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花的CHINESE DEMOCRACY让我们等了十年, 暴雪的星际二让我们等了十年,斯通的华尔街让我们等了二十年。
周末开了一小时的车到另外一个城市看了WALL STREET2, 所谓的MONEY NEVER SLEEPS. 无比的失望。
当年告诉新入行的小朋友只有软脚虾才吃午饭的GORDON GEKKO,如今却说出“像我一年把100个MILLION变成一个BILLION,这应该也是需要水平的吧”的得意洋洋的自夸。
我猜第二部的编剧是完完全全的局外人。
整部电影仿佛就是一个看了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或者麦克刘易斯的书之后就大受启发的编剧写出来的故事,充斥着被谈滥了的阴谋论, 自以为深奥复杂的一些类似ABS,MBS这样的术语,从事绿色能源研究的小男孩和做NGO的小女孩的善良爱情。
GORDON GEKKO在大学讲台上的讲话,和当年在泰达纸业上的讲话,已经完全不能比。
GORDON GEKKO这一次的出现,几乎已经类似于一个科普知识的小科学家给青少年儿童介绍静电怎么让人的头发飘起来。
当然,可以理解为导演前面是刻意让GORDON GEKKO的落寞和后面的威武形成对比,可是悲哀的是,编剧对华尔街的气场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意大利亮西装的的层次上面,对基金行业还存在着1000%收益率的这样痴人说梦的意淫与幻想。
虽然我们都做好了失望的准备,可这落差实在太大。
回想二十三年前的第一部,上映的时候我还没生下来,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里面的大哥大和科特龙报价机早已成为古董,可是整部电影却仍然让当时只是一个高中生的我热血沸腾。
二十三年前的一部电影,直到现在还在煽动着多少不明真相的热血青年拼命的挤进那条一头儿是河流一头是坟墓的窄窄的街。
二十三年前的一部电影,不是在向局外人解释一切是怎样运作,而是告诉局内人,告诉局内人最后绵羊会被屠宰,告诉局内人GREED IS GOOD, 二十三年后的今天,那些BUY SIDE的巨头们,仍然在正式的场合穿着CONTRAST COLLAR的衬衣,戴着金属袖口,二十三年后的今天,大投行的TRADING FLOOR上的BIG SWINGING DICK仍然会把头发向后梳,戴着SUSPENDER。
麦克道格拉斯向我们每一个人演绎了一个宛若真实的盛大梦想。
二十三年前的奥利佛斯通站在片场的摄像机后面, 思索的不是如果解释规则,而是如何建立规则。
我夏天在一个基金实习的时候,公司的一个合伙人问一个TRADER,说华尔街二是不是快要上映了,不知道讲的是什么。
TRADER说,好像大概就是GORDON GEKKO出狱了,然后和女儿感情不好,然后一个对冲基金的小伙子(其实是投行里面的PROP TRADER)喜欢他女儿,之类之类。
然后那位合伙人就很失落的说,估计是没第一部好看了。
然后大家沉默了一会儿,他突然就开始背第一部的台词,Bud Fox, buy me five million shares of Blue Star Airline. (虽然其实电影里并没有这么样一句话)然后大伙就都会心的笑起来。
我想每一个人都还记得当年的WALL STREET给他们留下的深深震撼吧,也许有许多人曾经就是因为这部电影所以坐在了他们现在所坐着的位置上,做着他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二十三年之后,同一部电影见证着又一代人的循环。
我在开往电影院的路上,一直在和身边做GROWTH FUND的同学背WALL STREET的台词, 精确到GORDON给LARRY开出的71.5的股价,精确到一句话里的一个冠词或者不定冠词。
在这二十三年中,手机变的很小,屏幕变的很大,麦克道格拉斯老了,查理辛胖了,然后不变的是我们的野心和梦想,以及孜孜不倦的追逐。
不变的是华尔街旁屹立的汉米尔顿教堂,和流过的哈德逊河。
在里根de-regulate的年代,那个年代有曾经叱咤风云然后黯然收场的狄龙里德和DREXEL LAMBERT,有第一波士顿的LARRY FINK和所罗门兄弟的LEW RANIERI的宿敌斗法,有门口的野蛮人KKR率领的杠杆收购风潮,那个年代阴谋与梦想交织,肮脏而华丽。
那就是GREAT WILD WEST,如同当年的牛仔鲜衣怒马执鞭,跑的多远就能圈多大的地,心有多高天就又多高,梦想有多远疆域就有多远。
二十三年后的一部狗尾续貂,如同把当年的BIG SWINGING DICK换成了一粒小黄豆。
仍然是奥利佛斯通,却把一部原本纯男人的电影变成了蹩脚的温暖言情片,女主角可以在三句台词之内泪眼婆娑,GORDON GEKKO变成了在半夜办公室独自看B超的好外公。
SHIA在会议上向中国投资者介绍项目时的自信满满, 和当年CHARLIE SHEEN向GORDON讲他爸爸的公司时的底气不足,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
我和我那位做GROWTH的朋友都一致认为,二十三年前的那位编剧,一定是自己亲自体会过在华尔街上sell side讨生活的艰辛的,也必然见识过buy side的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所以整部电影才如此的真实可信。
二十三年后,哪怕搬出来了炙手可热的CRAMER,哪怕有巴菲特高龄亲自客串,唯一打动我的,是那位卖房子的老婆婆的重新登场。
她让我觉得,其实二十三年真的一下子就可以过去。
这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世界很早前看的第一部只觉得华尔街是个很强大的地方而今看完第二部想起了一本书的书名:站在门口的魔鬼我们都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但是Money never sleeps题外话:女主挺可爱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泡沫经济里的情感价格(文/火神纪) 吹泡泡,吹泡泡;看着泡泡变大了。
吹泡泡,吹泡泡;看着泡泡不见了。
——Αρηδ·题记·《吹泡泡》 小时候我们都曾喜欢过那些五颜六色的泡沫;拆掉一枝圆珠笔,用笔身醮点肥皂水,再轻轻一吹,然后看着五彩缤纷的泡沫在阳光下飞起。
只是我们都知道那些泡沫脆弱得连一阵稍大的风都经不起,只要轻轻一碰,它就破灭了。
第一次知道破灭这个词,并且知道得如此形象,也许就是从某个那么美丽而又消失得如此彻底的泡沫开始的。
只是我们不知道,原来我们长大了之后依旧如此迷恋那些那般如梦如幻的泡沫。
以至于我们这般如痴如狂地追逐那些可望却不可及的一切。
华尔街是不是我们渴望的那个最大、最梦幻的泡沫呢;我们追逐,甚至就生活在那个泡沫里;住在我们住在那个随时都将灭亡了的虚妄里。
当我们把生活里所有的一切都寄托在那些易碎的数字和曲线里的时候,我们最真实的生活反而变得不那么真实了。
奥利佛·斯通(Oliver Stone)是一个风格多变的导演,我们可以细数他曾经在电影史里所拍过的那些风格各异的电影;可是我又如何能够接受一个拍出了《天生杀人狂》的导演竟又拍出了如此中规中矩的《华尔街:金钱永不眠》(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次贷危机、经济风暴、银行濒临倒闭、超级企业宣告破产、美国财政部援救……这些在财经新闻上已经耳闻能详词汇说明奥利佛并不像我所想像的那样自大,这部翻拍自己自己1987年的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华尔街》(Wall Street)或多或少表达了奥利佛向主流市场示好某种意愿;只是,这还是我所迷恋过的那个奥利佛吗?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里的那个奥利佛——自我,独立、率性而勇敢。
可是,这并不能把这部平庸的电影从口诛笔伐的泥塘里拯救出来。
电影开始在一个平静的早上,结束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
就像一场纸醉金迷的梦,平静如水的生活场景以及节奏飞速的工作场景拼凑起我们全部的人生。
只是,这个故事发生在纽约,发生在华尔街,所以注定了这是一个在资本市场里征战的权钱故事;复仇的桥段自然是主线,而作为情感铺垫的爱情与亲情则成了这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英雄故事里一个点缀的韵脚而已。
或者说,爱情和亲情同样可以是用金钱去购买的;这才是这个故事对于资本市场最大的反讽。
所以,男人可以瞒着自己的女人去做一些似乎挺堂皇的交易,父亲可以在骗取了女儿的所有资产之后去做资本重组然后再付还本金并且做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真情流露之后得到宽恕;作为一个联系起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两个男人的凯瑞·穆丽根(Carey Mulligan)一边表现出来对于金钱至上的理念的完全排斥和反感,另一边却在父亲交还1亿美金的本金之后原谅了父亲和自己的男人,这本身似乎多少有些自相矛盾。
我一直觉得,当一个人的情感被伤害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不大可能那么轻易地恢复。
像凯瑞对于希亚·拉博夫(Shia LaBeouf)的爱情,在希亚背着她去与和迈克·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做交易的时候,正如电影里所说的那样——相爱的两个人开始有了不信任,又如何能够将关系像原来那样维系呢。
又如凯瑞把自己哥哥的死完全归咎于父亲,不管这种归咎是否合理,但是这样一个认定的事实又如何能够在三言两语之间就这样土崩瓦解呢。
不管是爱情还是亲情,奥利佛在情感的处理上显得过于草率;以至于凯瑞的情感变化看起来非常的突兀。
单就情节的铺设而言,这是一部相当泛味的电影。
电影的铺垫过于仓促,以至于某些剧情看上来极其的单薄。
希亚和迈克的两场复仇,希亚与凯瑞之间的爱情,以及迈克与凯瑞之间的亲情;再加上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上寸土必争的职场交锋。
这部想把一切都讲明白的故事,到底没能表达好其中的任何一件事;既要涵盖所有一切,势必在每个点上所能投放的精力都有所削弱。
两个多小时里要讲完那么多个故事,想来繁华无限而细腻不足;以至于所有的故事都讲完了,而所有的故事却都同样都没能讲好。
当然,专业的观影者也许会盛赞这部电影在镜头语言的丰富以及整体的调度;可是这对于一般的观影者而言,那是天方夜谭般的学院说教,意义并不太大。
从情感上来说,我迷恋那个《天生杀人狂》里那个支离破碎却纯粹的奥利佛,可是我无法喜欢《金钱永不眠》里这个要规规矩矩却不专注的奥利佛。
也许,是不是资本市场里的所有一切,包括情感,都是可以用一个数字去购买回来的。
正如希亚所说的——每个人的心里总有一个数字,问题是,你的数字是多少。
奥利佛所表达的,是不是这样的一个主题:当人类最珍贵的情感都开始明码标价的时候,所有的一切显得如此真实又虚无,如此幸福又悲哀……壬辰龙年庚戌八月丙午廿七辛卯初刻;2012-10-12初稿。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译名:《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导演:奥利佛·斯通(Oliver Stone) ■编剧:阿兰·娄伯(Allan Loeb) ■主演:瑞·穆丽根(Carey Mulligan)、希亚·拉博夫(Shia LaBeouf)、迈克·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 ■类型:剧情 ■片长:136 min ■产地:美国 ■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分级:USA:PG-13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Dolby ■摄影机:Arricam LT/ST, Zeiss Master Prime Lenses ■拍摄日期:2009年9月9日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制作成本:$70,000,000/estimated ■制作公司:Edward R. Pressman Film Corporation ■发行公司: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首映日期:2010年5月14日(Cannes Film Festival)
1987年,尚在为达到一流导演地位与水准而努力的奥利弗·斯通凭借着一部《华尔街》惊艳好莱坞。
这部商战影片由美国影坛传奇柯克·道格拉斯的儿子、当时正如日中天的巨星迈克尔·道格拉斯,以及在当时与阿汤哥并列为好莱坞新一代奶油小生的查理·辛联袂演出,无论在剧情设置还是艺术表现上都相当出色,也向世人展示了奥利弗·斯通最为擅长的导演类型:政治阴谋、商业内幕类影片。
大家还记得那部由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无比经典的《刺杀肯尼迪》吧?
哦,还有标志着阿汤哥从偶像型演员向演技派大师转型的《生于7月4日》,还有2008年的《小布什传》,均为斯通的代表作品。
有点跑题了,我要说的是《华尔街2》,怎么连《华尔街》还没扯出个头绪来?
闲言少叙。
1987年的《华尔街》所表现的是华尔街每天都在发生的惊心动魄的内幕交易。
故事从查理·辛扮演的年轻的股票经纪人Bud Fox身上展开,描述了Bud怎样在追逐行业偶像、金融家Gordon的过程中被Gordon诱惑,一步一步地坠入贪婪与欲望的深渊,进而与Gordon合作,不择手段地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内幕交易,最终在父爱感化与情人背叛中幡然悔悟,背弃Gordon并作为污点证人将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Gordon Gekko送进监狱的故事。
故事虽然很简单,但是奥利弗·斯通在悬念的设计上下足了功夫。
我相信每一个刚刚从211、985重点大学的金融专业毕业、正在金融一线就职的年轻人们都能深切体会到主人公Bud那崎岖的心路历程:对银行家的崇拜,对事业的渴望,对名利的向往。
然而恰恰是这一切,被老谋深算的银行家Gordon所利用,成为Bud被拉拢、被掌控的弱点。
其实,在Bud把身为“蓝星航空公司”工会头目的父亲在酒馆里随口透露给自己的未公开信息作为引起偶像Gordon注意的筹码投掷出去的那一时刻,就注定了这个年轻人陷入肮脏内幕交易的悲剧结局。
Gordon正是由此发现了潜藏在Bud心底里的冲动,从雇佣Bud为自己专门搜集资本市场上的对手情报开始,以导师的姿态教会了这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如何在逐利性至上的华尔街叱咤风云。
对于Bud而言,对Gordon最初的教唆的抵抗,只有可怜的2分钟不到,在纽约街头簌簌的秋雨中,Bud的道德底线轻易被偶像的说教和自己对未来的憧憬所击溃。
Bud的天赋很快就在Gordon身边表现地酣畅淋漓。
二人合作在资本市场赚得盘满钵赢。
当我们认为故事将以Bud的成熟与独立而结束时,一切风云突变:Bud的恋人竟然是Gordon本人的情妇,她接近Bud只不过是Gordon完全控制Bud的又一笔保险!
此时的Bud尚被蒙在鼓里,可想而知,二位主人公决裂的导火索已经隐隐显形。
当不满于儿子日益贪婪的老Fox向儿子Bud表达了他对Gordon的极端厌恶之后,Bud尚未完全醒悟,但是已经在心底产生了一丝疑问与彷徨,有针对恋人真实身份的,也有针对自己所作所为的。
上帝的惩罚终于到来了,美国证监会人员突然降临在Bud的办公室时,这个前一天还风光一时的华尔街新星,这一刻像一个做错事的大男孩一样失声痛哭!
最后,只有慈爱的父亲的谅解与鼓励,才使Bud正视自己的心魔,毅然揭露了Gordon的一系列罪行,将号称华尔街国王的Gordon Gekko送进了监狱。
故事从始至终都是以Bud Fox的第一视角叙述的,但是从侧面展现出的Gordon Gekko的形象却异常鲜明。
那孤傲而不可一世的金融家风范,果敢又深思熟虑的投机家本质,都通过Bud的观察表现地淋漓尽致。
比起电影中Gekko的阴谋与圈套,现实中国内最近正在审理的一起重大内幕交易的主角汪建中所做的,简直太过小儿科了!
金融大鳄真正的道德准则是什么?
市场的内在力量到底体现在何处?
再进一步说,是什么神秘力量指引着市场进行资源的优化调节配置?
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会义愤填膺地搬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资本论》中的名言:“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 而古典经济学告诉我们,是伟大的看不见的手。
通俗一点说,是利润。
再通俗一点说,是tmd钱!!!
迈克尔·道格拉斯的表演无懈可击,他每一秒钟的表演,都在塑造并丰富着Gordon Gekko以贪婪为一切行为动机的本质。
这是一种不容置疑的生存本能,无论世人承认与否,这就是从摩根、杰西·利维摩尔到巴菲特、索罗斯都公认的金钱法则。
所不同的是,电影《华尔街》虚构的大鳄Gekko与现实中成功的金融家们相比,Gekko认可的游戏规则中,不包括法律的桎梏和行业的自律性规范。
(当然,疯狂做空的利维摩尔也许是个例外。
鉴于宋广通筒子提醒,对于利维摩尔再多说几句。
作为巴菲特的精神导师,利维摩尔在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创造了神话一般的功业,甚至有人将1929年的大崩盘归咎于他的做空。
而事实上,他在心理上却没有抵御住来自1929年大萧条爆发之前最后一波牛市气势汹汹的压力,从而由做空转型为多头持有,结果在大萧条中一败涂地。
破产之后的利维摩尔最终凄凉自杀。
在遗书中他把自己的人生说成是一场失败。
)顺便说说扮演Bud Fox的查理·辛。
想想看,当时的汤姆·克鲁斯还在靠1986年的《壮志凌云》色诱全球亿万少女呢,而查理·辛已经先后在奥利弗·斯通执导的电影《野战排》《华尔街》中大飚演技了!
似乎好莱坞两大奶油小生的竞争,查理已经稳操胜券。
然而遗憾的是最终事情的发展正好颠倒过来:阿汤哥后来居上,1992年凭借着在奥利弗·斯通导演的《生于7月4日》中的完美表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接下来进入了2000万美元片酬俱乐部,自己开始做制片,与当时的全美梦中情人妮可·基德曼结婚……而我们的Bud查理·辛却在一步步走向堕落,除了90年代中期的一部纯商业动作片《终极速度》(我记得在我高一时,2001年CCTV6还播过)之后就远离了主流视野。
可叹江郎才尽啊!
我最初看《华尔街》应该是初中二年级初冬的一个周末。
当懵懂的我被影片中展现的华尔街魅力所吸引时,我没有意识到那只是腐朽的铜臭,而是单纯地感受到了饕餮大餐的诱人香气!!!
转眼间23年过去了,奥利弗·斯通并不是个喜欢狗尾续貂的钱窜子脑袋,但是目睹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满目疮痍,这个美国著名老愤青自然按耐不住,通过制作自己昔日成名作的续集,再一次狠狠批斗华尔街的那群黑帮!
就这样,《华尔街 money never sleeps》出炉了。
除了处在暴风眼中的美国人之外,中国民众体会不到次贷危机的最直接伤害,因此这部片子到了中国,注定不会是一部受众面广的影片。
你不能指望着连最基本饮食安全都没有保障的广大中国人民去体会华尔街的金融文化与美国人的消费、投资观念。
我是星期三在万达看的下午2点场,诺大的影厅,区区10多个观众,即使并非周末,这样的观影人数也真是可怜啊。
不过好在人少,我也不会被那些在影厅里大声接打手机、打呼噜、咒骂着看不清字幕的2B们干扰了。
广电总局竟然没有引进英文原声版?
强烈鄙视之!!!
我们的Gordon Gekko竟然由电视剧《水浒》中林冲的扮演者周野芒来配音???
狂晕!
不过听起来很有磁性,与Gordon在我心中的形象大体相符。
故事一开头就是我们昨日的华尔街国王Gekko出狱的凄凉场景:没有记者关注,没有家人来接,一辆让他满怀期待的加长豪车竟然是来接一个黑鬼的!
这种反差,本就年事已高的迈克尔·道格拉斯演绎起来自然是轻车熟路。
看看他的满脸皱纹吧,这是历经多少辛酸和经历才能雕刻在面庞上的印记啊。
这一刻开始,我就认定了Gordon在这部电影中肯定会东山再起的。
影片进入故事主线,第一个高潮就是次贷危机爆发导致雷曼兄弟的倒闭——喔对不起,我不是说雷曼兄弟,在片子里她叫Keller Zabel。
也许有人会质疑:为什么你看来她是雷曼兄弟,而不是贝尔斯登、美林,或者是摩根士丹利?
因为我觉得相对于被摩根大通吃掉的贝尔斯登,被美国银行收编的美林,雷曼兄弟是真真切切地死了。
她的死不仅仅标志着投资者对华尔街的最后一丝希望彻底破灭,也敲响了全球金融发展的丧钟。
从她的死开始,投行主导一切的模式彻底成为历史。
虽然电影《华尔街2》中并未交代Keller Zabel公司最终是破产还是被收购,但是从这一事件在影片故事主线中的标志性地位来看,通过她来影射雷曼兄弟的可能性更强;尤其是其创始人Louis Zabel在纽约地铁站台的纵身一跳,更是加深了这种悲剧色彩。
在此我在心中轻叹一声:老Louis人生中的最后一天里,早早起床,和老板默默吃过早饭,离开家门到零售店买一份《华尔街日报》与一包原味的乐事薯片(钱天喆童鞋,他和你的口味一模一样啊!
),踱步到地铁站,边看报纸边吃光薯片,听见地铁由远及近的呼啸,掸干净大衣上的薯片渣,分开站台上的人群,平静地迈下站台,倒向铁轨……在这一刻我想起了摩根士丹利前首席战略官巴顿·比格斯的《对冲基金风云录》一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章:贾德森·托马斯和有神力的《华尔街日报》的故事。
相同的是,晚景凄凉的老人,挤在地铁站,满是汗水的手心里紧紧攥着一卷《华尔街日报》。
所不同的是,贾德森·托马斯无意中得到了来自未来的魔力报纸,给他关于资本市场最准确的信息,通过神奇报纸贾德森成为华尔街首屈一指的股票经纪人——当然这一切都是大器晚成的贾德森身患绝症后的臆想了;而老Louis呢,面对着金融衍生品和电子交易这些让他难以应付的当代金融市场变化趋势,面对着自己辛辛苦苦创立的独立投资银行行将就木,面对着美联储的股东们卑鄙地趁火打劫,他选择一死来做最后的抗争,以自杀来保留最后的尊严。
好了,在次贷危机猛烈侵袭的时候,我们的Gordon Gekko在做什么呢?
在写书,在做演讲,就像尼尔·李森那样洗心革面警示世人。
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各种金融工程模型,尤其是引发次贷危机的直接杀手——摩根黑帮的得意作品:信用违约互换,都成了Gordon点名批评的对象。
Gordon把金融衍生品说成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对华尔街的道德风险给予猛烈抨击,看起来我们的Gordon先生像是和年迈的巴菲特一样絮絮叨叨了,Gordon锋芒尽失了?
难道在这部片子里真正的主角是那个变形金刚小子拉博夫?
哦,我们那销声匿迹的查理·辛也出现在这部电影里了!
不过他已经是一个拖着眼袋、弓腰驼背的老家伙了,Bud的角色也变成了出狱后认真经营“蓝星航空”,高价出售股权发财,然后退休享乐的懒鬼。
他让 his money sleeps了,所以他注定不会再成为主角。
真是讽刺,阿汤哥不仅越老越迷人,而且已经开始鼓捣着拍《碟中谍》第4部了!
也许对于查理·辛来说,《华尔街2》真的是狗尾续貂的多余。
再说我们的变形金刚男孩拉博夫,为了给被他视若慈父一般的Louis复仇,千方百计找到了当时对Zabel不利消息的源头:Churchill Schwartz投资公司的Bretton。
等一下,这个Bretton怎么那么眼熟?
哦,多看了几眼之后我想起来了,丫不正是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里面那个卷钱跑路的小胡子牛仔嘛!
这个角色代表着华尔街大有来头的家伙,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他的会客厅里,有一张他与索罗斯的合影(虽然是PS的)!
接下来的故事纠缠在变形金刚男孩和他的单身母亲、一个顽固的房地产投资者对于美国房市有价无市状况以及市场泡沫崩溃预期的焦虑;Gordon和作为他现世唯一亲人的女儿怎样和好;Gordon和变形金刚男孩之间的互相“帮助”。
天哪,奥利弗·斯通在作甚?
他真的只是想讲述金融危机中美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还有最重要的疑问,Gordon从良了???
当然我意识到,相信Gordon Gekko从良,就像相信李刚父子的痛哭道歉一样幼稚荒谬。
因为我从迈克尔·道格拉斯的眼神中捕捉到一丝狡黠。
果然,故事在即将结束时迎来了真正的高潮:Gordon骗走了女儿的1亿美元财产,消失了,只留下变形金刚男孩看着水彩画《郁金香狂热》不知所措……在欧洲金融中心伦敦,伟大的Gordon Gekko回来了!
在这一刻,我丝毫没有唾弃Gordon的背信弃义、淡漠亲情、处心积虑,反而是因为Gordon手握资金东山再起而血脉喷张!
似乎在我心里,在Gordon所具备的利用杠杆把1亿美元变成2亿甚至5亿美元的能力面前,我的道德观和正义感都是那么渺小,荡漾在我心中的只有为Gordon重新突入金融市场的激动!
在这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money never sleeps的内涵!
我对影片的结局并不满意,因为太过圆满了。
Bretton罪有应得,Gordon被亲情感化,变形金刚男孩与女友破镜重圆并结婚生子,男孩的妈妈不再疯狂炒房而是重操旧业专心做护士,在Gordon外孙子的一周岁生日上亲朋齐聚欢歌笑语,拉博夫为小BB起名为Louis来纪念他的导师Louis Zabel……也许这是在金融危机的创伤尚未痊愈时对美国人的人文关怀,是导演斯通在提醒我们上帝依然在眷顾着我们;但是这不应该是事情的本来面目,不是吗?
起码对于Gordon来说不应该是这样。
也许他会因为外孙的降生而有所触动,也许他的确会在毫无悬念地获取暴利之后悄悄偿还那1亿美元,但他终究是那个在利益面前无比贪婪、惯于铤而走险的传奇的Gordon,他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Gordon,他是我心中永远的资本教皇!
也许,只有在片尾缓缓升上天空、一直没有炸裂的泡沫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它在提醒着我们:人的贪婪依然会创造出下一个外表散射着缤纷色彩的美丽泡沫,并且伴随着它的幻灭引发更加猛烈的经济危机!
戈登始终坚信贪婪是对的戈登没有变。
首先问一个问题:成功是什么?
是戈登的权势,还是巴德父亲正直平凡的支撑一个幸福家庭?
当我们电影中观赏华尔街的绚丽风起云涌,商业人士憧憬华尔街式的成功时,我姑且把成功定义成为:财富、地位和权力。
事实上很多中国人也的确是这样衡量的然而性格决定命运,不同性格的人注定你能否走向这样的成功。
戈登是注定要成功的那一类人。
而且足够典型:第一部中的贪婪、自信;入狱八年后仍然坚信自己一贯的信念,再次把周遭人耍了一圈,坐在那个位置上。
可是,戈登最后的最后选择了亲情。
他不再贪婪?
不,他一点没变。
只是时间在变,即使我们被变得再麻木迟钝,总有一天会意识到岁月不饶人,一去不复返,生命有限。
于是他选择投资亲情,为自己有限的生命剩余保值。
人在年轻的时候,很容易贪婪,因为一无所有;人一旦获得了所谓的成功,又难以收手,因为总有更好的,所谓高处不胜寒,走到了那个位置,往往容易忘了时间,继续走下去。
贪婪与欲望与生俱来,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地往前走,少有人会停下回望来时的路。
你在慢慢长大,却并不觉察身边的亲人正在慢慢变老乃至死去,甚至感情渐行渐远,总有一天你会要用欲望去置换感情。
人生需要衡平。
过分贪婪会撕碎我们的心灵和肉体,但对生活保持必要的贪婪也是我们奋斗前进的动力。
我们要一路向前,但也要时不时回头看,不要无视时间在与你逆行。
金钱不眠,贪婪不眠,夜晚依旧会降临。
时间会让人产生恐惧感。
无论偏离有多远,最后时间恐惧会把我们重新校正。
但我们都希望,会为时不晚。
电影讲述的仍是与华尔街有关的故事,只是这次故事的侧重点与上一不《华尔街》不尽相同,或是更准确的说两部电影的表现方式不同。
《金钱永不眠》将许多人物的关系串联起来,在华尔街这个地方,无论是杰克的恩师自杀,与女友的争吵分离,对母亲的无奈,还是戈登与这些人之间的回旋纠葛,电影展现的更多的是人物之间的关系纷争,其实深层发掘原因都是一样的——人的贪婪,欲望,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表达的主题。
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巨大影响以及很多人的措手不及都在影片中有所体现,只是我在观影时会觉得影片似乎有点凌乱,跳度太大,有些地方还没完全明白就已经进入下一片段,所以再借网上的一些信息才能完全了解。
我很有印象的有两个细节,一个是在慈善晚会上女士们佩戴的首饰,尤其是耳饰,给了一定特写;另外一个是华尔街的天空,一直翻覆着云层,不知道这是否有某种暗示。
无论何时在华尔街关于金钱的争斗永不会停止,同样的,正是因为如此,人的欲望、贪婪也愈发没有止境,尤其是杰克问詹姆斯想要多少钱才能退出华尔街时,詹姆斯的回答则是"More!"影片另有展现的是中国投资人的力量,这也是导演的一种思考吧。
而结局我还不是很明白,戈登回来恐怕也并不完全是良心发现。
因为这里是华尔街!
看了些投行人士写的评论,没必要这么失望,这就是一部大众话的电影,当然不会有你们不知道或者很想知道的!
大多东西大多人不都知道吗,知道相同东西的人位置和结果不也是很不相同吗?
他就是一部生活片 干嘛看成金融片!还有人说充满了阴谋论。
不是有那么句话吗,即使没有阴谋论,也有战略说!
这部戏好像就是金融危机结束后的一个娱乐。
金融危机结束了吗?
哈。
从来没有什么金融危机,一切皆是投机。
也是人性的一面。
2007至今,无数人的财富蒸发,华尔街本身也有大批人沦落为穷人。
是不是他们该消停一段时间了?
不会,除了那些跳楼的真消停了!
你看6月份到现在,美国,期货市场,小麦double了,还有糖!
棉花!
玉米!
锌!
涨50%了, 再看看再看看橡胶,铜。。。。
这些如果没概念,那天天去联华买菜总能有所感觉。
只是华尔街吗?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过后,距今15天,上交所的7个交易日,价值1050亿的中信证券有限公司突然值1500亿了。
当然,可不仅仅是中信证券。。。
投机的还有国家,想想现在的汇率战。
不懂金融,会不会被这些投机人士搞死?
没关系,即使再贪婪的金融投机客,也不会是想弄乱整个世界,大范围骚乱啊,大范围战争啊(当然小范围除外),危及他们利益或者生命的,他们也会阻止的。
也有能力做到。
所有的一切只是一个养羊,剪羊毛,养羊,剪羊毛。。。
就这么一个过程吧。
大多数人不必担心,但不得不每天工作直到60岁或者更久吧。。。
为什么我们需要工作这么长时间?
总得有人有人创造生活物资吧!
另外你自己不也追求得到更好的生活物资吗?
为什么我想要而不能得到的东西被普遍认为过剩了呢?
很简单,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后,谁去创造新的更多的生活物资?
更多问题我回答不了一切皆非金融,而是生活。
去生活,更好的生活其实这就是一部生活片。
说了这么多废话,你是专家吗,叫兽吗,成功人士吗,有经验的人士吗?
不是。
但这些也许会很有价值!
末了,记住,别坚信任何事情!
在感情的世界里,没有永恒的爱与恨,只有永恒的人性。
同样,在商业的世界里,没有永恒的赢与输,只有永恒的人性。
从扎尔博的死,到杰克的复仇,再到戈登的父女和好戏码,我以为这又是一个好莱坞式的道德宣讲。
不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金钱与阴谋的故事。
Money Never Sleeps,因为人性永恒。
冯仑在《野蛮生长》里说,钱是有腿、有性格的、也是有气味的。
因为钱心跟着人心走。
钱是是非地,是是非人玩的是非物。
这是迄今为止,我见过的对钱最市井却也是最精辟的总结。
某人曾意味深长的跟我说,要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必须看明白人性。
不是看透,是看明白。
知道人性永恒的所在,是什么。
美国第一届财长汉密尔顿认为,依靠道德和人性来维护社会是不可能的,人性就是自私的,利益才是建立政治政策制定最大的出发点。
指望世界平等、天下大同是违背人性的。
以此你便知,华尔街是如何的叱咤百年,掌控了全球企业的命脉。
因为,华尔街就是人性对利益追逐的最好的诠释。
而泡沫的崩溃,也是贪婪的必然结果。
老戏骨戈登在电影里说,熊市不可怕,牛市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贪婪。
当一个国家的金融企业创造了百分之四十的利润时,这就是危机的前兆。
《幸福来敲门》里,威尔史密斯饰演的穷困潦倒的销售员,看到从投资银行里出来的风光无限的交易员,羡慕异常,于是用尽一切手段混到这个行业里,从此咸鱼翻身。
这真是关于金融行业的最好的招聘宣传片。
可是当一个国家的顶级人才都流向一个没有实物产出的行业时,哪里又会有金字塔下坚实的基础。
《风月俏佳人》,女主问男主:你是干什么?
他说,我就是低价买一个公司,再高价卖出去。
很赚钱吗?
是的。
女主诧异,他既不是做食品,又不是建工厂,凭什么那么有钱呢?
这就是人类一百年以来发明的最伟大的机制。
一个最适合高智商的赌徒的游戏。
它是会上瘾的。
这是一个GAME,没有永恒的赢与输,只有永恒的利益驱动。
在这样永恒的利益驱动下,美国创造了一百年的辉煌,中国正在开始创造好像很辉煌的未来。
这样是对还是错?
有人动则说,这个国度看不到希望,这个国度的草民都不理性、精英毫无担当。
那么,难道你不是心存希望的活着吗?
我见过的最悲观的人,都对未来有所希望,区别只是在于努力还是不努力而已。
钱没有所谓的对与错,人性也没有所谓的对与错,错的是体制,因为它永远处于不够完善中,区别只是完全不合时宜还是需要修改。
我们需要一个防范和惩罚坏人的体制,而不是一个鼓励大家都去做好人、却让他们看着坏人都扬眉吐气的体制。
以前我也不懂,为什么父母那一辈的人对这个时代要傻乐的多。
现在我知道了,因为他们在我们这个年纪时,所受的限制、艰难、苦闷、贫穷都多的多。
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而不是他们的脚底下,有什么理由要去不断的抱怨、诋毁和悲观呢。
当戈登用计拿走女儿一亿的基金、重新成为金融大亨的时候,他没有感到后悔。
这个从监狱出来后唱空股市的失落者,这个说亲情才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的悲情者,摇身一变,又野心勃勃地投入到了从前的战场中。
男主问:难道那从前的一切都是假的吗?
不,那也是我。
现在,也是我。
这就是人性。
所有的善与恶都是身不由己。
《华尔街》应该是我看过最多次的一个电影。
虽然《重庆森林》、《东邪西毒》等也被我重复观赏,但王家卫提供的只是一时的精神食粮,《华尔街》却是长久的物质激励,相比之下,自然是《华尔街》的诱惑更大。
从租这部片子开始,我历经了重金买录像带、买DVD、看网络视频三个阶段,其中录像带看《华尔街》的次数最多,以至于到现在我还能对华尔街中大多数的段落熟记于心,经常能够大段大段的背诵,就在最近还刚刚引用了Like Larry Wildman going off a cliff in my new Maserati。
被我背诵的自然是Gordon Gekko的台词。
说实话,不论80年代人是怎么觉得这部电影入木三分的,从我看这部电影开始它已经有过时的感觉,其故事完全老套,对华尔街的刻画也并不深奥,甚至还有不少错误。
然而,迈克尔·道格拉斯的风采使得这部片子无论有多少瑕疵都同样是经典。
按最近读的E.M. Forster的文学理论,《华尔街》中Bud Fox是“完整人物”(round character),因为他的性格是在整个故事中不断发展的。
相比之下,Gekko是典型的“平面人物”(flat character), 因为其性格可以用一个词形容:贪婪。
然而道格拉斯就是把这样一个角色演绎的精彩十足,充满了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风采。
由于对道格拉斯的喜爱,我在看电影续集《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之前就已知道,再次看到Gekko将是这部片子最大的亮点。
然而,鉴于这部戏依然是奥利弗·斯通作品,我没有想到这部片子中Gekko将是唯一的亮点。
电影的故事讲的是道格拉斯饰演的Gekko出狱后的故事,这次他依然不是主线,衬托的是到处给老帅哥当下一代的小帅哥希安·拉博夫为自己的恩师(弗兰克·兰格拉饰演的好人,虽然他其实长得和“贪婪是好的”真是生活中的始作俑者Ivan Boesky有几分相似)向华尔街的达斯·维达(乔什·布洛林饰演,但还是看着像小布什)复仇的故事。
期间,与Gekko女儿(《成长教育》中灵气十足、这里却神采全无的凯瑞·穆里根)订婚的拉博夫还必须处理自己的爱情、修复Gekko父女的关系、维护自己和母亲(苏珊·萨兰登饰演)的关系等等。
听着虽然颇有深度,但这其实也是《华尔街:金钱永不眠》最大的问题。
和原片善与恶的斗争这一简单主题不同,续集企图在2个多小时(明显过长)的时间里讲清楚一段上千页纸都未必能够理顺、至今尚未盖棺定论的金融危机。
这一目标之庞大是巅峰时期的斯通都未必能够征服的,而创造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他现在更是力不从心。
和《JFK》胡编乱造总统暗杀史都能精彩异常的作品相比,这部片子斯通能够坚持到最后把故事讲完整已经很勉强了。
这份勉强不仅体现在斯通主观意识极强、万事不求深究这一问题上。
实际上,这一直是斯通的弊病,一切简单化更是电影这一载体本身的局限性,所以在《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中出现并不奇怪。
虽然即使按斯通本人的低标准,这部片子对金融的解释也弱智简单的可以,相比任何一个稍微对这次危机有点了解的人都会对其解释不屑一顾。
但《华尔街:金钱永不眠》真正的问题还是体现在斯通虽然技巧依然凌厉,但却已经无法逻辑的讲完一个故事。
在这一点上,《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可以说和另一个著名的画蛇添足《教父三》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趣的是,斯通的电影也使用了Don Altobello,已经95岁高龄的Eli Wallach(最近老先生似乎很活跃,除了本片之外还联系参演了《纽约我爱你》和《影子写手》)。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和《教父三》的另一个共同之处在于最大的问题都是体现在主角的女儿这一角色上。
虽然穆里根要比之后以导演身份成名的索菲亚·科波拉强太多,但其本片中其角色和科波拉的角色一样不讨巧。
从故事上来说,她们的角色完全是“剧情工具”(plot device),主要是通过爱情连接老少男主角,同时让原本被邪恶附身的老男主角人性化。
由于背负了这样剧情重任,因此这个角色甚至来平面角色都算不上,因为其内在逻辑必须为剧情牺牲。
这就是为什么穆里根可以一直声称自己不重视钱、只重视信任,但却可以一再因为钱而破涕而笑,因为如果不这么写编剧就不能到达自己实现已经设计好的剧情转折和终点。
虽然穆里根的角色最为白痴,但她的角色不过这个毛病最重。
拉博夫、布洛林等角色也根本毫无任何内在逻辑。
E.M. Forster告诉我们,一部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作者向观众解释角色。
在这部戏中,拉博夫明明饰演的是一位理想过头、热血过多的愤青,但导演为了让其符合自己的剧情,一再让诸多角色告诉我们,他的成色和Gekko是一样的。
布洛林光看表面并无什么稀奇之处,但导演却一再忠告我们他是贪婪和邪恶的结合体。
这其实违背的不仅仅是Forster的文学理论,还是违背了“观其行”胜过“听其言”这一最基本原理。
与其告诉我们事情和人物应该是怎样的,斯通真正应该做的是让我们看到这些人物都做了些什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果说在讲解新故事、介绍新人物这方面斯通是失败的,那么在引发回忆这一角度上他却是成功的。
通过Bud Fox(老得一塌糊涂的查理·辛)的客串、同一公寓销售老太太、同样的音乐、剪辑、过去的台词(Blue Horseshoe loves Anacott Steel)这些老版《华尔街》的桥段,斯通让这些细节感觉就像一些朋友之间的笑话一样,一下子让我们再次回到了美好的1987年。
此时,甚至仅仅是Gekko儿子Rudy的名字都能让我们想到穿着浴袍的道格拉斯说“Rudy Gazootee, how's my cutie”这句台词时的表情。
当然,最让人振奋的细节还是Gekko东山再起后小头发一背、穿上高档西服、在电脑后面一坐的那一刻。
就因为让观众再次勾起对《华尔街》的感动和怀念,《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也算略有价值。
但影片本身已经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商品并非第一集中所说的信息,而是时间。
那么作为观众来说,如果影片的价值只是如此,还宝贵的时间还真不如再看一次《华尔街》呢。
1)2010年11月13日,永华7号厅,14:30场,9排11座。
2)糯米网团购,68元=两张电影票+两杯可乐+一个中桶爆米花+一个冰激凌球,提前排队换兑换券,再排队换电影票。
3)上座率大概七成左右。
4)气氛还行,笑声有,手机铃声也有。
5)貌似有很多汽车的广告。
6)没看过一,就看二了。
看过故事概要,所以多少知道点剧情。
朋友开始很期待这电影,后来看豆瓣分数很低,一度有点动摇。
最终还是一起看了,个人挺喜欢的。
虽然有些地方看不懂,但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很多地方极有共鸣,我会去下一的,呵呵。
101113晚外公家
感觉《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没有第一部拍得好,剧情狗血,批判性减弱很多。好莱坞这帮混蛋怎么胆子越来越小了?
金钱包裹下的美国式家庭温情。
还不如没有二
誰不偶爾需要一個圓滿的故事
字幕太烂 第一次看到连英文都乱七八糟的字幕
一堆的名词,一堆的数据。我基本上没看懂。。。。
剧情支离破碎
剧情弱
斯通选择续拍这个本就是个错误,连道格拉斯都不再霸道与凶狠,西亚拉博夫也明显不如查理辛的稚嫩与愣头青更吸引人,一个毛头小子楞充老江湖。剧作与选角出现严重错位之后,观众该看什么。1就像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教学课,2里呢,重现金融危机?要知道,《开水房》里,那些年轻人都会背《华尔街》的台词
戈登出狱后的亲情大片。
叙事能力不及第一部,故事线太多,导演企图心太大,得不偿失,Michael Douglas也没了第一部的神采。
我被姥姥骗了
这片…唉
没看懂 经济术语太多
第一部还有些亮闪闪的台词刺激着。第二部除了开头,后面就是温吞的慢慢晃,然后再忽然来个爆发,然后再忽然大家全都和好……
不懂
呃,完全没有了看第一部的感觉啊。。
确实没之前那部好
不认为有必要拍2,要讲的在第一部里已经讲的差不多了。为了演员才勉强撑了两个钟头。Shia一副有为青年的样子和C分手后眼睁睁的就叔了啊。。。。
能不能说一句,好长好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