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至极难免做作,生活到戏剧性太强难免就是个戏。
中产阶级时常是电影里崩溃的对象,《美国丽人》中产阶级男中年危机,男人看了都如获至感。
而奥色治郡中尽是生活在男人危机背后女人的一团糟,我看了挺难受的,最难受的地方是梅姨跟三个无脑女儿讲述她卑鄙的妈时,但这种情绪,不过也是低级的同情。
这一票缠绕的关系,仔细想想都不是最崩溃的,无非是些家庭琐事,一个自私的妈,一个寻死的爹,一个被老公出轨的女儿,一个爱上亲弟的乱伦女儿,一个永远被二逼男耍的女儿,一个生活在愧疚里的姨,一个爱儿子的无趣姨夫。
那个自私的妈一辈子有爹爱,那个寻死的爹也是到了迟暮之年解脱罢了,那个被老公出轨的女儿还有老公的陪伴配合,那个爱上亲弟的女儿是真崩溃……那个喜欢变态的女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挺欢乐,那个姨和姨夫都是能接受寻常生活且互相保护的夫妻。
我不说你也知道,生活中有太多更漂亮的崩溃。
戏剧和电影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进入戏院,不管你离舞台演员多近,那毕竟是个现实空间,不过就是布景,戏剧,灯光,音乐,你始终知道自己是在看戏。
而电影,有极强的代入感,它在重现生活,它真实可信,入情时你会觉得这些人都真实存在,他们的原型都可替代。
所以这个戏剧改编成电影,难免刻意。
而且没什么意思,揭露生活本质这种事,不该由电影来做。
我现在说的是我个人艺术观的问题了,文学是最残忍的艺术门类,很多做文字的人都挑剔刻薄,文字读多了也变得不可满足,通过白纸黑字传达出来的理性最骇人。
而电影不该重复这个功能,我们已经生活的很惨了,我们想看到人性善良勇敢坚强的一面噢!
拍这些东西,你们不觉得有点缺德么。。。
美国人过得太幸福,闲得无聊就想寻求痛苦。
但我怎么看都觉得他们没遭什么罪。
这个片子的结尾,我看了几遍,都想确定有没有大嘴调头回老娘家的镜头,确是没有的。
可我注意到那特别的路段上有几个指示牌,查了一下:Wichita堪萨斯州威奇托市-Salina萨莱纳-Denver科罗拉多州丹佛,大嘴片中的老公Bill 就在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他单位,跟学生搞一块了,那地方跟奥色治郡是相反的方向。
无疑,这一家子全部相爱,只是人人都要自己面对生活。
这事一点儿不艰难。
父亲意外离世,却留下了目瞪口呆的一家子,老母亲和三个女儿以及姨妈一家三口的丧礼聚餐,大女儿女婿和外孙女,小女儿和未婚夫,二女儿和表兄的眉来眼去,最后表兄变真兄,小女儿未婚夫勾搭14岁的外孙女,大女婿出轨,老母亲发疯……这情节真的绝了……每个家庭可能都会偶遇其中一个或者两个矛盾纷争,而电影却把所有的矛盾汇集,试问哪个人能有心理承担能力呢,崩溃也就在一瞬间……群像戏份演的真绝,梅姨越老越妖……
#八月:奥色治郡# 看到开头一段以为是简单的家庭伦理剧,耐着性子往下看发现越到后面包袱简直目不暇接。
根据话剧改编的一部片子,片中确实偶尔有点话剧演绎的错觉。
坦白讲梅姨的表现始终让我有点脱节,也许因为角色和真人气质反差太大,总感觉着力过猛有点怪。
可圈可点的细节处有很多,最经典的一场应该是办完葬礼众人围坐餐桌的戏码。
各大神狂飙戏,精彩绝伦。
众人内心的小九九在梅姨的癫狂中丑态窘态各异,大嘴把内心狂躁又隐忍直到爆粗动手的崩溃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这场戏开始掀起一幕幕层出不穷的小高潮,各种肮脏的丑陋的自私的狭隘的真相被陆续揭露。
电影主题从深层次讲表现了家庭氛围教育环境对下一代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家族算来共有四代人延续了负能量循环的不幸。
母亲刻薄尖酸的态度导致女儿性格敏感暴躁,姐妹之间也缺乏温情友爱,每个人都是自私冷漠的个体,也因此在婚姻感情方面各自遭遇挫折。
性格影响命运,原生家庭的影响则是先天的业力。
全片总体基调晦暗而激烈,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剧情在各种矛盾碰撞中逐渐铺展开,直到最后父亲死亡的真相细节被揭示。
人性的丑陋到达极点,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难堪。
片尾大嘴在知道真相后转身漠然开车离去,梅姨黯然神伤,场景定格在车身后,一片祥和安宁的公路。
仿佛各种爆发里顿时收了情绪,徒留唏嘘。
忘了提一点。
片中的小姑娘不吃肉,姨夫问为什么,她说因为不想把恐惧吃进去。
因为动物被屠宰的时候是恐惧的,吃动物的肉就是吃下了他们的恐惧。
不吃肉,就可以保持自身的纯粹,保有更大的勇气。
虽然这姑娘只是懂理论,却抽大麻叛逆而没教养,但这段关于食素不吃肉的理论却是我听过最靠谱最值得思忖的。
C哥正在手贱更新iOS7.1,所以打发时间来更新哟(感觉很掉粉的样子……)曹禺先生的雷雨,序幕之后,便是即将下雷雨的闷热天气。
随着剧情的发展,过去的一切都开始暴露,矛盾在激化,直至最后的雷暴,将一切终结。
而《八月:奥色治郡》,则也是如此的处理方式。
C哥是看完电影才了解此片是热门话剧改编。
于是顿时理解为何剧情如此抓马……感觉话剧会非常好看耶,哪位买个碟呗几乎所有的社交网络都认定这是一部年度撕逼大戏,里面大牌云集,个个都是冲奥的架势。
当然一切让你联想到李奥纳多的都不是好表演。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下图的撕逼场景(静静等待图片缓冲),尤其是大嘴高呼一声:I am in charge now!当局者迷,其实我对妈妈吼的时候也好不到哪里去。
没错,《八月:奥色治郡》就是这样一部把生活的无奈、血缘的无奈展示给你,却又令人无比感动的电影。
燥热奥色治郡位于Oklahoma,年均气温15.5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想到地理老师的不要哭泣)。
也是美国印第安原住民的居住地。
所以电影里有一个非常正能量的印第安帮佣,以及梅姨经常“政治不正确”地吐槽印第安人黑人什么的……燥热是八月的主题。
梅姨的老公,一位酗酒的老师,像托尔斯泰一样离家出走了。
随后被发现溺水。
女儿及其男伴们、妹妹妹夫赶往梅姨的家中,每个人都显得燥热难耐。
而葬礼晚餐的氛围又迫使男性们穿上西装。
正如大嘴所言:这里的鹦鹉都能热死……从心理学角度,这种外界的燥热能加重内心的烦躁。
打个比方,比如令堂更年期了,那么到了夏天请小心……婚外情教授学生恋、姨表姐弟恋、姐夫小姨子恋、未来姨夫小侄女乱来……你想要的配搭都有……父亲对女儿的失望、母亲童年的阴影……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就连阳光小美女也不例外。
但和《雷雨》不同的是,《八月》选择在最后仍然以燥热结尾,内心的烦躁始于燥热,也终于燥热。
女儿在公路边冷静了之后,重新回家,陪伴已把亲人都膈应走了的母亲。
我竟然感受到了一丝凉意。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血缘。
疲惫不堪的家庭关系,终究会平静于血缘的亲情中。
iOS7.1还挺好看的。
记得关闭增强对比度哟。
尤其速度会加快。
以及……你不用滑动来接听了。
《八月:奥色治郡》中的梅姨太毒舌了!
她对不化妆的女儿说:“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化妆的女人是伊丽莎白•泰勒,但她化浓妆。
”说女儿:“削肩、直发、不化妆,所以你是女同吗?
”女儿让她不要直呼家中保姆“印第安人”,而叫“原住民”,她:“那我们也该叫恐龙原住民。
”说自己的姐妹:“你像在一个湿漉漉的硬纸盒里那样性感。
”女儿的未婚夫结过三次婚,她:“那你现在不是得心应手!
”她说:“我没说女人随年龄增长失去魅力……是变丑。
”说女儿们:“要是你们像我们这样努力地生活,你们早就是总统了。
”告诉女儿,她们的表哥是姨妈和她们爸爸偷情的结晶:“姑娘们必须现在就知道,否则哪天你们需要一颗肾呢。
”…………后来她得了口腔癌。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场特殊葬礼之后一个美国中部家庭暴露出的问题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道理。
片中看似蛮横无情又尖酸刻薄的老婆子,实际上是那样的孤独无助,默默承受人生痛楚。
她和她的三个女儿看似关系恶劣,实际却是因为多年来付出和接受的失衡而导致分裂矛盾。
Violet和Barbara是戏剧冲突最多的两个角色,整部剧就像是围绕着她们两个在构建线索和触角(实际上两位大角为这部戏的cast增色非常),但这样也使得其他角色的联系显得过于单薄。
比如说old Charles就是一个值得深挖的角色,但剧中没有过于突出也是正确的。
毕竟整部戏里面真正让人压抑的角色一两个就够了。
有人说舞台剧版本比电影版本要好,我不是太赞同。
诚然,舞台剧是更能表现戏剧张力的,但电影的好处就在它本身的弊处:电影割裂时空的紧密型,一些微小的细节看似无关,却能在影片的后面找到照应。
所以,一部能和经典好莱坞分开的影片总是无需取悦观众而为影片的艺术性塑造一切可能性。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喜欢看这类影片的最大原因。
这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紧不慢但又矛盾不断,在主角承受痛苦的时候背景音乐却是诙谐轻松的。
这种矛盾能够让观众深刻的体会到主角此时的无可奈何,有点像“damn my life!”的感觉。
当你不能为你糟糕的生活再弥补些什么的时候,听一首country music 喝杯whiskey 跳支舞,让你的思绪从战火纷飞的家庭聚会中抽离片刻。
影片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一个个与我们生活相似甚至相同的故事和人物。
我们会在Violet身上看到长辈艰苦的过往、隐忍的婚姻、不和的母女关系;我们会在Barbara身上看到作为长女的压力、更年期遭遇丈夫外遇、有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女儿;我们会在Ivy身上看到事业生活都不够优秀、默默承担照顾两老的责任、心上人是众人眼中的米虫却无法回击的无奈;我们会在Karen身上看到不肯认老的固执、表面乐观主义内心强大、不爱甚至害怕承担责任后果、遇到麻烦事却还要安慰自己does it sound nice…太多太多的性格是真实存在在我们身边甚至是我们身上的了,以至于我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总会自我代入。
自然而然,观众与影片的联系就变得更加紧密了。
我的家庭感觉像是年轻版的Osage County,家里也是有性格各异的姐妹,想想多年以后我们或许会遭遇影片中的事情,我就不禁感到无奈…梦想与希望似乎只活在年轻,长大后的我们,才会意识到生活该是这样。
这种与亲人痛楚的羁绊,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无法轻易隔断。
毕竟, It’s not cut and dried, black and white, good and bad. It lives where everything lives: somewhere in the middle.
早早地在网上订了票,周六整个放映厅里居然只有五个人。
惊喜的是有中文字幕,豪华卡司不用提了,虽然之前大概了解梅姨再次有突破性表演,看完以后还是几乎给她老人家跪下了。
每一个眼神动作都是戏,惊喜的是戏外还有戏。
电影只讲述的是beverly葬礼后的发生在几天内得事,梅姨的表演却让我们看到这个人物的几乎一生。
从演出来的内容来看,首先violet非常机灵,耳观六路,眼听八方。
一眼看出老大的婚姻问题,两眼看出老三的未婚夫不靠谱。
丈夫和妹妹的不伦恋她门清,就是憋着一辈子不说,最后报复在后代身上。
要是violet身在中国,估计大家会说,这老太太已成精。
其次,violet自带的吐槽属性的段数也不低。
“为何不叫恐龙美国原住民”“女人老了就是不性感了”“父母肯定是有一个最偏爱的孩子的”,家族里每个人都逃不过被老太太吐槽的命运。
而且在我看来violet的级别比直接责骂儿子的妹妹高多了,一出招就针针见血,还觉得自己委屈地很:我说的都是真相啊,唉人们就是见不得真相。
最后,violet非常有生存技能。
从她能从医生那里开来整整一箱的药就能看出,她有一种manipulate别人的本领。
被大女儿发现药片后惊慌失措,马上靠装可怜“我得癌症了你都不来看我你爸一出事你就屁颠颠儿跑来”,女儿马上觉得愧疚立马挽回一局。
也许是因为从小就不受待见,violet对人性有一种本能的感知力,她看的穿你,就能操控你,同时从来不怕伤害你,并以此为乐。
这样聪明情商又高的女人,又有为人父母几乎最糟糕的特质:自我中心,觉得别人的苦都不算苦——你们那算什么呀我和你爸那才叫不容易,看看你们一个个不成器的样子;儿女如果不顺自己的意就以情感胁迫——啊呀这么多年养你都白养了啊你这个小白眼狼;推卸责任功夫一流——把丈夫的自杀归结于女儿离家,甚至在最后大女儿已知道她对自杀知情不报之后,依然执着地怪罪女儿。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总结一下violet的一生:从小家境不好,母亲对她很刻薄,生活在妹妹的阴影之下,被母亲的某男性友人骚扰差点被打死,从小就有种破罐破摔的性格潜因子。
结婚有了孩子后不久就发现丈夫与自己的妹妹有染,也许是因为violet经常冷嘲热讽丈夫的不得志甚至他最爱的诗歌,总之对婚姻的无力感让violet开始对药物上瘾。
最心爱的大女儿一直都与父亲走得更近,二女儿好歹受自己摆布但懦弱无能得不象自己,至于小女儿,violet根本就没拿正眼去瞧。
她离家她心碎好像根本就和自己无关。
最后发现得了癌症,觉得老天从来不爱自己,破罐破摔和自私的性格发挥到极致,连知道丈夫想自杀以后的反应都是先开保险箱。
几十年夫妻生活的真相结局就是如此,细思恐极。
大嘴的角色性格也很多面,戏份不比梅姨少,可是飙起戏来真的就是弱了。
那段三人餐桌摔碟子的戏,大嘴的角色刚刚经历了丈夫带着女儿离开,知道了妹妹和小查理是兄妹,等等重大的人生变故,可惜光表现了愤怒,气场明显也不够。
片中男性角色存在感普遍不强,BC唱靠弹琴唱歌刷了一下存在感,很温情,可惜太短太短了啊,还没有听够。
至于梅姨,无法想象如果换任何另一个演员,violet也许只会被塑造成一个药物成瘾的恶毒老太太,可这个人物如今被演得精彩,归功于梅姨已呈现和留白的空间。
姨再拿一座奥斯卡吧,you definitely deserve it.
没看之前,我也抱着期待对这部“喜剧”片,因为我大概知道,《August》也是今年Oscar竞争主流之一,而一看演员名单则更为惊艳,我便不多说了 。
抱着这份期待,我蜷缩在被窝中,从凌晨一点多开看,望着小小屏幕的itouch,《August》一点一点地将极其难以解释的压抑与失落献给了我原本带着期待着喜剧情节的心。
抹杀一切清新欢快的色调,扑面而来的是冬日般的枯黄色和老宅的死沉,每时每刻都夹杂着极其难以解释的压抑与失落。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其不幸”,奥色治郡的这一大家,老的不安分,大的不老实,小的不听话,几乎每个人的心中都装着一壶怨恨和不安的水,只是在等待着沸腾。
人越想麻痹自己的内心,愈加痛苦,愈加想忘掉脑中的过去,记忆越会穷追不舍,因为人一旦过分关注自己,愈容易迷失掉自己。
梅婆扮演的Violet是个可怜又可恨的母亲,她是个活在过去的人,她多么渴望回到年轻的时候,在电影开场时与Beverly的疯癫对白;谈论起照片时;在秋千上,自己茫然地自白,一点点暴露出她对过往般畸形的眷恋,这也便是在得癌之后不断吃药,甚至吸毒的原因,得病不是她这么做的根源,只是她想逃避,逃避那种生活。
梅婆的演技不需被夸赞,若奥斯卡不颁给她只能说明评委们希望把影后的冠冕留给中青这两代,因为梅婆在任何一个细微表情的处理都可达到登峰造极,不得不提的便是在Julia扮演的Barbara望着远方发呆时,Violet想要逃跑,那一身黑色,头戴假发,带黑墨镜,充满病态的老寡妇想要逃离自己生活,逃离她的一切,带着累赘的身体的狂奔,那段镜头使我泪水布满眼眶,使我感触如此之深。
逃离?
逃离到哪里去呢?
这不是爱丽丝门罗的《逃离》,Violet知道自己的结局,就像最终那样,她索性撕碎这个原本就复杂不堪的家庭,让儿女们带着憎恨与绝望离开奥色治郡,永不回来,而她,则又一次回归到漫无边际的装疯卖傻的茫然中。
然而幸运的是,她有一个可以依偎的女佣。
1. 梅姨的演技已超神其实没什么好提的。
倒是大嘴女神,上次见到您这么走心的表演得是10多年前了吧?
2. 时光飞逝,阳光小美女转眼也18了,新一代女神形象还没确立就开始玩重口,秀演技。
好莱坞这歪风刮得一个个都不学好,而且你扮演一个看上去17岁的14岁少女,真得算在秀演技吗?
3. 别怪我老往《雷雨》上靠。
这个...其实这方面的事我一直没太搞懂,如果表亲姐弟接受起来不是障碍,那亲姐弟在心理上接受起来差别会很大么?
我以为要么都不能接受,要么都放弃治疗了呢...4. BC君弹唱的一曲非常动听。
终于看完《八月:奥色治郡》。
熬过前面半小时的铺垫,后面就很精彩了。
梅姨演技很传神,从尖酸到心酸过渡得很自然。
乍一看到本尼有点出戏,他唱歌居然还蛮好听。
整个家庭简直就是各有各的悲剧。
父亲自杀,母亲常年嗑药又有了癌症,大女儿的丈夫出轨和自己的学生搞上了,还有个十四岁正值叛逆期的女儿,二女儿留在家里照顾母亲,爱上了自己的表弟,后来才知道原来她们两个是亲兄妹,三女儿带着未婚夫回来,结果未婚夫又和她大姐十四岁的女儿调情被看到。
之前cover up 下来的冲突一个接一个爆发。
母亲把所有真相都撕扯开,亲人一个个的离开,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
家庭氛围很重要,这部片子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毒舌是要不得的……
真是不一般的一家子。
导演水平太低,浪费了这么好的表演。
the biggest Home Disaster Drama
这是什么结局啊摔!好极品的一家,放在天涯上绝对是撕逼热帖啊!
大牌云集、表演精彩的狗血撕逼家庭喜剧,除了以上两点以外找不出其他的优点。梅姨虽然戏好,但是这几年真的审美疲劳了,再也不想看她的脸了。
这什么喜剧嘛,太残酷悲伤,几次飙泪。这才是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得修复好几日。负能量炸棚的一家子,怨憎会白金会员,悲剧写在基因里,彼此飚泄着恶意,消磨着善意,爱与温情无处生息,唯有出逃或隐忍在大麻叶维柯丁之下。梅姨这地球上最会演的女人,浑身巫婆戏震慑全场,坐拿第四座小金人的节奏
没看明白,老太太?
戏剧冲突太多太密集了,一个接一个。电影里的那些事件,我若是遇上其中任何一个都会承受不住,会心碎。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家庭,负能量爆表。演员们的演技很赞。电影里一个接一个的矛盾冲突让我再一次想起自己年少时曾渴望生活里可以有故事发生……然而真正经历过之后,才知道平静的生活是多么的珍贵。
家庭伦理冲突百科全书!看点一大咖多梅姨大嘴滚地上打架,看点二全程毒舌高能不停歇,看点三韩剧狗血桥段米国上演,看点四卷福演怂泡弹钢琴唱歌,看点五真的好热…
不知为何怎么都看不下去
简直是人间抓马大集合(形象点说就是一间公厕在你眼前爆炸了),这家的经太难念。最最糟心的是,在已经过去的以及往后的数十年时间里,我们多少也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诸如此类的破事(意外地共鸣挺多)。BC唱歌算是比较暖色的地方吧,credit曲好伤啊...以及梅姨的南方口音再次震傻我。
个人认为这部片很装逼
受够了女人吵架和所谓家庭的阴暗面,暴殄天物地让Ewan McGregor打酱油,发指!
很棒的电影了
作为一部话剧改编的电影,它强大的戏剧冲突让人想到罗曼·波兰斯基的《杀戮》,而它的场面显然更不易把控,梅丽尔·斯特里普和茱莉亚·罗伯茨主导盘活了一场阴暗的家庭伦理群戏。在一个无法理清的情感线团中,观众看到了人间诸多的私密悲伤,并不是催泪,而是镇静、引人入胜。
我花2小时看这么一出家庭纠纷烂戏,任何大神的演技都救不了烂剧本,我他妈还以为他们聚餐时候吃的是他爸的肉呢。剧本太烂,烂过琼瑶戏。最后怒打一星是因为Juliette Lewis演了个什么鬼角色啊!我日!
前半簡直災難啊!!完全看不下去嘛..而且整個劇情太drama就沒有現實感了..演技倒滿眼都是~
totally fucked up!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cruel world
生活总逼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