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不再是一个育人的地方,而是一个工厂,不断得在制造白痴。
”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正如应试教育体制下所培养出的人都是模式化的。
2、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不是享乐人生。
从小学习压力过大,都是为了“钱”途在学习,而不是为了自己。
3、上大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那张人们都当成宝的学位证书,而不是那种对专业的热情、那种出于自己对它们的热爱和执着。
4、不上大学、并且好好学习考试通过就意味着找不到好的工作。
里面说的一句话很搞笑:如果我找到了工作,但是考试没通过,难道我不能去上班吗?5、很多时候,我们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有时候,只要你勇于跨出那一步,说不定就可以改变你今后的人生。
6、人活着不能总顺着别人的话去想问题,要有着自己的思考角度。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应该如此。
7、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专攻自己擅长、喜爱的领域。
8、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哪怕钱赚的再少只要自己觉得幸福就足够了。
9、追求卓越,成功自然在不经意间就会追上你的步伐!
事业,爱情和友情也会都拥有的。
—-电影最后很明确的告诉我们的。
从影片中能学习、感受到一个人对待事物正确的人生观,包括对待(孩子、长辈、学习、爱情、友情、事业)。
法罕,拉加,兰彻是很要好的大学同学。
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他的特立独行引起模范学生阿呆——绰号“消音器”的不满,他们约定十年后再一决高下。
十年之后,事业有成的“消音器”归来,要兑现当年的诺言,他找来法罕、拉加,一同踏上寻找兰彻的旅程,一路上,他们回忆起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发掘出兰彻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个剧情不得不说稍显无聊。
但是剧情在这里并不是关键的,朗朗上口的歌曲和欢乐的舞蹈,印度式幽默桥段构成了影片的精彩,顺便审视一些争议性社会问题,包括填鸭式教育。
虽然影片抨击了死板的应试制度,但它的目的也并不在于呼吁大家去批判,死读书的确并不一定有用,但读书读到无可匹敌一定可以换来相对更好的机会。
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平民现状在某种程度类似,除了通过努力学习以改变人生,也没有什么别的正常途径了。
阿呆做为商界成功人士,在影片里被三傻嘲笑戏弄,很大程度上只是人设需要,毕竟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站稳脚跟,除了天生含金钥匙,哪个不是奋力拼搏才得来呢?
该努力还是得努力啊喂。
在我看到这个电影名时,我是拒绝的,这么傻,这么普通,这么容易让人忽略。
但是,我真正看完之后,我不得不说,这名字起得好,这个电影里面的人物不正是如此吗。
看过这个片子的一年之后,我终于把手放在了键盘上,想说一说我的感受,我用这个电影做过演讲,别人问到我有没有什么电影推荐的时候,我第一个就想到三傻。
因为我每次想起这个电影,都能感到满满的温暖和力量。
先来分析一下几个人物。
兰彻,电影的绝对主角,他在这个电影中算是一个异类。
其实不只是在电影中,在现实中也是。
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敢于创新,他不拘于传统的框框架架,他自己会主宰自己的人生。
电影开头利用盐水导电的捉弄人的小把戏,就让我心里一惊。
这种很简单很简单的道理,有多少人能够用在实际里?
现在的我们,被应试教育捆绑,在学校的条条框框里死读书,我们的创造力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股冲劲都在分数、成绩、排名中渐渐萎缩了。
兰彻的天才让我震惊,他超出平常人的觉悟也让我佩服。
其实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关键,有了兴趣,你就会感觉什么知识都好理解。
兰彻一直是这个电影的推动者,他的一举一动都和这个学校背道而驰,而他一次又一次正确的决定也一次又一次对这个程序化的社会做出了嘲讽。
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所谓“学霸”。
法兰。
他简直就是我们千千万万人的影子。
有一个说得过去的家庭,有一个特立独行的父亲。
他的人生,好像都在说是是是好好好,他的父母帮他安排好了一切,你应该去做什么,你这样做才会有前途。
然而他的爱好,他真正擅长的东西,却被忽视,甚至嘲讽。
他为了所谓的家人的期待,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成绩也很差,但是,别人只会因为他的成绩差而觉得他一无是处。
有的时候,天才和傻瓜只差一个选择。
我很高兴也很欣慰,他最后能够鼓起勇气去说,去表达他的喜好,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事实证明,他不是傻瓜。
拉杜,一个被信仰缠住的男人。
他不是没有实力,只是,他家境的贫穷和本身的自卑让他认不清自己。
他没有自信。
他把一切都寄希望于那些他信仰的神,他以为那些信仰能改变他,能给他带来好运。
但事实上,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在经历过一次死里逃生以后,他懂了,他变得自信,他变得不卑不亢,他变得有自己的坚持。
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兰彻。
在生活中,我多么希望能有一个这样的兰彻来给我勇气,来带领我,来鼓舞我,来狠狠地敲醒这个懦弱的我让我能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勇敢地对我不喜欢的东西说不。
可惜没有,既然没有,那么要不在这样被束缚的生活中安于现状,要么,让自己变成兰彻。
看完这个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他给我带来的震撼、感动、鼓舞和启发太多,心里面好像有什么一直压抑的东西喷涌出来了。
我想,这就是这个电影的目的吧,不仅讽刺了现实,也告诉了我们,有梦就勇敢去闯,要自信、自爱,努力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被教条捆住。
我想,这是一次梦想与现实的激荡。
而在这碰撞的火花中,我好像看到了什么。
《三傻大闹宝莱坞》很怪的片名,近三个小时的片长,有喜有泪,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个人认为在于融入了生活,升华到了人性,总能把那些触动人心的东西演绎的淋漓尽致。
电影的很多情节也许涉及了印度的现实的社会问题,但似乎和我国的国情差不了多少,所以也别总是信口“阿三”。
社会很浮躁,我们更是浮躁,总想特立独行,但现实的生活使我们不可能那样去做,很多时候只能沿着那特定的轨道或被牵着鼻子走,展现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就是亲朋的期许,生存的必须,努力的艰难。
这部影片中讲述的”做自己“也许才是人生终极的成功,故事中融入了亲情,爱情,友情,虽然很曲折,但最终都近乎完美的实现,然而电影终究是理想主义的美梦,若在现实中演绎,除了成功,更多的是荒谬!
借鉴,原处不明。
1、本片最有趣的一个切入点,好像没有什么人谈到,是那个关于太空笔的笑话。
这个笑话的最初版本是,美国人为了解决那个问题耗资数百万研发了太空笔,而苏联人(注意哦亲,不是俄罗斯人)用铅笔。
这个笑话浓厚的冷战意味在于首先是“星球大战”的背景,其次则是究竟是最初苏联人用来嘲笑美国人脱裤子放屁来彰显自己的民族智慧,还是用来自我吐槽?
然而这个笑话曾经登上《读者》(注意哦不是读者文摘),也被用于中学议论文教学,而最为症候性的一点是,对这个笑话的解释,逐渐从“鼓励逆向思维”(铅笔派)过渡到“重视提出问题和应用研究”,因为太空笔的研究带来一系列基础研究的进展,这个变化其间的妙处好像说了很多事儿。
而在这部片子里,校长给出了自己版本的解释:因为零重力下折断的铅笔尖很危险。
2、于是这个故事当然可以看做一个“寻找另类出路”的同构命题。
强调竞争和个人奋斗的学院制度显然被处理成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构体,而Rancho同学对抗的正是资本主义父权(校长)和资本主义子一代(Silencer),不过他的选择是一种后冷战的乌托邦:利用资本规则,收编资本,却不受制于资本。
影片结尾处由Rancho建立的“生态社区”正是这样的一个象征,而已然是跨国资本肉身代表的Silencer的臣服也印证了这一点。
说大一点,Rancho不仅试图向两个兄弟提供“One no many yeses”的yeses,自己通过超越学院和主人两重束缚而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内爆”,看上去,他甚至找到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边界。
当然,那也仅仅是一片文化留居地。
3、好像也没有影评关注阶级问题或者种姓问题,“毫米”这个人物显然是一个贱民,“Silencer”大约是吠舍(经商),试图掌握印地语也表明他想摆脱阶级身份,其他的大概要专家出来说了。
只是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带出了高种姓在印度现代化过程中从宗教精英向技术精英转型的过程,在影片逻辑中,男孩子的理想职业是工程师,而女孩子则是医生。
当然这里面还有诸如“穷人的智慧”这种经典表述,结尾也是某种超越阶级的表述。
4、与中国观众的耦合之处在于故事层面对教育制度较为深入的反思,鼓励追求个人梦想,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切肤之痛。
恐怕还有诸如“五年之后你的同学买房买车你就后悔了”这样的真实困境(找工作什么的)。
虽然抚慰方式是塑造了一个赢家通吃的天才,但起码在“主体”上是可以投射和指认的。
有趣的是行动主体和叙事人仍然是分裂的,恐怕叙事人才是可供投射的位置。
5、电影媒介自反的部分都很好玩。
除了Raju家的黑白段落(连视听语言都是50年代印度电影的味道),尚有歌舞段落对宝莱坞商业片的无限吐槽。
6、于是影片最终呈现出一种“印度人自己的选择”的味道,在那个太空笔的笑话里,校长的最终解释和Rancho的人生选择都在引证这一点,他们既没有走美国式的技术之上,也没有走苏联式的“逆向思维”,而是试图通过驯服技术和资本,以一种新的可能性加入全球化的进程。
Rancho这个人物的妙处就在于没有仅仅停留在“铅笔”的层面上。
大约最深层次的抚慰和想象性解决正在于此。
可是现实世界,好像仍然是面对全球资本主义牢不可破的犬儒主义困境。
这是我主动去看的第一部印度电影。
我以为这是一部搞笑片,可以打发假期时光。
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这是一部讲述大学教育、学生生活的电影。
也阐述了人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要做的各种选择。
我是从头到尾被吸引着、笑着、哭着、思考着。
我的思想在看戏时不停地在师长与学生的立场之间摇摆,体制与个性之间权衡。
真正离开了体制的教育、以学生个人兴趣为出发点的教学是否适应所有人?
完全按照体制培养出来的是否就真的是书呆子、垃圾?
电影给出了它自己的答案,可我还在疑惑、考虑。
因为兰彻实在太优秀了,他能冲出樊篱找到自我,脱离了体制他可以自动自觉的学习。
可那些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人呢?
或者自学能力不强的人呢?
不要告诉我,有了兴趣就可以拥有一切。
让一个大学生离开自己的班级冒充别人去听他喜欢的课,100个人里估计有50个人站在操场中间不知道走去那个教室。
有30个进了教室能坚持自主听课一个礼拜最多一个月。
剩下20个有可能成为象兰彻一样优秀的人才,这也只是可能。
可是,学生们新的思维、发明创造我在课堂上见过。
很多学生非常优秀和聪明,有些是发挥不出来,有些是觉得老师根本看不见,有些甚至懒得在大家面前展示。
很多老师不肯调动学生就是怕打破体制或者说怕打破他们自我。
其实给过学生一些机会,结果往往令人目瞪口呆。
看见他们的创造,老师们都会暗暗自叹不如。
那么,子啊因材施教最好了!
可是到底尺度在哪里?
看完电影,我能确定的是以下要说的这些:教师决不要象“病毒”那样漠视学生的创意和困难。
应该真诚地希望学生和学校一起努力来解除所谓体制化带来的矛盾。
作为一个已经离开校园,有了自己规律生活的人,看完之后我很感慨:这个电影我看的太晚了!
若早十年看,也许我会更加懂得审视自我。
希望年轻人珍惜自己的人生和身边的一切。
如果正爱上什么事情或者真心爱上过什么人,请紧紧抓住不要放弃。
如果还未确定心中所爱,请耐心寻找不要放弃。
生命只有一次,希望和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
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和伴侣是莫大的幸福。
各位一起加油!
这部戏情节紧凑、收放自如,两个多小时也并不见多少拖沓。
印度电影最有吸引力的是音乐和歌舞,这部也不例外。
最后想说:这部戏有很多经典的台词。
厉害的编剧,思维缜密,每一个细节都是后面的线索。
敢写这样高校教育题材也得有足够的勇气。
结局太理想化,可是看到最后谁不希望如此呢?
这部当年很火的印度电影,我一度因为名字而错过了,《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名字让我以为这是一个低俗的喜剧,直到几年前的大学教授将它推荐给我们,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一部如此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电影积极向上,充满着正能量,但它也在无声地讽刺着我们的教育——缺乏实践。
我们的孩子很难像主人公那样利用那一点点物理课的知识就能惩治比自己壮得多的对手,很难将学了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当然近年来我们的教育正在改善这些问题,相比以前,也获得了一些进步。
影片最后男主人公成了一个教育工作者,所以我内心认为这就是一部教育片。
除了教育,他还讲述了三个人之间的友情,纯粹又畅快,“你想做什么,我们帮你一起完成”。
影片用幽默又感人的方式告诉我们志趣相投的才能成为朋友,道不同难则以为谋。
当然除了成长和友谊,男女主的爱情也令人感动不已,它告诉我们,爱情里的勇气,梁静茹给不了,能给的只有我们自己。
好了,就写这么多了,最后我想跟那些最初像我一样因为名字而错过这部电影的朋友们,一定要去看一看它,里面包含太多智慧和启迪,并非我这里三言两语就能道得尽的,更何况影片保持了印度电影的一贯风格,叙事幽默感人,节奏把控到位,配乐纠人心弦,看的时候对热爱电影的朋友们绝对是一大享受。
强烈推荐,一定要去看看,希望你在里面找到一些或面对自己的成长,或面对孩子的成长,或面对友情,或面对爱情困惑时的启迪。
“他的人和名字一样不同寻常”“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一切顺利,一切顺利……”“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
”“噪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
他们会把其他的诞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这支笔是卓越的标志,等你遇见和你一样卓越的学生,请再传给他,32年,我一直在等那个学生出现……”还有对mechanism那段定义,经典啊~~“嘿,兄弟们……一切顺利”“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
你的知识会增长吗?
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
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电影中的场景现在发生在我们身上”“为什么要把缺点公之于重呢?
好比你缺铁,医生会给你开补贴药,但不会到电视上说你缺铁。
”“但他总说,有两个傻瓜会来找我的”“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
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
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 “因为你是懦夫,害怕未来,看看这个,戒指比手指头还多。
为考试戴,为姐姐嫁妆戴,为工作戴……你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过好今天?
又怎么能专注于学业?
两个怪兄弟,一个害怕,一个虚伪……”“1000克秋葵,500克免费奶油就能叫醒他,为什么牺牲我?
”(超搞笑)“笨蛋……别撒谎了”“入学那天,你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用铅笔?如果笔尖断了,失重的话它就会漂浮在空中,进入眼睛,鼻子,仪器。
你错了,你不可能一直都对,你明白吗?
这是一个重要的发明(指太空笔),你知道吗?
我的院长说,等你遇见和你一样卓越的学生……去,学习去,考完试就滚……”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片头曲.Behti Hawa Sa Tha Woh 歌词他如风一般自由 似风筝翱翔天空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我们为脚下的路途牵引 他却在独辟自己的蹊径路途艰难 又毫无忧烦我们为明日愁言 他只顾畅想当今让每一刻壮美不凡 他来自何处触动你我心弦却消失不见他去了哪里 让我们去寻觅烈日当下 他犹如一片林荫大漠之中 他便似一片绿洲对受伤的心 他是良药一剂恐惧着 我们都泥足于井底无畏着 他畅游于海天之际毫不迟疑的迎接潮汐 他如一片浮云独自飘逸 却是我们最好的知己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我们不会放过你 我们还要继续 要继续添加:朋友就是乳房我断了两条腿,才站起来 今天我没有像神祈求工作,仅仅为这生命向他致谢我们有很多考试 ,但是老爸只有一个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朋友拔尖,你感觉更糟。
我们很伤心,不过另别两个更伤心。
也许我成为了摄影家,房子会小一点,车子会小一点,但是我 会快乐很多。
踢得好,长大踢足球好不好?
哈哈,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我这一生都为别人而活 哪怕只有一瞬间 让我自由的过…… 我这一生都为别人而活 哪怕只有一瞬间 让我自由的过…… alala…… 给我阳光给我雨水 给我一个重生的机会 给我阳光给我雨水 给我一个重生的机会 ……
看过的最好的印度电影!
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画面配乐,都有典型的印度电影的风格,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电影表达出了诸多的人生道理,关于教育的真正意义、朋友之间珍贵的友谊、一步一步地成长、对生活的思考,无疑是最励志和富有温情的。
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让人不禁在欢笑中收获感动,感悟人生。
“断了两条腿才让我真正站起来,好不容易获得了这种态度,我不会改变的”电影总能让困惑找到出口,让信念找到坚持的理由,每一次观影都是一次自我审视,完善和升华。
后悔五年之前一再下载好的电影,却始终没看得超过半个小时,也许是时候一直未到。
一向不喜欢宝莱坞电影夸张、做作、自娱自乐的表演,但还是花了2个小时40分钟,认认真真的欣赏了这部口碑极好的电影,于是我见识了原来故事可以讲到没有一处合理的程度而讲故事的人还一本正经的跟真事儿一样,我服了。
当结尾几大主演再次戏弄了那个可怜的同学,对着他撅着的屁股得意洋洋时,我不禁哑然,这分明是一出有着光鲜包装的马戏,有空中飞人和家禽走兽热场,最终几个得宠的小丑让另几个倒霉的小丑出尽了洋相,观众瞧得热闹,使劲儿鼓掌。
但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代表了真善美的小丑哥:“一个人的成功和荣耀非得靠别人如丧家之犬的模样来印证吗?
为什么相比之下你们好像更懦弱自私不择手段一些?
”坦白地讲,虽然你们用厚厚的油彩勾勒出了亲和的脸谱,但我可以想象出你们用肥皂洗完脸后的猥琐样子,对不起,我真的非常讨厌你们。
生存就是场赛跑。我们生活里缺失很多这样的丰富与精彩,所以觉得电影好看。我们是容易对社会失望也是容易被感化的一代。
好吧,这不是我的菜,我就没看出让我坚持2个多小时的原因在哪里~~~
我衷心的觉得兰彻是水瓶座的。对学校的描述适合中国国情,且针砭时弊,对每个人都有用。
三个小时就这么被浪费
很聪明的移花接木。很高明的断章取义。
just a tale
真是超级搞笑了!要不不跳舞就更好了,哈哈
这是一部诙谐搞笑的疯狂喜剧电影,带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华丽的歌舞,励志的剧情,折射非常人生。
用戲謔的方式諷刺應試教育,卻用雞湯的方式來營造「成功」假象,口碑的勝利卻反而印證了電影只能成為某種「想象的庇護所」,回到現實中依舊是「應試制度對於普通人最公平的制度」,所謂「道德正確」的成功只屬於天才和富人階級。
这辈子再也找不到第二部这样能一次次的治愈我给我力量的正能量充电器了,已经看过四遍,依然毫不厌倦
好像凡是跟印度有关的我就= =
我也想要这样的兄弟
我觉得戏路木有神马创意 实在有愧于五星
要是把中间那几段雷人的歌舞删掉,可以多打一星。
你以为这是一部励志片,你以为这是一部教育片,你以为这部电影探讨了友情,教育和社会,其实这是一个玛丽苏的故事,龙傲天一般的男主,遇到的都是老派抗战片里面的敌人,轻松的念着咒语all is well,当上科学家,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套用人民日报的话,连三傻这种电影都觉得好,这人得多没见识
不是我的菜
千万不要被片名忽悠 我第一次看到也是一愣这有什么好看呢 结果看看....果然高分是有原因的
明明是喜剧,还哭了好几次
呃...
看完感觉剧情挺狗血的,励志的有点假,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高的分数,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大学教育实在让人看不到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