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提喻法

Synecdoche,提喻纽约,纽约浮世绘(台),纽约剧中剧(台),脑作大业(港),解构纽约

主演: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凯瑟琳·基纳,莎迪·高德斯坦,汤姆·诺南,皮特·弗雷德曼,乔什·帕斯,丹尼尔·伦敦,罗伯特·席伊,米歇尔·威廉姆斯,斯蒂芬·阿德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08

《纽约提喻法》剧照

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2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3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4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5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6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3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4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5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6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7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8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9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20

《纽约提喻法》剧情介绍

纽约提喻法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9月,伴随着秋天到来的,似乎还有戏剧导演凯顿(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饰)的孤独,因一次意外的受伤,凯顿陷入了无休止的诊疗,不停拜访各专业医生;另一方面,创作微缩油画的妻子阿黛尔(凯瑟琳·基纳 Catherine Keener 饰)和他日渐疏远,冷漠尴尬的家庭气氛加深了凯顿的自我怀疑,即便他的剧目获得巨大成功也不能掩盖这一切。凯顿与在剧场工作的女子以及一名女演员保持着暧昧关系,在妻子抛弃他之后,凯顿从这两个女人身上试图找到改善自我精神状态的可能性,然而他还是失败了。凯顿最后决定从戏剧中找到答案,他产生了一个庞杂的创作计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舞浪狂潮苹果核战记α烟波浩渺之相识决不饶恕爷爷25岁安多第一季爱欲焚身午夜惊梦六个气球对立面如果·爱一起在一起所爱隔山海探案拍档第三季末日危机:绝境求生浪漫七夕之疯狂搅局烟花星期三演绎屋Re:act天行者毕业第一年人设外卖店催眠似是而非的我们罪犯联盟第三季灵运当铺御赐小仵作二哥来了怎么办西洋古董洋果子店卓娅夏克的爱

《纽约提喻法》长篇影评

 1 ) 人生中,每个人都是主角

真实与幻想、人生与戏剧,一直以来都是电影喜欢探讨的主题,也是时常运用的手法。

然而,很少有导演会将这两组主题和手法,同时放在一部电影里,《纽约浮世绘》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在片中,主角专注地检查马桶中刚排出的粪便,这是其他电影不敢也不愿拍摄的真实;然而,片中人物买下一栋始终在燃烧的房子,并常年居住在其中,却又是如此的脱离现实。

身为导演的主角在电影中创作并排演一部戏剧时,这是人生与戏剧的交织,是剧中剧的展现;然而,当这部剧中剧的内容是演出这个导演在电影中的真实生活、而这导演的真实生活又因剧中剧的推演而有所变化时,万花筒内多次反射后的层层镜像,让我们模糊了人生与戏剧的界限。

《纽约浮世绘》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十大佳片,但不是很多观众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观看《纽约浮世绘》时,观众必须自己决定真实与幻想的切点,以及人生与戏剧的边界,这是现实生活的日常功课,却不是大多观众想在看电影时做的事。

凯登是一个舞台剧导演兼编剧,年届中年,身材发福,头发微秃。

凯登有个6岁的女儿,和从事绘画工作的妻子。

就像许多中年男子一样,凯登在工作上遇到瓶颈,和妻子的感情也日渐淡薄,更糟糕的是,凯登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凯登早晨刮胡子时,水龙头突然爆了,慌乱中,凯登划破了额头,并因此到医院治疗。

医生在为他缝线时,发现他的瞳孔无法收缩,因此建议他去看眼科。

而眼科医生在检查之后,又建议他去看神经科医生。

在这段时间里,凯登发现自己有血便和血尿,还有唾液分泌上的困难。

然而,妻子对他的这些症状并不很关心,还带着女儿离开去了柏林。

心理医师也对他的抱怨爱搭不理,反而是很热心的向凯登推销自己出版的书籍。

结果凯登就在妻儿离去不久后,发生严重的全身抽搐,必须报警求救。

凯登和剧院的售票小姐海瑟之间一直有种暧昧情绪。

当两人终于发展到上床的地步时,凯登却在床上哭了起来,哀怨自己与妻女的关系,以及自己快死这个事情。

结果凯登和海瑟的感情便无疾而终了。

后来海瑟搬进了间一直在燃烧的房子,还和住在地下室、原屋主的儿子结婚生子。

正当凯登失意绝望的时候,邮差送来了份邮件,通知他有某个基金会拨了一大笔钱,资助他推出新的戏码。

于是凯登下定决心,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创作出一部反映真实人生、足以流传后世的作品。

并且,在助理的建议下,凯登选定一个废弃的大型仓库,准备在里面排演一齣所有人都是主角、观众身在剧中的戏剧。

结果,这成了一部永远演不完的戏。

凯登在妻女离开后,从女儿的枕头下拿到了她的日记,当时女儿只有6岁。

女儿去了柏林后,就一直没有回纽约。

但这本日记却不断地补充内容,仿佛女儿始终在用这本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

透过阅读这本日记,凯登得以探知女儿的成长历程。

11岁时,女儿的照片被刊登在杂志上,裸露的身体上布满了纹身。

成年后,女儿在脱衣舞酒吧跳舞,隔着玻璃橱窗扭动身躯。

凯登试着找到女儿,但不是被阻隔在外,就是被视为陌路。

至于妻子,则是早已和其他人在一起,始终未曾联络。

凯登后来和剧组中的女演员艾莉森在一起。

凯登在被海瑟拒绝以后,就约了艾莉森,并在陪艾莉森参加她母亲的葬礼后,两人开始同居且生子。

每次在现场排戏时,凯登都会给各演员一张小纸条,然后让他们按着纸条上的指示自由发挥。

凯登觉得上帝就是用这种方式安排他的人生:一天一个指示,但最终目的不明。

就这样,十七年过去了,戏还是不停地排着。

期间,凯登的父亲过世了,女儿也过世了。

女儿患了重病,临终前要求见凯登一面。

凯登来了。

女儿由于在德国长大,只会说德语,因此两人必须戴着同步翻译机进行沟通。

在一连串的德语之后,凯登听懂了,原来女儿要求自己必须为抛弃妻女而道歉。

凯登试着解释自己并没有抛弃她,但是女儿根本听不进去。

不得已下,凯登顺应女儿的坚持恳请她原谅,但女儿最后竟回答说她实在无法原谅他,然后就撒手人寰了.....。

女儿死后,凯登试着联系前妻。

他找到了前妻的地址,并直接登门拜访。

正当他要敲门时,前妻门外的一个老人将房门钥匙给了他,因为那老人以为凯登是预定要来的打扫妇艾伦。

凯登承认自己是艾伦后,便开门进入前妻家中。

在里面他看到一张纸条,上面是前妻要求艾伦更换她和男友云雨后弄脏的床单。

于是凯登将床单换了,还将厕所刷洗的干干净净。

就这样,凯登常常到前妻家打扫,每次他来的时候,前妻不是不在,就是在洗澡。

但前妻总会将指示写在小纸条上。

直到最后,凯登留言表示了自己真实的身份,前妻也只是透过纸条回复,说家中有个橱柜,如果凯登愿意,可以住在里面,这样打扫更方便些。

海瑟回到凯登身边了。

一天海瑟突然打电话给凯登,表示自己需要一份工作,因为她的丈夫已经离开她了。

十多年前,当凯登开始筹备这齣戏时,曾希望海瑟能担任他的助理。

不过海瑟当时拒绝了,因为不想和凯登再有瓜葛。

如今海瑟想回来,助理的工作已经有艾莉森了,因此凯登只好请海瑟再次当售票员,虽然这戏要上演还遥遥无期。

不过,由于艾莉森后来为了剧中一个男演员离开了凯登,因此海瑟最终还是当上了凯登的助理,并和凯登重修旧好。

从前海瑟不要的位置,艾莉森占住了,如今却又归海瑟了。

好不容易,这戏有所进展了。

凯登要招聘演员在剧中扮演他自己。

一个叫做山米的人来应聘。

他说他跟踪凯登二十几年了,对凯登的一切了若指掌。

山米甚至可以在凯登开口前,准确地说出他想说的话。

毫无意外地,凯登敲定了由山米来扮演自己。

于是就看到山米所扮演的凯登在剧场里指挥着其他演员,而真实的凯登则跟在山米后面,细声地交代助理如何修改山米的演出方式和对白。

此外,也能时常看到凯登和海瑟坐在座位上,看着山米和扮演海瑟的女演员表演他们俩的真实生活。

凯登还需要增加一个角色,那就是在前妻家帮忙打扫的艾伦。

一个中年女演员来应征这个角色。

由于她之前有舞台表演的经验,因此凯登很快地决定由她来扮演艾伦。

这个扮演艾伦的女演员,后来还代替山米扮演凯登。

原来,山米在剧中扮演凯登,在剧外却和现实生活中的海瑟眉来眼去、约会频频。

无奈下,凯登也开始和扮演海瑟的女演员约会,还让她陪他参加自己母亲的葬礼。

两人甚至在葬礼结束后发生了关系。

然而,当凯登和海瑟就彼此之间的关系摊牌时,两人都选择了和对方在一起。

结果山米却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因此当着所有剧组人员的面前,从剧场的高处跳下自杀了。

这齣剧中剧的进度首次超过了现实生活,真实里的凯登开没死呢。

不得已下,凯登必须重新找人扮演自己。

此时演艾伦的女演员毛遂自荐了,她表示自己也很了解凯登,并举了例子。

凯登考虑了一下,同意了。

时间过得很快,大家都上了年纪,终于海瑟也死了。

海瑟始终住在那个燃烧中的房子里,据医生表示,海瑟是被烟呛死的。

海瑟死后,凯登心灰意冷。

剧组人员劝凯登暂时休息一下。

既然艾伦这个角色没人演了,何不由凯登自己来扮演,也算是从原来的位置上解脱下来。

于是凯登扮演起了艾伦,他搬进了前妻家的橱柜中,每天还是根据前妻留下的纸条来做事情。

终于,凯登所扮演的艾伦收到了最后一张纸条,上面说前妻过世了。

于是凯登所扮演的艾伦走出了前妻的公寓楼,走上了剧场中的街道,然而街上一个人都没有。

当凯登问起人都到哪里了?

他的耳麦里的声音说,大多都死了。

于是,凯登走到一个小广场,广场上有张沙发,沙发上坐了个女人。

凯登问这是谁,耳麦又响起,说是剧中艾伦梦中的母亲。

于是凯登所扮演的艾伦在扮演她母亲的那个人身边坐下。

母亲轻声地安慰着艾伦,艾伦觉得无比的疲惫,她将头靠在母亲肩上,就这样死去了。

<全剧终>这些内容是凯登的真实人生?

还是他得病后的幻觉?

是电影中的人物在表演剧中剧的人物?

还是剧中剧的人物在表演电影中的人物?

可以都是,也可以都不是,就看你要从哪个视角来切割这部电影。

在剧中剧里,有各式各样的人物,或是主角、或是配角,但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的人生,而现实人生里,他们都是主角。

就像剧中剧的艾伦,原本是个配角,但在凯登扮演了这个角色、由这个角色来看待这齣剧中剧时,她成了主角,而她在现实生活里的一举一动就都被放大了。

至于性别、年龄,则无关乎这一切。

《大国民》被称为美国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这并不是因为这部片子阵容特别庞大、剧情特别复杂,而是因为在这部电影之前,从未使用过回溯的拍摄手法,也未曾运用过多人视角的铺陈方式,没有人知道电影还可以这样拍。

《大国民》的价值在于它开创了电影的新世纪。

我想,《纽约浮世绘》想要树立的,是《大国民》那样的里程碑,至于能否成功,则有待时间的考验。

无论如何,这部片子集合了大量的硬底子演员,不是奥斯卡演员奖得主,就是曾获提名的,而且都是一流独立制片中常见的脸孔。

这些演员长得并不出众,但演技一流,配上导演理查-考夫曼的剧本,将电影中的荒诞、幽默表现的淋漓尽致。

至于考夫曼为电影创新所做的尝试,无论成功与否,都值得大声喝彩。

至少,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2 ) 时间提喻:前十分钟的大穿越

Caden在床上,播音员说到今天是9月22日;Adele帮Olive擦Green Poop,然后接起Maria电话,此时广播报导在克什米尔发生的大地震杀死73000人,这场地震发生的时间为2005年10月8日。

Caden出门拿信,回来打开报纸,报纸是2005年10月14日的,此时广播提到今日是10月15日。

报纸上标题为Harold Pinter at 76, a sense of validation. Caden以为他死了,没想到是获得诺奖。

Adele放了一盘燕麦在Olive面前,Caden开始看报纸。

镜头扫到碎片新闻一栏,显示日期为10月17日。

镜头转回,Olive面前没有任何吃的。

Caden打开电视,转身去冰箱拿牛奶。

“牛奶过期了”Caden说,牛奶瓶口写着的保质期限为10月20日。

钟指向8点15,随后Adele端上一盘三明治放在Olive面前,电视仍在放动画片。

此时播音员道“Happy Halloween.” 可见已是10月31日。

Caden随后念了一条新闻,阿拉巴马大学的第一位黑人毕业生去世了,根据史料Vivian Malone Jones死于2005年10月13日,但随后的特写给出,该新闻刊载于11月2日的报纸。

然后是那段极为精彩的刮胡子事故。

在稍晚一家人从医院驾车返回时,我们得知,这天是周五,11月2日是周三,因而此处又换了一天。

Caden去看眼科医生,从背后的月历我们发现,此时已是2006年3月。

Adele提到要独自去Berlin那天,报纸上是2006年5月4日。

……往后时间标志不再明显,但仍常有一些看似连续的段落实则经过了跳跃。

Kauffmann的提喻实际上就是提多个时间片段来喻整段生命。

 3 ) 这电影让我想起《尤利西斯》

小时候我总是很好奇一件事情:为啥我不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

同样的日子,别人是怎么过的,他们有什么感受,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和其他人有同样的感觉?

当然,现在我知道这永远不可能。

但有时候,当我过分关注自己的内心,或者说,它如此强烈以至于排山倒海时,也会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的感觉别人都应该知道。

这就是自恋的先兆。

当凯顿构造一个旧仓库的纽约时,他的自恋就一发不可收拾,淹没了所有的一切。

其实我至今仍然认为那个旧仓库的纽约只存在于他的脑海中。

现实里他是一个潦倒和不成功的男人,和女人上床前还要哭一下,感叹自己为何那么孤独——这个场景在观众看来是可笑和矫情的,可是对于当事人并非如此,尤其是一个搞文艺创作的,还有那么点名气的艺术家。

不过仓库是否存在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的视野。

在影片中,凯顿总是企图跳出来,以旁观者的态度审视自己的那十七年,以及这十七年中他和那三个女人的关系,并且喋喋不休地安排场景,仿佛自己脱离出来,成为导演就可以不受那些影响似的。

自恋似乎是一个不好的词,但这个片子挺让我感动的。

这要归功于查利考夫曼的功力。

他把时空完全扭曲和省略,在三个小时里让我看见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也是垂死的时光。

正如他前妻,缩微画家阿德勒所朗诵的那首里尔克的诗一样。

那诗我一个朋友曾用来做签名档,当时没觉得有什么精彩,但在电影中,它震耳欲聋。

电影里有大段大段的台词,很睿智,很深沉,而且,也还好,我没觉得生硬。

这个电影里有太多的意象和比喻,以至于你一开始就端正态度,不拿电影看待它,而是话剧或者什么更文艺的形式——海兹尔那着火的房子太让我喜欢了,这么有诗意的IDEA除了查利也没人能够用好吧。

一般来说,能拍这么晦涩电影的人会有很多跟迷宫线索一样的细节,比如开场的五分钟你就得仔细看,留意闹钟、报纸、牛奶盒、电视上任何一个关于时间的细节,否则你就不知道那五分钟里,凯顿过了好几个月。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尤利西斯》。

不过比《尤利西斯》差点儿。

乔伊斯的小说里,以鸿篇巨制描写了一天的时间,而查利的电影里说的是17年,虽然他浓缩在三个小时里了。

我看过很多艰涩难懂的电影,包括那部臭名昭著的《南方传奇》。

但有的艰涩电影让我觉得不知所云,有的则让我心下怅然。

当菲利普霍夫曼在克莱尔亡母的怀中喃喃自语说“我又想到了一个剧本点子”而耳机里传来阿伦平静冷酷言简意赅的声音“DEAD”时,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想起李商隐的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 ) 微缩纽约,放大恐惧

查理考夫曼无疑是近年来好莱坞最牛的编剧,他的作品大多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怪诞但却紧贴现实,能让人在其中找到人生的感悟,被称为“鬼才编剧”。

在这之前,我只看过他的一部作品《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讲述的是一对分手的恋人为了忘记对方双双去进行清除记忆的离奇故事,剧本设计的非常巧妙,虽然故事离奇荒诞,但却让人看到感动与温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对于这位鬼才的新作是非常期待的。

而且这部《纽约提喻法》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那就是查理的导演处女作。

一、恐怖片据说这个电影的起因是电影公司希望查理给斯派克李写一个恐怖片的剧本,但后来恐怖片没写出来,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非常查理考夫曼式的电影。

其实,我想要说的是——这是一部恐怖片。

虽然,这部电影里没有鬼怪。

但是,当看完这部电影,主人公卡登长达四十年的生命时光最后静静死去的时候,心里难免会感到害怕,看到恐惧,甚至绝望。

这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人生不过如此,也许会觉得今后的时光还很漫长,但不知不觉中时间会悄悄流逝,年轮在一圈圈的增加,而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的变老。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剧院导演卡登正在准备拍一出新戏,因自己执导的《推销员之死》成功而获得丰厚奖金,他想要在舞台上搭建一个完全写实的纽约一角。

他把剧组成员关在曼哈顿的一个大仓库里,让他们就像在真的纽约一样生活。

然而他的前妻,著名画家阿德勒却带着女儿离开了他。

卡登的演员老婆也掺和了进来,还有卡登的情人海柔儿,加上剧组的三教九流的闹腾,在“假纽约”上演了一场闹剧。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戏中戏”。

卡登在这个以假乱真的仓库里将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故事在这里模拟上演,最后干脆把自己的生活也让别人演绎,一层又一层,循环往复,到最后整个局面有些失控,甚至让观众难以分清什么是戏,什么是现实生活。

这些模拟的故事和现实生活相互穿插,勾勒出人生百态,不管是哪出戏,总是流露出淡淡的悲凉,给人以无奈之感。

二、提喻法“提喻法”是类比族技法的典型代表。

其特点是以大量的联想为基础,以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或类似点为纽带,充分调动想象、直觉、灵感诸功能,巧妙的借助其他事物找出创意的突破口。

正如片名《纽约提喻法》一样,本片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隐喻。

观众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像猜字谜一样搜索这些隐喻,这也许是这部稍显沉闷、绝望的电影带给观众仅有的乐趣吧。

在众多我所理解的提喻中,海柔儿着火的房子无疑是印象最为深刻的。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会有这样的房子,但在这样一部“超现实”的电影中并不显得突兀,恰是导演的神来之笔。

它给人危险的感觉,观看的时候总是很怕这房子会真的烧起来。

房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它预示着人们生活中潜藏着的诸多危机。

虽然知道房子里有火,仿佛地狱,虽然知道自己的困境,但是却能如常住在里面,视乎完全没有感觉。

明明知道危机,却选择逃避,这不是说明了生活的荒诞吗?

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中的如环境、人际等诸多因素使人们陷入困境,这些危机压迫着人类,使人们开始质疑这个世界,开始给这个世界打上一个问号,但是最终崩溃的却是人类。

人毕竟是渺小的个体,很难去改变这个世界,因此,大部分人选择了在危机面前视而不见,不去想它,安稳的过自己的生活,这也许是让自己不受伤害最好的方式吧。

还有一个提喻也让我难忘,那就是女儿的血液。

当十一岁的小奥利弗眨巴着那双纯净的大眼睛听爸爸形容水管就像血管一样,我们都有血管,血管中有血的时候,小女孩大声叫嚷道:我也有血吗?

我不要血啊。

那时候,这个小女孩那样的纯净,天真。

不久,奥利弗就被母亲带去了德国,当我们和卡登一样,再次见到她时,电影中时间已过了七年。

当全身刺满纹身,扭动着身体的奥利弗出现在主人公面前,我们甚至会怀疑,这是那个可爱的奥利弗吗?

这个被母亲的同性恋人自喻为杰作的纹身,我觉得一点美感也没有,反而觉得肮脏,带给观众的是强烈的视觉和心里的冲击,七年的时光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却将一个小女孩的纯真带走了,这个不喜欢血管的女孩最终却因为纹身墨水感染而夺去了生命。

这是生活的讽刺吗?

本片最大的提喻无疑是那个仓库中的微型纽约,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别人,扮演现实生活真正存在的人,同时,也穿插进真实的自己。

数量庞大,有时很难让人分辨到底哪些是在这个仓库表演出来的,哪些是电影真实发生的。

也许,我们根本就不必弄得太清楚,人生本来就是假亦真来,真亦假。

那些演员,同是也是原型,当他们看到别人表演出真实的自己时,他们也被影响着,他们会发现自己对自己其实并不了解,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而感到恐惧,他们都入戏了。

三、卡登作为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他孤独,迷茫,悲伤,他感到生活的意义就是死亡的意义。

这是一个充满悲观色彩的男人。

这个男人对自己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其实都写进了那位牧师的独白里:大家都说没有所谓的命运,有的只是你所创造的东西,即使世界年复一年地转动,你也只是这一秒钟里极小的一块碎片,你们大部分的时间都留在生后或者生前,但当你们活着的时候,你只是徒劳地等着,浪费几十年去等来自某个人或某件事的,一个电话、一封信、或一次见面,来使自己心安,但那从来都不会或者似乎要发生,真的不会,所以你再次花时间去茫然地后悔或茫然地希望接下来会遇上好事情,而事实是,我觉得我他妈被伤害了很多年了,而同时,我还一直假装我自己没事儿。

这便是卡登的真实生活,其实也是我们的真实生活。

当最后卡登在那位母亲怀里静静的死去的时候,那种苍凉之感直达内心。

侯孝贤说:苍凉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感觉,而这部电影的结尾就是这样的感觉。

这个男人其实一直希望在见到前妻,因为当年前妻带着女儿离开时,几乎没留下任何话语,没解释任何原因。

但是故事直到最后,前妻都没有出现,卡登能听到她的声音,了解她的生活,但是一直到最后前妻都没露过脸,就如牧师的独白:真的不会发生。

这给人当头一棒,我们生活里总有些希翼,总觉得某些人、某件事将来某一个时间总会发生的,但其实真的不一定会发生。

四十多年的时光历程,一点点吞噬着卡登的生活,卡登的内心。

那个仓库中巨大的纽约模型,这出排练了二三十年的真实戏剧,给了很多人包括卡登自己审视生活的另一个窗口。

最后,剩下的只有苍凉。

电影就这样跟着卡登的死去而结束了,而我们内心的恐惧却无法消失了........2009-07

 5 ) 罗杰·伊伯特评《纽约提喻法》

原作者:罗杰·伊伯特 Roger Ebert原文:RogerEbert.com译者:Elegie挽歌http://rogerebert.suntime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20081105/REVIEWS/811059995原文发表时间:11月5日,2008   我认为《纽约提喻法》你必须看两次。

我看了第一次,知道了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同时知道我没能完全理解它;我看了第二次,因为我需要;我又看了第三次,因为我想要。

即使是对于没看懂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也会在他们心中生长下去。

现在这个年代,很多人甚至连一次电影都不看。

不过生活中也有其他的选择——不一定是电影,但是人们必须能够幻想。

如果我们不以任何一种方式“看电影”的话,我们的思想便会腐烂凋零。

  这是一部如同伟大小说一般丰满的电影。

就像《沙崔》(Suttree),那部我经常提及的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一样,你并不是非得看第二遍才能看明白《纽约提喻法》——但是只有看了第二遍,你才能明白整部电影是多么的精美。

影片的表面看起来令人气馁,然而影片的深度引人入胜。

当影片作为一个整体串联在一起,揭示出它自己的秘密之后,你便会急切地又一次回来看这部电影,就好像它是一个护身符一样。

  喔,这看起来好像是一篇“交口称赞”的文章。

不过,如果人们害怕一部有可能会好的电影的话,他们又为什么要去看那些他们觉得会是垃圾的电影呢?

《纽约提喻法》的主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这种生活是怎样运作的。

以一个神经过敏的北纽约州剧场导演作为主人公,影片包含了每一个人的每一种生活,以及这生活的种种妥协与失败。

(译者:这正是“提喻法”的所在)稍微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我的上帝,这正是关于你的。

无论你是谁。

  生活应该是这样运作的:我们从我们自身中破壳而出,并展开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中;我们试图实现自己的欲望;我们又叠回到我们自身中,之后死去。

在这个标尺上,《纽约提喻法》追随了一个人从40岁到80岁的人生。

Caden Cotard(由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演)是一位剧场导演。

他有着所有人都有的烦恼和自怜自哀,所有人都有的伟大的时刻和抽噎的时刻,所有人都有的傲慢和恐惧。

换句话说,他可以是我,他可以是你。

职业,名字,种族,性别,环境,这些全部都可以变化,然而其核心的“人”始终是同样的。

  生活是这样发生的:如果我们幸运的话,我们会找到自己所想要做的事情;如果我们同大多数人一样的话,我们会找到自己所需要做的事情。

之后,我们会用这件事情来获取食物,住所,衣物,伴侣,安慰,第一本莎士比亚,模型飞机,芭比娃娃,一把米饭,性爱,孤独,一次威尼斯之旅,耐克,饮用水,整容手术,儿童保健,狗,药物,教育,车,精神上的慰藉——任何我们觉得需要的东西。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扮演起这个我们称之为“我”的角色,试图将自己标识为一个有能力得到——同时又应该得到——这些事物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将生活中的人区分开来,划入不同的隔间。

同时我们会定义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满足我们的利益。

然而,我们所能定义的,只能是自己头脑中对于这些人的投影,因为我们并不能迫使人们按照自己的欲望行动。

人们的行为是会与我们预料相反的,人们是有他们自己的意志的。

最终(的情景会是这样的),新的我们的投影会定义新的他们的投影。

有的时候,我们自己的不同投影会有分歧,我们会屈服于种种诱惑——(我们会说)哦,神父啊,我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我感觉像在地狱一样!

我忏悔!

(然而很快)我(就会)再次屈服于诱惑。

  把这一点记在脑子里,等经历过岁月,挫折,更高的智慧和更多的不确定性之后,再来理解它。

最终,你会明白《纽约提喻法》关于Caden Cotard的生活和他生活中其他人的生活究竟是想说些什么。

查理·考夫曼是少数几个真正重要的编剧之一:他真正地将剧本转化成了他的媒介。

大卫·马梅是另外一个这样的作家。

不过,他们的伟大与那些伟大作家转行写剧本(比如让·谷克多,哈罗德·品特,和威廉·福克纳)的伟大又是不一样的。

考夫曼是在高高在上的地方同英格玛·伯格曼一起写作。

这次,他当起了导演。

  很明显,他只关心一个主题,即人的头脑;他只写一种情节,即人的头脑是如何与现实,幻想,错觉,欲望,和梦境相交流的。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改编剧本》,《人性》,《危险思想的自白》。

这几部影片除了是关于头脑之外还能是关于什么的?

考夫曼以朴素的方式阐述着这主题。

在一部电影中,人们可以进入约翰·马尔科维奇的大脑;在另一部电影中,一位作家有着一个能做他所不能做的双胞胎弟弟;在另一部电影中,一个游戏节目主持人是,或者说他认为他是,一个国际间谍。

在《人性》中,一个男人在极为严厉的父母的影响下度过了童年。

在他成人之后,他试图教小白鼠坐在小桌子前并且学会使用不同的餐具。

行为究竟是人学习到的还是被强加在人身上的?

  《纽约提喻法》并不是一部关于戏剧的电影——尽管它看起来像。

考夫曼认为我们在生活都扮演着这一种角色——我们都像是戏剧导演。

那巨大的,一层叠一层的布景,正是我们对于生活这项企业的区域划分;那些演员们则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的其他人的投影。

他们中的一些人饰演替身,被分配去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理论上来说)他们可以自主的表演,可以不顾导演的指挥。

(也正因此,)他们试图控制他们自己的投影。

与此同时,这一切的源头,我们的主人公,日渐的衰老和疲劳,病态和绝望。

这究竟是现实还是梦境?

这世界不过是一出舞台剧而已,我们也不过是台上的演员。

这全是一出戏。

这戏即是现实。

  这并不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影评。

因为对于这部影片来说,没有必要介绍角色,介绍演员,对他们的表演加上几个形容词。

看看卡司表上的名字,你知道我对他们的评价是怎样的。

对于他们来说,这部电影肯定没什么可奇怪的——这正是他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尤其是等在一旁让导演做决定的时候。

  影片的片名(Synecdoche, New York)究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这就是片名。

别跟自己较真了。

  (在我个人看来影片的片名正是点睛之笔。

首先它是一个双关语。

影片设定在美国纽约州的城市Schenectady,New York。

而片名中的“提喻”一词Synecdoche与这个城市名谐音。

提喻这个词发音很怪,念出来的感觉大概是Si-neck-de-key;而城市的名字念作Si-ke-neck-te-dy。

其次,片名也直接点出了影片的主题和野心,即是所谓的“提喻法”——以小喻大。

影片所展现的是Caden Cotard一个人的生活,却从他一个人的生活中映射出整个人类的生活。

其实,人生中最大的谜团,就是人生本身。

 6 ) Everything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you think

  Minister: Everything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you think. You only see a tenth of what is true. There are a million little strings attached to every choice you make; you can destroy your life every time you choose. But maybe you won’t know for twenty years. And you’ll never ever trace it to its source. And you only get one chance to play it out. Just try and figure out your own divorce. And they say there is no fate, but there is: it’s what you create. Even though the world goes on for eons and eons, you are here for a fraction of a fraction of a second. Most of your time is spent being dead or not yet born. But while alive, you wait in vain, wasting years, for a phone call or a letter or a look from someone or something to make it all right. And it never comes or it seems to but doesn’t really. And so you spend your time in vague regret or vaguer hope for something good to come along. Something to make you feel connected, to make you feel whole, to make you feel loved. And the truth is I’m so angry and the truth is I’m so fucking sad, and the truth is I’ve been so fucking hurt for so fucking long and for just as long have been pretending I’m OK, just to get along, just for, I don’t know why, maybe because no one wants to hear about my misery, because they have their own, and their own is too overwhelming to allow them to listen to or care about mine. Well, fuck everybody. Amen.    Millicent Weems: What was once before you – an exciting, mysterious future – is now behind you. Lived; understood; disappointing. You realize you are not special. You have struggled into existence, and are now slipping silently out of it. This is everyone’s experience. Every single one. The specifics hardly matter. Everyone’s everyone. So you are Adele, Hazel, Claire, Olive. You are Ellen. All her meager sadnesses are yours; all her loneliness; the gray, straw-like hair; her red raw hands. It’s yours. It is time for you to understand this.    Millicent Weems: Walk.    Millicent Weems: As the people who adore you stop adoring you; as they die; as they move on; as you shed them; as you shed your beauty; your youth; as the world forgets you; as you recognize your transience; as you begin to lose your characteristics one by one; as you learn there is no-one watching you, and there never was, you think only about driving – not coming from any place; not arriving any place. Just driving, counting off time. Now you are here, at 7:43. Now you are here, at 7:44. Now you are…    Millicent Weems: Gone.

 7 ) 这算是一部难得一见的真正的电影,真正的文艺作品。

一般的电影,本质上算是一种“投射”,一种建立在投射之上的受众影音游戏。

这个电影呢,把投射直接给你看,等级高了不少。

更何况这是真正现实主义的,没有现实一下然后直接就走魔幻和意象,后者这种看上去很艺术,也确实很艺术,其实和真正的现实主义不能比的,这是一部真正的文艺作品,结构精致,人民群众很喜欢看,更何况还有那机智内省的存在主义小态度。

 8 ) 《纽约平面图》

两个好朋友很推荐,看之前还是有所期待的,看完感觉没什么意思首先是叙事的元素,比如死亡、虚无、孤独、身体,这些是感兴趣的,但讲述方式让人反感,毫无趣味,生硬笨拙,沉甸甸的。

充其量是部所谓的烧脑片而已,解解迷,而且只适合在家看,电影院满足不了你想后退一下看看男主手里的报纸上边栏的小字写的日期是哪一天。

真的最烦这种片子。

猜谜片。

最后观众画出一张表格,就代表了此片的全部。

电影院放映这种片子时最好提醒观众自带纸笔。

给不了我任何启发。

其次是剧作本身,演员都只是在念台词,就差手里加一个剧本。

台词都太直白,直给,反而有点嚼蜡的意思,男主角说了八百多遍“我很孤独”,即使它所谓的“结构”,是为了让观众体会到男主是“任何人”,但也不必这么写,会让人反感。

最后十分钟的说教也无聊至极,费了这么大劲就说这么点批事吗?

我想捅自己。

一个高中生的形而上苦恼?

前几天马修麦康纳给林肯做的广告上线后,金凯瑞又演了另一条恶搞的,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脑子里把本片男主脑补成金凯瑞的语气表情,会有趣的多。

很多人说这部片子的结构了不起,我认为那只是戏剧结构,或者文本上的结构是复杂精密的,但电影里,电影本身全然没有有趣的结构的体现,他确实把剧本拍出来了,也只是用了电影的面相,实际更像戏剧,少了电影最有魅力的抽象或影像叙事的维度,是更平面化的电影。

如果你认为画面好看,也只是美术做的比较精良,花了钱的文艺片罢了。

如果这部片子拍成动画片,我觉得会加分一点。

评论也有人说它打破了电影与戏剧的界限,或者延伸出拉康与存在主义或克尔凯郭尔等等,我认为是瞎扯,感觉到形而上的事并不是演员直白刻意地说自己虚无与孤独以及对死亡如何恐惧,事实只是你听到了,于是产生联想。

实际是用画面或运动或某种矛盾让你感受到,比如《第七封印》最后一个镜头,死神带着一群街头艺人们手舞足蹈地朝远处走去,首先可能会起鸡皮疙瘩,然后惊叹,而不是看词造句。

有的评论甚至把他与伯格曼相提并论,真是疯了。

整体观感就是笨拙,太用力。

想用意念掰弯勺子却做不到的那种用力。

 9 ) 《你的名字》

对你很重要的一些人,有的时候记起她们的脸需要一整晚。

一种不情愿的遗忘,特别具象。

这种感受,只看到过《纽约提喻法》拍了出来。

没想到几周前的一个寻常午夜场,我在《你的名字》里看到了同样的感觉。

这种感觉太强烈也太熟悉,以至我在对《你的名字》的故事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仅仅是开场就已经有一种止不住想落泪的冲动。

仅仅是音乐响起,地铁的车门来回关动,我就感受到一种深埋的悲伤。

《纽约提喻法》用跳切时间的方式残酷地谋杀了霍夫曼身边重要的人。

《你的名字》更为残忍,它剥夺了男女二人对彼此的物理辨识,却依然保留了感受。

所以霍夫曼重建了一个世界,目的是为了回忆,但这不能缓解他的孤独。

泷如无头苍蝇一样在东京混乱活着,甚至只能一遍遍刻舟求剑以求能找到寄托这份感情的那个客体,像未癫狂的唐吉柯德绕着风车打转,让知晓真相的观众为之心疼。

相对来说,《你的名字》的戏剧更加牵动人的心弦,它到底来说还有给观众一个交代的慈悲。

而《纽约提喻法》则是屠杀,它不探讨缘由,不给出答案。

但两者从第一秒开始,在最为寻常的日常下的端倪,都被我第一时间察觉,也因此我认为它们都打动了我,好电影。

 10 ) When did I fuck it all up?

"What was once before you, an exciting and mysterious future, is now behind you, lived, understood, disppointing.You realized you're not special. You have struggled into existence and are now slipping silently out of it. This is everyone's experience. Every single one. The specifics hardly matter. Everyone is everyone. "上一次号啕大哭直到一部电影的片尾曲结束字幕出完, 是十一年前的事.回头看看,那时候一切似乎都还好.那么是从哪里出错的呢?从哪个时间点,哪个选择,哪次失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生活就失控地滑向歧途,一直通向一团糟的今天?我是怎么白瞎了当初的一手好牌?我是怎样亲手关上了通往希望的窗?

我是怎样一步一步让亲人失望,让朋友离去?

我能感觉到我的许多部分早已离我而去,但这都发生在何时?

当我思考这些时,我又堕入了自我意识过剩。

我发现当我想开口聊聊我的痛苦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听。

每个人都在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

因为,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都有自己那一摊麻烦事。

你以为你的思考挺有意思,但很可能这么想的只有你一个人。

假如我能把我的失败归咎于认识哪一个错的人,做了哪一件错的事,我会感觉好一些吗?

我不知道。

我看看周围的人,曾经认识的人,觉得他们过得都比我好。

在一切的最后,我想起我六岁时诌了首诗,被母亲热烈地表扬了。

那时候,我们都觉得我的未来特别光明,前途特别广阔。

《纽约提喻法》短评

与我的剧本有相似处——对时间(迅速衰老)和空间(Caden的仓库和Adele的微缩油画)的颠覆。关键词:死亡,莫名的疾病,性,孤独,中年危机,戏剧与生活的交织,魔幻现实主义,城中城戏中戏,人与人的相通性(意淫在自我世界与成为别人,与《成为约翰…》异曲同工)。隐喻象征潜意识。Die (fade) out..

6分钟前
  • 若汐
  • 力荐

看得很累,但看完后又有怅然若失的感觉,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不要入戏太深,也不要脱离人生

8分钟前
  • 浅调
  • 推荐

看之前并不知晓是鬼才的作品,直觉告诉我太像查理考夫曼了。。。以戏剧来演示人生,他人眼中的我,我看他人饰演的自己,我又扮作他人。庞大的构架下,是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再简单不过生死别离。与一位又一位相知告别后,终于时间到了。剧本很有意思,但(说实话)看得很抽离。 6.5

13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正在寻找着什么,正如你无法选择,能让自己失去些什么

14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只能说相当的难以理解和欣赏

18分钟前
  • 清风加图索
  • 较差

如人生般漫长诡异。

2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毁誉参半

23分钟前
  • 甲鱼
  • 还行

算式-9/25/16 at MoMI

28分钟前
  • sheepfield
  • 较差

生活其实就是你不得不去面对发生在你周遭的所有细碎之事。生活其实真的很古怪、奇特和拧巴,同时伴随着所有你能想象到的美好。——又长又难懂,跟《暖暖内含光》完全两种节奏,偶尔冒出的“燃烧的房子”这种创意才能唤起我对剧本的关注…考夫曼还是做他的编剧去吧!

30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看完我就想,不如死了算了,快点死了的好。你们说说。

32分钟前
  • 躲猫猫社社长
  • 力荐

好棒,有种前所未有的绝妙观影体验,在时间的浓缩与延伸中,介于戏剧和现实间的虚实切换与融合,何谓真正的真实?各种分身和角色,本质无非是你和我,人生就是在缓慢的消逝中苦苦挣扎无果后和孤独达成和解终会乖乖死亡的过程,菲胖再次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表演,要是能写出这种神级的剧本,此生无憾。

34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力荐

太跳跃了!!完全没看懂!!!!大概就是弥留之际小电影这么个意思吧!!!

36分钟前
  • Wongwongwong
  • 较差

一切都那么自恋、矫情和做作,编、导、演诸方面均充斥着自以为是、自鸣得意的小聪明。也许片子并不算太差,但绝对令人厌恶。世上既有那种讨人喜欢的坏电影,也有这种令人作呕的所谓的好电影。

37分钟前
  • 易老邪
  • 很差

从头到尾高能复杂,太意识流太超前,跳跃的时间线和思维状态、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交错、性别身份的互换体验以及濒死状态的晦涩表达,都足够击垮观众。一刷完全看不懂,二刷过后留意了很多细节,但仍然没有完全跟上导演的思路。

40分钟前
  • 亲切的昊子
  • 推荐

在忍受了60分钟后最终还是弃了。

45分钟前
  • 打遍天下不还手
  • 很差

考夫曼写的那首《小人物》真棒。霍夫曼的演技绝了。

50分钟前
  • 叶满楼
  • 力荐

呵,需要多看几遍

51分钟前
  • 潇潇暮雨
  • 还行

我是云里雾里了

56分钟前
  • 柳晤首
  • 还行

这是什么鬼啊啊,太过文艺沉闷呻吟

1小时前
  • Flora
  • 较差

反正我没看懂

1小时前
  • 三川大地主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