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评论这是一部聪明的、睿智的、精确的电影。
斯派克·琼斯把两种生活、两种人格展示在了银幕上。
当然,它更伟大的地方时和现实生活有了交集。
——《芝加哥太阳报》不论是《傀儡人生》还是《改编剧本》,斯派克·琼斯把电影拍得是那么自然和流畅,丝毫看不出来他有什么疑虑。
——《综艺杂志》影片的成功要归功于这个充满智慧的、而且充满激情的剧本。
除了剧本以外,斯派克·琼斯的导演技巧和几个主角的演技也都可圈可点。
——《滚石杂志》幕后制作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因为把自己写进了剧本,很多观众都在好奇,究竟查理·考夫曼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这么一个疯狂的家伙,有着这种疯狂的举动。
面对着这种疑问,查理·考夫曼说:“是的,电影里怎么拍的,我在现实生活里就是怎么做的。
把自己放在剧本里,是我选择编剧这个职业的契机。
查理·考夫曼以为编写剧本儿渐渐崩溃,最后自己成了影片的角色,这是真生活。
至于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我,他在外形上和我是很不像的,但是他的忧郁的神情看起来很像是一个陷入绝境的编剧,这就足够了。
”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凯奇来扮演考夫曼,导演斯派克·琼斯说:“我在找了很多演员之后,才发觉我要找的不是外型上像考夫曼的人,而是我头脑中的考夫曼。
他有着某种自省的意识,同时还有自残的倾向。
所以我不能找什么肌肉男,要找个看起来心事重重的人。
很自然地,我就想到了凯奇,我很喜欢他以前拍的电影,我知道,找到了他,电影就成功了一半”。
要扮演一个真实的人物,首先要去学习和模仿他的言行和姿势,这样才能做到形似。
考夫曼说:“我没有看到凯奇饿表演哪里像我了,但是所有人都说他把我模仿得很像,不过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发现他模仿我了”。
导演琼斯说:“凯奇还是模仿考夫曼了,这是在银幕上扮演一个真人的第一步。
我们既要把考夫曼扮演像,又要把剧本上的那个叫考夫曼的人物塑造出来,难度着实不小”。
演技派明星 影片阵容殊为强大,除了曾经指导了影片《傀儡人生》的导演斯派克·琼斯和创作过《傀儡人生》和《危险思想的自白》等剧本的编剧查理·考夫曼外,尼古拉斯·凯奇,梅丽尔·斯特里普,克里斯·库珀,蒂尔达·斯文顿,布莱恩·考克斯,约翰·马尔科维奇和玛吉·吉伦哈尔等众多演技派明星的加盟也使影片增加了很多看点。
对于和这些出色的演员合作,琼斯说:“这是我期待拍摄这部电影的原因,尤其是与斯特里普的合作。
她扮演的苏珊·奥尔琳是一个冷淡的记者,对采访的事物漠不关心。
我需要一个女演员表现出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而斯特里普的那张巨人千里之外的脸恰好就是对这种性格的诠释。
她是个非常敬业的演员,她不会到了片场再翻开剧本找感觉,她会在家里就把一切需要的东西准备好,一到片场她就能很快地进入状态。
影片刚开拍的时候,我看到她还会有点紧张,因为我不怎么了解她,不知道她喜欢什么样的导演。
不过她是很随和的一个人,几天之后,我也放松了,和她的合作很顺利”。
谈到凯奇,琼斯说:“和斯特里普一样,凯奇也是那种勤奋的演员。
这个世界上天才毕竟少见,而大多数演员如果真的有一番成就的话,靠的还是勤奋和努力。
凯奇每天都会早早到片场,给自己做一些准备工作。
因为在电影里,他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查理,一个是唐纳德。
所以戏份很重,不管怎么样,能和这些出色的演员合作,我很开心也很荣幸”。
各方赞誉的剧本 近些年,查理·考夫曼可谓是好莱坞最当红的编剧。
2004年的《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和2008年他自编自导的《纽约提喻法》都让他大出风头,当红程度堪比明星。
谁也不知道这个身高只有1米64的“小家伙”的脑袋里到底装了什么东西。
在看过剧本之后,梅丽尔·斯特里普说:“这或许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剧本。
编剧绝对是有雄心壮志的——而我恰恰就喜欢这点。
剧本写得非常紧密,情节、对话都密不透风。
也许我曾经接触过的,与之最相似的剧本是《法国中尉的女人》,那也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影片。
”面对着剧本,凯奇表示这是他做演员以来扮演难度最大的一次经验。
他说:“我要在电影里扮演两个人,一个是以编剧考夫曼为原型的角色,还有一个是虚构出来的他的弟弟,唐纳德·考夫曼,难度很大,不过我很喜欢这样的剧情安排。
查理是写了一个很好的剧本,这个剧本的妙处就在于它和我平时所看到的那些剧本完全不一样们特别有新鲜感”。
导演斯派克·琼斯对剧本和编剧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
他说:“和他(考夫曼)合作过《傀儡人生》之后,我就一直在期待着我们的第二次合作。
后来我看到了《改编剧本》的剧本,惊为天人,当下就决定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拍出来。
考夫曼一开始还觉得这个剧本是没有办法拍成电影的。
但是在多方努力之下,电影还是拍出来了。
我真不知道今后如果没有查理·考夫曼的剧本,我还能不能拍出出色的电影”。
電影裡曾出現過這樣一句台詞:“Donald你真的是一個電影劇本的結構大師!
” 我們可以直接認為,這是電影編劇Charlie Kaufman對自己的評價。
這部電影裡,大量的情節對白流露著對電影編劇導師麥基的明嘲暗諷,認為他這種書寫手法流於俗套,然而就這部電影而言,各段故事卻又都是麥基式的經典故事模式:俗套的多重人格(這種手法甚至在電影裡被以對白的形式直接嘲諷)--Charlie和Donald兩個性格迥異的胞兄弟,很明顯是一個劇作家的兩重性格,一個外向開朗,寫作卻相當淺薄,一個不擅交際,寫作則追求不落窠臼; 人物獲得頓悟--Charlie從他弟弟之死和他臨死前的一段話裡獲得頓悟,人物在電影前後得以改變; 俗套的愛情戲--Charlie開頭膽小,後來敢於表白,發現對方也同樣一直喜歡自己; 中產階級婚外戀:紐約客的女新聞作家困於平庸的家庭生活,與自己書寫的人物吸毒亂搞⋯⋯ 這些橋段其實都是主人公 Charlie 心目中時刻警惕自己使用的東西,然而這部電影的編劇,自嘲地把自己的名字作為主人公名字的Charlie Kaufman,則像文章開頭所言,把這些俗套橋段通過自己精湛的故事結構技巧,構築成這部精彩的電影。
因此,編劇Chalie Kaufman在這裡實質是以雜糅類型片的手法來反類型片,以反麥基的手法來承襲麥基。
而電影中的三個文本--這部電影本身的劇本,電影中正在書寫的電影劇本,電影所改編的書,交叉出三個迥異的時空,其中再插入男主人公的性幻想,各個情景相互交錯。
我們可以嘗試去認為,這部電影的劇本就是男主人公正在書寫的劇本,那麼這部電影就形成了一種幻覺,一種電影在 “邊寫邊拍” 的幻覺,如同一個獨裁者走在僕人鋪開的紅地毯上--僕人不停往前鋪地毯,他就不停往前走。
影片甚至有一些時候讓我們覺得走在了劇本之前,主人公在劇本裡所寫之事已經在電影裡出現過,因此他書寫所的劇本就能在觀眾心理上形成一種對已發生之事的確認和回顧,這種確認和回顧則能帶來身心暢快的安全感和輕微的時空顛倒的幻覺。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這其實是編劇Charlie Kaufman利用劇本技巧所形成的一種高明的幻覺,因為電影,和電影裡的劇本,其實它們兩者所提供的信息量是不對等的:電影行進到30分鐘,可能只有一兩個句子(或旁白)交代這部電影的劇本的原文,然而就因為這一兩個句子所言之物是這30分鐘裡出現過的,就能形成一種 “電影在邊寫邊拍” 的錯覺。
而編劇除了在結構上營造幻覺的手段十分高明外,還擅於利用各種符號、雙關語和隱喻。
比如最明顯的男主人公和電影編劇相同的名字Charlie Kaufman; 比如電影導師麥基被抽出來作為好萊塢故事的典型符號來進行嘲弄; 比如題材上選擇 “Orchid Thief” 和達爾文的進化論,進化論裡的 “適者生存” 彷彿就對照著Charlie和Donald的處境,而 “適者生存” 所對應的 adapation ,同樣也具有 “改編劇本” 的詞義,與貫徹全片的男人公的任務一致,甚至還順道點了電影名的題。
這種充斥全片的小趣味,如同在這個混雜多個時空的濃湯裡灑入佐料,隔著衣服撓著癢,不甚痛快卻又欲罷不能。
或許Charlie Kaufman會被斥為過於賣弄技巧,然而他又的確能夠用那冷靜縝密的筆調把這多重文本的呈現方式處理得相當精巧。
我們或者可以用影片裡那俗氣的Donald、Charlie雙重人格的方式來形容這個混帳的傢伙:一位天才的的蠱惑大師。
“我只希望好莱坞的积习不至于毁了它,变成一部兰花争夺战之类的电影,或把兰花偷换成罂粟花而演变成毒品追逐战,为什么就不能纯粹拍一部花卉电影?
我不希望充斥着性欲枪击或飞车追逐,或是片中角色洞悉了深邃的人生哲学,或成长,或相互接纳对方,或突破万难最后终于成功立名……这本书不是这类故事,事实上人生也并非如此……我很坚持这个理念。
”查理.考夫曼在片头如是说。
片子中后段,查理和那知名编剧热切相拥犹如找到再生父母般的大彻大悟。
随后一切急转而下。
毒品,性欲,飞车追逐、死亡、成长、对爱的领悟……直到最后一句旁白:第一次,我内心充满了阳光,我喜欢。
然后一些文艺小年轻们就说了喏,这就是关于生活的电影!
这就是劝导人民积极向上地生活!
当唐诺如同其他所有好莱坞正方配角在死之前找个适合的点诉说自己对爱的无畏给主角以启迪时有多少眼底子薄的孩子们和查理一样禁不住泪如泉涌。
真是有够了!
没看到编剧查理在背后咧着嘴大笑麽!
把荒谬的故事编得像正史。
尼古拉斯蓝汪汪忧郁眼神眨巴眨巴一股子文艺气就上了身。
反类型电影成励志片了。
记得一个笑话,一和尚对于世风日下很是不满,对旁人说:现在这些个小和尚太不象话了!
天天想女人!
害我出门都得把家眷带在身边,实在是不放心。
满身坚持的编剧终究把片子捣鼓成了集所有好莱坞热辣元素与一身的狗血大剧。
这是考夫曼自己的无奈,还是他依旧热诚的坚持?
或许都不是,查理.考夫曼只是想讲个类似于和尚的笑话罢了。
一般的电影作品,就如同程序员的代码一样,看多了没有啥感觉,看到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只不过是kill time而已.改编剧本则不同.好有一比,好比在做软件开发的时候.那个偷兰花的人: 最终用户,操作业务流程.那个作家: 甲方的科技部门,负责整理沟通用户需求.那个编剧: 乙方的系统分析员,来尝试通过作家的书,改变成一个合适的剧本,然后导演就可以开始拍摄了.这个过程呢,就是业务建模了.但是这个可怜的编剧,或者说系统分析员,在最初整理的系统需求进行整理的时候,发现总有些地方走不通,走不下去.于是乎就尝试走进真实的人物生活来整理,试图得到灵感.结果他发现作家在说谎,没办法生活就是由谎言构成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真实的,其实呢,同时也是虚幻的.在电影中,发现了真相的编剧被干掉了;在现实中,发现了真相的系统分析员基本上也干不下去了.这个电影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太过认真,要学会从谎言中构造新的谎言出来,绝对不要试图去寻找所谓的真相.尤其对软件开发人员,即使你发现了真相,往往也只能徒增烦恼而已.难得糊涂.
You are what you love,not what loves you听到这句话,心里颤了一下。
考夫曼兄弟在沼泽的一棵枯树后面的谈话,真切深情,是此片中最感人的一幕。
或许,也是一次心灵的对话。
《改编剧本》以大名鼎鼎的编剧查理·考夫曼为主角,讲述他改编故事的过程。
起初平静甚至令人发闷,查理与原作者的故事不断交织,而展现的情景也都平淡如水,甚至戏谑似的加上生命诞生进化的过程以及爱因斯坦的研究画面,让人觉得这片子就是一次joking,一个编剧自己玩的游戏但是耐着性子一点点看下去,逐渐竟被它吸引住了。
查理为了自己的剧本绞尽脑汁,脑子里充满泄气的想法。
他自卑,重视别人的评价,否定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失去了创造力,并因此时时烦躁、波动、陷入混乱。
这让我觉得熟悉,大概是因为自己也是一个自卑又爱面子的人,常常担心自己做不好,担心别人的看法,全盘否定自我,燃不起对生活的热情,只觉得烦,想一走了之,想无限逃避。
于是很想看看查理怎样完成自己的任务,怎样面对自以为不可逾越的困境。
查理有一个孪生弟弟,与他的性格完全相反,自然、随便、满不在乎,对生活保持热情并带着永远的调侃味道。
他也写剧本,风格与哥哥完全不同,常遭到哥哥的批评,但拿出去还是受到肯定。
他衷心的欣赏自己的哥哥,支持他,服从他,帮助他,最终也是在他的帮助下查理完成了剧本,也完成了性格的转折。
或许,这个孪生弟弟,便是现实中查理·考夫曼的另一重人格。
沉闷的与活跃的,自卑的与自信的,严肃的与调侃的,时时交织在一起,产生矛盾,也产生灵感的火花。
或许,大部分人都是如此,只是没有这么明显的对立而已。
剧情逐渐跌宕起伏,当查理去寻找原作者苏珊,两个故事合为一体,并演变出了偷窥、暴力、性、凶杀等等刺激剧情所需的一切因素。
故事让人觉得荒谬,但你知道他在说我在这样生活。
查理与弟弟一起度过许多时间,他开始思考自己与弟弟生活的不同,他觉得自己浪费了生命,因为太过重视别人的看法,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不是生活。
是啊,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所爱,而不管你对我的评价如何。
这是我的感情。
即使是你,也没有办法剥夺。
要轻松、真实的生活,不是吗?
最后,尼古拉斯·凯奇一人饰两角,一是秃顶、微胖、背有些驼、没有自信、说话就流汗的悲观男人,一是风流、自信、大胆、敢于冒险、精神焕发的乐观家伙,都非常传神。
赞~
这是一部矛盾的电影,刚开头的部分有独立制作的气质,非好莱坞式,不要撞车、谋杀、 床戏,只是想做一部简单的电影,关于花;而随着主人公本身越来越纠结的情绪,电影的整个情节完全走入了另一个反面,好莱坞式的情节:忽然的谅解、秘密被发现、灭口、撞车……但有趣的是,电影情节的本身已经被作为编剧的主人公本身的改变预先预知。
我不知道这句话有没有表述清楚。
如果你只是把这个电影的主线纠出来,实际上只是讲了一个编剧,从想做一部简单的电影开始,由于思维停滞而陷入困境,求助于编剧大师,得到要让电影有戏剧冲突云云,忽然矛塞顿开,最后完成了剧本。
于是就在批判、讽刺和自我妥协的过程中,整个电影由平缓而富有魅力走向庸俗而刺激的反面。
如果说这是编剧或导演想表达讽刺效果的企图,那么我表示遗憾和唾弃,因为这只表现出了他们无法将简单的电影成就的浅薄,他们也如主人公一样,期望做一部非好莱坞的电影,却最终无法把握,而做成了个虎头蛇尾的影片。
但又心虚的把自己的不甘昭然天下,似乎觉得这样能显示自己曾经的努力。
几个演技派的大明星的表演也配合的刚刚好,梅丽尔斯特里普把那双“包容一切忧伤的眼睛”诠释的让人惊叹,而片末却因为剧本的原因表演的就像一个过气的女明星,但我把这个归咎于剧本本身,在片末几乎没有给她留出表现的空间。
所以这是一部矛盾的电影,你可以把它的平庸归于特别,可以把它的讽刺归于心虚的自我辩护。
但是不管怎样,我这一篇感情矛盾的影评的结尾是想说。
你一定要去看看这部片子,很值得一看!
You'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当然是句感人的格言。
不过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在影片开头,Charlie开头给Donald的剧本提出了一个开玩笑的杀人方法:一个文学教授解剖活人,自称deconstructionist(解构主义者)。
Charlie和Donald是两个风格不同的编剧。
电影频繁地借用Donald之口说剧本“结构”,事实上电影本身就用了几重元叙述的方法,把结构给解构了。
正如开头这句玩笑一样。
想要分析这部电影,首先要从“结构”上来说:在迈阿密惊心动魄的“考夫曼1”是由上完编剧课的“考夫曼2”编出来的。
溯回到影片前半段,我们被告知2在创作1,但彼时1和2是分辨不开的。
直到电影最后一句旁白“谁来演我比较好呢”,突然告诉我们,凯奇所演的考夫曼1和2,是由背后的考夫曼3创作的。
但是这个考夫曼3还仍然是Adaptation剧本中的角色考夫曼。
真正的电影编剧考夫曼……可能边笑边着看我写1234吧。
这里一环套一环的分析,到《纽约提喻法》就没有用了,它才是从各个层面真正把结构给解构了。
当然《纽约提喻法》更强调一种哲学上的虚无,和时间的弃用,也就是《改编剧本》的考夫曼2想要追求的“什么也没有发生,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答案都没得到,什么结局都没有,每个人都早就死了或尚未生存,同时所有的事都发生了,所有的人都在经历所有人”的那种故事。
后半段的“好莱坞式”故事,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镶嵌的反讽。
从另一种角度,也可以看作现实和虚构的界限的虚化。
那这里就要说到Charlie和Donald到底是不是同一个考夫曼的两面?
我觉得这个问题用Charlie的一句话也能解决:You and I share the same DNA. Is there anything more lonely than that?“我们有着同样的DNA,还有比这更孤独的事吗?
”
I suppose I do have one unembarrassed passion. I want to know how it feels like to care about something passionately.If you really loved something, wouldn't a little bit of it linger? Laroche just moved on. Sometimes I wished I could do the same. 永远缠绕的,永远沮丧的,拿不起也放不下的。
大家可能都渴望对事物都充满激情,犹如古人一般见青山便会吟诗作对,见美景则会热泪盈眶,满腔热血。
而现在的人类对事物变得麻木,平凡无奇,在自己的世界里打圈不愿打破隔阂,不愿意和世界交流,不敢面对自己。
所以大家都想回到童年,重新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犹如电影中的查理。
电影中编剧查理编剧出来的人物,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一直得不到肯定。
一个对未知世界极度热情的和自己完全相反而长得一摸一样的人。
一个对兰花有着极度热情的种花人,有一个美丽大方研究他们的热情写成书,最后感受到但走火入魔的女人。
而在这个平凡无奇的事件上,无法提起任何热情的本尊模型角色。
这些可能都是他自己的人格,可是都被自己压抑才内心深处。
而这些角色建立起来的几层关系,也像极了时间,和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到最后,你可以通过别人写的书籍,资料。
你什么都可以知道,可你已再也无法正真的热爱这个世界。
《锦瑟》-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突然想起了这首诗。
每个人都有自己本来的一面,和想成为的那一面。
我们就是这样,在自己本来的角色,和自己想成为的角色中徘徊和迷失。
Charlie,一个又肥又秃头的生性懦弱的编剧,想成为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一个不用理会别人想法的人。
Susan,一个有婚外情的嗑药的作者,想成为一个被人尊敬,家庭和睦的好妻子。
因此Charlie人格分裂出了一个Donald的胞弟,因此Susan在真相暴露以后决定干掉Charlie来隐瞒真相。
但是不行,我们最终还是回到现实,真相总会暴露。
就如兰花一样,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总会成为这变幻万物的一份子,随着世界进化,随着时间进展。
就好像开头的这首诗,当初在小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句“此情可待成追忆”描写的是爱情,现在才发现更深的一层是作者是对时光流逝和自己尚未达成心愿的感叹,就如庄生梦蝶一样,庄生希望自己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但是到头来只是一场梦。
我们总是向往美好和自由,但是等我们真正接近那分美好的时候,我们却总会被美好后面掩盖的残酷现实的真相所失望。
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年轻,现在才理解,只有年轻你才能敢作敢为,不惧一切的去实现理想。
可惜的是,等我明白一切和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已经无法去追寻了。
就像John的死,还有Amelia的另结新欢。
人和人的感情,一旦失去了就无法再挽回了。
不管电影中到底哪一部分是剧本,哪一部分是现实,也许真正的编剧Charlie Kaufman只想让我们感受那种现实与梦境交错的感觉,只想让我们体验所爱和失去所爱的情感,只想让我们随着角色,一起哭,一起笑。
看完了这么复杂的剧情和环环相扣的故事,也许我们最后只能记住这么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love,not what loves you.”。
也许这才是编剧真正的意图。
扯的有点远了。
无论如何,Charlie还是孤独一人,我也已经老了。
朝阳区大龄直男编剧生存录,宅、肥、秃、不善社交、懦弱又破碎,在自我质疑的道路上,几经颠簸,上下起伏,与理想殊死搏斗,撕裂后重生。
概念电影。他所谓的高潮部分还是好莱坞老样子。
故事套故事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蛮有意思的 但是后半段感觉完全变得不对路了 如果能在这个结尾外面再套一层 可能会更好
所以结局是为了证明片里那个剧本专家说的【不可能有平平淡淡的人生啊每个故事最后都有可能掺杂着凶杀啊血啊#@啊】是么==平平淡淡讲个故事不行么非得一秒钟变限制级么==那个弟弟为嘛一天到晚躺在地上,一开始还以为他半身不遂呢。。【喂
偏爱式地为这个很扯的故事加到了五星,还好是在这个被编剧困扰的时期看了这片儿,还好已经被麦基的《故事》洗礼了一遍,不然挺多笑点真心看不出来了~
两星半吧。十多年前的多重叙事如今看来真的不稀奇
不是你无聊,是我太无趣
沉闷。
三星半;尼古拉斯凯奇的怂样,梅姨的气场。可惜了这并不能算是典型的琼斯风格电影,故事中套故事可能才是电影唯一值得称道的地方,失望。
不应该叫《改编剧本》的,应该叫《玩弄剧本》。
外向弟写多人格剧本,还以为内向哥精分,原来真兄弟。内向哥意淫自慰最拿手,内向弟沼泽一席真心语。哥不忍破坏兰花书与女,却不料深藏罪恶与荒淫,兰花炼毒记者奸情,最初为爱真相却渐黑暗。弟用死换来哥爱的醒来,代价催人含泪。不愿好莱坞玷污电影书剧本女记者,昆虫与花做爱延续生命,她想回到最初
鬼剧
文本嵌套文本的幻想游戏,“有不同的轨迹可以遵循,却难有全心付出的热情。”无大事发生才是谎言,无时无刻我们不在谋杀自己。看编剧跳脚让人愉悦又恐惧。死了影子弟弟和兰花窃贼,废了心机梅姨,只有肥仔他活了下来,写下了一个烂得出奇的结局。
Charlie Kauffman就像一面镜子, 从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投影,看到了和女性相处时的不善言辞和创作难产时的焦虑.
Charlie Kaufman在开头的字幕其实就开始发挥了,真是有点嗲。其实如果怎样理解都可以自圆其说,那么也没必要枪毙其他可能。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of my life,听到这句话想到了一首歌,微妙。
阵容强大,每个人都有个镜子把另一个自己照出来。不想麦基讲课的结局,结果走入生活发现最刺激的也是这些,情理之中。
编剧太自恋,受不了。他嘲讽了自己所属的整个阶层,唯独放过了他自己。
一朵兰花所造成的意淫故事。真他妈的难看。
神编剧考夫曼的第二部,全片很顺畅的看完,是写过剧本的人会看的很过瘾,尤其是片中对麦基的吐槽简直high翻了,故事很凌乱,最后落点还是在爱和希望的讨论上。结果看完后跟康哥一聊发现自己没看懂.......
7/10。对这种极端个人化的片子始终喜欢不起来。考夫曼将他擅长的多重空间平行发展的结构以自恋自嘲又不明所以的笔法阐述作家们永远说不尽的创作瓶颈和虚实交错,对弟弟的精神依托像极了《巴顿芬克》的胖子(这个虚构者居然也写在编剧名单中!),而潜意识的自演模式估计催生了野心勃勃的《纽约提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