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的事情先不说,眼睛还是喜欢海因斯的。
天真是种天赋。
化妆剧情部分有一个平淡但很戏剧性的视线变动,双方通过同一面镜子互相观察,并细碎地瞟自己,然后g帮e化妆,轻声细语彼此的童年、父母,随后双方再次面向镜子,e的脸颊和嘴唇已经染着一部分g的粉色,两人在镜中的视线被粉色搅乱了一些,我的视线也开始在虚构的镜面打滑,但和之后的一次镜前补妆一样g更多地注视自己,她仍然是剧中天真的自己,但e如之前和学生所说的暗示一样,存在界限模糊的状态。
差点可以是一个改编剧本×兰花盗的“危险关系”故事,可落地得太轻太轻了,顶多褒奖一下演员发挥。
——如果我们所命名的真爱是可以用结果论的方式推判,那么我们必须、肯定是幸福和相爱的——毕竟不是这样的话,毕竟我们的选择果真是错误的话,你口中的故事,我的人生不就未免太可怕了,而人生又可能真的如此险恶,它因破茧蝴蝶最小的波动而偏向某一个不可逆的方位。
随着e这个真真假假来去自如的观察者和界限渐渐模糊的参与者的到来,g的人生故事看起来被质疑和证伪了,年轻丈夫的爱在新的语境下也被一个个“可能”和“如果”揉碎了——即便g在倒数第二场戏重新宣言了自己故事的真实。
“Grace——Elizabeth,I think it's a little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这句似是而非的grace就好像一句对e作为演员无意识的被动褒奖,波女士在“演出一个努力演出剧中人”的角色上发挥尚可,虽然不知道这种她身上令人熟悉的生涩感算故意为之还是演技有限,摩尔如今俨然一副我就是戏的姿态了,平静的疯癫感角色很适合她。
首先必须夸一句,三位主演都演的特别好!!!
这也为电影提供了更多的可分析文本。
波特曼就如同整个剧组与社会外界对这段不伦恋的看法一样,从最后越拍越妖娆的赤裸勾引而被导演喊过可以看出,所有人都觉得是摩尔勾引的男主,而波特曼从出场就自带一种傲慢的态度去观察摩尔以及这个家庭,势必要找出摩尔的行为动机来为自己的表演奠定基础,她会不顾一切的去挖掘、寻找以及感受,与男主sex完后的冷漠与不屑可得这不过是她体验的一种方式,“只是做了成年人做的事”,面对男主的愤怒波特曼也丝毫不在乎只想着尽快看完那封信,波特曼的这种傲慢甚至无礼正是因为她从来没有相信摩尔与男主是真爱。
而摩尔则是一个看似强大但情绪却很脆落的人,会因为邻居搬家不再订蛋糕而崩溃到痛苦流涕,因为整件事她才是最受质疑的那个人,她必须得时刻说服自己与所有人:她们当时的选择是因为真爱,她们现在依然过很幸福。
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她在心理对自我的认同上陷于犯罪的地步,婚姻的问题她难道察觉不到吗?
不是的,只不过她会伪装与掩盖,明明送大女儿的毕业礼物是体重秤,却会说成是项链,但被拆穿后还是会承认,所以其实她心底是知道的,因此我也比较倾向于她小时候真的有被哥哥性侵,只是会要强的欺骗以最后给波特曼沉重一击。
最不确定当时的选择是否是真心的其实是男主,即便当时是他先勾搭的摩尔,但当时他才13岁,可能真的没有意识到这件事需要付出的代价,而后摩尔对真爱的确信以及成为爸爸的责任心让他一直留在这个角色与家庭当中,但他的心灵和身体双重出轨以及说出的“如果我们真的像我们说的那样相爱”就可以看出他的质疑与疑惑,如果当时没有和摩尔发生这样的事情,他的生活轨迹是怎样的想法会一直在他脑海中蔓延,也许是外界所有人都在提醒他,他当时太年轻了,更加加重了他的困惑,而他无论是与摩尔甚至是和孩子的相处,男主都更像是个小孩,连才高中毕业的儿子都学会了吸烟,三十多岁的他依然没有抽过,他永远停留在了13岁孩子的这个角色当中。
最后,不得不说一句,波特曼与摩尔都是很好的演员,演的都很好都夸就好了,毕竟角色的功能都不一样,硬要用摩尔踩一脚波特曼真没必要……
电影正好和最近的热点上海师生恋同题了,当然电影的时间是20年后,这狗血的故事在岁月的洗礼之后还剩下什么。
电影的配乐几乎是刻意的过度呈现,有种故弄玄虚的疑惑。
关于表演的电影,演员去寻访原型人物,在剥削现实中汲取,有趣的是演员用假呈现真实,而原型人物用也在用表演粉饰自我的生活,“掌控”家庭,生活美满,用生活选取的真实实则是虚假的,两者相对位。
表演时克制自己的真实欲望去表现影片中所需要的欲望,产生了压制后新的更深的欲望,几乎是悖论般欲望在压抑后不会消失只会转换。
镜头前拙劣的表演反而是真实,前女老师不管家庭内外永远在表演,看不见的地方同样在虚假。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一种生活中的切片永远不存在着真相,它只是你需要的真相,电影最后仿佛变成了另外的谜团,家庭、婚姻、生活,从头到尾不曾见到两位女主真实的体验,但这种表演的虚假背后反而才能看到真实,它所掩盖的再美妙的表演也会像男主(懦弱与逃避责任)一样感到不对,因为真实不需要表演。
1.Gracie在生活中扮演一段“旷世绝恋”,以爱/天真之名牢牢控制了Joe以及孩子二十几年。
在牢房的阴影下孕育新生命,迅速步入婚姻的殿堂,构筑起中产阶级梦寐以求的宽敞家园和理想生活,她以柔和的语调发出命令般的指令,用她的柔弱和泪水激发Joe的保护欲和愧疚感,这些都她情感操纵Joe的手段。
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法,她让Joe从13岁起就无法也不愿离开她,甚至让他相信是他自己先引诱了她,错误在他不在她。
在他们的关系中,她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站在了道德伦理的制高点。
他们对于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角色早已习以为常,这种态度已是他们多年关系的本质。
她引导Joe相信:“如果我们不是真的相爱,又怎么会在一起二十几年”。
她甚至策划了Joe与Elizabeth的出轨,因为她深知心智未成熟的Joe一旦面对"成人世界的残酷真相",就会退缩,再次回到她身边。
这讲是在孩子离家后,她用来继续情感勒索Joe的筹码。
在日常生活中,她对家人的无形控制令人窒息,而她本性暴露的一幕是,她手持猎枪瞄准猎物,猎物的生死完全掌握在她手中,她沉溺于那种碾压式的杀戮所带来的短暂宁静之中。
这与她最初写给Joe的信中的情感是一致的。
她以爱的名义进行控制和情感勒索,享受着明知这是犯罪、明知会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却还要装作一切都是出于爱。
这场自恋和冷静的表演中,她是完全的胜利者。
在看似走心伤痛的内心表白后,她甚至不忘提醒让Joe看完销毁那封信。
正如她在故事的尾声所揭示的,她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安全感。
这种需求贯穿了她的行为和决策,如同一条不变的主线。
她通过控制他人,试图在不稳定的世界中寻找一种虚假的稳定感。
2.Elizabeth的工作是要扮演Gracie,以艺术之名窥探隐私、勾引乔、勾引导演、甚至学习如何控制人Elizabeth,同样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女性,她带着预设的目标接近Gracie和Joe。
她的目的并非追求真相,而是要获取"一个36岁女性如何诱惑13岁男孩,以及如何平息内疚之情"的确凿证据。
她收集的照片、情书、信件,以及Joe的出轨行为,都是她的战利品。
Joe的出轨,根本不是一场意外,而是Elizabeth精心策划的,这是她研究的终极目标。
她利用"年龄相仿"的借口拉近与Joe的关系,穿着性感,创造隐秘的独处机会(比如一起看X光片),对Joe养虫子的兴趣表示欣赏,甚至利用和Joe妹妹相似的哮喘症状并寻求他的帮助。
她设计让Joe出轨自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角色体验。
Elizabeth精妙地捕捉到了导演出轨的弱点,她挂断电话时那一秒钟内显露出的轻蔑表情,清楚地表明她对对方并无爱意。
这种不屑一顾的态度,让她得以控制局面,使导演无法提出终止调研的要求。
她的控制手法与Gracie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宠物店的模拟偷情场景中,她那得意的笑容,同时也反映出她自己内心深处的黑暗面。
当她演绎着情书,仿佛Gracie的灵魂附体,她似乎获得了某种至高的爽感,觉得自己完全参透了这个角色。
她以艺术的名义行使着控制,无视伦理和道德底线。
和Gracie一样,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艺术,正如Gracie是为了爱,在这些大旗下,所有的有违人伦或者基本道德准则的做法都应该被原谅。
这不禁让人思考:艺术真的可以超越道德的界限吗?
真的可以将Joe真实的人生,当作故事来工具化地利用吗?
然而,她未曾预见的是,她所认为的真相,其实不过是虚假的幻象,如同镜中月、水中花,虚无缥缈。
最终,真正的掌控者Gracie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狠狠地打破了她的幻想。
3.两个女性,一位是银幕上的戏精,另一位则是生活中的戏精。
一个在电影的虚构世界里演绎角色,另一个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扮演自我。
从电影海报到影片中的各种象征性设置,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女性宛如镜像中的双重身影。
一个女人帮另一个人化妆的一幕中,Elizabeth仿佛穿越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完全化身为Gracie。
这一幕不仅展示了她们在表演上的相似性,更深刻地揭示了她们内在欲望和动机的共鸣。
她们的表演欲望和动机在彼此间相互映射,互为补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共鸣。
在接受学校采访时,Elizabeth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发起者的欲望、被关注带来的渴望、以及周围人欲望的阻碍,这三重叠加的情感体验,最终转化为了她在扮演中的快感。
梅雪风老师的分析文章深入探讨了这一点,清晰地阐释了两位女性在"扮演"中所共享的快感机制。
除了弥补缺失的安全感、表演的快感外,不要忘了Gracie通过电视采访赢得了名声,利用她的收入购买了房产,并通过出售故事版权再次获得了丰厚的名利。
这个理由同样镜像Elizabeth,她的表演背后,不仅仅是对艺术表达的追求,同样也包含了对名利的渴望。
她的每一次演出,都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是对社会认可的渴望。
然而,Elizabeth拙劣的模仿最终以失败告终,正如《视与听》杂志对该片的评论所指出的:"这部影片强有力地揭露了媒体(包括电影)服务于社会的谎言机器这一事实。
"这不仅是对Elizabeth模仿失败的批判,更是对整个社会中媒体和艺术界道德底线的深刻反思。
夏奈/文已经是我看的第四部Todd Haynes电影了,才发现原来我一直给这个导演的作品都打五星。
这部电影应该是我的今年最佳了,选角太棒了,朱利安摩尔就是有那种深不见底的野欲,娜塔丽波特曼演这种(自认为)颇有心计的好莱坞女明星也正合适,太好看了,这才是完全的大女主戏,谁也不输谁。
最重要的是,从这部电影中,我觉得可以看到很多自己甚至身边人的影子;娜塔丽波特曼的伊丽莎白那些没有边界感的“到访”,朱利安摩尔饰演的格蕾丝的PUA之术和近乎完美的算计和控制欲,那些认为她自欺欺人或者认为她很可悲的人没看出来她才是最大的赢家,她得到了(哪怕是看起来)一切她想要的。
电影明面上讲一段风流轶事,但事实上就是展现世人(或者说女人)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用尽什么方法,打直球、存在感很明显的伊丽莎白或者是在暗处、控制欲极强、让人意想不到的格蕾丝。
从哪里看出来格蕾丝的控制欲呢?
你会发现自始至终在家里的指令都是她发出的,乔伊在家里的表现并看不出来他从小就照顾弟弟妹妹的样子,除了会弄点吃的,就是在完成格蕾丝的指令,然后就是在养蝴蝶(暗示他向往自由这个很明显了,甚至技法有些老套),甚至他抽了烟上床,都要弄到自己完全没有烟味才会让格蕾丝满意。
格蕾丝的脆弱和哭泣完全是为了绑住乔伊而呈现的,这种脆弱和哭泣虽然没有呈现在孩子面前,但你可以看出来她对孩子的掌控力,比如在试衣戏里,她通过明褒暗贬的评语展示出自己对于女儿露出粗手臂的“不悦”,送大女儿体重秤;总体来说,PUA技巧相当惊人了,而每天跟她通话,什么都跟妈妈说的乔治,更明显是一个被PUA成功“控制”的小孩。
格蕾丝强大的一点是她不惧怕,不然她一开始可能就会搬走,反而她表现出“凭什么搬走的是我们”、“一点负罪感都没有”的模样;而且她每次问问题都切到要害,非常会察言观色并且在背后算计(不一定是坏的算计,只是算计如何将事情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走),然后从中获得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全片最真实的一面应该就是她的最后一个镜头,尽管只是昙花一现(朱利安摩尔简直是神)。
她邀请伊丽莎白来家里,甚至看到她打扮那么漂亮还执意让老公送她回家。
拜托,Uber在美国虽然贵但我相信一个好莱坞女明星还是打得起;为什么呢?
我的猜想是,她看出来了乔伊最近对他的冷淡和想要外逃的心,但她也知道乔伊事实上就是一个单纯的13岁男孩(因为她控制着几乎生活中的一切,包括买这套房子都是她把故事卖给《内幕》,片子刚开始的时候乔伊也说让伊丽莎白跟她来对接),他只要知道外边的世界不是如自己所想,就会立刻退缩。
所以伊丽莎白和乔伊以为他们瞒着格蕾丝悄悄约会,殊不知这一切其实都在格蕾丝的眼皮下,她就是希望伊丽莎白刺破乔伊对“外面世界”的粉色泡泡,让他意识到“成年人的世界“对待感情和性爱的方式也许并不是他能适应的。
伊丽莎白从一开始就是她的棋子;我们身边有很多伊丽莎白,但是格蕾丝真的并没有那么多。
此外,没有安全感的人真的是很可怕,因为他们可以为了获取他人身上的安全感随时随地背叛另一个人,这就是为什么乔治也没有那么爱他的母亲,可是他还是需要每天跟她母亲通话,并且告知一切他母亲需要的信息。
这类型人格的人,也很经常在A面前讲B的坏话,回头又在B面前说A的坏话。
那么乔治说的话是否是真的呢?
我倾向于是,因为我觉得多半只有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自己是克服(且成功克服)多数现实困境或精神困境的人才能形成这种“极度有安全感“的性格,因为这种安全感是自己给的,是长期对外界所求无果的产物,总之,朱利安摩尔演技真的太棒了,她又一次诠释了一个如此“可恶”的角色,可是我依然觉得魅力四射!
讲到老少恋,除了家喻户晓的王石田朴珺外,还能联想的有杨振宁和翁帆、法国总统马克龙。
老少恋在英语中是有描述的单词的,叫“May December”,特指的是一段关系中年龄差距较大,翻译成中文就是“五月十二月”,也是我最近看的这部电影名字的来源。
两位女主非常引人注目,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和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
这故事有啥特别的?
20年前,36岁的格蕾斯(朱利安·摩尔 饰)和13岁的美籍韩裔乔伊在一个宠物店里相遇,一个是职员,一个来打临工。
格雷斯当时已经是一位已婚妇女和母亲,乔伊恰巧与格雷斯的大儿子同龄。
没想到的是,这两个人竟然好上了,并且被当场抓包了,格蕾斯也因为出轨一个13岁初中生被抓入狱。
说句题外话,虽然电影作品经常脑洞大开,但作为和当年格雷斯年龄相仿的我来说很难想象此刻如果有一个13岁的小男孩出现在我面前,我会有想和对方好的冲动,感觉有点欺负人了,23岁可能还好些?
这已经不是年龄问题了,这可是Generation Y和Generation Alpha之间的鸿沟啊!
唯一能将心比心有代入感的大概是在校学生对老师的那种情愫吧,但爱这个字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是太沉重了。
所以导演真的很敢拍。
在传统的电影情节中,这样的老少恋大多没有什么好的结果,不是成为了彼此一生的遗憾,就是后来感情生变各自有了新欢。
但在这部电影里,两人不仅结婚了,还生了三个孩子,恩爱有加相伴了二十年。
它为我们揭开了一个虽然好奇但禁忌的谜底,也为“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快乐在一起”加上了续集。
这个时候,我们的女演员伊丽莎白(娜塔丽·波特曼 饰)决定在一部影视作品里扮演格雷斯,于是打着了解角色的名义去他们家观察和“体验生活”。
现实生活中的类似老少恋画风一般很辣眼睛,不信可以去某音刷一下,但在《五月十二月》中的这对,即使朱利安·摩尔皱纹爬上脸,依偎在三十多岁小老公身上依然不会有违和感,显示出了一种高级美。
在爱情这座宏伟且神秘的宫殿中,每一段情缘的结合都似乎是命运编织的华美织锦,每一线每一色都蕴含了深邃与意义。
如同星辰在浩瀚宇宙中轨迹交错。
他们决定放弃单纯的路去选择崎岖泥泞,那也注定要承担相应的代价。
情投意合的伴侣不易遇。
突然闯入者居心在哪?
伊丽莎白年轻貌美,以出演裸体和情爱镜头而闻名。
她有一股清高和自负,先入为主带有权威的道德审判视角。
看似她在虚心请教,以一个演员的身份贴近主人公,与格雷斯的家人共餐、学习她的妆容,实则是带有偷窥的倾向,唯恐天下不乱,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写满了“欲望”两个字。
她前往当年的事发地,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用身体去表达渴望,以为这就是表演的精髓。
她不惜引诱乔伊以印证他们婚姻的不忠,煽动他离开这段“不匹配”的婚姻重新开始,还大言不惭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拍床戏的心理洞察。
这个世界上总是有那么多自以为洞悉了其他人生活苦难并执拗地认定自己就是救世主的重度自恋者,心安理得缺失同理心。
这对老少恋真的幸福吗?
这想必也是大家所困惑的,所谓的“真爱”是否真的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这段结合无疑是艰难的,他们的恋爱因年龄差异巨大而被视为社会禁忌,引发广泛争议;他们的关系涉及多重复杂情感和道德议题,这些影响并不会随着时间过去而消逝,而是双方需要去习惯的“常态”。
格雷斯虽然年长不少,但实则敏感脆弱,会因为邻居取消她的烘焙蛋糕而陷入抑郁痛哭不已,乔伊看似成熟了,实则内心还住着一个大男孩,每天研究各类昆虫,和从未见过面的网友聊天。
他们的爱情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流经了时间的沙漠,留下了复杂和矛盾的痕迹;既藏着年少的激情又饱含了成熟的痛楚,像一首旋律优美却略带忧伤的歌。
但即便如此,乔伊悉心呵护格雷斯的情绪,在每次她崩溃的时候不厌其烦地安慰陪伴,从没有表露出不耐烦;他看到她坚强外表下的林黛玉内心并无条件接纳,明确表示不会离开;而即便不喜欢昆虫,格雷斯也非常迁就老公的爱好,让他可以有一片独立空间和自由来研究这些生物。
你说他们没有私心吗?
你说他们真的毫无保留地无怨无悔吗?
别傻了,那是神话,不是人类了。
但是,他们在这二十年的岁月里找到了彼此最适合的相处方式,在这无声的时光流转中悄然活成了彼此的依靠。
这个世界上哪里有完美的感情啊?
你在选择一条路的时候就已经注定要放弃其他的可能性。
但没有人规定说哪条路一定就是正确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不过就是一辈子的光阴。
对了,朱利安·摩尔的气场根本不像一个宠物店职员,更像是一个奥斯卡影后。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方法派表演是怎么发生的呢?
如果把其当成一个悬念来看,其答案就特别容易被回答成为一个叙事。
有故事的开端,一个人似乎不知道怎么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比如查尔斯·梅尔顿扮演的乔伊,恍惚间就突然从一个孩子、一名学生成为了一个丈夫和一位父亲。
同时叙事也还需要故事的结束,在校园中乔伊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和自己仿佛相仿的年纪毕业时亦悲亦喜的悲喜交加......无论期间发生了什么,一对经历过很疯狂的、一般人没有经历过、甚至有些违法背德事情进而成名情侣,俨然已经变成了某种“神话”,在外人看来,这段经历几乎是只能作为谈资而不可触碰的。
但随着这个故事逐渐进行下去,当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演员伊丽莎白慢慢地深入到这对业已成名情侣现在恩爱夫妻的生活细节之中时,看似不可触碰的纠结和对此的解释,就难以避免地要成为了电影叙事的重要组成。
此时情节内部产生了两个重要的面相:一个是乔伊夫妇可能要主动压抑自己的性格或不满或创伤,为了某种承诺或金钱报酬去回答种种问题甚至欺骗伊丽莎白,进而破坏或守护他们生活中的某种东西;二是回溯一遍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从夫妇现实的层面,和作为演员的伊丽莎白研习表演层面,去追求新的发现或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两种面相组合起来形成的图景如此复杂又引人入胜,以至于某种被社会称之为不正常病态,而格蕾丝乔伊为之牺牲的代价,是一种非常吸引观者接近,又如此与众不同的另类真相。
它看起来不同于创伤,也非不满,更不是性格。
就像想象一个演员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或听说一个演员完全沉浸在角色其中(例如DDL在《我的左脚》,希斯·莱杰在《黑暗骑士》,罗伯特·德尼罗在《愤怒的公牛》等)的敬业传奇经历,是夫妻社会框架中,老妻少夫的实质里,夫妻角色这一身份本身该有的表演性。
其维系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稳定形态,仿佛验证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派“方法派表演本质是非常人性化的、深刻地彰显人性的东西!
”的论断,叙事从故事中提取的强说之理,犹如电影化不开的氤氲滤镜,让观者与演者沉浸于这种生活和其表演的现象,梦幻又真实。
如果说方法派表演的所谓“理解”是方法派表演本身的性质要求,又一次回溯少夫老妻曾经的过往,则更像是某种窥私癖的病态延伸。
可以看到,在情节中,无论是格蕾丝,还是伊丽莎白若隐若显的道德瑕疵,都毫无疑问对电影本身要追求所谓新的意义、新的价值产生了不小的解答压力。
这种压力显然让《五月十二月》并不单纯止步于一部简单的窥私或解答权力支配关系的电影,并时刻改变着以此为基础的电影中的电影。
那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扮演关系、模仿关系等等的戏中之戏,所谓追求方法派表演能达到尽善尽美的隐秘的体验,构成《五月十二月》情感纠葛下隐藏的汹涌暗流。
如同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演员伊丽莎白是一个喜欢“全身心投入”的演员,她不划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表演的界限,她沉浸在扮演格蕾丝的一切之中。
可以看到在结尾,就算是导演喊停以后,她依旧要求要再来一遍,要更“真实”......回顾方法派表演的历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为了塑造真正可信的人物,演员可以通过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情景来引导自己的情绪;李·斯特拉斯伯格认为,从自己的个人经验中推断出一种情绪还不够,他认为你必须真正经历过它,才能在舞台或者镜头前重温那种感觉;甚至表演教授和成名老师们,要说服演员去看心理医生,帮助演员更多的接触过去,挖掘内在,重温历史。
回溯和再塑那个{已完成的角色},可以说,方法派表演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挖掘,方法派表演要求演员扎根于自己的经验之中。
这样的表演,很容易让观者将银幕上的形象看成是演员们现实生活中形象的延伸,所以当他们表演时,他们并不像在表演,而是代表着在演员在电影中表现她/他的现实生活。
电影之成功,是因为他们的表演看起来很真实,他们都像是在电影开拍前就存在的真实之人,在片尾职员表滚动结束之后还会继续存在。
方法派表演都在表演他们自己,使用自己的情感记忆来理解角色在那一刻可能的感受,让自己经历痛苦,让演员通过做角色可能做到事情来沉浸其中,最终演好一个角色。
方法派表演模糊表演与存在的边界,也即是靠解决演员的存在问题,继而解决表演问题。
托德海因斯也借势在《五月十二月》指出了这种存在主义式暗流不可能存粹的假设:那些为自己的生活付出惨重代价,甚至为此而死或发疯的人,周围萦绕着一些独一无二的,在同质化的世界中定义自己与众不同乃至非同凡响的诱惑,与其通过放大自己的个性来创造一个角色,还不如练习方法派表演改造自己,变形自己,来适应角色,用他人成就对自己的诠释。
所以如果说,最后伊丽莎白与格蕾丝分离时,格蕾丝的警告与忠告,不足以回答表演与生活为什么必须要分离的问题的话,那么《五月十二月》终究还需要解决这个人类精神的存在实在性问题。
从所谓塑造真实可信的普通人、描绘日常生活的动作、夫妻关系感情,甚至堕入越活越觉得自己人生不值得越失去的沉默虚无来看,任何电影严格意义上都并不存在任何祛叙事、祛情节的可能,如同毛虫化蛹成蝶,并不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玄学过程。
最终落到表演的现场,我们可以看到观察者与表演者理解上则存在着天壤之别。
对于观察者来说,当产生理解感觉的时候,就是观察结束的时候,但对于表演者来说,当他们产生感觉理解的时候,表演才刚刚开始。
这其间,存在巨大的又难以理解甚至想象的的理解鸿沟,导致他们的生活几近崩溃,只能重温、重复和象征性地重新开始。
因为有一个机会来审视自己的生活,并窥视到了其中的表演,此种审视带着机械复制时代的天然赝品印记,与摄像机天然的审判性,可以想见,没有什么生活能经历这种物质主义的审视,尤其当痛苦被浪漫化以后,人们对痛苦的悲剧和自己受苦的偏视想象有种疯狂的执着之时,亦如包括历史学家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倾向于过分强调主体的作用,关于她/他的需要、信仰、决定、选择等等,应该被视为智识理性的唯物主义对情感与生俱来的强烈腐蚀,也是方法派表演“华丽真实”的光鲜外表下,难以避免的、必然经历的、又十分难看的肠道问题。
可以说男主小时候是受害人,但是女主已经付出了代价,而且面对所有流言蜚语明显是女主受到的压力大很多,你可以说她应得的,但是她承受住了也继续生活下去了。
她已经得到了报应包括很多流言蜚语和没有经济来源。
但是并不认为她要对男主成长负责。
如果像有些人理解为女主是最强大boss,掌控所有人的大反派,俩女主只是在较劲然后咩姨那个角色最后赢了,那这部电影在我这还没什么魅力挺老土的🥲joe作为目前生活的丈夫,你说他被女主全程操控吗?
他都能理直气壮的出轨,这也算操控?
真被女主操控了不会满脑子都是想的裤裆里的事吧。
他明显一直渴望其他同龄女性对他的爱,请记住一个细节,当女演员还没来的时候,他就只特意搜索了她的情欲戏和广告来看,还要和其他男人交流。
他也知道其他人看不上他,所以他觉得女主是他最好的选择,难道他没有权衡利弊吗?
和洛丽塔完全不同啊,洛丽塔最好的选择又不是老男人啊。
男主在电影里说的是他当时需要,即使是未成年人,但是未成年男女也是有区别的,众所周知男性在青少年时期欲望更强,这时候同龄的洛丽塔,并不“需要”。
(当然法律是一视同仁的,也就是为什么当男性16 17岁和成年人发生性关系,大家就不会和16 17一样的女性产生同样的共情一样,)而且他的孩子都比他更成熟,买衣服那段来看也是女主对孩子更尽心尽力一些,即使有人认为女主对儿女都说控制体重什么的,但是这些儿女明显都比男主有个性,会挑刺自己不喜欢的裙子,并不是那种被女主操纵的角色,开头儿女爬屋顶,女主就担心他们安全,本质还是爱小孩的但是也会放纵小孩的,如果是极端的控制欲他们俩小孩不会这么健康。。。
所以在女主得到惩罚以后对家庭付出后还要为男主的人生负责我是不认可的,法律也没规定要终身责任制吧。
而且在餐桌前儿女都在维护女主攻击女演员,说明他们一直在维护她们母亲,而片中和男主的互动几乎没有,儿子都不了解他,很生疏的感觉。
而男主第一次和女演员见面,说的是让女主安排见面就好了,她更擅长。
注意!
他说的是女主更擅长安排这些事,而不是我需要让女主知道这件事,就表明他真的就是巨婴啊。
如果解释成什么事都要向女主报告,那为什么出轨的时候又很自然?
完全没有一点的内疚感,甚至一点犹豫都没有。
而男主餐桌上吵架只会默不作声。
女主在日后的家庭生活中付出的已经够多了。
撑起整个家晚上崩溃哭了很多次,而男主丝毫没有影响,大家都觉得他可怜,但是更可怜的难道不是男主就算没有女主,也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吗?
为什么那么多人是觉得女主每次卖惨才赢得男主怜爱拴住他的呢?
要是女主发疯摔东西是不是更能说明女主神经病了呢?
总之女人什么反应都会被诟病被说成是她们主导😇尤其是电影里说男主小时候就撑起他的家庭,看得令人迷惑,从头到尾都觉得他是巨婴,一点都不成熟。
有烟味儿那段感觉他是智商有问题,不懂13岁的时候怎么又能撑起整个家了。。。
有烟味女主说了三次,说明已经很难忍受了,但是男主坚持不洗澡,更一步说明女主没有强迫他操纵他啊。
长大后的男主在我看来并不是被女主洗脑,只要有个年轻女性真勾引一下他,对他示爱。
他就能马上抛弃女主,比如女演员对他鄙夷的时候他才显示出失望,而并不是渴望真爱。
是因为他作为男人的自尊心又被打碎了。
甚至他还把女演员的爆料转述给女主听,何尝不是一种报复?
只不过女主心理素质太强丝毫没影响她而已。
还有女主在我看来她是会自我洗脑的人,但是不代表她是心机很深会努力写步骤来设法操纵男人的人。
她甚至还让男主送女演员回家了,她就是如此坚信她自以为是的“真爱”,她可能有怀疑过,但是我不觉得她是完全否定她们的爱情的,她可能真的有觉得她俩是“罗密欧与朱丽叶”。
她对男主的“压迫”都是她无意识的。
因为她本来就是这种人而不是故意设计的,是她性格的一部分。
是他们两个都愿意相信他们的爱情故事而已,因为目前都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和网友的聊天,对未知女演员的提前“期待”也表明男主一直在期待生活中有“拯救”他的女性。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最后一课》的作者的一篇短篇小说,是我小时候看的,记不清名字了。
但是讲的也是这样的爱情。
男的可能16岁左右吧,女性40岁。
两个人在缠绵热烈的相爱过后,在男主一次次被女主“掌控”之后。
最后在乡下看到一位同龄女性。
马上抛弃女主认为她人老珠黄和同龄小美女结婚了。
我认为男的只会被裤裆和钱操控,而不是被女性操控。
“也就是说悲剧不只是外界给予的,也是自找的。
悲剧不只是痛苦,也可能是主人公所不自知却又享受的甜美。
污点不只是污点,也在某种程度成了人内心自我荣耀的证明。
我们为了自保,都不得不成为某种程度的演员。
但这种表演又并非完全被逼的,表演本身具有的魔力会让你乐不思蜀。
在这半真半假当中,我们糊弄他人,也糊弄自己。
影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镜子的场景, 当朱丽安·摩尔的女儿试衣服时,三面镜子,折射出一种复杂的景像,这可以说是影片核心的某种揭示:我们既当自己的演员,也当自己的观众。
我们是欲望的奴隶,也是自我想像出来的完美自我的奴隶。
在真实的自我、假扮的自我,以及他者的目光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在受难中陶醉,在痛苦中高潮,我们获得了某种存在感——某种兼具着滑稽和庄重的存在感。
”另外,终于知道了在欧美社会里,忘年恋有一个朦胧称呼,叫“May December”,即“五月十二月”,用月份之间的巨大差异,委婉道出相恋者的年岁悬殊。
一部以女演员的视角审视不伦之恋和夫妻关系的电影,通过窥探格雷西与乔伊这对年龄相差23岁的姐弟恋夫妻的生活,以及这段违背道德的恋情(格雷西当年是在已婚状态下与年仅13岁的乔伊陷入了恋情)的“真相”,揭示了人类的情感生活的复杂性,还探讨了表演与生活的关系,整个故事虽然有些无聊,但是剧本编写得很扎实,娜塔莉·波特曼和朱丽安·摩尔这两位奥斯卡影后的对手戏也很精彩,仿佛上演了一堂模仿者与被模仿者相互竞争的表演教学课,另外,本片的配乐听起来有点诡异,十分引人注意。
影像风格1分,朱利安摩尔1分,题材1分,娜塔莉波特曼-2分
出轨桥段是如此predictable and obnoxious,Natalie的演绎是如此浮夸的茶里茶气,让人分不清她是故意演得差还是真的能力有限,方方面面里里外外被摩尔姨全面碾压。好评交口称赞镜像对立剧本和现实呼应精妙,well I just simply didn’t enjoy watching it.
这很海因斯。感觉他老就是在反讽和深深不认同波特曼《黑天鹅》的那套体验派演技论。这里波特曼饰演的演员即便竭尽全力体会Gracie也最终没法欺骗自己。她甚至也很背德的勾引了Joe, 把贴近角色的努力发挥到了极致,可之后却只会开始劝他找回自己的人生——虽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但由于特殊人生经历导致的过程缺失,他还是非常幼态的,根本没长大过。海因斯的作品一直就很有天鹅绒质感。他从来不正面批判什么。却一般只会用凝视深渊的反噬来反证答案,比如那个答案是人直觉中的那个名叫所谓道德或者伦理底线的东西。毕竟这个东西只要被正面肯定,被言说,马上就会变成类似于意识形态、道德高地那种危险的事物。
6.5。以高噪高銳度甚至部分過度曝光的影像與美式肥皂劇套路包裝對美式生活的諷刺,卻選用了一個奇情的劇本並一如既往地暗中設置境遇下探的底線。
从未见过演技如此捉襟见肘的娜塔莉·波特曼,还好是演的,不然真的没眼看,故事之乏味我甚至懒得倍速和快进看结局有没有所谓的反转,路过的蚂蚁都要说一句托德·海因斯粉丝滤镜比墨镜王厚
过于平淡无聊,期待两位女演员之间的火花,然而并没有。
热带和亚裔就是你们play中的一环
不再美丽的海因斯电影,电视电影质感,廉价、浮夸、诡异,人物做作的姿态完全贴合了这片名利场(秩序之地)对人的规训。不伦恋已经破碎,但我们能窥见过往的纯真;更加不伦的是波特曼对于摩尔生活体面地侵入,观察、询问、探听、模仿,以优雅的名义掌握对他人命运的话语权,并最终陷入无尽的自恋与自怜。
之前无论是看房思琪还是《同意》,事实都是以男欺女。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里性转情况下,年长者在各个层面上占的优势以及对另一方的影响。男主人公乔一直呵护毛毛虫让它们安全变成蝴蝶就是他心理的一个侧写,而朱利安摩尔的角色则是一个把打猎作为兴趣的杀伐决断的人物,从她在语言上对女儿们的控制就可见一斑。看似在爱情的包裹下,其实成年人对未成年人非常容易mentally manipulate。所以乔的成长很空洞,孩子都可以上大学了,他还在学爸爸开始笨拙地抽烟,学儿子抽第一支大麻。他的成长被女主人公的情绪剥夺了,甚至无法谈论,内心从麻木到瓦解而生活却被父母子女绑架,还没清楚自己要什么却早已没有选择。不对等的关系只能造就以爱情为名的纸老虎。
带有伯格曼的特征和薛克的笔触,看完后,让我一直思索在人物传记电影中,演员该如何表现原型人物的现实生活和道德边界。它基本上是关于两个善于操纵的人,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操纵两点一线的第三方,并试图超越对方。好几场戏,都表现表现出演员与原型这种微妙的关系。
如果我们不快乐,我们为什么在一起?如果我们真的像我们所说的那样相爱,如果我们有那么罕见,难道我不能和你谈谈吗?匪夷所思的May December(英文俗语,意即老少恋)
报看,xx觉醒就一定要这么极端,这么阴暗吗,琐碎日常看yue了
美国佬拍的都是的鸟啊
两位女演员的表演非常棒,可惜剧作太弱,氛围和情绪都总是差一点,一以贯之的冷色调和篇幅占比相当大的朦胧近景特写也没能挽救这一点。Todd Haynes一如既往滥用音乐,但不总是能与Carter Burwell这样的音乐家合作…Gracie出去打猎时Joe醒来的镜头和Carol里Therese醒来时简直一模一样,谁来救救😅
海因斯似乎在探索传记片的边界,这次他放置了一个猎奇者(Elizabeth)去接近被猎奇对象(Gracie and Joe),同时他又放置了观众/听众(这部电影里的那些想窥探好莱坞明星的观众或者那场采访的听众,当然包括Joe和Gracie)去接近明星(Eli作为明星的那部分),观看和被观看有着极为讽刺的反身性,主体和客体有着极为惊悚的镜像效果,因此这部片子的观影体验极其吊诡,那些细微的反转和刺探,和整个故事最后的反转,都让人抓狂而又好奇,我作为观影的观众成为那个猎奇者加入,形成第三层观看被观看关系,于是最后那场不断NG的戏让我怀疑自己成为被海因斯娱乐、欺骗甚至愚弄的那个人,这是电影作者对观众的一次调戏。
果然是男导演,意淫太多了。浪费了两个那么好的演员。
可以看作是melodrama风格的《假面》remake,我很喜欢melodrama但感觉这个大胆的想法在海因斯的领域之上,至少是之外了;而且还是两位用看低的角度创作的女主,确实会想到Mildred Pierce(当年课上看这个我就很懵,完全理解不了),这个太难完成了吧。塑造人物就很难了,还要加上情节剧带来的时代错误感,情节剧时期的女主脑回路已经很难被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理解了,为了磨合这个时代错位问题导演很努力了,努力讨论爱情故事里的权力问题,但出来的效果就还是很奇怪。把big brothers problem当作重要的inter-women stake我也完全get不到,就是会觉得哈?两个女主就为这?因为缺乏信心表达上散了,形式上也有点乱了,虽然色调布景还是很美。男主表演也不错,不输摩尔。
文本很有意思,所谓观察不过就是为了满足私欲,所谓禁忌最后也不过是如常的婚姻,所谓真相都只藏在人们自己的记忆里。
我以为是娜塔莉波特曼和朱利安摩尔的忘年恋……被诈骗了so no我不想看异性恋
这种电影不适合我 汗颜无语外加wtf 感觉大家和我的takeaway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有人喜欢这种 假假真真的搁这干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