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我是你爸爸》是王朔写得最好的小说。
第一次看小说的时候,自己才二十三、四岁吧?
然后,却由于家庭的特殊原因,做了2年代理家长了。
跟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侄儿一块生活,一块成长。
那些年的经历和心理历程,使我觉得读马林生就是在读自己。
父母亲是这个世界上难度最大的工作。
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是不可能做好这个工作的。
这份工,直接反映了一个人自身的修养、信心、内涵、性格个性特征,它可能使你的一丝丝的阴暗面都暴露无遗。
我能充分理解马林生,因为有过同样的处境。
王朔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入骨三分。
语言简洁,富有画面感。
几句简单的对话,就能让人身临其境。
所以一直认为他的书确实很好拍电影。
但除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没看过王朔其他的电影。
《动物凶猛》我不是很喜欢。
所以不评论了。
昨天出去逛街,在天河电脑城旁边的小摊上发现了这部电影。
喜出望外。
回家一看,超出了我的期望。
冯小刚的演出很到位,很传神。
胡小培的表情非常有表现力。
《我是你爸爸》里的爸爸在厂子里做和事老,劝解两个为了争夺生产优秀奖而争吵的人,结果是他拿了那个奖。
他回家使劲地咬苹果,平生难得的特别痛快。
结果短暂的得意洋洋的彪悍人生却还是输给了自己的儿子。
这是小人物的悲喜。
小人物才特别关注自己的得失,因为小人物输不起,伤不起,无路可退。
有意思的是,影片的导演是王朔,主演是冯小刚,而不是相反。
但这丝毫不影响两人的出色发挥。
冯导的冷幽默可圈可点,表现完全不输给葛优;王朔对镜头语言及故事节奏良好的控制,让人感叹他没有转行去做导演真是太可惜了。
记得多年前就听说王朔把自己的这部小说改编成了电影,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就没了消息,寻寻觅觅很多年,直到某天无意在网上下载到。
应该是VCD转刻的,画质不佳,没有字幕,京片子讲快了有时听不清楚。
有意思的是,影片的导演是王朔,主演是冯小刚,而不是相反。
但这丝毫不影响两人的出色发挥。
冯导的冷幽默可圈可点,表现完全不输给葛优;王朔对镜头语言及故事节奏良好的控制,让人感叹他没有转行去做导演真是太可惜了。
只是想不通这样一部有趣的电影竟然不能公映,不知道电影局又哪根筋搭牢了。
用两个字来形容影片,就是“反讽”。
这也是王朔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他费尽心机,嘻笑怒骂,目的只为了颠覆一切庄严崇高、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人生哲学。
为此,这位侥幸没有受过正统教育“污染”的作家不惜放低身段,以“痞子”自居,然后借市井小混混的嘴,用街巷俚语,油腔滑调地调侃世事。
套用他一篇小说的名字,叫“一点儿正经没有”。
深究起来,王朔也算用心良苦。
因为长久以来,中国人活得实在太认真、太辛苦。
一 在中国,每一个人从开始读书识字的那天起,有一些观念就会跟随文字深刻入心。
例如国家、民族、家庭、气节、手足、兄弟、义气、爱情、父母……它们不仅仅是一些笔划,一些符号,当我们写下这些字,即代表认可了它们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含意。
比如“国家”,任何粗通文墨的人都可以脱口讲出一堆这个词的引申义:为国捐躯、爱国主义、苦难、统一、分裂、主权、领土、卖国贼、汉奸……这个词如此庄严和神圣,它的内涵在国旗一次次地升降中不断被强化,在国歌一次次地奏响中,赤子们热泪盈眶。
再比如爱情。
其实谈情说爱本来没有模式可循,但千百年来它持续被歌颂、吟诵,以致于拥有了一种强烈的暗示力量。
例如人们普遍认为爱情是纯洁的,不应该掺杂功利心,一切因利益而结合的婚姻如政治婚姻或者金钱婚姻等等,都等同于交易,被视为可耻行为。
所谓爱一个人,就要爱他(她)的灵魂(人品),仿佛这样才够纯粹。
再有钱的男人,也不愿意女人为了钱才嫁给他,念念不忘要问一句:你是爱我的人,还是爱我的钱?
父亲,也是这样一个被神圣化了的词语。
二 大部分的男人这一生都会成为父亲,但不一定是个“好父亲”。
可是,好父亲有标准吗?
影片主角马林生是个不得志的男人,中年丧妻,15岁的儿子不服管教,在单位里当个工会主席,整天写一些诸如悼词、检讨之类的无聊文字。
看上去,生活与事业都前途暗淡。
不过,好在他要求不高,非常自得其乐。
想想自己年纪还不大,算来应该还有机会再婚,他忍不住想再寻找一次爱情;因为太不出众,也因此没有野心,反而在年终评比时拣了便宜,一张“先进工作者”的奖状足够让他得意好几天;由于身份卑微,写的领导讲话没有机会亲自上台朗读,马林生就在家里自我陶醉,在哀乐中自己把自己感动得不行;替儿子写的检讨,也是得意之作,偏偏小子不理解老子的心思,不懂欣赏,拒绝交去学校。
一怒之下,他拿出父亲的权威,一个巴掌甩过去将儿子打翻在地。
“我可当不了你爸,我没这能力,我不干了!
”马林生收拾行装搬去后妻的家,临走丢下这句话给儿子。
他彻底投降了。
住女人的房子又怎么样,婚都结了,还在乎什么面子。
他也曾经努力过,想维护所谓男人的尊严,拒绝那个原本就不喜欢的女人。
可惜现实太强大,女人讲一句:“我才不在乎你爱不爱我,我只要你跟我一起老老实实过日子就行了。
”他那一点弱弱的坚持立刻土崩瓦解,乖乖当了新郎倌。
儿子呢,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抽屉的锁也撬了,还是没有用。
他不够强壮,儿子被打了也不能替他出头,理所当然得不到应有的崇拜和尊敬,更不要说成为榜样。
他太无能,太令人失望,是街坊邻居的笑柄,小孩都不愿意跟他下棋,除了偶尔在儿子面前可以充充老大,吼上几句,就连精神病人都能把他玩弄于股掌。
可是再过几年,儿子一定比自己还强壮有力,到时哪里还有他的容身之地?
因此老马放弃了。
“父亲”两个字太沉重,他担当不起。
三 如果给“父亲”一词下个定义,你会怎么写?
父亲,不仅仅是一个孕育你的男人,他应该是强大的,值得尊敬的,是女人和孩子的保护伞与依靠,他应该有宽厚的肩膀和有力的胳膊,可以把在危难时把家人挡在身后。
他应该是父母和家族的骄傲,是妻女恋慕的对象,是儿子敬仰的榜样。
但是冷静思考一下,这样的标准,有几个男人可以做到?
如果做不到,就不配当父亲吗?
就不是个够格的男人吗?
上面的那些标准又谁定出来的呢?
本来,“父亲”也只是个称谓而已,奈何世人对这个词赋予太多的社会责任,叫人不堪重负。
那些关于父亲的定义让马林生害怕。
他是男人,也是父亲,可是他想逃。
其实,算起来老马还是幸运的。
至少他懂得自嘲。
自嘲,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
想当年,《芙蓉镇》里面姜文演秦书田,新婚大喜的日子里,有人送来一幅对联,上书:“两个狗男女,一对黑夫妇。
”是可忍孰不可忍,谁能咽下这样的奇耻大辱?
秦书田可以。
他毕恭毕敬把对联贴在家门口,每个边角都亲手抹得服服帖帖。
马林生没有这本事,但装起熊包来也不含糊。
听说儿子被打,他撸起袖子操起煤饼,在众人的簇拥下凶神恶煞般走出胡同,结果却把煤饼往地下一扔,对儿子说:“咱算了吧……”当众丢人。
正是靠了自嘲这一招,马林生才可以坚持到现在,否则,估计早就羞愧而死了。
四 写这篇小说的时候王朔的女儿还小,但相信他已经开始思考“我该如何做父亲”这个命题。
他煞费苦心,塑造了一个倒霉蛋、孬种兼可怜虫的形象,区别与以往高大全式的父亲。
马林生这个男人尽管窝囊、软弱,但却很真实,他是平凡小人,是你我身边千千万万个普通男人的缩影。
人人都想与众不同,想要出人头地,却不知道杰出人士光鲜外表的背后,是多么得辛苦,活得有多累。
天天端着架子做人,在舞台上或许可以,在日常生活里就显得矫情。
只可惜王朔对“父亲”这个崇高字眼的肆意嘲弄没有坚持到底,在影片的结尾他还是忍不住让主人公高尚起来。
当一帮小混混前来寻仇,马林生憋了很久,硬生生从牙缝里迸出几个字:“我是他爸爸!
”替儿子扛下了这桩恩怨。
做英雄的代价是沉重的,老马被打得躺进了医院。
儿子来看他,感动得落下泪来,父子冰释前嫌,大家在子孝父贤的亲情感召下言归于好,重回大家庭的温暖怀抱。
唉,王朔毕竟还是不够彻底啊。
与其说这片子是王朔导演的,不如说这片子充满了王朔和冯小刚甚至是叶京的气息,而这气息又都是王朔赋予这些人的。
片子里主要的配乐就是《爱的奉献》,这和叶京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主要的配乐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异曲同工。
北京胡同儿里的怂逼爸爸和倔逼儿子都唤起了我小时候的记忆,其实哪个人的爸爸没有怂逼的时候?
你真当了爹,你为儿子复仇时手也会抖。
冯小刚说话的节奏和语速都很迷人,他说话时往外喷溅哈喇子的概率很高。
电影最后的结尾很温情,怂逼也牛逼了一回。
这片子和冯小刚很多的电影一样,充满了各种各样好笑的段子。
但它也有不同,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感受到摄影和一些细节的凸显,这在日后冯小刚的片子里再难见到。
2010年12月12日
《我是你爸爸》基本上可以列入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虽然得的奖项寥寥,当年引起的反响也不是很大(因参加国际电影节被禁),但是下面的几大亮点,足以支撑起它的“经典”二字。
首先,这是王朔导演的唯一一部电影。
王朔作为在二十世纪末及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文艺界的风云人物,这部电影且不论其艺术成就,沾上王朔这个名字就显得弥足珍贵。
其次,冯小刚在这部电影中担任了编剧和主演。
冯小刚担任电影主演不多,除了《我是你爸爸》还有一部就是让他获金马影帝的《老炮》。
在他获金马影帝被人惊叹的同时,殊不知,在《我是你爸爸》中冯小刚就展露了演员才华。
影片本身叙述了父子关系的矛盾演变,虽然是部家庭剧,但是并没有传统意义上家庭电影的沉闷乏味感。
除了艺术性,这部电影的商业属性也是十足。
王朔和冯小刚双剑合璧,包袱笑料和讽刺意义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因此,这部电影在看得过程中像看王朔小说一般过瘾。
王朔不做导演原因
这部电影之后,王朔再也没有拍过电影。
我并没有详细查阅过王朔为什么不当导演的相关资料,就这部片子而言,其实可以看得出端倪一二来。
王朔本身擅长于文字功夫,对电影的操作并不十分专业,或者说对“画面”并没有十足的兴趣。
据说当年在拍摄这部电影时,王朔一直坐在监视器后面,而冯小刚则一直忙前忙后,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二人合作导演,合作编剧完成的。
虽然导演位置没有放冯小刚的名字,但这次实践是冯小刚难得的一次电影导演实习机会。
而且倘若导演、编剧、演员都让冯小刚占了,那王朔在这部电影中的地位就真的不足挂齿了。
没有给冯小刚安导演名头,王朔或有私心。
电影完成之后,王朔就兴致勃勃地拿到海外评奖,得了些名头,可因为私自参加国际电影节,被中国官方禁止放映。
这部片子在当年是赔钱的,虽然市场的光碟一直在兜售,但在当年版权还没有得到官方太大的扶持,这部片子最后的盈利并不多。
好片子就这样被埋没了。
作为王朔的处女之作,最后落得如此惨剧,让王朔对电影怎么能够不心灰意冷?
冯小刚应该受到的赞美
在2018年娱乐新闻中,崔永元和冯小刚之间的骂战应该是一个“大新闻”。
崔永元报私仇当然没什么不对,冯小刚《手机》一事其实也情有可原。
具体原因另外有一篇《是时候给冯小刚的<手机>翻案了》做过讨论,这里不做深入探讨。
要强调的是,在网友大批辱骂冯小刚的同时,我想问有多少是理性的?
有多少人其实是把崔永元当成发泄口来发泄自己生活不如意的?
冯小刚受过多少辱骂,就应该得到多少赞美。
他的私生活如何,或者道德水准如何,并不是崔永元一面之词所能概括的,也并不是网友以讹传讹就能评断的。
这些略微提一下,不是本文重点。
抛开冯小刚的导演成绩,冯小刚的演员生涯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艺术佳作。
《老炮》和《我是你爸爸》这两部电影是迄今为止冯小刚唯二主演。
《我是你爸爸》中冯小刚的演技不亚于《老炮》,他将电影中的父亲马林生懦弱、虚伪的一面表现的十分立体,充满着讽刺和调侃,十分真实地还原了王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可惜的是,这部电影在国内被禁之后,举步维艰,就王朔得了个洛加诺国际电影节的金豹奖,冯小刚的演员生涯和电影本身埋没在了历史长河。
如果当年冯小刚拿个演员大奖的话,估计还会有更多冯小刚主演的电影亮相给观众。
父亲心中的权力欲
电影本身内容十分可观有趣,其社会意义也非常深刻。
马林生一再想在儿子面前建立父权的地位,他用过高压的方式,希望用拳头征服儿子,结果被邻居压在床上动弹不得,这是他父权的第一次破产。
之后他希望和儿子做朋友,用哥们的方式建立父权,但是儿子有意将自己的隐私用一把锁子锁进抽屉,终于有一天马林生忍无可忍,私自打开锁子被儿子发现,这次的父权建立又一次崩溃。
儿子受欺负了,马林生要替儿子出头,结果被一帮小混混吓住了,父权建立再次受到破坏。
父子之间的关系一再濒临边缘,而马林生懦弱虚伪的性格所展现出的种种行为,让我们啼笑皆非。
其实,很多人在这部电影中都能感受到自己父权的影子,可以说每个父亲对于子女都有一股子权力欲,他们裹挟着“为你好”“我是你爸爸”之名,通过种种热暴力或者冷暴力给子女示威。
这部电影在播出的当时,中国还是一个父权制度严重的社会,虽然今天已经开明了许多,但仍具有十分深刻的反省意义。
我清楚地认识到,我这样做不是偶然的,是自己一贯不注意思想改造,忽视了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后果是严重的,不但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伤害了辛勤培育我们的刘老师和广大的教职员工、家长、领导以及全社会对我们寄予殷切期望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们的感情。
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沉痛的,发人深省的,我要对自己大喝一声:“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
这部片子是没有正式公映的,播放源质量差得一塌糊涂,画面完全没有办法去看,渣到家。
声音也是乱糟糟的,布景道具也都是一塌糊涂,单纯从画面品质来说,看着难受得要死。
但是很奇怪的是,这电影居然会被禁,其实真的大可不必啊,这片子更多反应的是父与子之间的隔膜。
是两代人相互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哪怕到今天,依旧对于初为人父母的人们有惊醒的作用。
也是顺带嘴的有很多王硕独有的对于市井人物,对于社会的讽刺而已,这些讽刺也都是积极的,完全没有必要封杀啊。
在家的时候,不知道从哪个旮旯角落里翻出来了一本挺有年头的书。
1992年出版的王朔的《我是你爸爸》。
基本上用一整天看完之后又把貌似是1995年据此改编的电影《爸爸》(《冤家父子》)下下来看了一下。
还是很不错的。
无论是书还是电影。
直观说来,电影很有喜剧效果。
在我看来是黑色幽默至少是灰色幽默的那种喜剧效果。
那种灰色感几乎抛弃了“父子”这个问题,像是仅仅在刻画马林生的灰色人生了。
其实在我觉得书也差不多如此,就是老马自己在那穷折腾。
而对于细节以及心理描写来说,书是更有内容一些。
在一些时候,有很熟悉的感觉。
“你怎么跟我像敌人似的?!
”这话真是太典型了。
我妈也这么说,常这么说。
其实没人把你当敌人,真的。
电影加上了精神病那段。
我觉得大约就把书中老马最后的状态概括了。
他那状态是离发神经不远了。
老马拿自己儿子打趣造成了儿子和其他女生的“绯闻”,让我想到张爱玲《金锁记》里面的那个怨妇。
自己坐在门槛上把家事家丑都喊出去,然后再责怪女儿在外面做了什么丑事让传言变得那么不堪。
逼死了儿媳,毁了女儿一生。
自己还浑然不觉。
我做了什么坏事?
我对他们那么好,怎么会这样?
“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你好呢?
”“你怎么就不明白我不需要你为我好呢?
”大约这就是答案了。
从古至今。
从未改变。
“你是不是总觉得自己特可怜?”小马问老马。
我就不明白了,为啥父母都那么哀怨?
真是这样,谁都不是自己想从爹娘肚子里跑出来的,你生了我,就要对我负责任,这是你的义务,你不履行还得追究你法律责任呢。
凭啥我就要对你感恩戴德?
你见工人炼了钢做了份内事还要人民一天到晚谢他们的吗?
老马说,你的一切都是我给你的!
你吃了我一辈子了现在不吃了?小马说,我吐出来还你。
我以后挣钱还你。
这话听得我特心痛。
谁生孩子真的是为了投资呢?
为了以后从孩子身上挣回来?
要是挣不回来呢?
要是孩子不争气呢?
要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呢?
那就不要了?
投资投错了,不管了,扔了。
又何必说那样的话。
又何必让孩子觉得如此。
你养了我,我欠你的,对不住了,以后我挣钱还你。
我们之间还有什么呢。
相信我,心痛的不仅是听到这话的父母。
说这话的孩子一样心痛。
真的很痛。
其实真的知道,父母是唯一无私的爱,最终的依靠。
而若是每一次的“依靠”,都是在“欠债”,那,在这个世界上,光亮何在?
若是迷路,只能自己摸索着徒撞四壁。
于是小马要靠自己,他不想再“欠”大人的了。
于是他被路边的流氓打。
头破血流。
天空有鸽群飞过。
一切都很宁静。
老马忙着结婚,不亦乐乎。
我真的需要你关心的时候,你又在哪里呢。
你以为你很关心我。
你以为你很委屈。
你觉得很哀怨。
你以为我就很容易吗?
小孩不易。
谁都不易。
有些时候,老马像《绝望主妇》里的Susan,倒要自己的孩子照顾。
缠着儿子带他玩,装病不让儿子出门。
想想也挺可爱的。
可惜明明脆弱得需要依靠儿子或者至少跟儿子相互依靠,却有时候非要无聊地瞎折腾以显示老子所具备的权力。
事上本无事,事情都是无聊折腾出来的。
折腾到没意思了,就干脆撒手不管了。
这算什么负责任。
老马的生活是灰色的。
就像电影的色调。
偶尔明晃晃的颜色,都是儿子的视角。
在灰色的生活里,老马伴着雄壮的音乐声坐在桌边挥着笔手舞足蹈。
绘声绘色地朗读替儿子写的真挚到恶心的检讨。
被儿子友好地请出家门,在空荡荡的大街上数自己的步伐,幻想着自己心中的女神。
电影的刻画,绝对经典。
喜欢这种灰色幽默。
冷冷的笑意。
冷冷地看生活的残忍。
谁都不易。
有的时候,觉得“不易”,是因为太关注自己。
作为15岁以下的孩子,小马成熟得早了一些。
明白老爸的自私。
小马甚至说,只好哄着。
儿子知道要哄着老爸,哄着自私的老爸,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
若是老马有着彩色的生活,他就不用在书架边发呆幻想与女人的相遇,就不用双眼无神地看着电视机外虚空的一点,大约也就没有多少时间focus on他自己的“不易”以及施展自己对小马的“权力”。
他要跟小马做朋友,其实还是因为无聊,因为不能忍受小马惧怕他不跟他说话的“孤家寡人”生活。
而真正的痛苦是不可言说的。
小马小小年纪竟就明白这一点。
代沟问题绝对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我尤其惊异在
真的。
Monica的妈妈说,你不知道跟你外婆这样挑剔的人生活在一起那么久我还能像现在这样乐观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她妈妈却不知道自己其实同样挑剔苛刻。
Monica只好讪讪地说,是啊,真是个奇迹。
看着那些奇怪的,或哀怨或挑剔父母们,有时候真的很有熟悉感。
只是,只是,Rachel可以很明确地在她妈妈要跟她一起住帮她照顾孩子时说:我爱我妈妈,但是我不能忍受跟她住在一起。
但是,但是,我们的父母却会说,我到底哪点对不起你了?
你就这么不想跟我住在一起?
你怎么跟我像敌人似的?
我欠了你的吗?
我算是白养你了……唉。
那些哀怨的父母们啊。。
冯小刚:《爸爸》这部影片正解:在爸爸高压之下,儿子噤若寒蝉。
父心血来潮欲建立平等民主父子关系。
儿信以为真,与父平起平坐渐至蹬鼻子上脸。
父自尊受辱忍无可忍一顿暴揍撕毁协议。
儿屈服。
父痛心疾首与子议和,儿学乘(乖)不接招俯首称臣。
从此父子貌合神离。
该片被追毙,次年获洛迦诺最佳影片奖。
投资打水漂。
2012-8-29 03:27来自新浪微博
那个下午我的右眼皮奇迹地跳了一下,以为又有什么好事了到了晚上交警就给我打电话了河北大学校长又给我打电话了原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想到我一夜彻底走红网络是啊,我有很多辆轿车,五处房产现任副局长,指日可上青云孰不料说出的话,比我的大盖帽还重这个孽种,竟然为了一个女子忙急急撞飞了两个女子,末了还说:污了你的车,李刚是你爸于是我爷俩只好在电视上裂开两张大嘴哭呀,为啥这做爸爸的权力这么大好孩子事已至此不妨挤出眼泪几把没准儿今年奥斯卡男主男配就是咱俩
看这评分这评价我以为找到什么冷门神作,没想到又是一部晦涩的充满看不懂隐喻的电影。小钢炮演技在线,但电影真不是我的菜。
徐帆大美女怎么就中等了,整个片子都非常无聊,很散,没有故事
20年后看这部片 没啥感觉了。
这片根本不能叫电影,跟韩寒的电影一样都是靠段子和抖机灵
20121101,吴中路117号,PPS网络观看。 (PPS DOWNLOAD)表演拿腔拿调。
0906,评分49.
冯导表演更棒
在舒缓的《爱的奉献》音乐声中,王朔、冯小刚奉献出优美好看的电影《我是你爸爸》。我上网一查,很多人都看过,我以为是刚刚出的dvd呢,看来什么时候已经卖过一轮了。不过这dvd也忒惨了点儿,一幅地下电影的表情,模糊,高反差,声带爆裂,泛蓝,透着审查被毙的模样。据说王朔就是跟监视器前头坐着,凡百杂事都是冯小刚张罗着,不易,要说。看的时候有反思,我跟我爸爸,其实跟电影里比较像,除了他不打我,剩下的都那么无厘头。挺温情的呀,怎么就毙了呢。
被禁的冯小刚,纠结的父子情。
王朔老爷仅有的这么一部作品啊!~
王朔的编剧是没得说,冯小刚的戏也没啥毛病,但就是一个作家当了导演,一个导演当了演员,拍出来的东西还真的没有1+1大于2。片子聊的是一个书生鳏夫独自带子的辛劳。但后半段父子火锅发怒,四合院演员发疯导致老马被抓,这些压根本来跟孩子马车不沾边的事儿,怎么就让老马怒不可遏,把气儿撒到儿子身上,有点刻意为之,丧失了前面的辛苦铺陈。
后半段突然崩塌
不想做原著党 但是 对于爸爸和梦中情人的描写 还有书中很多金句神句 电影全删减了 不ok
父子關係可以作為權政治的最好隱喻,一種專制管束與叛逆對抗,王朔的這部影片有著對於現實的洞察與諷刺,父子之間的對抗、和解以及父子與外界的互動都表現出明顯的暗示性,既有對於體制的暗示,也有對於體制下國民性的昭揭,即犬儒的傾向。某種意義上,個體的犬儒表現與現實體制是互為原因的存在關係。
医院,你真敢拍
冯大导演的精彩演出撑起了整部影片。对大社会环境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便是最亲密的父子间的关系做了夸张化的表现,虽然喜剧但也觉心酸。
有些地方完全不知道他在表现什么,王朔导演的也忒次了
相较老炮儿,同为父子,冯小刚表现出明显的怯懦,小跟头挑衅他儿子,他拿块蜂窝煤没敢上,平日在家只对儿子耍狠,打架不中用,可到了道上人寻到家里,要他不认这儿子,他义正辞严,我是他爸,一下子让关系紧张的父子拉近了距离,这个父亲并不孬。
和原著相比少了太多细节描述,典型的冯式黑色幽默。
王朔的作品风格改编成电影总觉得剥离感很强,这种讽刺性很强的连续叙事在电影的片断式剪辑下变得很不完整。早起的冯裤子演的确实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