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镇派出所所长范党育二十多年来不断化解群众矛盾,维护营盘镇稳定,成绩显著,获得上上下下的高度认同,不但是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范大了”。
范党育是营盘镇土著,一直生长在营盘镇,加上县公安局副局长的父亲和自己派出所所长的身份,相当于是地方土豪,又德才兼备,久而久之,形成足够的威信,终于成为熟人社会的领袖,坚持的是以情理教化为主,法律打击为辅的执法风格。
营盘镇地方小,人口流动有限,正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按照熟人社会的规则运行,而且,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很一般,利益冲突不大,矛盾大多可以调节,所以,很认同范党育的执法风格。
加上派出所资源不足,难以支持强硬执法,官方也乐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要社会稳定就可以,所以,也支持范党育。
随着中国入世后开放程度加深,营盘镇对外联系日益频繁,商业繁荣起来,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加剧,社会治安形势更加复制,逐渐挑战范党育的执法风格,也就暴露出范党育执法的不少弊端。
第一,范党育执法尺度模糊,几乎就是自己说了算,不可能总是保证有说服力。
既然大柱子可以说放就放,为什么颜璐璐就必须违法必究呢?
所以,查抄寰宇娱乐城,逮捕颜璐璐,虽然证据确凿,但是,高宇成难免不爽,等于是在本来就有的不满情绪基础上又加了一根稻草,于是,终于当面向周局长抱怨范党育。
第二,范党育难以化解利益太大的矛盾。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老倔胡可以因为范党育三言两语而不再上访,却不愿意轻易透露自己外甥的行踪,道理很简单,因为上访只是为了争口气,谈不上现实的利益,而外甥罪行严重,面临重刑,所以,老倔胡当然不可能卖范党育面子,要不是周局长代表官方痛下决心,还是拖延不决。
简单地说,老倔胡外甥归案,关键在于周局长,而不是范党育。
同样道理,梁守德非法占用耕地,范党育也不可能不知道,只是因为利益太大,所以,难以处理。
第三,范党育的个人条件难以复制,导致执法风格难以推广。
江水本质上就是在模仿范党育,但是,因为个人条件和范党育相差太大,所以,误入歧途。
大柱子和一撮毛是同一类人,真正的区别在于范党育能够镇得住大柱子而江水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导致最终的局面不一样。
所以,范党育多年来都是事必躬亲,因为实在没有可以完全放心的下属,而唯一优秀的高宇成反而是在理念上与范党育难以一致,说明的是范党育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用高宇成作为弥补。
营盘镇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必须建立真正的法治秩序,所谓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是也,所以,范党育的执法风格当然也就不合时宜。
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小帅举报范党育抛开个人恩怨不说,实际上就是对于范党育的不认同,因为梁小帅已经不像梁万泉、梁守德等人那样因为生长在熟人社会而受到熟人社会的影响。
所以,营盘镇分局成立,范党育成为政委,虽然在意料之外,但是,在情理之中。
1、两种不同的理念:赵秉承的是普遍主义的法治观,范则在公正尽职的前提下带有了特殊主义的传统人治观念。
2、人治需要法治的节制,但法治也太需要“人治”的温润。
3、一个好的警察,就不能两全其美吗?
4、平凡的岗位干平凡的事,只要做好了点点滴滴的小事,用心做好每一个细节关心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这也是一种社会价值,也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5、也许生活不必如此地轰轰烈烈,平淡的执着未尝不可,“因为执着的本身也是对希望的不懈追求!
”
看完之后,忍不住热泪盈眶,电视剧拍得很好,演员对角色的演绎也非常到位。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范党育那句“我脱下警服是老百姓,穿上警服还是老百姓”,他诠释了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心系老百姓,融入老百姓,为了警察的事业废寝忘食,不辞辛苦。
他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更令人钦佩。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不仅仅是做到打击犯罪,更要寻找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而不是一味采取强制措施,警察警察,警在前,察在后。
范党育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我将终身受益。
最后,向我敬佩的同行们致敬,我将以你们为榜样,无愧于心,无愧于理想,无愧于头顶的警徽,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张嘉译现在应该说是张嘉益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男演员,这部剧是在看完《使命》以后看的。
他演戏给人一种他就是角色里的这个人的感觉。
做小地方派出所所长的个演公安局长市政秘书完全是不同的感觉。
一点也不会蹿戏。
这样的好演员好作品值得关注。
营盘镇警事里的编导也不得不赞一下,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故事很贴近生活。
感觉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看过两遍,好剧这么多年了依然印象深刻。
(春节一个多月电视看的比较多,满眼都是脑残抗战剧、谍战剧,打着红色和主旋律旗号、题材无比的政治正确,但却都极度脑残弱智,没有吸引人的片子。
直到看到了营盘镇警事。
这才是真的主旋律和正能量。
可惜这么好的片子CCTV居然过了凌晨才放!
)感慨完了,说片子。
剧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人命很少,大部分都是家长理短、小偷小摸,婆婆妈妈的日常生活,但每个细节却都那么揪心、又那么感人。
这就是来自生活的力量。
下面说正题,整个片子看下来,想必除了见主旋律就喷的愤青,99%的观众以及现实中的老百姓都会喜欢范党育甚过赵光明,现实中也是,范党育很好地解决了很多难题,赵光明却差点激化了很多矛盾,这不是因为导演为了捧范而黑赵,赵和范是同样尽职负责的好警察,只是他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理念:赵秉承的是普遍主义的法治观,范则在公正尽职的前提下带有了特殊主义的传统人治观念。
受“现代的”和西方理念影响,人们常把特殊主义的人治理解为负面和落后的东西,但在营盘镇警事这个真人真事改变的故事里,我们却可以发现人治的另一面,加入人治理念后比单纯的法治效果更好,更受人欢迎。
“警察”是和“法律是无情的”这句话联系在一起的,讲的就是一视同仁和感情无涉。
赵光明的执法手法是普遍主义的,因而也是冰冷的,他不会像范党育那样,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是谈心,或侧重理,或侧重情,有的则是软硬兼施(比如对待那个不懂事的熊孩子就是关起来吓唬),赵光明基本都是来硬的,“你老实点”,简单明快,不论大小性质,基本就是抓了,铁面无私,相比之下却少了灵活性和人情味。
而范党育即使执行强拆、抓人,也会更加灵活,对方也会放下负面抵触情绪,积极配合,避免了冲突。
与之有关的另一个不同是对于警察到底是做什么的理解。
赵光明只认案发率/数,破案率/数,只要这些数字合格,就代表了社会清明,尽职尽责,别的不用管,即警察负责“察”。
这种警察,官僚一点的话就是只要不出大事就行,消极被动执法,小案懒得理,积极负责点的就像赵光明那样,主动打击犯罪,露头就打。
但由于他们认为案发率低破案率高就可以了,他们的手段都是简单明快,如此符合现代法治理念,却缺少了温情。
范党育则认为警先于察,重于察。
因而,调解家族矛盾、调教失足少年等许多婆婆妈妈、琐碎难办而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他都去管,而这正是赵光明一开始所不屑和鄙视的,赵认为这不是警察的职责。
然而,同样的低案发率下,百姓可能是幸福的,也可能反之。
作为一个科层机构的警察系统是难以普遍地做到去关心这些事的,因而多数警察都是赵光明那样的,完成分内的就行了。
物以稀为美,所以范党育成了楷模。
以上方法和态度的不同,究其原因,是因为范党育是在营盘镇这个重人情的熟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全镇的百姓间多多少少都是有点沾亲带故的。
成长于这个环境的范党育面对的不是抽象的社会,而是具体的营盘镇,每个人都跟他有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情感,比如跟两家皮革商就关系密切。
长期浸润于此,他没办法完全以公的面孔出现。
他也从中知道了与老百姓相处时要讲面子、讲清理、讲和谐的道理。
他没有把自己完全置于“公”的领域,而是始终说“穿上警服你还是老百姓”,这是一种亦公亦私、将私的情感和关系带入工作中去的方法,这与赵光明普遍主义的态度截然不同,也是后者所反对的。
范党育不仅关心有没有案发这一结果,还关心其中具体当事人的尊严和处境。
这样的警察当然更有人情味,更通人情,肯定也更为百姓认可。
这两种理念的冲突是明显的,在赵光明代表的现代法治观看来,范党育办案的方式都是不对的,将私的因素代入工作尤其不对,不合警察讲纪律的特征。
所以他一来就搞整风,严杀喝酒风,针对的就是经常通过喝酒与百姓联络感情解决问题的范党育。
这样的规定和整风是有道理的,就是对于特殊主义人治的不信任,因为这确实是不靠谱的,它完全依赖范党育个人的信念和道德品质,所以,上段说的关于范党育出生于当地、与当地人有关系,并不是其伟大的关键,处于关系网且深谙其中运作规律的人成千上万,按照特殊主义人治观念行事的人也成千上万,因此栽在这里面、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也成千上万。
他们和范党育同处一个社会,有同样的运作逻辑和方式,结果的不同就在于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
法治观念对人治的不信任,背后是对人的不信任,性恶论,人不靠谱所以必须以法规约束之,后者是性善论,人皆有善根,可以通过教化向善,人皆可尧舜。
前者现在被国人信奉为真理,认为只要法规严密了,问题就都解决了。
他们忽略了中国社会并不完全按正式规则运行,重关系重人情则事情好解决,不讲情理只讲法则往往结果会很难看。
打砸的城管人神共愤,可小贩违法了规定,恶法亦法,他们不带感情地完成了任务,不可谓不尽职。
可是一直呼吁法治抨击国人崇尚人治讲关系的国人们,却十分反感城管们不讲道理,希望他们代入同情心执法,这也说明大家总还是中国人。
严格地法治下,执行者只有完成任务一个考虑,不会去考虑背后的目的,理性化的牢笼另一种说法。
它有2个恶果,一是规定的本来目的会被遗忘,比如警察会忘记为人民服务,只记得完成破案指标,这必然导致普遍主义得看问题方式,执行对象抽象化,往往会为了任务目标导致不择手段,冤假错案刑讯逼供就出来了,打砸才是城管最快的完成任务的方式。
二是因为对人的不信任,规定会越定越细,从不能喝酒、规定几菜几汤到不准吃年夜饭,好的作用被抹杀,而真的坏的影响完全会以新的形式继续出现,道德败坏的人不会因为几个规定放弃一些东西,总会想出新招对付过去,可谓防君子难防小人,漏洞总是有的。
四菜一汤的盘子可以变大,而范党育这样的好人就会被束缚手脚。
有因噎废食之弊。
写这么多只是想破除法治的神话,人治确有不足,但不等于营私舞弊和走后门这样的负面东西,迷信法治的弊病也显而易见。
人治可以是在公正严格地执行规定的情况下,执行者还记得自己这份职业的目的是什么,能对执行对象保持尊重与敬意,并且还能保有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自主性,灵活地执行规则,讲情理往往是相互的。
现在的中国,仍旧是一个依旧讲情理重关系和人情的社会,但大家却忽略这个现实,迷信性恶论和法治,以为严密的立法就能消灭这些,结果只是消灭了对教化和道德自律的信念,磨灭了对人的信心,讲情理重关系的风气仍然活着,且更多被体现负面。
人治需要法治的节制,但法治也太需要“人治”的温润了,范党育的存在使得我们更需要我们重新反思这一现实,他这么好这么受欢迎,他这么认真负责温情灵活,是严密的规章制度管出来的,还是理想信念教育和地方风气塑造出来的?
在一个小小链接里偶遇此剧,本来冲着张嘉译去的,这几年来特喜欢他痞痞的样子和神态,尤其最近看的《美好生活》完全是为他私人订制的剧本,两个字,大爱!
进去这部剧之后,先是发展了丁团长,后来又是东来局长,再接着狐姬公主。
一个个的都是大熟脸,于是产生了些许好感。
穿上警服你是什么?
脱了警服你是什么?
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心里都有答案了,后话不说了,剧里给了一种另外的解答,党育的爹告诉我们说,脱了警服你是个老百姓,穿上这身警服,你还是老百姓,警察嘛,先警后察。
你把他关了,过几天还是得出来,如果出来还走老路,那关你有毛用!
教科书式的答案和这现实有多大差距?
这个不好界定,但是我可以确定的是它俩之间的距离越大,危险就越大。
看电视剧的最低级行为就是感觉这些都是真的,然后忽视了世界的本貌。
前言: 总觉得电影就是浓缩版的电视剧,如果一部电影要是能被拍成一部电视剧,无非有两个原因:要么是其中的细节被无限地放大了,要么就是与此有关的主人公有无数的值得表现出来的情节,单一从电影的角度上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来呈现。
看《营盘镇警事》,让我更加深刻地思考着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执法者,鉴于此,如此的电视剧也可认为是无数由法律所浓缩的电影而组成;如此的观后感,亦该符合老师的要求。
关键词:警察 百姓 感动与《营》剧的由来 十一小假,中秋和国庆喜结良缘,难免给我们这些罗罗混混们带来了福音,晚上宅在家里的娱乐项目就是那台老爷电视机和执着的那么几个台,没有选择的权利,恰巧,一套在播《营盘镇警事》,然已至20多集,索然不知该作何消遣之际,看至结尾,却是越来越有兴趣,直至今日,回校将前面的几集补完,启发颇深,感动颇大,咱大陆也能拍出如此令人深省的电视剧,实在令人欣喜。
小小百度了一下有关《营》剧的创作背景,它是由一个真实派出所的纪实材料改编而成,讲述的不是警匪冲突,而是“我是谁”的古老话题。
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枣强县公安局大营分局,难免让我想起《警察科学总论》里面焦老师讲过的河北省派出所的改革,真实的派出所所长也叫范党育,从警26年,长期工作在农村派出所,他视群众为亲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1995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2000、2001连续两年被河北省公安厅授予“全省争创人民满意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1年被衡水市政府荣记个人二等功一次。
他曾获“衡水市优秀人民警察”、“衡水地区十佳职业道德标兵”等荣誉称号,五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2008年5月11日,范党育在北京奥运会安全保卫工作期间,因突发心脏病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英年44岁。
2008年6月,河北省公安厅为他追记个人一等功。
你为什么当不上局长?
你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调解处理各种纠纷、生活琐事。
你在百姓面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有些人尤其是上级眼里,一个人像党育这样一个极受群众欢迎的警察,肯定有这样或那样不足,于是堂而皇之让他当不上分局长。
对党育来说,遭遇坏人陷害和民意投票获第一,前者突出在坏人眼里难当好人,后者说明在好人堆里难成大器。
”新浪微博里@段郎说事的一段话,很在理,很能说明事儿。
你说胜券在握的你为什么就当不上局长?
只是因为你把百姓的婚宴放在心上而把下来考察的领导冷在一边?
只是因为你不懂得溜须拍马,虽然你的顶头上司周局是个像你一样的人不懂得活动,不屑于官场上的那套潜规则?
在权力面前,民意又算得了什么?
我情愿不要合并分局,你还是那个派出所的所长,一块“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的勋章就可以让你满足地在那一亩八分地上鞠躬尽瘁,满足至死,基层的那些事情是你心头的事情,总比挂着政委的职做着局长的事要强,总不会受那么多的苦闷与委屈,总不要看着别人的眼色面对着百姓的严打酷刑政策却无能为力。
甘愿这样被别人利用,不愿调到县局,宁愿留在基层,不愿袖手旁观,宁愿心力憔悴,不知道是导演的可以安排,还是你本来就这样心甘情愿地如此做牛做马!
可是,最后的结果呢?
一个将近不惑之年的汉子,默默地把那辆老式吉普开到了一片野地,你静静地思索着,你想到平时被你忽略过多少次的家,而家,老父,老母,还有妻子,在这个时候却成为你最后可以依靠的地方。
你的朴素,你的潇洒,你的敬业,你的忠诚,是导演在导给现实看吧,演给那些各色各类的与之相悖的人看吧,现实的面前,任何与利益有关的交易,不管有多少层防线,都不堪一击,尽管,那也是一种现实!
身正不怕影子歪 不是之有个节目叫做采访“你幸福吗?
”吗——有你这样的所长是幸福的,有你这样的领导是幸福的,有你这样的发小是幸福的,有你这样的儿子,有你这样的哥哥,有你这样的丈夫,有你这样的父亲是不幸福也是幸福的…… 可是你太正了,以至于有一点点的莫须有的瑕疵都会被无限地放大。
那封你侄子写的匿名信,梁守信案时黑头给你的100块钱,领导和同事的信任抵不过组织上的程序,当你一个人静静地趴在隔离审查室桌子上的时候,孤黄的灯光,白纸和笔,没有时间限制的沉默和思索,你不怕,是因为你知道身正不怕影子歪,你拿你的沉默无言地对抗着这莫须有的诬陷,你,还是你,范大了。
我没有资格去诉说比较之现实社会里的那些人,我不知道等自己到了工作岗位后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只是想说,大了,你太冤了!
好人是否真的命短?
以前,一直深信着这样的一句话,“存在即是合理的”,存在像范所那样的人是合理的,可是合理的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一直存在?
为什么要让他离开,是要让他作为令别人反省反思的牺牲品?
可是,那些所谓的负能量依然逍遥自在,存在的好好的啊?
科班出身的赵局也许看不起那些和老百姓有关的事情,在他的眼里,作为警察就是要以打击犯罪为主,可是,就是在那些婆婆妈妈的事情里,你用你的一辈子诠释了什么才是人们心目中的好警察!
“穿上这身警服,你是老百姓,脱了这身警服,你还是老百姓人”。
这一辈子又能在这个社会上留下些什么呢?
范所说过,“留情留义不留仇”,并不是人人都想着要去做一个好人,可是至少应该知道如何去做人吧,而且是做好,你是大了,你为群众排忧解难,你不为己利,可你又得到了些什么?
人走了,留给老婆和孩子一个冰冷的坟冢,光鲜和荣誉是他们的,他们继续着你打拼闯荡营造下来的生活,映衬着你离去的悲凉,敢问,多少年后,又有多少人会记得那个曾经的范所?
这是命吗?
好人命短又可以作为一个命题吗?
在骨子里面你是不是不服气的,所以,在新大楼建成的那天,你选择了离开。
关于看完《营》后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也许生活不必如此地轰轰烈烈,平淡的执着未尝不可,“因为执着的本身也是对希望的不懈追求!
”。
最后,我想说一句的是,我,是陷在这一部电视剧里面了。
第一次听说这部电视剧是在上《司法制度概论》这门课的课堂上。
老师说,平常推荐的书你们不一定看,这次推荐一部电视剧,《营盘镇警事》,没事看看,对调解制度会有另一番了解。
假期里,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便开始看这部电视剧。
我很惊讶,一部关于警察的片子也能拍得如此之好。
关于真实性,他人已有论述,我就不在多说。
这里特别提及这部电视剧里的那些好台词。
脱了这身警服,咱是老百姓,穿上它,咱还是老百姓。
范党育做的很好,时刻记得这句话。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细节。
范党育和潘大兴去找倔老头的时候,倔老头说,我不认识穿警服的人,范党育一看没戏,就和潘大兴骑着自行车回去了,换了身普通装,骑着自行车又去了。
现在还有哪个警察能忍受这样不被人甩的事,更别提换一个更好的态度去了事了。
现在的警察,都记得自己是个警察,不记得自己是老百姓了。
他们享受这高人一等的感觉,不肯屈尊啊!
警察,警察,警在前,察在后,警于案发之前,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察于案发之后,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现在的社会,为什么有那么多不稳定因素,为什么有那么多大案发生?
就在于,现在的警察,大都只知道察而不知道警,坐等纠纷事件发生,而不是在纠纷事件发生之前,就想办法化解。
剧里像上面的精彩台词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大家看了,自会有其他台词撬动你的神经。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范党育的了事能力,镇上的人都称他为大了。
我看过之后,也深表佩服。
说白了,他平易近人,又懂人心,明白事情,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直陈利害,由你选择。
这种艺术,需要慢慢揣摩,多加实践,不是轻易能做到的。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受不了平淡,喜欢美国大片中打打杀杀,悬疑刺激的,那么这个片子不适合你。
这是一个真实中带有真理的故事。
真人真事,这是另一个感动我们的因素。
很少看关于民警的电视剧,这应该是第一部。
因为主演是张嘉译(还有他生活中的妻子张海燕),所以才看的,看完之后的感觉是感动,无以复加。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不排除中国有许许多多范党育这样的好警察,而实际上这部电视剧也是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虽然我很少和警察打交道(这并不说明我是个好人),但从我接触过的大多只会打一次交道的警察来看,基本上是一副机关干部极不耐烦的嘴脸,或一脸怨妇相的年轻人,看见你就像看见仇人,或一副高高在上姿态的中年人,看都不看你一眼,真的是目空一起。
我很理解这部电视剧为何这么火,因为渴望,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不可能遇到一个能真心实意为自己服务的警察,刑警我没接触过,没有资格评论,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纳税人在用自己的钱养着一大批把自己当仇人看待的民警,他们提供的不是服务,而是一种精神的摧残,加剧着警民关系的恶化。
当你看完这部剧,再去派出所办手续,我想心中会是更大的落差吧,毕竟不是每个警察心中都装着百姓。
剧中的很多细节让我感动,一个简单的例子 :何雨桐上班迟到一个小时,来办户籍证明的人聚集了很多,当何雨桐来到派出所后,范所发了很大的火并要求何雨桐做全所检查,何雨桐满怀委屈的开始为大家办理手续时,高宇成也为何雨桐不平,询问缘由,范所领着他来到办理户籍证明的地方, 询问了好几个来开证明的人,有的人天不亮就往这里赶,媳妇还在家坐月子,有的人是普通工人,一月几百块的工资,这么一耽搁本来就不多的工资肯定会因此减少,我想大多数人看到这一幕都会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因为感同身受,心里装着百姓,才懂得一个小时对于一个警察的意义非凡。
对于一个职业无所谓干的好坏,关键只在两个字:热爱,干警察这一行,就是为百姓服务,心中就得装着百姓,不用时时刻刻,至少八小时以内,如果工作的时候不能全心全意的为百姓服务,还能指望脱了这身警服再来除暴安良不成。
现实中真的有这样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的好官,要是公务员都能以这样的人为榜样,都能做成这个样子,还哪有那么多的社会矛盾?
很多人拿着屁大点儿的权利就当成令箭,凌驾于老百姓之上作威作福,再看看这部剧里的“大了”,反差实在太强烈了,多希望他能健康的生活到退休啊……虽然还没有看到最后一集,但是已经能想象到他的离去让多少人心碎💔……不得不说这部十多年前的剧质量太好了,真实接地气,不浮夸,有情有义,有人间烟火气!
👏👏👏
基层警察的模范,爱一行,干一行。
实在又有温度的片子,张嘉译拿捏得很到位,他既是一个好警察更是一个好人。大飞在这里终于演了一个正常点的角色,身手矫健、正义感爆棚!!为嘛还是呆萌呆萌的呢~~
演技无可挑剔。质朴,就是生活在身边的人们,只是希望向范党育这样的人可以好好的照顾自己为更多得人服务。让这样的因公殉职少一些,少些悲剧。
原来我看过这么多国产电视剧
比较接地气 结局让人心碎
非常写实地描画了北方城市的人文场景,很有亲切感
也可以叫「民警范党育」,演员都选得极好,作风强硬的赵局长是“武松”丁海峰饰演,狗皮膏+万金油男一范党育饰演者则是张嘉益,范党育的妻子直接由张嘉益现实中的妻子王海燕饰演,这个安排太神仙操作了。女一长得太像混血了,郭京飞那年还很青涩。剧情偏家长里短,也就是这些老戏骨的演技值得一看。
范党育 T T
郭京飞那时候还有点儿帅
我不希望有这个职业,如果一定要有,我希望他们都是这样
太不真实了,现在的派出所吃这样的饭菜说出去有人信吗?这样的派出所长只能出现在神话中吧!
自私是人的天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你要警惕的不是自私的人,而是那些自称大公无私的人。因为他们擅长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打着大公无私的旗帜。
洗脑剧。。。 可惜了张嘉译啊!
张嘉译的片子 演技不错 反应的是现实的社会问题
花了我二三天看完的。接地气,有人说太过理想化,可能。但里面很多真实的事儿,学习了很多跟领导同事讲话的技巧,也学了些跟大家打交道的门道。 朴实扎实,女配也不错。
真实、感人——接地气!
贴近生活细节表现的很到位
除了主人公有点神话以外其他都很好,接地气
好看的电视剧!普通人普通事,也很贴近生活,剧情也很紧凑。
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