外的风光也流动着,一抹青色混杂在冬天的灰白里偷偷进入人们的视野,接着是越来越大范围的青色、绿色,那是地理概念上的渐变,是四季时节的轮回,可谁又可以担保人生的厄运与好运是按规律轮转的呢?

谁知道厄运之后还有没有更大的不幸呢?

就像家中的妻子,满心欢喜地以为等来了补偿金,最后却只收到了厂长手下带来的一笔“温暖”——这笔温暖,还是自己之前为了向厂长争取补偿金给他送的礼。

提到这个厂长,不得不说,真的dog。

之前众人误认为是李大川偷窃厂里器材零件,于是将其直接开除,并扣除补偿金。

按理说,在找到真正的盗窃者后,李大川的冤情也得以洗刷,补偿金也应该顺利发放。

但是但是但是,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最狗的情节出现了,堂堂一个企业厂长出尔反尔也就算了,说出的借口还这么下三滥,这理由简直惊奇得令人无发可说——“当初说好你们抓到小偷才给补偿金,现在小偷被抓住了,但是是人家给抓的,所以你们也没有补偿金了”。

这钱很有可能是被厂长给吞了,厂长明显不想给呗。

这个沙币的言论让我联想到了呦呦鹿鸣曾在公众号里揭发过的一个惊天言论——“带套不算强煎”……对于这种无赖,我觉得除了法律,就只有发明过产婆术的苏格拉底能治得了他们。

这真的很令人气愤,生活中就是有那么多嘴脸丑恶的人……而且有时候作为一个没权没势的普通人真的会感到深深的无力……4、哎,说点开心的吧。

整部电影节奏很慢,但是取景非常实在,我观察到了好多好多东北的细节,比如餐馆落地窗用大红胶布粘贴的“炒面、冷面、特色水饺”,比如千秋堂里大同供奉父母灵位的水晶小汽车儿(我觉得那个水晶小汽车好好看)。

我最喜欢那一道道生活化的场景,齐鹤车间的工人们趁着闲暇打扑克,一工人用俏皮地道的东北话抱怨着炸自己的猪队友;工人们不紧不慢、熟练地修理机器;李大川和兄弟大同你一句“滚犊子”,我还一句“狗鸾子”,很自然地展现出兄弟之间很铁的关系(之前大同一直劝说大川下江浙,我一直害怕他会有什么预谋,幸好没有,多好一对兄弟);任素汐打败家弟弟那一耳光虽不响亮但特别得劲儿特别爽(幸好没有这种弟弟);两个男人一边抽烟、一边喝酒,两个媳妇儿一边看电视一边嗑瓜子儿……真的,就像带我看东北生活纪录片一样真实,我可太爱了。

嘿嘿,我又要接着去看下一部任素汐主演的电影啦。

 3 ) 东北的春天在何时!

我不得不说,导演拍的已经够隐晦够低调了!

乍一看我觉得这哥们挺有胆,竟然敢拍东北国企职工下岗的事!

后来仔细发现,原来拍的是现在的事!

对于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给我实在是太理解,太明白了!

乡音故土,小人物的生活更有代表性。

这个一地鸡毛的东本家庭,如果放在现实当中实际上并不是太惨,只是用他人的眼光看来确实有点祸不单行!

但确实是这么多年以来,千万东北家庭的真实折射!

一句滚犊子,回一句狗懒子,只有你在那生活过,才会觉得这对话有多带劲!

普通人的爱情没有过多浪漫的表达,妻子一句我男人心理有多憋屈,丈夫一句我媳妇长得多带劲,分量远重于重复的我爱你!

东北的问题有很多,地缘政治,地理环境,人文文化,总之不是一句话能解决的!

前年毕业十年我返校,依然看不到有什么新鲜的变化!

好电影,好演员,在我的印象里,东北就应该是这个色调,这个味道!

上学的时候来回我坐的都是绿皮车,我特别喜欢看窗外一片片空旷的苞米地,就是最后导演给的那个长镜头!

看的时候时常眼睛里有点湿润,因为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

 4 ) 【拾遗拾忆】《通往春天的列车(2020》:遍地鸡毛,生活如斯

★聚焦底层小人物的故事,在片中塑造了一众接地气的人物形象,他们面对荒诞无奈的世事依旧不屈不挠地向前;面对巨大的打击还能拾起热情好好生活;经历再大的困难也依旧可以重头再来。

这样不服输的生活态度也正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给大家的能量。

【★剧情★】 小镇青年李大川将要被火车配件厂买断工龄,面临失业。

因一场意外事件,他被工厂保安当成小偷抓获,失去了领取四万元补偿金的资格。

麻烦的是,妻子此时刚刚怀孕。

厂长对李大川承诺,只要能抓到贼,补偿金就返还给他。

生活还要继续,李大川夜里蹲点儿,白天试着以各种方法赚钱。

他摆过摊,但摊子刚支好,就被对面打架的摊主“波及”赔了本,假扮成残疾人偷偷开三蹦子载客,又被人举报。

随后,老丈人突发急病进了医院,老人家的存折却被小舅子偷去炒股,钱被套牢。

反正,什么倒霉的事都让李大川赶上了。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大川从废品站顺藤摸瓜,终于找到了那两个从工厂偷零件的贼。

好不容易抓住了其中一个,小偷声泪俱下地哭诉自己刚刚当了父亲。

李大川心存不忍,犹豫间,脑袋上挨了小偷一板砖。

最终,小偷落网,李大川坐上了前往南方打工的列车。

留在家中的妻子却发现,他们掉入了厂长文字游戏的圈套,辛苦了这么久,分文未得。

一个满地鸡毛又有黑色幽默感的故事。

★李大川和妻子(任素汐饰)去给岳丈拜寿

●出事后,李大川和妻子想到厂长家里拿钱私了 ●李大川身上展现的那种小人物的无奈、无聊和委屈,是很有代入感的。

而他的遭遇,也深刻地折射着长久以来束缚着东北社会的沉疴:被工厂开除后,他和妻子最先想到的是拿钱收买领导;面临倒闭的工厂里,保安监守自盗,和小偷串通一气;整座小城暮气沉沉,经济不振,年轻人纷纷南下寻求出路,劳动力在逐日流失……

★李岷城饰演男主角李大川 ●李岷城说大川这个角色和他挺像,很善良也懂得去原谅别人,但是纠结、懦弱、犹豫等特点和他本人不相似。

李岷城说,自己最主要用“观察”的方法来往角色身上靠:“观察生活是演员最基本的东西,平时也会把这个习惯带进自己的生活。

经常会关注别人,从而去挖掘人的特质,再把它投入角色中。

★影片运用了黑色幽默的喜剧手法,故事内容看似荒诞,但反映的都是平凡青年的真实生活状态。

【★其他★】 ●该片的拍摄时间仅19天,每天基本都要拍到夜里11点,有几天甚至得熬夜到凌晨3点多。

拍摄期间正好赶上东北最冷的三九天,因此拍摄条件相对严峻。

“东北人也很怕冷,拍摄时齐齐哈尔零下40度,从早冻到晚。

我们依然有很多室外戏份,比如在拍摄冰面抓鱼的时候手上会生出冻疮,素汐还说过每天能张开嘴演戏就不错了,虽然冷得很煎熬,但拍下戏来还是很有成就感。

” ●东北小人物题材电影,影片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剧情,有的只是令人心酸的现实和市侩,工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一个即将下岗的普通年轻工人,阴差阳错的卷入了一场盗窃案之中,随之而来的是那一连串的无奈和心酸,苍茫的白雪和冰冷的现实都无法击垮内心的执着,当柳暗花明尘埃落定之时,开往春天的列车成了走向新生活唯一的希望,《少年巴比伦》般的结局不太讨喜,不过也许有时这就是生活的无奈。

●东北老工业区的日渐衰落,经济凋零所带来的弥漫在城市生活中的颓唐,以及人们的逃离、流散。

★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和沉重。

 5 ) 有任素汐这样的媳妇儿,列车何愁不往春天?

为什么不是“开往春天的列车”而是“通往春天的列车”?

因为如果没有家人朋友的爱,这辆列车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发车。

今天在“壹条观影团”的组织下看了这部由李骥导演、李珉城、任素汐主演的小人物在生活中挣扎奋斗的故事。

小镇青年李大川为了洗清冤屈,用最笨拙的方法蹲守工厂、假扮残疾人补贴家用、深入贼窝搜集证据以身犯险……局外人看出了他的自尊和执着,但对他刚怀孕的妻子来说,这些无疑是荒废时间的无用功,还不如给厂长送钱、求父亲找关系更有用……焦虑就像一天天隆起的肚子一样与日俱增。

但她并没有因此成天数落丈夫的无能,反而处处设身处地,总是首先考虑丈夫的心理状态。

从一开始听说丈夫被开除以后,每次遇到新的挫折,她的反应都是冷静理智的思考一番,然后劝丈夫“别上火”,跟别人解释“我没生气”,组局请丈夫的兄弟来家里陪丈夫喝酒排解时,甚至会中途知趣地带兄弟的妻子离开饭桌,让两兄弟抽烟喝酒聊个痛快。

每次她看着李大川的眼神,都带着心疼。

虽然也有绷不住的时候,但她从来都是遮住脸、背过身抽泣几下,等情绪宣泄完了,迅速恢复平静的神情。

她看似心大,实则宽容;看似对一切都轻描淡写,实则心思缜密、坚韧乐观。

而大川的好兄弟更是为朋友两肋插刀。

虽然戏份不是很多,但前半部分的寥寥几件小事,都从细节上体现了两家人生活中互相的照应。

而到后半部分,如果没有兄弟的帮忙,大川也无法成功保住买线索的五千块钱、并抓到小偷。

大川的家庭是小人物,害他蒙冤的两个小偷也何尝不是在生活底层挣扎的小人物?

当大川好不容易抓住其中一个小偷后,还是对小偷手机里妻儿的照片产生了恻隐之心。

其实影片里还安插了许多对生活焦虑、心生愤懑的小人物,和大川一同被裁员的同事,摆摊卖瓜子的大哥,开黑车的兄弟……在故事的背景中,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落后造成了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每个普通家庭里都有这样的小人物,迫于责任和压力做出违背原则的事。

从这一点来看,大川似乎在小偷身上看到了这段时间里迷茫的自己。

如果把人生比作列车,难免会经历特别黑暗的隧道。

能不能过去,其实不在于眼下。

对大川来说,有这么一个体贴、无私、识大体的妻子,有这么一个彼此了解、信任的兄弟,才是支持他坚持到春暖花开的最大动力。

也许正因如此,影片并没有安排一个非黑即白的结局,而是一个不胜唏嘘的意外。

漫漫人生路上,需要迎接的挑战还很多,也许正是因为这次的坎儿,才激发了大川最后离开家乡、下海奋斗的决心,而不是本来打算的,拿着4万块补偿金开个小卖部维持生计而已。

多年以后回头再看,可能小偷最终有没有抓到、补偿金有没有拿到,也并没有那么严重,因为他们拥有着更珍贵的动力,列车一定会开往春天。

 6 ) 半个新现实主义的故事

在听起来像一个浪漫故事的电影《通往春天的列车》中,成长于东北的导演李骥,讲述了一个和故乡齐齐哈尔有关的故事。

随着普快列车淡出市场,火车配件厂的工人李川面临失业。

一个心烦意乱的夜晚,李川意外目睹了一起工厂零件的偷盗事件,却被工厂保安误当作小偷而当场抓获,并失去了获得四万元失业金的资格。

从此,彻底失去了生活保障的李川,开始一边为生活奔波,一边寻找小偷,自证清白。

看完片子,发现这个故事和浪漫实在不沾边儿。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反浪漫,反励志的。

贯穿片子始终的,是一种看不到边际的“丧”与灰暗,于是,我一度猜疑片名是一种反讽——“春天”究竟在哪里呢?

从气质上看,《通往春天的列车》是偏于新现实主义的。

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评价新现实主义影片时谈到:“它是生活中的各个具体时刻无主次轻重之分的串联:本体论的平等从根本上打破了戏剧性的范畴。

”新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影像风格,滥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的意大利。

电影评论家别尔托.巴巴罗在1942年发表的《新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反对在意大利电影中占很大比重的公式化模式。

反对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主义的荒诞可笑、生编硬造的作品,呼唤用人道主义的观点对待人的世界,强调人道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反对听腻了的故事和毫无社会价值的改编作品。

反对艺术的浮夸,就是反对把所有的主人公都表现为有高贵情操的一类人。

” 而1948年,影片《偷自行车的人》的面世,更是拉开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帷幕。

可以说,新现实主义的出现,是对于当时电影如火如荼的娱乐化、类型化和宣教化叙事的抵牾。

它往往将摄影机对准当时的社会现实,尤其是边缘化的、处于某种困境之中的“小”人物。

一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聚焦于战争、失业、贫困、阶级压迫、家庭解体等主题,以贾樟柯、王小帅等“第六代”导演为代表的中国新现实主义,同样将诚实、克制却留有余温的目光投向了普通民众,甚至是底层人民,观察、记录着他们生活的样态,揭示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内在肌理,从而完成对社会现实与世俗生活更为深入的开掘。

正是藉由他们近乎“直观”的注视,那些遮蔽于社会平整肌体之下的粗糙的存在者,获得了一种开显。

总的来说,新现实主义影片具有纪录性、实景拍摄、长镜头、非职业演员、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地方方言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符号。

而《通往春天的列车》在美学形式上,显然是与新现实主义相契合的。

影片具有强烈的纪实性风格,多数时候只是朴素地呈现着人物的状态。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是,李川失业后,逡巡在街上,一家一家地找工作,镜头没有情绪地跟随着李川进进出出的身影移动,竟令我想起来贾樟柯的影片《小武》中,梁小武在街上漫无目的的游荡。

镜头语言方面,影片运用了大量长镜头,且镜头多为平视,和普通人的视线相当。

在声音方面,影片更是放弃了BGM,而采取同期声和自然声。

而东北方言的置入,则进一步加深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体验感。

此外,新现实主义影片往往不仅是一个私人性文本,而是一个社会性文本。

透过“小”人物的“小”事件,观者进入了某种历史语境之中,从而体察到一种政治、社会、文化的变迁,换句话说,新现实主义往往是“以小见大”的。

在《通往春天的列车》中,这种“以小见大”同样没有缺席。

在李川的一系列遭际中,我们窥见的是东北老工业区的日渐衰落,经济的凋零所带来的弥漫在城市生活中的颓唐,以及人们的逃离和流散。

甚至在李川为了生计而不得不装作残疾人时,我们也可以隐隐约约感受到导演对于社会的质疑,对于这种会逼迫好人“作恶”的社会现状的,悲凉的绝望。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影片的“以小见大”上。

一言以蔽之,太刻意,又太单薄。

在战后民生凋敝的意大利,被偷了自行车的男子因为失去了工作的工具,面临着失业的厄运,而不得已偷了别人的自行车,他的这种被逼迫的“堕落”反向地催生了观者更深切的同情;而在2019年的中国东北,被工厂开除的男子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不得已“行骗”,则多少让人觉得矫情和悬浮。

导演所试图去映射的“大”的社会与时代,多少是有些不合时宜的,或者说,更接近于二十多年前的社会语境。

与此同时,这种略略刻意的“管窥”,又实在过于浅尝辄止。

同样是映射东北的凋落,《钢的琴》则动人得多。

太多人在这部有点超现实主义的影片中,被召唤回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下岗潮的那段暗色记忆之中,那种时代的断裂所带来的真实的阵痛才恰恰是最戳人的。

故乡从辉煌中猛然下坠,并渐渐被时代抛弃,乃至遗忘;工人阶级一夜之间从社会的主人,沦为了一无所有的浪荡游民;在艰难的岁月中,渐渐模糊的曾熟悉的面孔,和父母所给予的始终浓厚的温情与庇护……这所有的痛与爱,都融作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集体性情结,沉淀在亲历者内心最隐秘的角落中,一触即发。

相形之下,《通往春天的列车》的故事与时代的关联则薄弱了很多,抑或说,这种关联更像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上的嫁接。

李川被人陷害、找工作屡屡受挫、找到了小偷却依然要不回补偿金……这一系列“喝凉水都塞牙缝”的遭遇,其实和时代背景并没有逻辑上的对接,而多是一种个体际遇上的不幸。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剥离掉东北这个地域背景,和东北经济依旧萧条且正在艰难复苏这个时代背景,这个故事主体仍然成立。

于是,李川的悲愤、无奈、丧、压抑,固然会引发观者的同情,但却终究难以触发他们系于时代经验之上的共鸣,以及一种更为深刻的情绪。

除了这种“软伤”,影片还存在一些“硬伤”。

比如,逻辑上的bug。

我实在理解不了,李川和大同费尽心机发现了小偷,录下了证据,却又不交给警察,而非得自己追到“贼窝”去不可的“作死”操作(而且似乎到最后也没有向警察报案)。

只能说这个男主角的脑回路颇有些清奇。

至于结尾,在李川乘上去南方的列车画面上蓦然出现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相关的字样时,则更是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这样一种强行的主题升华,实在是与整部电影之间充满了格格不入的撕裂感。

如果是为了方便过审,这牺牲又委实有点大。

亦或许,导演真的是有点政治表达的“野心”。

一如他在访谈里提到:“大川抓小偷这个事,就相当于东北的经济,你抓到小偷,就好像我们知道东北的症结是在哪儿了。

但是大川没要他钱,就是我抓住问题的症结了但我解决不了它,这个隐喻比较深。

” 其实,比起漂亮的隐喻,我更喜欢贾樟柯的那句话:“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和沉重。

”列车缓缓行驶,这个开放式结尾足矣。

生活还在继续,春天或许会来,也或许不会。

李川不知道答案,我们也不知道。

好在,任素汐的表演还是值得看看的。

 7 ) 春天在哪里呀,想屁的春天

或许可以有这么一个新的电影类别:东北电影,或者叫后工业时代电影,就后边儿这个吧,听着挺洋气。

《通往春天的列车》作为导演处女座,我给四星。

东北老工业区在时代的激荡中风雨飘零,背后是千万职工以及他们背后家庭的如履薄冰。

生活这事儿向来脆弱,一朝倒了霉了,那接下来往往就是一连串破壁事儿的开始,拿片子里话说,喝凉水都得塞牙。

影片展现了一个小厂青年面对困境的挣扎,倒没有过度铺张或者神经质,多数就是平常遇到了卧槽一声,同时无可奈何那种事儿,其间也有家庭的温馨,哥几个的友情,用比较平实的镜头语言描述了一副东北小地方的风情画面。

振兴老工业区是国策了现在,但这事儿也就等同于结尾那个红包,所谓的红利离需要它的人民始终很远—不光用板砖儿拍醒你的理想主义,复又拿红包来恶心一下你,气不气?

就问你气不气。

也别光气,钱还得拿。

列车划过了苍茫的北方大地,那属于春天的绿意随着男主角闭上的眼睑变得躲躲藏藏,在远方捉摸不定。

这是个故事短小精悍的电影,节奏紧凑。

表演是加分项,任素汐表现出专业演员的高度素养,情绪感染力可圈可点。

群演都比较出色。

推荐看看。

 8 ) 过了冬就是春天

本来不想给这部电影写影评,只打算推荐给比较好的亲戚朋友就算了的; 自己近年也没写过什么影评,担心写不好。

不过看到有一星的评价还是有点儿震惊,觉得有必要说说这部电影的好。

我们每个人生活多少都遇到过难事,可像男主这么不顺的还算少有的。

男主遇到难事时候的反应还是很值得关注的。

有人是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不自暴自弃——这种人不算多也不算少,是幸福的那类人;有人觉得委屈难捱,转而怨天尤人甚至报复不相干的人,这样的人我们也能在各类报道上见过。

男主代表的应该是中间那一类人,做自己能做的,有一点点的不认命,也有一点点的同情心。

看到弹幕有很多人说男主太傻,我会说他是那种容易感情用事的人,这样的人很可爱,也很容易受伤。

很高兴男主的老婆和朋友始终支持他,要不然崩溃就是可以预见到的结局。

这部影片看似很压抑,压抑到打开10多分钟我就不想再看了,觉得太憋屈。

可能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会用我们的思路去想男主的难题,总有那种假设:如果是我,我会。。。。

但我又想到我的父辈们、兄弟姐妹们也许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想看下去,以他们的角度去想男主的每一个决定是否合理合情。

总结下来会发现,男主犯了我们每一个人会犯的错误,但也做了我们每一个人会做的好事,也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难题。

这是这部影片的价值所在,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反思自我。

、总体而言,整部电影起承转合非常到位,高潮处令人唏嘘 ;基调色差也很对我胃口,看着很舒服;演员更不用说,原声演绎,很接地气。

说说东北的大环境吧。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向每一个肯深挖东北的作家、编剧、导演等文艺工作着致敬。

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看到有很多评论评价东北有多么落后之类,我很难过,不是因为东北真的是这样,而是难过于很多人看待事物仍停留于表面。

我相信比起一些精致的lj,这类影片才更应该被关注,更应该引起反思。

感谢本影片的全体创作者,会继续期待你们的作品。

 9 ) 咸鱼想翻身?视乎不可能

看完电影已是凌晨12点,桌上的自由古巴已经喝完。

还留有碎冰融化后,甚除了的一丝酒香。

在无尽的良夜迂回,幽荡。

作为一个华北小镇长大的人,电影里的场景就像我的家乡。

贫穷、落后、街头巷尾无不呆着一丝丝旭败之气。

不同的是我的家乡属于亚热带很少下雪。

影片,看完后。

脑子里莫名其妙冒出了一行字,底层想翻身视乎不可能。

这几个字蕴藏着许多思考。

在影片里主要反应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落后视乎总是扎堆,穷人运气视乎都不怎么太好。

从表面上看这种讲法在生活里几乎成立,我们总能看新闻,发现某某家庭子女交不起学费父亲突然还得了不治之症。

这些事件从小到大,我经历了不少,听说过不少。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同样在,作为社会上层阶级的富人。

我们视乎很少听见这些消息。

不由的让我冒出一句话来,上流社会比底层社会好混多了。

作为一个底层劳动人民,现如今第一个要解决,也是几乎不能能解决的问题就是房子,说到这儿我知道戳中了许多人的痛点。

一个人在底层混,就这一座大山就会压的你喘不过气来。

还哪有心思想其他的。

电影里,川跟着老婆挤在一所老房子里面。

饭座上老丈人喝着小酒,说道“丽可是一结婚就跟你挤在老房子里面,现在要是生了孩子。

上学得到学区房,你的赶紧考虑呀”这时候川刚丢掉工作。

老婆怀孕已经五个多月,一家人两张嘴。

吃饭是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川白天去跑给残疾人开的三轮摩托车,晚上蹲点等小偷。

可作为底层想生存何其容易,你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才可以勉强吃饱。

为什么这么难。

第一、要知道,这个世界金字塔顶端的人永远在少数。

大多数都是底层人们,理所当然,每个岗位需求量都是巨大的,行业竞争自然很残酷。

第二、底层人想要往上爬,达到阶级上面的转换,必须严格自律有规律的去受精英教育。

但大多数人,都被一日三餐所难倒。

学习是不存在的。

第三、底层人的思想固化特别严重,当一个人脑子里面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少,也就理所当然的会认为世界就只有这一种价值观。

电影里川的朋友,跟川一起长大。

别的什么都不会,年轻时结了婚找人借六万块钱买了一辆车,以此为生。

日子过得惨淡,但他从来没有想过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去看书学习金融到证券公司上班。

他只是一味的做着熟悉的工作,司机、小摊主、商品批发苑。

生活在难也要一条路走到黑,即使头破血流。

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而是在底层人第二条路已经被,房子、家庭、一日三餐这些概念形成的闸刀斩断了。

所以,咸鱼想翻身,几乎不可能。

这部电影很好的阐述了这个观点。

 10 ) 如果生活一地鸡毛,你会怎样?

以零下40°寒冬的东北工业小镇为背景,开篇镜头画面立马让我想到看过为数较少的几部小成本电影,有点儿像耿军导演的短片风格,而且看了有关李骥导演的采访,发觉真是一模一样:出生在东北,以身边真实人物、事件为素材,还拉来自己的亲朋好友做客串。

而再看剧情,又很像《平原上的夏洛克》——都是“平民侦探”,一个为了兄弟查出真相,一个为了自己洗清冤屈。

有人说这个片子拍的太琐碎,太日常了,日常到等公交,帮同行拉车的无关主题的细节都呈现出来了,没必要。

但生活不就这样么,一地鸡毛:被裁员失业的人情社会,又赶上妻子怀孕的生计难题……整个故事没有起承转合,平平淡淡诉说着因东北工业时代没落而导致的生存压力下努力前行的日常。

早在2004年中央启动振兴东北战略。

时至2018年,东北开始新一轮的全面振兴。

和朋友说,如果观现在,像极了疫情下迫不得已失业的人们,突如其来的生活暴击,好多行业经受不住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生产影响和资金不足,虽然疫情好转后企业加速复工复产,但是有很多中小企业遭受重创,无法坚持。

后疫情时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立刻恢复的。

很多小伙伴迫不得已待业或者归乡……还有等不来新的就业机会,大多数开始转行做自己曾经嗤之以鼻的“V商”,谁还不是为了吃口饭而放弃自己心里那美好的理想。

当苏芳(任素汐饰)在医院里捂脸哭泣的时候,真是太心疼这个隐忍的妻子了。

丈夫大川(李岷城饰)失业,她宽慰道没事儿,丈夫被诬陷成小偷丢了工厂补偿现金,她主动带钱去找厂长求情,丈夫被免费当保安蹲守抓贼、为糊口假装残疾人被举报,她去派出所接人也没有发脾气,直到爸爸因为自己的弟弟偷了家里存折炒股被套牢而气到病倒住院,她才找了个发泄口,释放自己这么多的压力与不爽,本以为会嚎啕大哭一场,却又一个哽咽收了回去,也没哭个痛快。

收拾好心情,继续体验人间百态。

当一切社会“暗黑的勾当”结束后,拾起一地鸡毛扎个鸡毛掸子,弹弹灰,生活继续,重新来过,就像结尾大川和兄弟坐上开往“春天”的列车一样。

有人说任素汐在这部影片里没有发挥她的演技,我知道她多数饰演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驴得水》《无名之辈》《中国机长》,这部片子,说是她三年来接的成本最小的,因为李骥的资金有限,最后确定只有任素汐和李岷城两位主角,所以上面才说多数都是周围亲朋帮忙。

但这部影片里展现的就是现实的无奈、生活的苦闷、辛酸的日常,要的也就是这种普通的生活感觉,比如晚上等老公回家炒菜吃饭,吧唧吧唧嚼着黄瓜与老公说着地道的东北话,这些都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其实导演还说了一个话题,自打大川失业,他兄弟一直撺掇大川到外面去赚钱养家,在东北一般说是“南下”,东北人口流失,很多乡村小镇青年,都不想留在家乡,要出去闯荡,赚钱,毕竟外面的“机会”多。

作为处女作,获得第24届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奖提名,挺好的。

《通往春天的列车》短评

点上别人灵位借来的香烟,欣赏新春佳节剩下的烟花,小偷和穷人彼此坑害,底层人和残障人相互扮惨。别人偷窃安上了你的罪,别人打架弄乱了你的摊,拎了自尊求上级高低给使使劲,上级甩下信封笑你自尊一文不值。更多人则是那废品站老板,工厂保安,斗殴的围观群众,助推社会向更弱者抽刀,向更强者献媚。

7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心有余而力不足

8分钟前
  • 殺死金毛玲
  • 还行

整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该打炮的时候不打炮,一定好人没好报!

10分钟前
  • 邢早早
  • 还行

东北的大缩影,老工业基地的没落,城市没有生机,总是丢东西的工厂,配合冬天,环境铺垫的很好,故事性很简单,任素汐演技很好,男主给爸妈烧纸那段催泪……

13分钟前
  • Judge Chiang
  • 推荐

这部故事完成度挺高的,演员咋呢都挺不错

18分钟前
  • 爱宠的大好喵
  • 推荐

这算是想以一个面反映东北的一些情况?感觉重点不突出,任素汐的演技还是好的

19分钟前
  • 风凌羽
  • 还行

太难看了,整部影片最值得敬佩的人就是我——居然咬牙看到片尾。屎💩一样的录音、摄影和叙事,任素汐的表演我是喜爱的,但是因为人物空洞,演起来不知所云。 这是啥玩意?导演究竟有多么厌恶东北?

23分钟前
  • 猫崽三岁
  • 较差

基本上就是剧本什么样拍出来就什么样吧,毫无导演才华,非常平庸。调色可怕,节奏拖拉,摄影拉垮,台词全是水词,人物无意义,开篇字幕毫无必要,导演还是多学习几年再拍片吧。

26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较差

以为故事终于要发展到高潮了,结果放了几张PPT之后结局了。把社会那套不收钱不办事的风气拍的挺好的,不过编剧还是对底下人民了解不深入,结局应该是男主报了警,然后又发现警察、厂长、保安、小偷一条龙服务上下勾结,甚至专门设局坑这些工人,不仅骗钱又可以不发赔偿金,继而男主绝望离开,这剧情不就连上了吗

30分钟前
  • 葵花走失在2007
  • 还行

生活就是这么让你难堪,不过还是要活下去啊

32分钟前
  • 束夏
  • 推荐

脚踏实地讲了一个不算怎么好的故事,整片看得人压抑、憋屈、无奈和愤怒,大时代背影下的小人物是如此渺小和不堪,上求无路,自强无能,只能消隐在滚滚红尘中。

37分钟前
  • 小太阳
  • 较差

摊子撞翻没人给陪,被冤枉了没人道歉,撞死了人掉头就跑,憋屈,活着忒憋屈。从头到尾大碴子味儿听着很好玩,露天卖冰棍这些细节也很接地气。但是呈现出的东北,没有新鲜的地方。两个演员都蛮好。以及,虽然片尾有特色字幕,但你看,字幕消失后,车窗外仍然白雪飘零,哪哪儿都是凛冬。三星半

42分钟前
  • 好好地
  • 还行

这列车的春天在南方吧。导演可不敢明说。

44分钟前
  • gzrunman
  • 较差

一个很小的故事,近似黑色幽默式的悲剧设定,但导演完全没拍出来感觉。情节松散,对白太土,并不是说方言就可以让影片接地气的,也并不是还原了真实生活就有了烟火气。总之,整个片子就很三流县城片。这几年太多导演迷恋家乡叙事,但并不是谁都可以真正hold住家乡的根源问题,并且有力地打出这一拳,让大家眼前一亮。

48分钟前
  • 小信徒
  • 较差

弹幕一直问为什么不报警之类的,如果你是东北人,你就知道为什么了。特别真实。

53分钟前
  • 第十个缪斯
  • 推荐

干啥呢,想干啥都不知道

58分钟前
  • 僵尸太疲惫
  • 较差

做了个观影团,必须加一星

60分钟前
  • 正义B胜
  • 推荐

又现总局式字幕。

1小时前
  • 大心
  • 还行

谈不上烂,但也无亮点

1小时前
  • 飞侠式拼搏
  • 较差

#2ndHIIFF# 最后那一长串战略宣传没必要,真没必要。片子吧,不讨厌,就是没劲。故事太肉,我一个南方人看男主那性格我都难受,角色动机也弱;表演吧,没啥亮点,求各位不要再尬吹任素汐演技了谢谢,她只会面无表情+突然哭的演法。至于什么社会性反思意识就算了吧。最主要的是,这片感觉一半的镜头焦点都是虚的,空镜全是糊的,摄影师有事吗?最后想说的是,所谓底层小人物的“善良底色”已经被各位华语创作者们差不多消耗完了,不知道你们咋想,反正我是真的看够了。我想看到的是真正的“人”,对待社会体制环境家庭各种,会愤怒狂躁崩溃,而不是只会隐忍宽容释然。当然不需要每个人都做娄烨,高举反抗的旗帜逆流而上,只是如果连一点起码的逆反性格都没有的话,就太假了。

1小时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