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觉得他们不是很爱你?
” “爱的不充分。
哪怕只有一次也好,我好想让人一次爱个够?” “对你来说爱是什么呢?
“ “比如说我现在对着你说我想吃草莓蛋糕,然后你就放下一切跑出去给我买蛋糕,然后你喘着粗气跑回来把蛋糕拿给我,然后我说,恩,我已经不想吃这东西了,说着把蛋糕丢出窗外, 这就是我想要的。
” “我觉得这跟爱好像没有任何关系。
” “有关系,我希望对方这样说,我知道了,绿子,是我不对,是我像驴一样又蠢又笨,为了向你道歉我去给你买别的东西,你想吃什么?
巧克力慕斯还是芝士蛋糕?
” “说了呢?
” “我就好好爱他。
”
这部电影不合格,除了刺瞎大家的眼睛,还试图毁灭大家对爱情的憧憬。
我高中的时候染上了中二病,在学校门口地摊上花8元买到了这本书,当时也忘记了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村上春树的,总之是满怀着崇敬以及迫切的装X之心递出了那8元钱,得以与书贩银货两讫,利用自习时间仔细阅读了那本书。
当时在学校里连《读者》都属于高端读物,猛然碰上《挪威的森林》这样的情节,那时年少无知,这书中的性、死亡与迷惘让我甚是难过,透不过气,极不喜欢。
要说还有什么特别的,就是书中关于玲子与萝莉的性描写段落令我印象深刻,仿佛开天辟地,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
后来当这本书被全班同学借过阅读再回到我手中的时候,从书页的侧面来看明显有数页被人高频率翻阅,那几页同性性爱的描写侧边都被翻得发黑了。
哦,原来我还不是一个人。
过了不少年,经历了太多事,也终于渐渐越来越懂《挪威的森林》的美丽与残酷,越是绝望的时候越渴望一个绿子般的存在,男也好女也好,一遇便扫遍阴霾。
《挪威的森林》是一首很赞的歌曲,我一直认为电影版特别有必要出现,终于电影版出现了,却不能给力。
想来想去,最大的症结其实在于原著,《挪威的森林》是用第一人称构写的,读者的所有感知来源于主角一个人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而凡是视觉化的作品,漫画或者戏剧,创作者去展现情节的方式是旁观式的、多角度的——这样的小说改编比较棘手,《挪威的森林》也没有在这方面着力,虽然电影中偶尔会有渡边的自白,也仅仅是对事件的简单交代罢了,非常苍白。
很容易看出,陈英雄并不懂原著,不懂就罢了还乱作删改。
他所能展现的只是将日本60年代的时代风貌展现出来,然后压缩情节,以表现一些不太合理的长镜头,似是而非地完成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其他的便让观众自己去领悟。
可惜了这清新的画面风格和披头士的音乐了。
直子就不该是菊地凛子这个样儿。
菊地小姐在《通天塔》中早就凛然过了,而文艺电影儿总归需要一个银幕处女——我的意思是类似苍井优那样的姑娘如果能来演直子可能在视觉上更给力一些,毕竟直子的身体与性可以说是情节的关键出发点。
为什么要看自己非常熟悉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我觉得大概是希望看到那些想象中的形象最终变成实在的对象的本能吧。
这样也有一个坏处,我们总会失望,毫无例外。
就像《挪威的森林》。
我高中时候来回阅读了有数十遍。
然而八年过去再没有看过一次。
现在看电影,每到一个桥段还是能想起后面的剧情,应该算是一种怀旧的行为吧。
陈英雄也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我臆断。
他的《青木瓜之味》和《垂直阳光》都有点那个劲儿,将记忆中的世界美化成天堂但是又有点淡淡的忧伤。
从这个角度说来他应该是很适合这部小说的电影版导演。
他确实发挥了自己的长项,将风景的抒情的张力拉伸到一个极致。
尤其是在雪地上渡边和直子话别的那个场景我觉得是小说没有达到的情绪上的高峰。
然而这部电影我觉得虽然美术令人动容,但是绝不是淡淡的忧伤,而是一种青春的孤绝。
记得高中时看这部小说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小说中各种各样的关于性的描写,不论是暗示的还是直白的,都令人感到过瘾。
当然有很多意淫的成分,更重要的是那种难得的坦率。
然而看着电影我回忆起小说,包括绿子想要在父亲死后大干一场,都在暗示一种孤独感。
这种孤独难以排遣,只能靠肉体的交合才能被彻底发泄。
直子和渡边在生日时的那次云雨也是用这种方式去和死者告别,去和自己的过去告别。
很难说剧中的男女之间到底是不是爱情,也许在那样的一个状态下已经情感已经超过了爱情的强度。
很可惜,这部片子像是中国电影局监视下的作品一样,处处都显得那么暧昧和含蓄。
丢失了原作中人与人之间以各种精神或是肉体方式紧紧相连的感觉。
而显得是一群陌生人被找来演了一场电影又终于会各自分开,根本没有精神上的沟通。
我猜想如果这个电影能够在97或者98年(这是最后的期限)拍出来应该还是很棒的作品。
日本影坛今村昌平还在,后起的仍有森田芳光这些强势而坦率的导演。
日本大约很久都没有出现一个强力的导演,去演绎人与人之间紧密的精神与肉体上的联系。
像松山健一和苍井优这样小清新的演员走红无疑也显示出最近十年来日本电影的软弱,甚至连文学力度的也不及。
电影刚刚出来的时候,有位朋友就兴奋的告诉我他下载了。
直至今天我看的这个版本就是他当时第一时间下下来的。
原定似乎情人节上映,朋友说他觉得并不合适,因为这就不是一部关于爱情的故事,而是对青春的祭奠。
可以了,你们还想怎么样?
看到最后四分之一的时候,我感到有点冷,因为没有穿裤子。
抱着滑落一根吊带的玲子老师,漫长沉重的气喘声把猫惊醒。
这段终于释怀,无论谁谁。
音乐无法忍,好不容易看进去了有点困,多亏音乐给闹醒。
除了I love you那首比较平顺,别的简直了。
叙事在GQ男漫游记与Lohas格调篇之间交错进行,让中年人看着有点累。
绿子最出跳,玲子跟记忆中的原作里一模一样,渡边君是排球运动员吗,直子的怨气都是正方形的,缺乏圆润柔软,一枚雨中的方形怨气果冻,挺Q的。
永泽和初美刚从书报亭的GQ中国版封面走出来,还带着娇滴滴。
满屏幕都是水,四季都是夏。
若你想重温当年看小说的心情,那么要推荐我看的这个版本的中文字幕,居然是把林少华的翻译直接抄上的。
尽管如此,电影里砍掉的一些细节却是原文精华,如你所知,我就不多说了。
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推荐的,尤其是我看的这个版本的中文字幕,结尾音乐响起时,屏幕下面打了这么一行,“谨此缅怀那些青葱岁月里翻飞的好人卡”。
站在上海影城门口的时候,看见拉在大门口的横幅是“日本爱情电影《挪威的森林》9月16日公演”,我在门口说,干么不打“村上春树”的招牌出来呢?
然后,看见海报跟台湾香港一样,便觉得实在有点不敢恭维国内的宣传水平了。
想着,其实可以用日本本版的海报的。
也还不错的,是渡边和直子。
但,看电影的时候,则觉得那条横幅打得实在准确了,这片子给越南导演——陈英雄导成了一部爱情片。
记得当年读这本村上春树最著名也是我读过的他的唯一的书之时,我觉得这是另外一种版本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然而,在电影院里,《挪威的森林》俨然就是爱情片。
电影不再告诉你,因为木月的死亡,因为直子的死亡,因为绿子父亲的死亡,等等一串死亡之后,渡边,或者说村上春树的在他自己也隐射为“私人小说”里的化身,在生死之间的种种认识,书是说人的生与死,说珍惜,说爱护,等等更为深邃人类情感的书,它的“著名”并不在于它的爱情,而在于这些思想,可惜,电影只说了爱情,或者因为大刀阔斧的cut,连电影音乐也不够连贯的cut,让这片子,只剩下了支离破碎的爱情故事。
记得前年,跟朋友开玩笑说——爱情才是永恒的主题,因为它永远都有市场。
朋友笑着反驳,大家一乐,但现在,村上春树的那些背景描写里的日本六十年代不见了,成为放在任何年轻时代都存在的爱情的纠结,不能说爱情里没有深邃的思想,却不能将原著里所具有的思想给抹杀了。
再回到我个人认为村上春树所呼应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改编成的电影《布拉格之恋》却显得更为生动得多。
或许因为米兰·昆德拉所写的苏联入侵捷克更容易表述?
或许因为村上春树所描写的那些心理更难以表达?
那么《入殓师》不是表达生死很清晰么?
日本文人,特别是日本作家,对于生与死,对于美与丑,对于很多情感的极端都有他们非常独到的描述,就像谷崎润一郎自己所写的——《恶魔》中佐伯舔恋人的手帕,就是一例:“……这是鼻涕的味儿,舔起来有点熏人的腥味,舌尖上只留下淡淡的咸味儿。
然而,他却发现了一件非常刺激的、近乎岂有此理的趣事。
在人类快乐世界的背面,竟潜藏着如此隐秘的、奇妙的乐园。
” 同样,村上春树描述在《挪威的森林》里所有人物都有自己的伤口,他们都在这伤口面前表现得局促不安和手足无措,其实,这是作家在表述现代的文化对于人类的自然属性的一种破坏而已。
而在电影中,这段成为一种比较怪异的表述——渡边对自己手掌上的伤口的嗅显得非常的自虐。
渡边疼吗?
渡边爱谁?
谁爱渡边?
是直子因为无法摆脱木月之死而选择渡边,还是绿子为了自己的孤单而选择渡边?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所提到的那些摇滚乐,在影片中支离破碎地出现,让我疑惑,是国内cut掉了,还是陈英雄自己就没打算弄完整?
“村上体”的文字可以被单独看做一段美丽的小景,影片除了有一些美景之外,“村上体”无处可循,或许,是我要求更高了吧。
看过评论说,喜欢村上的很多粉丝是女性,电影院里,看见后面有一个女子孤独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独自来看这片子,不觉得有些伤感,好在,实际上电影院里男女比例相差并不太大的。
【原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405719532&BlogID=150117&PostID=35551740
陈导答观众问: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mn7-eJEQ1E/法文的译名是La ballade de l’impossible,完全没有一丝ノルウェイの森的影子。
导演的大名是Tran Anh Hung——天朝曾经的辉煌给当今留下的最大影响就是我常常要翻半天白眼才能挣扎出“黑泽明”的音读,还有这么多年来都不知道“陈英雄”的发音原来是这个样子,就只管拿汉字的读音称呼之,不知道算不算是不够尊重亚洲其他国家文化。
当天差点忘了订过首映的票,得了gmail的提醒之后才匆忙赶过去,自然也没有查资料,所以就这样一直当是不知道哪国导演(我本来胡猜是泰国)拍的不晓得改编自哪个新晋日本作家的电影。
直到听Nagasawa说“人生苦短,不要浪费时间在尚未通过时间考验的书籍上”,才猛然反应过来——这竟然是《挪威的森林》!
其实假如一直就在不知原著的情况下看完可能会好一点,因为中途发现居然是改编自唯二我读过的村上春树的作品,后面就经不住有笑场的时候。
我不记得有没有喜欢过这部小说,能记得其中的一些台词,并且在这么奇怪的关节上把电影和原著联系起来,并在这一本之后又去读了《寻羊历险记》,当年并没有对其生出厌恶感那是肯定的。
可是在看电影的当下,对男女主角——尤其是女主角——生出了相当不耐烦的感觉,好像从头到尾都在心里默念——怎么有这么作的人!
影片放到一半的时候已经觉得太漫长了,怎么还没有要结束的意思。
若不是陈英雄在放映后现身,两星甚至一星就毫不犹豫地给出去了。
在给分上宽待倒不是看在《三轮车夫》的面子上,而是他对于观众提出的“为什么想要改编这部小说”时回答说“每个人都曾经有这样的时刻,去处理与死亡之间的关系,即使还在孩提时,也有可能在午夜惊醒,为逝去的双亲哭泣”。
观影时一度嘲笑当年的自己该是多么作,因这句话倒是回想起一些事情。
也许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并不如意——导演的法语相当流利,可想是个小洋插队——但是至少我们曾经对同一本书有过一样的感知。
而且确定导演是有爱的。
这样合起来,可以打个平分。
这个问题过后大约10分钟,在他回答“如何与日本演员合作”时提到自己是越南人,我才恍然——眼前站的原来是陈英雄!
(那时候激动啊,想说我就这么有预感地带了相机)当然越南有别的导演,而且陈导看上去很年轻,说是新晋的也未为不可,但是那种特别追求诗意的节奏——渡边与直子相拥时的风,他们用很快的速度散步,直子生日那晚的雨,在绿子家里也下雨,直子向渡边说她与木月的关系时的长镜头;那些特别明显的符号——在渡边剥手上的伤口时不断切入的鸟蛋和新芽的镜头来暗示他将有新的开始,渡边与玲子告别时剪进的她,渡边还有直子同栖一树的镜头表示通过玲子的身体渡边终于解开了他亲手结系的他和直子间的束缚,还有直子死后用他身边的海浪来表现渡边内心的感情……这些手法分明就是贴了导演的大名在上面——天晓得我看电影的时候还在想这位导演该是陈英雄的fan吧况而能让村上春树心甘情愿交出这本书的版权——以此书走红的程度,说日本导演没有动过它的念头那是绝不可能的,而他挑挑拣拣这么多年,居然最后选定一个外国人——这人也非陈英雄不可了(我毫不怀疑村上喜欢看陈英雄的电影)。
从理论上来讲,这两个人的风格是很合适的。
在答观众问的时候,陈导也说明在商讨剧本时村上给了很多意见,他也保留了其中的大部分。
怎么看都该是次惺惺相惜异常愉快的合作。
最后出来的成品却叫我在明明该伤怀的时候连番笑场,这中间的问题,就值得研究了。
有趣的是陈导自己主动要求现场答观众问。
我老觉得跟法国人一起看首映就这个环节最有意思,常有意想之外的观点与角度飞出来。
观众中有一位关于plot提出了问题——她问说最后玲子主动要求和渡边做爱,加上那个三人一树的镜头是不是在暗示说其实直子是玲子害死的。
问题一出来,我就撑不住笑了,陈导的脸也僵了,现场观众大部分倒是很镇静地等着听答案——法国观众看电影的智商其实很高,鉴赏能力也很好,说实话你把这片摆其他地方放映也未必有观众能就“现实故事”和“意象性镜头”之间做如此联想,而且事实 上假如没有看过原著的话,这居然也是非常合理的推测。
还有一位非常好奇在影片出现的游行示威场景中,那些学生到底在喊些什么(话说我也很好奇啊,这一段没字幕)。
陈导表示“就是不想让你们知道”。
我突然想到上次野村万斋来做狂言讲座时也有说过“不使用道具就是不想让你看到实物”。
这样好叫你们清楚什么是该知道的该看到的,然后把心思全部放在想让你们知道想让你们看到的地方,这在东方美学中很常见的“留白”ms叫西方观众有些不消化。
这就真的叫厉害的问答,我想来想去其实这两个足够点出关节了。
陈英雄是在法国长大的,从法国电影学校里毕业,在审美意趣和手法传达上可以说是法式的。
他是越南人,思维观点与哲学上仍然保有东方文化的影响,并且自打回了一趟乡之后,对这种文化产生了兴趣。
他读的那本《挪威的森林》必然是法语版,然后他用东方人的立场理解了人物间爱与死,道义与束缚,责任与救赎间的关系,然后用他惯常的手法表现出来。
这就产生了一种断层。
我不知道别人对改编自村上氏的电影会有什么期待,但我总是幻想岩井俊二那样的画面——唯美是必需的。
这种唯美感产生自镜头的清爽和适当的距离。
事实上,“清新干净”这一风格是日本导演一脉相承来的派系,别人学也学不像。
那种与人物间天然的距离感,绝对不会叫你看到女主角脸上的色素沉淀和男主角颊上的毛孔粗大,也绝计不会在接吻时用长镜头特写——这些是AV界的专长。
这种距离,能抵消故事中与现实搭不拢的部分,集中在情怀上,从而变得私人化,变成散文体。
日本很多当代作家都喜欢把作品放在那个动荡的时节,文青——尤其是左翼青年——在大规模的反抗之后大把的自杀,生命成为一种对现实表达绝望的道具。
活着的人,要不然就是那个时代中的“局外人”,要不然就只能以妥协或麻木来换取活下去的勇气。
《挪威的森林》和《异恋》都选择了这个时代背景,其中的主角都在自我隔离于轰轰烈烈的同时感到负罪,并把这种负罪感与救赎的希望投射到某个特定的对象身上,照理说都是作者本人在事过境迁后自觉或不自觉通过自己笔下的人物实现的自省。
一定程度的私人化,因回忆出生的距离感和美化,应当是比较合适的调子。
村上把版权交给陈英雄时一定忘了——能够像日本人那样把生命看作樱花,拿死亡与情欲自然联系在一起,将生视作修行而死看成超脱的外国人,那本是很罕见的。
陈英雄惜生。
惜生就不够冷静。
不冷静就有了这些在我等同出于亚洲文化背景下——且相比于越南人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日本文化——的观众看来亲密到另人不安不适不快而失去了距离美的情爱特写(另则,根据东亚的审美,这几个演员实在不适宜出现在这片里——不要求你们美若天仙,但都要清爽啊,皮肤要好要白眼神要纯啊)。
而那些欧洲人——那些更加惜生且没怎么读过村上春树的人们——则不能领会人之“求死”的天然性,于是便有了以上plot那一问——在他们看来,人无端端的不会突然就坏掉了死掉了,得有个说得通的原因才行。
所以说有的时候,有爱,有才华,对电影来说都不够,拍电影也是求缘份的一件事。
陈英雄倒是圆了他多年的梦想,只是不知道这个联姻的结果他自己觉得有多美好。
PS:其实这本小说中除了永泽那句话之外,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渡边和玲子和谐的时候,他说因为太舒服所以忍不住很快就射出来了那一段。
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我很在意那一段。
本来是想现场问导演说为什么要把那里改掉。
但毕竟这书是十年前看的,记偏了也是有可能的,若是导演说“根本没这回事”,岂不糗大了!
回来后立刻搜了下小说,有的译本是真的有这段,有的译本却没有,弄得我也很糊涂。
从风传去年底上映一直拖到现在,电影版《挪威的森林》的神秘面纱早已被揭开。
关于它的评论,我都写了四五篇。
别人说,一流小说出不了一流电影。
千万级别的销量、泛亚洲的影响力,面对通俗流行的《挪威的森林》,陈英雄接下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去年威尼斯,陈英雄还在四处辩解,说国际版放映有瑕疵,影响了评论人士的判断,不肯承认失败。
结果,一年过去,不管国际发行还是日本本土上映,影片都没有达到既定目标,陈英雄算是深解其中滋味了。
基本可以说,《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看上去很美的电影。
当然,遥想当年,陈英雄一举成名的原因就是摄影美,景美人也美,摄影镜头更美。
这一类东西在《挪威的森林》中有完好表现,摄影师李屏宾是个轨道控,他把长镜头和运动镜头用到了一种极致,外人很难从画面美感上去诋毁它。
在李屏宾擅长的室内戏,微弱的自然光线,玲子给渡边和直子弹奏起了《挪威的森林》,流动的光影、柔缓的吉他声和日式英语的歌声,怀旧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也只有在那一刻,当片中人物唱起了名叫《挪威的森林》的歌曲,我才深刻意识到是在看《挪威的森林》。
电影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如此明显,片中出现了很多旁白,直接从原著中摘出。
渡边、直子、绿子、玲子四个人物,完全保留,架构不变。
从这点来说,陈英雄非常忠实于原著。
大的方向上,原著人物没有改动。
陈英雄近乎有点偏执,像以木月汽车内自杀开头,很容易让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一头雾水。
比起羽翼丰满的原著,电影在细节上严重不足。
直子为何自杀、渡边为何焦虑,包括对绿子的描述铺垫,都没做到位。
这些人物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存在,他们有互动,甚至有命运的关联和对照。
放到电影里,很多转场就显得特别生硬,断裂开来,也只有看过书的才明白为什么。
在原著中,对直子为何会心理崩溃,为何会有人际障碍,那在于她目睹的死亡接二连三。
如果说,书中的细节让整体充实,那么,电影中的细节是用来润滑的,消除观众的生涩和疲惫。
难怪有人调侃道,直子的悲剧在于润滑剂,陈英雄的悲剧也在于此。
你说它拍给原著迷看的,大家都不买单。
你说它是青春片,路人都能欣赏都能看,可影片的格调就定在那,下不来。
陈英雄看到了长篇幅的情欲交织,用怀旧手法表现了林中田园的风貌,却没看到深刻的生与死,它们和主人公擦肩而过。
【新京报】
有朋友说,看完陈英雄《挪威的森林》,那感觉完全不像在看书,更像两小时翻完一本350页的书。
镜头不带停地处于运动状态,反复强调的浓绿色调, 逼着人物走来走去,赶着观众去找结局。
这感觉当然不好受,相信陈英雄看到满天飞、无国别差异的负面评价也很崩溃。
去年在威尼斯,他还一再表示,放映音响出问题了云云。
现在,他终于可以死心了。
陈英雄当然不信一流著作二流电影等说法,他可能偏偏不信邪,更讨得了村上春树的欢喜。
开头说的问题,也不见得陈英雄就没有考虑到,毕竟他还是对每个人物都动了手脚。
渡边没有在开头坠入青春的记忆,直子没有了直面自杀的经历,绿子没有了可爱的话语,也没有一起去看A片,永泽不爱看书,敢死队直接去死,最夸张的是玲子求着渡边做爱……可见,他不是一个偷懒的创作者,然而对原著读者来说,他绝对是一个粗暴的删改者。
我非常理解原著迷的漫天口水,更同情陈英雄的悲惨遭遇。
如何把一本书改编成一部电影,这从来就不是好差事,或者说这根本就是烂事一坨。
因为只要是读过书的,他们所有人都会首先把电影还原成书,再去对比脑海中既有的画面感,跟顽固的记忆印象冲撞。
至于纯电影本身的考量,那只能降到第二或第三位。
失策的地方还出现在演员身上,比如负面声音很多的菊地凛子。
明明在《巴别塔》里那么出色,那么国际化,经得起敲打,可在《挪威的森林》里,她的大脸盘和刚硬的脸部线条简直是一场噩梦,堪比她在2007年奥斯卡红地毯的雷人程度。
当30岁的她说自己快要20岁时,我无可避免地陷入了情绪崩溃。
《挪威的森林》可以有很多种描摹法,但是它绝对不应该是纯爱版的,更何况陈英雄还保留了如此多的性元素。
可偏偏是这么多的情欲交织,那么深刻的生与死擦肩而过,电影还是拍成了无可救药的纯爱模式,小清新扑面而来。
春天的风、夏天的草、秋天的树、冬天的雪,这么一套风光片拍法的确保证了美感,保证了观众不会从画面上去诋毁它,然而用主人公没事低头拥吻,做热恋不可开交状,这就未免有点太过了。
我尝试去理解下陈英雄的做法,他可能想吸引住年轻观众,避免电影产生所谓的老气。
可是作为上世纪60年代的青春爱情,解散了的乐队和逝去了的人们,这部电影本来就应该散发出浓烈的怀旧味道。
很显然,尽管学得几分深浅旁白,照搬书中内容,然而这位渡边一点都没有对往事产生疑惑,更没有迷失。
光看结尾处他的无声咆哮和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你就应该知道,这是一杯压榨过的葡萄汁,而不是发酵过的葡萄酒。
所以,陈英雄匠气太重,工于技巧,完全找不到原著精髓,更找不到了失去已久的自我。
要说压缩改编小说难度大,拉乌·鲁兹拍《追忆似水年华》,7卷15册也仅仅用了两个半小时片长。
虽说很难得到公众的完全认可,然而导演完好地保存了自己,原著的情调还在,意识流散发出无穷魅力。
同作为追忆往事的《挪威的森林》,一堆特点鲜明的人物,结果拍成电影后,它却没能产生一种审视回味的美感。
有说这是因为距离太远,要么是现代气太重——反正横竖不像,还是阅后即焚了吧。
【玩家惠 专栏】
改编自村上春树同名小说的《挪威的森林》,陈英雄导演,村上春树亲自担任编剧,松山健一、菊地凛子和水原希子等人主演。
讲述了大学生渡边与直子、绿子等人之间的爱恨纠缠。
画面构图很美,基调奠定的不错,没看过原著的恐怕会看得没头绪,虽然原著我也没怎么看明白。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 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
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除了描写原始情欲的冲动外,原著里还有这段话我特别喜欢:“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会再相遇。
” 电影的确没有拍好。
注定会失望,但又不得不看。
6月24号,日二区要发行150分钟的加长版,貌似电影能更充实一些,然而陈英雄注定要接受墙倒众人推的命运,外界对《挪威的森林》的评价大势已去。
除了纯爱版的大雪天场景,这个故事完全患上了躁底的热带综合症。
当陈英雄可以在法国的摄影棚里复制出越南,这一次,无论他怎么小心翼翼又工于技巧,《挪威的森林》依然无法挽回原著迷的信心。
光凭那些不带停的运动镜头和难当大任的演员们,观众实在找不到书中感觉。
尽管实事求是来讲,影片摄影还算不错,可惜徒有其表,不见血肉与灵魂。
【经济观察报】
很喜爱原著小说,电影拍出来的意境还是和想象中的不对,看着不是心中的那种感觉,有些失望
我没看过小说原著,单纯为了看松山而看的。松山在这里镜头很多造型很多基本上都保持清爽的感觉我很满意。画面不大有日本FEEL我也没当它是日影来看了,至于故事方面……导演你不太懂得讲故事吧,还是只是我个人的水平问题……不过看完电影也没有想去看小说就是了
全然忘记小说讲些什么了.好久不见我亲爱的菊地凛子啊....
看到了曾经看小说时不懂的东西,难道是我长大了?喜欢松山君的演技.
没读过原著的同学表示,这部电影拍得有点糟。开片的镜头与场景的转换看得云里雾里,叙事太零散,多是靠旁白来讲诉内容。还有,情爱场面所占时长过多,还不如多用来弥补情节上的缺失;也因此,找不到导演所想要表达的叙事重点。值得嘉奖的是摄影,挺美挺清新。看过原著的励志姐曾说希望岩井俊二来指导。
失去爱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无论通过何种哲理、真诚、坚韧抑或柔情。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但即便领悟道理,面对继之而来的悲哀,我们依旧无力。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一道未拆线的伤口,please love tender!
这见证了一流的小说是怎么改变成二流的电影的,不排除内地版的原因。整篇的叙事结构完全遵从原著没有一丝画面感,画面很美但是蒙太奇完全混乱,居然连流畅剪辑都没有做到。长镜头不是分外无聊就是让人十分不舒服。可以看出导演还是比较用心但没有才能有的时候也是一项罪过。跟原著比起来我就不想说了
冲着本子和演员去的,还不如书呢,唉……实在是差得可以。冲着本子和演员去的,直子的形象与感觉差距十万八千里,没看过书的估计十有八九看不懂。看这片子靠的是想。
一种痛彻心底的压抑贯穿全场,生与死的责任压在渡边的肩头。直子还是选择了自杀在雪地里 - 渡边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在海边风餐露宿,痛苦的低沉的呐喊与哭泣伴随着阴沉的大海和嘈杂阴冷的音乐,让所有人不能不感慨,为何生命中会有如此多的痛苦和悲哀,令人无能为力。此评论仅关乎电影,与原著无关
电影版《挪威的森林》完全是用来快进观看的,气质倒错,一点原著骨血都没沾上,导演、演员的文学素养不够没有想象力,或者说底蕴不足,有时间写篇长文来说这个问题。看片前我在想这片再烂,好歹要拍成一个凄恻缠绵的露点萌片,结果,真是小清新啊,麻痹,菊地凛子已在《巴别塔》里露过,还在乎这么?
心中有爱便不会孤单无助两性的相吸 对爱的渴望 才是关于爱最永恒的态度
用两倍速看 挪威的森林DVD中字.rmvb ,发现节奏刚刚好,反正日语也听不懂,仅仅只是音乐节奏有点儿赶而已。
电影院版本93min,下载版本133min!!!有幸亲身体验到了广电剪刀手下手最狠的一次~回家只好再补一遍~~
连个点都不露,你的看点在哪在哪在哪!不是因为对原著崇拜谁看呀!演得搓的一逼,叙事烂得抠屎,节奏还慢得纠结,就画面服装好看,你还能让我看什么!!!原著上最不诱惑我的石田老师居然是里面最诱惑我的,你这是颠覆么!说好的性感的满脸皱纹呢!还有可爱的绿子人家从来不穿绿衣服好吗!写不下了。
好狗血啊!!!原著在哪里啊原著在哪里啊!!!选角直子绿子都好失败啊有没有!!尼玛黄瓜啊啃黄瓜的情节在哪里啊!!
电影被剪得只有一个半小时哦.高三时候看的小说,那时候都看的不太懂,今天看电影感触还蛮深的,不知不觉八年了.
看的时候,想起松山建一的《死亡笔记》《双面金属人》还有《守财奴》,然后发现女主角竟然是菊地,大脸女孩,我喜欢~好吧,我喜欢这部电影的色调,我喜欢她20岁生日的色调,我喜欢那暗暗的,世界末日一般的色调
高中看的書一直被俺奉為性教育啓蒙讀物,有些情節已經記不清晰,但光看電影其實也沒有很差吧,可惜齙牙妹綠子丑爆了減一星
画面构图很美 基调奠定的不错 没看过原著的恐怕会看得没头绪 虽然原著我也没怎么看明白 文艺小青年装逼必备
青木瓜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