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景美人美,但全部剥离开来,故事并不是一个太好的故事。
未咲应该时从高中开始就暗恋汤川学,然而在汤川学未婚未恋自身又没有重大打击时却和另一个垃圾男私奔,这点实在太矛盾;还有汤川学既然在聚会上都认出了裕里,为什么还假装不知道和他通信,为了悄悄打探未咲情况吗,不理解,只能说为了推动剧情发展吧;在汤川学祭拜完未咲后如果影片就结束感觉是更加合适,后面的剧情感觉是写考场作文强行升华主旨,刻意且尴尬,特别是裕里女儿的在剧中的定位实在太尴尬了,除了可爱外,只能说是强行捏出来和未咲女儿配对来映照过去了,工具人就安静的呆着,戏多了尴尬,还有因为暗恋不敢上学最后豁然开朗开始人生新篇章的戏份,强行升华对比老妈吗?
虽然槽点很多,但影片光影人的协调感还是有不错的观影体验的。
另外汤川学的扮相也太油腻了,不适合他,看着就不聪明;
大概是岩井俊二自己也对《你好,之华》不够满意,才有了重拍的日本版《最后一封信》,同一个故事换了一种语境,放在日本就完全没有了违合感,能细细品味出导演的那份细腻。
松隆子不管年纪多大,始终拥有着《四月物语》里的那份少女感,就算在日剧《大豆田》里也是一样,少女感暴棚的母亲,这就象是与生俱来的一般,周迅的身上就没有。
我完全没有看出男主是福山雅治,而第一感觉就是导演对这个角色的选角的标准是统一的,感觉和秦昊的身形气质很接近。
当知道男主是福山雅治后有点惊讶,我的记忆还停留在《同一个屋檐下》。
中山美穗出现时我也只是眼熟了下,而后才反应过来,连《情书》的女主也被请来客串了。
说白了本片就是《情书》的延续和回忆,但你观看《你好,之华》时是没有这种感觉的,就象丰川悦司来出演,比胡歌更适合那个角色。
对于喜欢岩井俊二电影的粉丝来说,本片能找到所有关于这一切的欢喜。
影片的故事和以往一样,伴随着美好与死亡,青春的美好伴随着残缺,过于完美就不是岩井俊二了,大约观众们喜欢的就是他那份残酷的美。
人们不理解未笑为什么没有选择镜史郎,因为这是现实与想象的距离,命运的未知与不确定性才是人生的意义,你可以理解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里吴迪为什么会爱上张明,理解了便明白了未笑的自杀。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洋溢着青春的美好回忆,残酷只是被隐藏在这下面,愿意品尝就挖下去。
/ 淹然两年前,作为岩井俊二首部华语电影,〈你好,之华〉的口碑与票房,都不尽如人意。
尽管有陈可辛的护驾,这部作品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本土化,人们普遍认为它充满着尴尬的汉化痕迹。
两年后,同样的故事卷土重来,换成了全新的日本班底,祭出了这部〈最后一封信〉。
回到熟悉的语境,〈最后一封信〉变得光滑顺畅。
当初,〈之华〉里有这么一幕:少女之华穿着拖鞋跑到门口取信,虽然岩井俊二最终采用了这个本土化方案,但心里还是别扭,「日本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把鞋换掉……」现在,岩井俊二终于可以自由地调遣故事细节。
比如,呈现独属于日本的夏日记忆——花火和浴衣。
幽蓝的夏夜,少女被莹莹的烟花照亮。
易逝的烟花和青春啊,经典又日常的物哀之美,真的很难转译到别的语境。
〈之华〉里,智能手机时代却执著于写信的设定,也只能放回古老又现代的日本。
在那里,书信仍散发着光晕。
年轻的后辈会恭谨地以书信形式,表达对前辈的感激之情。
又或者,重逢少女时代的暗恋对象,松隆子扮演的裕里,会发出少女般的惊叹:「啊,终于和学长握手了!
」这样的设置可以放在〈之华〉里吗?
很可能变成角色的道德瑕疵。
所以,从〈之华〉到〈最后一封信〉,更像是一次「回归」——一个本就属于日本的故事回到了日本。
不只是细节的差异,岩井俊二还为〈最后一封信〉赋予了别样的基调。
虽然〈之华〉与〈最后一封信〉都以死亡作为故事的序章,但开场镜头却不同。
〈之华〉直接进入了葬礼,以哀写哀。
而〈最后一封信〉则以一派纯然天真启动了整个故事。
镜头里,雪白的小瀑布,绿荫环绕,少女们像小精灵一样畅游其间。
随后,少女们才来到了冷寂的葬礼。
这是以乐写哀。
这才是更岩井俊二化的口吻,唯美与残酷保持着紧张感。
还记得〈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吗?
鲜绿的稻田,反衬的是少年孤冷心境。
此外,岩井俊二还在〈最后一封信〉里塞进了不少航拍镜头。
〈之华〉的镜头紧跟着人物的一举一动,而〈最后一封信〉却喜欢适时拉开镜头,远远地遥看城市或乡镇的全貌。
生与死,悲与喜,对此要如何是好呢?
天空还是沉默,日子还是继续,〈最后一封信〉有意制造着这种疏离感。
但这种疏离感,又不是侯孝贤那样的「天地不仁」。
你以为岩井俊二是希望变得更冷峻吗?
不是的,当〈最后一封信〉的镜头重新拉回人间的时候,岩井俊二将青春的滤镜开到最大,使用了比〈之华〉持续更久的唯美慢镜。
场景是这样的,中年男人回到校园,恍然间看到了还是少女模样的昔日恋人,久久凝视。
这段长长的慢镜,是日常里最高亢的抒情,是镜头直直地捅破了人物掩藏的心绪。
岩井俊二懂得这种远和近的艺术,镜头拉远是为了接下来镜头更狠狠地推进。
日光之下,那些逃不掉的哀伤,抹不了的遗憾,牢牢围困着人类。
电晕里,未咲的死,就像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相关者的生活被悄然改写。
如何面对突然的死亡,永远的遗憾,是被裹藏在小清新镜语里的沉重内核。
为什么日版的〈你好,之华〉,不叫〈你好,未咲〉?
很明显地,岩井俊二有意对位于〈情书〉。
〈最后一封信〉原名「Last Letter」,〈情书〉原名「Love Letter」——有人说,如果想凸显出两者的镜像关系,〈最后一封信〉也可以翻译成〈遗书〉。
今年刚好是〈情书〉公映25周年纪念,〈最后一封信〉就像活在〈情书〉延长线上的作品,是跨越了25年后,显豁出的一个长长的影子。
一样的死亡开场,一样的图书馆管理员设定,一样的亡者替身的来信,一样的暗恋,一样的流感,一样的青春追忆……就像〈情书〉里没有情书,有的只是躲在借书卡背后的隐秘告白,〈最后一封信〉里的未咲,也没有别的话要对女儿说,所谓「最后的信」,其实是当初的毕业讲演稿。
〈最后一封信〉和〈情书〉采用的的都是双时空讲述,而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永远是青春的部分。
岩井俊二的特别之处是,对青春的叙述,永远是在他人口述、回忆中拼凑而成的图景。
〈情书〉里,是靠着女藤井树的追忆,才还原出了男藤井树的珍贵片段。
〈最后一封信〉里,是靠着未咲妹妹、昔日恋人的讲述,才勾勒出了未咲的少女时代。
因此,这种青春叙事,是充满柔光的,也是不可靠的。
也因此,才更突显出当下的疲惫或狼狈。
所以,岩井俊二看待世界的眼光,不是真的小清新,而是要借着小清新来超度伤痛。
是的,岩井俊二从来不回避伤痛。
小时候,你只记得飘动窗帘下的白衣少年柏原崇。
长大了,你才惊觉,那只封冻在雪地里的蜻蜓,是如此触目惊心。
回到这部〈最后一封信〉,你怎么敢深想,活在家暴恐怖之下的未咲,是如何偷偷翻看着往日恋人的书信,抓住这最后一点光?
岩井俊二的柔光背后,永远是死亡或孤独,正虎视眈眈。
只不过,走到〈最后一封信〉,岩井俊二实在没有更多的话想说,也掏挖不出更惊艳的细节。
他想用三代人的罗曼史,充填出更大的格局,但哪一段单拎出来,都软绵绵的。
〈情书〉里只是没有黄昏恋,但也有上一辈的故事,就是博子的爷爷。
谁忘得了他在风雪夜背起博子的坚定,温度与力度兼具,是对死亡与遗憾主题阐述的又一次有力推进。
说到底,〈最后一封信〉像极了〈情书〉遥远的倒影,但又像个缺乏个性的模仿者。
不知道在新作〈庭守之犬〉里,岩井俊二是否能找回曾经的勇悍?
原载〈北京青年报〉
昨天让女朋友陪着我二刷了这部剧。
我们在看完之后闲聊剧情的时候,女朋友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后来要分开,腼腆清纯的未咲为什么要选择看起来社会气十足的痞子阿藤,毕竟他们俩根本就不是同路人。
我对她说,这部剧其实是有中国版和日本版之别的,这个问题在中国版中有相对来说更加明确的说明,但话虽如此我心里清楚这应该是岩井俊二留给观众独立思考的留白(亦或是日本人特有的暧昧性格),不然为何在先行的中国版《你好,之华》之中已然借由胡歌扮演的张超之口说出来了,却在后上映的《最后一封信》中刻意缄默。
我在给她说明的时候,其实也是我自己捋顺思路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我惊讶地发现,这个故事的内核其实就是《大话西游》的精神延续。
且听我一一道来。
少年时期的乙坂喜欢上了未咲,但是两个人受到喜欢乙坂的妹妹,裕里的阻碍始终保持着暧昧的关系直到后来他们在毕业之后的大学期间才正式相恋。
翻译成《大话西游》就是,还是一个山贼的至尊宝喜欢紫霞仙子,但是喜欢至尊宝的人却是白晶晶。
至尊宝毕竟只是一个山贼没有办法得到紫霞仙子的青睐。
可是两个性格温吞吞的人在一起相处时间久了之后难免会感到生活过于平淡,在社会人阿藤的猛烈追求下不谙世事的未咲抵抗不了这种强烈的追求而抛弃了乙坂,自知理亏的未咲虽然离开了乙坂但却毕竟还是难以彻底割舍掉这份感情,留下了乙坂写来的信件作为留念(后来竟意外地成为了对抗阿藤家暴的精神寄托)。
翻译成《大话西游》就是,紫霞仙子给至尊宝的脚上留下了三颗痣,象征着紫霞仙子与至尊宝结下了无法抹除的因缘。
只不过性别对调了,留下三颗痣(信)的人成了作为男性的至尊宝而已。
等到时过境迁之后身心俱疲的未咲才幡然醒悟,此生的真爱只有乙坂。
但物是人非,尽管乙坂的心中总是忘不掉未咲,但是已经嫁做人妇结婚生子的未咲是一个特别重视面子(从鮎美对乙坂在未咲的灵位前说的话里能感受到 )的人,实在是没有脸面也没有勇气、没有办法再回头去找乙坂重修旧好摆脱无赖阿藤,只能自吞苦果默默忍受这一切直到精神崩溃一了百了。
翻译成《大话西游》就是那句经典中的经典:“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可是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 如果要在这三个字上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人生充满了遗憾,但是也充满了机遇。
从裕里在老先生家里的时候与乙坂的对话中可以推测出来,裕里因为喜欢了喜欢姐姐的乙坂而和姐姐不睦,在姐姐和乙坂正式交往的大学时期甚至都不和姐姐来往了。
尽管曾经如此强烈地喜欢过乙坂但她后来还是从这段感情里走了出来和漫画家组建了家庭开始了新的人生。
与被动消极的姐姐相比,从小就知道自己主动争取机会(主动接触乙坂、藏匿乙坂的信件)并对缄默姐姐的死因感到不满的妹妹性格上就相对刚强得多,这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才会让她有了与姐姐截然不同的人生吧。
第一次看久闻大名的岩井俊二,也许是拿《你好,之华》练过手了,这部作品有着我期待之上的质量。
福山雅治是一如既往的帅大叔,而广濑铃,森七菜和神木隆之介这三个年轻演员也不只是花瓶,三个人短短的几个高中片段,就把青春演绎了出来。
岩井一定是对信件有着别样的执着吧,故事的铺陈全由信件串起。
在现在这个时间段里,同学会的邀请信,裕里假装未咲写给乙坂的信,乙坂寄回到未咲家乡的信,鮎美和野颯香八卦性质的回信,还有婆婆让裕里寄出的信;高中时代,乙坂让裕里转交的情书,和裕里当面递给乙坂的告白信;大学时代,乙坂寄给未咲的小说。
如果仔细想想,似乎这每一封信都不太顺利。
不是收信人不对,就是寄信人从未收到期待的回音。
正是这一点一点的错过,酝酿了未咲和乙坂这最大的遗憾。
家暴男阿藤对乙坂说:“你从没有对未咲的人生造成任何的影响”。
而未咲对乙坂文笔的夸赞,却最终让他成为了一个昙花一现的小说家。
乙坂没能反驳,他该有多难过啊。
但也是这一点一点的阴差阳错,在最后似乎化解了一切。
乙坂寄给未咲的小说原稿,很可能就是未咲在绝望中最后的灯塔。
他差一点就拯救了她。
乙坂这时的眼泪,究竟是难过,遗憾,又或是有那么一点点释然呢。
而对小说内容的留白,让人不禁好奇,小说中描述的大学的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不光有留白,影片里也有几处刻意的重复。
一个是未咲的毕业演讲,一个是对隐瞒未咲死因的不解。
正如演讲里所说,不管将来有没有实现梦想,高中时光永远会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回忆。
尽管我们不知道未咲是否实现了梦想,但选择自杀也是未咲在世界里最后留下的痕迹,旁人又凭什么轻易用隐瞒来磨灭呢。
如果同学会再早一个月,如果乙坂坚持写信给未咲,如果他才是跟未咲结婚的人,那么是不是未咲会更幸福一点。
但人生没有如果,至少我觉得,最后知晓了一切的乙坂也不必觉得遗憾。
因为人生就是这样,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与他人逐渐疏远,又在某一个契机突然有了联系,希望能够补回中间消失的时间。
但若是能够再重来一遍,或许大多数人还是会经历一遍同样的剧情,因为我们总是做了当下最好的选择。
那么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
从技术上来说,这部影片节奏缓慢,但也正好缓解了一人分饰两角给观众带来的时间线上的轻微混乱。
暖色调,不时穿插的航拍镜头,加上冷不定来一个小笑点,也给人一种温暖且舒适的观感。
难以想象,这样一部充满遗憾的影片,却似乎有着治愈的能量。
正如小说中文译本腰封上所写的,这是“时隔多年,岩井俊二给你的第二封情书”。
无论是以“死亡”为开头的切入方式,还是通过书信往来拼起回忆,以及暗恋、感冒、图书馆等元素,都让人觉得《最后一封信》像是《情书》跨越25年的延续。
出于对岩井俊二作品的喜爱,我把小说原著(中文译名《最后的信》)、日版电影《最后一封信》,以及中版电影《你好,之华》全都看了一遍。
其实从角色和情节的设定上看,《你好,之华》与原著更为贴近,但真正展现出这个故事的灵魂的还是日本版的《最后一封信》。
这是一个根植于日本文化之中的故事,即使请了陈可辛大导演来帮忙做了本地化,还是有很多细节让人觉得水土不服,时不时会感受到违和感。
只有回到日本文化之中,岩井俊二才能毫无顾忌、如鱼得水地发挥出自己的实力。
生命和死亡是岩井俊二的作品一直在探讨的话题。
人为什么而生,因什么而死,以及在爱人亲人去世后,被留在世上的人又要如何走出悲伤、继续活下去。
同样作为故事中不被爱的那个人,岩井俊二对《最后一封信》中的远野裕里似乎要比对《情书》中的渡边博子偏爱得多。
(姑且不论男藤井树后来有没有爱上博子,刚开始时他必然是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当作女藤井树的替身的)博子在尚未从爱人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时,又被迫一点点确认到自己原来是另一个人的替身。
她的疗愈过程伴随着疼痛,伴随着剜除腐肉般的决绝。
所以她最后朝着雪山的呐喊,是放下、是释然,更是撕心裂肺的疼痛。
而裕里在青春期就完成了整个从暗恋、表白到失恋的过程,她甚至是在刚开始暗恋还未表白的时候就知道乙坂镜史郎喜欢的是她的姐姐。
所以虽然她在表白被拒绝后也会伤心,但这是少年少女再普通不过的失意与伤痛,在草长莺飞的青春期能够快速地被治愈。
我很喜欢电影中塑造的那个裕里。
她活得像个未经世事的少女。
无论是在同学会上“假装”姐姐,还是一次又一次对镜史郎说“这是最后一封信了”、“我不会再给你写信了”,但却还是一封接一封地寄,都不像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已婚妇女会干出来的事。
人到中年,大抵都懂得了些圆滑世故,不会也不敢再像少年时那般肆无忌惮地袒露自己的心意。
但裕里却仍保有着少女的单纯、天真与娇憨。
她是有些内向的,在与人交往中带着点笨拙与小心翼翼,所以才会在面对姐姐热情的同学们时拙于解释,没有在第一时间说出姐姐去世的真相。
松隆子对这类角色的把握非常得心应手,我不由想到《四月物语》中的榆野卯月,那个穿着与东京的天气格格不入的毛衣,局促地做着自我介绍的17岁少女,仿佛就是裕里大学时的模样。
而少年裕里的扮演者森七菜的演绎就有些过于灵动了,不太像“平凡而不起眼”的妹妹该有的样子。
《你好,之华》中周迅给人的感觉则是成熟而强大的,可以从容应对生活中一切突如其来的变化。
裕里的“少女感”体现在很多生活的小细节中。
比如丈夫看到她手机上镜史郎发来的短信后因为吃醋把她手机丢进浴缸时,她的反应并不是生气,而是惊讶,又带了点面对恶作剧时的无可奈何。
而第二天出门时迈着大步撅着嘴的小表情,像极了吵架后故意赌气的小朋友。
她的生活中当然有琐碎的、不如意的烦恼,但那更像是掉在衣服上的千层酥碎片,虽然有些烦人,但吃到嘴里的部分是甜的。
所以她虽然会在看到姐姐的同学会邀请函时生出或许能遇到初恋的小期待,但她是坦荡的、豁达的,只是对着遥远岁月里的初恋生出了一丝怀念,而非真正对丈夫和当下的生活心有不满。
最后,乙坂镜史郎从不同人的回忆中拼凑出未咲一生完整的景象,了解了整个真相后,来到裕里工作的图书馆和她道别。
她一脸认真地对他说:“去追寻你所相信的东西吧,因为你是我的英雄。
”然后,又因两人间的第一次握手而欢欣雀跃得像个孩子。
无论你喜不喜欢我,无论你喜欢谁,我都希望你活得像我心中的那个少年英雄。
多么豁达的胸怀,多么纯真无垢的少女之心。
或许当年,镜史郎是因为未咲的一句“你一定可以成为小说家的”而被蛊惑般地走上了笔耕的道路,而今后,若他再因什么而踌躇不前,必定会想起这一天裕里认真而坚定的样子。
“去追寻你所相信的东西吧,因为你是我的英雄。
”
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什么都将讲了,但什么也没讲清楚”。
空有“壳”而忽略了“核心”。
1.因误会而产生的 妹妹野裕里 的线 还有忘年恋,本来发展下去很有看点,但导演似乎突然想起 她姐姐的存在,立马把这条线拦腰斩断了。
2.“核心” 是学生时代写的 书信,寻找 生前的地方 可以作为 支线。
以 书信内容 作为 回忆片段,完全可以做为 主线。
这样的话 妹妹野裕里 的线会略显多余。
但问题就是,书信内容和回忆 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 冗长 的 寻找生前的居所。
完全 本末倒置 。
3.姐姐未咲 明明有 男主乙坂 的书信,还让他改稿子 ,还上了同一所大学。
最后却嫁给了别人。
妹妹一开始写信说 “就写这一次”,后面连续开始写信。
说实话,这 姐妹俩 的行为挺让人迷惑的。
看到后面我都想快进了,看来只能作为一个风景片了。
最后的一封信并不是遗书,因为有些人从未真正离去,这是一份很珍贵的礼物。
看完《情书》再来看这部电影,才会发现,岩井俊二实际上在陪着观众一起,变得更成熟。
少年时看到对雪山的呼喊,中年时看到信的陪伴,这些情节历历在目,最终化为观众面对生活时的力量。
很巧,在两天前刚刚读完了东野圭吾的《信》。
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但它们都昭示着在过去曾经有一个时代,距离很远,车马很慢;在那个时代的人们通过写信的方式,在字里行间传递自己的情感。
平淡叙事、娓娓道来,这是日式电影很重要的特征。
这种拍摄手法注定会营造出暧昧的氛围,而岩井俊二的爱情片把这种氛围烘托到了极致。
《最后一封信》没有波澜壮阔的叙事,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它只负责讲述,看似淡淡的感情却刻骨铭心。
每个人都是温柔而平凡的,他们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小说家会继续让逝去之人活在作品里,女儿会努力成长,妹妹会保留最美好的回忆而活在当下。
从怀念开始,从怀念结束,各自回归各自的生活,各自安好。
这部电影同样的剧本有一个中国版叫《你好,之华》,有兴趣可以找来对照看一下,但观感是不如日版的。
只能说两国文化终究有着差异,想要讲好故事,还得靠我们自己。
冲着演员和导演的豪华阵容,带着慢慢的期待开始这部电影的,首先唯美的镜头感就没让我失望,然后开头部分的剧情多少有些无语,随着剧情的推进,找补回来一些。
始终觉得男主对于自己喜欢的姐姐,以及喜欢自己的妹妹,都没有照顾好,实在让人遗憾。
在我这里,大概是7分,一些省略的剧情,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不合理部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广濑铃和森七菜这对姐妹,少女感真是太强了
今日は一言で言うと、「この映画観て良かった」の日。
最近上班时的背景广播常常播放一首声音青春又温柔的歌,周六上班的傍晚我记下一句歌词,留着回去找歌。
然后是发现是最近发售的曲子,音乐软件的评论只有寥寥二十三条,很轻易地点开了,其中一条写着类似“不过这次的电影是岩井俊二为广濑丝丝的量身打造”的话。
原来他有新电影啊,原来丝丝有参演啊,搜到了更多,变成了结果是周五刚上映啊,再到要出门的今天早上有了干脆去看看好了的想法,变成一个毫无紧迫欲望并不强烈的日常安排。
这样长的前话。
这次观影的心境变化是大概情书那样的故事是不会有了,到果然是岩井俊二,到啊,到憋着声音爆哭,到看了这部电影太好了,到和情书难道不是一样的程度吗。
为什么有人能把相似的元素运用起来却毫无才尽的重复感呢。
死亡,葬礼,从过去传递到现在的情书,代替他人的回信,酷似的相貌,有些可爱的邮差,并不沉重的家庭关系,重返旧校,记录校园的相机。
于是连中山美穗和丰川悦司也在。
最后响起重叠的声音,好像眼前又看到了病床上的藤井树和雪原中的渡边博子交替说出的那句你好吗我很好的画面。
而故事本身。
美咲的前夫对乙坂说,你在她的人生什么影响也没有留下,她死都是因为我,而不是你。
我就想怎么会呢。
是啊怎么会呢,你看她最后留下的照片都是大学时代,是乙坂心中她永远会存在的样子。
也许一部分她早就死亡了,死亡在毕业典礼致辞中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里。
也许会有人实现梦想,也许有人并不能实现梦想,也许会有觉得痛苦的时候,也许会有连活下去都很辛苦的时刻…仿佛都是她人生的预言一般。
但是这样一方通行的无法回头的人生,乙坂在美咲的人生里留下的全部都是美好的事物。
是修改的毕业致辞手稿,是所有在一起过的时光,是全心全意想着她而写下的那本小说,是在绝望时那么多次延长了她生命的一封封过去的情书。
“无数次读着信,感受到那样深沉的爱意,我想这个人一定会来接妈妈的…其实希望,如果你能更早一点来就好了。
”看完电影出来,走在前面的日本女生对男生说因为最后感觉并不是悲伤的所以没有哭。
但是人不一定是因为悲伤才会流下眼泪的。
乙坂也一定不是吧,在祭坛前听着女孩的描述留下的眼泪,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就能总结的吧。
至少我不是。
而是在美咲踩着楼梯喊住乙坂让他帮忙一起想致辞的时候,在毕业典礼的镜头交错后的练习时只有两个人的体育馆美咲跑向乙坂的背影里,在发现那本以她为名的小说一直放在书架上之后。
在,她的女儿读着遗书——被她视为珍宝的演讲稿——的声音和她高中最后的讲话的声音重叠的时候。
在发现原来那些都是回响,都是乙坂带来的影响之后,流下了眼泪。
所以不为人知晓的后话里,未来还是有无限可能的吧。
因为若是在长篇作品里绝对会成为伏笔的签名版绝版书可是有三本呢,又因为裕里的初恋男主角乙坂对于写小说好像又燃起了一些斗志。
还因为飒香说,鲇美的话没事的。
“鮎美,大丈夫。
”
岩井俊二寄往过去的《最后一封信》是一篇索然无味缅怀学生时代的祭文。他把三两句话就能了结的事拖拖拉拉写成了一部伤感气息浓郁的青春大部头。从未走出校园的他大概觉得如果没有一个隆重的告别仪式,短暂的校园生活似乎永远不会结束,而一些没头没尾的故事更可能会困扰那些有故事的同学一辈子。倘若是《花与爱丽丝》也就罢了,两个中年男女还在对各自的初恋念念不忘只能说明他们当下的不幸。事实上,二人也确实正在面临各自的中年危机。然而危机是怎样解除的最终我们也不知道,大概就是影片到了结尾必须要说一句努力和再见。用岩井自己的话说,除了令人悲伤以外,不好再说什么。
特地对比了一下中国版 对于女主两次欺骗 周迅和松隆子为什么后者更让人难受 可能还是松隆子的表演更让我感受到她对男主的喜欢 但这个欺骗看上去无伤大雅 却明确了女主根本不考虑姐姐的心态 如果男主有回应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女主演技浮夸…岩井俊二的电影真无聊。最后一封信?最后一部岩井俊二
日本故事的内核,果然在日本语境下才能讲得最妥帖。有个细节让我感叹,从《Love Letter》到《Last Letter》,从青年到中年,岩井俊二的镜头留住了中山美穗所有的美,哪怕她在新作中只是惊鸿一瞥。
俗套的故事
为了松隆子看的,发现是《你好,之华》的日版……这个故事到底有什么值得拍两遍的?而且中版张子枫不像周迅,日版神木隆之介不像福山雅治……故事有种非常割裂的感觉,且无聊。
是《你好,之华》的日本版,演员阵容同样非常强大,基本都是岩井俊二的御用演员。但是两个小时,越看越无聊。演员的强大盖不住剧情的不清不楚。可能还是有人喜欢岩式的风格,平淡而浪漫而哀伤。但相比之下,是枝裕和的影片更能打动我
同样的故事,果然到了日本就一切都对了。没啥说的,就是和想象的一模一样。
一本两拍。比中国版的好太多。弄砸了就是江郎才尽,弄好了就是实验成功。恭喜导演实验成功。
少女羽月希 我可以(? @电博
与《你好,之华》基本上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各有高下长短。从运镜、布光、情节差异等角度看,本片更理想主义一些。松隆子演得非常出彩,塑造了一个懵懂、稚拙而羞涩的形象,很难想象在《告白》10年之后,松隆子还能作出如此少女心的演绎,恍若重回22年前的《四月物语》。广濑铃和森七菜的表演被张子枫和邓恩熙秒杀。福山雅治和秦昊的扮相神似,无怪乎当年《你好,之华》剧照下有那么多惊呼福山叔附体的豆友~ 部分场景慢镜运用确实有点过头,不过还是那句老话,岩井俊二绝并不只是靠高光、慢镜和钢琴曲而已。航拍空镜稍多,其实可有可无,反而令我如此念及《你好,之华》里尹川由之华引介给之南时灵动的持续环绕镜头。两女儿夏夜放烟花场景犹如是枝裕和乱入。中山美穗与丰川悦司同《情书》一样演了最后走到一起去的情侣,虽然画风大变。(9.0/10)
今日,远方山间,涌动着隐隐的春雷。雨雾氤氲。病中的日子,看的又一部电影。之前总是看欧美的商业片,动作,科幻,悬疑,枪战,令人炫目的场面,激烈紧张的剧情。仿佛若非如此,便无法展开电影叙事了。于是又开始怀念当初看山田洋次、是枝裕和、岩井俊二、宫崎骏、押井守、细田守、今敏、大友克洋的日子了。一场同学会,无法寄给收信人的一封封信,娓娓道来的故事,看似平淡,实则也是探索了人生的褶皱与心绪的涟漪。好喜欢这几个场景:旧式的日式房屋,坐在廊下,对着满庭芳草和唧唧虫鸣,捧一片清凉的西瓜,吧唧吧唧吐出瓜子。还有在干涸了一大半的蓝色泳池里,点亮烟花。小小的光束,照在姐妹脸上,明亮又寂寞。
原来岩井的本意是一遍遍擦拭属于旧日的血污,这显然是中版的温厚纯良无法述及的。电影取景于导演的出生地宫城县仙台市,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些由阳光、雨水、蝉鸣、绿荫、庭院共同组成的故乡的哀愁。葬礼后的航拍如同对人世最后的回望,进家门前须撒盐将脏东西隔绝在外,抹去泪痕继续嬉闹。如果说中版是以演员的浸入为核心的缅怀,日版反而是以环境的抽离作为血骨,情绪的停驻与震荡永远伴随着生活的前行,将过去的埋在过去,忘却是最好的纪念。看过松隆子的憨傻,才明白迅哥的表演中差得那么一点究竟是什么。
画面构图都很美好,两个小演员也很漂亮,比你好之华质感好,但是剧情吧就没什么感觉,不触动不心动更不感动。
和🐰这学期看的最后一部电影,竟然有庵野秀明
盼了好久的日版,结果还是没劲啊,也就是风景漂亮了些,故事实在是不值得拍两遍(甚至一遍)。之前还说中国版那男同学土味,跟神木隆之介一比,嗬!中国版都算是帅哥了。更加无法理解的是丝丝演的居然是校花姐姐而不是普女妹妹,毫无说服力,青春部分委实还不如之华……
好,是很好,但就是审美疲劳了,原滋原味什么时候也可以变成值得褒奖的理由了?
四月情书海街物语
学生时代所有憧憬梦想皆会幻灭,把人生巅峰的发言稿当做最后一封信,何其可悲;中日两版一对比,足以看出中方题材审查和本土化要求对作品的伤害;日版松隆子完全轻喜剧风的表演也碾压了中版里抢戏的周迅;PS:庵野秀明和岩井俊二总喜欢跑到对方的电影里当演员嘛,私下是好朋友?
太过冗长,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