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尔斯玛利亚

Clouds of Sils Maria,坐看云起时(港),星光云寂(台),锡尔斯玛利亚的云,Sils Maria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科洛·葛蕾丝·莫瑞兹,拉斯·艾丁格,强尼·弗林,安吉拉·温科勒,汉斯·齐施勒,诺拉·冯·瓦尔茨特滕,布拉迪·科贝特,A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瑞士语言:英语,法语,德语,瑞士德语年份:2014

《锡尔斯玛利亚》剧照

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1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2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3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4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5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6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13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14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15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16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17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18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19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20

《锡尔斯玛利亚》剧情介绍

锡尔斯玛利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玛利亚(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饰)是一名十分出色的演员,凭借“西格德”这一角色一举成名。在剧中,西格德野心勃勃,全身上下充满了致命的吸引力,她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名为海琳娜的角色的自杀,是一出惊为天人的悲剧。 如今,玛利亚已经四十多岁了,命运让她再度站在了舞台之上,只是,这一次,她不再是性感致命的西格德,而变成了悲剧的化身海琳娜。饰演西格德的是一位名叫艾莉丝(科洛·格蕾斯·莫瑞兹 Chloe Grace Moretz 饰)的新生代演员,她的个性狂放不羁,常常惹是生非,饱受非议。在入戏的过程中,玛利亚在艾莉丝的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引发了她深深的思考。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家和万事兴之我爱我车欢迎来到弗拉奇第一季卡普里革命丑女也疯狂人民警察现代弥赛亚毕业季明星志愿来者何人长白山传说之捉仙记惊声尖叫3盘尼西林1944幻影光环一路顺风笼中斗兽奔月黑帆第二季遇见董小姐红颜知己DNA复制人十年带球跑回溯迷踪沙场点兵海绵宝宝:营救大冒险星期三第一季当心小孩烈火如歌柚木家的四兄弟。随烟而散木乃伊的秘密

《锡尔斯玛利亚》长篇影评

 1 ) 锡尔斯玛利亚

玛利亚(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饰)是一名十分出色的演员,凭借“西格德”这一角色一举成名。

在剧中,西格德野心勃勃,全身上下充满了致命的吸引力,她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名为海琳娜的角色的自杀,是一出惊为天人的悲剧。

如今,玛利亚已经四十多岁了,命运让她再度站在了舞台之上,只是,这一次,她不再是性感致命的西格德,而变成了悲剧的化身海琳娜。

饰演西格德的是一位名叫艾莉丝(科洛·格蕾斯·莫瑞兹 Chloe Grace Moretz 饰)的新生代演员,她的个性狂放不羁,常常惹是生非,饱受非议。

在入戏的过程中,玛利亚在艾莉丝的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引发了她深深的思考。

 2 ) 女性,太女性的

当她以三种镜像与自身对话,女性是解读者,也是文本自身。

镜像一:Maria朱丽叶比诺什扮演的中年女星Maria,容颜已逝却仍有着足以震慑全场的气韵,固守经典的她看起来充满优越感,内心却隐隐对自己不屑的网络时代感到一丝惶恐。

比诺什的容貌从来都是清朗、甚至俊秀的,而在这样的外表之下,她的女性特质却显得尤为突出,敏感而略带神经质的性格,在一张克制的脸上被刻画得微妙而细致。

Maria生命中的男性,却几乎都藏匿于阴影之中。

贯穿全片的“未来的前任丈夫”,只是在一次次电话中以离婚财产纠纷者的身份出现,甚至听不到他的声音,除此之外再无着笔。

而她的“初恋情人”——演员Henryk,则以一副见风使舵的势利小人形象示人。

他曾是Maria情感的启蒙者,他们在她18岁初次合作电影时有过一段恋情,Henryk却在电影结束拍摄后弃她而去,直到10年后Maria声名大噪,才又试图挽回旧日的情人,而Maria回报他的,只有几十年一贯的不屑。

唯一的正面男性形象——编剧Wilhelm是Maria敬重的导师,却也以自杀的形式在Sils Maria群山中成为一个黯淡的背影。

镜像二:ValentineMaria的助理Valentine,像任何一个青春期叛逆女主角一样,随性甚至有点吊儿郎当,习惯性低头向上看的眼睛里带着一股不服气的执拗。

她热衷于明星八卦、视频网站,追求青少年自我表达所向往的“cool”,认为爆米花科幻电影同样能展现人性的不同侧面。

而她生命中的男性,同样是隐匿不明的。

Valentine在Maria参加晚宴时缺席,去跟摄影师约会,情况如何,电影并未表现。

而在第二次赴约途中,Valentine在摇滚乐的迷乱中行驶于盘根错节的迷雾山林,最终以茫然中的呕吐结尾,与摄影师的约会仍然是个谜。

镜像三:Jo-AnnJo-Ann是好莱坞当红的叛逆偶像,她在访谈中对自己的袭警和被捕不无自豪地调侃,仿佛懵懂无知却又语带讥诮,引来观众的阵阵笑声,对自己公众形象仿佛毫不在意。

但她绝不是鲁莽冲动的无知少女,从与Maria合作之前的百般恭维,到排练时舞台一侧对Maria自以为是地拒绝,善于操纵人心的精明形象让人又爱又恨。

她是唯一一个与男友有对手戏的角色,但她的男友——小说家Christopher同样是一个负面的形象。

他背着妻子与Jo-Ann交往,不敢面对两个女人的质疑,甚至在妻子自杀未遂仍在医院抢救时与Jo-Ann会面,他的懦弱和自私展露无遗。

对话:文本是对象,它根据你所处的位置而变化。

电影的推进一大部分是以Maria和Valentine的对话为动力的,而两人之间情感的微妙变化,也隐喻着Maria与过去的自己由对抗逐渐转变为融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Maria准备再度演绎的自己二十年前的处女作Maloja Snake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部剧中的女老板Helena和女助理Sigrid,恰是对Maria和Valentine的拟仿物。

剧中,Helena迷恋上Sigrid的青春活力,慷慨贡献出自己曾用青春换来的果实,却在与Sigrid的一次次情感角力中败下阵来,并最终因为Sigrid的绝情抛弃而自杀。

而Maria与Valentine的关系,虽然不像剧中那样炽烈伤人,却同样隐含着暧昧不明的控制和嫉妒。

Maria因为Valentine外出约会而感到不满却又好奇,在第二天清晨悄悄推开Valentine的房门偷看。

在两人最为精彩的对手戏中,Maria和Valentine在群山间排练着Maloja Snake中的台词,台词与两人的身份过于融合,以至于观众常常因为分不清两人是在排练还是真实的对话而感到费解。

Maria也在这一场场对峙中,看到自己从青春自私而又充满能量的Sigrid,变成了沧桑无力甚至绝望的Helena,对自身年华的缅怀化作了对少女的占有欲和妒忌,以及对自己的愤恨和不满。

这些Maria自身的冲突,一次次地在排练中倾泻到Valentine身上,也使得二人忘年密友的关系逐渐僵化枯萎。

在去往观赏云蛇的路途上,Valentine终于倾吐了自己对Maria的不满,并表示自己希望离开Maria。

直到Maria在茫然之中看到了Sils Maria的云蛇奇景,Valentine却随着奇景的出现戛然消失,Maria也终于在不断的冲突中最终与过去的自己融合为一体,并从容接受现在的自我。

另一个与Maria对话的形象,是精明美丽的Jo-Ann,一个活生生的翻版Sigrid,也同样与Maria上演了一出从讨好到抛弃的戏码。

在电影结尾处,她甚至不肯在戏中为Maria多施舍几秒留恋的眼神,而是毫不客气地转身离去。

但Jo-Ann的绝情,已经不能伤害到Maria。

在舞台剧开演前几分钟,一位编剧表达了对她的倾慕,在他看来,Maria的美是超越于时间之外的,而Jo-Ann仅仅是一个可悲时代的泡沫,这无疑是对女性被当作单纯观看对象的无情反驳。

最终,Maria通过一场场与自我的对话,得以平静地接受年华老去的自己,在戏剧开场前渐暗的灯光之后,她将从容迎来的,不是Sils Maria的迷雾,而会是光明。

 3 ) 『时间』在一个人身上产生的作用

阿萨亚斯这次抛掉以往一些玄乎的东西,氛围让人心旷神怡。

影片展现了『时间』在一个人身上产生的作用,戏中戏这一渠道都退居其次。

一部戏剧,两个角色,两个年轻女孩,我们看到了处于中年的Maria对剧本和年轻时不同的看法与解读,对于过去的执念,对时光流逝的恐惧。

私人助理Val就是Maria在这种时刻离不开的“陪伴”,当Maria释怀看到云蛇之后也就是她消失之时。

Jo-Ann则是逼迫Maria面对未来的另一驱动力。

戏中戏很巧妙,一是电影人物与戏剧角色的交织,二是电影角色与戏外演员的对照(科洛通过好莱坞大片走红、小K曾经劈腿等)。

阿萨亚斯对电影、舞台、好莱坞的理解一如既往有趣。

这次最后十分钟精彩程度指数型暴增,引入新的人物与情节依然游刃有余,处理得不能更完美。

尽管这还可以说是女性电影,但绝不仅限于女性,是我们都可能遇到的生活困境。

这种电影实际上不是用来解读的,是通过人生阅历的增长来感受的。

 4 ) 永不停歇的女性困顿和东方禅意

太多作品试图构建文本和镜像间的艺术张力,或者说,在现实和虚构的模糊边界下,戏中戏的套头式是一种乐此不疲的诠释。

在一个亘古不变的命题表象下,假使内里仍旧逃不脱女性在岁月流逝中的情丝郁结,无疑就是这部完全有别于伍迪式的文艺小品。

年逾四十的玛利亚正处在演艺事业巅峰,时隔二十年再来饰演成名作《马洛亚之蛇》。

只是这次,她饰演的不再是年轻的充满蛊惑的下属西格瑞德,而是当年被逼上精神绝境的女上司海伦娜。

影片借助锡尔斯玛利亚——这个尼采生前写出《查特图拉斯如是说》这样恢弘哲思巨作——的外景衍生,分成了三幕文本和自我镜像的对话。

如果说第一幕的人物关系和背景铺设是戏中人二十年后在眼下现实的投射,那么第二幕则是通过绝对性的戏里戏外对话,试图将一切界限擦去,堂而皇之地呈现出时间流逝下女性那些永不得安生的困顿。

迷失和自我觉察外,最终通过第三幕多条副线的叠加性叙述达成人物的自我和解。

一切都只关乎自己。

二十年后的西格瑞德,早已嬗变成自以为杀死自己的海伦娜。

本质不同的是,在心里住了多年的西格瑞德,内心敏感而骄傲,而呈现出的海伦娜表象,却在现实中越挫越勇。

这一对意向的表征,和戏剧现实的对抗性高度吻合。

瓦伦蒂娜也好,乔安娜也罢,不仅是二十年前的西格瑞德,更代表了二十年后拒绝呈现过往姿态的未来。

镜像一的出走,直接让渡了镜像二和三之间,从过去到未来,自戏剧至现实间多维度的均衡。

影片不断着墨于阿尔卑斯山脉的锡尔斯玛利亚,这个从名字就隐喻自我困顿的居所,马洛亚山口云蛇逶迤,暗示着时间流逝的永恒性和不可逆性。

戏里戏外构建的层层张力,以及最后岁月静好的东方禅意,不能不谓是东西交融式的自我安慰,好在宗教是完完全全的不在场。

微信公众号:movietoall 万有影力电影工作室

 5 ) 马洛亚之蛇的见证

「玛利亚到达山谷的时候指着马洛亚之蛇,但当时的她没能认出,以为只是雾,并且会很快散掉。

这时她说‘我们要耐心等待’。

随后惊呼,这就是蛇!

就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并没有明白西格德,只是单纯欣赏她的性感与强大。

在晚宴上亨利将西格德讽刺为冷血、利己的心机女,则指出海琳娜的脆弱与自甘堕落。

玛利亚当即反驳他的解读太简化,说‘我了解西格德’。

她将西格德称之为有趣,并说这部戏是叙述她们彼此吸引。

‘她们的无言结局对西格德也一样残忍’。

玛利亚无法体认到亨利说的西格德是那个19岁的她,在舞台上呈现出的角色。

而此刻,在时间的打磨下她才真的开始读懂西格德」在马洛亚之蛇的见证下,我化身为了海琳娜,才终于读懂西格德。

——————————此外,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处理。

第一次配乐响起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段插入音源,镜头转而切换到了马洛亚之蛇的纪录片,证明这是一段内置音源。

当配乐再次响起的时候,画面随即转换到了音乐大厅,再一次表明配乐的来源。

 6 ) FIFF26丨DAY1《锡尔斯玛利亚》:接受最不擅长的、痛恨的反面,接受生活和年龄的真相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锡尔斯玛利亚》,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果树这剧本真好,比诺什女神的诠释很有感觉,斯图尔特敢接这片很有勇气。

George竟然最后感动了Pincent三个角色缺一不可,小K和诺瑞兹都是比诺什的一面镜子,小K盒我和比诺什两人关系在现实与戏剧中穿梭,云蛇则是象征一桶猫演员与角色、电影角色与戏中戏角色互为两组镜像 戏剧的排练又与现实混淆 通过多场与自我的对话 几个女性角色逐渐摆脱焦虑、恐惧的状态 在文本上还包含了对网络、商业片、八卦等话题的探讨 最后还是想说 小k确实成长不少Joeyside看似真诚,实则虚伪,比诺什的女演员危机在我这和内娱大花们天天争宠撕番位没啥区别,斯图尔特真的有演技吗?

我强烈怀疑她最好的角色是暮光女子夜无人关于戏剧与现实世界互文的本子很多,但在这里不是再去讲诱人发疯,而是劝人审慎。

两个年轻女孩分别是“此刻的需要”和“回不到的过去”,而她一直需要思考的是关于此刻的自我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如果无法再成为西格德,是不是连海琳娜都不可能继续扮演下去;如果就这样甘心成为海琳娜,是不是她就只能被困在格子间里,看着新的西格德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穿梭游走?

但电影给出的答案恰恰不仅是一声“时不我与”的叹息,而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新导演递上来的剧本:这个时代或许会抛弃你,但一定会有同样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人,与你共同呼吸。

Run Erika Run三个女性角色的刻画都很出彩,戏里戏外互相映衬,三个人更像是一个人不同阶段的分身处在同一空间,过去与现在交织,上演着同一部人生。

喜欢比诺什和小k对台词的场景,模糊了剧本和现实的边界,剧中的每一句台词都对应着现实中人物的命运,给观众无限的解读空间,有一种让人着迷的暧昧感。

#FIFF26#第1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7 ) 记。

男导演所以3.5星。

但为了影片能如此灵巧、戏剧地讨论许多人生议题和全片所有的女性角色的呈现,给了5星。

比诺什总爱演“戏中戏”电影,如此隐晦暧昧的姬线,开玩笑,其实就是时间、女性、关系、心理层面的过去与现在、自由、独立个性、选择等的交织。

喜欢每一幕风景和交响乐作为“转场”,喜欢这样的叙事结构“它仿佛将我与外部世界形成真空状态,并紧紧地抓住我。

”K真的酷和迷人,但演技仍然不够。

最后结尾另一个青年导演说:她的确属于这个时代、很当代,而你超越时间之外。

这也是我对比诺什本人的情感。

她有自己对电影的坚守,但不是一种传统,而是以看似传统的选择演绎丰富、复杂的人性,这同时也类似这部影片,大量的对白、深度交谈、模仿戏剧的“戏剧性”——却是演绎真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化呈现方式。

台词太精彩了。

以上,我完全沉入其中,我被电影的整个节奏,所有行动甚至呼吸,紧紧攥住,原因不详,也许这就是“真诚的情感”。

你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看完这部片子后想如此问自己。

我非常激动,讨论纯真的释放与所谓成熟后的克制。

电影还告诉我们,既不要一味追求年轻时的本真,也不要固守此刻的轨迹,而是混合它走向未来,这才是“超越时间”。

比起《年轻气盛》讨论年轻与衰老,这部电影才是真正的给我们呈现了无关对错,但走向想要成为自我的勇气与旅途中我们如何被其他人和事所塑造。

真的太好看了。

和之前九月爱着的单口喜剧不同,这部所唤起的我的情感、给予我的勇气,非常多。

感觉会成为人生电影。

 8 ) 《锡尔斯玛利亚》:从西格芮德到海伦娜

(芷宁写于2015年4月6日)影片《锡尔斯玛利亚(Clouds of Sils Maria)》是一部非常耐人寻味的文艺片,观众仿佛可以藉由这个故事的脚本做出各种各样的解读,而且观众不仅可以自发如此,片中人也依稀在就戏中戏里人物各种可能性的解读做着诱导,诱使观众不断的剖析,当然片中人也不停地解读着彼此,或者好似不经意地解析着自我,这样的明暗交织、交相呼应的解读方式、互动模式,就仿佛一场有趣的游戏,令影片展现出迷人且丰饶的一面来。

就连该片的几个译名也都颇有意趣,较之港译的《坐看云起时》,台译的《星光云寂》,直译的《锡尔斯玛利亚的云》其实更有意味,仿佛打开了一个开放式的空间,令思绪可以信马由缰,令基调可以自如流畅,仿如著名的锡尔斯玛利亚的云蛇般涌动流淌。

此时耳畔响起的伴奏乐不一定是那首著名的《卡农》,当然,由《卡农》的曲调伴随着云蛇奇观的奔涌前行、氤氲蔚然,是该片值得推崇的片段之一,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似乎在用这样的方式,在向前辈芬克的《马洛亚的云现象》致敬,只是这一次,云蛇有了色彩。

一位享誉国际的女演员该如何应对她人生的尴尬期和事业的转型期,最理想的做法是忍耐煎熬,压制心魔并接受现实,但在心性方面,却可能会经历不干落寞的挣扎纠结和不可避免的偶尔间歇式发作。

一个普通人在应对岁月流逝的无情变迁时,心境已相对复杂了,何况一位习惯了光环映衬内心纤敏的女演员,她辉煌过,耀眼过,独一无二过,品味和修养让她足以跻身艺术家的行列,但任谁也躲不过岁月的侵蚀,而无所畏惧的后浪们还在迫近,起初还算“彬彬有礼”,一旦获得初步认可后,便汹涌而来,势不可挡,欲取而代之……如果仅仅以这样的方式梳理片中的玛利亚的心境,那就显得浅显苍白了,同样作为该片编剧的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给玛利亚设置了令她抓狂的镜像,这个镜像中的一类便是戏中戏里的两个人物,从镜像里,玛利亚看到昔日的自己,好似年轻时的她扮演过的聪颖且充满魅力的戏中人西格芮德,同时,玛利亚也看到了明日的自己,她如今受邀扮演的角色——年过不惑、终将被无情抛开的海伦娜。

西格芮德和海伦娜是玛利亚的恩师威尔海姆的作品《马洛亚之蛇》里的两个角色,这部戏也是玛利亚飞黄腾达的起点,在戏中,年轻迷人的西格芮德是老板海伦娜的助理,两人发生了很多微妙的情感变化,最终精明的西格芮德离开了海伦娜……角色的转换,似乎提醒着玛利亚一些她想要忽略的事实,而她的助理、年轻的瓦伦汀娜的存在却不时地提醒着这些事实的存在,特别在玛利亚为了备演海伦娜而住进锡尔斯玛利亚乡间的时日,瓦伦汀娜帮助玛利亚排练对词,让玛利亚对自己将要步入的境况愈发惶惶不安。

瓦伦汀娜仿佛现实中的西格芮德,而玛丽也对一直打理着她演艺和生活各方面的瓦伦汀娜产生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依赖和情愫。

在这一部分,现实与戏剧,现实与电影,真实与角色的界限似乎已经被灵巧的缺省了,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淆却清晰的局面。

影片用三次徒步中瓦伦汀娜和玛利亚的对话和摩擦,预示着瓦伦汀娜离去的不可避免性,比之即将出演西格芮德的乔安娜·艾利斯,瓦伦汀娜版的西格芮德更像一个朋友,瓦伦汀娜总试图说服固执己见的玛利亚接受现代娱乐的一些东西,试图让这位艺术家相信娱乐大片中也富含哲理,但这种尝试看似是徒劳的,玛利亚夸张的驳斥反应以及其不稳定的情绪,都让瓦伦汀娜倍感压力。

在瓦伦汀娜离去后,玛利亚才真实感受到如今的世界是属于“绯闻女王”乔安娜的,记者们争相追拍的是乔安娜,当一行人撤离时,随行的玛利亚几乎被遗忘在车外,她已经彻彻底底地沦为了陪衬,人气这东西就像一只嗅觉灵敏的犬,只奔着最有噱头的人去。

有趣的是,被娱乐大片捧出的明星乔安娜逼得自杀的情敌,是作家的正室,也是一位艺术家。

可以说,乔安娜版的西格芮德更自我更张扬,对于玛利亚提及的演对手戏的方式,乔安娜不予采纳,和第一次见面时的乖巧温顺相去甚远,此时的玛利亚似乎才活明白了似的,终于淡然了。

似乎乔安娜的西格芮德比较接近当年的玛利亚,以过来人的心境,玛利亚大约真的可以平静地坐看云起云落了。

朱丽叶特·比诺什饰演了仿佛为她这个著名欧洲文艺片女神定制的角色玛利亚,虽然现实中的比诺什给人不在乎岁月变化的感觉,但那是她的个人造化,在塑造玛利亚这个角色时,比诺什可参考的现实例子并不少,好演员的功力在于懂得如何融会贯通。

或许几年前在影片《夏日时光》里和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合作,就已经为这部《锡尔斯玛利亚》埋下了伏笔。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科洛·莫瑞兹分别饰演了助理瓦伦汀娜和后浪乔安娜,这两个因好莱坞商业娱乐大片而走红的年轻女星,和文艺片女神的碰撞似乎也有着特别的意趣。

从西格芮德到海伦娜,不仅仅是身份的转换,还是心境的迁移,更是现实的必然,无论愿不愿意承认,这世间最醒目的部分还是属于那些年轻迷人的西格芮德们的,或着说是属于无所畏惧的乔安娜们的,但所有这些纠葛在奔涌着的云蛇奇观面前,都显得无足轻重,毕竟大多数的人生都如王小波所言的——“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 其余的全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

”(杂志约稿)

 9 ) 意象隐喻

首先,毫无疑问没怎么看懂,能感受到阿萨亚斯想藏的那种隐喻,但不是很理解,看了影评懂了点片中各个意象复杂的关系。

演员细腻的微表情表演对于赋予角色特质性性格这一点有很大功劳,茱莉叶的maria,这是个表面礼貌但真性情藏得很浅的女人,勇于裸泳,很容易对不熟的人有怒火,且有怒火就会脱口而出fuck,更在意自我感受不那么在意事业名利,但还是在助理劝说下去见了导演最终接受了这个角色,接受归接受,排台词时因为讨厌helena讨厌这个被岁月困住的无力女人,对这个角色的行为一点也不认可,觉得自己最懂sigirid不愿意变成helena,突然不想要klaus的好作品,宁可付天价违约金,重感情知恩图报所以在乎领她入门的导演,对于助理对她的直白揣测不会生气会敷衍,在意自己助理最喜欢的女明星不是她,对她有点依赖可以肆无忌惮入睡,对她的心有占有欲,会虚与委蛇大笑——当自己不喜欢又想保持尴尬的礼貌时(有时也是想表达自己的不满),大把赌钱,不在意规则——酒驾,讨厌好莱坞的电影资本运作,连带不喜欢爆米花和科幻电影(但助理喜欢,且助理离开后接受了),不喜欢那些好莱坞里看起来很幼稚直白的演员,不喜欢网络时代爆炸式信息总拒绝助理请她看,但错过重要信息也会质问助理为什么不告诉她,不屑网络仿佛和她的助理不在一个时代,不承认甚至不认识好莱坞巨星Jo-Ann,强势主观以致有点喜怒变化太快,而助理在网络,喜欢的演员上和她三观不合,她的固执带错路后助理在夜色中告诉她“不要把你对……的情绪发泄在我身上”,她们排练sigirid和helena因为sigirid要离开而争吵的台词之后,她抱住助理请求她不要走,又一次爬山,助理领她去看clouds of sis maria,她告诉maria她带了地图,但maria一秒变脸,不信这条路能看到云蛇非要说走错了,助理告诉她“横看成岭侧成峰”,在maria真的看到云蛇后,maria高兴地喊她,却发现她忽然不见了。

不见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段情节肯定跟前面什么在呼应,助理消失后我才发现她们排练的剧本映照着她们两人的现实而非maria一人的线。

云蛇,马洛亚之蛇,maria和valentine的关系,没能及时察觉这些隐喻,也看不懂最后那个Jo-Ann从恭维话到对于maria演戏建议特拽的拒绝是否意味着Maria意识到自己早已被sigirid淘汰,然后坦然接受了那个结尾——她出演helena,戏剧即将开始。

片中对于她们两人男人的关系蜻蜓点水含含混混。

小k演技浮于表面显而易见的模式化,动动眉毛动动嘴唇的惯性表演,但并不出戏,气质上和角色融为一体,随性而又不失老练,锋利精致眉眼,身材比例优越,整个人看上去清爽帅气。

剧组间关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扫门前雪,明知Jo-Ann在破坏别人家庭也毫无感觉甚至帮助,只操心自己的工作会不会受到影响。

 10 ) 诠释与解读的彼岸

我挺喜欢《锡尔斯玛利亚的云》这部电影的,不仅因为它的故事不能不让我想起自己2014年十佳榜首的《鸟人》,更因为艺术和现实之间的对照和对立本来就是我喜欢的主题。

观影过程中总感觉松松散散的叙事中仿佛夹杂了无数文学及文化符号,而找出这些符号并将其破译是观众义不容辞的责任。

于是我从女主角玛利亚·恩德斯两次参演的戏剧《马洛亚之蛇》中的两个女主角名字入手:西格莉德(Sigrid)和海伦娜(Helena)——北欧常见的女性名字Sigrid(同时也类似北欧及德意志地区经典英雄传说中主角Sigurd/Siegfried名字的女性化),以及荷马史诗中的红颜祸水海伦,北方和南方的对立,富有强壮粗粝生命力的北方和因过于文明而疲惫的古老南国。

再联想到尼采曾在锡尔斯玛利亚的一栋小屋里渡过7个夏天,甚至有一首专门献给此地的名诗收录在《快乐的科学》中——这些都让我感觉一条隐喻的红线呼之欲出:正如尼采及他那个时代流行的文化观念,古老衰弱的南方文明需要从生硬野蛮的北方获取新的生命力,《马洛亚之蛇》剧中较为年长的女子海伦娜被生气勃勃的年轻女孩西格莉德吸引,并且因为无法获得那样的生命力(留住西格莉德)而走向灭亡,相应的是电影现实中的中年女星玛利亚对年轻助理薇沦汀以及19岁的新星乔安·埃利斯一方面不屑一方面羡慕的复杂情感。

我甚至一度以为这就是这样一部“镜面”式的电影,角色与角色、情节与情节之间的精巧对应搭建出一个有趣的艺术品。

不过这么想固然有意思,却跌入了导演阿萨亚设计的陷阱中。

我猜他是故意往电影中埋了几个看似钥匙的“符号”,吸引自命不凡的观众去寻找“隐藏的意义层面”。

看,故事到了最后四分之一,阿萨亚才借助理薇沦汀之口对玛利亚说:文章就像一个物体,横看成岭侧成峰。

而玛利亚的一句“我不知道”让我惊觉自己沾沾自喜地联想了半天文化和生命力,不是跟固执地声称没有人比自己更懂《马洛亚之蛇》的玛利亚一样吗。

玛利亚固守着自己20年前第一次出演这部戏剧时对剧本的解读,仿佛这样就可以抹去自己这期间消逝的20年青春岁月似的,她相信自己只能是西格莉德,年轻而美好,仿佛只要把自己固定在西格莉德这个角色上,作为演员的她就可以避免像海伦娜那样无助地走下坡路。

很明显,这种理解是透过玛利亚本人作为一个年满40、已达事业顶峰的演员的主观视角做出的,她显然无法带着这样的理解去扮演海伦娜这个角色。

而电影中的其他人物对剧作及人物各有不同见解,比如年轻助理薇沦汀看到的是西格莉德的傲慢与残忍,以及海伦娜身上的人性与痛苦;老演员亨里克看到的则是两个女性角色之间的利益关系;至于观众,相对于剧作本身,他们更关心的是演员身上的八卦,像时隔20年,玛利亚从西格莉德变成了海伦娜啦,像问题少女乔安破坏别人家庭、逼得情人的妻子自杀啦,相较于一个被人们遗忘了二十年的过世作家的剧作,这些热辣的新闻更像是首场爆满的原因。

就剧作的观众/读者而言,每一种解读方法都说得通,甚至为了看明星而去剧院也是戏剧导演希望的。

唯一不合理的,就是演员——戏剧表演这件艺术品的缔造者之一——用太过单调受限的眼光看待作品。

我想一个艺术家应该尽量把作品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出来,让观众从中选择自己关注的方面,从而产生各自的理解。

阿萨亚或许是苏珊·桑塔格的读者。

后者在散文《反对阐释》中就以往艺术鉴赏中把内容当做本质、把形式当做附属的观点进行了探讨,认为过分纠结于阐释艺术品的内容会导致阐释无穷尽地进行下去,在层层投射中迷失;太过强调阐释的作用,会把艺术变得功用化,即用现实道德的框架限制艺术品,将艺术削弱为现实的投影和附庸,而不是一个以自身和美为目的的自在物(就像薇沦汀说的那样,一个“物体”)。

桑塔格认为,欣赏艺术品时,重要的是恢复我们的感觉。

“我们必须学会去更多地看,更多地听,更多地感觉。

我们的任务不是在艺术作品中去发现大量的内容,也不是从已经清楚明了的作品中榨取更多的内容。

我们的任务是削弱内容,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作品本身。

”艺术品美的形式更重于内容。

云蛇或许可称为大自然的艺术品,看着山间谲诡流云,只消感叹上天妙笔,无须把这种盛景解释为昭示下雨或者起伏跌宕的人生。

而戏剧名为《马洛亚之蛇》,电影名为《锡尔斯玛利亚的云》,不又是在提醒读者,与其纠结于云中真相,迷失在云雾之中,不如安坐在山崖上,漫无目的地等候、等候,一会儿享受光明,一会儿享受黑暗,品味游戏、云海和美的时光,纵观来龙去脉。

P.S.但是我猜尼采还是给了阿萨亚一点儿灵感的。

那首名为《锡尔斯玛利亚》的诗是这么写的嘛:我安坐于此,等候,等候——漫无目的,那善与恶的彼岸,我一会儿享受光明,一会儿享受黑暗,全是游戏、海、正午,漫无目的之时光,蓦然,女友来了!

一个变两个,扎拉图斯特拉与我擦肩而过…… (黄明嘉译本)

《锡尔斯玛利亚》短评

惊了 看了后才知道导演 就是新老迷离劫的导演 他这是走不出来了吧!朱丽叶比诺什的短发造型我觉得很干练

7分钟前
  • Dublin苍穹下
  • 力荐

like it or not, Stewart is a super talented actress

10分钟前
  • 搵岑荷
  • 力荐

故事独特,人物别致,三大女星撑场,斯图尔特的文艺片能撞到惊喜,去年看的《不再沉默》也是冷门佳作。编导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是张曼玉前夫。

15分钟前
  • z先森
  • 推荐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几度分不清演戏与真实。快结束时才恍惚所谓真实也不过屏幕之上。马若亚之蛇算是点睛。

19分钟前
  • 拾人牙慧者
  • 推荐

拖拖拉拉好几天终于看完了,开篇非常吸引我,但这种吸引力随着第二部分的展开而逐渐变得微弱,直至厌烦。Juliette Binoche的演绎无疑为影片整体加分不少,她有种不动声色的诱惑力。与之相比,Chloe Moretz则极为逊色,简直让人想尖叫:“如果这个世界充满了她的狂热粉丝和丑闻,那世界不如毁灭算了!”角色应当拥有的吸引力完全没有呈现出来,显得整个戏中戏和电影都很缺乏说服力、充满悬浮感。片中无休止的景色拍摄让节奏格外拖拉,感觉可以删掉绝大部。最后,请男性导演、编剧停止对女性生命进程的意淫吧,它们更像是男性人到中年对更年轻的同性嫉妒同无力的投射。

24分钟前
  • 还行

电影,从流媒体下载,在云端评论,然后一键删除,像Valentine那样在对白中断时消失。film streams,电影虚与委蛇滑过指缝,像云蛇漏过山体。这是两个世界的“Streams”和两个世界的"Clouds"

26分钟前
  • 喂饭
  • 推荐

首先恭喜一下鳗鱼前夫,丫终于会拍电影了。继《五月之后》又一次带来了一部好片。另外说一下比诺什,在所有陪伴中国影迷成长的外国女演员中,个人觉得只有她才算真正意义上从“形与神”中诠释了“女神”的意义。最后必须悲剧地得出一个结论:“女神”也会老去的……

27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挺无聊的,看不进去。

32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较差

我明明记得我标过这个片子?当时就觉得不知道这个片到底想说什么,很混乱

37分钟前
  • simonfaye
  • 还行

前面和助手的部分不错,以致于我一直在等一个很牛逼的结尾,可惜没有。。。比诺什是少数留有口音但还能把英文台词念得很棒的外籍演员

41分钟前
  • 门多塔的孽障
  • 推荐

《鬼魅时尚》像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一样,阿萨亚斯那次映后说喜欢用淡出转场,因为更接近默片的气质。整部电影的层级关系做得太好,前后两个剧作将流动的时间抽取两个节点,让它们在同一时空相汇。电影里关于女人的恐惧太强烈了,女人的时间线就是恐惧逐渐增多,控制力又不断减少的过程,并且这种过气跟衰老跟流云一样不会被停止。

45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最后一个密闭空间的长镜头非常棒,对于镜像的使用达到了留白的效果。现实、电影和戏剧之间的暧昧互文,以及几组人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观望与呼应,虚实模糊了界限,并借此展现出以比诺什为主的人物内心暗流,正如那云蛇山峦笼罩。

5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感觉有点像一个中年女演员的情绪宣泄之作,明显无法唤起更多普通观众的共鸣,注定是小众的电影。半颗星给瑞士的高山流水蓝天白云。

55分钟前
  • 且行入烟火
  • 还行

寂寞的过气明星与她的忘年交女友寻找昔日辉煌的故事。

58分钟前
  • wzdsszm
  • 较差

难看

1小时前
  • 葱頭™
  • 较差

文本间各种趣味,但最吸引我的是一次山间徒步的不告而别。

1小时前
  • Meng
  • 推荐

三个女人一台戏,一台戏中戏。比诺什和斯图尔特的排演是模糊了戏与戏中戏的边界的,你会时常分不清她们的对话是在排戏范畴之内还是之外。比诺什和莫瑞兹则有着更直接的置换关系,当自己活成了另一个角色后,年轻的那个角色也未曾消失。时间流逝,三个女人,最终隐隐重叠成了一个,这其间还夹杂着暧昧与朦胧。

1小时前
  • 洛伦兹不变换
  • 推荐

被这个海报欺骗了多年一直以为是灾难片 结果是文艺片 内容不是我的菜 科洛在里面超美 小k也很适合长发戴眼镜造型很有文青味

1小时前
  • DeadRingers
  • 很差

烂死了 克里斯丁斯图尔特失踪了以后才觉得有耐心看下去了 她这角色在电影里的意义是什么 为了赶走观众吗?怎么有人演技浮夸到这种程度!看了就火大!喜欢这部电影都是暮光之城那边来的吗 为毛不回去看暮光 至少斯图尔特在那里只是面瘫而已杀伤力还不至于太大

1小时前
  • 瓜没叶
  • 较差

我已经不能看这种节奏的文艺片了,但是这是Kristen演技最好的一次

1小时前
  • 七姐Clau☁di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