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春逝》给朋友看,她很严肃地说,这个女人很过分,简直是在玩弄那个男生的感情。
如此义正词严的反应反而让我觉得意外。
她说,如果你是他,你能原谅吗?
可是面对感情这种飘忽的存在,谁也没有确切答案。
第一次看到《春逝》,大二的悠长夏天,时间是在电影的序列中消磨。
遇到这一部不过是电视上的偶然。
雪中的南韩小城,车站里,是冬意,红色围巾与昏昏欲睡的女主角;两人一起聆听竹林风声,潺潺溪水,山寺铁马的响动;感情的不经意的开始,忘记了是在喝酒的时刻,煮方便面的瞬间,还是其他。
于是,在一起,春去秋来,温情不再。
落花漫天的季节,重逢,女主角想重续前缘,笑着走开。
结束时候,男主角一个人置身在芦苇的浪中,不变的微笑。
音乐中,一切结束。
中国历来的爱情故事,弱势的永远是女人,崔莺莺被抛弃了,霍小玉抑郁而终了,彪悍如潘金莲,在西门庆面前也是千依百顺,哪怕情人的热度还残存鬓发之间。
可是情场如战场,对垒的双方,输的概率大概是一样。
所以看到男主角失恋之后的泪,哀歌,似乎触摸到生活的质地。
最哀痛的时候,就是为了那些缥缈的东西,直到淡淡化解,只有记忆变作身体的一部分,无法割舍。
他的祖母说道:女人就像公车,一旦错过,就再也追不上。
最后的拒绝,在他不是无法原谅。
我一直这样固执的以为。
在某一种状态下,也无所谓恨。
恨她不过是恨自己。
时光一如电影,故事的细节已经难以记清,昨日无法重现,只有声音鲜活,只有感觉依然。
记得春风沉醉的夜晚,与人一起重温《春逝》,她说,这种文艺片,太慢了,太慢了。
慢的滋味,大概不是人人都懂得。
有些人,不会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不会沉思前事,似梦里。
受过伤的人和没受过伤的人面对爱情会一样吗?
受过伤的人对爱情的戒心和和神经质似的反复是因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吗?
没受过伤的人不顾一切的深陷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吗?
韩恩素离过婚,她对爱情会有自己的理解,而且留下了阴影。
每个人刚来到世界上时都是天使,纯真、善良、乐观。
大概对对感情看得很神圣吧。
经过了爱情和婚姻的失败,圣器也已被玷污。
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这就是悲剧了。
韩恩素和李尚优因为工作的原因认识了,并且很快相爱了(姑且这么说吧,“相爱”这个词用的不太严谨)。
身为过来人的韩恩素起到了主导作用。
每个人都是需要爱和被爱的,韩心里面空缺已久的位子可能有人会来填补了,当然会有涟漪。
不过李并不是韩所期待的那种人,这从她的言行里看的出来。
而李这个纯情大男孩自然是基本上没有免疫力的,他不顾一切的陷进去了。
二人的感情升温很快,降温也是一样。
韩感到无趣了,她想结束这场游戏。
而李想到了确立关系,甚至,他想到了结婚。
感情上受过伤的人大概都会对感情有一种恐惧感,戒心会很强,总是提醒自己不要陷的太深,不要再受同样的伤。
这种恐惧感是一辈子也无法消除的。
人为什么会怕蛇、蜘蛛之类的毒物?
哪怕从没被它们伤害过,哪怕明知道那是没毒的。
据说是因为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在它们身上吃过大亏,这种恐惧感固化在基因中,几百万年了,依然传了下来。
也许恐惧感的生命力真的很强,让人难以抵抗。
李无法理解这种变故。
为什么爱情会无缘无故的离去?
两个人的感情不是很好吗?
接下来应该结婚,共渡一生才对。
显然,两人彼此之间还不算很了解。
后来,李终于找到了原因:韩有了新欢。
他有钱,有地位,善于讨女人欢心。
于是他接受了现实。
但他并不知道她还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开心,不过这是凭他所处的位置,凭他当时的心态所无法观察到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韩来找李,表现的主动热情,就像二人刚刚认识一样。
我想,这个时候,韩发现自己真的爱上李了。
李拒绝了。
报复?
恐惧?
说不清楚。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还不了解李。
可能受过伤的女人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耐心。
她会忽冷忽热让人无法理解,她会反复无常显得有点神经质。
她并没有对爱情麻木,只是她要求更多,她也能给予对方更多。
显然,李不是那个能够理解她的人。
他会对爱情悲观吗?
不会。
她会找到自己的真爱吗?
应该会吧。
他们两个人能最终在一起吗?
大概,不会吧。
一向是不太喜欢韩国电影,不是其他因素,只是觉得韩语实在是很难听,听起来异常的纠结,所以一般不会作为第一选择去看。
不过优秀的电影还是会去看的,比如说昨天看的《春逝》。
许秦豪导演,陈可辛监制,大长今李英爱主演,还没看这部电影,就定下了一个文艺的基调。
电影内容很简单,我们不妨将它复杂的讲解一下:年轻的录音师尚优因工作机缘巧合和电台DJ恩素一起工作,两人去野外录取大自然的声音,因为工作的关系,两人的关系变的亲密,最终他们成为了恋人。
对尚优来讲,恩素应该是他的初恋,所以他投入了他所有的爱在恩素身上,他会看着她傻笑,会喝醉酒后叫朋友开几个小时的车去见她,为她煮方便面,为她做泡菜,想带她去见他的父亲。
而恩素却是一个已经离过一次婚的女人,在爱情中变得敏感与负面,终于在某一刻,她决定和他分手。
我突然想起某人送我的那本《你们,我们,他们》中有这么一幅画,画中一个男孩在悬崖边上努力伸手摘那朵长在崖边的小花,小女孩坐在男孩身边神色凝重。
旁文是这样的:在他为我冒死摘下那朵花的时候,我终于决心离开他,我实在忍受不了这么文艺粗俗的爱情……回到电影。
我只知道,在恩素从巴士上下来,走到刚刚目送她离开的尚优面前,郑重的讲“我们分手吧”,却不知道爱情是从哪里开始流逝。
尚优面对分手的请求,更明确的讲,应该是“通知”,一下子显得不知所措,他请求说“我会做的更好”。
但恩素更明确的跟他讲“分手吧”。
尚优沉默了好久,终于他问她“你还爱我么?
”,恩素没有回答。
尚优笑了笑“爱情怎么会走得这么快。
好吧,分手吧。
”看到这边,我突然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发短信给刘舒雅:“爱情那么脆弱,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那么地想追逐爱情呢?
”过了好久她回复我:“不要问我这个从没爱过的人,我是爱情白痴。
爱情是个奢侈的东西,穷人要不起。
”字里行间透着一股酸味,我知道她还是很向往爱情的,但人生总是事与愿违,越是想得到的东西,越是得不到。
再回到电影。
分手对尚优的打击很大,他在车站陪着患有痴呆症的奶奶。
奶奶一意孤行的要等待早已死去的丈夫的回来,尚优在强调“爷爷已经死了,回不来了”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爱情,他终于忍不住了,抱着奶奶一阵痛苦。
奶奶跟他讲“负心的女人就像巴士一样,走了,就回不来了。
”他看到恩素和另一个男人走进了一个房间,他掏出钥匙,在她的车上划下一道长长的痕迹。
钥匙刮过汽车时发出的声响,或许正是他心中爱情碎裂的声音。
一个人带着设备,戴着耳机,走在长满高草的野外,录下风吹草地声音。
尚优渐渐抽离了失恋对他带来的伤痛,或许,他也在准备迎接下一份恋情了。
后来奶奶应该死了吧。
穿着年轻时最漂亮的衣服,手持太阳伞,离开了家门。
在离开的时候,她神情地回望了一下这个住了几十年的家,然后再也没回头的决绝地离去了。
再后来,就看到她的遗像和死去的丈夫摆在了一起,或许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见面了。
后来,尚优和恩素碰到了。
在咖啡馆,恩素掏出一盆小植物,说要送给尚优奶奶。
尚优拿着小植物,什么都没说。
后来两人走在路上,尚优走的很快,恩素在后面一路小跑的跟着。
突然,恩素手挽着尚优的手臂,对他说“今天你就陪我吧”,尚优站立住,笑了笑,把手中的那盆植物塞还给了恩素,没有表态。
恩素终于明白,尚优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她说什么他都答应的尚优了,她笑了笑,跟他说再见。
故事就这么结束了。
我看到了爱情开始的地方,却没有看到爱情结束的地方。
分手不代表爱情的结束,因为分手只是一个形式化的结尾,真正的爱情早就走到了尽头。
尽管尚优在分手之后还是爱着恩素,但是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一个人的爱,称不上爱情。
我把电影倒到前面努力寻找爱情开始流逝的那一刹那,感觉很多,却又说不清楚。
或许我的阅历还是太少了,没有一双犀利的眼睛能看破爱情变化的那一刹那。
之所以对这部电影这么感触,因为这部电影像极了很多人的经历,比如我,还有我的一个朋友。
那天晚上我们坐着137堵了好久好久,周围是汽车的鸣笛,人声的吵杂。
她枕在我的手臂上,突然开始默默的流泪。
那天深夜,她发短信跟我讲,以后就不要再联系了吧,这一切都是个错误。
我没讲什么,因为讲太多也是多余的,在她把眼泪流在我手上的那一刻,我知道她就已经做好决定了。
一切仿佛就是个直角,往前走着毫无阻碍,却突然来了个九十度的大转角,让我措手不及。
时间过去了一年多,她早已有了新的男友,而我也已经习惯着一个人的生活,也在尝试着追逐新的爱情。
多数情况下是不会想起她,偶尔的寂寞的时候,回想起过去的事情,也能把她一带而过。
而我的某位朋友,曾经那么亲密的女朋友选择离开他,转而投向了他的另一个朋友的怀抱。
果然距离的力量还是伟大的。
QQ她不理,电话不接,短信不回。
他竟然创了一个QQ小号和她做起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不好评论,套用一句话,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而我的疑惑还是没有解开,为什么爱情那么脆弱,而我们还是那么的想追逐爱情呢?
“爱情就像一场感冒,每个人都会在特定时刻偶然感冒,然后又都会慢慢痊愈。
可是第二次呢?
他们仍不能幸免地感冒了。
”导演许秦豪面对记者提问时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叙述,这是关于他那部作品——《春逝》——的。
其实,知道许秦豪这么一位韩国导演,更早是通过他的另一部电影《八月照相馆》(又译《八月圣诞节》)。
《八月照相馆》是一部关于夏天发生的事情,而《春逝》则是有关于春天里的故事,只是导演很固执地给了他的先后两部作品以秋冬般的凄凉收尾,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夏天的热情奔放在电影中显得过于恬淡而不免使观众产生苍凉的同情感。
镜头语言•生活《春逝》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它过于安静的长镜头:一同采集声音的男女,青蛙的叫声,雨滴淅沥嘀嗒的声音,大海浪潮的声音,他们的低声哼唱,篝火静静燃烧的声音,雪夜的声音,以及DVD封面的那场戏——在竹林里听沙沙的竹子声,……录音师通过录音尝试捕捉来去无踪的爱情,这大概与《八月照相馆》的摄影师用影像保存生命即将终结前的美好时光手法一样。
在镜头下,我们看到的是风光如画的韩国江原的景色,导演将两个爱情开始的地方选定在如此美妙的地方,以捕捉大自然最美丽的光影和最能表达剧中人物的曼妙情感气氛。
在亚洲影史上,能够代表极尽平和的东方风格的,最著名的恐怕要数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了。
比如他的电影《早安》,讲述日本一个很普通的社区里几个平凡家庭的生活故事。
没有好莱坞式的跌宕情节,亦找不到激烈的情感冲突,故事发生的过程都是极富含义的、舒缓的表现出来,人与人真诚相待,见面嘘寒问暖,互道“早安”。
在小津的电影里摄影机好像永远都在人的腰部以下,而且最令人惊诧的是基本找不到运动镜头,他喜欢摄影机永远以一个仰角来观察他所拍摄的人物,当然是竟可能的微微上仰。
在《春逝》里,我们同样能够找到这些源自亚洲的文化内涵,那种温和的意味。
《春逝》的映像风格,在某种意义上延续了小津为代表的东方风格,就如台湾的侯孝贤一样,这种映像风格其实在内在意义上正契合了东方文化的重传统、重生活的心理状态。
所以当有人因为《春逝》表面的故事情节薄弱而对导演提问时,他纠正说,他注重的只是偏重韩国人的日常生活,实际上,他最关注的元素是演员自然心意的流露。
许秦豪的故事永远只符合大纲,而且仅仅是符合大纲,而在剧情细节上则经常是在拍摄过程中变化的。
比如《春逝》最后一场戏,男主角站在田野里的那场就是导演灵感地加上去的一场戏。
男主角第一次来到她的公寓里,他为她煮方便面吃。
后来,当他们的爱如同春天一样一起消失不见的时候,男主角的初恋小男生情结在这里竟然质问她:“恩素,你说,我就是你的方便面吗?
”观众可以很轻松地看清影片故事的来龙去脉,一对年轻男女的由偶然相爱到自然而然的分手。
导演许秦豪很聪明地学习了他的同行前辈们的经验,他的电影所需要的显然不是好莱坞大片的一波三折,他所需要的,仅仅是简简单单地对于一段和这个春天的流逝同在的看似静静流淌的旅程。
当春天在花谢雨歇中慢慢不见了的时候,当男女主角的关于录音的旅程结束的时候,爱情也就自然而然地终结了。
自然而然。
在这里我没有用“故事”这个字眼,强调了影片的生活化。
因为影片本身都是取材于生活极其平常的一面。
比如影片以奶奶的视角出发来叙述的第一段,导演对自己的这一构思兴味盎然地说,“人老了,往往就会返老还童,表现出纯真的更接近自然的一面。
”还有比如手划伤那场戏,男主角叫女主角把手举国头顶,轻轻晃动就可以快些止血,非常生活化的细节,因为这些本来就是我们的祖父辈们也会和我们娓娓道来的小常识。
坦然离开•爱情《春逝》是一部有关爱情的电影,确切的说是有关流逝的爱情。
“凡是美好的,肯定不会长久。
爱情也是这样,两个人的感情开始一定很浓烈,慢慢就随着时间而变化。
”导演在这里并没说明这个“变化”究竟是逝去,还是成为我们通常理解的爱情化作亲情的永恒,而《春逝》是爱情的一个负解——如果结婚是正解的话。
男主角在与恩素的恋爱中让人觉得无微不至,却又极为被动——从开始恋爱到恩素几次离开他。
关于爱情,这当然是个偶然,也不能说导演在《春逝》里有点无耻地延续了《八月照相馆》的情调,爱情有偶然,那为何一定过去就一定比现在幸福呢?
这是一个观众理解欣赏的误区,我们通常理解的有关导演的风格,可能只是导演对真实作了某种恰到好处的妥协,仅此而已。
而在这部电影里,说白了,还是因为对爱情已经失去信心的恩素导致的必然,虽然我这样说可能有点偏袒男主角。
二人在竹林里,男主角将耳机小心翼翼地给她戴上,所有的观众都会因为这样一个温馨的开始而对他们的爱情充满期待。
那么,在恩素貌似毫无理由地离开他的时候,男主角走到她公寓下面,突兀地用钥匙将她的汽车刮花呢?
与其说男主角幼稚,倒不如说他依然决定了对自己残酷一点,疯狂一点,这也是对他们爱情结束的无可奈何之举。
所以他竟然也坦然地,离开了她。
在这一段,我想首先就男主角的职业叉开一下话题。
最近因为《不能说的秘密》而人气正旺的桂纶镁有一部《最遥远的距离》和广大影迷见面,如果有人让我推荐去看桂纶镁的电影,我依然会推荐拿不令我爱不释手的《蓝色大门》(或称《蓝色夏恋》),总的说来《最遥远的距离》是一部会让因为《不能说的秘密》而喜欢上桂纶镁的影迷一点失望,但是如果看过《蓝色大门》的人倒是会有另一种感觉——桂纶镁的成熟。
《最遥远的距离》的男主角,同样是一个录音师,失业了的录音师。
而他与女主角的认识,只是因为那些貌似寄错了地址的录音带。
而在这部电影里,录音师更多的被导演解构成了一种符号意义上的人物,女主角也是,那个奇怪的心理医生也是,三个人物,四个故事,只有一个故事属于他们三个人。
防风林的声音,海潮的声音,和土著(台湾地区的高山族)一起篝火舞会的声音,女主角成了处在追寻男主角踪迹的人物。
和《春逝》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与导演强化了人物的象征意味,还有那个属于泰戈尔的极度诗意的影片名,当然个人觉得这样安排也极为危险。
其实想到在这个季节重看《春逝》,也是因为《最遥远的距离》的出现,事实上看过两部片子的人都回不约而同地把这两部电影联想到一起,或者的确有后者摹仿前者的可能。
许秦豪认为他的电影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单线,而是复线的。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总是会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明明是关于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怎么会让人由衷觉得电影传达的不仅仅是爱情呢?
电影里一次次呈现了李尚优的家庭,他的父亲,他的祖母,还有他的朋友。
每当电影叙述至此,影迷们会因为爱情而天然的看淡导演的用意,这里是一种更为开放的而不是狭隘幼稚甚或激烈的情感。
对于我们中每一个真诚相爱的人而言,需要以爱待之的不仅仅是心仪的那个“你”,更是默默支持着自己的“你们”。
简单而言,每个人都应该充满对周遭世界的真诚的爱——这才是导演希望电影给予人的另外一个启示,除了爱情易逝以外。
“如果我喝醉了,还会以为她,还在等我。
”“如果我想象她变成老太婆,变老变丑,那会让我更可怜她,因此而更想念她……”也许男主角的这些话给人太过矫揉造作抑或幼稚可怜的意味,很明显,导演在处理男人对待爱的失去的时候摒弃了那种故作艺术式的大男子主义。
既然《春逝》是一部关于男性成长的电影,演员本身也从角色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刘智太在开拍的时候还是个大男孩,而等到几个月后影片杀青时已经非常具有男子风范了。
《春逝》里的爱情,貌似是韩恩素爱情受挫后急于疗伤的替代品,但导演更想强调这是另一个男人的初恋,所以影片才显得难能可贵的允许尚优幼稚。
所幸的是,放不开的人也终于放开了,假如说爱情是一场游戏,认真地的人一定是玩不起的。
剧中祖母给男主角的影响巨大,因为她一直在等待那个已经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丈夫,等最后祖母撑着伞出去以后,男主角释然地拒绝了女人的又一次邀请,他默默递上一盆可爱的绿色植物。
没有我们无法释怀的事情,只要坦然,哪怕只是一出戏,一个偶然的相遇。
春天曾有爱情经过,这便足够了。
他坚信爱情应从一而终,她不相信爱情会永恒不变。
爱情自然的来了,爱情又悄悄地走了,就像春天的逝去一样,令人无限伤感,却又无可奈何。
爱情让他成长了,最后露出蒙娜丽莎般的复杂微笑,笑容中包含着解脱,包含着领悟,包含着丝丝的伤感......对于爱,人的感觉总是变化的,那时就是那么爱她,现在却又那么爱她。
人生就像一条路,在这条漫长道路上,会遇见很多很多人,大部分都是过客,可能只是擦肩而过,可能只是一面之缘,有的会陪你走一段路,他也许给你快乐,给你悲伤,也许给你力量,让你不再孤独,在你心里他是那么重要。
但他终究会离开你,因为他不是那个陪你走完一生的人。
这部电影我看过4遍,每次感情上遇到挫折时都会去温习这部经典之作。
相信每个失恋过的人都可以从这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在失恋的看完会让你心里好受些的。
我真的很佩服韩国导演许秦豪,拍电影不急功近利,目前唯一的两部作品分别是1998年的《八月照相馆》和2000年的此片,那种淡淡的却又深刻的真实的东西让人难忘,值得慢慢回味。
这部片子最让我欣慰的是,它既不是圆满的结局,也不是悲剧式的结局,而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
是啊,这才更像现实的生活嘛,没有那么轰轰烈烈,没有那么至死不渝,也曾爱过也曾痛过,有过美好的时光,也有过买醉的没落,简单清新。
而时光是抹平一切伤口的良药,以至于数年后的相遇,男女主角都能够微微一笑,看云淡风轻。
多扯一句,其实如果女主不这么多变不这么拉拉扯扯,也许他们之间会有一个更好的结局吧,也许就是这种“今天一脸怒容闹分手,明天又欢欢喜喜秀恩爱”的过山车式的感情,在男主的心中留下一道伤,越来越深刻的一道伤,以至于最终走向分道扬镳吧。
我的好奇心极强,什么都想尝试一下,所以在我的价值观里见识基本上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作为感情的一种,我并不认为爱情有什么高于其他种感情的地方,而值得被那么频繁的大书特书,究其原因基本上小姑娘的情怀里除了这个,你还真就想不出什么能特别吸引他们的。
所以这玩意儿就像上了瘾一样的经历了一次也不厌倦,还要在电视上、电影里、小说里、电台节目里一遍又一遍的温故知新,回回都被感动,回头还接着继续执迷于更多一次的感动。
说老实话,这个电影里刚开始那种蠢蠢欲动,再接着甜的发腻,再接着小摩擦,升级,后悔,赔礼道歉,和好如初,又甜的发腻,感觉变质(寻找出路),试图拉远距离,然后一方死缠烂打另一方无动于衷(虽然也很不情愿),再然后另一方铁了心的分道扬镳一方陷入无尽的痛苦懊悔之中不能自拔越陷越深,再然后一方从痛苦中煎熬过来像被烤干了一样渴望新鲜空气,于是新的一段又跃跃欲试。
这些东西都很真切,很能打动人,但每每这时我的理智都告诉我拉远距离,看看这里面有什么因为眼界过于集中儿在更广阔的范围里不合理的地方。
所以才有了我最开始我说的那些话。
这样的感情好则好已,一次成功找到真爱,但回头你会不会又这山望着那山高呢;不好呢?
极端的说你屡战屡败,那是不是会对人生产生更高层次的认识呢?
我感觉不会,回回有当上,当当皆不同,当然那上当来比喻非常不恰当,我就这么个意思。
所以我说这玩意像是上瘾一样的,大家都比较热衷于经历一次又一次这样轻轻的揭伤疤的又疼又过瘾的过程。
翻日历的时候,发现今天就是立夏了,也就是说,从今天起,春天就彻底的过去。
翻一翻手边的唐诗宋词,发现很多的惆怅都是在感叹春天的逝去,我暗自想原本四季交替,春去秋来,都是岁岁年年注定要发生的,为什么独独对于春天要如此依依挽留?
是否春天就犹如青春,犹如初恋,代表着生命中所有最难忘的初始,那是生命里最初的暖意,最纯粹的感动,最无邪的信仰。
时光不断地从指尖流走,在一次次的失去之后,也许已经不会再为谁的离去难过,不再对谁刻骨铭心的怀念。
当散落在风中的已蒸发,喧哗的都已沙哑,但那第一次的心动与心痛,却深深被映在灵魂的底板上,无法褪色。
那是哪一年的春天,他和她相恋,是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事的我,红尘中的情缘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交错。
在他们最相爱的日子,常常两个人开着车到郊外,听着春天在天地间自由舞动的声音,听着春风掠过竹林的声音,听春水流淌的声音,听春花绽放的声音,那一切是如此地和谐优美,让人不忍心去打扰去触碰——那么年轻的面孔,那么浪漫的天与地,那么自然而然的拥抱在一起,如同那个春天,暖风醺人,芳草依依,让人情不自禁的就想要沉溺,而所有美好未来幸福明天的可能性,都正在悄然萌芽。
最喜欢的一幕是他们在郊外录音,恩素在远处站着,轻轻的哼着一段旋律,他悄悄调转麦克风,捕捉着风声里那隐约的吟唱,那一刻,万籁俱寂,天地里只有她的笑容她的歌声,那是不是就是尚优眼中的春天?
是否这世间越美丽的风景,就注定走得越快?
唇边的笑容还未淡去,热泪就已经盈眶;热吻未凉,叹息已起;指尖还残留着她身体的温度,告别的声音已经响起在耳边。
随着时间的过去,距离开始悄悄产生,没有什么具体的原因的,恩素就提出了分手。
尚优不懂,也不能接受,他说,恩素,你是不是把我当作你的即食面?
他一次次的打电话,在她房间痛哭,在她楼下苦守,只是想要一个结果或是一个解释,他还期待着她可以回头。
他真是个可爱的傻孩子,因为有哪一个春天不会逝去呢?
这样纯粹而羞涩的爱情,这样热烈而颤抖的表白,终究是抵不过现实的距离与人性的脆弱,两个人的世界或许可以有瞬间的交错,灵犀相同的惊喜,而他们面前的路,却越走就越不同。
春天是注定要走的,那甜美与温馨终究只是一季。
纵然情深似墨,可时间如水,明亮的稀释了爱情。
我一直在想着,为什么恩素会如此绝情。
后来隐隐觉得,也许他们根本就不在一个季节吧?
尚优的青涩与纯真属于春天,而恩素其实是处在热烈而残酷的夏天的。
她或许会偶尔回头,贪恋春的甜美与温柔,但更多的,也许还是渴望属于夏天的热情如火和秋天的果实累累,她有过失败的婚姻,自然对爱情有着更多的顾虑与犹疑,她不是成心欺骗或者玩弄,不是在游戏人间,只是她比他更早的看到了他们的不同,看到感情之外,还存在着种种的不甘心与其他诱惑在颠覆着真爱。
她和他其实一样软弱,只是因为他还有更多时间可以挥霍,但她却等不及的想预约一个秋天的收获,她知道他给不起这些的,而她,已经等待不起,承担不起。
镜头似乎一直在用尚优的眼睛凝视着恩素,永远是那样清秀的容颜那样无辜的眼,永远是那样柔美纯净的笑容。
甚至当他意识到了她的冷淡,被她无情的拒绝,甚至当她断然甩开他的手,投入另一个人的怀抱,他都始终无法真正对她怨恨。
要怨恨的,是否只是这春天,为什么要给人如此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他满心欢喜的时候,爱情又为什么要逝去的,那么快。
不知道过了多久,某一个下午,当恩素不小心割破手指,下意识的把手指举过头顶晃动的时候,她又想起了那个沉默的男孩。
于是那个下午,他们又一次见面,她试图用轻松的话语,找寻往日的气氛,但尚优的眼中,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狂热与隐痛。
她再一次挽起他的时候,他轻轻抽出了手,没有表情的与她作别。
他一直注视着她离去的背影,但是没有再出声挽留。
尚优找到那盘磁带,恩素浅吟低唱的旋律又响了起来,爱情就有如那风中的轻唱,我们的声音太轻,那么纯净,那么简单,几乎没有什么内容,那么轻易的淹没在自然的声音里。
当春天不得不逝去,唯一的补偿是否就只是这些曾经飘散在风中的声音,那是他一个人的春天,是被他锁在了声音里的,一个人的天荒地老。
爱人已经离去,爱情也已经不再,但是那所有关于春天的回忆,那个春天所有美好的发声,都被他这样保存了下来。
尚优又来到了野外,站在空无一人的旷野,倾听着春天,记录着春天,那一刻他脸上,微微泛起纯真而释然的笑容。
可是镜头之外的我,却忍不住哭了。
我想这个沉默的男孩,终于可以坦然面对一段短暂恋情的终结,终于可以勇敢的走出往日的伤心,终于不再痛哭,开始坚强的微笑。
他一定度过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在黯然神伤的同时不得不挣扎着放弃,那一个春天,他一定会终身铭记。
无论结果如何,春天毕竟来过,在那些阳光明媚的春日,他们年轻的脚步和欢乐的笑声也曾真真切切地存在过。
让那些如愿以偿的爱,如愿以偿好了,让那些痛苦分离的爱,痛苦分离好了,让那些风里淹没的呜咽,终于淹没在风里,让那悄然逝去的春,就那样毫不怜惜的,悄然逝去。
2003.5.7
我从没有试过这样一种感觉,看了一场像是自己导演的电影,如此的熟悉。
在韩国,许秦豪导演是不一样的,因为《春逝》的关系,我去找了他的另一部作品《八月照相馆》来看,我认为后者比前者又更好些。
不喜欢太认真地讲故事的电影。
许秦豪的长镜头,流水一般地推进。
就像我们的生活,因为是当局者,所以往往看不到承起转折,情节也许有,远远的在触摸不到的地方。
看他的电影,如同抚摸生活。
也许往深里讲,可以说这是现象学在电影艺术上的体现。
娱乐记者已经考证到许秦豪是学哲学出身的。
《八月照相馆》说爱情和死亡,《春逝》说爱情的死亡。
片子的男主角都是沉默寡言笑的生活中的男人,冬暖夏凉,向往英雄或者王子的女孩子不会喜欢他们。
《八月照相馆》的男主角永元患了绝症,当然,他很痛苦,可是那是另一回事,他的微笑绝不是强颜欢笑。
没有怨天尤人,他的认命又不是灰色的,真正的中国哲学里的认命是一个平静温暖的词。
他是个摄影师,他的照相机是一双善良平静的眼睛,他镜头前的人生是美好的,每一个进出照相馆的人都是可爱的。
他和女主角德琳的爱情是淡淡的菊花茶,没有加糖。
没有开始,就不得不结束,时间是不够的——时间总是不够,即使是健康的身体。
所以那一点遗憾很美好,但是又不算什么,无须如歌如泣,只剩下淡淡的忧伤。
沈从文说:美丽总是愁人的。
《春逝》的李尚优是一个采音师,内向单纯的大男孩,他爱上了一个比他大的韩恩素,一个电台主持人。
大家都在为大男孩的爱情感到惋惜,可是我却记得那个女子那张寂寞的脸。
据说许秦豪原本中意《八月照相馆》里的沈银河来担任这个角色,认为李英爱的表演是这个作品的缺陷之一,但是我并没有觉得。
“氧气美女”走到青春的尾巴上了,看上去氧气有点不足。
李英爱瘦得单薄,苍白,皮肤微微松弛,寂寞的眼睛,不断地寻觅,不断地抛离,很累很累,却不能停下来,找不到皈依,她倦容满面。
她一出现在镜头里,我就看到了一个“春逝”。
我知道那个纯真的羞涩的男孩子不能抓住她的灵魂,那一定是一个很寂寞的灵魂,男孩子不能懂得她,也许没有人能够懂得。
所以她注定要不停地漂泊,流离失所。
生命中每一个人都是过客,她也是别人的过客。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他们重逢时,是在一片樱花下,伤感惆怅。
爱情像大自然的声音,不可捕捉,稍纵即逝。
爱情要走,就像春天要走,是自然的旨意,无可奈何。
许秦豪具有温暖、冷静和沉默的特质,他在访谈中说:“我相信美好……也确信,凡是美好的,肯定不会长久。
”春天,爱情和生命都是如此。
相爱然后分手,以及死亡,每一天都在听说或者经历这样的故事,许秦豪就是这样轻轻搭住众人的脉搏,每一个在电影前的人都眼眶潮湿而不流泪,平缓地呼吸,然后叹一口气。
大男孩在一片金黄色的麦浪跌荡中戴上耳机。
他的脸上有成长后的自在笑容。
《小王子》里那只等爱的狐狸说:“你看!
你看到那边的麦田没有?
我不吃面包,麦子对我来说,一点用也没有。
我对麦田无动于衷。
而这,真使人扫兴。
但是,你有着金黄色的头发。
那么,一旦你驯服了我,这就会十分美妙。
麦子,是金黄色的,它就会使我想起你。
而且,我甚至会喜欢那风吹麦浪的声音……” 从来都不会完整,但是我们不会空手而归。
照相馆的橱窗里挂着的照片会永远在那里,在麦浪起伏的声音里收割每一段美好的回忆。
录音师李尚优和电台DJ韩恩素在冬天走遍郊区,四处记录大自然的声音。
两人感情发展迅速,春去夏至,李尚优和韩恩素跑到海边捕捉浪潮声。
李尚优仍然爱得炽热,韩恩素的激情却开始冷下来。
曾经历失败婚姻的韩恩素,始终相信爱情像声音一样,稍纵即逝。
李尚优一直想不通,爱情怎么会无声无息地溜走?
李尚优开始羡慕患了老人痴呆症的祖母,她只会记得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他害怕像父亲一样,永远不能忘记年轻的亡妻…… 《阿里郎》纵有荆棘难留朝阳青春流逝渐见白发西山夕阳难免日没远道情人难免道别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哎追着情人上阿里郎岭尽我的生命热烈爱你尽我的纯真相信又相信
讲毛线啊,爱情的保质期?
从头到尾女主都很莫名其妙,说分手说在一起。男主看下来好像没什么问题直到后面划了女主的车。唯一值得看的是听大自然的声音,感觉真好。
不愧是以音效师为主角的电影,声效细节细腻动人。李英爱的柔美脸庞里天然有着哀愁与脆弱的特质。春来夏去,爱情始于电光石火的刹那,却逝于不可捉摸的瞬间。
好想和30岁的李英爱姐姐谈恋爱 !
太久了,都快想不起来情节了
女主采风,遇见小伙儿,长得还挺帅,顺便约个炮。工作结束,当然要分开。乡下帅小伙儿没见过世面一脸懵逼,意乱情迷假戏当真苦苦纠缠。终于想开了,女主还要约分手炮,男主内心高唱“不爱我放了我”断然拒绝,干得漂亮。许秦豪文艺包装的小清新真是没什么看头。
跟《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一样安静的电影,细腻干净纯粹,连长镜头都不显累赘多余,爱情安静的消逝一如它安静的降临。
节奏实在是太慢了,忍不住睡着了...
如此真实,好像按了一个replay键……爱从不逗留,来去都不给理由。浓情时窝在被子里嗤笑,半夜三更驾车去江原道相会。冷漠时话都懒得说,面都厌恶见。并且当中缺乏合理的过渡。我睁大眼期盼着一个解释,还是没有。爱情就像春天,盛放之后,招呼都不打一声地走了。可是连恨的力气也没有,好像连无
小时候在央六看过。。当时惊为天人。。特别是配乐好听到不行。。虽然不喜欢这个让人难过的故事。。但春逝这部电影对我影响之大。。现在想来。。之后的很多看法和审美就是那时形成的。。最深刻的就是男主角的职业。。他收录着大自然的声音。。竹林婆娑。。流水潺潺。。风铎清鸣。。稻田沙沙。。从此我就再也离不开大自然的声音。。再便是李英爱。。美到透明的女子。。饰演情薄意寡的女子。。实在让人讨厌不起来。。今天重看。。依旧不喜欢这样的遗憾。。但心中却是理解的。。春会逝。。情也会淡。。那种落寞的逝去和遗憾的残缺是最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地方。。许秦豪的风格就是这样。。电影就像缓缓流动的溪水。。每个镜头就像静止了一样写实优美。。爱情怎么会那么短暂?因为谁也留不住春天。。
这片竟然以前忘登记了?
画面还行,剧情不喜欢。。。。。
像春雪一样悄无声息的爱
爱最墨迹,别几把谈了……
女主角让我想起一个人。
爱情走的那么快,如逝光年.看了以后很心疼.没有开始,才没有结束.是这样吧
70/100,很清新的爱情片,风格上悠然恬淡,故事又是苦涩的,而导演对于感情的观察与提炼是细致的,最终将生活高度提纯化,近保留二人的情感流动并赋予细枝末节,相识→相爱→不爱→再会→结束的节奏性是相当好的,并依托文本与设置来道出主旨,所以即使如“录音”般保存、记录,剩下的也只是回忆,感情也好生命也好,最后都要在春天里逝去。
她太会了,男主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输的。
又一闷片,我喜欢哪尤其是那个职业
李英爱太好看了。另,每次看到这样的片子总有种身为亚洲人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