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唯从心感情两个字,都是以心做底,心念一起,便有波澜。
轻捷若鸿雁,壮阔如江海,存一人在心间,思如雏燕清啼,爱如波涛汹涌。
而爱而不能爱,便是结,便是念想,便是许君以心,宁待勿失,纵使身不由己,情亦经年不改。
画面做得很漂亮,演员都很美。
从着装身段,到舞蹈音乐。
隐约有音乐剧的影子。
对于很多批判此片的言辞,说得都有道理。
不过其一爱情很多时候是不讲道理的,其二我想导演想表达的并不是我们是怎样到达爱情的,而是想表现出爱情里的人想爱不能爱的时候是怎样的状态。
爱情里的人可以多坚持,多幸福,多痛苦。
要多么相信另一个人,要多么相信自己,才可以站在时代的纷争生活的困苦里面,保持着希望。
爱情里的人又是多渺小,多无助,多么的被时局摆弄,被世界牺牲,在国家大义和众生疾苦之间挣扎徘徊, 爱情恍若从不存在,可是,在两个人的心里,在那么多分开的时候,爱情又犹如暗夜里的烛光,深海中的氧气,在每一个以为坚持不下去的时刻,成为救赎。
纵然触不可及,可是满心的爱,也可以指引彼此。
心有所念,必有回想。
我本来想这片子该是《潜伏》电影版吧。
我本来想桂纶镁演技该PK大嘴巴几条街吧没想到这片子就是一50后导演处女秀的那种文艺大爆发的片全剧以历史大事件串烧,中间对白少,配乐多导演你的文艺情节是满足了吧,可是这片子找雷哥桂姐这种演员来演不就是放错了地方?!
因为本来就不需要什么演技吧。
全片就是满足一个男人的YY,套个老段子,雷哥王八之气泄漏了那么一点点,有钱的女人和风骚的情妇就拜倒在地。
如果要满足这样的YY,桂姐的演技够了,相貌可不够啊。
还是应该找志玲这样没演技但是会嗲人的花瓶在民国这种背景的不愁吃穿的男女间演个才子佳人神马的,反正就是男女主角在那里拧,拧了多少年了还在那里暧昧,你爱我呀我爱你。
当中男主也有过不少女人.... 反正满足了导演的文艺情怀不是...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人给了这部片子差评,作为一个单纯的看者,我觉得这部片子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力,遗憾的结局最是让人印象深刻,觉得只是再差一点点,他们就可以走到一起了,所以才更加让人难忘,画面也很唯美,探戈本就是一种透着暧昧的舞蹈,我觉得孙红雷和桂纶镁诠释的很好;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战争带给人的往往不仅仅是血腥混乱的场面,更多的是家破人亡,连一对小小的恋人在一起也可能是一种奢侈,因为他们随时面临分离...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
作为一款混搭着爱情,谍战的喜剧巨片,这部《触不可及》绝对是金酸梅级别的史诗巨著,就是那种可以让人忘却一整个星期疲倦和苦逼的笑点大餐,它让一同观影的70后,80后,90后甚至是00后,都把持不住的多次笑场,32个赞已经不能形容它的狂拽酷炫了....下面让我们进入正题,没错,从一开始,在几个向教父致敬的无厘头砰砰砰片段之后,红雷哥和一个女老师打着伞在雨中酷酷的穿越了人山和人海,错身而过,交换了神秘的小纸条,小纸条不是说要去哪里约个炮,只是类似于你好之类的无关紧要的开场白,然后他们就坐到了一台车上进行了紧张又严肃的接头活动,没错,这种混杂着古典英式幽默的剧情让人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一种高大上的潜在朦胧感。
醉了吗?
开玩笑,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作为一个金酸梅级的史诗巨著,全片从头到尾都自带BGM,从红雷哥和纶镁姐忘年之交开始,《一步之遥》这首震慑世界探戈界的阿根廷舞曲就会随(ting)时(dao)随(xiang)地(tu)的响起,这不仅是一个喜剧大片,还带着浓浓的音乐剧元素和气质,让你在我神洲大陆的电影院就可以享受到百老汇歌剧现场的燃情氛围,导演果然是用心良苦,已然达到了国际水准作为一个在《闻香识女人》《辛德勒的名单》以及《真实的谎言》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电影中均出现并被很好演绎的舞曲,或许从头到尾红雷哥和纶镁姐的各种即兴二人转都离上述影片的片段相去甚远,但是在贯穿整部电影的时间长度和来回切换的瞬间回(chuan)忆(yue)上,《触不可及》可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当今现代最流行的风格:洗脑循环!
被这部片发挥的是淋漓尽致。
这种酸爽,让很多人在看完了电影后就奔向了洗手间,治愈了他们困扰多年的便秘。
史家有言:不酸爽,无良药!
下面来到我们的演员人物篇,纶镁姐作为在《不能说的秘密中》初露锋芒,再在《你的益达》中达到巅峰的实力派影星,在这部戏里也是大秀演技,让我们叹为观止。
本着不能说的秘密里的纯良学生经验,纶镁姐让一个十多岁就一夕惊变然后就自悟探戈技巧并靠之谋生的小女生,在今后的二十来年的岁月里都保持着一样的心态,一样的容颜,一样的情不知何所起,但就是一往而深的痴恋。
而且作为一个需要把智商突然降成负数的角色,这个少女还做出了很多完全颠覆了逻辑学和舞蹈理论,狂打历史老师和物理老师的脸之类的壮举,作为这么高难度角色的扮演者,桂小姐始终以不变应万变,用路小雨这一种角色状态,就搞定了所有的分支和变化,这种大气和挥洒,金酸梅影后已经不足以彰显桂小姐的遗世独立了,让我们再为她点上64个赞!
可能是影片一开始的超大场景制作,高品还原音效以及这么多龙套的便当,还对《一步之遥》这种高贵华丽的舞曲进行了洗脑循环(光播放的版权费就突破天际了吧)....嗯,总之在影片的后期,表现出了一定的经费紧张,但在摄制组和演员的调整和努力下,我们看到另外一种让人笑神经彻底崩裂的剧情情节和表现手法,首先是我们纶镁姐丝毫不顾大雪飞扬,在11月的重庆,无人的街道上穿着领先时代款式几十年的白裙和红雷哥即兴燃烧了一段中国风味的阿根廷探戈二人转,然后在神经短路之后又和红雷哥心电感应,踏着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从划到河中间的船上施展白衣水上漂,回头寻爱。
然后在打到地上连个弹坑都没有的炮雨之中,一往无前,根本不看身后的爆炸,然后...........她就被炸死了。
哈哈哈哈!!!
咳咳,导演和编剧在这里用心良苦的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只有纯爷们,才能从不回头看身后的爆炸。
虽然还有精彩的桥段值得去反复回味,但这实在是有点太长了啊,那就评个分结个尾吧,作为桂小姐的重度脑残粉还有对这部超级喜剧的深度喜爱,我决定给出1.1分的超级高分!
没错,就是1.1分!
不能再多了。
其实如果不是因为桂小姐在本片中的舍身取义的露了那么多次大腿,1分我觉得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看完全片后还是不清楚故事情节跟影片标题有什么关联。
本片花了很大篇幅讲述傅经年和宁待的感情故事,最开始两人关系变好也是非常地突然,影片丝毫没讲清楚一段爱情的缘由是什么。
之后两人的爱情故事也是非常平淡和俗套,丝毫没有新颖之处,顶多就是经历过几次生离死别后总能再次相遇。
最终女主香消玉殒后,男主用在女主墓碑前跳舞的方式祭奠她。
除此之外,在民国抗战时期的背景下,感觉作为地下党的傅经年的人生经历还是非常顺利的,几乎没遇到任何不幸的事。
这一设定过于理想化了。
全片一大看点就是孙红雷与桂纶镁在留声机音乐放映下的热舞,能一定程度看着观众很激动。
孙红雷的演技时刻在线,但还是抵挡不住剧情的拉胯。
《遥不可及》观后晚上CCTV-6播的,还算可圈可点。
虽然立场史观必然乏善可陈,能公映的就不可能突破,不必期待,但故事的讲述,高潮迭起,转折起伏,人物、道具、场景,都很美,虽然有的地方显得不太写实,但舞台效果很好,一首曲子,一支舞,串起了几个阶段,有效,且美。
有豆评吐槽,宁待为什么会在付经年短短几句话通知她下周要和别的女人结婚后还一往而深地等他三年。
其实,宁待的名字本身就是个谶语,宁愿等待(付经年也是个谶语,经年的辜负你……编剧导演应该喜欢红楼梦)。
她从小孤苦,不会轻易动心,但遇上这种过命的交情,在他说她姐姐也是他最亲的人时爱上他,她脾性刚烈,在那种马上又打起仗的大背景下,很容易意识到他的真实意思,要等他,也是可以理解的,从人物性格上分析,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也有人说宁待死的那段情节没意义,马上就要成功渡河了就要安全了,却自己冲向炮火炸死了,太不值得。
其实她之前在街头跟付经年分手的时候已经绝望了,她最后一句话说的是,我不等你了可以吗?
我不等你了可以吗?
是的,她绝望,所以宁肯冲向炮火,死就死吧,的那种心情。
上了船,不知去向何方,不知要等多久,这种了无着落的等待,比死更可怕。
就像付太太说过的,等一个人,太煎熬。
尤其是,宁待的行为变化是渐进的。
头几年,她在老房子安静等待,不知道付经年是生是死,第二阶段的三年,等得就会更加辛苦纠结,所以到了1949,她是一路走去重庆的(艺术处理,基本不可能做到)。
一个女人有多大的决心和毅力,或者说,执念,才能从上海一路走到重庆?
不通车船,一多半路是靠脚。
这一方面可以说她在努力追求幸福,一方面也可以说,她在上海实在已经呆不住了,宁肯死在路上,也要出发去寻找。
别忘记,她本是孤女,要不是“姐姐”救了她,十岁就死了,所以真也没什么牵挂,可以任性,可以用性命堵上一把。
而且她在姐姐出事后,受电刑也不可说出付经年,当时不是经由局长的嘴铺垫了吗,要么一无所知,要么深不可测。
但其实,就是本性异常坚强,简直可以说是天赋异禀。
所以当她满怀希望要跟付经年一起奔赴幸福,她已经没有办法再压抑情绪,就像她最后一段舞蹈,生命已经激动,不能再像小龙女一样不食人间烟火般静静等待,却在这时再一次被打击,遭遇决绝,她简直必死无疑。
是很可惜,但是是合乎叙事逻辑的,画面也处理得很美。
宁待必须死,就像林黛玉必须夭亡一样。
她的名字,就是一个谶语,她的一生,就是等待,不能等待时,就失去了生命。
等待与生命不可或缺。
如果她活着去了后方,继续等待吗?
杳无音信,生不如死。
后面历次的运动,她都会受苦。
嫁人还是不嫁?
等还是不等?
无论如何选择,都是个,生不如死。
而付经年在耄耋之年等到她的确切死讯时,说的是什么?
是“真好”。
对的,是“真好”。
他为什么会这样的反应?
他一定设想了许多的可能性,如果她还活着,是否已经是别人的祖母?
如果她等了一生,他何以为报?
他在台湾,可是必然会跟付太太会和,生儿育女的。
如果她后来在后方凄惨而死,他又情何以堪?
而既然宁待就死在分手之夜,就死在对他的一腔激情之下,他内心,真的是圆满了。
无论是对她,还是对他,都是最好的结局,干净,太干净了。
情感停留在最炽烈的一刻,得到永恒。
付太太也是个女中豪杰。
亮相不多,但也出彩。
明智,理性,勇烈。
前夫殉国,她悲痛流产,孀居七年,也是在一个人的煎熬中打磨出的平静。
再爱上一个人,她爽脆。
一个“好”字,豪气干云。
去台湾前,她坦承,知道自己并不是他的心上人,却感谢他给她的三年,她竟然称之为“最好的三年”。
这是个成熟理性的女人,她知道对方的内心感受,理解对方的苦,感谢对方的付出,不像有些女孩子把所谓的爱情与所有的一切混在一起。
你对我好的部分,我感谢你;你不爱我,我清楚明白,但不妨碍我爱你。
这女人,独立,美好,坚强,所以她也可以驾驭那支象征意义的舞,也很美,多了一份冷冽,一份自持。
配角们也都用了熟脸,真舍得花钱,但也都表现不错,没有哪个有什么明显问题。
方中信那个角色也不错,情绪变化不大,但还能分辨得出。
他不是没有怀疑,但他选择了相信,当然,信错了呗。
把他的工作模糊,主要指向暗杀日本鬼子,也是技巧。
至于从现实的角度讲,这片子的很多情节都不太成立,女人的等待,男人的钟情,间谍的一帆风顺善始善终(晚年居然还能回国!
),日本人的收押(关了付经年好几年,为什么不杀,到最后怎么也没赶着投降前处决?
),等等,都是不太站得住。
但是你看舞台剧的时候,会欣赏那扮相,唱腔,动作等等,对故事情节,则只要求故事好看,而不是写实,对吗?
电影借鉴舞台艺术,也无可厚非。
我们现在这个大环境,能拍出这种艺术、技巧的片子,颇有可取之处。
PS:孙红雷那小眼睛一眯一眯的真讨厌。
《触不可及》和女伴去看电影。
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片子,一看主演孙红雷和桂纶镁,那么好吧,就是它了。
主人翁只有那么大猫三四只——孙,桂,方中信,还有蒋勤勤,其他连小猫都算不上。
看到一半,觉得很无聊,开始开各种小差。
看到三分之二,莫名感触。
看完了,觉得实在什么可讨论的,却引得我思绪万千……背景是极其现实的战争,主题却是极其浪漫的爱情。
剧情真的很简单,简单到不必猜就知道下面要演什么。
如此强烈的反差,让它看上去有种莫名的滑稽感。
只是有两个情节让我感怀至深,以至于忽略掉了所有不适。
宁待与经年两人,分离7年后再次相见。
在长达几乎一分钟的镜头里,看到的只有他们两人的表情。
灿烂的笑容和痛苦的哭泣同时迸发而出,却又夹杂着深深的思念、相逢的庆幸、浓烈的感激。
满是眼泪的脸上,溢满最耀眼的笑容,哭得那么丑,却笑的那么美……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孙红雷的木板脸上,竟然也会有如此强烈的情绪表达…… 宁待,是宁愿等待的意思吧,宁愿等待经年,于是真的等待经年。
明明当初莫名而发的感情,在经历了7年的等待之后竟发酵的如此醇厚醉人。
突然想起多年前,有人曾念《红磨坊》台词“the greatest thing in the world is love and be loved inreturn”给我听,还不到7年,如今love and be love已不知道在哪里,只是,这个镜头,却真的再适合这句话不过……经年向秋漪求婚。
大庭广众,毫无来由的求婚,其他人惊诧惊喜激动,秋漪只表情平平朗声应了一个字:“好!
”。
她知道自己不是他心中佳人,她不知道他为何会向她求婚,可她不假思索,坦然应下。
蒋勤勤戏份不多,表情不多,台词更少,可是却让我由衷钦佩喜爱心疼。
回来的路上,始终忘不了那个字和那个表情,原以为多么多么复杂的事情,或许其实原本只有一个字—— “好!
”其他,没有太多可说了,只是思绪如潮,不知何所起,不知何所终……这部电影,我不知道该给它打多少分。
就其本身,或许只够7分。
可是就这两个镜头以及我的感触,9分绰绰有余。
与君生别,再不可及--关于电影《触不可及》在这个表面繁华内里孤独的世代里,很多人努力着去追寻一份爱情。
是心手相连的温暖,是平日相伴的心安,是安然入睡之时念也念你的名字。
再不需要生死离别,再不需要经年等待。
我活在这样的世代里,也常常问自己爱一个到底能爱他多久。
可,傅经年和宁待的爱情不是这样。
因为那是战火纷飞的悠长岁月,人们爱着,用时光眼泪和生命。
第一次见面,傅经年从窗户突然进入宁待的家里,也突然闯入宁待的生命里。
彼时,她梳着两个长长的辫子,一副少女模样。
她见到他时,只是被他的突然出现吓了一跳,从没想过此后的人生都会被眼前的这个男人改变。
失去了姐姐的宁待,泪流不止。
她信守了对姐姐的承诺,面对电椅也没有开口,保护了这个比姐姐生命都重要的人。
在监听期间,傅经年去找宁待,他沾着盛花瓣盘子里的水,一笔一划的在楼梯上写下:谢谢你保护了我。
因为身份原因,傅经年不能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面对宁待姐姐的死亡就算难过,也只能难过在心里。
那个年代的莫可奈何,那个身份的身不由己。
监听期顺利结束,宁待自由了。
傅经年与宁待一舞定情,没有多余的语言,只是几个舞步一段音乐,和一份滋长的爱情。
以为不会再见面了吧,却兜兜转转因为任务,傅经年再次和宁待相遇。
他不再是“冷子”,他不再能面不改色的冷眼旁观自己在乎的人死去,他无数次在脑海里想象他在乎的人死去,他无法忍受自己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他找到她,要她离开。
不忍死别,只能生离。
有了所爱之人,便是突然有了软肋。
他们在分别的早上跳起那支舞,完美的旋转,侧身,下腰,而此刻她的眼角有了一滴泪悄然落下,湮灭在空气里。
他本以为自己的计划完美,可没想到她没有走,他握枪的手有了汗。
但他还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不知道她的生死情况下。
一别七年,他重新回来那间熟悉又陌生的舞蹈教室。
重新抖落唱片上的灰,没想到转身回头她也在这里。
久别重逢,一句你怎么还没死,化尽了所有这分别日子的悲伤难过心酸和绝望。
两个人就那么对望着,又哭又笑,多欣喜多难得。
傅经年也终于开始期待成家,和宁待。
可作为一个男人,和国家比起来他自己的家太微不足道了。
为了自己的任务他告诉她,我要结婚了,和别人。
说出这话的时候,他依旧是面不改色,他不知道这一句话足以让一个在爱情里的女人心碎。
和他结婚的是卢秋漪,她望向远处的眼神仿佛已经对这个时代看得清明。
她听到傅经年说要成家的时候便知道那佳人不是她,可她说:得一人白首,得一城终老。
话说的轻描淡写,而这大概是所有女人对爱情的向往吧。
他送她回家,而她只有在黑暗的保护下才能说我知道你口中的佳人不是我,如果不是就不要给我希望。
他说他要娶她的时候,她是那么骄傲倔强地说一声好。
就连最后她不得不去台湾的时候,她还是用力拥住他,谢谢他给了她最好的三年,即使他不爱她。
女人总是这么傻,像是被爱情迷了眼睛。
宁待呢,走过所有没有傅经年的日子,走过战乱的土地,去找寻她的爱,她爱了这么多年等了这么多年的男人。
他们还是相逢了,她相信战争会结束,他会等到战争结束来和她在一起。
可是命运怎么会放过相恋的他们呢,又要打仗了他要完成自己的职责,善始善终。
最后一次他选择了国家,她便不得不等待。
他们在雪中又跳起舞来,雪花缓慢的落下,落到地上融化,当他再次说出要和她分别的时候,她终于吼出我不再等你了可以吗?
她转身逃离,一生相恋,为何却总要生生别离?
当载着她的船要离开,当他缓步地走向远方,当炮火响起,他们终于毅然起身反抗这命运,向着对方离开的方向拼命奔跑。
为了此生的爱,拔足狂奔。
然而最后一次生别,转眼间成了死别。
她死在炮火里,和他再无缘相见。
一转身竟然就是一辈子。
没想过会爱上你,没想过一爱上就是一辈子。
漫天飞舞的枫叶里,寂静的躺着一座墓碑,那上面的名字是一份触不可及的爱情。
是一步之间,却今生来生遥不可及的爱情。
与君生别,再不可及。
然毕竟在那长长的岁月里燃烧了所有生命跳一支舞爱一个人。
我红了几次眼眶,为这不能在一起的一对恋人,为这命和运的不公。
想想也是好羡慕,倾尽全力爱着,人生也再不会有憾。
三年,七年,又三年。
可此去经年,就算是一辈子,也宁愿等待。
看这个戏是很想知道赵宝刚导演会把一个电影拍成什么样。
我在观看过程中,看的挺着急的,事件不向前推进,一直在表人物状态。
这就造成了观看过程有些沉闷。
虽然影片制作上比较精良,阵容上也比较强大。
或许是导演拍了太多以讲故事重情节为主的电视剧,想要拍一个文艺气息更浓重的电影。
我执笔的两个编剧来看,二位合作多次,写过不少电视剧,但是写谍战的戏不多,为什么不找擅长写谍战的编剧加入呢?
我猜测可能是那些编剧有合约在身,抽不出时间来写这样一部戏,当然也不排除一部电影就算给出上百万的酬劳,也抵不过一部电视剧算下来更划算。
在鸣谢里边我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有著名的编剧,应该是制片方或者导演请来参谋剧本等等相关事宜。
暂时先到这儿吧。
这本来是一部应该会很有看点的电影,电影版《潜伏》,然而丢不下偶像包袱的赵宝刚导演硬生生把一部谍战片拍成了不伦不类的爱情片,也难怪大家会失望或者拿桂纶镁来吐槽。
民国的谍战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就像影片的开头,一个人的一句话可以让十几家人家破人亡,也可以让整条秘密布置多少年的地下组织毁于一旦,当年上海顾顺章等叛变就是典型的例子,电影中的角色“回声”“回亮”叛变也多少影射了这方面的事情。
如果说这部片子还能被化作谍战片的话,全片前面只到徐静蕾的角色出场到死去,黄磊的角色出场到死去,都是比较好的谍战片表达。
先说黄磊,多爸虽然只有客串的演出,却也将一个叛徒在选择叛变与不叛变,家庭和忠心中艰难抉择演的淋漓尽致。
在方中信饰演的军统拷问下,最终做出了让孙红雷饰演的角色置于危险的决定。
也许黄磊角色的形象甚至他们真实的历史代表原型,都依然会遭到历史的唾骂。
可是从另一角度说,人性的角度,那个吃人的年代,他们只是选择了他们觉得可以尽力所能保护到身边人的决定,战争面前其实每个人都是无辜的,更何况是手无寸铁毫不知情的妇孺。
叛徒固然可恶,一句话就让更多人卷入血腥中,几个字就能卷起腥风血雨,但扪心自问,我们在面对这些拷问和毫无人性的手段时,我们真的能够个个都大义灭亲甚至心中没有一点颤抖吗?
我们敬重那些铁血硬汉的英雄们,但同样我们也应该在历史中逐渐理解那些“叛徒”。
再来说最近看完电影之后一直在我脑中徘徊的徐静蕾,不愧是“四大花旦”,也不愧是才女导演,尽管长相一般,并非标准美女,但仅仅几分钟的表演,拿捏的极为到位,从一开场的雨中和孙红雷擦肩而过举伞不动声色递纸条,到车里慢条斯理的布置好接下来交接的事务,然后一身风衣下车走进暴风雨中,淡然,沉稳,似乎外界的狂风暴雨从来没有进入她的内心。
五年多的时间,她对孙红雷这个卧底搭档不是没有爱,不是没有情,但她知道,不能有,也不敢有,因为一旦有了感情,下场就有可能是黄磊那个角色一样,有了牵肠挂肚,有了爱的羁绊,没有办法应对残酷的情报工作。
于是这个女人为了让孙红雷死心,直指孙红雷的软肋——你的卧底工作最大敌人是感情。
一个比男人更冷静,更懂得收敛自己感情的人,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女人。
她知道孙红雷对她有情,但女人的决绝和聪明也就在这里,她骗过了孙红雷,有条不紊的将接下来的事情交代完毕,从容赴死。
这才是一个真正谍战里女人应该出现的面貌,聪明却不动声色,沉稳但也暗藏狠劲,逻辑思维绝对清晰,反观中国电影中比较好的谍战片《风声》《听风者》中,女间谍的形象莫不是如此。
如果徐静蕾并不是在一开场分分钟的时间就死,也不仅仅是客串,而作为女二的形象来推进这部谍战片向前走,并在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才死去,作为孙红雷的“引导者”死去从而达到影片第一个高潮,也许整部片的剧情会有很不一样的效果。
影片的第二个惊喜并不是桂纶镁的出现,甚至在我看来桂纶镁的出现的确是对本片的节奏一个极大的破坏,此后再说。
影片的第二个惊喜是蒋勤勤饰演的角色出现,虽然这个角色出现和结束都有些唐突和莫名其妙,好像是为了给孙红雷和桂纶镁的爱情故事中安插一个冲突而制造的冲突,但蒋勤勤将七年的丧夫之痛,丧子之痛,三年的隐忍都演绎的极为到位,尤其是那场夜场戏,请了孙红雷进门,却又不开灯,甚至没有请他入座,又走了,一个女人如果没有强大心,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的丈夫同床异梦?
还那么爽快的答应了一段令人莫名的婚姻。
其实如果蒋勤勤作为女主会不会更好?
首先年龄上与孙红雷更近,其次如果一个有着国民党高官背景的女儿嫁给一个卧底,其故事的传奇性,故事的可看性,比之于一个完全由谍战衍生出的爱情故事意义也要大的多,历史上也有原型可循,参考傅作义的女儿,陈布雷的女儿。
另外毕竟够经验,阅历也摆在那里,蒋勤勤对民国的理解更切合桂纶镁有些根本找不着调,只是一味在外形上模仿的感觉。
桂纶镁,台湾氧气美女,虽说年纪不算小,但是相比刚出场的徐静蕾,后亮相的蒋勤勤,甚至只有前后加起来看有没有一分钟戏份的蔡少芬来说,阅历还是差的太多,虽然导演在服饰上,外形考究上极力塑造这位后劲美女,并且宣传预热的时候也做足了桂纶镁的功课,可惜实际上这部电影最败的败笔还就是在她。
并不说港台女星不能抓住上海女人民国十里洋场的魅力,还是看个人气场,一味在外形上模仿是不可能达到效果。
更可笑的是,几曲探戈贯穿始终,却并没有看到桂纶镁饰演的角色在不同时期,比如抗战前,抗战中,抗战后等时间轴的变化,除了第一次和孙红雷的角色莫名其妙的带来一阵阵完全不着调的性感高潮之外,之后的相遇,重逢除了剧情没有铺排,连最后的死都让人感到可有可无,还不如蒋勤勤毅然决然的一个拥抱,最后登船——一副爱,不可及却依然坦然接受的姿态,更博得同情。
说到爱不可及,是最后菲姐的主题曲,最近重新卷进大新闻的菲姐,不知道当初唱爱不可及是什么感情,也许那是的菲姐感慨万千,爱不是不可及,只是有没有再次爱,以及下去的勇气,总之祝福,当然扯远了。
说回电影爱不可及的主题曲当然是唱给孙红雷的三段情,与开场的老徐,牵肠挂肚的桂纶镁,以及无可奈何的蒋勤勤。
爱可及还是不可及对于孙红雷这样的谍战人员来说是个简单却又复杂的命题,历史上不缺乏这样的人物,大到李克农,小到籍籍无名的谍战一线人员,但他们并不是都没有爱情,没有感情,没有家庭,相反他们需要家庭来掩护他们的特殊身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但是不是应该为了这些浪漫而制造浪漫,更难得那个年代的特殊人员到底有没有时间和氛围营造一些浪漫,很难说,据史料记载,李克农后半生都习惯在晚上关窗帘后还要看窗户好几次,这是从前谍战活动留下的后遗症。
每天紧紧张张的生活,弦绷的紧紧,随时可能崩断,很难想象他们的浪漫会是一曲又一曲探戈舞,而且毫无铺垫。
这一点上导演应该欠缺一些功课。
最后再说一个亮点,是关于方中信饰演的国民党,应该是军统方面上海站的人物,里面真实反应了国民党在上海沦陷之后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在戴笠的领衔下展开了与日军一次又一次的刺杀行动,这一点是符合事实的,因为那个时候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在上海基本已经完全瘫痪,并不能组织如此大规模刺杀行动,所以这里由国民党领衔出面组织刺杀行动,也显示出国民党真实抗日的一面,这也算是一个进步。
希望以后的影片,在时间轴以及细节上会像这个片段一样越来越真实。
以上,关于《触不可及》的一些想法,挥之不去的民国范儿,与赵导诚恳的谈谈。
7.0
假装谍战片,其实言情片。跳了无数次,每次跳都是离别。怎么爱上的?莫名奇妙。
我看完觉得还可以啊,孙红雷演技妥妥的,蒋勤勤的配角倒是比桂纶镁这个女主精彩
男女主每次相遇必跳舞,很难感受到这是一部谍战剧。
滚粗
最美的部分是音乐,舞蹈部分需要太多的快进。
叙事的节奏能再奇怪一点嘛?故事能再不合理一点吗?编剧请问悬疑在哪里了我读书不多你可别骗我。桂纶镁你没有刘海有多难看你造嘛?你在这部电影里的一颦一笑一撒娇一妩媚分分钟让我倒胃口出戏你知道吗?你确定你赵导选你不是为了黑你的吗?一颗星给到蒋勤勤 美到无以复加!
谍战啥的扯淡 就是赵宝刚对桂纶镁的一通意淫
【给你一张过去的CD 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总之,这是一部爱情片,音乐片,歌舞片,建国65周年献礼片,但一定不是一部谍战片。想找回《潜伏》或《风声》感觉的观众要慎重。
311017 四刷觉得拍成电视剧的问题可以忍受 0912 三刷笑cry,星星掉下来 2809 二刷,饱满自恰,五星 2409 一刷,稍许突兀
赵宝刚第一次拍电影,可能拍多了电视剧吧,整体来看就是电视剧即视感。桂纶镁长发真的不好看,还是短发好看。
实质上觉得是4分电影,但是看到很多人鸡蛋里面挑骨头给1星,我就改5星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载体,更多的是呈现的是一种情绪,一种经艺术加工的故事。总体来讲影片故事是完整的,情绪渲染是到位的。镜头语言是高级的,文艺的。被吐槽的bug部分存在,但需要分清楚,这不是纪录片,请以文艺片的态度观看。
给桂纶镁的星星
6.0/10 一个等字于他人轻若鸿毛,对你我重若千金,万难出口,恐你再受煎熬,然,职责所在,我只能善始善终。
这名儿是跟一步之遥撞车了改的吗?Por una cabeza.
闻香识女人和真实的谎言里的探戈~
没想到黄磊演了个这么龙套的角色,俩主角跳舞还挺有感,只是通篇只是这一首曲子,听不腻么?看到最后跟电视剧潜伏一样的套路。。
历史还原度很高 同时爱情也描述的很真实 很久没看到这样的国产片了 支持下
时间距离于我,咫尺天涯 遥不可及。
1.国产片已经深深地被音乐录影带给影响了,那些个泛滥但莫名其妙地慢镜头,真的真的觉得设计不妙啊;2.一对夫妇朋友说“孙红雷是长得丑的高片酬明星(黄渤也是她们这个榜单的一员)”,可我没觉得孙红雷很丑,虽然我也没觉得他长得帅;3.跳舞的桥段真的没办法不想起《闻香识女人》,可这里的舞蹈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