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看的是删减版。
但是。
还是觉得。
法国。
还是。
比较适合。
拍。
文艺片。
···································
这本来是一部可以打四星甚至更高的作品:女主角出色的演出,导演残忍又干净俐落的剪辑和执导手法,都让人眼前一亮。
除了杀人前的宁静有些冗长,但这都是为了替后面的暴起做铺垫的,之后的过程几乎是一气呵成。
最后的反转可以说是最大的亮点,也可以说是最大的败点。
女主角的双重人格的转换,一开始让我们吓了一跳(因为压根就猜不到是这样子,还以为是普通的变态杀人片子),但随后来的是不解,这一点豆瓣中很多人提出了质疑。
如果导演能够在影片后面圆一下前面的梗,我想这部片子会再上一个阶梯。
这样拍得好像导演到后面没什么要说的 :勇敢的女主角杀死了残忍的杀人犯,救出了好朋友。
于是到后面就硬是套了个结局,但是前面那么多伏笔又说不通了。
喜欢开头和结尾那句”再也没有任何人夹在我们中间“,女主角的病态的占有欲表漏无疑。
试想,如果对你说这句话的个年轻英俊的男人,这不是现在言情小说里流行的男主”狂霸拽“吗?
具体形象可以看某某篇小说中的总裁、王爷、皇帝。。。
这句台词用的是跟《致命ID》一样的梗,《致命ID》中也是用一首小诗首尾照应,同时点亮整部片子的线索。
总之,这部片虽然经不起推敲,但适合那种喜欢刺激又不喜欢动脑思考看电影的人群,要不然看完还要思考其中有多少BUG还不吐血身亡。
PS:女主角外在条件很好,偏偏喜欢一个身材样貌都不及她的女二,还为了她精神分裂杀人全家。
当然,这不排除女主已经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事了。。。
当你爱上一个人,却无法表达倾诉,你内心的痛苦,肯定无法想象,特别是你时时刻刻天天和你爱的人在一起,那份煎熬,更是难以形容,而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她是你的……闺蜜!
好吧,女同只是影片的一个设定元素,其实这个片名已经透露了影片最大的转折点,爱之深,又无法得到宣泄,那就只能选择毁灭,我还是喜欢影片的其他译名,血色月亮,颤栗,更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恐怖感,而不像如今片名的那样不明所以。
恐怖片的最高境界,就是表面看起来再普通不过,可是深入想象,就会起鸡皮疙瘩不寒而栗。
回到影片本身,从血腥程度来讲,影片完全不逊色于好莱坞的血浆片,各种杀人场面很直接,砍头、割喉甚至切割人体….,作为一部法国电影,我表示有点过了,完全颠覆了我对于法国浪漫电影的观感。
至于剧情,电影的设定还是不错的,两个女孩一起相约到其中一个的家中游玩,夜晚来临,突然出现恐怖变态杀手,女孩的父母和弟弟先后惨遭杀害,一个女孩被绑架,另一个奋不顾身想要营救,影片的大半部分和普通变态杀人魔影片毫无不同,而转折点是在警察到场之后,通过观看监控,我们突然发现,所谓的杀人魔竟然毫无踪影,加油站的员工,是被一个女孩用斧头砍死的,至此观众终于明白,这特么就是一精神变态人格分裂症患者啊,好吧,我们也终于明白电影片名的由来,爱定你,那当然就要杀定你。
这片虽然给4星,但情节的逻辑性有问题,转折的太突兀,所有的画面,杀人魔,破卡车,深夜拜访,卡车追逐等等的一切,特别是影片开头的杀人魔拿个人头意淫,都是在明确的提醒有杀人狂存在,后面这么的一转折,等于把前半部影片的内容完全抹杀,导演如果在前半段增加一些暗示提醒,也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看到结尾,我们虽然惊诧于事情的因果,但脑筋一下子转不过弯来。
类似的人格分裂电影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那部希皮柯克的《精神病患者》,其他的诸如《致命ID》,《搏击俱乐部》等也不错。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天使和一只恶魔天使与恶魔总是背靠着背,不停地旋转着。
有时候,我们看到天使在对我们招手,但当我们走近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恶魔正在对我们微笑。
-----《颤栗》后感一段禁忌的单恋引发这个血色的夜晚,玛丽的两种人格最终被那铁杆穿透,随着血浆的涌出而合并。
我不会再让谁介入我们之间。。。
她不断喃喃地低语着这句话,身锁链条时,她心里想到的是什么?
影片最后,她欣喜地朝alex伸出双手,似乎要拥抱她,但alex被吓得往后退了,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她拿着电锯逼问alex是否爱她,而alex恐惧之下大叫:是的我爱你,这句话已经占据了她心灵的全部。
这是一个渴望爱的女人,虽然她的渴望畸形而扭曲。
在警察在监控录相里看到是玛丽自己杀死了加油站的店员之前,我一直为一种现象而困扰。
杀人魔与正在逃亡的玛丽那么相似,玛丽能想的到的事,杀人魔也想到了;玛丽要做什么事,杀人魔也会配合她。
仿佛自导自演一般,在加油站的厕所里,玛丽如释重负地笑了,因为她的潜意识告诉她,恶魔离开了。
从恶魔开始杀人到最后玛丽释放出alex,这中间alex的嘴一直被堵住,没有和玛丽说过一句话,做过一次交流。
玛丽和杀人魔直到生死对决前都没有面对面过,他们默契地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谁都没有犯规。
而玛丽从看到恶魔开始杀人时的惊惶,变成勇敢去争斗,鼓舞她的,大概就是她心中的天使。
在塑料大棚里的时候,二者终于面对面冲突了。
天使对上恶魔,惨烈的胜负似乎一下子就分出了。
这里有个有趣的细节,玛丽从翻倒的小车上爬出来的时候,左脸上破了个大洞。
而当她被杀人魔按在地上几近窒息的时候,她抄起的石块在杀人魔脸上同样的位置也敲了个大洞。
然后拿起狼牙棒狠狠地敲杀人魔。
,如果把他们两张脸放在一起对比,一定会很有趣,天使与恶魔,他们伤的一模一样。
天使的玛丽放倒了恶魔玛丽,兴高彩烈地去找alex,将她解放出来,然后发现alex用自己给给她的刀对着自己。
她害怕,她试图解释自己已经杀死了那个恶魔,但alex流着泪大叫着,将玛丽杀死她全家的事情说出来,玛丽惊恐地回想起来了,是她踢掉了alex父亲的脑袋,是她活剐了alex的母亲,是她一枪杀掉了alex的小弟弟,天使是她,恶魔也是她。
alex将刀捅进天使玛丽的身体,转身跑掉了,而恶魔再次从玛丽身上复活。
恶魔玛丽提着电锯疯狂追赶alex,大叫着:你没能救我!
你没能救我!
是谁在叫?
是天使玛丽,还是恶魔玛丽?
不,就是玛丽,只是玛丽,是那个渴望爱而得不到,挣扎在天使与恶魔旋涡中无法解脱的可怜玛丽,是玛丽真正的自我在嚎叫。
玛丽亲吻着alex,即使alex用铁杆刺穿她的身体她也无动于衷,我想,是因为她终于听到长久以来一直没能听到的那三个字的缘故吧,她得到她想要的了,于是自我开始解放,恶魔与天使开始融合。
原来,消灭她心中的恶魔是那么容易的事,一句我爱你就可以让恶魔消失的无影无踪,迷惘的灵魂终于找到停靠的港湾,她也不用继续寻找爱她的人了。
血腥的大卡车,驾驶室七八个女孩的照片,这些是真实存在的吗?
这是影片留给我最后的困扰。
影片开头有一幕,是那个杀人魔拿着一个遇害女孩的头颅,车开动后,女孩的头颅被丢下车去,这是在象征着恶魔下一次行动即将展开吗?
那个头颅是真的存在的,还是只是存在于玛丽的臆想中?
那么多张女孩的照片,是否都是玛丽求爱而不得,最后杀死的人呢?
这个血色的夜晚,是否就是恶魔玛丽第一次爆发呢?
影片最终并没有给出解答,一切只能靠观众自己来猜测,想象。
影片已经从多处暗示观众,恶魔的产生来自于性。
这个伴随着所有生命的诞生而存在的事,没有人可以避免。
恶魔玛丽赤裸裸地质问天使玛丽:你究竟想从alex身上得到什么?
快感吗?
我也是。
是否这个就是天使与恶魔的区别?
恶魔追求的是放纵、堕落的快感,而天使想给予人们的,是否就是爱的感觉?
无论如何,发狂的玛丽带着天使与恶魔被锁进了牢笼,那我们身上的天使与恶魔呢?
如果没啥看了,还是可以混混时间,看到最后还有个小反转。。
但是大叔是完全是什么情况。。。
也不像是精分啊。
不纠结了,就是杀就对了。。。
女主身材可以。
额,这个影评怎样才能凑到140字啊。。。。。。。。。。。。。。。。。。。。。
,。
,,,,,。。
,,,,,。。。。。。。。。。。。。。。。。。。。。。。。。。。。。。。。。。。。。。。。。。。。。。。。。。。。。。。。。。。。。。。。。。。
如果一部恐怖片能让观众看完之后都久久不能平静,甚至连过几天,脑海中还不时地回忆起影片中的某些片段,我认为,这才算是一部真正意义的恐怖片。
恐怖片无非是由外在的恐怖、血腥甚至恶心的镜头和内在的惊悚的剧情所构成,按照上述三点,这部影片并没有让我觉得恐怖到我,那些杀人的镜头以及血浆四溅也没有恶心到我,总觉得这部电影没有太大的震撼力,也许是我恐怖片看得太多了。
在这里,我想推荐一部我个人认为非常恐怖的电影《解剖》,这部电影拍得非常逼真、现实、有意义,甚至值得深思。
直到现在,我脑海中还时不时地会出现该影片中的某些片段,真的是一部很出色的恐怖电影。
我喜欢这种剧情,虽然在设计上有很多bug,但是还是值得一看的,不过不喜欢血腥的就最好别看了,看了难受(╯﹏╰)
我想知道那辆奥迪车是什么年代的?
雪铁龙的标志在这里好帅啊、有木有?
如果这不是分裂症、屠杀者真的存在,你是女主角躲在床底下就不出来了有木有?
亚历山大wcnm啊啊啊啊呜呜呜 我全程像那个张大嘴的熊猫头一样看完了(而且我试了试我的嘴里塞不下拳头)。
看完这个之后,感觉戛纳cult片真的是一脉相承啊。
而且这部片子有一个好的地方,每往下看都能看出一些新东西,像是能看透导演但导演又总是稍微地比你高了一步。
比如开场玛丽看到艾莉西亚裸体后自慰那一段,一开始以为是导演恶趣味的给电影增加黄暴元素,看到后面玛丽始终想拯救艾莉西亚的时候“发现”是导演设置桥段暗示是因为玛丽对她的爱才坚持下来,然后再看下去就知道这是个多病态的爱了。
玛丽在最后以本体人格出现的时候,跟艾莉西亚说“je suis ton ami”,法语是分阴阳性的,这里的ami(朋友)是阳性,也就是说她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其实是男性,但是本体人格是一个声音甜美身材又还不错的女的,所以在她分裂想象的人格里雄性的因素都加强了,壮硕的身材、粗重的声音、粗暴的kou交、雄性凝视等等。
西方近现代文艺作品中对于变态人物的构建几乎无一不是依附于精神分析的那些东西,这里也差不多,对于本体的自卑心与认同排拒、病态依恋还有最简单的人格分裂。
再说说为啥说戛纳cult片一脉相承,不胜枚举。
比如,除了前面涉及到的一些点之外,我个人觉得《钛》中对于金属材质的注视与强调、如同机油一样的血液、女主男化形象,灵感来源很可能与本片高度相关。
另外,古今中外,苞米地都是个瘆人的故事背景地点,但是能把苞米地拍得这么有艺术感和审美感的却是不多。
单单几场的用光还有配乐,就让我感觉咱们guo家要能拍出这么有审美积淀的可是还要很长时间。
其实我觉得咱们现在的创作者除了那波文化素质不高的就还有一波拧巴的,比较愤青那种,其实他们是能分得出好坏的,有可能做出好的来,但是他们对于向市场提供什么仍存在困惑,并且大部分比较边缘。
手法有些老套。
很多要素让人联想到经典恐怖路数,虽然没有出什么新意,但是它忠于经典的保守风格也有一种古典的舒服。
在这种处理上没有做作的痕迹也是一个成功。
我觉得从一开始到真相大白之前,无论情节镜头和节奏,都非常的好,在艾里克斯家中的杀人场面,即干脆又自然,情节也交待得一干二净。
我觉得恐怖片在一开头开诚布公的要比卖关子来的高明的多。
它没有什么秘密,它直接告诉你,两个女孩,一家人,一个入侵的杀人狂。
没有别的可深究的了,攻击,或者逃跑吧。
杀人的方式也非常自然,古典的割手掌、割喉、斩首,用的工具是普通的菜刀、家里的橱柜……以至于电影接近尾声突然出现把电锯时,我失望的一下子泄了气。
让人泄气的不止是那把电锯,还有突如其来的真相大白,啊,原来玛丽是精神分裂者,杀人狂是她的幻觉,原来她爱着艾利克斯,为了得到她而杀死一切造成阻碍的人。
原来电影开始时的坦白不过是障眼术,其实是一部委婉的有蹊跷的片子。
它沿着古典的明亮的道路走着走着,突然拐向心理悬疑的幽境,使自己披上了流行的外衣,这么做的结果使得片子断成两截,到最后的吻简直有日韩恐怖片的影子了,温暖的,纠缠后的女人的占有欲。
我不是反对心理悬疑片,只是为一部眼看着要成为圆满的、经典的恐怖片自己搅了自己的前程而感到可惜。
我是多么希望在一片心理学衍生物的恐怖之海里有一朵唯美的、纯洁的经典恐怖片的浪花。
再转一个我觉得不错的影评吧:《高压电》:“持续六十分钟性高潮”的恐怖片近两年还没有哪部欧洲恐怖电影是像《高压电》(Haute tension,又名《爱定你杀定你》)这样,在比美国所有的类型恐怖片还要血腥和暴力的同时,影片本身还弥漫了一种独特的欧洲风味。
影片刺激的不仅是观众的视听感官,还更通过一种最极致和残酷的方式来表达了影片创作者对人性与性爱两者关系的看法。
这部制作于2003年的法国电影,200多万欧元的制作成本谈不上大制作,故事并不复杂,表面上看甚至可以说是单线索的。
两个大学女生,玛丽和艾里克斯一起开车到乡下艾里克斯父母家度假,深夜一个神秘杀手开卡车出现在艾里克斯家门口,用最残忍的方式残沙了艾里克斯的父亲、母亲、儿子,甚至家里的宠物犬,艾里克斯却被单独捆绑和囚禁起来。
而被惊醒的玛丽在目睹了一桩桩的惨剧之后,在狭小的空间内一直试图躲避着杀手,并试图营救被杀手开车带走的好友艾里克斯。
玛丽能救出她的好友吗?
还是这一切并不是观众想象的那样?
影片剧烈的血腥镜头和暴力场面让这部影片在今年六月北美上映的时候被MPAA评为NC-17级,影片中的确不乏断头、割喉、电锯将人切得粉碎的镜头。
但其实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其实并不只是这些。
《高压电》其实是借用了《德州链锯杀人狂》《万圣节》这样的经典恐怖杀手电影的风格元素,同时又使用了类似《第六感》《小岛惊魂》的“沙马基兰式”(因这位印度裔的美国导演拍摄了一系列如《第六感》《天兆》《灵异村》这样类似叙事模式的惊险电影而得此名)叙事方式,即在影片最后十分钟给观众一个完全颠覆性的故事转折,彻底让观众巴不得把刚才过去的一个多小时画面用最快速度在内心闪回一遍,获得视听和内心的双重快感。
《高压电》的故事中玛丽这一人物的设置,其实和美国《致命ID》《搏击俱乐部》有惊人类似之处,都是人物的多重人格成为全片最大的叙事转折。
《高压电》在影片最后十分钟,就像《搏击俱乐部》一样,让观众通过监视录像机看到,其实杀手和玛丽是同一个人。
而诱发出玛丽另一暴力人格其实就是玛丽对艾里克斯的迷恋,在影片前二十五分钟异常平静的叙事里,导演就铺垫的种种玛丽迷恋艾里克斯的细节。
正是这种想得,又很难得到的同性之爱,最终让玛丽最终人格分裂,并亲手毁灭掉了她自己认为的一切阻碍。
而且玛丽自身的两种分裂的人格之间相互争斗,并且玛丽希望自己能在最危难的时候解救艾里克斯,而彻底满足自己对对方的占有欲。
本文前面看似夸大的标题,其实看完全片发现其实并不为过。
影片中,当晚入夜,玛丽在偷看艾里克斯洗澡后,寂寞一人回到房间,痴痴想念自己心中的爱人,忍不住开始自慰,在自我陶醉即将高潮的时候,却突然被闯入的杀手打断。
所以,由此的确可以说,此后整夜杀戮的血腥梦魇其实就是玛丽沉湎于自己性爱幻想不停歇的高潮阶段,只是将生殖的快感化成人性最原始的暴力。
正是创作者这种具有创意性的寓意转换,让这样一部像美国经典恐怖片致敬的欧洲电影不落俗套,出人意表。
所以称其为“持续六十分钟性高潮”的恐怖电影,其实贴切得很。
这样一部具有成为经典潜在可能性的欧洲恐怖电影,过去两年中轻松发行了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商业成绩。
而恐怖惊悚片,特别是以年轻人为主人公的此类题材电影,不仅在欧洲,在北美好莱坞都是市场上份额很大的一部分。
特别是最近两年,以好莱坞为例,惊险恐怖片屡屡成为票房收益大户,或许有的单看票房直接数字并不见得过亿的“重磅炸弹”电影,但从投入产出收益比来说,此类电影却是排在最前面的。
单看今年好莱坞,从一月份至今,在所有北美地区每周末票房排行首位的电影中,此类恐怖片就大致在十部左右,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而且这部《高压电》今年六月终于在美国全线上映时,首映周末竟然争取到了1300多块银幕,这对于一部NC-17级别的电影来说,已经是可以称得上是令人吃惊的发行规模了。
好莱坞或者是全世界的片商为什么对恐怖片如此热衷?
当然,基本上所有人都有被惊吓或被刺激的内心潜在欲望,恐怖电影是一个最好的心情情感释放和放松的渠道。
但说到根本,主流电影这玩意儿终究还是一本商业经,片商的选择永远把利益摆放在第一位。
比如《高压电》这样的恐怖暴力电影,首先是作为电影消费主体的年轻人最趋之若骛的商业电影类型之一,它温情浪漫电影一样,都是年轻人谈恋爱、消磨周末时光最好的选择;其次,这样充满暴力画面的恐怖电影是很难像其他电影一样直接在电视网上播出,即使播出也会被删减的风味全无,所以这也促使了更多观众只能进影院去享受真正的恐怖;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过去几年里,全世界DVD音像市场急剧扩张,很多电影都是DVD收入超过的影片票房收入,恐怖片就是首当其冲,加上前面两点原因,恐怖类型影片的DVD也是音像市场上最热销的品种。
所以,相信在未来的几年中,对《高压电》这样的恐怖片的消费热潮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而且,不管这恐怖是来自欧洲的,还是来自美国的,人们对受惊吓的渴求本质上都没有什么区别。
刺激
猜到了。。。
高潮迭起手淫时 月黑风高杀人夜
①女生A带闺蜜回家度假却遇到变态杀人狂屠杀A全家而且A也被绑走,闺蜜侥幸逃脱后与变态杀人狂斗智斗勇并最终干掉他——然后反转,变态杀人狂是女主的人格分裂!最后闺蜜侥幸从A(变态杀人狂)手里逃脱。②有几段非常血腥暴力(以断头口交、抽屉柜切头、喉咙被切开、电锯砍人鲜血四溅等);大量运用低调打光;女主和“变态杀人狂”分别在加油站和丛林的两段斗智斗勇处理(剪辑调度等)地很好。③第三幕强行转折说是人格分裂直接导致整个剧本都变得ridiculous。
马勒戈壁,吓死爹了!过度手淫,会人格分裂。。欲要杀人,请先手淫。。
这是我看过的最生硬的精神分裂,前面也没有什么铺垫……实在是有点莫名其妙。一个人再怎么精神分裂怎么也没法开两辆车吧。简直太失败了,就这个结局完全吧片子毁了,毫无逻辑可言了。
朋友他妈死了那一刻:WHY!!!?我就知道他妈的果然是精神分裂!!!
影片最大卖点,既叙事取巧又容易讨骂,但好在导演狡猾地选定恐怖片作为载体,而众所周知恐怖片是所有涉暴类型中最容易对逻辑争议中止怀疑的,因为总能提供强烈视觉刺激安抚你可能产生的不满或倦怠,而普通写实性惊悚悬念片做不到这点,一旦故事逻辑遭到抵触,便几乎一无是处……三星半。
一部无法自圆其说的血浆片
这电影的名字 还不是一般的多
二百五
好“虐心”的结局啊……原来是LES片。
导演挖了一个大坑,并且毫不关心如何填上它,这一切都让人怀疑导演是不是被高压电给电傻了。
Cult是Cult得很好看,但漏洞也太多了点吧?
呃……所以这是自X出幻觉了?剧情太过混乱,真的没传言中那么神~
够味,意外结局。
剧情太单薄。情节经不起推敲。导演想玩一个出其不意的结局,没想到弄巧成拙,让我觉得这片子很可笑。
过分高估了~
爱你爱到杀死你!
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