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山鱼谱

자산어보,The Book of Fish

主演:薛景求,卞约汉,李姃垠,敏度希,柳承龙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1

《兹山鱼谱》剧照

兹山鱼谱 剧照 NO.1兹山鱼谱 剧照 NO.2兹山鱼谱 剧照 NO.3兹山鱼谱 剧照 NO.4兹山鱼谱 剧照 NO.5兹山鱼谱 剧照 NO.6兹山鱼谱 剧照 NO.13兹山鱼谱 剧照 NO.14兹山鱼谱 剧照 NO.15兹山鱼谱 剧照 NO.16兹山鱼谱 剧照 NO.17兹山鱼谱 剧照 NO.18兹山鱼谱 剧照 NO.19兹山鱼谱 剧照 NO.20

《兹山鱼谱》剧情介绍

兹山鱼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纯祖一年,丁若铨(薛景求饰)因受辛酉迫害事件影响被发配到遥远的黑山岛。来到岛上后,丁若铨对这里的海洋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写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书籍。他向在这里土生土长、熟识各种海洋生物的青年渔夫昌大(卞耀汉饰)寻求帮助,但最初昌大因丁若铨是戴罪之身而拒绝。后丁若铨了解到昌大在自学识字的过程中常遇到困难,于是提议将各自擅长的知识教授对方,昌大最终同意,两人也在相互碰撞中成为了彼此的良师益友。然而,丁若铨在得知昌大学习的目的是为仕途后大失所望,昌大也明白两人各有志向,亦师亦友的二人决定分道扬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怪栗情人总铺师康斯坦丁镖行天下前传之四百里加急墨菲定律ANGOLMOIS元寇合战记因性而别所罗门的伪证前篇:事件安村不屈的儿媳巾帼大将军最后得分我们的美好时代第一季栋笃神探市民德熙冷血入侵棺材的传说翻脸2进击的王妃掘地求生格萨尔藏戏凯多湖的消失致命弯道5:血族非常城市我的一家人第四季我妈不是高校生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回到家乡STB超级教师榴花正红

《兹山鱼谱》长篇影评

 1 ) 中国也不乏这样的故事,然而古装片的希望却在韩国。

《兹山鱼谱》讲述朝鲜王朝末期,天主教文明与儒家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应该由中国拍出来的电影,却韩国拍了。

确实,甚至历史都是如此的相似。

我马上就想到与影片中朝鲜丁氏兄弟相对应的明代常熟瞿氏,中国第一位天主教徒和他的兄弟的故事。

丁氏为五兄弟,若铨、若锺、若镛在本片中出现;瞿氏为四兄弟,汝稷、汝夔、汝说,在我要叙述的此案中关涉较大。

瞿氏为江南大族,瞿景淳、瞿汝说、瞿式耜祖孙三代连中进士。

瞿汝夔为最早的天主教徒之一,因与长嫂通奸被家族除名,游荡至广东遇传教士利玛窦,与其成为挚友,在其影响下入教。

瞿汝稷为汝夔之长兄,属于阳明后学之泰州学派,受业与太仓管东溟,与钱谦益同为东溟门下高足。

醉心禅佛,以禅证儒。

家中排行第四的瞿汝说及其子瞿式耜亦入天主教。

当时明末背景之下,儒释道三教合一,逐渐趋同,学者多以佛老解释儒家经典,又恰逢天主教传入,欲与儒教结合实现本土化,故实际上形成了四教融合的奇观盛景,此时的新奉耶教的士大夫

徘徊在中西传统之间,犹如首鼠两端的两头蛇。

研究这段思想史是颇为有趣的,我硕士期间因为做过一些瞿汝稷、钱谦益之师管东溟的思想研究,便微微涉及到这个领域。

其实若要把这段历史影视化,比《兹山鱼谱》故事更为有趣、庞杂、引人深思的多。

中国有这样的故事,却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可悲可叹。

我曾在豆瓣仔细搜寻统计,想找到一些可看的中国古装电影(除掉武侠、神魔、戏曲这种特殊类型片之外的普通电影),评分最高的是《笔中情》8.5分,然而这不过是一部表演非常程式化、剧情非常烂俗的才子佳人的故事。

除此之外,古装电影更乏善可陈,倒是电视剧有一些《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这样的精品。

台湾去中国化,早已不拍古装片,日本的大河剧历史剧也日渐式微,古装电影也多是上个世纪经常搞的武士题材。

而今东亚文化圈,仍然如此认认真真拍古装电影的,恐怕只有韩国了。

 2 ) 关于证道的感想

作为圣学中人,一开始其实挺不理解丁家三兄弟的。

儒学是每一个文人士大夫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

所以信仰天主教的丁家三兄弟,在我看来就是异端。

电影一开始,我其实天然地站在朝廷的立场上(昌大的每一句台词都说出了我的心声啊,甚至太后的旨意、群臣的审判我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就像孔子诛少正卯,难道不是必要的么)。

我也不理解,明明圣学已经如此广大精微,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为何丁家兄弟还要如此桀骜不驯地皈依天主教。

更不理解为何先帝决定重用足以颠覆道统和政统的异端邪说,嗯,在古代儒学的语境中,西方天主教可不就是异端邪说。

随着观影过程的推进,我对主人公丁若铨的偏见一点点消解了。

看到最后,在丁若铨和张昌大的思想分歧中,我已然更加赞同若铨。

这也是人物魅力所在吧。

顺便说一下编剧真的太绝了,影片后半部分丁若铨写《兹山鱼谱》和昌大做官、归隐的情节线相互交织,形成了如同《琵琶记》一般的双线结构。

或者说,在昌大证道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交织进了他的老师丁若铨的身影——他呕心沥血书写《兹山鱼谱》的身影,他灵魂的叩问,他孜孜以求的脚步……昌大向宇宙发出的问题,好像在若铨那里得到了答案,一个发自灵魂深处的回声。

在影片的最后,达成了水乳交融、心心相印的共鸣。

“黑山到了。

”“不,是兹山。

”作为一个固执的儒生,为何我竟然更加赞同丁若铨了?

“性理学和洋学问,不是相冲的。

是要一起前进的朋友。

了解朋友,我也会受益匪浅。

”“无论性理学还是西方学说,只要是美好的都可以拿来用。

”明明精通四书五经(对五经注疏比我这个自诩儒生的中国人还要熟,惭愧啊),丁若铨对圣学之外的所谓异端,却抱着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心态。

比如天主教,比如佛学。

最动人的是他为国尽忠,为民请命的赤诚之心。

“我希望建立一个没有两班和贱民之分,没有嫡子和庶子之分,没有主人和奴隶之分,也不需要君王的世道。

”“我运用圣礼学接纳了天主学,但是这个国家,却连一个渺小的我也容不下,这个国家的圣礼学究竟是为了谁。

这个国家的主人是圣礼学,还是百姓?

”更敬佩他为了保护家人,没有把这些思想诉诸文字。

而只是写了《兹山鱼谱》。

格物致知的《兹山鱼谱》。

(唉唉这种形而下的学问到底有什么意义嘛,形而上者之谓道,证道,才比较重要吧,一开始,我这么想)这颗心,这颗滚烫烫的心啊。

都写在了这本书里面,可是,谁能懂呢?

藏之名山,以待后人。

牛耳岛的灵前,他一直等待的人来了。

因为他知道,他懂得。

 3 ) 《兹山鱼谱》:海晏河清,画楼听钟

纯祖一年,处庙堂之高的知识分子丁若铨,因受辛酉迫害事件影响被发配到遥远的黑山岛。

在其兄弟丁若钟生死害命之际,他已经无法再度信任儒教,而是回归天主教,并从心理上摈弃程朱理学里的道义君权。

在清贫如洗的宽域地带,他无意中和年轻的渔民张昌大成为忘年之交。

张昌大指责丁若铨背叛了儒教,并深信性理学可以改造社会,身为两班后人的他只是暂时没有入世理想的机遇。

开发民智,辟启蒙,将引纳精神之哲学意绪,灌溉滔滔之大流,即是昌大所有的开疆僻壤的愿景。

他认为丁若铨受到邪恶学说的影响,因为丁若铨的思想的开阔性与前瞻性让丁认为知识分子应当建立并从属于无君无主、人人平等的清平世界。

而昌大却执迷于四书五经,并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才是其所应当拥抱追寻的命运。

殊途同归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信仰,丁若铨的流放让其内心更具有自由的道家风范,并对岛上的各式鱼、藻类的生活习性乃至身体结构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已不再依附于政治,亦不相信千年传下来的使社会陷入疯劫中的封建政治谰言。

他和昌大一唱一和,分别从对方那里寻求思想和现实的养料,解剖各式的鱼,并以开明且旁若无人的态度娶了岛上的寡妇并生了孩子。

而昌大则娶了一位魅力可爱的少女,鹣鲽情深。

昌大不甘流于平庸,而是靠发愤读书以及父亲的贿赂参加了考试,以雅驯和通透的才华成为了进士。

但他发现越是入世,他的深沉朦胧的仕途之梦几近于破碎。

普通民众不堪被朝廷的私我势力压榨,竟然义愤填膺当众自我阉割,有血腥,但场面不乖张。

王权本应保护民众的利益与生存权,却成为荼毒怨念的刽子手,此时昌大才明了师父丁若铨的避于祸患守护自我的清流。

完成了《兹山鱼谱》的写作,丁若铨执笔而亡。

他在流放的十四年中与花鸟鱼虫相伴,有性灵知己挑战儒学作陪,有普通妇孺依依照料为价值的高格。

而昌大也远离了朝廷是非之地回到了岛上,并从丁若铨的书中找到了某种开阔的纵横捭阖的心的滋养物,阡陌纵横之间,写意一把海晏河清,画楼听钟。

这是一部纯粹的知识分子悲剧的韩国影片。

昌大的诗歌之咏,若铨的造物之初心,解决了五湖一孑孓的精神孤寂的感受,真正的学问的造就需要的正是悬梁刺股的精神譬喻,以不忍人之心写意中西文化交融之应和。

死亡对于丁若铨来说正是来世的修学,以及真正的精神性丰富和练达,他们都不愿做时代的傀儡弄潮,而是以超越偏见的心的哲学跳跃来一场洗练的幻霞灿雾林。

理想主义者的悲哀绝唱,来去纵横之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 ) 《兹山鱼谱》:他们信的,不是“性理学”

今天晚上,看的这部电影。

今天早上,连写了三篇,分别是:《中国人真正的信仰,肯本不是儒道佛。

》《假的信仰,只能依附于朝廷。

真的信仰,才能独立于朝廷。

》 《教权凌驾于政权时,教权本身就成了政权,一样很恐怖!

》这三篇,正好可以挪进这部《兹山鱼谱》的影评。

读书,为了什么? 三种:通过读书,进体制,入编制。

(也被称为:犬儒。

)通过读书,将知识用于生活,大学毕业找工作。

通过读书,接近真理,活的更通透,大概率被跨省。

我们中国人看韩国电影,一点也不违和,比中国还中国。

不信看台词:“你读书是为了什么?

是能考取功名,还是能有钱买官职?

官,或者去考,或者去买。

多么熟悉的味道,几千年来,一直如此。

儒家思想的精髓:“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德行,在于亲近民众,在于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

”“学而优,则为仕。

” “报效朝廷,不负圣上。

”儒家《礼仪》有对邪教的定义,直译:朝廷是宗教合法性的唯一裁判人,不符合的,为淫祀,为邪教。

”所以,儒家的精髓,就是: 1,性本善;2,天子=天=朝廷;3,不被收编者=邪教。

1,性本善。

基督教文明,叫人人都是罪人,那么皇帝也是罪人了。

这怎么行?

皇帝和掌权者,必须是圣人,这样才可以圣心独断,永远伟光正。

若君王是罪人,那就需将权力给有所限制了,将权力关进笼子里了,这是不能接受的。

2,将天子与朝廷,与国家等同。

告诉你:报效天子,就是报效朝廷,就是报效国家。

家天下概念,效忠他的家,就是效忠国了。

昌大的儒家思想:如果知识不能服务于君王,就是无用的东西。

影片处处都显露着儒家思想里,讲求等级的礼数和维护。

3, 《白虎通》:“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

即管你儒道佛,或其它宗教,所有专职人员,必须都由天子指定,进编制,将其置为朝廷控制之下。

否则,邪教。

他们信的,不是“性理学”就像我们信的,不是儒道佛。

他们信的,也不是“性理学”。

正如,如今我们信的,也不是”科学”。

正如昌大所说:“要进入王的怀抱,才能为百姓着想。

”,于是选择走仕途,进入体制。

然后看到种种之后,心灰意冷,回归荒岛,喟叹“若不能按照所学的去生活,就按照自己的性格来活”。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然后,我们每个人:酒文化,茶文化,圈子文化,办公室文化,潜规则,托关系,走门路,难得糊涂,权钱交易,溜须拍马,栽赃陷害,........ 这些是必然。

他们信的和我们信的一样: 王权“皇帝是上天的代表,是天子,是‘上天的人间总代理’。

所以,佛教从“沙门不敬王者”改造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道家提出“君人南面之术” 。

儒家更夸张,弄出:“礼乐制度”,啥意思?

“祭天”只能是皇帝“私人的事”,百姓是不能祭天的,等等,非常强大的一整套制度。

百姓可以拜谁,是要朝廷允许的;皇帝自己是天子,是圣,是神,当然就可以封圣,封神。

如,经历代皇帝“赐额”、“封号”的,如“孔圣”“关圣”,秦琼、等等,历代帝王庙也供奉了188位帝王和79位贤相名将。

皇帝最关心的是专制统治的延续。

皇权专制最怕什么?

一是社会具有思想,二是民众形成组织,三是世俗另有偶像。

宗教正好这三样都俱备。

《通典·刑制上》说:“大罪有五,而杀人为下。

逆天地者,罪及五代;诬鬼神者,罪及四代;逆人伦者,罪及三代;乱教化者,罪及二代;手杀人者,罪止一身。

” 在“大罪”的五个等级中,“杀人”是最轻的罪,只追究犯罪者本人;排名第一第二的,都是宗教罪,罪及四代,五代。

人类的文明史,记载的都已经一万多年了国家和民族,是不到二百年的新概念。

帝王贵胄们,更多的是利用和偷换概念,忽悠百姓,忽悠读书人。

你看朝廷那些个当官的,哪个不是满嘴儒家圣贤书,哪个不对老百姓吃人不吐骨头呢?

后面,我再细说一下,今早写的另外两篇:《假的信仰,只能依附于朝廷。

真的信仰,才能独立于朝廷。

》 《教权凌驾于政权时,教权本身就成了政权,一样很恐怖!

》今天晚上,看的这部电影。

今天早上,连写了三篇,分别是:《中国人真正的信仰,肯本不是儒道佛。

》《假的信仰,只能依附于朝廷。

真的信仰,才能独立于朝廷。

》 《教权凌驾于政权时,教权本身就成了政权,一样很恐怖!

》这三篇,正好可以挪进这部《兹山鱼谱》的影评。

读书,为了什么? 三种:通过读书,进体制,入编制。

(也被称为:犬儒。

)通过读书,将知识用于生活,大学毕业找工作。

通过读书,接近真理,活的更通透,大概率被跨省。

我们中国人看韩国电影,一点也不违和,比中国还中国。

不信看台词:“你读书是为了什么?

是能考取功名,还是能有钱买官职?

官,或者去考,或者去买。

多么熟悉的味道,几千年来,一直如此。

儒家思想的精髓:“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德行,在于亲近民众,在于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

”“学而优,则为仕。

” “报效朝廷,不负圣上。

”儒家《礼仪》有对邪教的定义,直译:朝廷是宗教合法性的唯一裁判人,不符合的,为淫祀,为邪教。

”所以,儒家的精髓,就是: 1,性本善;2,天子=天=朝廷;3,不被收编者=邪教。

1,性本善。

基督教文明,叫人人都是罪人,那么皇帝也是罪人了。

这怎么行?

皇帝和掌权者,必须是圣人,这样才可以圣心独断,永远伟光正。

若君王是罪人,那就需将权力给有所限制了,将权力关进笼子里了,这是不能接受的。

2,将天子与朝廷,与国家等同。

告诉你:报效天子,就是报效朝廷,就是报效国家。

家天下概念,效忠他的家,就是效忠国了。

昌大的儒家思想:如果知识不能服务于君王,就是无用的东西。

影片处处都显露着儒家思想里,讲求等级的礼数和维护。

3, 《白虎通》:“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

即管你儒道佛,或其它宗教,所有专职人员,必须都由天子指定,进编制,将其置为朝廷控制之下。

否则,邪教。

他们信的,不是“性理学”就像我们信的,不是儒道佛。

他们信的,也不是“性理学”。

正如,如今我们信的,也不是”科学”。

正如昌大所说:“要进入王的怀抱,才能为百姓着想。

”,于是选择走仕途,进入体制。

然后看到种种之后,心灰意冷,回归荒岛,喟叹“若不能按照所学的去生活,就按照自己的性格来活”。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然后,我们每个人:酒文化,茶文化,圈子文化,办公室文化,潜规则,托关系,走门路,难得糊涂,权钱交易,溜须拍马,栽赃陷害,........ 这些是必然。

他们信的和我们信的一样: 王权“皇帝是上天的代表,是天子,是‘上天的人间总代理’。

所以,佛教从“沙门不敬王者”改造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道家提出“君人南面之术” 。

儒家更夸张,弄出:“礼乐制度”,啥意思?

“祭天”只能是皇帝“私人的事”,百姓是不能祭天的,等等,非常强大的一整套制度。

百姓可以拜谁,是要朝廷允许的;皇帝自己是天子,是圣,是神,当然就可以封圣,封神。

如,经历代皇帝“赐额”、“封号”的,如“孔圣”“关圣”,秦琼、等等,历代帝王庙也供奉了188位帝王和79位贤相名将。

皇帝最关心的是专制统治的延续。

皇权专制最怕什么?

一是社会具有思想,二是民众形成组织,三是世俗另有偶像。

宗教正好这三样都俱备。

《通典·刑制上》说:“大罪有五,而杀人为下。

逆天地者,罪及五代;诬鬼神者,罪及四代;逆人伦者,罪及三代;乱教化者,罪及二代;手杀人者,罪止一身。

” 在“大罪”的五个等级中,“杀人”是最轻的罪,只追究犯罪者本人;排名第一第二的,都是宗教罪,罪及四代,五代。

人类的文明史,记载的都已经一万多年了国家和民族,是不到二百年的新概念。

帝王贵胄们,更多的是利用和偷换概念,忽悠百姓,忽悠读书人。

你看朝廷那些个当官的,哪个不是满嘴儒家圣贤书,哪个不对老百姓吃人不吐骨头呢?

后面,我再细说一下,今早写的另外两篇:《假的信仰,只能依附于朝廷。

真的信仰,才能独立于朝廷。

》 《教权凌驾于政权时,教权本身就成了政权,一样很恐怖!

 5 ) 在现代社会,儒家是否还有生命力

我之前重译了列文森的《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该书一个主要观点就是儒家学问在现代社会失去了现实有用性,因为科举制度取消了,选拔官员不再需要儒家学问,皇权也不再需要儒家学问构建的世界观,所以儒家学问只能成为博物馆里的文物,干干净净,作为过去辉煌的象征,而与当下政治无关。

这个论断大致是对的,但我一直困惑的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信念系统的儒家,在脱离了现实有用性以后,是否还有生命力。

我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读钱穆,读到他引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还是会心里一热的。

后来书读得多了,反而对那套话语无感了。

再后来读什么都带着批判的眼光,读来读去,也不知道为了什么。

《兹山鱼谱》这部电影,让我感动的是里面表现的“性理学”。

所谓“性理学”,也即朱子学,是当时朝鲜科举考试的内容,是读书人安身立命的唯一“真正”的学问。

被流放的丁若铨固然极其精通这套学问,黑山海岛上的渔民昌大也向往并深信这套学问。

这是建立在书本和文字基础上的知识,也是社会阶层区隔的坚实壁垒。

但是丁若铨理解的“性理学”还有另一个层面,也即电影里解释《大学》第一句的那段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昌大查了字典,每个字都认识,但什么意思不明白。

丁若铨随口就给解释明白了:“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德行,在于亲近民众,在于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

” 这个解释其实更接近于王阳明的心学了。

也正是有这种对于本性之光明的坚定信念,丁若铨才会觉得性理学和几何学数理学等等西学是不矛盾的,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也是了不起的知识,满足好奇心本身就足以成为目的。

昌大认为像四书这样记录下永恒真理的书,才是真正的书,而丁若铨觉得实证知识也是值得记录下来的——海客的游记,海洋生物的习性——这才是真实。

因为丁理解的性理学是一个开放系统,所以才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去接受西学,甚至是渔夫的知识。

我一直觉得儒家知识体系里最有现代精神和包容力的就是阳明学,因为它是一种向内的探索,而不是向外的。

内圣可以接续各种各样的外王,甚至可以不要外王。

内圣,最要紧的还在于一种人人平等(皆可成圣人)的核心价值。

如果不相信人人平等,不相信在本质上人性都是相通的(如果不是相同的),那么政治设置上的区别、权力分配上的高下,就不会消失。

如果儒家在现代社会还要有生命力的话,谈孝道,谈牧民,谈亲亲尊尊,谈和谐社会,都很难唤起被现代性深刻塑造过的独立个体的共鸣。

当然,很多人在今天谈儒家,原本也不是为了去彰显个人性,而是更看重其“治道”。

但那种“治道”,在脱离了科举和官僚制度以后,也不过是肤浅的装饰品罢了。

 6 ) 不是黑山,而是兹山

一、丁若铨究竟是怎样的?

他因“辛酉邪狱”一案,被认定为邪学(也就是天主教)传播者,流放至黑山岛。

他是异端,却也是两班,有自己的文人风骨。

他不喜的是性理学(也就是程朱理学)僵化后的教条,却也并非要摧毁之。

他推崇西学,但也并非是一味西化。

在他的内心中,他想要通过实践西学,来实现社会的改变,从而促使理学在回到更纯粹而普适的状态。

正如他说的“我所希望的是没有两班,没有平民,没有嫡子,没有庶子,没有主人,没有奴婢,也不需要王的。

”这样朴素的民主思想,我在黄宗羲、王夫之的论著中见过,可惜他们没有被影像化。

也正如他在电影结尾那句经典的:如白鹤之生虽好,而兹山之污泥亦善也。

这不光是对昌大的一种安慰,对自己人生观的一种诠释,更是他对传统之于社会的理解。

社会文明的根基就是传统,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核,这是不可撼动的。

就像最后一幕中辽阔的海面只有黑山遥遥可见,那是最传统的淳朴与美好。

二、入世之道这部电影给出了非常多人生之路的不同抉择,丁若镛的《牧民心书》与丁若铨的《兹山鱼谱》事实上就代表着最大的一组矛盾。

其实答案很简单,两者没有对与错,只是看在实践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能够学以致用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啊。

如果不可以,那就做个和兹山一样的黑色行者吧,即使沾满了世俗的污泥,也依旧在黑暗中保持蓬勃与积极。

三、电影本身构图充满了东方美学,像一幅幅山水画,浓淡相宜,特别是望月那一段,每一帧都满含深情,那一刻我立刻就想起了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太熟悉了呀,朝鲜有丁氏三兄弟,而中国有苏氏三兄弟。

但悲哀的是,中国没有这样的一部佳作。

而电影里的人情美,也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师生情谊是本片最大的篇幅,昌大从敌视到尝试到敬佩,从丁若铨那里,学会了所谓的圣贤书,学会了赋诗作对,但他还是没有反传统反封建的勇气,他还是没有被开化。

超越时代的道路上,勇士永远是少数且孤独的。

还有作为寡妇的婶子,几乎承包了这部电影的笑点,太可爱的人啦,像她一样淳朴的人们,让黑山变成兹山,挽救了一个文人摇摇欲坠的精神世界。

甚至包括那个地方官,也都本性不坏。

还有太多意象寄托,包括描述官场潜规则、官府强征赋税等等,都在我以往所学历史中或者说现实中,有所展现。

但我认为这些都并非所谓的浅尝辄止,很多镜头都已克制,但浓浓的悲怆扑面而来。

我想,也许这就是历史生对于历史细节更深刻的感知力吧。

四、说说自己作为一个历史生,这部电影我觉得是我目前看完最喜欢的一部历史电影,我不敢说最好,但一定是最喜欢的。

和彼时看《末代皇帝》一样,我悲哀地发现这不是中国电影,但却只能叹息于外国人对此段历史之深刻。

不过较之《末代皇帝》的宏大,我更喜欢切入点更小的《兹山鱼谱》。

他让我想起了大一时,津津有味听儒士与方生,仔仔细细梳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光景,读列文森《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知半解但勾勾画画的模样。

其实儒一词贯穿着我的整个中国史学习,我的每个老师遇到这一话题,都说得很多,却都话留一线。

看这部电影,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历史观与之惊人的契合,整个观影体验异常舒适。

我和丁若铨有着相似的思想,我仿佛穿越千年与之对话。

因此,我小心地将《兹山鱼谱》放在我的top榜上,希望以后每次看到它,我都能不忘初心,真正明白我为何学历史,历史的价值何在。

虽然不从事影视行业,但看到它,也将时刻拉紧心弦,发问自己:我们的文化很伟大,但能为其传承与发扬做些什么?

 7 ) 理想与现实,孰轻孰重?

《兹山鱼谱》设置了多个主题,但都浅尝辄止。

天主教与朱学礼教的冲突,入仕为民与明哲保生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些主题都有所涉及,但可惜均流于表面。

电影最终变成了一道流水账,平铺直叙地讲述一段值得讲述的历史。

好在剧作用心,仍然值得一看。

它的价值表现在历史的演绎上:抛弃宏大的概念,从日常生活入手。

这是值得赞赏的。

我们不知道是创作者刻意为之,即贯彻“历史无非当下之事”的思路;还是借由一种剧集模式置入,碰巧达致的效果。

总之,人物多少算是可信,因为有对内心的冲突和成长的转变深入的刻画。

作为历史正剧,为了取得戏剧效果,《兹山鱼谱》不时坠入流俗的插科打诨,让人多少还是有些不适应。

在对日常生活的呈现上,本该着眼于那些能揭示本质的瞬间,而不是烂俗的套路。

电影最大的败笔或许是丁若铨的忘年恋,并诞下孩子,一种过度生活化之后的景观呈现。

另外,后半程草草叙完收场,也不及前半段来得有力。

对于我们这些对朝鲜历史不甚了解的人来说,《兹山鱼谱》对史实的记述有很高的价值。

它不只是简单地还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细致透析了过去朝代的政治体系与社会结构。

西方宗教的入侵、人在传统与信仰间挣扎、社会的等级制度、民生凋敝、为官不仁的现象,以及被作为潜规则普遍接受的腐败等等,都让人看到了不受历史约束的人类社会本质的运作法则。

如果能抓住一个主题进行深入阐释,情况或许会好很多。

对于丁若铨这个人物,朱学礼教与西方天主教两种不同信仰对他所产生的撕裂,并非一次简单的事件。

他也不是断然抛弃一种,拥抱另一种。

他所言“凡是美好的都可以拿来”显示了他开明的思想观念。

即便他信仰天主,但要让百姓放弃祭拜祖先,他还是选择了背弃信仰。

这说明丁若铨是真正为社稷和黎民考虑的清官,与电影里只知道剥削百姓、不把穷人当人的官员有别。

而在昌大身上,他之所以断绝师徒关系,选择入仕,也非他的野心使然;根本原因是他相信只有进入仕途,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学识,为百姓造福。

在内心,他还是尊崇和信奉丁若铨给予他的教诲。

最终,昌大以个人的良善硬磕朝政的腐败,无异于以鸡蛋撞石头。

他自然是失败的,他身上的困境和挣扎,同样也是他的老师丁若铨曾经面对过的。

昌大只有以这种理想破灭的残酷方式才能获得成长。

这是摆在所有青年人面前的难题;理想与现实,孰轻孰重?

每个人都要借助自己的经历做出回答。

 8 ) 李濬益谈电影创作初衷--价值观念的对抗,最终指向对“如何生活”的哲学思维

搬运一篇李濬益导演关于电影拍摄初衷、创作意图的采访翻译出处:Gospel卞约汉中文站 原文链接《兹山鱼谱》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件,也没有刺激的冲突,只有深刻而美好的情感。

该片讲述了丁若铨和其弟子昌大之间的故事,“越了解同行之人,我也会随之变得深刻。

”这一行文字的刚好诠释了该片所讲述的丁若铨和弟子昌大的关系,是一部深邃的剧情片。

“说实话,最近的电影总是充满紧张的状况和戏剧冲突,我们和最近商业电影潮流背道而驰,在同类电影泛滥的情况下,是不是也应该有一部这样认真讲故事的慢节奏电影?”正如李濬益导演所说,该片所追求的目标很可贵,也因此美好。

--对丁若铨所著的《兹山鱼谱》感兴趣的契机是什么?李濬益:与被称为朝鲜后期最天才的丁若镛相比,他的哥哥丁若铨相对而言并不为人所知。

因为在丁若镛流放生活中留下数百本书的时候,丁若铨只留下了《松政私议》和《兹山鱼谱》两本书,本来也是写过更多书的人会名留青史(笑)但是《兹山鱼谱》这本书真的十分奥妙,简单地说,就是流放地黑山岛周边的鱼和海洋生物的观察图鉴,但是在这本实用书籍中却完整地蕴含着丁若铨的哲学理念。

在《边山》(2018)票房惨败后,对于当时徘徊不前的我来说,这本书就像是缘分降临。

--是想在《边山》之后再次回到史剧,还是认为应该回到真实故事的基础上。

李濬益:了解《兹山鱼谱》,决定拍成电影的过程也很奇妙。

很久以前就有制作“东学”题材电影的热情,为了完整了解历史始末,从学术根基开始钻研,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西学”。

因为首先存在“西学”,所以才有“东学”的概念,就这样开始学习了解“西学”,读到了1801年辛酉迫害时了解了丁若钟、丁若铨、丁若镛兄弟。

丁若钟把天主教当作宗教,丁若镛将其作为性理学的补充品吸收,但丁若铨把“西学”当作哲学来接受,《兹山鱼谱》是其成果之一。

也就是说,通过《兹山鱼谱》,丁若铨得以窥见“西学”的要义。

--读了剧本,发现不仅台词很长,而且充满了哲学思维。

李濬益:梼杌金容沃老师负责翻译了英文字幕。

以前《王的男人》也曾由他翻译。

事实上,我们的英文字幕本来已经翻译好了,但如果没有同时学习莎士比亚和性理学的人,会有误译之嫌,所以梼杌金容沃老师主动要求自己来做。

例如,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朱子(朱熹)的力量真大”,这句话该怎么翻译呢?如果不能以脉络说明性理学的价值和哲学,可能很难传达这句话的意义。

剧本不过只是一个记号罢了,像《东柱》一样,将纸面的东西具象化正是电影的魅力。

--所以像《东柱》一样拍了黑白片。

李濬益:坦率地讲,要完整地展现这一时代背景,电影的预算并不宽裕,因为不想在成像效果上让步,所以减少预算的方法之一就是换成黑白画面。

当然,如果不是符合《兹山鱼谱》的形象,我肯定不会尝试。

黑白片也有一种别样的深度。

《东柱》本来就是低成本片,所以画面质量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这次我敢说每幅画面都美轮美奂。

拍摄地飞禽岛一带的风光自不必说,应用CG的场面也很多,很有韵味。

丁若铨(薛景求 饰)和昌大(卞约汉 饰)师生共泛一舟漂浮在茫茫大海上,二人这样在一起的场景使用了相当多的CG,就像一幅幅水墨画。

--恍然看似静谧,实则蕴含着个人宇宙的变迁和世界观颠覆的过程。

李濬益:这部电影没有什么起伏。

虽然有辛酉迫害的时代背景,但这是为了初期的人物设定,在丁若铨被流放到黑山岛之后,要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而且主要为了反映时代的价值观问题。

如果你想轻描淡写地看,那这部电影只是描述丁若铨和弟子昌大的关系,但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价值观念的对抗,这是关于世界观冲突的故事。

丁若铨是以自己的方式接受西学,追求新哲学的人。

相反,丁若镛以性理学为基础,接受了部分西学。

而昌大是想在现有的秩序下取得成功的人物,因此比起丁若铨,他选择了丁若镛的道路。

在此过程中,与老师的观念冲突、思想的碰撞等等,都以电影的方式讲述着。

简单远观,你可以享受两人的友谊,如果深入挖掘文本的话,这将成为一部可以从哲学角度思考的电影。

--在《兹山鱼谱》的拍摄中见过饰演丁若铨的薛景求演员。

虽然本人以前从未用过类似表达,但他却说"这会是一部美丽的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濬益:这可能不仅仅是指风光或画面漂亮。

当然,画面也让人美到失语(笑)。

人在面对从未体验过的事情,和难以表达的东西时,往往会在那些生疏的经历面前使用“美丽”一词。

薛景求演员就是丁若铨本身,恐怕你将会看到他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一次表演。

扮演昌大的卞约汉也展现了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演技。

这部电影只要看到演员们的演技,就已经是一种享受。

不,也许不应该形容为演技,因为镜头里有真正的丁若铨和昌大。

观众也一定会期待他们美好的相遇。

观看要点越深入,越能看到更多东西。

影片以黑山岛的美丽风光为背景,纵使之追随丁若铨和昌大两人深厚的友谊,也足够精彩。

但是如果再深入挖掘的话,这也是世界观冲突的故事。

价值观念的对抗、观点的差异,最终指向对“如何生活”的哲学思维。

虽然是过去时代的背景,但是对现在也能够充分引起共鸣的生动故事。

这是活生生的故事,也是厚重的纪实文学。

另外分享一则趣闻,在我们国家部分演员接连爆出天价片酬的同时,《兹山鱼谱》自开拍之初便有报道,主演薛景求和卞约汉都是自降片酬接演这部电影。

据媒体报道,电影开拍之初导演宣布缩减制作费,两位主演薛景求和卞约汉演员主动把片酬调整到制作费可以适应的水平。

任何电影制作方都争抢合作的两位演员,如此大胆举动吸引了电影界的视线。

李濬益曾公开表示过,拍电影一定要花最少的钱。

他曾以低于韩国古装电影平均制作费一半的投资,打造出实力展示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时期背景的《东柱》《朴烈》等作品,所以《兹山鱼谱》能否延续导演的志向和实力,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出品方正在进行前期制作,虽然尚未公布具体规模,但是考虑韩国古装电影制作费一般在100亿(约等于5700万人民币)韩元左右的情况,《兹山鱼谱》的制作费大概会是50亿(约等于2800万人民币)左右。

电影界一位相关人士20日表示:"抛开电影制作规模和片酬问题,想要一起合作的演员对制作方和导演的意愿产生共鸣,这一点已经值得关注","在演员片酬和参与分红都居高不下的趋势中,《兹山鱼谱》从制作开始便已不同寻常"。

 9 ) 《兹山鱼谱》——大雾重重,时代喧哗造物忙

电影源自韩国历史上第一本海洋生物研究文献,从序的字里行间塑造人物,于历史缝隙想象故事。

古代的故事,展示的是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对社会的反思,也是韩国近年来好电影一以贯之走的路线。

行业的认可,我不诧异,我诧异的是,2021年在韩国上映的时候,在商业意义上来讲,也在同档期超过了来自美国的电影。

虽然对于我的个人审美偏向而言,简洁古朴的兹山鱼谱是那盆对胃口的菜,但缓慢的节奏、不算大众的主题、并不是国民度很高的人物、小众的拍摄手法,让兹山鱼谱无论从叙事、风格还是题材,怎么看都是小众的电影,能得到市场的认可,着实在我意料之外。

公元1800年前后,西方人因为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文明大跃进,也开启现代国家的序幕,而两百多年后的现在,现代国家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已经无法抵抗这种进程。

正是在2021年,韩国正式被联合国认定为发达国家,电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发达是对经济发展的认可,然而民主权利、人民福祉、贫富差异,是在被拖着向前的路上优先被丢下水的沙袋,挣扎在里面的人民、迷茫的人民,势必有很多话想说。

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国家不止韩国,在这样时代下迷茫的人民也绝对不止韩国人民。

我想电影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学习是看见的过程。

思而不学则殆,危险,生存的危机感是永不下落的太阳,会晒干一只井底的小青蛙,逼迫他往外跳,看见更大的天地,人是欲望的产物,学习就像是吃饭一样,为的是满足生存欲望的基本需求。

那么,看见更大的世界之后呢,之后,你便知道,大世界后面有更大的世界,你要在万花筒一般层层叠套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在我看来,电影中的师徒俩,丁若铨和昌大,都不过是在学习的路上寻找出路的人罢了,价值观念的对立,不过是不同阶段人的需求不一样。

出世的人对正要入世的人说,那个世界不值得你前赴后继,转身走向大海吧,没看到那个世界的人是不会甘心的。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爬山的过程,立于高处才能回头看那片大海是否真的值得回身。

有幸有选择的人,你可以决定回身的时机,山要爬到多高?

又能爬到多高?

每个人,也都有不回头的权利,这样看,出路并不少。

只是,丁若铨和昌大终究是一类人,殊途同归,转身走向了大海,因为他们于山的不同位置看到了蓝色的大海。

没上山之前,山是绿的海是黑的,上山之后,方知山是黑的海是蓝色的。

电影的价值观所倡导的出路,所谓的走向大海,是源自轴心时代的儒家文化,在被时代激烈冲击下,一种充满生机的出路——“性理学和洋学问不是相冲的,而是一起前行的朋友”,这是血,“斑鳐走的路斑鳐知道,黄貂鱼走的路黄貂鱼知道”,这是肉,社会要是“无王”的社会,这是骨。

如果这些不能实现,那就把这血肉骨架揉碎种在心里,等待时间孕育其发芽,也就是——“如果不能按照所学生活,那就按照自己的性格生活”。

这样的价值观在整部电影试听语言渲染得充满东方美学的韵味中,让我感受到了被压迫后的挣扎,感受到了对包容平等的渴望,感受到了至刚至柔的力量。

东西交融、新旧交替的混乱时代,你期待看到一个怎样的社会,不同的人有自己的答案,但我相信喜欢这部电影的人,都是这样的人——渴望主体性和尊严,期待平等和包容。

电影的这种价值观,与这些年韩国耳熟能详的几部高质量作品是契合的,但又在这种价值观层面上,除了批判之外,有了更多关于出路的探讨,这是为什么,挑来选去,在近年看的这几部好的韩国影片中,我最终选择兹山鱼谱进行详述的原因。

从伦理层面的《寄生虫》、《燃烧》再到政治层面的《南山的部长们》、《首尔之春》,我们看到了当代韩国的历史,充斥着殖民和独立,分裂与奋斗;现代韩国的社会,也充满了压迫和压抑,挣扎和迷茫。

“于我而言,世界如同谜语一般。

”电影《燃烧》中这样说,批判,然后尝试寻找出路,电影主题的发展,也意味着创作者思想的发展。

很多人近年在看韩国电影的时候,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韩国能有这么坚定而强硬的批判意识,为什么这样的批判,影响力之大,带着韩国电影走向了世界,影响力之广,渗透进了国民的骨髓。

如果从电影作品里面管中窥豹,你会发现,坚定又彻底的反抗一直是韩国这个国家民主政治不断迭代的重要力量。

历史的细节,不下定论,迭代的结果,也按下不表。

但社会的力量和艺术作品的力量,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

那么中国呢?

很多人看完电影发出感叹,说这本应该是中国拍出来的好片子,可惜了。

这是源自我们是儒学的起源地,是东方文化大国,更源自我们同样有这样探索和挣扎,同样有如此复杂的环境和土壤。

我们本该,意味着,中国人也应该对这样的出路有共鸣,意味着,我们还没有好的文艺作品作为证据,彰显对这种价值观强有力的共鸣。

在这样的言语中,我嗅到了嫉妒的气息。

梁启超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探索着新中国的雏形,应是“东西方文明一主动一主静,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苏轼在诗中,怀抱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心,饮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酒。

《万历十五年》中,不同的出路都没拯救的大明王朝,仍然让后人记住了怀抱理想拥护传统的海瑞、怀抱理想批判传统的李挚、怀抱理想的实干军事家戚继光。

同样是2021年,于《觉醒时代》中追随的新青年们热血了多久我不知道,但刮起的革命精神之风不可谓不大。

还是那年,清华110周年献礼的纪录片《大学》中,我看到了宋云天,一位最终选择成为基层选调生,回到家乡建设的水利系博士研究生,也在搜索相关的新闻时看到院士钱易的学生谢淘,同样选择了基层从政的道路。

谢淘在采访中说说“大学给内心买下了一颗种子,我选择把种子播种在我的家乡”。

直到现在,网络上仍然能搜索到的消息是——他在分宜县的工作中,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发展,改造老旧图书馆,在舞剧《天工开物》的推介会上,用中文、英语、法语、德语以及家乡话欢迎该剧回到成书地分宜。

在追名逐利也讲究效率的当下,他们是我心中理想主义的践行者。

思辨与实践,对抗与坚守,平等与包容,电影所彰显的价值观,在中国,从不缺失共鸣,这些共鸣也不缺证据。

东方神韵与电影的思辨上的统一,《刺客聂隐娘》也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我不说可惜,我只想为这样的电影诞生而鼓掌,不管,是在哪块土壤里面诞生出来的。

大雾重重,时代喧哗造物忙,我也同样期待着自己身在的中国这片土地,孕育出更多这样价值观的文艺作品作为证据,给与我们向前的力量。

时代的风浪袭来,生存和生活的搏斗不息,或许不一定能立于浪头,甚至被浪卷进深海,但浪的背后的风景,有自然赠予的朝霞与山崖,也有东方独有的,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鹤也好,黑色的无名之人也好,我想看到更多这样的风景。

 10 ) 纯正血液的东方文人电影。

非常体面的“文人电影”,一点烂俗的痕迹都没有,就算开玩笑尺度也拿捏得刚刚好。

首先骨子里非常东方,其次非常贴近电影本体艺术,让我感觉是东方的故事与《另一个故乡》这种完美的电影艺术相结合的最正确的路线。

主角在悬崖边仰望月亮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东方故事与电影技术最完美的结合。

日本电影厚重但是拖沓,西方电影节奏快吸引眼球但是没什么营养,韩国完全博采众长把东方的气韵和抓住观众的电影技巧结合起来制造出了优秀东方影片。

真是太遗憾了,原本有机会抢先做成这件事情的,是我们。

第三幕太泄气了,回归到所有人都猜得到结尾的呆板类型片,让整部电影灵气减了大半。

什么时候韩影第三幕能脱离感情泥沼啊...第三部确实要首歌,但是要像《情人》《色戒》一样干净利落地猛击型收割,而不是钝刀子剌,只会让观众觉得无聊。

全片黑白,总是要用彩色来收割一下的,理解。

小蓝鸟就不错,最后的把人拉回现实的彩色兹山就没必要了。

是觉得播种的父亲重要,而把经历痛苦生子养育的母亲抛在脑后。

百姓把土地当作农田,衙前小吏把百姓当成农田。

想要抓住泥鳅,就要进入泥水之中。

笔记:本片还拿了小津的机位,融入了老人与海。

上次看到这种扎实的二人对位人物关系还是《杀人回忆》

《兹山鱼谱》短评

洞悉上层腐朽倾心西学的遭贬大儒邂逅向往功名醉心理学的小渔夫,从两个方向说尽了一个体系的活力与困境。即席汉诗酬答的那段让中国观众分外感动。没想到韩国还能拍出这么纯粹的东亚文人电影,黑白摄影的海面和树影,有日本电影的动态而无日式建筑的拘谨,文人意趣则让人想起《孔夫子》那时候的中国电影,真心让人赞叹。要说不足,大概是两位主角之外的配角们都刻画得较为脸谱化,功能性过强。

4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看完也没有多深的感悟,也可能是我这类片子看得实在太多的缘故,虽然不无聊,但确实没我想象中的有深度。这个评分,在我这是虚高得厉害的,凭心而论,三颗星是最客观的。

7分钟前
  • 南宫非攻
  • 还行

前半段举重若轻还挺好的,演着演着觉得又套路了。

11分钟前
  • matchbox
  • 还行

身处泥潭依旧可以选择不同流合污,学问不是只有高雅的四书五经、朱子理学,向实物以及周围真实的世界探索更为可贵。薛景求非常好。

15分钟前
  • uncannyblue
  • 推荐

韩国人又发明了新的气人方法,他们不光拍zz片可以让我们质问说我们这片土地啥时候才能拍的出来,他们还拍了儒释道片让我们怀疑人生怀疑我们这片土地到底时候才能拍的出来

18分钟前
  • 夏日扬帆
  • 力荐

不知怎么回事评价那么高,感觉就那么回事,人家评论的什么高深的电影知识咱也看不懂。说教味挺重。

23分钟前
  • 没有脚的鸟
  • 很差

很俗套的传记片 套个黑白的外壳就高大上了么 而且人物高大全 没有真实感 不知道为啥分这么高

27分钟前
  • 李欣原
  • 很差

看开头:难道是幕府将军类型的片子?东亚俏文人老头落难记?看中间:有点像我上四书精读,呃这片子有喜剧tag吗为什么拍成这样?看结尾:老头小伙99最东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拍得这么现代which means肤浅,只是画面黑白而已没有任何很突出的美学特征,为啥能8.8分??为什么戴锦华说这是近几年最好的韩国和亚洲电影????咋回事????啊????

31分钟前
  • 禾予
  • 还行

充斥着韩国套路化的外放短爆发情绪式的演法,加上化妆上对于皮肤状态的敷衍,一副套壳的现代情节剧面貌。低劣的喜剧桥段与现代音乐更加深了这种情况。前半段宛若《舌尖上的中国》,如果主角脱口而出一段新鲜食材只有捕捞者自己才能品味出的人文台词也绝对丝毫不违和,更何况还有类似阿鲲风格的配乐加持。备受赞誉的东亚风格怎么看怎么简陋,不提生硬加入的诗句,对于水墨画风摄影风格的追求,做不到拍摄时的直接成型,只能以后期加滤镜效果来打造朦胧飘渺的景象,可一没有渐变层级,二是到人物存在时,直接显现了置于其上滤镜图层操作。议题上野心大,却想起一个是一个,中段之后猛然的加东西,突兀到不行啊,主题也断断续续,总在快被人遗忘时再次提及,说是时代变革,却没将原文本序言与具体内容有机的整合改编好,水平还不如两集国产剧的内容。

32分钟前
  • 云雾敛
  • 较差

摄影确实很美,海边很多镜头都拍出了中文古诗的里的意境。除此之外,文本太弱了,想涉及的面很多,但都浅尝辄止,都只有浅表的内容,完全没有深入探讨,所以整部片子没法击中人心,只有距离之外的影像美而已。

35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还行

一个精通儒学的士大夫,决定在流放地搞西式科研救国;一个天然具备西学精神的渔民,决定用儒学实现王道的回归。所以两个人一拍即合,互相帮助;但三观不合,注定了这样的帮助只能令彼此渐行渐远。“中体西用”“尊孔复古”都救不了朝鲜人,这是二人共同的时代悲剧。这个道理中国高中生在课堂上都学过,但中国没有拍出这样的电影。

40分钟前
  • 地瓜
  • 推荐

茶杯中的微型化隋唐士族社会,看上去确实稳定,但总体上是避免不了加拉帕戈斯化的

42分钟前
  • Fal Conde
  • 还行

电影蛮好的,但是说有多么多么牛逼倒是没觉得,艺术性一般,内容上不错,但也称不上世界顶级,还是更喜欢刺客聂隐娘那种装逼片

46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措尔~

48分钟前
  • 子胤
  • 很差

虽然其实和自然博物关系不大,讲的是世道人心和正直之人当如何抉择,但还是很动人。看到后面想起了《大明劫》,也许最后出路也就是退隐僻远之地,寄情于格物,或许还能留下些在后世显现出意义的东西。世道沉沦,流亡反而是救赎。

51分钟前
  • 子文东🤪👻
  • 推荐

韩国有儒家思想的底子 西化后接受了基督教思想 杂糅之下生出了这种中西合璧。

53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自惭形秽。儒家和诗句和汉字是我们的,是中国的,是东亚的,是世界的。不要忘记了。

58分钟前
  • 博古
  • 力荐

终究还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历史传记片,表面上看是在写鱼谱,实则是抒发期盼“天下大同”的理想之志。篇幅冗长,没必要拉扯至两个多小时……且片子明度过高的黑白影调看着也并不舒服,或许因为导演的黑白片情怀和历史情怀,但更愿意看彩色的大海……

1小时前
  • 山中的Annie
  • 还行

服了,只要是韩国的,烂片也能被捧成经典。我也是真想不到在二十一世纪,还能有电影碰到滑稽情节就配恢趣bgm这种电视剧手法。更想不到把官吏都拍成毫无威胁的搞笑人物的电影也能被你们称为哲理反思。

1小时前
  • Zommy
  • 很差

开头不错,中段突然垮掉,后半段没看,没兴趣。就是想讲的东西太多,结果一个都没讲好。

1小时前
  • 镭石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