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感情也是一种交往,买卖生意是一种交换,也是一种交往;人情和买卖透着人性,人性或是贪婪、或是恐惧、或是虚荣、或是放纵,唯独没有理性!
范五爷(虚荣),铁帽子王的后裔,风光过,落魄过,声色犬马过,饥寒交迫过,算是活过了,可没活出来……他一辈子活自己的时候少,活给人家看样儿的时候多!
他要力量,他要脸面。
他把脸面气度看得比命更重!
茹二奶奶(放纵):豪门府邸里青春守寡,青春寂寞,还受欺负,自认为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当迈出茹府时,她心怀放纵,她要乐,要男人,要放纵,散尽钱财梦醒一场空。
这心哪是用钱能收来的啊佟奉全(人情):这一辈子啊,总是从人情出发,大是大非上不较个真,小情小理的那么认真,你活着窝囊。
蓝一贵(贪婪) :生意人,明着吃亏的人都有大图谋。
客人开的价就是再合适,也要假做吃亏的样子,给买主一个捡了便宜的喜悦。
往往买家真会以此为喜且告知同好。
这就叫两厢情愿。
真的说成假的,假的说成真的,从古至今都有。
为利、为益、为仇、为气,什么样的情况也都出现过。
一旦口张了,没办法,只有咬紧牙关,反正你从我嘴里再听不出个否认来。
誓不认错,实在是古玩行中买卖人的一大弊病。
王财/索八(自私):外人来了,要抢你祖宗留下的东西。
他拿刀来了,你让他抢。
拿钱来了,你帮着他抢。
俗话说数典忘祖,王财/索八是数钱忘祖啊。
孟小楼(欺骗):大凡娼优人家,以情而谋人钱财者,必以一身世凄凉的故事做铺垫,你不问则已,一问都有一本血泪账,不为别的,为了给那些寂寞的情感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所谓怜爱,怜爱,先是有了怜惜之情,方能生出爱意来。
殊不知真正可怜之人,他怎么会轻易地把心内的话就那么公开地说出来?
他若爱你,他为什么要以苦痛来作爱的引子?
墨荷(误解):自古谈情说爱,有一大半时间其实是谈误解,谈仇恨和怨气……要想两相好合,别的不说,先是要换脑,换心……把两个人的脑子搅在一起,然后再装回去,那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要么哪能有安生的一天!
迄今,唯一的一个有追着看的华语电视剧。
零四零五新旧交替之际,浙江卫视。
槐花开前,张国立有在浙江卫视打招呼,这是一个我演得很用心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凭良心说,当时没上心,因为对任何广告的反感,广告无非就是给自己说好话。
张国立在我心中的印象不错。
喜欢他的铁齿铜牙纪晓岚,正义的力量,“和珅”的人情味,也许还有“烟袋子”的性格与自己有些臭味相投吧。
当然你要说我往自己脸上贴金,我也没有意见。
带着瞧瞧的心情看了第一个二集,有些觉得自己偏见了,故事开头不错。
看完第二天,开始抛弃花开前的反感。
这是个好故事,个人认为是张国立拍的最好的影剧。
几乎不看连续剧,有印象的一部叫《生命花》的韩剧,讲单身母亲的,有善良,有爱情,还有宽容。
《五月槐花香》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棵极具北京色彩的槐树,槐树底下的房子,胡同,衣服,当然还有住在里面走在中间套在里间的拉着京腔喊着“爷,您请”的老北京。
2004的夏季,去过北京一次,一个月,骑着借来的一辆其中一个只剩下金属中轴的踏脚的自行车,穿行在一条条玄深的胡同里,让人余味。
前半的故事让自己感到满意愉快舒服,那种畅适的感觉很少能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产生。
但事总与愿违,等过新年的第一天,故事就开始有了大波折。
“吃瓜落儿”,第一次听到的语言,却丝毫没有陌生感。
剧情的发展挺有意见,总希望它不那么发展。
但理智后想到,正是意外的发生才能更说服观众,活得表演的成功吧。
于是风波的不愿见但又不得不见。
特意等了浙台的广告,看第二天的节目预告。
“有人结婚了,佟奉全跌跌撞撞地跑着,魂不附体地挤进人群。
莫荷,莫荷……喊得是那样得揪心。
佟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掀开了别人的新娘的红盖头(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认为这是很“严重”的举措),抬起头来的正是微笑着的莫荷。
笑得那么甜,那么美,那么得由心。
”我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发生了。
结婚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然而莫荷你再幸福,怎么也能笑成在听到佟那样的绷紧着心弦的喊声时的样子。
现在回过头最想说的是,不知那晚的电视预告是谁的主意,也开得忒大了。
莫荷是这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人物,然而她却演成这样,我太失望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有些脱离现实了,不应该。
不好意思)。
那晚,真想看到这就算了。
好人总是要受尽委屈,磨了又磨。
电视不让,为何我也不让呢。
但又不甘。
等待第二天花开前的时间比往常长了些,虽觉着长了写,不过总算也让自己松了一口气。
预告真的是太不入人心了,那“美丽的微笑”只是佟奉全自己高度紧张下灼烧着的那颗心的幻觉。
险啊,自己对爱情的构想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好人一生平安。
看到此,对张国立又有了新的佩服,拿笔记上的话来说,也算给他自己验明正身了。
当然也许这里面还有编剧的功劳。
或者还有别的。
老实说,张国立挺会煽情的,以前则不知道。
更让自己意外的是,再次出现的苗圃居然穿上了军装。
莫荷当了卫生兵,正抬着担架,穿行在弹火中;或者背支步枪,踱在夜晚的门外。
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心中想着四九城里的那个“你人太好了,我配不上你”的人儿。
我真不知道,这是不是她的真心话。
觉着假,所以怀疑;不觉着,她也不是一个欺骗自己的人。
故事的结尾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也好,也算个回忆的方式。
他们之间还会发生什么,因为剧情的并未结束,我的心情也由先前的不愿再见到后面的等待。
等待奇迹。
说说兰一贵。
原以为他在收到佟的7万元的银票,悟到佟卖给洋人的尊也是做旧的,应该多多少少明白了为人的本分良心了,做好人不易但踏实。
某日剧情以范世荣与兰一贵扭在一起,手里指着那把土枪结束。
也算证明了我的对兰的一厢情愿。
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跟兰一贵类似的人和经历,有的话,也可说明自己阅历的简单。
范世荣死了,引兰一贵的话,死得也算爷了。
又因为这话,我想兰还是应该有救的。
不知张国立的用意是不是这样。
兰也开始做旧了,学(xiao)佟做从洛阳上里运来的众生礼佛象。
“破坏祖宗的佛像,是要遭报应的”。
我的期待就到这里为止。
故事后面的兰一贵由“是保护国宝(石像)的功臣” 开始,成了投机钻营分子(找不到更好的词了,也许不恰当),依然揭着佟奉全的“短”。
总觉着有些遗憾,不够完美。
自己更偏向兰在与佟的长期接触与争斗中,能逐渐得变成好人,至少不是想着使尽心计的算计别人的人吧。
活得够磊落宽阔。
我想这是对佟奉全的补衬,更能体现佟的力量与情尚。
也许这过于理想化了,我不知这算不算我的奢求。
至于给埋在土里的尊一个现身的因由,来给佟正身。
我想这不成问题。
最后说说故事里自己最喜欢的那个人物,莫荷。
除夕夜,因为春晚,故事中断。
大年第一日晚上,等到黄金剧场,继续中断。
播放了对剧组的采访。
可惜没有见着苗圃。
张国立说到当初选苗圃的原因时,有一句话是 “她不是很一个很美或者特美的女孩(大意)……。
老实说,这是我第一次在荧屏看到苗圃,看完整个电视,我个人感受苗圃很美。
片中苗圃给人的最大印象是,她是一个有着传统中国女性美的现代女孩,在故事中饰的莫荷,善良,个性强烈又不失原则,对人生有追求但也不奢求(当然我们还是希望过得更好的,感到幸福最重要)。
她虽是个卖烟卷的农家女孩,但很有内涵与气质,令人欲望得到但又不敢侵犯。
也许她的形容不是最美丽的,但是她笑起来的确够美。
特别是在佟奉全离去她暗自回想的时候或者偶尔的她撒着娇的时候,真的好美。
最喜欢苗圃在那晚佟奉全穿着别人的衣服,喝了酒,喝醉了,第一次走进她的房间,并耍了“流氓”后的那种半遮半掩,带着些羞涩,也许是初恋的暗喜又狂喜的神色。
初恋中的少女,自己爱的人又是那么个好人儿。
虽没有狂热,却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春情与幸福以及人生那最动听的时刻。
太复杂了,自己没恋爱过,不能全明白,我也不够格,因此也不敢再把话头接下去了。
事后的那句“佟哥,我把身子给了你吧”。
特别喜欢。
喜欢那爱情,真美,也诱人。
莫荷在战场上受伤并消失了些时间,其实故事发展到这,最动人的时光也已经定格,我亦满足。
她的是否再现,但愿上帝保佑,愿好人一生平安。
终于莫荷还是出现了,戴着军帽,推着二八式的自行车,来到关着门但仍上着牌的“雅集堂”,隔壁站着将信将疑的佟奉全。
她是来给佟奉全还身的,清白的身,好人的身。
地板刨了,那只情系着恩恩怨怨,生死荣辱的尊,终于摆放在了罗教授的面前。
“佟先生,我给您鞠躬了。
”罗教授说的多好啊,但总想起些人情的不尽,滋滋味味。
也不明剧中的主人公怎么想。
理智些,不怪罗教授,只怪这个世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假的太多了。
至于莫荷的结局,“应该的”。
好人一声平安。
很喜欢故事中几个带着强烈的北京色彩的句子与词语,特摘下:吃瓜落儿,犄角旮旯,仨瓜俩枣,酸儿辣女,生分;浪漫不短暂,也就不宝贵,那也就不是浪漫了;佟哥……佟哥……我不能死……我不能死……
家里老屋昏黄,爷爷总是搬个凳子,坐在那个小电视跟前,左拍右敲,好生扭着调出来个台。
看纪晓岚跟皇上演了个不是老戏也不是现代剧的电视。
我仰了炕上,就天天看老头子调电视的背影。
白炽灯又黑又黄,上面拉满了苍蝇屎。
躺一会闭上眼睛,眼皮底下全是小黄光。
有时候我东问西问,问你鬼子扛枪进村给你几颗糖,问你村头的烈士墓是谁的。
有时候爷孙俩就无声的互相陪伴。
可能我俩都是那个叫“爸爸妈妈”遗弃的人吧。
后来电视里的人开枪把自己打死了,还说了句这枪真有劲。
老头子也在我高考那年走了。
老屋的灯闪着也不亮了,我的世界已然阴了六年。
你出殡的时候我没哭,我一直以为是在你认不出我时淌光了。
那时候你给我拿瓜吃,跟我说你的孙子带着个小眼镜在街上窜。
我说我就是凡凡。
你呲着牙,说不会认不出我,用手比划着我小学的身高。
可是,忽然有一天你就开始经常出现在梦里。
忽然有一天眼泪就再也没有停下过。
忽然有一天,我就没了家。
前面很精彩,包括讲琉璃厂和古玩的各种规矩,道道儿,做旧,圈套,很有意思,但看到20几集看不下去了,后面看的剧情简介。
佟奉全烂好人让人不能忍受,故事让人着急的地方也有点多。
1.前面损失个一万,两万的,要么黄铺子,要么上吊的,盘个铺子当老板得个六七万,但后面随便一个交易都几万,十万,二十万的,替前面上吊的人不值。
上十万大洋这么随意么?
2.佟奉全被人抢了,入大牢,葛老爷子的铺子就这么轻易的没了,可佟奉全出了大牢,也从来没找过葛老爷子,这情节丢了一块,葛老爷子这丧气劲儿,把铺子托付给你,没几天给折腾没了,不提不念的,人家欠你的?
3.最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在于,佟奉全非得赚钱之后才跟莫荷结婚,一个社会底层群体,非得赚上万大洋,开铺子才跟人结婚?
这有点牵强,甚至跟莫荷睡一个屋之后还拿这个当借口,这就有点玩弄莫荷的事实了,莫荷和范五爷一再催促,并表明不要非当个亿万富翁才来结婚,佟奉全一意孤行,说好听点是想让莫荷过好日子,其实这就是自私,非得满足自己的心理而全然不顾莫荷的想法,装大尾巴狼。
反倒对外人这么好那么好,貌似是个好人,其实是个恶人,是对爱自己的人,对家人十分的恶。
4.佟奉全只是欠了茹秋兰一万多,罗先生说可以先给一部分钱,再抵押房产筹钱,并且明确了一个铭文一万,佟奉全还钱,加上开店,加上娶媳妇能用得了多少,为什么要拒绝?
只是为了引出来后面这么多麻烦事?
太牵强。
要么就是佟奉全太贪了。
其实洋人买走四羊方尊,也就二十二万,并没有比罗先生多多少。
5.佟奉全造了个假的四羊方尊给洋人,完全可以把真的直接再卖给罗先生,告诉罗先生不要声张出去就行了,可以少要点钱甚至白送都行,何必非得就到以后再难找见呢,还被人说是汉奸,卖祖宗。
6.茹二奶奶总说自己是宅门里出来的,勾心斗角的过了15年,其实15年里重复的就是一直被挤兑那点事,没啥社会经验,整一个社会小白,不过小白归小白,不耽误她和冯妈一起欺负老实人,也算腹黑的家族传统没有丢掉。
自己放荡包养小白脸,还把佟奉全勾里了,明知道佟奉全有莫荷,还不放过他,其心何其毒也。
但佟奉全就是非当这个烂好人,或者说他也是心里动摇了,莫荷明确的问过她心里有没有动摇过,他虽然说没有,但行动上出卖了他。
7.佟奉全这人无情,自己的孩子竟然给冯妈留下了,这样的人心得多狠。
这个电视剧最恶心的一幕,就是外国人盗礼佛图并让蓝掌柜修复好,蓝衣贵复制了一个给外国人,然后“原本”给偷偷留下了,洋人看到并私自“揭穿了”蓝衣贵,但是并没有直接揭露,只是告知蓝衣贵,可以将“原本”留下,但是永远不得重现人间。
不过加解放后,因为外国人公开展示礼佛图,经调查,就是这个“蓝衣贵”所为,于是蓝衣贵被当成叛国商人被捕,随后蓝衣贵将“原本”公开,这才让自己暂时免于一死。
不过历史就很残忍了,外国人顺利盗走了礼佛图,并公开展示于美利坚的博物馆,历史上没有蓝衣贵,当然也没有人将这个国宝保护下来。
不知电视剧为何要这样,这样的虚构令人很难受。
这个往小了说是往国人伤口撒盐,往大了说就是恶心国人。
若不是这部《五月槐花香》,真不敢恭维邹静之那“天下第一神编”的名头。
偶然间得知他是位诗人,并不仅仅是只写逗闷子戏的剧作家。
也许他一直想表明他诗人的身份,所以在这部戏里,他开始为自己的剧目注入诗意和悲情。
表情达意总需凭借,于是槐花意象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戏里。
读过他为《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插曲写的歌词,“婆婆丁在墙外面静静地黄”,“像家里的日子一年又一年”。
由此猜想他是爱写花的。
浪漫从花开时的绚烂和花败时的落寞中油然而生。
而花开花败不由人,对花儿的吟咏又多了一份宿命的悲情。
而这次为什么是槐花?
槐花不是名贵之花,户家院里多有种植。
槐花的平民性还在于它可以食用,与其它品种的花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大相径庭。
故而槐花是平民自娱自乐的道具,是平民苦中作乐的生活的一部分,而“欲悲不能”是一种不可言说的莫大悲凉。
正如朱伟所说,槐花“寒气极重”,“夏夜因这槐香浸洇而变得悲伤”。
纵观全剧,槐花是意象,古玩是由头,民国是背景;情是核心,苦是滋味。
整个故事由古玩而起并围绕古玩展开(用古玩讲故事顺便普及古董知识,充盈了全剧的文化意味)。
若没有古玩,佟奉全不会结识范五爷,范五爷也不可能答应把莫荷许配给佟奉全;若没有古玩,佟奉全也不会认识茹二奶奶,陷入“债债相抱债债相欠”的漩涡。
古玩牵出一个个人物,人物出故事,故事再出人物,多条线索并行交汇,编织成一环扣一环的情节之网。
剧中几乎没有多余的情节和人物,笔笔生波澜,,每个人物都有其存在的深意,每一个情节都是后面故事的铺垫。
编剧过于强大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在作品可看性极强,雅俗共赏;坏在娴熟的编剧技巧变质为卖弄,“故事自以为是,细节往往就被忽略”。
剧中有颇多牵强附会、不合逻辑之处。
情节也冲淡了历史背景,战争在编剧需要的时候打响,不清楚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
精彩的剧本造成强编剧而弱导演之势,只见邹静之在台前尽情表演,张国立只能在一旁轻声附和。
作为导演张国立合格却不出色,尽管张国立、苗圃的表演可圈可点,拍摄技法和构图用光颇具匠心。
比如槐花意象的展示全赖导演,而导演在此一方面表现得较为无力,只于结尾处照应题目;再如剧本矛盾冲突太过密集,台词量太大,导演应做缓冲措施,使全剧有留白,有观众回味和想像的余地。
显然导演没有做到。
由此再说到邹静之,他用海量的台词,用蓝一贵、索巴这样的小丑让本剧雅俗交合、通俗易懂,使本剧更像一部戏剧而不像一首诗,而我更希望这部戏能再淡雅一些,再完美一些。
故事发生在民国。
新旧交替的年代,社会纷繁复杂,各色人等轮番登场。
有索巴这样的恶人,也有佟奉全这样的善人;有茹二奶奶这样在历史的阴影下追求新生活而不得的人,也有范五爷这样固守腐朽王朝无谓尊严的人。
主角是佟奉全。
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佟奉全。
佟奉全的悲剧既是时代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他的悲剧就在于在万恶的社会偏要做一个善人,身为草民偏要讲原则。
奉全奉全,凡事都想求个周全,总觉得对不起别人,其实最对不起的是他自己。
这便是善人的悲哀:往往归咎于自身,自怜自叹,却不能把眼光放开,看到这红尘中人人都在命运的捉弄下身不由己。
他岂不知乱世之中求生都难,想在情义上求得圆满怎会容易。
莫荷说他拘泥于小情小理,分不清大是大非。
所以他折腾了一辈子,情债依旧没有还清,还总丢了魂似的找人。
命运铸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佟奉全春风得意时也曾神采飞扬,后来坎坷的经历使其越发窝囊。
而最能体现命运与性格交互影响的是茹二奶奶。
多年的压抑注定了她挣脱束缚后的放纵,王府里形成的不健全的人格注定了她面对冷落时的消极。
她的沉沦虽说是咎由自取,但本质上还是在王府里种下的祸根。
就像佟奉全年老之际的顿悟,人生正如面前的一盘菜,酸甜苦辣,百味陈杂,而布菜的那双筷子又不知掌握在何人手中。
想到了这一层,我想他对于年轻时不想造假又不停造假的经历便释然了。
如果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话,那么人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
感情由心底生发,爱或恨,上天也无从干涉。
本剧表面上是写古玩,实质上是写人情,各种各样的人情,亲情、爱情、邻里情。
也正是情感把各色人物串联起来,绘出一幅民国风情画。
佟奉全欠了那么多债,说到底都是情债。
奉全和莫荷的感情最为缱绻也最令人感叹。
奉全和秋兰的感情全因机缘巧合,最终日久生情倒也成了生命中的一份温暖。
命运是苦的,感情开始也许有一点点甜,其后往往是尝不尽的悲苦。
这是一部从头苦到尾的戏,短暂的甜蜜不过是插曲。
而本剧最值得称道的,是用考究的光影含蓄地表达了人间的大悲大喜。
槐花开了,小院空了。
槐树下相聚的奉全和莫荷只能相看泪眼。
人生是荒谬而可悲的,等不到花开,止不住花败,被风吹散的花瓣又不知落到哪里去。
一年又一年的花开花落中,日子无情流逝,所幸还可以从感情中取暖。
无论是天作之合还是阴差阳错,“有情就好”。
命运无人知晓,而情感永不泯灭,就像邹静之在片尾曲中写的:花开花落谁家去,一片一片情意长。
2005-12-10
《五月槐花香》以民国为背景,讲述发生在北京琉璃厂古玩街上三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一生的恩恩怨怨,展示了老北京古玩业中的各色人等和故事,同时还穿插了有趣的文物知识。
《五月槐花香》虽然展示了民国末年至解放初的社会风貌,但与翻炒历史“旧货”的操作完全不同,它展示了一幅旧北京古玩业的风俗画卷,以及古玩商们形形色色的经营之道。
可以说这是一部讲人物、讲性情、有味道的现实主义作品。
这是范五爷宽慰佟掌柜的话,但他却是铁三角里唯一一个没扛到最后一集的。
五爷是铁帽子王的后裔,见过钱见过好东西,时运弄人,不两年就败得干干净净,连喝碗豆汁都要算计,平日在琉璃厂平地抠饼,其实全靠那个苦命妹妹养活。
这样被命运揉来揉去的人,看起来就很矛盾,身上有遗老遗少的牌面,但蝇头小利面前也是毫无原则。
他如果没有认识佟,就这么苦下去可能日子也就这么混过去了,但命运就是这样吊诡,得到一个翻身的希望,但身上遗留的那些牌面,终于把他吞噬,命运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他活通透了吗?
还是过的厌烦了?
和铁三角的其他故事一样,蓝还是这部剧的丑角。
他有本事所以自负,更重要的是贪婪。
贪婪让他不择手段,自负又让他无法逃避琉璃厂到处都是的陷阱,而且一掉就是个大的,需要亡命天涯的那种。
这么一个经济动物能跌跌撞撞活到最后,靠的是一条民族大义的底线,或者说就是大事不糊涂。
佟是这部戏里的张无忌,大部分事情都败在优柔寡断上。
他有本事,做旧一把好手,书画青铜造像都是大家,可也是因为这一身的本事,他的日子就从来没有消停过,连带身边的人一个个的跟着倒霉,轻则破产重则殒命。
大部分悲剧都是被他的那些条条框框卡住了,他守住了自己的原则,身边的至亲却一个个的受到伤害,嘴上说着对这个好对那个义气,其实最放不下的是对自己的那点执念。
这部戏的旁白也写的好,这些人的苦日子里藏了好多的道理,经常说的一句,这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接着就是一段道理。
但是明白了那么多的道理,这些人没谁过好了的。
每个人都给自己一个标签一个奔头,茹二奶奶要逃避孤独,索巴要钱要女人,墨荷要太平日子,他们要么折腾半天刚到手就灰飞烟灭要么一生蹉跎最后也没得到。
可能最好的方式还是五爷的这句话吧,放下了期待活成行尸走肉地这么熬着。
《半等情郎》(《五月槐花香》主题曲)词 邹静之 曲 徐沛东半掩纱窗半等情郎半夜点起半炉香半轮明月照半房半掩纱窗半等情郎半幅红绫半新妆半明半暗灯半亮半是阴沉半天光半是热火半边凉半是蜜糖半是伤半夜如同半生长半是蜜糖半是伤半夜如同半生长半掩纱窗半等情郎半掩纱窗半等情郎半片乌云半遮月半夜如同半生长
题材是我喜欢的,编剧写俗了,想立个匠人匠心的老实人,可剧情每个转折基本能猜的八九不离十。
铁三角演员里王刚演得最符合,张国立中规中矩,张铁林拿腔拿调的做作,满口故意找的北京腔听着变扭。
市井气觉着不够接地气,大爷范儿又没那个架子。
感情线更是为了制造冲突强行堆,似乎透着谁都明白又偏往套里钻。
看着都是本分人,其实心思都活分。
是聪明还是真傻瞧不明白。
还没全看完,行里的门道当消遣可以,没啥真东西。
二次合作了吧
以前看不上范五爷,现在才觉得大起大落经历的角色才是最有血有肉的
原作见些功力前段佳中后崩剧情仓促刻意演员演技稍过情戏生硬拖沓忆苦思甜有益铁林英语不错整体不到四星
还不错
烂尾
自作孽不可活,琉璃厂是个好地方
硬洗白和硬煽情,过多反转交给错位的误会,是此剧的恶心之处。不过人物矛盾的底限还是有的,比如和茹二奶奶的关系、蓝一贵的私心等;佟奉全作为一个照顾私人情感顾头不顾尾、特别有现代原则却不顾儒家原则的人(茹二奶奶更没原则),能活下来实属不易;索巴能这么简单叫来土匪和警察,还那么有钱实在不解,只能说编剧给他开挂了
文物保护法保护的是人
这剧看的也太揪心了,佟奉全一高兴准没好事儿
童年
下载下来看了第一集就看不下去了,恶臭的满清狗屎味
铁三角最喜欢的一部戏
一分都嫌多,烂剧
喜欢铁三角
有的地方真的看的人恨啊
邓婕下了多大的勇气才接了这么烂的角色,前半部都不错,后半部基本就是闹心,电视剧剧情可以虐心,但不能恶心。现实中有佟奉全这样的本事的人只能是马未都,而不是活成剧中那个窝囊样。人世间有悲欢离合,但这部电视剧只有悲离……
烂俗
记得最清楚的是茹夫人
心中千万言·无力诉说·只两个字·垃圾~血垃圾··一星给五爷·
看到后面最想弄死的竟然是佟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