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不是特别爱看悬疑片。
悬疑片像是导演跟你玩一个游戏,但是彼此双方得到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所以,好的导演总是赢。
如果很难赢得这场智力游戏,那么电影其它部分就变得至关重要,它的画面、叙事方式、音乐和表演,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同理心,是获得观影愉悦的另一种方式。
《断裂》的好处在于,由始至终保持了良好的节奏,既不急于求成,也不拖泥带水,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轻易吸引着观众走到最后。
配乐和摄影的风格都是恰如其分的,让观影者如坠冰窖,只觉得周遭寒气森森。
Sam Worthington对于角色的把握让人赞赏,我记得当我看到他在银幕上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时心想:这哥们儿本人长得还真挺像阿凡达的,他的山根都不需要用特技修饰了。
然而随着剧情深入,我可以体会到这个人物挣扎的内心和失控的情感。
2优秀的悬疑片,是真相被层层包裹起来,然后放到一个迷宫里。
会有疑点,但更多的是线索,抽丝剥茧般带领观众找到答案,而那个真相本身也许让人震惊。
例如《罗斯玛丽的婴儿》,一开始你一定不会想到那是一个跟魔鬼有关的故事,或者《消失的爱人》,我们都猜到女孩制造了自己的失踪,但没人猜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不那么优秀的悬疑片,更像是一种噪音和干扰,千方百计阻止观众发现真相。
有人认为《断裂》中存在着反转,实际上并非如此,只不过导演刻意放大了正反两面的信息,为真相加上了很多层掩饰。
但这样的手法并不高明,一开始,导演展示了男主的性格缺陷,这是一个宁愿给自己买酒精也不愿意给女儿买电池的男人,自己将酒撒在汽车后座却怪罪到六岁女儿头上的男人,一个在超车时沾沾自喜的男人……,再加上开片十分钟那个明显的犯罪现场闪回镜头,真相其实早就在眼前了,然而为什么直到最后我们还是愿意相信另一种可能性?
因为接下来的几乎所有叙述和画面安排,都在试图赢得观众们对男主的共情。
当我在最后终于确定男主角才是一切悲剧的始作俑者时,我对导演把电影中的医院和医护人员用镜头语言刻意妖魔化的方式感到了不满,因为这是一种明确的误导,一个小把戏。
是的,如电影中所说,大脑会骗人,可是电影也会,并且稳操胜券,因为导演掌握着最终的解释权。
至于那个所谓“断裂”的时间点,男主妻女生命的断裂与他自己人格的断裂是否发生了共振,这也没什么好深究的,因为导演随时可以修改他的证词。
3当男主带着他假想出来的妻女(其实是一个手术台上的可怜病人)冲出魔窟(其实是一间倒了八辈子门的医院),并且向那个面目可憎的男护士开了一枪时,我暗自为他叫了声好。
在我的内心深处,不太愿意相信这个男人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男人驾着车奔驰在凄凉的夜色里,镜头正对汽车后视镜,慢慢拉远,人们发现车后排躺着一个挣扎垂死的病患,男人早已死去的妻女被他藏在后备箱。
一切尘埃落定,盖棺定论,但我想,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会不会更好?
比如镜头没有拉到汽车后座,而警察局收到了医院停车场的录像,这段无法证实是否被篡改的录像显示,男人下车的时候只有一个人……人们总是选择相信一些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包括我。
我想,我更喜欢这样的结局,是因为我宁愿相信,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真的有这样一家有如人间炼狱的医院,也好过承认我们身边的恶魔,只不过是些精神失常的普通人。
普通人也有可能经历“断裂”,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从某次睡得有点过长的午觉中醒来,在傍晚,在黄昏的最后一丝余晖都行将隐没的时候,从床上、沙发上,以一种晕乎乎地分不清东南西北与时间空间的感觉醒来,一睁眼就是陌生感,一下子想不起、推理不出自己身在何处,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此前与谁有关,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当然,要不了多久,某些证物、某些回忆会涌现出来,它们帮助我们找到迷途中的某个豁口,转进去就是来时路,一切又变得熟悉,一瞬间,世界复归。
不要以为临时的“断裂”不是断裂,这种断裂只要稍微持续得久一点,如果某些证物、某些回忆没有及时出现,只要再出现一两样“异动”——周遭刚好出奇的安静,或者家中刚好停了电……“断裂”的核心并非思维的丢失,而是参考系的丢失。
独自在家中迷糊地醒来,既有可能是人类已经在此期间遭遇了灭绝——而自己是独存的一个,也有可能是家人刚好在自己睡着期间一起外出了。
在丢失原有参考系的情况下,其实两个解释都是成立的,此时,人需要很快就找到某个抓手,比如“手机”——谁知身边的手机刚好又没有信号,于是进一步陷入“断裂”。
参考系事实上限定了解释。
比如如今被公认为无稽之谈的“地心说”,它真的那么简陋、愚蠢吗?
那它是怎么满足那么多历史上无论是智力还是品德都在线的观察者与思考者的?
事实上,如果不考虑更深远的宇宙,地心说曾经称职地、甚至很好地(因为各种完美)说明了当时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内的各种现象。
而“日心说”,它必须要被放在一个“更大的”宇宙里才有优势。
不妨就此把断裂的问题推到极限:由于人的意识无法跳出意识本身——心的宇宙,所以人所能获得的任何真正堪称有意义的理解,其实都只是刚好能自圆而并非真正周密。
我们是有限的,任何意义也是有限的,在我们之外,并没有额外参考系,在我们之外,并无意义。
人心幻化出一切,跳出去就知道是幻。
问题是,就连跳出去本身,都不过是一种幻化。
这便是一切精神疾病与神经症的根由。
很大程度上,正常人不过是症状较轻一点而已,一旦条件具备,神州尽尧舜还是尽魔鬼,都有可能。
当年日本战败的时候,人人都嘲笑那个连自杀都办不到的笨蛋东条英机,说是他把大和民族拖进了战争的深渊,但其实,这个民族曾被集体俯魔了。
必须更深刻的理解奥卡姆的剃刀在精神方面的价值,谨记“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八个字的份量。
在最悲惨的图景中,参考系的有限使得人类的理智是有限的,我们会给同一个事件(event)造出不同的解释,而这些不同的解释背后都有它的所谓的事实(fact)、真实(reality)乃至机制(mechanism),人不能做出判断、不能分辨到底那个解释才是正确的,甚至不能辨别真实本身。
我们仅仅能做的,只有在所有能成立的解释中选择尽量简单——并非“最简单”的答案,就算这个答案,不是我们心中想要的那种“完美”解释。
回到电影:一家黑心医院,整个烂透了,从接待到保安,从医生到护士,从门面到内部照明都是邪恶,都是为了取走某些不幸的人器官,而不幸的人,正在来这里的路上?
or,一个人,他幻想出了这一切?
回到历史:建立“大东亚共同圈”,日本与满洲国、中国为一个经济共同体,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通过本民族的牺牲和其他民族的必要牺牲,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中解放亚洲,因此侵略亚洲其他国家不是侵略,而是为了亚洲而流血?
or以占领、统治、奴役、掠夺为实的帝国白日梦?
世间一切法,如幻亦如电。
断裂是存在者遭遇存在的体验,它唤起了我们内心最深的迷惑与洞见。
任何一个活得稍微有点久的人,如果他从未觉察到自己的全部生存活动,其实一直隐含着整合世界碎片向自己提供意义的努力,如果他从未觉察到那些他用来编织整全生活的绳子根本不牢固,那他是缺乏智慧的。
宇宙竟能被理解!
据说,这是令爱因斯坦最吃惊、最不能思议之事。
但其实,问题应该反过来提:如果宇宙不能被理解——那,人就从宇宙之链上断裂开来,或者,如人择理论的激进说,那就连宇宙也无复存在。
1.如果从到医院开始全都是男主yy 那接触过的医生-毛绒玩具-对医院的了解情况-莫须有的话,把这些在结尾圆回去更有水平。
2.全程为暗示而暗示:那么多细节全程不断重复“男主脑子有问题”,最后揭秘密真的如此,觉得这不叫悬疑 叫剧透。
3.极强代入感和绝佳色调 也让我后悔花时间看了它 所以不给三星“还行”4.编剧:这里女主该死了 怎么写呢…3秒后…搞定!
Okay, 这很美式:)5.相比于神神叨叨描述精神疾病患者多么有病,能把 各类患者们在正常生活中 疯狂与理智冲突对立但努力平衡 的故事讲好,这样的故事我更想看。
6.这部电影可能是导演对美国医疗服务的深刻吐槽?
个人观点 欢迎讨论 ( ੭ ˙ᗜ˙ )੭p.s.张口就骂人的评论者我会一个一个举报 不嫌累。
看了大半段感觉故事结构感觉类似05年朱迪福斯特的空中危机,当然空中危机剧情交代的更好,商业大片也更具可看性!
该片最后结局的时候会再来个反转,但是结局太过匆忙,男主人格变化没有交代太清楚,很多细节上也经不起仔细推敲,逻辑上也有点瑕疵!
这种反转再反转的片子很多,这部感觉一般,所以给个三星!
男子曾酗酒,酿下车祸惨剧,前妻当场毙命,孩子腹死胎中。
这种打击,不外呼诠释了男主因曾经的悲惨境遇受到的心理打击,和面对打击的应激反应。
男主再婚,第二任妻子认为男主面对生活不主动,不善于争取。
这里应理解为男子精神创伤潜伏期已过(当我们遇到比较大的打击时,就像一件破洞的衣服,打了补丁,用暗线在衣服内侧缝补,让我们看起来体面如初。
即便是手法再精良,但是那毕竟是个补丁,你、我与看到过这个破洞的人都心知肚明)夫妻第6年,感情处于崩溃边缘。
男主此时面对婚姻的维系相当主动,可以看到男主不断的安抚妻子,提醒自己清醒,专注,尽力来调整自己,挽救婚姻。
但是对于大部分人(主动性比较强的人格)来说,可怜之处就在此,即使再努力,有一些东西已经随着创伤游离出去了,并且永远不属于你,即便再努力亦不能改变,而却当局者迷。
男主游离出走的,正是他后来努力拯救的完整家庭缺憾。
女儿出意外以后,面对超强度的意外事件,男主本性立马显现。
当机失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而立马第二人格(这里的第二人格是由第一次创伤建立起来的,并且站在了第一人格前面)出现来抵挡这种现实打击。
第一人格承受现实,收拾妻女尸首。
第二人格从幻想和逃避出发,回头就看到了骨折的女儿和为自己加油打气的妻子。
全片让我唯一毛骨悚然的就是妻子,不断的为他庇护,微笑面对意外,像是温柔呐喊“加油!
加油!
加油哦!
”(忽然明白为什么男人都喜欢志玲姐姐了)从表现来看,从感情破裂,到完美人妻,已然是男主臆想出来的存在。
到这里本片悬念已经不在了,导演已经明确的答复了观众。
下面的所有段落,都是表现男主第二人格如何建立自己的遐想(贩卖器官,医生说谎,一切都是为了逃避现实的阴谋主义遐想)直至影片最后男主第一人格回归。
女儿的黄围脖,野狗,玩具小熊。
都是现实存在的,不难解释。
不要疑惑为什么哪个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
它就在那里,人为的,仅此而已。
这部电影运用了老套的剧情,但是细节算做的比较好了,处处有暗示,从开头女儿摔下去之后,主角的种种表现,以及送女儿到医院之后,种种恍惚的眼神都为后面做了铺垫,不过导演欠缺的就是表现的太过明显,就是想要观众知道主角已经疯了,细节之处表现的比较细腻,反正国内导演是拍不出这类片子了,功力差的太远,总体来说电影算可以了
看过很多类似的电影,看完这个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布鲁斯威利的《灵异第六感》。
但故事不同,内涵更不同。
回到本片,男主第一次婚姻中因酒驾让妻儿丧命车祸中,第二次婚姻六年后,虽有美妻乖女但常因琐事争吵不断。
在加油站本性难移的他面对女儿的电池和自己的酒精,还是选择了后者,这是个非常让观众失望的举动,也为回忆前妻死亡原因做了铺垫。
故事的转折点在女儿的意外发生后,他的大脑产生了较长时间的空白,期间还出现了第一任妻儿被当场确认死亡的回声。
这个时候就是那位心理医生说的大脑承受不了现实的打击而创造出幻想的过程。
几乎所有医院的细节都让人更加相信男主,但我是从男主产生较长空白的时候就开始怀疑男主,直到狗的真实出现让我迷惑了一下,不禁设想男主会和《禁闭岛》一样的开放结局。
实际上狗的出现只是烟雾弹,在现实里狗确实出现,只不过女儿掉下去是直接摔死。
就是这个分歧点让两个故事产生。
因为这一击给了男主沉重打击,超越了他承受的极限,从而导致自我保护的精神幻想出现。
仔细想想两次婚姻惨痛的经验还真的挺可怜,足够让一个正常人崩溃。
但回过头来他两次意外都不算意外!
第一次酒驾车祸是大概率事件,片中的精神病医生描述是醉酒到不能救妻儿的程度,即使没那么严重,酒驾也是不可原谅的,带着妻儿更不可饶恕!
第二次事故的发生就是背负太多痛苦使得男主对琐碎生活的烦躁累积出来的意外。
意外的导火索是女儿的镜子找不到(后来发现就在女儿的口袋里)妈妈摸了左边口袋没有,粗心的爸爸搜女儿座位没有找到反将可乐碰翻惹得自己一顿急,粗心的爸爸把女儿放置一边还对女儿抱怨连连。
假如先翻口袋直接找到了呢?
假如没有碰翻可乐不就会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女儿呢?
但是就是找不到,就是碰翻了。
为什么?
是意外吗?
不,单从片中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脾气挺好,女儿又乖巧,似乎没什么太值得不满的地方。
但就是琐碎的细节使得男主不耐烦,甚至对女儿抱怨连连。
为什么?
是有的男性就是容易不耐烦吗?
有可能,我认为更可能的是男主负重前行,背负过去发生的很多痛苦,比如亡妻之痛。
负重前行很累,别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到他这就会成为心事,过去的事情总是在不经意间回想起并懊悔不已。
在这种情况下,人会活的轻松吗?
再回到片头男主提到岳母对他不满等生活细节,都足以成为男主觉得不能接受的,是否印证这一点呢?
好了,不再过度解读了,但从电影里的悲痛之中我们也能得到几点经验教训。
一是敬畏生命,杜绝一切危险举动(比如酒驾,比如让不懂事的小孩无人看管)。
二是耐心可以避免不必要麻烦(比如女儿的右口袋)。
三是放下是为了更好的拿起。
琐碎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但绝不应该是吵架的理由,只有放轻松,一个深呼吸,忘掉过去的伤心事,安静从容的面对未来,才能走的更远。
首先说下我的结论吧,医院确实是存在非法器官买卖的黑医院,而男主也确实是丧女杀妻的精神病。
下面是分析。
这个保安行为反常,工作期间竟然敢于冒着生命危险空手夺枪。
就是银行的保安被劫匪拿枪指着认怂投降也没人会说什么吧?
打卡上个班至于拼命吗?
保安行为过于卖力变成了卖命,反而成为疑点。
如果是正常保安,被枪指着交钥匙认怂就是了,毕竟不值得为了份工作把命搭上。
如果是非法器官交易的知情者和参与者,他的行为就合乎逻辑了。
从保安表现来看,医院存在非法器官交易的可能性非常大。
另外医院若有意似无意的监控死角以及监控器只录30秒不正常的闪回,还有警察盘问时医生对地下层问题的刻意回避以及对地下层各种保密,进出地下层竟然需要钥匙……种种细节都佐证了这一点,同时帮助主角拓展思路进行脑补。
主角应该属于歪打正着无心插柳揭破了非法器官交易移植。
所以,我的结论是,主角意外丧女误杀妻子,人格记忆产生分裂是真的。
医院存在非法器官交易也是真的,只不过主角正好有精神病,喜欢受迫害妄想,特别爱脑补。
结果歪打正着猜对还撞破了。
我需要强调一下,主角脑补的功力是非常强大的,本片百分之七八十的情节都靠主角脑补。
医院的非法器官交易栽在了神经病的脑补上。
两个黑暗的秘密因为主角的精神疾病联系到了一起,情节还是很精妙的。
正应了那句老话:精神病人思路广,脑残儿童欢乐多。
本片一句话概括:丧女杀妻精神病破获医院非法器官交易大案。
基于此,我认为这片子分数被严重低估了,8分左右甚至以上合理。
拍摄质量可以,9分。
但是剧情一般,给5分。
之前看悬疑小说,精彩的小说会让人然看到最后不自觉想起前面的细节,以佐证最后的观点,然后惊呼作者nb。
而一般的推理小说要么是逻辑bug一大堆,要么读者很快猜中了结局,要么是为了反转而隐藏很多信息,误导读者。
而这个电影就是最后一种情况。
虽然中间男主醒之后头上受伤的地方“莫名”多了为了胶带,让人觉得男主有问题。
但是90%的内容都是构造出男主是受害者,医院是黑心医院的错觉。
为了最后的反转而故意将通过医护人员之间“有问题”的眼神传递,将医院描述成贩卖器官的黑医院,误导观众。
最后再给出直白的画面展现出结局,给人造成强硬反转的感觉。
整体7分吧
其实这部电影有两部同类的片,此片相较《生死停留》,更像《灵幻夹克》。
如果没看过这两部片,那我的评价可能会更高一点,所以如果你看过上述两部片,则这部片对你就是小儿科了。
不过,我不推荐你马上去看上面两部片,因为可能审美疲劳。
Fractured这部片说的是男主精神创伤后的幻觉,但是我看评论区还是有些争议,我来讨论:1.男主有两次婚姻,第一次酒驾,第二次服务区意外,女儿跌下,他妻子亦死亡(不确定为男主所杀,但女主摇晃男主时,有一个男主将她用力推开的镜头,可能为过失杀人,并且在影评结尾也复现了一次妻子被钢筋所伤),但影片后期,回到案发地点,尸体已被处理,放在后备箱,说明男主隐瞒了行为。
2.同款气球出现在医院里,不知道是为什么。
可能暗示男主的记忆已经错乱,但如果是真的气球也没什么关系。
男主第二次失去妻女,也可能是饮酒后,因为他没有给女儿买电池。
3.男主伤后自己驾车去就诊,在饮酒、应激和头部受伤的三重作用下,出现精神问题,幻想妻女活着和他一起到医院,并被医院所藏,因为他潜意识帮助他逃避,根本不能接受自己失手杀死妻子和藏尸,故幻想出妻女不是自己所害,以保护精神创伤。
第一次男主尝试抱起女儿,女儿疼的要命,结果男主对女儿说了“我不会伤害你的”,还对妻子说了一遍,这很异常,说完后女孩就不痛了,直接被抱起。
这时候他的脑子已经开始构建一切能否认妻女被男主所伤的剧情,以协助男主避开自责心理,医院里的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坏人,出现了怪异行为。
4.妻子生前抱怨自己开车慢,男主幻想自己用优质的车技把女儿及时送到了医院,妻子还夸男主是赛车手,他用这些幻想出的功劳奖赏自己的意识,并幻想电视上赞扬父亲是英雄的画面,男主神情自豪。
因为男主一直希望自己是优质的父亲,不能接受自己又做了对不起妻女的事。
所以在幻想中,又强加了一些自己认为自己对女儿很好的桥段,比如医生又顺口提到男主用猎枪赶走调皮的男同学,这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大脑现在急需调用这些男主保护女儿的桥段,所以突兀地提出了男主的一些“功劳”。
男主看电视在另外一篇讨论当中,有人提到了加油站老妇和医院中人是同一个人,这也证明了这段记忆是男主调用了一切乱七八糟的东西,因为根据精神分析的一些观点,梦中中的一些形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曾遇到的人被记忆调用。
5.医生对男主说是否需要帮忙处理一下脸部的伤疤,男主说不用,自己是硬汉,所以没有接受治疗。
他还说愿意为女儿付出一切,包括自费付高昂的医疗费用,这些都是他臆想的,幻想自己为女儿付出了很多,而自己舍不得治疗。
但是,男主在座位上醒来后,自己脸上戴着绷带。
说明男主确实接受了伤口处理。
所以这里我们可以猜测,男主精神不正常的时间段是案件发生后,至座位醒来这段时间。
男主是一个人就诊,并在椅子上睡着了,处理完尸体后,男主自己带着女儿的围巾就诊的。
告别时,女儿对他说You did good dady.I love you.他幻想女儿没有责怪他。
男主和女儿告别时截图,额头伤口
男主座位上醒来后,马上去卫生间洗了把脸(注意镜子里是镜像,左即是右)
正面看就是之前那个伤口,贴上了医用创可贴6.之后是清醒后的一些事,包括报警、心理辅导等。
后来在犯罪现场找到了血迹,男主的罪行越来越清楚,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女警员的逼问下,可能真相就要水落石出,在男主大脑再次接触到事实的情况下,男主再次触发了精神保护机制,进入了恍惚状态,此时认为记忆再次错乱。
男主恍惚了(微信截图失去亮度了……)恍惚后,男主再次看到了那只狗,所以这狗是否存在非常难说,但是我认为狗也可以是真实的,这对剧情没有实质影响。
或者说可能第一次狗是真的,但第二次狗哪怕没有出现,男主意识中也会让它出现,因为男主潜意识帮助自己逃避过失自责,安慰机制更认为是狗让女儿从高处跌落。
7.此后男主在精神失常下再次驾车到医院,发生了结尾的故事。
这玩具狗两次出现,均是在男主不正常的时候,所以这东西可以是根本不存在的,或者有其他的暗示作用。
另外,所谓器官交易的镜头,全都是男主幻想出的。
医生对小女儿的诊治中的言语,很多都是男主调用了他对自己诊治中说过的话医生对小女儿的诊治过程中说的话,很多都是男主大脑调用了他对自己诊治中说过的话。
包括用布洛芬止痛之类,还有纵向X光断层扫描。
美国是一个对儿童射线很敏感的地方,通常不会轻易对儿童做CT,而医生说要对这么一个小孩做CT,可能性不大。
这可能是对男主说的。
医生建议孩子做纵向CT
CAT SCAN 应该就是CT,接受较大剂量的X光多层扫描现在我略有不解的是女儿小镜盒子的作用,我仔细看了一遍,也没有看到小镜盒子掉落的镜头,否则将会对剧情的推断很有作用。
该片的导演最终略有不自信,居然在末尾自行解密了很多东西,把男主的行为重新复现了一遍。
如导演拍到男主空车离开就停止,可能更佳,但是这样会让很多人更加认为不存在精神问题。
我还想到有一种很小的可能性,就是全片剧情都不存在,整部片全是男主第一任婚姻车祸时应激状态下的幻想,对自己行为的重构、逃避、改造,最后驾车离开,让自己走出悲痛。
但这种猜想毫无疑问是站不住脚的。
Sam的運氣真的不怎麼樣,歸根結底是經紀人太差。演太過似乎是無法迴轉的現象。
这片子无非是玩观众,而且一个技法反复用。其实挺浅薄的。但的确悬疑感是出来了。按理说顶多算是个练习技法的小品。无非自己疯了,要么医院噶腰子,反正就在这两个里面来回跳就行。当观众觉得男主疯了,就给点错觉,而且这错觉还很尬。当观众觉得医院有问题,再给只狗,无非这么玩来玩去。但BUG还挺多的。地下室如果是手术室直接说直接问就行了。地上有血,直接取证就行了。而且妻子死的地方也能找到血。录像BUG更多。但没这些BUG导演就拍不下去了。但的确很经不起推敲。唯一胜在悬疑的氛围感做的还不错。但男主一开头没出事的时候又有点过了。而且摔蒙了那段也挺奇怪的。难道男主一直是个神经病?真挺禁不住推敲的。
一部全程不开森的悬疑片,片尾的揭秘翻转太生硬了,相当没有技巧
空中危机精神分裂版
2019-10-14 @849 Kiehl with Chris and Ken
节奏还可以,故事慢慢铺开,反转,当你以为是结局,突然又反转,结果真相残忍,变成一场令人唏嘘的惨剧。可并没有特别出彩的点。
难受
最后的反转一点都不精彩
给2星不是因为演的不好,只是单纯讨厌精神分裂和精神病题材的电影。因为我不能接受前面洞挖得引人入胜最后是靠"想”出来做Ending。其实电影给过我“一线希望”,觉得男主角英勇揭露医院的黑暗阴谋,结果。
反转过了兄弟
我说男主眼熟原来是阿凡达😄作为小成本的悬疑惊悚,电影名副其实做到了有点悬疑有点惊悚,结尾还留了白,不错。
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好看”了。
合格的悬疑片,虽然套路有点老套,但是胜在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宁愿最后植入一个刻意的反转都不愿意这么妥帖的结束,而且还是看到前五分之一就能猜出来的,这个本子也太老套过时了。
最后也太仓促了。。
打个电话很难吗
氛围营造得还是不错的,但是确实看到一半差不多就知道了。但是现在真的看这样的电影,跟以前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了。看到这么乖的女孩,真的太乖了,看到一半时候就知道多半已经死了,那个心痛难受如刀绞。说着i will never hurt u的父亲,为什么总是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包括那个Christopher Watts,是女儿心目中的英雄,怎么可能下得了手。当然这个男主跟watts完全不同……只是恰好想到了……
一个悲伤的故事。
悬念节奏技艺扎实,从业三十年才拥有的熟练度,6分类型行活最能体现功力,适合技术训练,原来的我嗤之以鼻,现在的我逐字学习。
还不如直接拍出医院惊魂,可能还好看点…一切都是幻想?w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