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捧红陈导儿子陈飞宇也不能这样吧,孙醒都被演成超级赛亚人了,怎么都不会死。
剧情很多硬伤,唐和黄公公的演技完全不入流。
战争是残酷的,不是应该被歌颂的,要警醒战争。
最后,坚决反对陈导再次导演这种类型的骗子,他只是个商人,贩卖爱国主义的人都是有罪的。
很喜欢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所以坚决不允许商人们贩卖我们对于志愿军战士们的敬仰。
太难看了!
一路突突突𠳐𠳐𠳐画面挺好情节很烂!
不知道为什么人物说话老是拍转圈圈的 看得我头晕😵💫把霉菌塑造得太傻太弱太自大了!
这种有教育意义的片给小朋友们看了他们会以为这段艰难时光不过如此吧。
明明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战役。
先烈们不畏艰难困苦,英勇顽强舍生忘死,被拍成个爽片一样。
很恼阿瑟演技好烂镜头好多。。。
多到让人不适。。。。
每次一看到他就出戏,前半段的演得跟在拍偶像剧一样。
后期又跟超级英雄一样,怎么都打不死,三个人立flag那里厅里就有人说不会他们三个就剩阿瑟了吧,结果整个三连就剩他一个,好多人都被气笑了,我还是第一次这么希望一个角色下线。。。
唉感觉好多情节都没讲清楚,但是时长两个多小时,不知道为什么要加那么多水时长的画面。
电影里大部分演员演技都挺好的,能看得进去,不枯燥;最后联合国那里的蒙太奇手法有点意思,zzy很美。
如果没有阿瑟电影可以给5分。。。。
周末闲来无事,去看了《雄兵出击》观影过程如芒在背如鲠在喉,根本无法坚持看完。
前面的文戏不予评论,一开始打仗就进入了主创的幻想时间。
1,一开始有一场美军机越过边境线轰炸我国百姓的戏,作为我国出兵朝鲜的正当性本来很有必要的,但却拍得非常滑稽。
轰炸机刚出现,就有个兵跑过来说“美机在麦田里扔了燃烧弹,快去救老乡”于是几个主要演员就跑到麦田里救百姓去了。
等他们到了,轰炸戏才开始,天上一边炸,地上一边救,那个英勇无畏啊。
问题在于你们怎么和美机一同到达的?
我记得那个报信的不是说“扔了燃烧弹”么?
那救援到达的时候难道不应该是一片火海才对么?
怎么感觉你们和美机是一同赶到的,美机这是空中盘旋等你们了,还是你们事先知道轰炸地点?
如果说前面这场戏是为了表现志愿军和百姓心连心,对前后逻辑性做出了些妥协,那么后面的戏就毫无逻辑了。
2,时间线推进到1950年10月19日夜第一批志愿军准备入朝,剧情交代志愿军对鸭绿江对面的情况一无所知。
然后主创的神操作开始了,彭老总为了了解对面的情况,决定第一个入朝……你没看错,是第一个,不是第一批。
辛柏青(演员)劝说无果之后,让人换上缴获的美军军服,带着无线电跟上彭总,于是接下来——他们跟丢了……一个深入敌后的指挥员居然不知道自己的司机会朝鲜语这种细节我都懒得吐槽了,问题在于你们来干嘛来了。
接下来有两场戏,表现了从中央到一线部队,没有人知道彭总去哪了。
(爸爸去哪了?
主创也不知道啊!
)一个几十万部队的总指挥,身先士卒跑到敌占区去了解情况,干起了侦察兵的活儿,然后失联了……不是,您主角光环加身我可以理解,问题是怎么了解情况?
开天眼么?
了解完情况怎么指挥?
飞鸽传书么?
万幸其他人会听声辩位,很快找到了老总,否则这场战争很有可能因为总司令的意外失踪提前结束了。
3,志愿军接到过江命令之后击了个掌,高呼“同生共死”这时候不是应该去布置任务,交代注意事项,检查装备,核对时间么?
怎么感觉你们是准备去打群架?
4,好不容易过江了,乱套了,全乱套了。
不是志愿军未能赶到指定地点作战计划乱套了,而是主创脑子全乱套了。
说354团准备在两水洞伏击南韩部队,距离不远处是118师的团部,354团决定把敌人的炮兵放过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炮兵会走在整个部队的前面,我也不懂,也不敢问)先消灭后面的步兵。
此时电台联络不上师部,然后就乱套了。
先说两水洞这边,伏击就是放一排迫击炮,然后伏击部队跑去跟对方近身肉搏……我不太清楚,是冲锋枪的射程不足十米吗?
为什么伏击战要大声喊杀,然后冲过去和敌人脸贴脸对射?
迫击炮阵地也是个笑话,炮兵们人挤人扎成一堆,彼此之间零距离,你们是觉得片场太冷了凑一起放炮仗取暖是吧?
师部这边就更搞笑了。
前面有个通讯营长问师长“我们是什么任务”师长告诉他保护好电台,他还老大不乐意,师长问他说“你们通讯兵很能打么”然后被偷袭了,他来一句“我们通讯兵很能打的。
”还他娘首尾呼应上了。
请问部队各部不应该是各司其职么?
当兵的都很能打,那一开战什么侦察兵炮兵警卫营炊事班都往前冲好了,反正你们很能打的。
接下来354团放过去的炮兵,就这么悠哉游哉的晃悠到了师部。
Excuse me?
炮兵的耳朵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你们后军被袭击了,迫击炮都炸上天了,你们没听到吗?
Forgive me!
师部方圆五百米之内都不允许站个哨兵是吧,非要等到敌军跑到面前了,都大眼瞪小眼了,才站在房顶上高呼“有敌军有敌军!
”我记得在两水洞伏击敌军是师部下的命令,你们是知道附近有敌军的啊。
没理由知道今天有接待工作,因为大门口的同事没来电话通知,我就在家睡觉吧?
然后这场笑不活的山坡攻防战就开始了。
那个场面之小哟,你都怀疑剧组租不起那片空地。
双方就在几十米的范围内互射,超过一百米的那就属于超视距了。
射着射着,南朝鲜兵想起我们是炮兵啊,应该用炮啊。
于是推着几门炮来到了山坡下。
百八十米的距离,用炮……你们都不怕炸下来的石头把你们埋了。
另一边也搞笑,身中数枪顽强作战,慢镜头倒地都是常规操作,就不说了。
一个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士兵,不会开巴图鲁的保险……哦,他是通讯营新兵,新兵不会用巴图鲁很合理……吧但师长不是让你们保护好电台么?
警卫营的任务是保卫首长,所以要突围出去打反击……这部片耗资多少个亿,为什么不能从这么多个亿里抠个百八十万的请两个军事顾问呢,哪怕请个军事爱好者也成啊。
前段时间看了《奥本海默》,同样是“主旋律影片”很难想象这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
现在号召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然而占据文创主要位置的那些人却只能“编好中式幻想”可悲可叹啊。
如题,这个代表什么我到现在想不出个所以然,我看了电影的同事也是满脸迷惑不明所以,主打国内市场主旋律抗美援朝的宣传海报内容居然是诡异的小丑装扮,你不会觉得中国观众明白小丑的意义吧?
你不会觉得用这张海报走出国门很幽默吧?
你的目标观众是谁?
你在影射谁?
把这个搞明白了一切都可以心平气和,否则,你也不会心疼我这一张电影票。
评论区所谓解释我看到了,但更加恶心。
如果你想用一张图片表达一个人被旧社会压迫为求生存迫不得已,即使用小丑的妆造也非常容易。
阴暗的场景,凌乱的服饰,夸张的小丑,卑微的站姿,赤脚踏泥尘,随便一句文艺的过往,都能让人共情旧社会逼人为鬼的压迫。
看看这个呢?
白衣一尘不染,沐浴阳光之下,表情看不出任何不满,左上角大书三个字“志愿军”,你告诉我这诡异东西跟志愿军有什么关系?
按这个手法你是不是可以做一张海报,上半部分小男孩暴走,下半部分珍珠港,中间四个大字“日美亲善”象征坚不可摧的父慈子孝?
这种照片拍的好是常态,拍不好是水平有限,拍成这个德行就是态度问题了。
我现在感觉自己已经比较宽容,但是两件事依旧不容诋毁,一是抗日战争二是抗美援朝,海报侮辱了战争,所谓的官方解释进一步试图侮辱观众智商,一股子李宁牌太君帽子科普历史由来上位者的优越感。
回来复盘下,先来一张争议照片试水,引起公愤了强行解释悲情,雇一群水军拼命洗地带节奏,主旋律上价值对观众降维打击,一套连招行云流水,互联网流量经济属实玩明白了。
收起你们所谓的官方吧,是非对错观众自会判断,而票房,就是最简单的投票。
《志愿军:雄兵出击》跟《长津湖》称得是卧龙凤雏。
真的一点不想体谅。
更坚定一点就是上了年纪就别想拍史诗了,玩儿不转工业化,细节也无暇兼顾,真叫个左支右绌。
为了赶档期镜头都没理顺,剪得乱七八糟。
开场第一组剪切转场就看了我一脸懵。
演员表演没人指导,真是咔咔甩一顿血浆就尬演啊,尹昉真给我看笑了,我真对不起先烈。
插个刀片又站起来了?
是废片剪进来了?
那个尖嘴猴腮的宝贝导演儿子,真辣眼睛啊。
还要加多少戏?
你确定他入戏一点了?
对志愿军战士的角色有一点身份认同吗?
战斗戏还是电视剧水准的调度,就是火力plus。
(别说,我这还真冤枉埋汰了电视剧,事实上是剧版《冰雪尖刀连》 不管文武戏都吊打《长津湖》,你敢信?
)什么是战争史诗?
怎么用电影拍全景式?
显然陈凯歌都没想明白这些就赶鸭子上架啊。
就是生硬切视角,字幕沙盘都搬出来,拜托,观众为什么不去看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比你拍得好多了,清晰多了好么。
什么也想包罗没一样拍好的,拍毛岸英牺牲,彭总喊人就是等导演喊开机开喊是吧,没一点感染力。
演员和戏是真的逊,白瞎了这么多好演员。
本来对王砚辉的彭总还有点期待,结果真是毫无发挥。
王挺演完韩先楚又来演邓华,赵波演的梁大牙多好,这又演邓岳,而且用力方式都一模一样,真叫个出戏。
小人物全是玩儿尬的,杨三弟和他的通讯排长,还能再套路点吗。
主角李默尹就是个神串场打酱油的?
从总理彭总到副司令师长团长副连长都能叙情打哈哈,跑得了通讯指挥得迫击炮扛得起巴祖卡的超级老兵?
全片拍得最好的也就对决定是否入朝伟人决策的描写,的确用简单而有力的陈述,让人明白为什么要打这场仗。
对战斗的表现里,就两水洞放过的南韩炮兵中队和118师指挥部通讯排贴脸遭遇,这段比较冷门又有戏剧性。
在今天,拍这样一套三部曲,出发点是什么?
我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思回顾这一段历史这一场战争?
就只为给中国影市添一套商业大片儿?
我觉得从这部电影我看不到出品方主创们似乎有思考这个问题。
而更像是看到拿下100亿的《长津湖》,要赶趟捞一把。
你拍《冬与狮》,我就拍《战与祀》,都是兰晓龙是吧。
这里面或许有凯歌导演拍战争大片儿的一点儿夙愿。
但显然他也只是赶鸭子上架的一环。
真的是好看到哭。
这才是好戏,这才是值得买票的电影。
世界各有话术,但公理始终是客观的存在。
这个电影即便最终票房失利,也终将和它呈现的一样,终将是铮铮铁骨钢铁意志的存在。
之前《长》《水》还有人说陈凯歌沾了其他两位的光,而今他一人再挑三部《志愿军》一览众山小游刃有余。
看完半天情绪出不来,就是荡气回肠就是可歌可泣。
真不知道平时厉害了的山呼海啸都去了旅游还是在睡觉,该你真正振臂高呼的时候你叫不醒。
没有价值判断的能力也就算了,只希望虚伪的人不要太多。
转——和《长津湖》、《水门桥》相比,艺术上要高出太多。
很惊诧于陈凯歌对志愿军精神的理解……电影看到我泪如泉涌……——论人文情怀,论学院派术业专攻,永远理解凯歌挺凯歌。
能叫人酣畅淋漓泪目一场的电影,才值得买票进场。
让凯歌论票房是无辜的,人云亦云自以为聪明其实俗不可耐的喷子太多。
金字塔尖的受众比塔底的少也正常,世界毕竟是芸芸众生的世界。
还是烟火气的冯小刚看的明白:“凯爷最适合呆的地方就是象牙塔,每个民族,都会有这么两三位爷,国家再穷也得养着。
任务单纯,只有一项,要拍就得拍对本民族极具认识价值的史诗,根本就用不着考虑娱乐性,越深刻越有认识价值。
观众也是研究民族心灵史的少数学者群体,其他人爱看不看,反正也没打算从你们兜里把钱收回来。
这样的一位爷,你劝他平易近人就等于是害了他。
”所以,70多的陈凯歌拍志愿军这种本民族极具认识价值的史诗了,直抒胸臆,不再《边走边唱》《无极》的隐喻与象征让人看不懂,不再《道士下山》讨好式的道理喂养怕人不懂。
甚至正在路演力挽志愿军票房的他,更是处处“平易近人”。
其实,《妖猫传》的他已经彻底妥协,他用消失自己灵气与豪气的代价,来让别人看得懂。
只是馒头血案的全民恶搞早已让他回天无力。
和芸芸众生格格不入的是他的高贵出身和文人情怀。
知识分子的可笑与可悲,几千年都是宿命。
据说当年《黄土地》陈凯歌看着头顶一片蓝天突然对大他2岁的张艺谋说,咱们同学中,有一点属你最强烈——心比天高。
心比天高又出身卑微的张艺谋一直用猛力,《戛纳往事》:“张艺谋似乎被一种巴洛克式的眩晕所擒服,眩晕的强劲程度,或多或少和预算的增加成正比。
太多的美扼杀了美,而且不可避免地伤害了真实感,淹没了生命。
但张艺谋不以为意,他所着迷的,是华丽壮观,是仪式化,是千变万化。
”近年实现四化的他,急功近利的高产中,又开始从大场面的眩晕感走向小品的抖机灵。
形式变了,依然形式主义。
他的偶像高仓健看的明白:“作为一个国际导演,你要坚持自己内心对艺术的选择,不要被制片人束缚和控制。
”高仓健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看看人家陈凯歌所坚持的内心,终究也不过是泥潭。
感动的是历史真实,而非电影。
作为志愿军后代以及《长津湖》审过剧本的咱,对陈的作品本不抱期望。
影片是又三部曲首部,所以《雄兵出击》才是破题。
笔墨花在领导人战前定下决心和跨过鸭绿江首战、三十八军“万岁军”由来及松骨峰战斗上。
能感觉某些点是专家们刻意要求也着重纠正了的,比如指战员们称呼“同志们!
”战争场面比《长津湖》稍微好些没有武侠感,表现了舍生忘死。
但人员还是密集,白刃战居多。
王骁的梁兴初和黄晓明的江潮不错。
其他角色僵化,领导人更是套路化。
很多场景没有展开。
但的确塞不下了。
至于电影手法谈不上。
《上甘岭》那种再难回。
全程真是如坐针毡,如果说入朝作战前还有一些信息密度能让人了解下去的话,入朝作战后真的一分钟不能忍,全程叙事混乱,所有人好像打了鸡血一样,好像志愿军都是NPC,完全没有作为人类的情绪。
长津湖虽然够烂,但至少场面够大,简直刷新战争烂片记录!
也刷新陈凯歌烂片记录!
究其原因,我有理由相信导演可能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表达的东西,才能拍出如此夸张的烂片
刚看完,推荐去看。
在创作方向上,电影完全没有任何歪屁股,把我们为什么必须要打这一战说得明明白白。
也把我们的将帅们的压力,我们战士的牺牲说得很清楚。
看电影的时候,几次都忍不住落泪,就想着为什么我们没有坦克没有飞机。
要是那个时候,我们也有飞机也有坦克,该有多好啊。
这部电影开头就说清楚了,自立是需要代价的,那一代前辈们为了不让后人来付出这个代价,所以“一身血,两脚泥”的他们,替我们来付出。
所以,新中国的领导人们,虽然百般纠结,在求助无缘的情况下,但还是下决心靠我们自己给自己争取地位。
本来就是没有什么救世主,我们只能靠自己的双脚站立。
所以,那么多战士,参加过红军、参加过八路军,走过抗日战争,走过了解放战争,刚刚看到新中国的好日子,却牺牲在异国的土地上。
电影选取了几个经典战役,用军事地图的方式解释战场上各方部队的位置和局势。
即便是对那段历史不清楚的观众也可以看的明明白白。
主创团队的态度很坦然,我们的弱势不回避,我们的精神和斗志、我们能战胜、能让敌人溃败的根本原因也完全展示出来。
陈凯歌的审美是真的可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的那一段,我们的战士走在江桥上,桥下流淌的不是江水,而是燃烧的火焰。
那是我们的斗志和战意。
这个电影里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整部电影很明确是一个群像戏。
战士们都是有名有姓真实存在的人,一个一个生动的面孔,出现在大荧幕上又次第的消逝。
这些演员们基本上做到了把自己隐藏起来,而把那些战士们鲜活的展示出来。
也说清楚了,战争是残酷的,是需要用战士的血肉和生命去付出的。
白天看这个电影的宣传片里有一组镜头,是陈凯歌给演员们讲戏,他说了一句话,他指着天空说,我们的志愿军们,他们还在,他们还在看着我们。
当时听到那句话的时候,我就难受的不行。
晚上看电影的时候看到那些战斗中的子弟兵们,真的是心里太难受了。
他们若是英灵还在,看到现在的我们,不知道会是什么心情。
或许,会骄傲和欣慰吧。
看完电影之后,我相信这个电影的拍摄是真的有在很严肃的创作了。
是真的有很认真的想把这次战争的过程认认真真的记录下来,留下我们这一代人对这场战争的理解。
当然,电影在一些细节上还是有改善的余地的。
但是在整个作品创作大方向没有问题的前提下,我个人可以接受这些不完美。
国庆节就要看主旋律电影嘛 《志愿军》的台词和镜头语言都很凯歌,景别和视角转换太快,但是因为是战争片,切太快也蛮符合节奏要求的。
和同为纪念抗美援朝的影片《长津湖》是同一个作家写的,但不是同一个编剧改编的。
影片为了凸显战争细节,节奏有些拖沓。
但是据说《志愿军》系列有三部,还是浅浅期待接下来两部能把事情叙述完整。
影片开头段视角转化地非常舒服,没有任何旁白,纯靠人物的对话来推进故事节奏,观感很不错。
影片还有一个特殊的叙事角度,是中华共和国中国人民政府参加联合国会议。
这是我作为理科生且没有特意了解过这段经历的人,第一次了解到外交部在抗美援朝战役中起到的作用。
联合国大会代表举手和战场上三连存活的战士们举手,两个角度遥遥呼应,让人流泪。
但影片叙述角度太多,显得有点杂乱。
还好整部影片是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不然像我这种历史的门外汉就有点看不明白了。
不得不提一下我们的白月光毛岸英同志。
每一次看关于抗美援朝的影片都会被毛岸英的故事感动到。
《长津湖》里黄轩饰演的毛岸英出场时间不长,但意义重大,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志愿军》里魏大勋饰演的毛岸英戏份多了点,给人感觉就是清风明月,纯粹的白月光。
他也是整部电影第一个爆哭泪点(是我泪点不包括其他人),让人不由得为了他的经历而痛心。
炮火无情人有情。
恨死南韩和老美啦。
中国导演拍战争片只会全方位多角度拍我们的兵怎么花式牺牲的,尤其是松骨峰战役,被虐了半个多小时,一句话增援来了美军就认输撤退了??? 想通过这电影了解抗美援朝历史和战争史完全是徒劳,这段历史需要一个更好的导演,陈凯歌肯定是不行,带着陈飞宇滚犊子吧。
咋说呢,就是为了捧阿瑟太子呗,三连打的那么惨烈,最后就他这个副连长没受什么伤,这不是主角光环是什么!反正我二刷过了,为了看最后的张颂文和居老师,为了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们!
其实近两年看了很多主旋律电影,本来不想再看的,但还是鬼使神差地来了,全片血脉喷张,从头紧张到尾,后半部战场快把我看吐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千万不要再打仗了。在这样一部战争片里面出现了一束温柔的白月光,魏大勋出现的时候好像一切都安静了,到散场我还忘不了他隔窗看向父亲的眼神,和他对着杨三弟的笑容,唏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总算有一部及格的电影了,确实是简介里说的全景式展现,尊重了史实,第一部从仁川登陆一直讲到第二次战役结束,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在电影里展现出来了,前半小时的文戏是整部电影里最好的一段了,没犯政治错误,但也只是及格,高度远不及李延年。但是后面的战争戏还是拉跨,场景调度、道具布景、音效处理等等都很拉跨,还不如金刚川;如果说水门桥拍的是武侠桥段,那这部片子就是村口械斗了,道具组能不能用点心啊,坦克的炮管都直晃悠,还有陈凯歌能不能让你儿子似一似,端着轻机枪就以一敌百往前冲,强行加戏活到最后。比较好的是电影里38军这条线头尾闭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又有艺术加工,最后彭总的嘉奖电报也是加分点。总的来说是一部及格的主旋律电影,可看
第4233-1.战斗场面轰隆隆,有几次想静下来。想想《上甘岭》中传递一个苹果唱一条大河比频繁的咣咣咣感触深。2.熟悉的演员众多,导致整体太像演的了。去掉战斗场面就是《建g大y》模式,前半程光认演员玩了。张子枫和王传君角色去掉更好。3.导演的儿子就是死不了,不知道这样安排会让儿子挨骂吗?姑且相信陈导是聪明人,也许只缘身在此山中吧。4.最后联合国和战场两幕交叉那段节奏还行,情绪往上堆的手法娴熟使得影片并非一无是处。但对于拍出《霸王别姬》导演只能算吉光片羽。6.这几年陈导多展现大制作掌控能力+追求高票房,向钱看不只是导演本身的原因了,全球情况都差不多。7.这种题材偶尔能感动我的不是影片画面,而是脑袋里想象出的当年那些人那种精神,影片是必要的联想途径。
这类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提醒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时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奋起反抗才是中国人的本色!
没人敢在前线对彭老总面前掏枪,关键是因为害怕牺牲更多人?准备结实了再去打仗?扯啥蛋呢?
最可爱的人
凯歌导演拍的太敷衍了,像一支献礼纪录片。没有细节,不细腻。一直在走马观花。可惜这么多演员了,以后不要再拍了。他儿子也特别让人出戏。一星给大勋。
三星,多加一星是因为纵向对比这几年的同题材或是横向对比国庆档的其他对手,还是这部电影像话点。抗美援朝的题材连着上了四年,到头来还是证明了战争片还是慢工出细活管用,高层视角得到了更多银幕时间摆清参展的前因后果,之前作品中完全失踪的南北朝鲜军终于有了出场机会,战士作为人也会经历情感动荡和PTSD,敌我双方互有长短和攻守进退,对手不再是形象稀薄的出气筒符号角色,之前希望看到的情节大都有补全。制作上总算是摆脱了前几部同题材作品中挥之不去的赶工痕迹和粗制滥造感以及几大导演的风格经过杂糅和冲突后留下的割裂色彩。
“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是刊登你的作品导致本刊印数上升,就不能是其他人写得好?”一怒之下,郑渊洁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办一本杂志,专门刊登我自己的作品! 陈导这是要证明长津湖的成功是靠自己的号召力
王砚辉的彭总演得太好了,太入味儿了,截止目前所有彭总之最佳。从表演上说,他的爆发是压抑着的爆发,所谓“亢龙有悔”,丁勇岱版差一点儿就差在这。听闻梁兴初说明原因那里,彭总表情瞬间破防,那一瞬间的心底的柔软就出来了。收放自如,转换细腻,真好会演👍🏻
作为电影作品完成度还不错 节奏比较洗练 故事流畅度节奏音乐调度都在线 但无法深究 像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 一细想就有很多可笑的地方
怎么说呢?给三星嫌少,给四星又嫌多。这部电影在特效、质感上比长津湖要强,尤其是跨过鸭绿江的那个片段,桥下的火海片段感觉很好,战争场面看着也不错。但是多线并行的方式感觉并不合我胃口,场景多次切换影响我的观感,再加上开头碎片化地叙述历史,让我给这部电影减了一定的分数。顺便一说,竟然有朝鲜人和韩国人的片段,这个倒是有点意外。
挺好看的,刘秘书太儒雅了,他遇难那块儿是我看整部电影的第一个爆泪点🥹🥹🥹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节奏乱的一批,凯哥用一部部作品证明了《霸王别姬》不是他拍的。
很难得看到陈凯歌在自己的电影里不那么表现自己的风格。
有国才有家,新中国74岁啦!松骨山三连群像刻画令人印象深刻,前半段铺垫比较长,就是要大家明白这是一场不得不打的仗,即使双方实力悬殊。为最可爱的人致敬!这部电影很不陈凯歌,但陈飞宇的存在感又告诉我,确实是护犊子的。
“故意炸死人,再假惺惺道歉。要是你不接受道歉,就是你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七十年了,它们还在用这套,只是现在更表脸了,连道歉都省了!
战士们和外交官们的故事真不错,但通篇来看有PPT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