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请你也给我一把枪。
我要学着玛蒂娜指向自己,杀死苍白的生活,杀死虚伪的梦想,杀死罪恶的青春,杀死真实的金属,杀死哭泣的民谣,也要杀死你,再杀死孤独的鸟,还有我。
在下着雪的北京看完了这部电影,不久老王就带我走过了每一个拍摄场景。
所以我的背景音乐不是安河桥,也不是LZSB乐队的主打,而是北京的冬天。
时间太长,长到已经忘记了绝大部分的片段,只记得叶子醒来总是不知道身边的姑娘是谁,只记得结尾坐在轮椅上的叶子一言不发真像个精神病。
他爸说:“带上吧,精神病是四级残废,政府有补贴。
你总说政府不好,看看,政府这不对你挺好吗。
”我无法理解,但是我想起来发条橙里的我们可爱的阿历克斯,这样就可以让我稍微明白一点了。
政府总是对我们爱戴的,只是青春和梦想并没有那么善良,生活和人性更是险恶的一逼。
我无法想象马頔是如何从戏里走出来的,依然保持厚待每一个人。
最终叶子还是成为了一个无名英雄,这显然不是坏事,总比他真的变成世人口中的精神病好。
这样一部电影,从头到尾没有一个镜头让成年人关注与共鸣,原谅我们吧,我们只是麻木了。
还带着青春光环的孩子们,切记不要看这部电影,带着你们的正能量远离叔叔阿姨们。
在大一下半学期看的这部片子,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
怎么说呢,有时候感觉这部片子能给刚步入大学的学生们上一堂简单粗暴的心理课,在你刚接触喝酒刚接触适应人流时候,迷茫、困惑、焦虑、慌张都是在晚上发生,到那时候喝酒就会变成一种解脱,然后你会跟着片子越陷越深,直到你把一瓶白牛二喝完,吐爽,浑浑噩噩躺在床上想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抑郁症?
也许是,在步入大学信息接触大多,失恋、各种名人的辍学、自由旅行年轻人会受到更不知所措的惊慌。
这种故事不是每个人都会有有的也许就是在
逛微博的时候,某个不知道什么时间段关注的人发了一个链接,高清还无字幕的,冲着那句有什么需要的自己剪,跑去点开看了看。
开头充斥了浓郁的小成本艺术品感觉,那大妈真眼熟,枪,给我那把枪,这句话那么的熟悉,让我去杀了青春,杀了爱情,杀了梦想。
现在回想起来,总是不自主的拿他和《天津闲人》对比,同样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充满浓郁的地域色彩,同样是小成本体制外艺术片,散发着完全不一样的气味,如果五脊六兽是北京现代文艺青年的写照,那么这是一种新的非主流装逼方式,负能量的感觉充斥画面,与这座现代化发展的城市有着鲜明的对比,那些躲在黑暗里老鼠一样的艺术家声嘶力竭的在用他们以为牛逼的方式宣泄对现代文明也可以说北京的反抗,不知道是天子脚下的优越感在作祟,还是真心的认为反抗即使艺术,归根结底的感觉仍是俺们是北京的,你哪丫的?
我们的艺术你丫懂个JB啊?
回到《天津》,也是一段阴暗的社会环境,表达方式是一个痞子加一些历史加一些地域文化,调配出来的东西,舒服,不管你是骂这个还是骂那个,舒服,逗乐,这是天津,不是垃圾。
混子,酒吧,爱情,性,兄弟,这是艺术?
或许是,这是光明的忙碌的美好的大众所鄙夷而又在黑暗的夜幕下有一些些内心深处的骚动的东西。
得不到的总是美好的,美好的东西而又不懂,不懂的东西会在潜意识里慢慢的思考琢磨,然后生根发芽。
结尾,枪,他有枪,也有病,一车子光腚,他找了个茂盛的秃子,有什么用呢?
艺术的坟墓?
还是太稚嫩了,历代统治者的工具是文化,你想将文化握与手中?
先问问手中枪吧。
精神病算四级残废,结尾是漂亮的一笔,神经病,这是对片子的升华,青春,爱情,梦想,最后的反抗是一种病!
得治!
总有人认为对于表达的限制无异于对于人性的压抑,于是总有人愿意也敢于付出代价,冲破限制来进行毫无保留的表达,可悲的是这种表达最后往往成为了各种形式的辱骂。
记得高中时的语文老师说,高考作文就是戴着枷锁跳舞,所以我总认为,扔了枷锁,舞总会跳的更好。
而这部《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告诉我,疯狂的人只有背着枷锁才能跳舞,扔了枷锁,不过是剩下一地的放浪形骸。
这部电影总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些美国关于“堕落的一代”的电影,只是这里的脏话不再是S和F打头的脏话,而是原汁原味京骂和国骂。
唱民谣的马頔披上长发,在这部小成本而且永远不会公映的电影里,肆意而又毫无目的的活着,似乎也是由于这种肆意,他永远亢奋,永不停息的折腾。
而《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毫不遮掩自己对于广电总局这道枷锁的鄙夷,从片头恶搞的龙标,到全篇的高潮处拿道具枪逼停广电总局的大巴,浓浓的不满似乎倾囊倒出,用这种戏讽与不恭说着自己的怀才不遇,像个孩子。
我相信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有野心的,他想用肆意的生活和偏激但尖锐的话语来刺痛来惊醒,可悲的是,最后的最后只剩下一大堆无用的肆意和偏激,在不断地狂笑,看到的人都露出看疯子的猎奇目光,仅此而已了。
只有骨子里是舞者的人,扔掉了脖子上的枷锁,才会跳出漂亮的舞。
而骨子里是疯子的人,只有在枷锁里才能把毫无意义的手舞足蹈压抑成舞姿,但事实是疯子永远不会甘心跳舞,成为取悦的对象。
疯子从来不喜欢也不需要受众,对他们来说,疯魔一回,人生无悔。
这样看来,疯子们的故事,不在电影里招摇着的话,是个好故事。
无意点开了好友推荐的链接,连这电影的名字都没明白,就匆匆的看完了。
它到底讲了什么一时还真没明白,脑海里就闪过几个片段,突然觉得心里特别的难过。
耳朵里回荡着片尾宋冬野的《安和桥》,蜷在沙发上放空了自己,突然觉得有那么点意思了。
一帮北京的地痞流氓,爱抽烟喝酒也爱姑娘,唱摇滚还带脏话!
不过我竟然不讨厌他们,虽然日子过得很浑,可他们接地气,他们这种颓废只不过是受了青春燥热带来的伤痛,谁都没他们活的真。
主角叶子,我觉得他比那些个衣冠楚楚,害了姑娘还废话连篇的人好太多了!
他和王紫菲睡了后坦白的跟她说自己不靠谱,给不了她的安定,不想害了这姑娘。
他拿到枪的时候估计也没想过要怎样,他是爱这个世界的,只是憎恶这个时代,他在小师拍记录的时候也说了,他想改变这个时代,但他改变不了啊,他无可奈何啊,最后只能像个神经病一样活着,不是叶子有病,是这个时代病了。
我记得他拿枪指着那谁谁的时候好像这样说,你们已经害了一代人了,连下一代都不放过么。
不记得了,可见他骨子里真不坏。
这电影比那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文艺片实在多了,有空再看看吧。
张内咸的作品从《待业青年》开始,就属于不会拍故事的。
去掉那些装逼严重的剧情,《待业青年》完全值得称赞。
《草莓百分百》里,故事的比重加大,采访的份额减少,电影反而傻逼了很多。
直到这部《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张内咸才终于有了一点儿拍剧情片的姿态,至少人家开始改编剧本拍了。
给这部电影四星推荐的原因,在于张内咸的明显进步。
一个导演不怕作品烂,怕的就是一直烂下去而丝毫不进步。
张内咸在这部新作里,总算开始塑造角色。
马頔演技竟然还可以,一口京片子也让我找到了熟悉的京味儿电影的味道。
似乎已经有很多年,北京人都看不到纯粹的北京味道电影了。
片中那些角色的生活状态,想必让很多人想起了自己一段往昔。
客串出演的串儿哥奉献出了目前最好的演技,宋东野基本上就是在演自己,谁在飞叶子谁是大傻逼。
几个演员里我最喜欢的其实是戴眼镜儿的妇科大夫,丫长得特别像我的高中同学。
掀桌子这个梗很独到,张内咸在喜剧创作上也有了一定的突破(当然是说笑)。
影片最后拿把假枪劫持广电总局的公交车,是个剧情上的大亮点,可惜没处理好。
那首变调版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真好,真是买把假枪(不过好像是偷的)。
最后不得不称赞一下影片最后的吐槽儿,“我是个有证儿的精神病了”,神句神结尾啊。
加油啊内咸。
2013年12月20日
这个还是老早前一个人跟我说她想看的,当然当然,那时这部在网上是找不到资源的。
我某天工作无聊,搜了一下原小说,只在一些网站上面看到了一些连载,当然,最后我终究还是没看小说。
某天在外面晃荡,大概是双十一的前一天,在外面刷着豆瓣啊,看到马老板在豆娘这更新了一条关于电影的链接什么的。
当时,屌丝我还在外面晃荡啊,离自己群居的地方还很远啊,只是心里默默挂念着观看啊。
等到回到群居的地方,这才开始DL啊……就着电脑看了一遍,四周是吵闹的电视机的声音啊,算是匆匆看了一遍,初印象无非是,生活啊,反抗啊,这些一阵子过去了以后,就不会再留下些什么。
后来,又去看了待业青年和草莓百分百,待业青年里面的情绪个人还是蛮喜欢的,草莓百分百真是日和啊不过那种人物形象的吐槽还是挺赞的。
好吧,反正想到像这样的电影,在豆瓣上就回避不了装逼、无所事事、矫情、空洞……只是,个人在看这三部的时候,都有那么点情绪,让自己很喜欢的。
扯到别处去了。
我们继续来扯这一部吧。
再过了一些天,身边有些电影,但是自己也不怎么想看,于是,就着手机把这部又看了一遍。
人五人六在电影里由别人的嘴说到了一次。
对啊,重看的时候,发现自己就是无可救药地喜欢这些一会儿二逼一会儿又深沉地说着些文绉绉句子的人啊。
所谓鲜活的人,在反抗的人。
那些醉酒醒来不知道自己之前做了什么的时候,那些一群人啊在歌厅疯着的时候,什么对着关公拜把子的时候,搬来发电机为了烧烤却给别人带去光亮的时候,所谓拆迁拆了别人老家为他人送行的时候,穿着校服回学校闹的时候,劫持光锭总菊的某位领导想要改变些什么的时候,在小酒吧唱着什么的时候,或者说是各自回到过去时光的时候……结果,发现自己喜欢里面的太多时候了。
哦,那些张扬的日子过后,生活还是生活,尽管还是有着诸多可笑的可愤怒的东西,我们依旧还是回到无聊的平常的生活。
想到最后,有人说(我可不记得原话),你总觉得这个社会不好,你看这个社会还是对你很好。
戴着精神残疾证的马老板,双手被绑着,坐在轮椅上……哦,谁知道谁是清醒的呢。
但是,不管这样,我们还是得回到让人失望的生活中……啊哈哈,瞎扯竟然还扯了些没意义的东西出来了。
临末去查了一下人五人六,上面说这个词是装模作样、假正经的意思,在北方语言里,多带有调侃和讽刺之义。
说实话在网上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网上的评论就是两极分化,喝彩的人说非常好,仿佛看到了中国独立电影的希望;说不好的,对此电影劈头盖脸,狂风暴雨一样的攻击。
好与不好,就在一念之间。
知道张内咸是因为当年一部待业青年,当时刚好毕业不久,刚从待业青年转变为上岗青年。
独自一个人在大城市漂泊,经历了几个月的待业过程,当时感同身受,觉得一个年轻人找了这么一个题材的,拍成了电影,心灵里面确实找到了共鸣。
看到了网上的对这部电影吵的很热,就习惯的在网上找资源,下载了一个人深更半夜的静静的欣赏。
一群摇滚青年,一群文艺青年,更像是一群愤青,时时刻刻表现出来的是对这个社会黑暗面的愤怒。
导演通过的这些青年,对社会的黑暗面喋喋不休的控诉。
从青年人 的就业状况,医院缺德,强&拆等社会问题都从这群人的嘴里说出来的,觉得这个社会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最关键的时刻是导演还意淫了一把光腚,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电影里面官员说的不错,都是混口饭吃,要是你来这个位置,你会怎么做?
看到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场景布置,本人觉得导演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面进步不少,电影雏形已成,从待业青年里面粗糙的拍摄手法,到现在呈现的画面,确实有很大的进步。
电影说的简单就是给台下的观众讲个故事,如果讲到大家心里去了,大家就会一致认同。
电影的制作是导演的事,而评论是观众的事。
为什么这部电影出来之后为褒贬不一,而待业青年凭借粗糙的制作却能一致好评呢?
待业里面只有一个问题,围绕整个问题展开讨论,一群待业青年的生活就是整个社会待业青年的生活,一部电影演出了整个社会青年的心声。
发出了我们这群在苦苦挣扎的青年内心里面微弱的呐喊声,所以有很多的瑕疵,依然让人共鸣。
而五脊六背里面一群玩摇滚的文艺青年,找了一群在里面颓废,堕落,喝酒,抽烟,女人,肆无忌惮,只是一味的愤青,却没有看到挣扎战斗的场景。
生活可以颓废,思想必须战斗。
这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了摇滚青年,但是我们没有看到摇滚作品,没有看到摇滚精神。
摇滚精神不是抽烟喝酒玩堕落,不然摇滚不会在全世界有那么多的fans。
电影没有高潮,想要观众发出叫声,就必须要观众能高潮迭起。
最后意淫的光腚的情节,确实很佩服导演的勇气,这是很多导演想干而不能干的事情。
电影审查一直是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瓶颈,思想本来就是个自由的玩意,非得加上紧箍咒,那么大闹天宫的场景就永远不可能再出现,即使有一天修成正果取下紧箍咒,才发现已经不自觉的成了体制内的人了,这就是当今大多数导演的状况。
当民主思想遍布全世界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流氓在玩弄意识形态的斗争。
我们可以抱怨生活中的种种不公,但是生活本身是存在的,为了美好而战斗,就是不朽的功勋。
生不能自由,那就为自由而死。
我欣赏导演的态度,但是更加希望导演能有更成熟的手法来表现,而非演员口中的我操你妈逼的。
喜欢独立电影的观众因为在电影里面看到了更多的自由,对自由有了更多的追求,可以不用在阉割版本里面看世界是美好的,如同新闻联播一样。
真心替导演的呐喊喝彩,黑暗的时代总是需要英雄。
10月19日,沈阳,呐喊书店。
三个小时的来回路程,一个人坐着公交车就去了。
早晨十点出门的时候天空并不晴朗,阴沉沉的,但这也没影响我出行的心情,一路上听着马頔的《切尔西旅馆没有8310》前进。
因为自己喜欢马頔和宋冬野,所以当初决定去的时候完全是奔着他俩去的,但当我知道有个主创见面会的时候,我很尴尬我之前并不知道有郭思遥这个人,很纠结在见面会上能谈论些什么。
在电影放映前看到郭思遥的身影,当然认出他的缘由完全是因为前一个晚上看了他的微博。
然后在放映结束后的交流中,我很没有内涵的问了“在拍摄过程中你和马頔宋冬野他们有什么特有意思的事吗”这种问题,而旁边两位姑娘很专业的问了一些问题,让我不好意思再问下去了。
听郭思遥回答说,这部片儿的资金是自己和张内咸导演筹集的,就算收不回成本也是完成了一个梦想,不会后悔,这冲动的梦想。
本想着看电影就看一乐呵,听到这话觉得有点感触了。
《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有很多地方让我旁边的哥们儿笑得要喷出来,这部电影还是很能逗大家一乐的,我虽然看到很多次马老板那顶显得发际线过低的假发,但我看到电影还是让我觉得好别扭,尤其马老板撩头发的样子更是让人觉得好笑,同时他和宋冬野的裸体出境更是让我受到了惊吓。
开头出现了枪,结尾出现了枪。
回学校的路上我在想这把枪是什么,象征着什么。
是青春的叛逆和愤怒,是不想因为现实而妥协的坚持,或者是想杀了生活的谎言,杀了那些虚伪的真理。
叶子在片头的时候喝得酩酊大醉,坐在张小师的单车后座肆无忌惮的耍着酒疯,叶子最后穿着中学生的校服坐在轮椅上变成一个“有证的神经病”那一幕其实挺凄凉的,他的手臂是被束缚住的,似乎再也不能用力挣脱现实的枷锁,被捆绑的理想已经粉碎,就像《孤鸟的歌》里那句歌词“总有一天我会变成一只不再垂涎自由的鸟。
”我说这部电影真实,因为我爱的他有一点点像影片里的叶子。
他是吉他手,在北京,总在梦想与现实间徘徊,操着一口京片子吐露着不满,然后在颓废的日子里过着五脊六兽的日子。
所以我说片子不做作还挺真实还挺能打动我。
梦想因为现实妥协的事情已经多得让人觉得这不是个事儿,我是没什么伟大的梦想的人,所以我很羡慕那些有梦想的人,不论那些梦是不是靠谱是不是能实现。
那个叫梦想的玩意儿是一个人的青春。
《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我看到的不仅是叶子、申夜、大钊的梦想,也看到他们着整个团队的梦想,我因感受到美好的梦想而感动。
影片有很多熟悉的场景,比如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大喊古伦木的场景,郭思遥说那是为了向姜文致敬。
其实我在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种错觉,这是一部八十年代的影片,像是那个白衣飘飘年代里的影片。
很多八零后放肆的青春已经结束或者即将结束或者不会结束,但人们都会记得自己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和那些不着边际的梦想。
我知道那些夏天 / 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 / 代替梦想的也只是勉为其难
据说光中国 每年就有超过3000部电影产出,当然这些电影并不会全部上映,上映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像石入大海,就比如这部:独立制作、零宣传、业余演员,7月份到现在豆瓣评分1000多人,大概还算是好的,不管怎么样,我挺喜欢的。
这3000部电影各式各样,有讲述各类职业,讲述各类人群,讲述各个年龄段,但只有这部,它真诚的记录着傻逼,纯傻逼。
经常看到有人说生活是强奸,不能反抗就享受。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那么下贱,总有人不喜欢这种姿势,反抗的人当然是伤痕遍体,但他们就不喜欢享受,就喜欢反抗的痛感,这样的人一般被主流人士称为傻逼。
世界上总有这样的人,他混不吝,对自己不在乎,对别人不在乎,浑身是刺,谁胆敢靠近就弄得彼此浑身是血。
他并非不爱这个世界,他比任何人都喜欢着生活周围存在的东西,蓝天、绿草、花香、鸟叫,可这世界又太烂了,蓝天满是乌烟瘴气、花草被随意践踏、鸟儿被拔去羽毛丢进火锅,于是他又深深的恨着这个世界。
他看不得周围美丽的一切被打碎让自己恶心,干脆把自己也打碎恶心别人。
他除了伤害自己不会也不敢干别的,看得上的称他们是理想主义,看不上的也就骂句傻逼,也没人正和他们较真,这年头人们熙熙攘攘,都卯足了劲往钱眼里面钻,没人愿意浪费时间和傻逼较真。
傻逼们明白一切,反抗无力,却不肯顺应肮脏,于是就拍部独立电影恶心你。
本片的实际意义是一方面告诉中国的傻逼,你们这样的傻逼并不算孤独,咱们北京的傻逼在这为哥们儿鼓劲呢;第二呢,告诉观影的正常人:你们丫就是一群傻逼。
每况愈下张内咸。幽默感还在,但有点东西还是没想清楚。
没有之前看草莓和青年那种让我虎躯一震的感觉,但个人独立电影能拍成这样还是挺不错。
看完这部片子 就几个感觉 摇滚他妈是什么狗屎 对京痞真的是深痛恶绝 对北京也更讨厌了 负分滚出
可喜的是这部片子终于不那么像学生作品而有那么点电影的意思了,可惜的是导演仍然在镜头后面喋喋不休。一部电影只需要讲好一个故事就行了,说得太多,还不如什么都不说。
冲着马老板和宋胖子去的,有点混沌,身边的小摇滚们应该不是这样的。
哎呦我去,你们这帮京片子小流氓。。。歌儿不错
张内咸应当尝试改变,青春电影和主旋律电影一样不会改变中国电影的格局,我相信他更想说的话是在片中广电总局领导的口中。
该怎么说呢,貌似最后还是有点妥协的样子,主旋律什么的最让人不开心了。还有,这种旗帜鲜明的反对广电总局的片子能过?还是因为。。。反正无关痛痒吐槽也无所谓?不过话说片子还是有点太直白了吧,而且。。。我。。。貌似没什么共鸣,还有,导演大人呀,你什么时候能正儿八经的讲一个故事呀?
那些躲在黑暗里老鼠一样的艺术家声嘶力竭的在用他们以为牛逼的方式宣泄对现代文明的反抗,这种反抗是一种病,得治!
装逼装过了吧。 “不是反动就一定动人”
就好这一口我草
说不出的伤感
整部电影的高潮以意淫广电总局为结束。观影的最大感想就是,这片名太抓这部电影的实质了。三星半
拍了一个精神病人的故事,却比日和附体的前作正常的多。还是能明显看到进步的地方,包括每次断片后不连续场景带来的虚幻感,之前访问穿插叙事的风格也被弱化。不过他的片也就那么回事吧,不如意的青年,操蛋的生活,傻逼的光锭总菊,一股脑泄愤的喊出来也只能煽动煽动热血小青年,缺乏更深的力量。
又名: 不摇你就滚 / 京骂教科书之:艹,他妈,你丫,傻逼用法案例详解
广电总局是怎么让过的, 挺不错的一部小品电影。
片中不乏真实社会的写照,但是略浮夸,特么光光骂骂咧咧满嘴脏话对这个社会有帮助么,有本事做点正事好么。。。
哈哈哈,挺好的
人说闲得蛋疼的人能出好作品,但看完只觉得蛋疼
这TM是什么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