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相当酷的电影。
画面冲击力极强,强到即使无法记住画面的内容,却忘不了那种残忍的美。
Bruce Willis,真是哪儿都少不了他,越老越帅。
刚看完电影<罪恶之城>。
电影的色调只有两种红色,黑色。
我喜欢。
不是喜欢它的血腥,黑暗。
而是真实,可信。
一味的粉饰太平自然让人感到虚假,一味的激扬昏暗也不免令人窒息。
罪恶不可怕,正如南茜最终知道要挺住不要尖叫。
哈提根警察虽为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丢掉了安稳生活,尊严,直至生命。
但他知道南茜“会永远知道善恶的”,'老家伙死,年轻人活”这就够了。
马洛说:“如果我觉得这做的对,我会笑着去死”。
“正如我像你保证的,唯有更好”。
他替心爱的女人歌蒂报了仇,虽死不悔。
德怀特为躲避杀人罪,警察的追杀整了容,却为了帮忙自己出生入死。
“有时候选择一个好的战场是可以以少胜多的”。
他赢了。
《罪恶之城》让我见识了什么叫重口味。
影片中黑白两色的暴力漩涡内始终充噬着机枪、鲜血、头颅,乃至肢解。
其惊悚程度令人发指。
影片改编自著名漫画大师弗兰克.米勒的经典同名作品,由三个故事组成,都发生在堕落荒废、纸醉金迷的罪恶之城。
在这里,警察与暴徒已无界限,暴力摧毁一切,也成就一切。
第一个故事罪城中,金发美女歌蒂为了寻求保护,与丑陋的大块头马福发生了一夜情。
然而,歌蒂的努力并没有使自己幸免于难,第二天,歌蒂死在了马福的身旁。
马福本是个孤独的边缘人物,他冰冷的心刚被歌蒂捂热,又陷入重重阴影之中。
在歌蒂双胞胎姐姐温蒂的帮助下,马福开始了血腥的复仇之路。
紧接着的是第二个故事狙杀。
整容过的罪犯迪怀特与一群妓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警察杰奇,因而破坏了警察与妓女间龌龊的协议。
老城区会因为协议的撕毁而面临血光之灾。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毁尸灭迹,而争夺的焦点也就是杰奇的头颅。
第三个故事黄杂种被剪成两段,放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
八年前,正直的警察哈迪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孤军奋战,从变态疯狂的小罗克手中救出了11岁的小女孩南希。
因得罪权贵,哈迪身陷囹圄。
南希听从哈迪的话,躲起来过日子。
哈迪与南希之间弥漫着类似于父女之情的温暖情愫。
八年之中,南希的书信成为了哈迪生存的动力。
八年之后,哈迪为了寻找杳无信讯的南希,配合警察,走出监狱,而这一切只是罗克的一个圈套。
经过苦斗, 哈迪战胜了罗克。
南希爱上了心目中的英雄,而哈迪在复杂的情感中选择了自我牺牲。
纵观影片,其结构令人拍案叫奇。
导演特意颠倒了三个故事的顺寻,使观众看完之后方有恍然大悟之感。
三个故事中的主角适时地出现在其他的故事中,如罪城故事中,长大成人的南希在酒吧里尽情舞动,风姿绰约。
又如,酒吧里的女侍者雪莉是狙杀故事中开头的关键人物。
再如,被马福杀死的凯文出现在哈迪故事的后段场景中。
三个看似独立的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联系。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均出现了一位英俊的杀手,意味着罪恶之城未经揭示的丑陋与不堪。
《罪恶之城》的另一大亮点是色彩。
影片中黑与白铺天盖地而来,在不丢失视觉冲击的前提下,适度地降低了暴力血腥给观众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黑白的世界中,偶尔袭来的红、黄、绿被渲染成极致。
美穗脸上殷红的血,小罗克浑身上下的黄皮肤,以及被放大的绿色的美人双眸,这些暖色调显得 气势逼人,处于被凸显的地位。
《罪恶之城》被贴上了暴力美学的标签。
在欣赏影片结构与色彩的同时,影片的主题令我焦虑。
在罪恶之城中,暴力即真理,纯粹地以暴制暴。
影片中没有像阿喀里斯一样充满魅力的英雄人物,也无所谓亚里士多德般智慧的头脑,没有所谓的光辉人性。
即便有一丝暖色调,也是畸形的。
在这样一个极端丑恶的城市中,很难看到希望。
此片可說是完美地表現出原著漫畫的氣氛和格調;不論是靈活得叫人呼爽的鏡頭運用、自成一格的唯美攝影、澎湃逼人的緊湊配樂還是間或滲上驚艷彩光的黑白畫面,在在都是把奇詭妖異、充滿暴力的罪惡城橫空展現,讓觀眾身歷其境。
這是荷李活近來眾多改編電影中最出色的一部。
其最大的優點不在改編情節的再創作以提升劇力,也不在真人的演出有多像漫畫裡的人物;卻是編導們成功提煉了原著中最吸引也最核心的原素,也就是那罪惡城市本身的描繪,通過編、導、攝、音各方面的完美配合,使原著中罪惡城的各種特質,比如是若無其事的暴力以更具感染力的狀態下影像化過來。
或許未看的朋友會害怕本片暴力有餘實感不足,如非漫畫迷就更難投入到比較誇張的暴力情節。
只是除了以劇情推展為故事增添合理性讓觀眾投入外,氣氛營造其實是一個更不著跡卻更具令觀眾信服效力的方法。
而明顯地,本片著重於後者,透過出色的罪惡城市氛圍營造,讓觀眾代入此非一般城市的處境,直接從心裡而非大腦說服觀眾,劇中人的暴力行為都是迫不得已而讓他們毫無疑慮並全程投入。
再者,黑白畫面和血腥暴力的組合原來具有不尋常的化學作用;簡單來說就是男生可見主角俠客殺得更爽快過癮,女生則最少不會對好些場面掩眼卻步。
此外,本片選取了原著三篇故事:《sin city》、《The Big Fat Kill》和《The Yellow Bastard》作主要劇情,並採用了三段式的敘事手法,把三個表面各不相干也發生在不同時間的故事以一個完整統一的基調-犯罪城內的眾生相-展現出來。
不同故事中的人物和場景不時自然地分別交錯於三個故事中;看似無心插柳般給予觀眾一點點驚喜同時深化了觀眾對此城眾生相的感覺,且通過城中的人和物兩者更立體地描繪了罪惡城的形象,藉此更進一步地拉近觀眾與此城的距離,直如觀眾化為犯罪城中的街坊,使代入感更形提高。
談一談故事的內容。
三段故事調子統一卻各具特色:《龍年》、《九個半星期》男演員米奇.洛基主演的《sin city》最暴力、最型格和最暢快。
《誘心人》男演員奇里夫.奧雲主演的《The Big Fat Kill》最多美女、最cult也最《kill bill》,東洋刀、飛鏢可不要忘了還有弓箭這一招。
不用多提曾演劇目,布斯偉利士主演的《The Yellow Bastard》則最淒美感人和別具深意,尢其要留意一句話,其大意如下「最大的權力是讓所有人明知的一個謊言變為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這種令人俯首稱臣的影響力其實就是一種心靈暴力,這遠較生理上的暴力要恐怖,因為我們都從布斯.偉利士屈服、認命的結局中看到哪一種才是暴力的最後勝利者。
同時這又隱隱為全片的極端暴力作了一個總結的回應。
總結全片,各製作單位包括編、導、演、攝、音等的超卓發揮使《Sin city》氣氛十足、格調創新鮮明且具有領先潮流的型格魅力。
其中,大膽破格的彩光黑白攝影絕不是普通偏鋒噱頭的攪作卻是別具深意的使此片觀賞價值大大提高的高明設置。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本片太忠於原著,幾近把繒本全面影象化出來一樣,使獨白過多,減弱了不少靈活鏡頭和剪接形造出的流暢感,無形中拌住了此片更上一層樓的腳步。
1.因特殊的拍摄手法,其实Mickey Rourke (Marv) 和 Elijah Wood (Kevin) 直到影片上映时才第一次见面。
2.Miho (戴木青文)使用的剑是《杀死比尔》里的道具,一直由Quentin Tarantino保存。
3.剧中Nancy的角色有裸体戏份,但由于Jessica Alba拒绝裸戏,而Robert Rodriguez 和 Frank Miller 也都觉得裸戏并不十分重要,也就不是十分在意。
4.尽管出现在所有的三个故事中,Brittany Murphy的所有戏份还是在一天内就完成了。
5.Robert Rodriguez曾帮助拍摄了部分的《杀死比尔2》,并只象征性的收取1美元报酬。
Quentin Tarantino在本片中还了人情。
6.Robert Rodriguez是按照Johnny Depp构思Jackie Boy的形象。
7.Christopher Walken, Willem Dafoe, Steve Buscemi 和 Michael Douglas 都曾经被考虑出演本片,其中Douglas原定出演Hartigan,Buscemi出演变成黄杂种之后的Junior。
8.Leonardo DiCaprio曾被邀请出演Junior,但最终被拒。
9.原著漫画中,黄杂种开的车是Atlantic '57C Bugatti,但在电影里被改成了1936 Cadillac Limo。
是因为剧组负担不起布加迪4天超过23万美元的租金。
10.Adrien Brody曾为Jackie Boy的角色试镜。
11.在Carla Gugino确定出演Lucille前,Uma Thurman, Sarah Jessica Parker, Ashley Judd, Carrie-Anne Moss 和 Naomi Watts 都曾被考虑。
12.Kate Bosworth曾是出演Gail的第一选择。
13.Dwight最后将敌人引诱近老城的小巷是来源于斯巴达国王Leonidas在Thermopylae战役中对付波斯大军的策略。
电影《斯巴达300勇士》也是根据Frank Miller描写这次战役的一本书而改编的。
本片中Dwight的内心独白"No escape, no surrender, no mercy",也是《斯巴达300勇士》的旁白之一。
旁白乍一听好惊艳,后来越听越厌,三个男主都是同一个配音,听着隔应。
可以压低的声音真不好听。
但电影画面是真的美,暴力美学,演员脸上的光都打得恰到好处,女演员的唇显得闪闪的嘟嘟的*^_^*还有每个故事主人公死的时候那种黑白画好帅。
还有那个黄杂种,是怎么把演员涂成那个样子的,怪可怕的。
这部电影对演员脸的要求真高,特别是每个故事的女主,轮廓都好清晰
漫画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现在都在电影里出现了,昆汀式的叙事、黑白灰色的单色显示、人物粗鲁沉着的言语和动作,让一个《罪恶都市》完整的呈现在了观众们的面前。
这是一部想让人置身其中的电影,黑白色的世界要比彩色的世界更加的让人神往。
一切都好像是在晚上的梦境里,在梦境里我们能够看到如此美妙并且真实的罪恶和善良。
电影最后黄色的恶徒死的时候,警察大义凛然的站在雪地里自杀,一切都表现出了原著漫画作者强大的能力和气场,是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end
黑白的,粗颗粒的,凌厉的,疯狂的,暴戾的,风格化的,不可思议的……《Sin City》,这部片子的评价和溢美之词太多了,总之又是一部值得用D9来收的片子。
今日又看一遍,重温,感叹:暴力原来可以这么美丽,对本质丑恶却附庸风雅的、居心叵测却代表正义的、言行卑劣却身居高位的……全都不用罗唆,用最爽利最快意的方式灭之。
那样的酣畅淋漓让我想起了吴宇森和北野武的作品,比那个更单纯、直接也更干净利索。
可是谁知,暴戾和暴力,背后却是爱,当下少见的执着地犹如病态的爱。
原始人一般只适合生存于古战场或角斗场的马沃,身上的自然性多于社会性,为了一个一夜温情的妓女,他无知无畏地挑战体制与权威,以牙还牙,用最直接的方式干掉了最具权势的主教;哈提根警察出身,被制度化的公职人员,他对体制心存畏惧,深感个人力量不足以对抗以参议员为代表庞大的国家机构,以自杀换来深爱的少女南希的安全;德怀特为了一个酒吧女干掉了一个警察,为了维护秩序的均衡和一个红灯区的女子,靠着坚持获得了爱情与同盟,联手对破坏者给予毁灭性的打击。
怎么能做到如此无畏无惧?
为了爱,这些男人会做到什么程度?
不爱财,不惜命?
(不恰当地想起了杭州游玩中去岳王庙看到的石碑,上书“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何来如此的血性?
爱是如此的东西?
——当我们借工具理性衡量起他们所为女子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不禁怀疑,问其意义:那样的赌命是愚蠢还是血性?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小气”时,不免悲哀:当下没有血性的男子、丧失男性气质的物种正越来越成为主流,消亡在茫茫人海。
也难怪,不是古战场,不是角斗士,不是在黑帮,不是英雄汉都是为妻儿,都是为金钱,都是为房子,都是为——生存。
我们的理性让我们问:为了爱,我们能做到什么程度?
马沃,哈提根,德怀特,他们会问吗?
他们会立马去做,考虑行动计划,准备汽车、枪支、刀械、铁链……呵,为了爱,男人们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可以做到不考虑值不值得的程度,可以做到不爱财,不惜命的程度,可以做到让暴力成为美丽的程度。
Frank Miller和好莱坞断绝了关系,不允许有任何人碰《罪恶之城》这部漫画。
十几年的光阴瞬间飞逝,终于还是有个不知死活的人向它伸出了黑手。
Robert Rodriguez就是这样的一个家伙,不在乎什么规矩,更厌恶什么乱七八糟的道理,他找了几个人找了一个地方,然后自己出钱拍了几分钟的样片,并亲自送到弗兰克•米勒手中,告诉对方,如果你觉得它符合你的想象,我会一直拍下去;如果你反对,我就此罢手。
这几分钟的片花打动了这个顽固的作者,他同意拍摄并且把自己的名字加在了导演的名单里。
这改变整个过程的几分钟片花,就是《罪恶之城》最开始的那段酷酷的景象和对白,“死亡之树的最后一片叶子”,这个改变这部漫画命运的这个人中文名叫做罗伯特•罗德里格斯。
Sin City,The Big Fat Kill和That Yellow Bastard,三个虚构的故事发生于罪恶之城,那些罗嗦并烦躁的故事线索我并不想多加描述,那种感官器官所受到了视觉冲击和精神振奋才是我所想表达的最真实的内核,一个字:酷。
黑白画面和不同墨色的光感,那集所有视觉焦点为一线的某一点红,那奇怪而冷漠的对白,那兴奋而疑惑的眼神,那莫名而刺激的桥段,那血浆死溅的争斗和有怄常人思维的影象给我们忍受了太多年垃圾情感摧残和所谓真空战争损害过的大脑一次新的蹂躏,这一切过后,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字:酷。
布鲁斯•威利斯、克利夫•欧文、伊利亚•伍德、布兰妮•墨菲大大小小的明星参与到了这个错综复杂的罪恶之城,那黑白一体的警察,自我保护的妓女,冷酷无情的杀手,无间道的地魔炼狱,还有恍惚瞬间填补而来大片影象碎片,和来不及思考的剧情,以及视觉的饕餮,这一切的一切,折腾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眼中。
一个字:酷。
任何值得我们推崇倍至的电影都无须太多描述,一个“酷”字足够了。
看过两个版本。
一、吸烟帅哥杀红衣女;布鲁斯威利斯(以下简称BW)为了个小姑娘入狱;丑男为妓女报仇;妓女男友与警察互杀;BW最后自杀;帅哥最后电梯里给出卖队友的女烟抽……二、(长版本)黄杂种,bw的故事,加长部分包括bw的老婆到医院去看他,还有各身份的人的冷嘲热讽、女DA去帮他解决案子;冷嘲热讽,是递烟男杀手的故事,其中有直接在电梯里给叛变妞儿烟;不得好死,丑男为妓女报仇故事,加长部分为丑男妈妈与之对话;狙杀,妓女男友与警察互杀的故事。
最然在时间轴上所表现不同,但故事是相同的。
昆汀就是这么个叙事风格,个人来讲更喜欢第一种版本。
三个故事,乍看起来杂乱无章,但其实是有联系的。
递烟帅哥在这充满罪恶的城市杀了红衣女,而后BW一个马上就退休的警察为了11岁小处女而虐州长儿子,8年后出狱寻找当年11岁小处女时,在酒吧找到了如今长大成人的杰西卡阿尔巴。
此时,镜头扫过丑男和2B条子。
杰西卡阿尔巴跟BW跑了之后丑男被陷害,后又跑回酒吧寻找真凶,此时妓女男友认为丑男应该生在古罗马化身角斗士。
当BW去救杰西卡阿尔巴时镜头闪过哈利波特男坐在椅子上看圣经,说明那时候的他信仰战胜了吃活生物。
丑男找寻真凶时去了旧城区,被妓女孪生姐姐误认为妹妹的死全因丑男,捆扎在凳子上一顿抽时,妓女男友的前女友及叛变妞对丑男冷嘲热讽,火上浇油。
丑男把妓女孪生姐姐安置在杰西卡阿尔巴家中,此时BW应已自尽。
丑男最后被坐电椅。
妓女男友最后于条子的杀戮有点没病乱呻吟,但,黑色幽默还是存在的,比如美惠射杀身边喽啰时,其他人的冷漠无视。
最后,出卖队友女被递烟男在电梯里被递烟了……其实,完全可以按照剧情中把人物的名字写上去,但未看过的朋友们会有点觉得剧情人物与名字对不上。
如此写来,即使没记住角色名字的甚或多年后忘记剧中人物名字的,仍可以看本作知晓完整剧情。
嗯,不用谢我。
2014年11月01日 19:48
真的不是我喜歡的類型。
我赞成在特殊情况下以暴制暴。
震撼不是一点半点啊,记住了血的颜色
为什么看完有种想吐的感觉呢???真的是生理上的想吐
从来没有一部影片让我如此痛苦简直就是来谋杀我的时间 PS:BS装B的
血腥,暴力,晦涩,没有意义
好暴力啊,本来期待影片最后将几个故事联系在一起,结果没有想要的效果,以暴制暴,估计导演想要表达的是这个,估计我审题出错了
杰西卡。 。。。
烈焰红唇点亮罪恶之城,美学比故事更醒目。真是冷静的嗜血与疯狂啊!
权利来自谎言。。。
这个基调很不错!还有几乎是用旁白来说的台词也很特别.就是似乎有点不够罪恶...
男生英雄主义YY的极限大概就是如此吧
其实觉得有点反胃。
喜欢这个影片的颜色
啥意思。没懂。
昆汀导的那段挺有意思,片酬还只有一美元,性价比真高。
阿尔巴!;又看了一遍,完美啊!!!
比较无聊
只对画面的色调变化有些印象,后来看了杀死比尔,渐渐对暴力美学有了认识
很NB。但我还是更喜欢上帝之城和低俗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