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伤痕无法避免,人与人的感情很脆弱,一不小心就已经是另一幅天地了。
这些也已经是老课题了,倒是山姆的大女儿让我吓了一跳,对于父母,叔叔与母亲之间的感情纠葛那么敏感,说出了大人间也不敢启齿的话。
孩子果然是可拍的生物。
Tobey Maguire演技果然了得,在这部戏里风头一时无二,包括那个骤瘦的体型,可惜整部戏的感觉就是差了一点。
这两天想看家庭伦理片,想起了这个片子。
虽然叫brothers,但整部影片其实不是在讲兄弟之间的羁绊纠葛,而是在讲这整个家庭因这场战争受到的影响,说实话我觉得叫brothers有点牵强,尤其是临近末尾Sam用枪指着自己的时候,Tommy不断地说,我是你的弟弟,是你的家人,让人觉得像是为了点题刻意为之。
故事中规中矩,以点盖面,用一个人的悲剧反映了整个国家的伤痕。
基本上就两条线,一条家里,一条战场上。
家庭成员的背景都是通过人物对话展现的。
Sam和Tommy的父亲是越南战争回来的老兵,Tommy之前抢过银行,才从监狱里出来,Sam中学时是橄榄球队队员,Grace是啦啦队队长,Tommy则成天打架喝酒闹事。
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通过他们的对话,感觉到三位主角中学就相互认识,就像Sam讲的,像一个两男一女的校园三角恋爱故事,给这个沉郁的氛围带来一点点关于青春的回响。
三位主角,应该说所有演员,演技都很好,让人觉得很能沉浸其中。
故事发生在冬天。
积雪,厚厚的冬衣,冷的空气,暗的天色,整个影片的基调是内敛的,像一条静静流淌的长河。
餐桌是家庭片里必然要出现的场景,片中有多次用餐的描画。
每一次都在反映人物之间的关系。
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只有Sam和妻女的时候,他一直问女儿那个笑话有什么好笑的,那时他的眼神已经吓到小姑娘们了。
还有一次就是Maggie生日的时候,说真的小姑娘Izzy的演技真的相当好,她仰着头,眼睛里含着泪,又是委屈又是充满报复心态的抢妹妹的玩具,用气球制造噪音,她不断地看着Tommy叔叔,最后冲着Sam大声的哭喊着她既用来伤害也用来防御的谎言。
在Sam回来之后,所有人都能看出他的异样。
这个时候其实片中的视角就有两个,一个是成人的视角,一个是孩子的视角。
一般来说观众都是从成人的视角来看的,我们和Tommy和Grace和所有成人一样,都尽力去理解Sam,去照顾他,想让他感到温暖,想知道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当然观众已经知道了)。
然而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当感觉到了爸爸的异样之后只是觉得害怕,Maggie还处在不谙世事的阶段,只是觉得更喜欢Tommy叔叔,不想爸爸在这里。
而Izzy更多了觉得自己不受宠爱的怨恨,Sam在她过生日时没有陪她,而Tommy叔叔则告诉她她很讨人喜欢,所以她更想要Tommy叔叔在这个家里。
再说Sam本身的罪孽,他杀了Joe证明了人类本性的自私,他此后无法自拔受尽折磨,是因为加诸在他身上的所谓良知,道德,罪恶感。
其实我觉得,人的本性也就是兽性,弱肉强食,趋利避害,道德,仁义这些枷锁有时候只是负担。
我是说,如果Sam在这个问题上能看开这些,就不至于那么痛苦了。
又或许,其实造成这一切的都是软弱。
不能只求一死,舍弃一切执念的软弱,被迫杀人之后又不能从阴影中走出来的软弱,看着Tommy和孩子们相处愉快,对于弟弟和妻子究竟睡了没有不敢弄清楚的软弱(只是一味说就是睡了)。
另外,我也思考了一下美国士兵们对于攻打阿富汗这场战争究竟是怎么看的,“上面告诉我我们是为自己的祖国而战,但是我来了这里发现我错了,阿富汗的土地应该属于她的人民。
”这番话是阿富汗人逼Joe说的,当然从民族大义世界和平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应该觉得这句话是对的,应该谴责美国发动这场战争。
我想,Sam和Joe会不会也对自己所效忠的东西产生了怀疑?
但是很快我又觉得不是这样,我不管导演的价值观以及他想传达的价值观怎样,单从一个军人的角度来讲,服从命令就是一切,不管是保卫战争还是侵略战争,他们都是在为自己的祖国而战。
应该说,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自己想当然的一些东西迷惑了。
但世界没那么简单。
从片中来看这一家人都是基督徒或者天主教徒,但是在整个过程中Sam没有向神祈祷与求助,这是说宗教救赎在残酷的战争和人性折磨面前的无力么?
凯芮穆里根在片中的两次露脸让我惊艳了一下下。
当然我一直很爱娜塔莉,娜塔莉的深色眼睛深色头发还有拿捏精准的演技让这个角色的痛苦,压抑,又包容柔和发挥的很好。
只是觉得有点可惜缺少了一点美丽灿烂。
不过这也没办法。
但是,结尾的时候,她坐在Sam对面,说,你知道吗,我从16岁开始就一直爱着你,你要是不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你就再也见不到我了。
那个时候,她说16岁的时候眼里的光彩和微笑,她说你再也见不到我的赌气和泪水,让我一下觉得,那个校园里的啦啦队队长,那个美丽灿烂的她,就出现在这里,一晃而过,又弥留不散。
她拥抱了他的罪孽。
她原谅了他的痛苦。
其实我看的时候也一直在想,这个我爱的人,我要永远守护的人,无论他做了什么,我都会拥抱他,支撑他,告诉他我不在乎。
这是一种情绪。
■电影:《兄弟》■导演:吉姆•谢里丹■主演:塔纳丽•波曼 杰克•格莱恩哈尔 托比•马奎尔■上映日期:2009年12月4日■类型:剧情∕战争看来好莱坞现在是真的陷入了“剧本荒”的灰色时代了,因此当然不免要拿来往日的电影来进行加工再创造了,《兄弟》就是这样的一部翻拍之作。
2004年,丹麦女导演苏珊•比耶尔的《兄弟》在胜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亮相,拿下评审团大奖,引发国际瞩目,接着在05年的电影节中一路凯歌,余热直至2006年,毋庸置疑,04年的《兄弟》绝对是一部成功之作。
只是纳闷的是,导演谢里丹为何这么急切的将其翻拍?
毕竟,04年至今只有短短的4年的时间,如此这般行为的确不太理智,04年的太过完美,如今捡来翻拍只是会增加自己的拍摄压力,这样看来,导演谢里丹不是十分明智,因为,大家都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什么。
这样一来,翻拍的结果无非有两种,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即:不成功,便成仁!
这样再来对所谓的受众进行分析,受众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看过04版的,一是没有看过04版的。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因为受众的不同,人们对这部08版的《兄弟》会有不同的观后感。
笔者看来,《兄弟》的炒冷饭制作虽称不上失败,但却也不十分成功,整体而言只是一部五分熟的中庸之作,故事讲述上支离破碎,衔接不够紧密,没有情感片的细腻,也没有商业大片的刺激,如果真的要说几句客套的话,那就是蜘蛛侠的转型比较成功,演技有大胆的突破,角色塑造的很成功。
名为《兄弟》,可是整体看来,电影在兄弟两人的感情塑造和表现上都很不充分,全部看来,该电影还是叫“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来的恰当和充分,至少我看不出太多的表现兄弟情深的细节。
至于思想性而言,无非讲述了战争对人的摧残和破坏,没什么深刻,但可以看做略带反战的味道,毕竟,哥哥的转变,一切都因为战争。
演技上,托比•马奎尔是没得说的,前后两者判若两人的性格在他的演绎下真实的和现实一般,让人不得不佩服,当然他也可以摆脱蜘蛛侠的桎梏了,也许,因此拿个最佳男演员应该不是问题。
还有要说的就是拿个小女孩了,表现的也着实精湛!
还有什么,应该没了,印象也就这么多,故事平淡似乎还有点跑题的嫌疑,百分百的中庸之作,中规中矩,无突破,无创新!
当sam被找到的时候,已经不是从前那个他了。
他说:“我还想回去,我已经开始想念我的兄弟们了。
"Hank说:“当我从越南回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无法跟你妈妈交流。
”Tina说:“他们是被训练去杀人,但别没有训练去面对人的死亡。
”Isabella说:"你为什么不是死在阿富汗!
为什么还要回来!
”Grace一直说:"What happened?"Tommy一直说:“you're my brother ."最后sam说:”I killed him.I killed Joe Willis."也许Sam是幸运的,他至少努力回到过去的生活。
也许James(《拆弹部队》)是幸运的,他回到了每天都有可能死的生活,对他来说那是真实而不困扰地活着。
也许Sam是悲哀的,因为去了灵魂回不来的地方;也许James是悲哀的,因为他不再热爱自己身为人的生活。
他爱拆炸弹。
首先必须说,电影如果以Sam开枪自杀结尾的话,我可能会当场晕过去,然后一个月无法从这部电影给我造成的压抑中恢复。
我认真的说,从sam从墓园会家,到大女儿面前把大女儿吓坏那一刻起,接着是Sam的" you fucked him..." 再接着饭桌上捏爆气球,那不知道从哪找的天才小女演员用那杀掉我的表情说:“i'd rather you be dead.....”,再到Sam在厨房超级发狂。。。
我已经无比自我确信了,这将是我5年内看的最最最压抑,痛苦的一部片子,因此当Sam拿起枪对着自己脑袋时,我真的闭了眼,仅仅抓住自己胸口,甚至想堵住耳朵,比看任何恐怖惊悚片都激烈的恐惧,我已经准备着枪响命毙,电影以某种我无法想象的抑郁结局结束了。
但是。。。
编剧还是有良的。。
没有让我陷入前述的痛苦结局。
“I kill him..” 终于终于,oh my sky,Sam蜘蛛大侠,您说出了这句话,这电影要是到最后也没让他说出这句话,我明天真得对着每个人说一遍,i kill him...然后脑袋里想着Sam解脱的样子,这样我可能会舒服一些。
于是,我的眼泪也终于突破整部电影的压抑和束缚,崩塌了出来。
让我定下神,总结一下吧,这是一部通过无孔不入式的细腻描写人生中那无数无奈的杯具,协同无微不至式的描写那些自然流淌的美好瞬间,来表达在人生中如何选择,如何信任,如何抗压,如何快乐,如何站起来再活一次的电影。
“only the dead sees the end of war”但是我看见了,问题是,我还能不能再活一次,电影以此结尾,留下的是一个问号,重生,是否可以?
以战争为背景,对我来说只是增加一个噱头罢了,我们在人生中要需要太多类似是否挥下那一钢管的选择,我们也会为我们做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结果。
sam选择挥下钢管苟且偷生,接受接下来人生中无尽的痛苦,和我此刻选择三点多还没睡看球赛写影评,接受明天起来后一整天的后悔烦躁完全是一个道理。
选择,然后前进 再选择,也许跌倒 重生或是沉沦。
快乐抑或悲伤,都是在我们的选择中衍生。
面对幸福,如何珍惜 面对痛苦,如何站起 brothers,就这样把我们心灵刻画出来,让我们看一看,我们的心,会选择怎样的人生。
最后我想说,咳咳,对于这样一部对白制胜的电影,我突破性的没用字幕浅显领略了,还是得小庆祝一下,再接再厉。
看到了演员阵容就知道了多少带着三角关系,好在不是纯谈情说爱。
战争给军人的心理创伤太难平复。
而我们为了挚爱会做出难以置信的选择。
我们可以被改变,比如战争杀戮,比如爱情亲情。
可我还是觉得这个故事稍稍的苍白,没有让我被锋利的划了一刀的痛快。
上面是我前天刚看完之后写的短评,现在越想越不对劲。
终于明白了我不痛快的原因。
从结构来看,片名叫《兄弟》,可是我也不知道兄弟情谊是主题还是战争创伤是主题。
前半部写了部分兄弟间的关系,中后篇就是哥哥在战争中的经历以及回家后的变化。
大部分篇幅都放在了战争及战争遗留问题上。
这和战争的关系更大。
从情节来说,兄弟情和战争影响我始终觉得后者刻画的更多。
也没着力表现弟弟如何帮助哥哥走出战争的阴影,倒是写了不少如何在大家以为哥哥战死后如何融入嫂子及侄女生活的事儿。
这情节搁在这个兄弟的头衔底下着实有些刺眼。
但是要说这情节的真实性,我可以认同,可是我看不出对主题的贡献在哪。
甚至成了分散主题的主要原因。
从人物关系看,开始全家都以哥哥为傲以弟弟为耻,无聊是父母还是嫂子还是小侄女们。
这一切因为哥哥战死的消息变了,弟弟从良了。
而故事也由此开始模糊的主题。
哥哥带着创伤回家以后成了家里的唯一主角。
而哥哥的心理变化及表现更是主角的主角,基本就没有弟弟什么事儿了。
必须要提的是大女儿伊莎贝拉。
小演员的演技真值得说,被顶撞后的委屈欲哭,以及在妹妹生日party上的反抗。
还有这个人物的意义,两个女儿的关系和地位如同上一代兄弟两个的缩影。
可是我还是迷惑,我实在是搞不清楚这个颇费心机的安排到底是为了哪个主题?
兄弟?
战争后遗症?
到底是什么?
有剧透,慎入。
从昨晚到现在,分三段看完了这部两年前下载的电影。
但仍然给了五星。
情节并不算新。
Sam 的弟弟 Tommy 是个混混,刚从监狱保释出来。
不久 Sam 随海军陆战队参加阿富汗战争,留下了娇妻 Grace 和两个女儿。
正在所有人都期盼他能平安回来时噩耗传来:Sam 牺牲了。
在全家经历了巨大的悲痛后,Tommy 逐渐肩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
不但帮 Grace 重新装修了厨房,还和两个小女孩打成一片,悲伤在他们的心中也渐渐被深埋。
Tommy 和 Grace 却悄生情愫。
看到这里我的心中非常不痛快。
在中国传统下成长的我简直无法接受叔嫂之间的感情。
有句话常常看到,『你哥哥还尸骨未寒呐,竟然动起嫂子的心思来了!
你这个畜牲。。
』云云。
可没想到,战场上 Sam 和他手下的士兵 Joe 竟然幸存下来,但不幸被俘。
恐怖分子一边用摄像机记录,一边用枪逼 Sam 杀死 Joe. 期间还不断提醒 Sam『难道你不想见家人了吗?
要么他死,要么你亡』。
在种种威逼利诱下,Sam 下狠心动手了。
我曾设想过 Sam 一怒之下拿起铁棍砸死拿枪指着他的那个恐怖分子,最后被乱枪击毙。
但随后就自我否定了。
这是一部美国片而不是中国片,没那么多的英雄主义。
在战场上,能让他做决定的只有生存。
活下来才有希望。
就算他真的成了英雄,Joe 也未必能活得了。
当家人得知 Sam 仍然幸存时,先是惊讶,短暂的欣喜,随之是长久的沉默。
习惯是很可怕的。
当面对改变时,他们首先惊慌,然后反复的想接下来的生活会怎样。
人都是自私的,思考后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决定(哪怕看起来是在替他人着想,实际上也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这里就不展开了,改天再写)。
不过这样更好。
因为在我看来没有所谓的无私奉献,只有互惠互利 (Reciprocity)。
Sam 回到家,有两件事让他耿耿于怀。
一是怀疑 Tommy 和自己的妻子上床,二是 Joe 被自己所杀。
如果失去了 Grace 的爱,那自己在战场上做的决定又有什么意义呢?
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是 Sam 后来想自杀的原因。
心中纠结却无人可以倾诉。
Sam 曾回到陆战队表示自己仍愿意回到阿富汗,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困扰。
如果是我,一定会再回去的。
现实会让我觉得比战场更累,还不如在回去死个痛快。
多年漂泊在外我已很少有『家族感』,偶尔回家反而浑身不自在。
深深的自责,但让我回去已经不可能了。
所以是不是一旦经历了某些事情就再也回不去了?
这些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了解,当面对其他人时就只剩下沉默。
Sam 的父亲也当过兵,他应该是了解的。
可即便如此,老父亲仍然不是 Sam 倾诉的首选对象,他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妻子 Grace. 到这里全片结束了,但我已经知道结局会是好的。
即便那段视频被恐怖分子传到互联网,他们仍能携手共渡难关。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就是 Sam 的大女儿 Isabelle. 她因在妹妹的生日聚会上遭父亲 Sam 训斥,而被迫说了谎话『妈妈和 Tommy 叔叔每天都睡在一起,妈妈宁愿和叔叔在一起也不愿你回来,你还不如死了别回来的好!
』顿时让我对小孩好感全无。
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孩子的天真无邪,所以他们撒起谎来绝对是要了亲命。
这句话彻底伤了 Sam 的心。
虽说我能理解,但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厌恶。
话说回来,这小孩的演技却是真没的说,可我对演技要求从来不高。
http://blog.carpenter.im/2012/10/brothers-2009/
阿富汗战争犹如一把双刃利斧,在东半球斩断山姆理智的同时,又在西半球差点了劈碎了他的家庭。
山姆曾是全家的荣耀,而汤米被父亲视为害群的羔羊。
一对迥异的兄弟,在战争的影响下,人生的航船驶向了不曾料想的彼岸。
虽然我曾一度误以为这部电影是《四根羽毛》的现代翻版而期待汤米上演惊天大营救,虽然整部电影从头到尾没有高呼的口号、没有模糊的血肉、亦没有恸天的哭泣,从剧情来看这应当还是一部反战题材的电影。
自《现代启示录》以来,反战片通常会刻画战争的血腥残酷,批判利益集团的阴谋,反应人类饱受创伤的心灵,而近年来的三部电影《艰难时刻》、《以拉谷》和此片都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战争对于军人的心理摧残和精神打击方面。
海明威曾说,战争带给一个人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
对于山姆来说,他无法愈合的创伤便是他困于塔利班手中时犯下的弥天大错。
他挥动铁管的一瞬间似乎便被推向道德拷问的边缘。
然而,在一圈AK-47的伺候下,挥还是不挥铁管的选择已无关博弈、无关道义。
饱受折磨又无比虚弱无比绝望的山姆,在同时受到视觉、听觉和直觉上的死亡威胁后,精神已经达到崩溃的边缘,他大脑中的神经突触在这一秒内是过载短路了的,而随后的所作所为也与癫狂的疯人无异。
事实上,这绝非是两难抉择对于山姆道德的终极考量,而是无情战争对于普天人性的残忍迫害。
战争因人性中尚未进化完好的兽性而起,以将人类变为自身残忍的野兽为终。
山姆在雪地中对汤米的一句质问让观众发现他的人生观已经彻底改变,或者说遭到扭曲。
在这次质问中,他的言语始终表达着对不伦行为的容忍,而容忍背后却隐藏着他对人性当中善良本质的绝望。
人性的奉献、仁慈统统在他身上消亡,他也因此变得多疑,不再信任人性中的善良一面。
在他眼中,人类行动抉择的源动力是动物本能,因而现代社会俨然与动物世界无异。
在《艰难时刻》中,贝尔扮演的角色选择了自杀,而此片最后,山姆同样也举起了手枪,只是汤米的一句“你是我哥哥”让他即将熄灭的希望之火重新燃起,他心中尚存的手足情谊终结了一场悲剧。
尽管汤米的戏份不多,但却是导演掌控剧情发展的一枚重要棋子,他是山姆人生变化的一个鲜明对比。
在战争中,一个杰出军人被摧残得失去理智,而在和平生活中,曾经深陷牢狱的浪子渐渐走上生活的正轨。
导演在山姆身上毁掉的东西,统统在汤米身上慢慢重建起来,而他通过这种对比告诉观众,爱是治愈我们心灵的良方。
最后谈两句演员。
托比•马奎尔天生有一股甜美气,所以演“海饼干”、蜘蛛侠的角色总会少些刚毅,当他顶着一个“锅盖头”在此片中以硬汉形象示人时,天真的嗓音总让人感到格格不入,也许荷马•威尔斯才是最适合他的角色。
杰克•吉伦哈尔看上去倒有那么一点像托比的兄弟,只是他要比托比刚硬许多,眼神也更加忧郁,不知他们的角色互换一下会如何?
娜塔莉•波特曼对表演一个情感和精神不断经受极限冲击的军人妻子的拿捏颇为到位,半长的头发让她平添一份成熟美感,另外,明眼的观众大概还能一眼看出她同以往的最大变化。
台词没几句人话,硬生生的就想推动情节发展了,根本是在强奸观众,看得别扭之极。
3个极为出色的演员面对烂剧本烂导演烂剪辑根本无力回天啊!
特别是导致最后托比拿着枪发疯的戏,简直让人不明白,其他人是全都内心阴暗地盼着托比死所以嘴上喊一喊动作上迟缓不扑救吗?
大女儿怎么有这么严重的人格障碍,从出场就对亲父亲冷淡之极,最后宴会上粗鲁的举动和弥天大谎(她那个年龄怎么可能懂得那么粗鲁的话啊,天啊,简直让我理解不能)伤害了所有的人,这孩子长大以后还有救吗?
可怜几个演员的卖力表演啊,戏里面人物阴暗其实没关系的,但是扁平、没来由的阴暗,是为了有戏才作死。
失望。
再次可惜Natalie, Tobey, Jake都在里面,这本可成为一部很棒的电影,但是从音乐摄像剪辑到剧本台词架构,全零分。
应该铺垫一些兄弟性格塑造的细节,哥哥为什么选择当兵,弟弟为什么犯罪,避免人物扁平;父亲为什么在亲儿子出狱第一天一句一句的刺人——他是有多恨自己小儿子;录像带的问题根本没交代;人没确定死亡呢,美国军方通知家属倒派个牧师,搞得连葬礼都有衣服都送人了,人完好回来了,这不是开玩笑呢吗;凯瑞穆里根的角色跑到娜塔莉家说一堆很过分而且莫名其妙的话,搞巫术还是灵术的啊,谁信啊;托比根本没看心理医生;大女儿真是不知谁生养出来的,没有一个正常孩子会说得出那种粗话。
哎,我全为了演员才看的啊,打高分顶多为了偏袒喜欢的演员吧,无他。
isabella这小东西明显早熟嘛,一句话简直使兄弟之间剑拔弩张。
绝对是一颗新星,用她极具杀伤力的语言点亮紧张的夜空。
蜘蛛侠的babyface也给瘦掉了。。。惊恐。。。打死战友那段有点像《Bent》女主很炮灰
纠结死>< 两大帅哥嘛~ 看的我呀 hiahiahia
整个片子来说不算佳片,但尚有可圈点之处,纠结到了
转钛有些过度。
纯粹看新生代们飙戏
莫名其妙的结尾
蜘蛛侠的绝地反击 cast都要演技派
开头欢天喜地结尾垂头丧气
21/10/23:导演能把演员凑一起就是他的长处。
简单的剧情在优秀的演技雕琢下也可以很动人
波特曼罩杯变大了
只抑不压。
三星半...这个故事不好讲啊...
浮淺至極,尤其是那段激發敗仗而回的軍人丈夫失常的三角疑情,以及刻意營造natalie portman的驚豔,統統都如寫在白板上的非油性水筆一抹即甩。"you are gorgeous"掛在口邊,把portman捧到天上有地下無,多麼的受不了!僅僅可取的就只有那個反英雄形象。
all too soon.........
兄弟俩没有火花啊!我看完才发现是蜘蛛侠演的……美国真狠啊,派蜘蛛侠出去打仗
青少年演员也可以演爸爸妈妈了。
欠饱满......
伤神,挑错时间看了,看来这段时间只能看喜剧和小品
看过三位主角的一个宣传采访,Tobey和Jake透过屏幕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