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影片,是在看摄影、剪接、演员的表现、导演的功力......看故事,就是指忽略以上,只是单纯的关注于故事本身。
很少有能让我只关注故事的电影,但是这部是。
只关注了故事,让我少了许多评论的素材。
仔细琢磨起来好像也有瑕疵,不过故事本身以及我对Jane Austen的喜爱已经完全掩盖了片子的瑕疵。
有一幕很棒,Jane跳舞的时候,意外的碰到了Tom,一下子,她整个人都亮了,音乐也亮了,一切都亮了......以下为感受,不是评论。
我把《傲慢与偏见》视为我挚爱的小说,有关其书、电影、连续剧看了一遍又一遍,中文版本,英文版本,甚至是改编版本的。
所以,我在看《Becoming Jane》的时候特别有感触。
我不清楚这些有关Jane的故事是否真实,但至少我希望它是真实的。
现实并不完美,这是《Becoming Jane》告诉我的。
我试图在电影的一开始寻找Elizabeth和Darcy的影子,似乎找到但又没找到的样子......不过从某个方面来说正应了那句话:创作来源于生活。
真实中Jane的家庭更苦一些,Tom的境遇更糟糕一些,Jane的兄弟姐妹也未能像她笔下人物中那样自在,更重要的是真实生活中Jane所遇到的小人更多,制度更顽固一些。
但是,总之,Jane Austen是伟大的,因为她留给自己的是痛苦,留给世人的都是幸福,钟情于《傲慢与偏见》的人就得到了她留下的祝福。
《傲》与《Becoming Jane》,初次都是从电视或电影中获悉的,一时间将这两部的女主角单独来看,竟偶尔忘记了Elizabeth是出自Jane笔下的人物,着实有点冲昏头脑了。
但是仔细想想,如果《Becoming Jane》的结局是另外一个,那么《傲》以及众多Jane的作品也会跟着转变。
如果是这样,那我宁愿希望Jane的爱情是有缺憾的......《Becoming Jane》——我很喜欢这个题目,I want to be Jane。
她的高尚,真诚,热情,她的理智,她的信念,她为她一生所做的决定,她一切的一切。
很喜欢她对于真爱的态度:真爱绝不能迫于时间、金钱、制度以及阶层,更不能迫于生活。
也许大多数人知道的现实还只是JANE 终生没有嫁人,或许原因是那个失败的私奔与那颗柔软的心。
可是真正的现实却远比这来的残酷与悲哀:1 THOMAS LEFROY 也许根本没有爱过JANE。
当他年老时,一个儿子问起他和JANE的传闻,他仅仅是说“IT WAS SUCH A YOUNG LOVE”——或许他一直认为那只是不成熟的爱或短暂的爱慕而已,况且他们相处的时间也的确十分万分的短暂2 他没有将JANE 带回去请求UNCLE的意见,也压根没有挣扎地回去与JANE 私奔3 他的大女儿名叫JANE是没错,不过这点是被编剧巧妙利用了——那是沿袭女儿祖母的名字而已4 他与他的妻子感情和睦生活富裕,养育了许多孩子不过JANE 似乎对他是一往情深的。
看到那双白净的手,没有戒指——我的眼泪就哗哗往下掉。
还是电影让人心里舒服些——毕竟他是没忘情的TITANIC如果JACK后来还是活了下来,也许也会选择放弃过去吧毕竟生活是很实际的东西,生活比电影酷
当Lefroy再回到她面前的时候..只能用强吻来阻止她的奚落的时候..依然热烈的吻让她难以相信他是那个曾经为了家族背叛她的男人..难以形容的百感交集刻画在Jane Austen的脸上..但至少Tom Lefroy勇敢坚毅欣喜的眼神让我感动不已.."Leave everything?"她小心翼翼惶恐不安."Everything."他坚定欣喜.
上周末看了一部电影,《Becoming Jane》(《成为简·奥斯丁》),是关于简·奥斯丁的爱情故事。
很老套的题材,很普通的情节,我却在看到一半时难以克制地哭出声来。
我为男女主人公迫于世俗压力、道德准则和所肩负的责任不得不一再放弃爱情而感到深深地悲哀。
我敢肯定你必不曾看过这部电影,正如我敢肯定你不曾看过我所钟情的大部分书。
我们是那么地不一样,我一开始就知道。
你一眼扫过我手中捧的书已觉不对胃口,最多便是问一句书名;我亦无法融入你的世界,参与你的活动、你的忙碌。
我们的共同话题是如此有限,有限得只剩下生活琐事、饥寒饱暖。
一开始,Jane和Lefroy亦是格格不入的。
Lefroy听到Jane念出她的作品,只觉幼稚、冗长、无聊,甚至能够听到打瞌睡;Jane则看不惯Lefroy作为一个城里少爷的自负、夸夸其谈和滥情。
但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忱以及每次相遇必会上演的针锋相对的争论,还是让他们相爱了。
他们,毕竟拥有如此重要的共同点,不是吗?
中国古代文化讲究“求同存异”,对爱情,尤以Jane和Lefroy的爱情为甚,也是同样适用的吧。
Lefroy曾带着Jane拜访一位住在伦敦的知名女作家。
在那个年代的上流社会,小说被视为下等人的读物,小说的作者自然不会有太高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当这位作者已经嫁作人妇。
当Jane看到这位女作家安静地坐在豪华的房子里,却不得不容忍丈夫在这房子里与别的女人通奸时,她惊奇地发现作家的生活与其笔下浪漫而充满冒险的故事多么不同,她后来只得无奈地将其归结为“外表看似平静,内心汹涌澎湃”。
而当女作家得知Jane写爱情小说却未曾结婚时,她微微一哂:“还可以想象。
”这只是Jane伦敦之行的一个小插曲,寓于其中的沉重意义却不容小觑。
住在象牙塔里的文人啊,难道总与现实相分离?
Jane和Lefroy曾两度因世俗放弃他们的爱情。
一次是Lefroy向他所倚靠的舅舅——法官先生提出与Jane结婚的请求,却遭到严词拒绝。
如失去法官先生的支持,Lefroy将一无所有,同时也是对长辈的违逆。
于是Lefroy选择放弃,Jane伤心地回到乡下。
很快,Lefroy订婚了,但无论如何按捺不住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决定与Jane私奔。
这一回,做恶人的是Jane,她在Lefroy的口袋中发现了一封家书,发现他的父母、弟妹全都依赖Lefroy每月薪金生活,一旦Lefroy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他的一家老小将无以为生。
临上火车前,Jane再也无法坦然地享受爱情而置Lefroy一家于不顾,两人就此分开了。
他们不是不爱,只是屡屡受世俗牵绊。
一开始我以为最后扮演恶人的会是我,既然我们于世俗所不容,最后总得有人站出来扮演这个角色。
只是我没有料到做恶人的是你,还将时间提早那么多。
我同样不知道你是出于什么心理来做红脸,是“扮演”还是“本色”?
世俗舆论的力量那么大,大到你终于也没有像Lefroy那样回头,不,你很坚决。
反正最后终要舍弃,我也许该感谢你让我保有世俗眼光中受害者的美好形象。
当多年后Jane终成为蜚声文坛的作家时,她与Lefroy相见了。
Jane仍独身,而Lefroy已有十来岁的亭亭玉立的女儿——她也叫Jane,并深深为Jane的小说沉迷。
Lefroy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他与Jane的爱情,似乎算是有结局可考了。
我们呢?
我好多次想象多年后与你相见,看见你老去的脸庞和身体。
而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我呢?
或者仅仅是记得我?
这个一生写出6部爱情传世之作却终身未嫁的女人得到了越来越多女性的追捧,这些追随者自发成立了各种组织,总称“简迷”(janeite),这部电影应该可以被归入“简迷”对这位女作家的私人生活做的诸多白日梦中的一个。
这同样是我这个半个“简迷”的白日梦。
等到世俗已经不成阻碍,爱情却失去了激情,因为他们一早就敌不过世俗。
影片结束,我坐在电脑桌旁久久不愿站起,耳机里的片尾曲愉快的回旋,不断变换节奏,引人入胜。
每段音乐都是那么妥帖,或轻快,或低回,或想往,或惆怅,带着各自特有的情节氛围,若一幕幕的人生,酸甜苦辣,千回百转,但都直达内心。
简在伦敦拜访女作家拉德克丽芙夫人。
女作家问:“你想写什么?
”简沉吟着答:“人的内心。
”拉德克丽芙夫人投以一笑:“你了解吗?
”在那个英国时代,写作是用来愉悦生活,或者道德说教,真正表达内心、反映生活的作品不是正途,作家们多是通过想象,编些故事,讲些道理。
就像汤姆推荐给简的书,恶行带来苦难,美德带来回报,坏人没有好下场,是道德准则的浅白说教,缺少真实而直达人心的文学感染力。
简是真有独到见解的女子,能发当时别人所未发,她的文学要展现生活的真实性,人物真实的想法,故事发生的原貌,反映一言一行的来源。
她的文学,是从骨子里与众不同的,直到今天,在灿若星海的作家群里,她依然是独特的一个。
她讲的故事都很平凡,却能讲得如此不平凡。
说到汤姆,我一直认为他配不上简。
他差的太远了。
只是穿着大城市里时髦的天鹅绒礼服,顶着青年才俊的美名,故作矜持的公子哥儿,适逢其会地来到汉普郡的乡下,俘获了简的春心。
褪去了浮华的外衣,汤姆有什么?
经常流连于酒吧妓院,没有战胜情感的理智,缺乏责任感,如果简真的跟他私奔而去,结果不是鸡飞蛋打,就是两人颓唐的度过一生。
没有《傲慢与偏见》成为经典供我们唏嘘。
他不配拥有简的爱情,他只是简怀春时一个遥远的梦。
但从这段梦里,简的文学观也深化了。
她不再认为文学就应该完全执着于生活。
文学也应该是一个梦,一个美好的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她的《傲慢与偏见》,她笔下的人物,在经历磨难之后,会得到他们想要的。
“故事的开头,很糟,后来,更糟了,结局,她们都得到了幸福,幸福的婚姻,和很有钱的男人。
”深深地记忆着简私奔的早晨,走出家门,四下里寂静,偶尔一两声鸡啼,音乐舒缓,面孔黯淡,衬托着内心如鹿,抬头看到了路口等待的汤姆,忽然莞尔一笑,奔向自以为是的幸福。
没有为了爱情抛弃一切过就没有年轻过。
理智与情感本就是矛盾的事实。
简当她认为那是她的真爱时她选择奔向幸福,为了汤姆她放弃了家庭、地位、金钱。
当她偷读汤姆的家书,意识到汤姆的家庭责任和私奔代价时,她毅然回头。
因为,那是一个注定的不幸,对汤姆,对她。
她宁愿孤寂一生,怀念一生,做一个老处女,不选择和汤姆一生庸碌,毁掉他美好前程。
她在命运面前低头了,不完全是为了自己。
她又没有在命运面前低头,她可以放弃爱情,但唯一不肯放弃的,是她的笔。
多少年后,歌剧院里,简的脸上分明留下岁月的痕迹。
她的目光依然专注,黑色长发挽于颈后,更显面容瘦削。
还是那么敏感,会被音乐深深打动。
突然间看到汤姆,眼神中的黯然魂消,仿佛度过了一百年,又仿佛相隔只是昨天,其实十余年也就是一生了,像爱玲笔下的曼帧。
欲言又止,叫住了他又能怎样呢?
还不如不相见,彼此相忘。
我想汤姆也是这样想,他肯定也发现了简,也想过来相见,可只是在远远的地方,一抹身影,转身,想离去。
最终还是相见了,汤姆和他的女儿简。
怀念一个情人,莫过于用她的名字为女儿命名。
到这里,我才开始有点喜欢汤姆。
朗读后,简将书本放在腿上,双手抚书,凝然而坐,两眼饱含深情望向汤姆。
我一直认为,这个动作是人类所有姿态中最优雅的姿态。
安妮·海瑟薇,留下很好的印象。
比起《公主日记》里,高贵依旧,但不再浅薄。
沉稳,优雅,像世情之外的天鹅。
音乐是值得一赞的地方,妥帖,烘托,简直无所不能。
但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本片对细节处的把握,简直得了简·奥斯汀的真传,用矛盾的事实深挖人物内心,用细节的剖析寻找生活的原委,人物内心的成长,选择,徘徊,无奈,执着,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矛盾,辩白,差异,化学反应,互相理解,人与世情的矛盾,适应,无法抉择,理智与情感,以及英国乡村生活,简单的快乐。
情节从小处着手,细细致致,人物内心在情节发展上不断变动,娓娓道来,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最终走向成熟。
说到英国乡村生活,也是本片所长。
阴霾的天气,湿润的树林,灰白的房舍,迷离的灯火,油画一般,美轮美奂。
有一天清晨醒来,我看着窗帘外耀眼的阳光,心里突然喊着,我该和那个我爱的人一起私奔,从此远离这该死的生活。
接下来经过了一整天烦躁的忙碌,在临睡前,我闭上眼晴回想早上的疯狂,问自己然后呢?
最终也想不出所以然,只能辗转着睡去。
然后,爱情总会被面包噎死。
再然后,结局无非两种。
要么是壮志未酬郁郁寡欢生活潦草,要么是痛定思痛强颜欢笑以求安定。
最后都变成心里面最深的守候。
因此这个世界上有割掉耳朵的文森特•梵•高,还有执着于傲慢的偏见中的简•奥斯汀。
当然我不能和他们比。
尽管小时候大人眼中我是个刚烈好胜看似未来一定会出人头地的不平凡的小丫头,但是大人们经常会看走眼就像他们说谎一样正常。
我人生的一切包括爱情,其实从未充满勇气。
没错,被面包噎死的爱情并不是结果,可后面的情节无论多么跌宕结果都只能归于平静。
别误会,我完全无意看轻人类这种最澎湃的情感,我只是想说,既然最终的结局已经逃不出定律,我们所有的冲动和坚持就可以轻松地当做人生的一个过程,可以哭,可以闹,但没有必要绝望。
再凶猛的潮水也会退去,再炙热的火花也会熄灭,但是生活总还是要继续。
还没有成为女文豪简•奥斯汀的有教养的乡村姑娘简•奥斯汀,原本已经收拾好行李决定不顾一切和爱人私奔的时候,突然清醒地意识到这个私奔的结局多半会是两个人贫困潦倒地谋生同时还要背负千万骂名,更重要地是她意识到也许那个男人的一生从此就要毁在自己手里了。
对于这个,没有谁能够担负得起。
热恋中的男女在这种时候多半都会毫不犹豫地说:为了你我可以不惜一切。
但是之所以我们创造了热恋这个词就是因为还有一个相反的阶段,可能是冷淡,可能是猜疑,可能是背叛。
我们冷静的时候最常干的事,就是懊悔自己当初不该那么冲动。
热恋中的男女还会经常说:如果我们不能在一起,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就算那个阅历丰富玩世不恭的汤姆•勒弗罗伊也不例外。
但是显然简和汤姆各奔东西后并没有卧轨也没有割腕,他们活着,并且看起来很好的活着。
汤姆的爱情转移到女儿简身上,简的爱情则化成了不朽的名著。
爱情最伟大的意义,其实不是我们在一起的拥抱,而是拥抱过后对方留在我这里的心跳。
如果我爱你,真的爱你,那么我最希望的是你为我好好的生活,并且我也为你好好的活。
然后有一天我们一定会想起,爱情在心上刻下的痕迹。
看多了好莱坞的嘘头,偶尔一部真实古朴的英国电影也可以无限的冲击我的灵魂。
Jane Asutin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叛逆,或者说与众不同。
Jane拥有一个让人钦佩的世界,它不被世俗降伏,拒绝被爱,细腻而又高贵。
虽然只是一身乡土气息的女孩,但上帝给与灵魂在她的眼中拥有着一样的平等。
她的心灵独立而又脆弱,她一如既往的在世俗的目光下坚持着自己的追求。
她能不顾一切的抛弃自己的家庭的腐朽去寻找真爱,却在对待别人的爱与责任面前永远的牺牲自己。
这是一个人类灵魂的精华,也像是在教育着年轻一代担负起一个正确道德的价值观,Becoming Jane, Becoming a pure and shining soul.
冗长反复的乐曲,墨守成规的舞步,面前的人永远僵硬的脸,无聊烦躁也只得垂眼忍受,而当高昂的音符响起,向前踏出的舞步迎合了某个特定人的舞步,优雅的转身,抬眼望见带着恶作剧般戏谑的微笑的脸庞,顿时眼波流转,嘴角翘起,爱情以一种微醺的姿态展现,一切烦恼展去,周围人们以光影的速度暗下去,只得自己眼中的他和他眼中的自己流光溢彩,彼此心照不宣的深情和局外人一无所知的茫然成为最深刻的对比。
湖边,树林水流在月色下寂静暗沉,却有一种婉转迷人沁入,只因身边人微微斜身的靠近,胆怯深情的吻,彼此激动真实地表白着炙热的情感。
彼此眼中心头上的美,化作一种景致,让周围一切成为最有意义的场景。
在爱情遇到阻碍遭到拒绝后,私奔通常是恋人们最冲动的选择,而当真实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时,心头的冷激,使得感情浸入一种惆怅当中。
这时所要做的只是一个抉择:为了爱情而与之相濡以沫,亦或是放弃爱情各自回归。
前者会得到爱人,但不得不看着爱人为了坚守爱情而向现实低头;后者至少能全身而退,但从此丢失一种热情。
爱情令人神往、爱情是锦上添花,但是金钱布帛粮食也必不可缺。
即便爱情绚烂如盛开的繁花,也抵不过开败的落差,重要的时间段不是花开,而是养成。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为了不看到爱人为了爱情而劳碌的身影,不愿爱人为了爱情丢失名声和经济来源,与其爱情死在现实的悲哀中,倒不如让爱情存活在记忆里。
而局外人的斥责嘲笑,全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作了多么大的牺牲。
故情难忘却,熟悉的身影在一晃而过中被辨别,隔了良久的时光,如何面对年轻时的冲动与辜负。
深吸一口气,故作沉静的微笑,轻轻唤出深刻在心的名字,如同山谷的回音一般回响在两人心间,而带着距离感的微笑在听到那个温厚清晰唤出自己名字的男中音时被瓦解,这个名字定是在心中唤了多次,再一次面对,也能够坚定温和地念出。
这一次,既是唤她也是唤她,但无论如何,都是自己心中最熟知的那个名字。
于是再一次眼波流转,已明白彼此究竟占据着如何重要的位置。
徜徉在《傲慢与偏见》的蜜海中时间太长了,已忘了悲剧是什么滋味。
幸好是在读完英文原著又看了BBC95版的《傲》之后才来欣赏这部片子,timing刚刚好。
由本片知道了《傲》的创作背景,感觉意味非凡。
我从蜜海中品出了一丝酸涩,简奥斯丁把自己无法实现的快乐赐予了笔下的简,喜剧幕后的作者竟演绎着如此悲剧。
A man with a fortune,在那个时代是那么重要,如果把fortune广义化,它在今天也仍然举足轻重。
爱情路上,永远阻碍重重。
好莱坞的噱头在于,一开始把你的胃口吊得老高,可看到中段就已经觉得乏味了。
而这种古朴、平淡、缓慢的英伦味儿,还有镜头的处理,能掩盖本片的其他所有缺点。
百般激动中下完了《成为简》,忙不迭地开始看。
和以往的英国片一样,故事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也谈不上扣人心弦,一如既往的乡村宁静生活,优雅而毫不张扬的英式小楼和古堡,令人目不暇接的乡间舞会和英伦岛上独好的风景,熟悉的一切,却可以让简迷们为之兴奋很久。
几乎没有一个女孩可以拒绝简•奥斯汀,这个一生写出6部爱情传世之作却终身未嫁的女人得到了越来越多女性的追捧,这些追随者自发成立了各种组织,总称“简迷”(janeite),《成为简》应该可以被归入“简迷”对这为女作家的私人生活做的诸多白日梦中的一个。
奥斯汀是“剩女”吗?
《成为简》是一部非常现实的影片,如果说是改编串联自奥斯汀本人的著作,那么毫无疑问,奥斯汀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女作家,她谈到的爱情、婚姻、家庭问题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而奥斯汀本人,却当之无愧可以成为“剩女”的始祖。
剩女是“3S女郎”的总称,就是Single(单身)、Senventies(大多数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Stuck(被卡住了)。
所谓“剩女”可以理解为,长得漂亮,学历高,有思想,有个性,有 原则,有品位,有理智,感情丰富,心思细腻,十分自我,清高,孤傲……却没有男朋友的女孩。
那么奥斯汀呢?
她对自己的评价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乡村姑娘”,这点就足以成为她高傲的资本。
当下的“知本家”都可以闪亮一时,更遑论19世纪的英伦乡村?
这样的女子,把持着最后的细腻和高贵,灵魂独立而脆弱,在世俗的目光下永远坚持自己的追求。
奥斯汀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有美好的爱情,爱情在她的心中应该是沟通文学、互诉衷肠,“司马相如卓文君”式的惺惺相惜。
显然,木讷的韦斯利满足不了奥斯汀的要求,他总是那么拘谨,跳舞时踩到奥斯汀,打球时出尽洋相,连求婚都显得唯唯诺诺,唯一可说的就是自己可观的收入和姨妈的财产继承人。
市场经济下不时流传着一句“文人总是清高的”,清高并不仅仅表现在对人对物,更是对自己的过分完美要求。
在财产和爱情面前,奥斯汀还是倾向于后者,在情感与理智的较量中,理智输给了情感。
而在对汤姆的感情中,奥斯汀又没有伊丽莎白和达西团圆的结局,出于对汤姆名声的考虑,奥斯汀最终选择了放手。
那种文艺女青年的含蓄隐忍又升华了,我甚至暗暗用《廊桥遗梦》的结局去设计《成为简》,白发的简看着以自己原型写的书,想到那个人,那些事,没有哭,却是无声的内心翻江倒海……倒是影片很直接地安排了俩人见了面,当得知汤姆为自己的长女起名为“简”的时候,我们知道了奥斯汀始终没有向缺失了爱情的婚姻退步。
因为执着,因为信念,奥斯汀宁愿单身也不愿意向世俗低头,怕前一刻嫁给了委曲求全,后一刻遇上了真命天子,她就那么等,等等等等等成了“剩女”。
情感和理智情感和理智,翻译成白话就是“真情与金钱”的较量并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特有产物,在你周围你可以处处看到这样的人,有些仍忠于自己的感情,找不到我爱的人决不罢休;而更多的却是倾向了金钱,正如奥斯汀母亲说的“爱情令人神往是锦上添花,金钱布帛菽粟必不可缺”,婚姻已经不纯粹是你情我愿的结合,“有车有房,父母双亡”无形中成为金科玉律。
正因为如此,《傲慢与偏见》开头一段“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同样被用到了《成为简》的片尾。
小时候乍一看这段话觉得可笑之极,不是恋爱自由,爱情万岁了吗,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事实上,这却是一个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奥斯汀早在190年前就作出了结论。
女子要嫁的不仅仅是男人,更多的是他的财产,他的事业,他的所有社会关系总和,“门当户对”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标准。
因了这些,爱情从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关乎双方家长,双方的社会关系。
总会有男生感慨做男人不容易,想找个条件不错的,对方最基本的要求惊人的一致:有车有房。
因此,许多男生已经摸索到,还是找个不错的乡村姑娘结婚算了,人家对你没什么要求,还不时会带着崇拜的眼神膜拜你,既没有压力,又满足了大男子主义的虚荣心。
那么女生呢?
并非她自己愿意变得功利和物质,实在是环境造人。
我曾经无奈地告诉那些个绝望的男生,中间层的女生不要找!
细究:中下等女生,正如他们自己说的,天真的只会崇拜你而不会对你有要求;中上等女生能够自食其力,自然对你的物质要求会小很多;只有中间层女生从小奔小康,物质生活很不错,欲望也跟着逐年上涨,她期待的是更富足甚至更挥霍的纸醉金迷,至少不能比现在差吧?
那么做这类女生的另一半,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反过来,这类女生又是最焦心的一群,也是最容易落入“剩女”的一类。
她们一边忠贞于爱情,轰轰烈烈也是梦中常有的情景,一边又不能在物质生活中亏待自己,贫贱夫妻百事哀。
所以我一直对《成为简》这个片名唏嘘不已,很想当然地认为编剧是看清了现实的物质和功利,才以这样暗示性的文艺片来教育人。
受过应试教育的人总喜欢把某个定义按到一件事物上,这点挺可悲的。
不管怎么说,这是我喜欢的片名,如果可以,我也希望成为简,I want to be Jane。
她的高尚,真诚,热情,不为所动;她的理智,她的信念,她为自己一生所做的决定。
很喜欢她对于真爱的态度:真爱绝不迫于时间、金钱、制度以及阶层,更不迫于生活。
(最后一段引用豆瓣朋友的原文,在此表示感谢)
建议看完《傲慢与偏见》就立马来看《成为简奥斯汀》本以为是平淡的传记,只不过是与遗憾的爱情有关。没想到一度峰回路转,最终,才知道为什么“成为简奥斯汀” …太酷了好嘛
百看不厌的万金油故事。编得一般,但还是能让人心动。
british accent,我争取能爱上。James McAvoy不错,虽然其貌不扬但有勾魂的小眼神儿,通缉令时候没觉得啊。
对于《傲慢与偏见》真内核Get不到如我,也就只能看到弧光走了个书名字面意思的那层,但反正电影也是就来套个壳借古喻今的,只是各方面水平都一般,又美又知性的安妮也是美则美矣,没啥可说,詹姆斯·麦卡沃伊标志性的凹嘴唇与做作表演也是让人最后一次觉得油腻,整体上给波兰斯基的《苔丝》提个鞋不过分。
傳說女生都會愛簡.奧斯汀..為什麼我不愛?
如果没有安妮海瑟薇,我连这短短的30分钟都坚持不下来,浪子和浪人是有区别的,懂吗。垃圾!
半颗星给一美,半颗星美术。何必喷小美人鱼的选角,安妮海瑟薇都能演简奥斯汀呢。打着简奥斯汀的幌子,内核不过一个烂俗的美式小鸡电影故事。汤姆从未求婚也没有私奔的戏码,当两人的相恋变得有目共睹时,他立刻被送走了。展开想象也不能这样编造毫不符合人物气质的狗血桥段吧。
本来看着感觉还凑活,没啥深刻的意义 平平淡淡的,但结尾男主给自己女儿起名为简,真的好恶心啊,两星给到主角的颜值
1、女主私奔时完全没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带给家族耻辱 2、在女主的婚姻可以拯救有财务危机的父亲的情况下 女主也没有考虑牺牲自己拯救家族。这两点也没什么 毕竟人活着为自己天经地义 不能道德绑架。但是!在私奔不小心看到了男主信后 为了面都没见过的男主亲戚竟然如此博爱和自我牺牲 怎么的?难道男主家的亲戚有难处就应该同情 自家人的难处就可以坐视不管吗?(别跟我说自家人还好没那么苦 那个年代家族的名誉最重要了)为什么对陌生人比对自家人都好?反差太大了,逻辑不通。因此私奔时拒绝了男主的那段话 解释成女主看到男主微薄的工资还要分给其他亲戚 可能想到妈妈的话:“爱情可以有 ,但是钱必须有” 把他拉回了现实 ,决定不私奔 且说了那段话 给自己树立了一个自我牺牲的伟岸形象。(狗头) 这样解释就合理了。
正如李碧华评张爱玲所说:她善写月亮,却并不圆满。
Jane Austen: No sensible woman would demonstrate passion, if the purpose were to attract a husband.
在想看和看过之间能不能有一个“看到一半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这个选项?美式浪漫轻喜剧,只不过是把高中校园里的故事移植到了十八世纪的英国乡村,并且充斥着美式的夸张的喜剧效果,但是既无微妙味道也无复杂性,并且完全是打着奥斯汀的旗号作为噱头而已。
最喜欢他们私奔的那片树林。。提琴很好听。不是所有人生故事编成电影都会好看。。好吧我承认我只喜欢非现实
3.5。据说跟历史不符,好在还是个动人的故事。跟小说对照,显得简·奥斯汀的犀利讽刺背后有颗格外柔软的心。风景加分,海瑟薇的口音不太对。
如果没有当初不想独占你而让你卸掉责任的突然理智,又怎么会有最后一幕的伤感与美好。—— 英伦影片的质朴和田园。喜欢的时代,喜欢的传记,喜欢的演员和喜欢的爱情。
虽然我很喜欢海瑟薇,但是她的确亵渎了austen
显然我和Jane挑男人的口味不同——本人更喜欢稳重可靠的炮灰男
影片故事和海瑟薇,都挺有味道的。另外,片中的海瑟薇和奥黛丽·塔图有点像啊~~
《成为简·奥斯汀》cliché 一个我爱你你爱我但是我为了你的幸福不得不放弃我们的爱情的故事,这算得上哪门子的经典嘛!!😒😒😒
有时候感情像羞涩的花,需要时间才能开放。贫穷比什么都能摧毁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