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片名要给人蹭《狗十三》IP的意思?
故事很容易让人想到开膛手杰克。
韩国电影《追击者》也是连环杀失足妇女的。
专门针对失足女,“拯救她们的灵魂”,这样的设置是老生常谈了,而还有一星期就要退休的老刑警,冲动的年轻女警,这样的组合也可谓老一套,我原先想这个老刑警得挂掉,编剧居然让他活着,没劲。
男朋友这条线纯粹是来凑热闹的,角色非常脸谱。
整个案子最大的亮点是网上请杀手,现实中就发生过傻二网络杀手一家转手一家,最后去杀人的却退缩不干的。
其他情节都没法看,全是套路,包括结尾女警察穿红裙去钓鱼,而雨夜是模仿《杀人回忆》。
黄璐这个警察不太像,还歧视失足妇女,给警察招黑了。
编剧说是警察出身,但很显然不是刑警,想当然的情节不少。
听到“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话,就有点看不下去了,这是严重违反法治精神的,很多派出所都改掉了。
民间说得好,“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
”。
另外对警察用苹果手机表示有点怀疑,我和一群警察开过会,他们基本用的是华为,没有苹果。
不是说买不起,而是貌似有规定。
李聆聪导演的《血十三》是一部特别的犯罪悬疑电影,让人在观影过后感受到一种冰冷而直击人心的凛冽之感。
残酷的杀戮也可以蕴含致命的美感,在一起看似寻常的连环杀人案件中,其实隐藏着不可言说的血腥与黑暗,电影《血十三》以一袭飞扬红裙,表现出隐秘真相之下的无限苍凉。
80后女导演李聆聪,女性编剧胡涂,主演过《推拿》、《盲山》等众多文艺电影的实力女演员黄璐,以及整部电影始终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探讨,让原本冷血残酷的犯罪案件也带上了女性视角所特有的敏感与温情。
人性的温度究竟能否与现实的寒意相抗衡?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看过《血十三》后的最直观感受,那么一定就是“红”。
香艳红唇,招摇的红色裙摆,鲜血触目惊心的红……肉身其实要比想象中脆弱得多,不过像个承载血液的容器,失去了鲜活涌动的血液,人也像寂灭的油灯一样迅速干枯暗淡下来。
与生命产生直接关联的血,成为了《血十三》中别有深意的重要意象。
被残忍杀戮、放干鲜血、虐杀而死的受害者失去了身而为人的最后一点尊严,被血泊中的红所献祭。
除了这种近乎猎奇的残酷杀戮手段,《血十三》中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群体就是失足妇女。
似乎在各式犯罪类型的影视作品中,她们扮演的都是尘埃一般无足轻重的角色,居无定所,无权无势,整日接触的不是亡命之徒就是空心之人,面对暴力没有反抗招架之力,如同脚下草芥一般微不足道,即使死去也是悄无声息无人关注,因为她们本身就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一种存在。
在《血十三》中,由黄璐饰演的刑警队探长刑敏面对这类边缘群体的心态其实与大多数常人相似,带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不想深入了解更不想去触碰,因此在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受害者的连环杀人案件时,刑敏的内心实际上是抗拒的,直到案情探索逐步推进,刑敏方才察觉到凶手的杀人动机绝对不单纯,而她自己浑然不觉已经置身于致命危险之中,第十三个身穿红裙悲惨死去的受害者或许就是刑敏……
整部电影中埋下的一处精妙伏笔,当属老侦查老周(谢钢饰)随身携带的那只神秘小木匣。
当木匣中的秘密示人的那一刻,一股惊悚寒意瞬间从心底升腾而起:木匣里放的正是个明晃晃的人类头颅。
老周始终随身带着这样一个“邪物”,实在是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骷髅头,老周这十五年来近乎偏执的破案欲望才有了合理的解释,也让令人难以喘息的烧脑案情平添了几分令人唏嘘的人性关怀。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悬疑片《血十三》巧妙地兼顾了犯罪与文艺两个题材,让残酷的杀人案件也带上了凛冽的美感。
高潮迭起、悬念丛生的紧凑情节让观众仿佛置身其境,体会生命朝不保夕的脆弱与绝望。
小小的城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切记,永远,永远都不要对不可探知的人性心存侥幸。
《血十三》是以女性角色为主视角的犯罪悬疑片,女主人公邢敏是一名警官,她负责侦办一起离奇的连环杀人案件,凶手就在他们身边,就看警方如何抓获凶手,以及如何找出切实有力的证据。
在看了《杀人的回忆》《非常嫌疑犯》《七宗罪》《一级恐惧》等一系列犯罪电影之后,至少有一点让笔者记住了,那就是嫌疑人难以确定和抓捕。
特别是在没有摄像头的年代,或者是没有摄像头的盲点地区,作案的嫌疑人是很难确定的。
如果是碰到了像是《七宗罪》《杀人的回忆》里面这种惯犯,作案之后消灭各种痕迹,抓捕这种高智商罪犯,真的是大海捞针。
《血十三》中的罪犯就是一个高智商罪犯,而且还是心理变态,专门针对特殊职业的女性下手,作案时间又都是夜晚和偏僻之处,作案时间不定,时间跨度至少长达15年,前前后后十余名女性遇害,所以影片名为《血十三》。
犯罪电影都是展现人性的电影,创作者会剥开人物的伪装,把最深层次的人性展现给观众。
在《血十三》中就是这样,在片中会看到一脸正气还包养小三局长,还能看到一门心思窃取邻居钱财的壮汉,以及只靠女朋友养活的猥琐男青年。
每一个有犯罪嫌疑的角色都是本性毕露,在警察面前,面对生死和良知的拷问,平时的伪装都卸了下去,这部电影轻易就能看到人性的黑暗面。
《血十三》这一类犯罪题材电影,能看到社会底层更为真实的生活,尤其是受害的那一群特殊职业的女性,影片的主创没有过多批评她们,导演甚至通过这部影片来展示她们工作的高危状况。
导演李聆聪也是一位女性,可以想象,她希望通过这部主题黑暗的电影传递给大家一些积极的思想,远离黑暗,才不会被黑暗吞噬,这或许是她想要表达的意思。
自从《杀人的回忆》看了之后,就很担心犯罪片结尾没有抓到真凶,那看得叫人很纠结。
还好,这部《血十三》是抓到真凶,导演是基于社会真实案件来改编而成的电影,看案件手法和剧情,应该是几个真实案件合并改编而成。
不得不说,片子的尺度很大,难以想象国产电影能够这样大胆展现犯罪现场,在影院中看到,还是吃了一惊。
作为一名女性导演的犯罪电影,《血十三》并没有显得扭捏和局促,在展现人性和犯罪场面上同样是拥有力道。
影片的结尾,还是有小小的意想不到,在有限的投资里能做到这种效果,已属不易。
�(� 0lq�*
血十三。
是一部我稍有期待的作品,看完之后感觉依然失望。
不错的演员班底,遇上了平庸的编剧和平庸的导演。
感觉国内的电影人对于惊悚和悬念的题材把握还不是十分到位。
同时黄璐的表演也差强人意,塑造角色的个性和立体感都比较一般化。
如果没有谢刚和钱波出演的话,基本上这是一部瘫软在地上提不起来的作品。
越是落后的地方,少生点男孩为妙真的,荷尔蒙高的雄性本身就没有什么好的发泄渠道,内地又男多女少,教育资源严重不均匀男女身体本身就有差异,尤其亚洲这里,一个男的心理变态能杀掉十几个女的,而一个女的想杀人才能杀几个男的?
这样下去是间接给这个国家消灭人口呢把这些男孩生出来,又不好好教育,然后把他们变成消灭自己的凶手,有必要吗?
对社会问题和人物塑造浅偿则止,完成度不高! 叙事粗糙,节奏失控,整体太简陋! 剧本惨不忍睹,人物歇斯底里,剪辑尤其失控!
如果案情本身不够悬疑的话,过分频繁运用快切不仅无法营造紧张感,反而连正常的叙事也割裂了。
据说是导演的处女作,何不更平实一点?
“风格即人”,这种东西是自然流露的
《血十三》是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人性的洗礼电影《血十三》由新锐导演李聆聪执导,由黄璐、谢钢、钱波等主演的犯罪嫌影片。
《血十三》是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人性的洗礼影片中,一场刚发生的卖淫女被杀的血案,年轻女性经邢敏(黄璐饰)与执着追踪连环凶杀案却临近退休的刑警老周(谢钢饰)走到一起组成专案组。
《血十三》是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人性的洗礼放干鲜血的残忍手段、五万元失窃款、老周随身带着的神秘木箱子,连同十五年悬而未解的凶杀案,剧情环环相扣,悬念丛生紧张刺激。
《血十三》是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人性的洗礼在灰败的背景中,四溅的鲜血、飞扬的红色裙子、烈焰红唇……触目惊心的“红”贯串影片始终,是刺激、痛快、美艳与迸发,在情绪的宣泄中升华成一种惊艳的致命美感。
《血十三》是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人性的洗礼邢敏因为童年阴影对卖街女有着很深的偏见,与办案手段老辣的老警察,从五万元失窃到金融高管领导的审讯,从男朋友刘洋、邻居、黑衣人、柯正华一系列剥茧抽丝,其间不乏黑色幽默。
《血十三》是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人性的洗礼影片明写连环杀人案,暗写了失足女性这个居无定所、无权无势的人群,他们为生计面对的不仅仅是没有思想的空心人,还有残暴的凶徒。
因为违背社会公德,这个人群卑微如草芥,藏在黑暗中见不得人,就连死也被盖上咎由自取的印章,不值得被同情。
《血十三》是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人性的洗礼杀人魔因为自己的失败,而心怀报复的怨念,用放干鲜血的残忍手段虐杀卖街女,试图以血祭妄图求得超脱,实则是将人性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人性面前,千万不要心存侥幸。
因为下一刻发生什么,都不可测!
《血十三》是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人性的洗礼不过值得看的还是本篇在悬念的设置,以及故事情节中抛出来的包袱,木匣骷髅身份、女植物人瘫痪隐情、邢敏失踪是生是死?
这些谜团交织,钩织出来的紧凑剧情,让人如身临其境。
在血腥与现实真相交融,营造出的一种直击人性的凛冽之感,也是人世间的一种无限的苍凉感。
《血十三》是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人性的洗礼在这场人性自私与卑劣的多重交叠中,最后女警察与自己达成和解,并不惜以身犯险来揪出神秘的连环杀手,女警察被绑架,在争分夺秒的极度紧张的高潮后,仓促的收尾却成为本篇一个最大的败笔。
因为女警是第十三个穿红裙的女人,因为这个数字不吉利,被变态杀人魔给放过、全身而退,然后凶手自杀了……《血十三》若是由此落笔,总是心中有种意犹未尽的缺失感。
G�7v��d�
《血十三》是部叫人眼前一亮的电影,取材于真实案件,巧妙地游走在光明与黑暗之间,不害怕展现大尺度、敏感的社会现实,用现实主义和带有悬疑色彩的类型包装,电影内核却是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关怀,如同一束冷淡却不失温暖的阳光,照射进影片所涉及到的,那个阴暗的现实社会角落。
既有类型片的爽利,又有文艺片的清新质感。
从故事类型包装来看,《血十三》既写实,又悬疑,一起当下发生的杀人案,与十五年前一桩连环杀人案产生微妙的联系,“社会边缘女性”、“劫杀情妇”等敏感话题先声夺人,为影片确立了一个有噱头,对观众有吸引力的开篇。
但是在骨子里,《血十三》其实讲述的还是社会边缘人对自我身份的迷失和找寻。
所有大尺度的情节展现,最终关照的还是影片中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她们)畸零式人格形成的社会诱因。
编剧胡涂本身就曾是北京市公安局的一名警官,所以《血十三》的剧本看似荒诞,但其实却是真实发生过的案件改编而成,所以不同于为了悬疑而烧脑的同类影片,《血十三》的剧情很扎实,也很匪夷所思。
而年轻的八零后女导演李聆聪也很聪明地避过了掉进叙事旋涡的可能,把电影的重点放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与这个世界关联的角度。
这就保证了影片哪怕被剧透,同样可以挖掘出人性的阴暗、丑陋亦或是光明面。
而这,才是一部电影真正应该带给观众的思考。
从影片开始,女警官邢敏因为自身原因,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社会边缘女性怀有深深的成见,因而对案件掉以轻心,甚至不愿去接纳案件,到她渐渐被温吞但又执着的老周打动,了解到每一个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怜之处,进而意识到自我的狭隘,并因此关联到隐藏极深的连环杀手的动机。
整个案件侦破过程,与其说是在叙事、烧脑,倒不如说是在直面我们当下生活这个社会的种种问题。
尤其是钱波饰演的连环杀手形象,如此真实地出现在完全属于中国语境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还有他那明显带有性心理变态的作案动机和手法,猎奇又真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也算是从反方向释放了大众心理的某种焦虑。
一个健全的社会,有光明,必然也会有黑暗,不能因为黑暗的存在,就选择视而不见,《血十三》在表现种种敏感、大尺度的场景和事件同时,骨子里想要传递的还是人性真善美,在惩恶扬善,抓捕罪犯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及早发现人性变异的诱因和那个危机时刻,及时疏导,解决社会层面的问题,同时关怀那些在心理上容易走向误区的人。
这才是电影更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血十三》:数字符号“十三”无处不在,罪恶世界的罪与罚文/院影电“十三”这个数字,属于比较热门的数字,电影也好,生活也罢,“十三”无处不在,它是个包罗万象的数字,也是具有强烈象征性意义的数字。
如扑克“锄大地”,麻将“十三张”等,而电影方面,则有各种经典的“十三”影视剧:米基洛克和杰森斯坦森主演的《十三13》、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港产文艺佳作《南海十三郎》、致敬七武士的日本群戏《十三刺客》、邵氏经典《十三太保》、《冷血十三鹰》、古惑仔片《慈云山十三太保》、好莱坞明星云集的《十三罗汉》、恐怖电视剧《十三号星期五》等等。
而2018.6.15公映的《血十三》则带来了悬疑重重的“十三”世界。
各种电影的“十三”,大多数是群戏,或者人物代号。
悬疑电影一向都是和数字有关、车牌、储物柜编号、暗号、手机号码、身份证。
而《血十三》的“十三”, 则把本片所有疑点牵连在一起,可以说它是贯穿本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符号,最大程度地把表面分散的剧情统一集中。
本片是根据现实社会案件改编的犯罪文艺电影,充斥大量的罪与罚,城市案件时有发生,放佛进入罪恶之城。
《血十三》故事内容烧脑层次步步高升,案件挑战性逐渐增强,刻画人性入木三分。
单单说男女主角,黄璐扮演女一号刑警队探长邢敏与谢钢扮演的省厅老侦查员老周组成“连环杀人案专案组”的这一组合,也是常用的悬疑片设定。
对此可谓做足功夫,对女一号的掌控全场的把握,做到深度处理,把破案和人物结合得恰到好处,突破了以往所有悬疑电影“主角以身试案”的格局。
黄璐神探附体,通过镜头语言,再现神秘惊喜的查案过程,耳目一新,触目惊心。
近年来的犯罪题材电影充斥了大量的泰国风、韩国风,如:《唐人街探案2》、《消失的子弹》、《催眠大师》、《记忆大师》、《踏血寻梅》、《追凶者也》、《心迷宫》、《烈日灼心》等等,而《血十三》无论是从海报,还是剧情核心,镜头语言,人性刻画,画面色彩等,从外到里,走的是韩国风。
因是改变真实案件,所以情节都有所变动,对女性的刻画和注重是本片的最大亮点和最大关注点,话题性十足。
导演李聆聪、编剧胡涂本身就是女性人士。
从女性角度对影片拍摄,对人物深度解剖,深刻揭露了她对社会女性地位和女性痛处强有力关注,女性观众也会深有感触。
如情妇、边缘女等描述,算是制度审查下的敏感情节。
本片剧本扎实,对悬疑场景拍摄做到精益求精,并非一笔带过,每处内容均环环相扣,悬疑片往往被观众诟病为一惊一乍的恐怖片而被排斥。
而本片在类型片最大程度上做到了情节关联密切。
《血十三》“血”指什么?
“十三”表示什么?
“血”的场景和意境,意义非凡;“十三”符号的描述,点到即止。
带着疑问,引导观众有所思考,充满无限想象,和大脑的较量,对电影传播的女性关注,无一不透露出本片的拍摄高度和电影精髓,这就是和其他悬疑与众不同的地方。
女导演李聆聪、女编剧胡涂、女主演黄璐的剧情片《血十三》,是一部极其特别而有力的电影,女性叙事作为整部电影的核心,向观众讲述着女性在特殊的视界中的痛点。
毕竟过往的中外犯罪电影,绝大多数都是男性视角,以《七宗罪》《杀人回忆》《踏血寻梅》《追凶者也》等为例,导演和主人公都是男性,天然带有男权的底色,社会性剖析往往超越电影里女性本身所遭受的痛楚。
《血十三》这样一个惨痛、震惊又高度真实的故事,在女性编导的镜头呈现中令观众不寒而栗。
无论是正方代表即将退休的老警察,还是对受害人略有些不忿的女警,前者提着一个头颅满世界寻找线索,后者为了破案不惜将自己化妆成潜在的受害者,这无疑是有一种献祭的潜意识,当然粗疏一点说,是要以最后PK的方式会一会那个深藏不露的反派连环杀手。
刑警老周的执念和通达(特别是对受害者的宽容和尊重)让观众感到一些温暖和宽慰,而凶手则是自己制造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并戕害他人,邢敏作为“中间人”则起到平衡作用。
黄璐饰演的女警察邢敏,既是优秀的侦查员,更是完美受害者,正是她具有的这双重身份,才让戕害他人的凶手彻底暴露出残忍的本质,而编导在故事的最后,更是揭穿了他一贯谎言的伪装。
相信《血十三》主创参考了著名的白银案,当然也有更多不为观众熟悉的案件,雨夜屠夫的都市传说再来一部电影,主动的加害者总是有太多的“理由”来实现对他人的伤害。
奸杀作为最严重的案件,在自然法和社会法的二元框架内具有无可饶恕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这个世界上拥有更多的轻微的甚至是模棱两可的“侵犯”。
从著名的哈维·韦恩斯坦开始的“ME TOO”运动,就充分证明了从好莱坞山庄到纽约纽约、香港、东京、巴黎,再到看客并不熟知的十八线城市,跨越所有的职业、国家和宗教,每时每刻都有类似的侵犯发生。
从影后到文员,从富二代到无名女,都有可能受到各种大人物、小角色的滋扰,这是一种密布在人类社会的具有集体属性的无区别的性别侵犯,毫无意外,韦恩斯坦、摩根·弗里曼、高云翔,等等等等,都在辩解和否认。
说到底,这也是《血十三》的社会基础。
《血十三》更为残酷,是因为凶手惨无人道到极点,因为青年时期的一次遭到反对的爱情而仇视整个社会,特别是将无关系的女性加以囚禁、改造、杀戮以满足变态复仇。
这与名流百态的带有“双赢”(当然也有很多只是一时兴起)特点的“高端”性侵犯有着诸多的不同点,即使当年的受害者打出“ME TOO”的标签,大多数也因为时过境迁和并无直接证据而无法定罪(更真实的原因则是权力、金钱和“法律”制度的不可能完美所导致),但是从歌德所说的“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来说,即便某些人能够逃脱法律上的追责,其被社会舆论的抨击也是一种迟到的矫正。
《血十三》则必须做到“杀死”那个残忍的凶手,至于是法庭上的审判还是追捕中的意外,那是必然中的偶然。
人民对于实质正义的求索,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动力。
Blood 13
人物塑造的,薄得厉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5400709
导演: 李聆聪编剧: 胡涂主演: 黄璐 / 谢钢 / 钱波 / 李恒 / 李滨类型: 剧情 / 悬疑 / 犯罪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完整平凡的电影故事。人物表演有点生硬,完成度较弱。
整个电影比较乏味,纯粹冲着黄璐看的
这90多分钟摄影保持了连贯的晃动水准,嗯,结尾有点尬,可以更好,没啥太大意思…
推荐资深悬疑片发烧友看,近些年少见的悬疑片。我是看不出什么违和感,而且看到半拉才猜到结局……呵呵,不会告诉你们米国大片看开头我就可以猜到结尾
无意中看到的这部影片,有幸观看了首映,这部电影超乎了我的预期!值得期待!
黄璐很ok,导演叙事太差了,剪辑乱,结尾草草收尾,不知所云
演员表演痕迹太重,故事讲述的过于支离破碎。
韩剧视角
这叙事也太差了吧,情节也经不起推敲…
讲道理也没那么烂吧……多给半星
黄璐你不能因为《演员》的不公平而这般自暴自弃!
最后女主变身被害者时的片段很美。
看了下评论区绝大多数都说烂 看来是我看的片子少不懂电影 就觉得这片子还行啊 2018.7.16
沉醉在自我营造的恐怖氛围中 剧情很乱
我很身佩服从哪里找得这么丑的一批的女猪角啊?女演员都死光了吗
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故事性支离破碎吧,当然到后面好了很多,还有实在搞不懂怎么杠上出租车司机的。女主太嫩,还是老一辈靠谱,整体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