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长津湖》只是雷叔牺牲的时候让我泪崩,《长津湖之水门桥》则是每一位战士牺牲的时候都忍不住泪崩,昨晚看的,搞得我现在眼睛都是肿的。
战争的残忍并不是近身肉搏打得有多惨就有多残忍,而是敌我力量的悬殊,就你的武器装备物资完全没办法跟人家比,甚至连体格都比不上人家。
人家拥有绝对的制空权,我们那时别说空军,连飞机都没有。
人家用战斗力扫射轰炸你时你完全没有还手的能力。
像我奶奶以前说的,抗日的时候人家用飞机大炮轰炸你,你只能用小米加步枪“嘟嘟嘟,嘟嘟嘟”。
如今中国的崛起跟“和平”来之不易,真是无数先烈用自己的肉体去堵枪口堵大炮换来的,所以才显得贪官尤为可耻。
你贪可以,毕竟人性就是自私的,没办法要求每个人都伟大。
但你要知道为何而贪,像《战长沙》的薛君山那样,他贪的本质就是为了让自己跟家人过得更好,他贪的时候又不失做人的善良跟忠烈,他是会认认真真去做事的,所以没人会指责他的贪,反而能理解。
我看过一个贪官的真实阐述,说他贪到最后已经不知为何而贪了,因为他贪了十几亿还是几十亿根本没办法花,他本身就衣食无忧,所以他不知道自己贪那么多钱要干嘛,导致自己惶恐而空虚,就十分讽刺了。
他贪的每一分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啊!
老百姓为了每月最低几千的生存而挣扎,贪官却望着自己贪来的几十亿不知如何处理而陷入迷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私自利的人会理解成:人如果不为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其实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
这里的“为”是修习、修炼的意思。
向人民英雄致敬!
第一部长津湖还没看,我是从水门桥开始看的,一开始的装备对比就戳中泪点。
今年37岁,经历过物质匮乏到加入世贸生活好起来的过程。
中美也有过蜜月期,前些年怕中美关系弄差,反应朝鲜战争的片子很少,还不如我们小时候能看个上甘岭。
想起从小受的朝鲜战争教育都是在课本上,而且篇幅很小,现在终于搬上荧幕了,希望以后多拍些这样的片子,我们是有素材的,顾及别国太多,反而没拍出来。
希望以后多拍拍抗美援朝、中印战争、中越自卫反击战,给我们这代人和年轻人上上课。
我虽然不是当兵的出身,但中国人的热血还是有的,如果过几年收复台湾,同时和美日,五眼联盟对上而缺兵源的话,召唤我就行,虽然不再年轻,但是跑跑腿,当当后勤,战场上送送弹药补给还是可以的,我还能发挥点余热。
我和爱人也沟通过,到时孩子也大了,国家只要帮助我爱人养父母就行,就让更年轻的孩子们活着建设属于他们的未来!
建成更加强大的国家!
钢七连由四道风游击队收编而来。
57年连史,5000名士兵,三次集体一等功,在漫长的连史中有1104人为国捐躯。
钢七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号码:雷公17,梅生135,伍百里161,伍千里162,余从戎221,平河280,牛腾云404,孟烦了600,伍万里677,高城4733,史今4811,伍六一4900,成才4944,许三多4956,马小帅5000。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一群有着纯洁信念的人,英雄永远值得尊敬。
回归电影本身,没有了林超贤,徐克真的有些玩不转,剧本薄弱没有深度也没有灵性,甚至侮辱了编剧兰晓龙。
个人认为第一部《长津湖》没有说清楚我们为什么出兵,第二部《水门桥》往大的方面还是没讲清楚我们为什么会赢,小的方面也没有展现出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七连精神我不懂,可是我知道七连的每一个兵都因为这六个字而坚持。
但是《长津湖》剧组比我更不懂,这种感觉很操蛋!
为什么出兵?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唇亡齿寒这样简单的道理连我一个生在和平年代的人都知道,偏偏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参军的理由是不想让哥哥看不起?
什么是七连精神?
用高成的话来回答“你懂七连吗,你知道七连多少次从尸山血海里爬起来,抱着战友残缺的躯体,看着支离破碎的连旗。
千军万马在喊胜利,在喊万岁,七连没声音,他们只是埋好战友,包着伤口,跟自己说又活下来了,还得打下去…” 七连就是个人,就站在这,他比这房子还高,比那树还高。
伤痕累累,可从来就没倒,所以他是钢,钢铁的意志钢铁汉。
前几天看了一部美国人以朝鲜战争为背景的动画片,片中美国鬼子蜷缩在战壕里,火光下满脸惊恐,志愿军战士如同恶魔般从黑暗中冲出来。
很多人觉得这是在丑化我们的战士,可我觉得这样的表现很好,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但是在敌人的眼中,是让他们恐惧到骨髓的嗜血恶魔。
整个大厅就我们两个人,漆黑一片,仿佛我们正和七连的战士一起并肩作战于阴影之中!
谁说站在光里的人就一定是英雄!
两个感觉,一个好的,一个不好的。
先说好的,看完本片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中国人民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因为不要命真的无解。
趴在地刺上挡人梯,抱着炸药往前冲,明知火海往上冲。
只要上级下命令,去把那个碉堡给我端了,那就只有两种结果,一个是你把它端了,一个是他把你崩了。
永远不会存在,你过会跑回来说,不行啊,端不掉,要不你找别人试试。
这就是在人力,设备,武器,工具,财力等各个方面都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先打跑了小日本,又打跑了老蒋,还帮邻居哄走了老美。
都是靠人命拼下来的。
这是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直都被称为最亲爱的人。
但越是对于那时的舍己为公,舍生忘死高山仰止,越是对当下社会风气感到怅然若失。
好的说完了,说不好的。
令人鼓舞的是气质,但让人无语的就是故事了。
对手可以不可敬,但对手不能没脑子。
很明显志愿军就是要上桥,这是任务完成的先决条件。
不接近根本没法动手。
而守桥的美军任务就是保护桥,你诱敌深入是什么意思。
而且你都想要志愿军上来了,居然没想到管道么,这可是再明显不过的捷径了。
然后就是管道一炸惊慌失措,自己炮打司令部,没打坏没事,还准备了炸弹直接炸。
而志愿军这边指哪打哪,说炮楼,炮楼塌,说火力,火力炸。
抓指挥官的计谋都没得逞,就夺下控制权。
让人不禁感叹,段奕宏就是计划太多了,直接上来早就把桥炸了。
平河那段也挺让人无语的。
九连士兵先冲出去的,坦克离着还远就先拉了引线,冲出去跑了好久,中弹了又跑了好久,然后被炮炸了,还没到跟前。
而平河基本上已经等到了坦克逼近,出去就抱着炸药包躺到坦克底下,但却因为手被挂住没法拉引线。
这两个人时机和方式换一下,能干掉两辆坦克。
敌方支援部队一到,就开始用炮轰。
我当时就感觉,这是来帮助炸桥的么。
最后的炸桥就更是无语了。
来支援的敌军重新占据桥面,居然放起了音乐,放哨的士兵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而且,我居然看见了有俩人在看杂志。
这让一切显得有些魔幻现实主义。
好吧,毕竟是圣诞节,吴京跳下来一定是放烟花的,你看他不正准备点这个大炮仗,咦,好像是个炮弹。
千玺在雪地里睡了一宿,就因为暖和了就缓了过来——当然敌军火焰喷射技巧之高,精准定位毫厘不差的戏剧性高得让人咋舌——杜淳过来时候居然还能自己站起来敬礼,编剧你想想上一部结尾在路边冻成雕塑的志愿军吧。
千玺挂着领衔的名,但全片几乎是吉祥物的存在。
几乎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大的作用就是最后那句,“应到一百五十七人,拾到一人。
”了。
但最大的牺牲不是应该是九连么,可是一个人都没了啊。
最后,炸了三次,然后东京运来了钢板,一铺,走了。
经济发展啊,费钱,但是省命。
战争巨制《长津湖》是近两年最受关注的中国电影之一,意义重大的题材内容,创纪录的投资成本、创作与制作规模,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大导演联手,最顶尖电影工业加持,都表明这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大制作。
《长津湖》用文献记录式的全景叙事,将宏大历史与微观视角相结合,从“个体一群体一国家”三个维度阐释和建构了国族共同体想象,并以大气磅礴的史诗气质,震撼的战争场景,书写了一段壮丽的民族精神史诗,将中国战争电影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将抗美援朝战争片的创作热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点。
在新中国战争片发展史上,抗美援朝战争电影是极其特殊的类别。
这一题材曾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经典铸就辉煌,又因种种原因经历了近四十年的相对停滞,直至2020年国家隆重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迎来创作的井喷。
据笔者统计,自1956年《上甘岭》上映至2019年,正式上映或播映的抗美援朝战争片仅21部,而2020年以来包括网络电影及已立项电影在内,抗美援朝战争片两年内已经达到12部,相当于此前63年创作总量的57%。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抗美援朝已成为中国战争片一个潜力巨大的富矿,抗美援朝战争片创作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长津湖》是第一部关于长津湖战役的战争片。
近年来关于抗美援朝的影像叙事,不论是《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还是《冰血长津湖》,逐渐使“长津湖”成为“上甘岭”之外最知名的关键词。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东线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与美军第10军,在长津湖地带展开了惨烈的生死对决。
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钢铁意志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击败美军最精锐的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的东部地区,打出了国威军威。
毛泽东评价说:“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长津湖鏖战与西线的清川江会战成了朝鲜战争的拐点。
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登上银幕,无疑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长津湖》也是迄今公映的第一部文献记录式全景叙事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
过去的经典影片中,《上甘岭》是聚焦山头阵地作战的“战壕片”,而《英雄儿女》中王成英勇战斗的战役原型并不明确,影片旨在弘扬“向我开炮”彰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抒发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动人的“革命情感美与革命人性美”。
《铁血大动脉》讲述的是保卫补给线的战斗,而全景叙事的《北纬三十八度》因故未能上映。
新近影片中,《我的战争》中的战斗模糊虚置,《金刚川》虽有战役和人物原型,但影片仅围绕护桥之战的小切口进行叙事。
相比之下,《长津湖》建构了由高层决策指挥的宏大叙事线、基层连队官兵的微观叙事线、美军视角的他者叙事线三线并行的叙事结构,追溯了抗美援朝的源起与决策,现了长津湖之战从筹划到胜利的全过程,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
三条叙事线中,高层线和美军线的文献性特征尤为鲜明。
抗美援朝的决策过程及关键台词皆有出处,长津湖作战部署与实施亦严格参考了军史文献。
这一叙事线揭示了抗美援朝的正义性,奠定了历史叙事的格局与高度。
美军叙事线有明显的突破。
从《上甘岭》到《我的战争》,美军多是面目模糊的群体“他者”,角色人物是缺失的,直到《金刚川》才首次出现了承担视点功能的美军飞行员,然其脸谱化的牛仔形象引起了不少争议。
而《长津湖》则前所未有地使用了一条贯穿性的美军叙事线,以美军视角完整呈现了从轰炸中朝边境、仁川登陆到长津湖溃败、兴南港逃离的全过程,勾勒了狂妄的麦克阿瑟,盲目的第10集团军司令阿尔蒙德、谨慎的陆1师师长史密斯等形象,纪实性重现了长津湖战役这一美军“陆战队历史上最为艰辛的磨难”。
在微观视角的战斗叙事线中,《长津湖》再现了战役的惨烈与悲壮。
长津湖的胜利是在超出人类生存极限的极寒天气下,在武器装备、后勤保障极度悬殊情况下取得的。
参战第20军部队连日冻饿,冻伤减员高达40%,第27军第79师战斗伤亡与冻伤减员几乎达到1:1。
志愿军将士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而本片则重现了他们不惧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七连指导员梅生(朱亚文饰)在已退伍的情况下骑车一百多里重返参战;雷公(胡军饰)告诉伍万里(易烊千玺饰)“让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毛泽东之子毛岸英在敌机轰炸中牺牲,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片尾“冰雕连”令美军师长史密斯亦为之动容。
影片艺术性地再现了志愿军将士的血性战斗精神,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赞歌。
《长津湖》三线并置的全景叙事代表了一种“正史化”的规范叙事要求。
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事变》《南昌起义》等文献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横空出世,这一类型到20世纪90年代的《大决战》达到了高潮,并在后来的《建国大业》等影片中得以延续和发展,而此阶段却正值抗美援朝电影创作的低谷期。
因此,《长津湖》某种意义上是对抗美援朝电影“正史化”叙事的一种补课,也是对全景式史诗影片《北纬三十八度》未能上映的弥补。
它尝试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文献记录方式再现历史,提供整体性的历史视野和叙事框架,揭示其中的历史必然律,这无疑展现了作为胜利者叙事的文化与政治自信。
《长津湖》是文献记录风格与近年来“新主流”电影风格的整合形态。
主流价值与类型叙事、微观视角、情感驱动、视听奇观等商业电影元素的自觉融合,已成为当前中国战争片创作的基本范式。
从世界战争片发展趋势来看,以《最长的一天》《遥远的桥》《莫斯科保卫战》等为代表的宏大全景叙事,早已被以《拯救大兵瑞恩》《钢琴家》《敦刻尔克》《地雷区》《1917》等为代表的微观叙事所代替。
三条叙事线并置的《长津湖》,仅从篇幅来看,承担主叙事视点的还是伍氏兄弟及七连的微观视点。
这种“大背景、小人物”的微观叙事创造了更具亲近性和沉浸感的视点,也提供了更自由的艺术创造空间,个体叙事中包含的人性和人情也更易引发共情、共鸣。
《长津湖》由兰晓龙编剧的电视剧《冬与狮》改编。
兰晓龙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士兵突击》等作品极具作者风格,它们是军事题材,却有着跨越边界的超越性意义,是微观叙事,却有着宏大的精神指向。
兰晓龙自称“生存主义者”,曾用“个体一集体一国家民族”三者的生存及其统一来描述对于主旋律创作的理解,而《长津湖》或许正是这种创作理念的最新应用。
本片首先是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英雄的故事。
伍万里原是江边长大的顽劣少年,参军的目的只为让哥哥看得起,而他从军后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在战场上活下去。
他从一个稚嫩少年,踏入战场后持续面对暴力和死亡的恐惧,最终成长为勇敢的战士,延续这支英雄连队的荣耀。
本片剧本一度被命名为《千里万里》,可见其曾主要是一个家庭故事。
伍氏三兄弟兄弟情深、相互扶持。
百里为掩护千里(吴京饰)而牺牲,千里则用性命护卫万里周全。
上部《长津湖》开篇千里送百里骨灰回家,下部结尾万里扶千里之灵归乡,家庭的香火得以延续。
而连队战友之间则是一种类家庭关系。
雷公像是父亲,而千里则将七连战友视为兄弟。
原剧本中千里其实是捡来的,而万里也是领养的,这也强化了兄弟关系的契约性而非血缘性。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指出,《士兵突击》中的军人有一种将次属群体转化为首属群体(血缘或类血缘的亲近关系)的倾向。
影片中的七连入连仪式,明确了其作为《士兵突击》前传的身份。
伍万里在入连仪式上所受的震撼教育,与50年后的许三多并无二致。
编号4956的许三多与编号677的伍万里之间,完成了中国军队的精神传承克劳塞维茨将军人集体荣誉感视为职业骄傲感,是激励军队的强大力量。
按照社会学理论,初级群体中的成员会形成更强的集体认同感和团体凝聚力,而作为基层战斗单元的连队,无疑是塑造初级群体的绝佳温床。
七连的入连仪式,赋予了士兵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强化了对军人身份、军队集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认同 建构了个体与军队组织之间牢固而紧密的共同体想象。
这种想象的进一步延伸,是更广阔和深沉的国族共同体想象。
抗美援朝是抵御帝国主义侵略,捍卫世界和平,保卫新中国的正义之战。
强化国家认同和建构国族共同体想象,是抗美援朝战争电影最重要的核心功能之一。
区别于解放战争题材的革命叙事和阶级叙事,抗美援朝电影首先是一种国族叙事,构建的是一种共同体想象。
《上甘岭》里志愿军在坑道浴血奋战,歌唱的是千里万里之外的祖国。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长津湖》的微观叙事阐述的正是这种家国同构关系。
伍家三兄弟、七连战友的兄弟情,都有共同的指向即国家。
伍万里欲跳车时突然看见,夕阳余晖之中,雄壮巍峨的万里长城蜿蜒起伏于群山之巅。
作为国家民族象征的长城,其崇高的壮美瞬间震撼了所有人。
这个混沌而莽撞的少年,凭借本能和直觉便获得了精神升华,朦胧地建构起了与大我之间的联系。
影片下部结尾,归国的伍万里再次看到了长城。
他此时承载着一个家族、一支连队的血脉。
家还在,连队还在,长城还在,“个人一集体一国家”的“生存价值体系”,最终统一到了家国同构的共同体想象当中。
当年的这场战争对于各当事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它是朝鲜民族不堪回首的内战,是美国“没人愿意再去回忆和了解的战争”,而对中国而言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从《上甘岭》《英雄儿女》到《金刚川》《长津湖》,抗美援朝战争电影始终有着一以贯之的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革命英雄主义的人物模式以及激昂阳刚的崇高美学,这与《太极旗飘扬》《高地战》《猪排山》等韩美朝鲜战争电影中,基于反思性、批判性立场描绘的历史悲情、政治乱局和人性幽暗形成了强烈反差。
在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今天,《金刚川》《长津湖》等片重述抗美援朝历史,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启示意义,它们仍是作为民族意志、国家立场政治宣示的宏大叙事,是反帝反霸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回响,被期待发挥的仍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激励和社会动员功能,这些都已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牢固传统。
《长津湖》是有着鲜明政治属性的献礼作品,也是一部体量巨大的商业大制作电影,这使其需要在政治影响、商业诉求、艺术表达之间寻求平衡。
其宏大的史诗性全景叙事,既是抗美援朝电影的一次突破,也是中国电影关于这段历史的“正史叙事”的一次“补课”。
而微观的兄弟视角、紧凑的叙事节奏、强烈的动作性、震撼的战争场面等则显然受到了近年来“新主流”电影的影响,或者说是后者向抗美援朝题材领域的一次新拓展。
不同艺术策略的平衡或博弈或许也带来了某些不足:文献记实的客观、理性叙事,与商业类型的戏剧化和感官化之间或有“先天”矛盾,宏大与微观两条叙事线之间多少存在割裂感;按纪实风格的“沙盘片”标准,对战役的呈现还稍显模糊,战斗过程还需更精细化的设计与处理;战斗的残酷性参考军史描述还可再加强。
由于巨大的内容和投资体量,影片被拆成了两部,仅以上部《长津湖》观,其内容完整性及艺术表现明显因分拆而受到了影响,据悉影片下部相对更集中更具感染力,因此将两部作品作整体观或许更为适宜。
从体量和影响力来看,《长津湖》已达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片的一个新高点,但作为一个新兴的创作富矿,这一题材创作还有不少可开拓的空间:较之抗战和解放战争题材,还有大量内容空白等待去开掘;要借鉴抗美援朝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建构基于中国立场的更具时代性和说服力的历史叙事;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完成对历史的正面讲述,避免主题建构、形象塑造的模糊与游离;在坚守中国立场的基础上,探索更具深度的战争观念表达,丰富历史叙事的多样性;要借鉴中国电影新的发展成果,吸收世界战争片的有益经验,不断拓展与创新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美学范式,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精品之作。
这一部《水门桥》相比于上一部《长津湖》,在动作场面和特效方面有了些进步,尤其是场面调度、剪辑和摄影方面,显得节奏更加明快。
这一部有了前面《长津湖》中对人物、情节的铺垫,在剧情设计上,更加集中和清晰,主要就是围绕着七连为完成炸水门桥的任务而不懈努力。
这也使得故事的主体更加突出,地点就集中在水门桥,时间定格在一晚上,人物就是七连战士和驻守水门桥的美军,没有了其他的情节的支出,情节更加集中和圆满。
徐克导演电影中的慢动作在这部《水门桥》中运用了很多,使得在影片的画面中有着更多的信息量能够有效地传递给观众,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对战局清晰明了。
《长津湖》和《水门桥》,会成为中国主旋律抗战题材电影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代表作,这两部电影中,塑造了无数鲜活的英雄形象。
七连的战士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相继进行着长津湖和水门桥两场战役,电影用他们的事迹诠释出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是由每一名志愿军战士对信念的坚守、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所凝聚起来的,共同筑成了保卫祖国安全与和平的坚实长城。
单从电影拍摄制作角度,能给到7分。
但拍摄的是水门桥这样历史上真实的重要局部战争,那就不及格了(6分以下),对中美军队在水门桥战场中的武力对比和战斗死伤,还原性比较差。
电影中关于美国想使用原子弹对付志愿军的情节,拍成了需要联合国允许,所以没用,很糟糕的情节。
美国没敢使用原子弹,实质是因为当时苏联也有了原子弹。
李昌言,1928年生,山东荣成人,1950年11月入朝作战。
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连连长。
1950年12月荣立二等功。
电影《长津湖》中“伍千里”原型。
---原来“伍千里”没死,而且老英雄今年都93岁了👍。
某些资本能不能别拿爱国当卖点圈钱👎,观众不是傻子,剧情时好时坏,最可气的是电影结尾,七连最后只活下来一个不听军令只知道逞能的累赘。
这是🤮恶心谁呢?
就因为是流量明星?
三星不能再多。
吴京扮演的连长伍千里骄勇善战,朱亚文扮演的梅生有勇有谋,这样的军人形象才应该是爱国电影最后活下来的英雄。
整部电影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刻意煽情的台词,而是美军那句“我们有绝对的制空权”引人深思。
长津湖之水门桥 (2022)7.22022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徐克 / 吴京 易烊千玺
直接说个人认为的缺点:1. 最后一段的转场和镜头处理不是很好,特别是敌人大部队增援赶到/余从戎牺牲前后。
这一段的叙事本身是没有问题很通顺的,但电影展现的节奏过快让人难以适应。
可能是为了缩减本就冗长的时长,但个人认为即便动刀也应该从前面而不是后面。
剪辑要背锅。
2. 电影风格定位有些混淆。
本身主打的应当是残酷、真实的战场,但像吴京的个人突进部分以及易烊千玺最后的存活方式等又让人觉得很离谱不可能发生,更贴近传统商业片元素。
个人认为虽说电影需要艺术加工,但也得分清定位。
倘若全片想体现的是残酷和真实的战场就应当更加贴合实际。
3. 导演想讲的东西很多,反而导致有些地方比较模糊。
比如中间对于麦克阿瑟和白宫方面是否发射原子弹的讨论,反复几次给了专门的镜头和剧情,但也只是用“决定不使用原子弹”这一句话就能概括,并没有任何别的更深层次的讨论,让人觉得并没有存在的必要。
再比如结尾的关于反战的部分,正常说是用来升华主题,但只在结尾出现并没有什么铺垫的反战也只会让人觉得有些突兀,反倒不如不加。
最后说几句。
当然,决不能说这片子是烂片,可以看出很多地方是用心的,绝对是春节档里很不错的一部了。
但硬说它是个绝佳好片也真的没有必要。
作为一部电影客观的评价就好,如果情怀和精神可以占分,那《雷锋的故事》同样也是满分作品了。
粗剪据说有六个小时,而且看元宵节剧组宣传的时候是有水门桥的戏份的,所以可以肯定《长津湖》之后有续集。
希望《水门桥》能吸取《长津湖》的批评和教训,距离春节档还有四个月,精雕细琢一下。
三炸水门桥的故事足够震撼人心,不知道为什么在《长津湖》里面却没有一点信息。
这种宣发策略不好,要是能再片尾有个彩蛋啥的,相信更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也对《水门桥》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