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宣祖25年至31年(1592至1597年),日本两次侵略朝鲜。
明朝应宣祖的请求派兵援朝抗日。
1598年7月日本丰臣秀吉死,侵朝日军准备撤回日本。
1598年10月朝明联军将日将小西行长围于顺天。
11月18日,日将岛津义弘率军万余,搭乘战船500余艘,援救被围于顺天的小西行长。
朝明水师采用炮轰、火攻、白刃搏斗多种战法,经过两天多激战,歼灭日军近万人,摧毁、俘获战船400余艘,基本全歼岛津义弘部日军。
岛津义弘仅率50艘战船逃脱,同突围的小西行长一起,于11月23日逃回日本。
没有退出的残敌,皆被朝明联军歼灭。
历经7年的日本侵略战争,到此结束。
从整个东亚地区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实际上奠定了此后东亚的稳定格局,而作为这场战争的“压轴大戏”,露梁海战是壬辰倭乱时期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整个壬辰倭乱中最具辉煌战果的一次战役。
此海战中朝鲜和明朝组成了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朝明联合海军,对日军给予了歼灭性的打击,对战后朝鲜半岛及东亚280年的政治和平格局,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不仅如此,这场海战的胜利对整个东亚乃至世界海洋战争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露梁海战后,东亚政治局势发生动荡,各国政治军事力量重新整合,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东亚的地缘政治形势,以及东亚政治格局的变化。
壬辰倭乱及丁酉在乱时期,李舜臣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海战战果,鸣梁海战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李舜臣确实有一定实力。
陈璘也曾建议李舜臣入仕大明。
“统制使有经天纬地之才、补天浴日之功。
”“呜呼统制!
远藩邦家安危之智,提一旅之残疲,县之黑子。
绝敌西窥,修我内备。
枕戈浴铁,终日或不暇给;缮艘制器,卒岁无少已。
招徕流离者万家,畔贼逃归者千计。
露梁之战,统制前锋,舳舻几陷,我且汝卫。
而既脱于虎口,贼由是失锐,徐且战以且却,遂禽狝而草薙。
余谓统制可免夫斯祸,孰知中流矢而捐逝?
”忆而平居对人,尝曰:“辱国之夫,只欠一死。
”顾今境土既归,大雠已复,缘何犹践夫素厉?
呜呼统制!
该国凋残,谁为与理?
兵戎狼狈,谁为振起?
岂惟失祈父之爪牙,且丧令鲜之百雉。
缅怀及此,讵不流涕?
灵魂不昧,鉴是泥沚。
这是陈璘对李舜臣的评价。
“李舜臣,好汉子也。
收拾战船于散亡之余,能立大功于摧败之后,极可嘉奖。
” 这是杨镐(明朝待将领和大臣)对李舜臣的评价。
李舜臣指挥的壬辰倭乱著名海战三部曲 一堆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给那叭叭,跟群二沙子似的,寻思着某国抗战片也没几部有美军呀。
微软二十多年前的游戏帝国时代2里面已经有李舜臣和龟船了。
据基本史料,如朝鲜王朝实录、明实录记载,战斗经过虽夸张,但三方出场人物和战斗背景基本属实。
作为战争片起码把战前基本讲清楚了。
电影里很多内容又超出狭隘的中国民族主义者大脑的理解范围了。
评论区的狭隘者挺有意思,你朝拍不出李如松,就说韩国拍李舜臣是自嗨。
片子拍的让我想起《灰猎犬号》和《鸣梁海战》,没有灰猎犬片子老美那么成熟的电影水平,但比鸣梁海战好一些
看完了去年韩国上映的《露梁海战》这部《鸣梁海战》的续集,讲述的是万历朝鲜之役时,中朝联军对阵日本最为激烈、也歼敌最多的一场海战故事,可以说是往后多年都很难有来者的水战历史经典了,豆瓣评分很低所以一直没看,看下来应该说或多或少这评分是陷进民族情绪的汪洋了……电影中,朝军的国仇家恨,大明的复杂立场,日军的立体人性都表现得特别精彩,可以说是战前文戏多方博弈、不经意间浸染血雨腥风,战中武斗残阳胜血、绝妙战术、三方用命,战后战鼓不绝、海涛依旧。
真是我心中超越了《虎虎虎》的top级海战电影了。
对了,要说这部电影的主角李舜臣,在韩国历史大概是怎样的呢?
咱想在韩国人心中其地位上相当于咱们的关羽,功绩上是戚继光和俞大猷两个人加起来都难言媲美的。
最近爆火的《首尔之春》主角海报上那个在高速路上一夫当关的画面很明显能看出是对李舜臣的模仿与致敬,致敬其一个时代英雄与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与电影中主角最后的命运,也当真像特拉法尔加海战中一举击溃法、西联合舰队、号称“英国皇家海军之魂”的传奇将领的霍雷肖·纳尔逊了。
从这两大传奇的遭遇看,前现代海战中的冷枪也真是要命啊……至于日方,真是把岛津家老爷子贯穿一生的勇武和爱“凑热闹”的特点展示的淋漓尽致😝可惜的是,电影最后也没给后军大将立花宗茂几个镜头,真想看看韩国人镜头下这位日本“西国无双”立体的形象啊……还有电影最开始给秀吉的镜头看下来,真是感慨,似乎秀吉的一生甚至死后都在用“撤退”影响着日本一个时代的历史,从战国期名扬天下的“金崎大撤退”、到安土时期奠定其赢得“天下人”之机的“中国大返还”、再到桃山时期与“五大老、五奉行”共同辅政等同、深切影响着中日朝三方历史的从朝鲜撤退遗命,秀吉几乎都是在用撤退“让自己前进”,不得不感慨,日本战国三杰——“猴子、乌龟、大魔王”——真是都号如其份呀……真想一见。
至于明军中,陈璘确实把明军外出作战、击退日军、保存实力、首级换功的复杂需求展示的非常全面并且联合日朝二方立场,将战争的复杂性更加全面立体的展现给大众。
而其副手邓子龙则负责展示明君的勇武一面,大刀长髯,也是对三国美髯公的致敬。
一部电影,武斗,文戏,水将,武士,将官,叛国者的形象真是都展现得难得一见的精彩,俺打8.8-9.0分🥰PS:众所周知日本多次进犯朝鲜半岛,但大家可知历史上朝鲜其实也曾入侵过日本的是哪场战争吗😉
如题。
如果不是场面还可以,这电影半分嫌多😅。
尤其是对明军、陈璘将军、邓子龙的刻画,实在难绷。
合着明军游而不击是吧?
😂!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陈璘升御倭总兵官,跟麻贵、刘綎一起统帅部队,其部下驻扎在山海关时大闹,陈璘受到谴责。
不久命令他提督水军,跟麻贵、刘綎以及董一元分路前进,领士兵一万三千多人,战舰数百艘,分布在忠清、全罗、庆尚各海口[10],陈璘水军成功震慑到倭寇,使日军不敢于海上行军。
时丰臣秀吉病逝,日军大撤退,陈璘令部下邓子龙和朝鲜将领李舜臣于丰道上截击敌人,结果二人双双死亡,陈璘又派陈蚕、季金率军支援,痛击倭寇,日军大败。
这时刘綎才攻打小西行长军队,行长军退守顺天城,陈璘挥师西进,毁倭船百艘,斩溺倭兵百余人,将倭寇首领石曼子击败,生擒倭帅平正成、平正秀并处死,并与陆路明军夹攻顺天日军,取得了露梁海战的彻底胜利。
少有的不停快进看完的一部电影,就算是轰轰的大场面,都让我实在是看不进去。
太恶心了,实在是太恶心人了。
一边说朝鲜要被侵略灭亡了,明朝是来救援的,然后又拍的明朝将领投降派,除了勾心斗角完全没有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甚至与怎么当将领都还得让韩国人教。
韩国人这么牛逼,干嘛要请明朝来救援呢?
然后李舜臣甚至还敢威胁说朝中联军解散,朝鲜自己打鬼子。
不是,韩国棒子们,你们是不是误会点啥,你们这么牛逼,真能自己打鬼子的话,明朝还派军队过去干啥?
李舜臣真能牛逼到单挑鬼子国,早干嘛去了?
就咱可以没逻辑,但不能没脑子把?
韩国人这么牛逼,干嘛要请明朝来救援呢?
然后到了战场上,朝鲜海军牛逼轰轰打这个揍那个,简直是开了无敌挂。
反而明朝海军,要么见敌先怯,然后自乱阵脚,还在海战中添乱,主将都差点被日本人给活捉,还得是宇宙无敌的朝鲜海军来救人。
合着大明海军就是来打酱油+打搅混+蹭经验的呗,合着就朝鲜是唯一主角呗。
韩国人这么牛逼,干嘛要请明朝来救援呢?
韩国人这么牛逼,怎么没一开始就把日本人打回老家呢?
有一段两分多钟,镜头焦点由一名朝鲜将领 转化到一名日本普通士兵的画面在镜头里,那名士兵先是杀了朝鲜将领 还没喘过一口气 就跑到跳桥边 等待冲锋的命令接到命令后 他冲上跳桥 结果遇到炮弹 整个人被炸到前空翻滚360度跌到敌船扶了扶帽檐 用刀支撑自己嘶吼着站起被冲过来的一位朝鲜兵一刀撞到在地挣扎着站起来还没站稳 就被另一名朝鲜士兵砍了一刀 他倒是抓了个空 杀了第二位跑过的朝鲜士兵依旧是没有喘息时间 一名朝鲜将领一刀劈在他胸腹,他跌倒 即将被杀,这时他同伙冲过来 杀了正要杀他的朝将他这时看到在舰桥上的李舜臣 疯狂的嘶吼 再次用刀顶着身体站起 冲上舰桥最后 在混战一夜后的朝阳光辉中 被李舜臣斩杀。
这两分钟 看的我深深的共情我们都是一名被卷入社会机器中的棋子没有退路 只能一路负伤一路前行最后或许只能把怨气都撒在那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上,一如他对李舜臣的恨 他或许认为如果没有李舜臣 他的人生不会这么难过但是不是因为我们身不由己
又见多方博弈讨论电影之前,有一点很重要:电影故事是韩国人拍的,立场是古代朝鲜,歌颂的是李舜臣。
所介绍的露梁海战,如果查阅历史,绝对不会是如此简单,如此低估明朝海军的贡献,更不能如此诋毁明朝将领的。
鸣梁海战中,日本被打败,丰臣秀吉临死前要德川家康把军队撤回,德川家康没有答应,很明显撤回来的军队决定了有能够和他争夺天下的人。
所以,他会先让自己的党羽的军队撤回,留下不同派系的军队。
所以,面对中朝合作,有人想撤,有人得扛。
然后仍然屯守在朝鲜的日本军队里,有两支又有了各自的利益,因为中朝联军包围其中之一小西行长的军队。
而小西行长求救的另一支军队岛津义弘。
岛津自然不会答应,虽然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但是宁可先让小西与中朝军队两败俱伤,自己渔翁得利,也愿意贸然参战,损耗自己。
更绝的是,当小西用国家大利(被朝鲜夺取制海权,对日本是大威胁),用派系支持(帮助岛津的派系,抵制德川家康)来引诱岛津。
岛津这才倾巢而出,与李舜臣决战。
更妙的是,岛津被李舜臣引开,小西无法与岛津形成对中朝海军的夹击,小西到达时看到岛津与李舜臣陷入苦战,他却转身率军离开了。
很明显,对于他而言,也是保存自己,消耗别人。
而对于明军而言,去到朝鲜参战,目的何在?
一方面当然是帮助朝鲜打败日本,因为之前日本入侵朝鲜,就是“假道伐虢”:声称要攻打大明,向朝鲜借道。
不给日本一点教训是不行的。
另外一面,明军又不想帮助朝鲜把日本海军消灭彻底,这样一来,朝鲜势力崛起,失去制衡,早晚会变成对明朝的麻烦。
理解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为什么片中明军主帅陈璘会随着日朝双方力量变化,一再改变态度,直到被战事裹挟,才坚决参战。
而明军副总兵邓子龙,很明显没有明白其中的奥妙,一心与朝鲜共存亡的态度,还早早违背命令主动参战。
当然,陈璘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比如收受日军的贿赂,索要人头回去向朝廷领功,先让李舜臣单边作战不损耗自身兵力。
放在朝鲜,李舜臣的利益就是把日本海军消灭。
这样就可以确保朝鲜的国土安全,也确保朝鲜的军事实力提升。
但放在朝廷,国王和大臣的想法却是:李舜臣最好死在战场上。
不说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对于其他臣子羡慕嫉妒恨再加恐惧,就足足不想李舜臣这员大将回朝。
李舜臣最终是如其所愿死了,当然他的命运一旦上了战场,其实也不是朝廷能够左右的了。
所以,多方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益的复杂性。
这场战争主角是李舜臣,他能赢,在于他在多方博弈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事业。
关键也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能够坚持到最后。
因为在多方博弈中,有太多的变数,这些变数并不是一个人,一支军队能够左右的。
从战略来看,李舜臣清楚从局势从围困敌人,到被敌人两面夹击,还被明军撂单边;要摆脱困境,必须抢时间换空间,通过灯火辉煌,让小西以为自己仍然在包围圈上呆着;然后主动出击,并且把岛津的军队引到岛边,可以海陆夹击敌人;希望歼灭岛津之后,足以对付小西。
这个战略是非常真确的!
从战术上来看,都是很合理的,以逸待劳,以火炮弹药消耗敌人,包括具体战术——朝鲜军队运用不同船只,用窄小的船只去炸敌人,用巨大的龟船去撞击敌人(日本也有交叉进攻的战术,当然必须训练有素。
因为交叉进攻,就可以替换火炮),而岛津采取快速冲锋,以发挥日军近身搏击的优势,这些双方都是各有所长,但始终是“预则立”。
但是,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意志。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岛津本来是信心十足,但李舜臣坚持亲自擂鼓激励士气,直到被击中濒死,也让手下将领戴上自己的帅帽继续擂鼓作战,最终岛津也是颓然恐惧,最终也因此失败。
假如李舜臣没有坚持的意志,那么,岛津占上风,小西就会来抢攻,结局肯定是另外一回事了。
讨论电影之前,有一点很重要:电影故事是韩国人拍的,立场是古代朝鲜,歌颂的是李舜臣。
所介绍的露梁海战,如果查阅历史,绝对不会是如此简单,如此低估明朝海军的贡献,更不能如此诋毁明朝将领的。
鸣梁海战中,日本被打败,丰臣秀吉临死前要德川家康把军队撤回,德川家康没有答应,很明显撤回来的军队决定了有能够和他争夺天下的人。
所以,他会先让自己的党羽的军队撤回,留下不同派系的军队。
所以,面对中朝合作,有人想撤,有人得扛。
然后仍然屯守在朝鲜的日本军队里,有两支又有了各自的利益,因为中朝联军包围其中之一小西行长的军队。
而小西行长求救的另一支军队岛津义弘。
岛津自然不会答应,虽然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但是宁可先让小西与中朝军队两败俱伤,自己渔翁得利,也愿意贸然参战,损耗自己。
更绝的是,当小西用国家大利(被朝鲜夺取制海权,对日本是大威胁),用派系支持(帮助岛津的派系,抵制德川家康)来引诱岛津。
岛津这才倾巢而出,与李舜臣决战。
更妙的是,岛津被李舜臣引开,小西无法与岛津形成对中朝海军的夹击,小西到达时看到岛津与李舜臣陷入苦战,他却转身率军离开了。
很明显,对于他而言,也是保存自己,消耗别人。
而对于明军而言,去到朝鲜参战,目的何在?
一方面当然是帮助朝鲜打败日本,因为之前日本入侵朝鲜,就是“假道伐虢”:声称要攻打大明,向朝鲜借道。
不给日本一点教训是不行的。
另外一面,明军又不想帮助朝鲜把日本海军消灭彻底,这样一来,朝鲜势力崛起,失去制衡,早晚会变成对明朝的麻烦。
理解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为什么片中明军主帅陈璘会随着日朝双方力量变化,一再改变态度,直到被战事裹挟,才坚决参战。
而明军副总兵邓子龙,很明显没有明白其中的奥妙,一心与朝鲜共存亡的态度,还早早违背命令主动参战。
当然,陈璘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比如收受日军的贿赂,索要人头回去向朝廷领功,先让李舜臣单边作战不损耗自身兵力。
放在朝鲜,李舜臣的利益就是把日本海军消灭。
这样就可以确保朝鲜的国土安全,也确保朝鲜的军事实力提升。
但放在朝廷,国王和大臣的想法却是:李舜臣最好死在战场上。
不说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对于其他臣子羡慕嫉妒恨再加恐惧,就足足不想李舜臣这员大将回朝。
李舜臣最终是如其所愿死了,当然他的命运一旦上了战场,其实也不是朝廷能够左右的了。
所以,多方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益的复杂性。
这场战争主角是李舜臣,他能赢,在于他在多方博弈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事业。
关键也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能够坚持到最后。
因为在多方博弈中,有太多的变数,这些变数并不是一个人,一支军队能够左右的。
从战略来看,李舜臣清楚从局势从围困敌人,到被敌人两面夹击,还被明军撂单边;要摆脱困境,必须抢时间换空间,通过灯火辉煌,让小西以为自己仍然在包围圈上呆着;然后主动出击,并且把岛津的军队引到岛边,可以海陆夹击敌人;希望歼灭岛津之后,足以对付小西。
这个战略是非常真确的!
从战术上来看,都是很合理的,以逸待劳,以火炮弹药消耗敌人,包括具体战术——朝鲜军队运用不同船只,用窄小的船只去炸敌人,用巨大的龟船去撞击敌人(日本也有交叉进攻的战术,当然必须训练有素。
因为交叉进攻,就可以替换火炮),而岛津采取快速冲锋,以发挥日军近身搏击的优势,这些双方都是各有所长,但始终是“预则立”。
但是,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意志。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岛津本来是信心十足,但李舜臣坚持亲自擂鼓激励士气,直到被击中濒死,也让手下将领戴上自己的帅帽继续擂鼓作战,最终岛津也是颓然恐惧,最终也因此失败。
假如李舜臣没有坚持的意志,那么,岛津占上风,小西就会来抢攻,结局肯定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是张古早的地图,准不准确暂且不说,但了解一下当年的状况,其实对这场“船戏”,基本有个大致的了解。
故事背景也很重要。
故事里头出现了很多岛国名将,相信玩过《三国》系列的,大概都很眼熟。
丰臣秀吉挂了,临危托孤给了德川家康。
即便不了解岛国历史,类似的桥段,在我大天朝也是有先例的。
所以,德川家康的反骨,基本是刻在那可笑的脑壳上的了。
只是,此时的“忠臣”小西还在和半岛名将死磕。
听说丰臣秀吉挂了,想着回家护主。
只是可惜,此时的战事胶着。
丰臣秀吉挂掉这事儿,不仅小西知道,半岛也是知道。
此时,从局势上来看,再这么死磕就没意义了。
不如放小西回去,让他们内斗方为良策。
这场海战,是有我大天朝参与的。
当时的明朝,海船很多啊。
带队的头子没喊葛大爷来演,绝对是失误了。
开场就对小西开炮了,有点大快人心的意思。
虽然,中国话这家伙还没说利索,但也可以暂时忽略。
这送上门来的“羞辱”,是小西的策略。
他想着回去,但半岛和大明联合封锁,想出去压根没门儿。
半岛的梁子结大了,谈是没任何希望。
但是,大明,是可以撬动的。
战功送了,人头送了,钱到位了,小西把这头子的习性研究的透透的。
关键问题是,这头子觉得大局如此,再起战端毫无意义。
李大爷是坚决的主战派。
眼看大明的头子是个怂货,不如私下和二把手订立联盟。
但是,他好像忽略了大明的“国情”。
说不说,在研究大明“国情”问题上,李大爷和小西绝对不是一个档次。
这个执拗的老爷,顶着高层的压力,顶着“和平”的压力,顶着大明的压力,心里只有一个字——开干。
说不说,在研究岛国“国情”问题上,大爷和大明也绝对不是一个档次。
岛国,只有打怕了,才会服。
除此无他。
当然,这里头大概也有“个人恩怨”的成分在里头。
这个,带队头子也知道,甚至让小西交了人。
但,李老爷这“丧亲之痛”和国仇家恨比起来,不可同日而语。
在带队头子的昏聩之下,小西和岛津取得了联系,准备联合突围。
这事先是和带队头子商量过的。
你坐山观虎斗,我们会一会李老爷。
局势摆在那儿,相信李老爷也会见好就收。
这彩虹屁拍得带队头子龙心大悦啊,这个阔以。
当然,这点小心思,李老爷是看得透透的。
岛津一动,李老爷就明白了。
大明是指望不上了,但自己腹背受敌,绝对承受不起。
于是,李老爷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对于小西,这边摆上空城计。
而对于岛津,决定打个闪电战。
如果顺利的话,把岛津干掉后,还能回头再把小西给围上。
这个算盘打得精啊,也相当大胆。
只是,小西不是司马懿。
岛津也不是软柿子。
在露梁这里,李老爷和岛津狭路相逢。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老爷口中的“龟船”。
在文明系列里头,半岛国的特色武器龟背船即来自于此,可以说,在文明系列里头,如果让半岛造出龟背,海战基本就是他的天下了。
这场精彩的“船戏”,是一波三折。
名将之间的较量绝对是宗师级别的。
唯一拉胯的,是这不省心的带队头子。
作为“座山观虎”的带队头子,亲眼目睹了李老爷和岛津之间的白刃战,我去,这就是小西说的“会有一点点小激烈”吗。
这个时候,带队头子感觉被小西给忽悠了。
这是面子问题,必须给他们一点教训。
然而,带队头子和我等见惯的官僚真的是一个德性,打仗这种事儿,完全的不行。
这点,在岛津的态度完全可以看出来。
大明的船确实多,但岛津一点都不怕,完全是“乌合之众”。
他害怕的是李老爷。
这带队头子还是“大意”了啊。
说实话,不让葛大爷来演,真的太遗憾了。
这场“船戏”,足足搞了一夜。
双方也是极尽高潮。
最后,李老爷效仿梁红玉,没撑到最后。
有趣的是,小西从来没有设计,他是真心想着和岛津来个夹击的,只是可惜来晚了一步。
老外的脑回路,和我等的“悠久历史”还是不太一样的。
丰臣藤吉郎薨,留下遗训侵朝之军全面撤离,松平伟岸忍者龟与仁义书记石田大一大万大吉的撕逼大战正式开锣,李舜臣三大征(闲山岛、鸣梁、露梁)的最后一役在《露梁:死亡之海》缓缓拉开帷幕。
文戏集中在上半段(把权谋方面也算说透彻了),后面则是满满一个多小时的炮火喋血露粱海战。
烽烟四起,战阵对冲,硝烟弥漫,炮火连天,龟船哥斯拉也没了圣光护体。
邓·大明副总兵·义气好男儿·青龙偃月刀爱好者·子龙殁于阵上(史实上是亡于立花宗茂军,剧中被岛津义弘拔刀斩强行装逼)。
陈·大明朝鲜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摸鱼侠·狼狈男·璘被黑得一塌糊涂(一代平乱抗倭名将,逝后被封赠“太子太保”)。
九州岛小霸王岛津义弘被李大将的秘奥义天魔鼓一发入魂当然也是诡扯,难不成之后的西军是用茅山神打术召唤源义经去料理关原之战。
李·忠武公·三道水军统制使(参将-副总兵级别,不可进李如松大帐)·家国情怀正能量·舜臣无疑是要要形象有形象、能力有能力、要气节有气节,毕竟在朝鲜王国的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如此闪亮的人物。
影片的摄影和音乐很赞,整体气势与质感要强于之前的《鸣梁海战》与《闲山:龙的出现》,作为历史战争片来看比起同期的《拿破仑》更具观赏性。
最后的战鼓与《天军》的结尾遥相呼应。
虽说这个也算是主旋律伟光正电影的正确玩耍方式,但你们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李舜臣海戰三部曲最終章,片長是三部曲中最長一部,老年扮演著換成了金倫奭,製作組還特別在當今主流韓國大片早已全片數位化拍攝的時代,大動干戈地用35mm膠卷拍攝,企圖將畫面的史詩感拉到最高點。
前兩部的優缺點都隨著這次時長拉長一次性放大,前60幾分鐘枕戈待旦的文戲,後面80分鐘全是海戰戲,海戰部分從夜晚一口氣打到黎明升起,場面比前兩部更磅礡更宏偉,然而文戲也拉長的情況下便是缺點的一次性放大。
露梁海戰為中朝並肩作戰的海上戰役,明朝戲份佔了一定的量,然而都督陳璘扮演著的破中文發音,很大程度上干擾了文戲的舒適感,不然中文台詞撰寫上其實是沒問題的,另外為了塑造出李舜臣的老謀深算刻意一踩一捧地貶低陳都督的角色,也令人感到皺眉。
除此之外作為李舜臣生涯中最後一場戰役,編導成功營造出最終章的史詩感,過往人物閃回的弧光,推動著李舜臣的意志走到最後,戰鼓一遍又一遍地敲,士氣不能亡,不能再放過敵人把戰爭留給子孫去打,各種煽情與歌頌做好做滿,將磅礡與悲壯結合最後一場戰役一次作結。
看的過程腦袋心裡一直在想如果中韓能成功合拍,崔岷植回歸演李舜臣再合適不過,明朝陳都督讓張涵予演,副都督讓華仔或是吳京演其實都頗合適,如果未來中方拍明朝海戰史拍到這個戰役,希望能邀請到崔岷植再回歸扮演李舜臣,金韓旻導演一同監製,拍一部中日韓三視角皆平均且更加符合史實的平定倭寇海戰片。
三部曲排行:1>2>3★★★☆
本来是准备给2星的 因为看的实在无语 比起第一部就是一坨屎 , 结果点到豆瓣看到国内的贺岁档题材和评分 我也是笑了 最后给了3星,不得不说虽然人家韩国喜欢架空历史盲目自信 但是这种自豪感和荣誉感确实是我们欠缺的,国内还在合家欢和情爱 各种噱头营销,我们也有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 甲午海战等题材但是...... ,找找流量明星露露脸就能捞 何必认真?
而国内观众也被调教的很好 反正营销做的好做好共情和噱头,有帅哥 有情爱 有一部分剧情满足自己心意就能给好评了,麻花宇宙 前任宇宙 小时代系列的成功都看得出来。
先夸一下 因为后面要吐槽的很多,首先是题材新颖,填补空缺,放眼亚洲也确实就韩国认真拍了海战题材剧,日本拍的历史战争剧基本都是和村子农民打架一样没办法看,单论三部曲的场景和服化道后续有拍也很难超越,日军将领的服装很精良,第一部的嘲讽朝廷官僚主义和老百姓拉船的归心 无声的爱国主义内核动人,战斗场面也真实畅快 ,第二部的场景战术排布恢弘,剧情依旧讽刺官僚主义,第三部出现的三方水军船只和服装特点鲜明,跳帮接舷战拍的很真实,不带脑子看只看剧情和场景还是宏大的,没什么文化的人对历史不了解的外国人估计能看的热血沸腾,韩国的剧尺度大投资大 题材也广 单论历史战争题材上近几年电影是没出现能超越的作品。
为了避免说我尬黑 先晒票房 本国人自己都看不下去的,第三部彻底毁尽,做政治任务的结果就是扑街,《鸣梁海战》1761万人次 当时的韩国影史冠军 ,闲山:龙的出现:700万+人次,直接少了1000万人,将将过损,《露梁海战》上映10天200万+人次,预计也就500万+人次,损益点720万人次,大概率过不了损。
其实看韩剧也没指望他们尊重历史,但是彻底虚构硬加人物和情节就很逗了,前55分钟的剧情都在尬黑和架空历史,59分阵亡表出来的时候才和前两部剧情串联开始正文,三部曲每一部都是公式化剧情 前期就说己方多劣势 日军船多少百艘 将领多牛逼 但是日军又多怕老李 非常忌惮一直反复的提老李的名字 未战先怯的样子, 己方就多少人反对不信任老李给他使绊子,每一部的老李前期就各种爱死不活 精神恍惚的样子,然后一意孤行要执行决策最后逆转局势鼓舞人心,第三部就直接让明军做拖后腿的了,丧子之痛加上陈麟的拖后腿又有岛津的支援 经典的内忧外患。
第三部刚开始看我就笑了,陈麟是提督总兵, 都督是在这次大战之后才被封的同知,而且还会叫李舜臣为老爷,真是搞笑 职位称呼错误 还故意让明军将领叫朝鲜将领老爷 真是无语,果然后面全程黑他,会吹这部剧的绝对不是洋狗就是间谍了,看了评论区也都是避重就轻的夸一个点,前两部还说是题材新颖填补空缺,剧情也算中规中矩但是完整虽然架空但是不恶心 最起码就当做你自娱自乐了 可以理解,但是这部就明显是带有政治任务一样的在黑了,破坏了剧情强行为了黑而黑,说是中韩合拍但是明军的演员都是韩国人 口音和吃了屎一样的,韩国很多剧的续集都这样为了黑而黑不惜破坏剧情,之前的魔女2也是,你们要黑我们好歹找几个普通话说的标准一点的舌头都捋不直 全是口音 这部剧的明军就一个翻译的口音是普通话 其他的人话都说不清楚的还装国人?
许峻豪这个韩国人演邓子龙的口音我都听不清楚他说的一句话,国内这么多舔狗进口几条去用一下也行啊。
说是中韩合拍整个明朝军队就一个翻译口音是对的 其他的全是韩国人甚至邓子龙就是韩国的老演员 就这还中韩合拍?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一个多小时的剧情都在黑陈鳞,又是受贿又是想求和来捧李舜臣的无私和清高,连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也能放过一心为国 后面又让陈鳞避战不出,最后贪功被围 为了救他还牺牲了老李的儿子,虽然我觉得老李的儿子明明可以一起走 是自己送的人头,70岁的老将邓子龙敢抗命出击我就笑了,后面更是怒送人头 台词没几句 眼神阴霾 看的都不像好人 仔细看一下那个演员都没演过几个好人, 要知道在历史上他和老李2个人是一起死的战友,朝鲜也修了雕像纪念的,这是间谍合拍的吧?
剧情没瞎了的都看的出来明显的黑,历史上是陈鳞下令让邓子龙和老李一起出击 ,但是邓子龙中计 老李去救他双双阵亡 然后在派陈蚕、季金再次进攻击败倭寇,而小西是被刘挺拖着根本没参与这次战役,然后陈麟一路从海上打到陆地和明军一起击败敌方首领 生擒敌帅并且处死大胜。
结局也是很奇葩 岛津被鼓声震死真是难以下咽的剧情,故意找了个老演员来缓解一下尴尬,小西行长也能跑了,明明露梁海战是亚洲海战史上著名的战役是大胜全歼日军 最后被拍成了惨胜 还给对方跑了主将,而且老李被流弹射死的 搞笑的是画面里他的船都没有敌人 一排人带着盾牌围着他,话说你们就不能把盾牌举起来 三部里面都几次被这样打中了,还不如尊重历史让李舜臣是为了支援邓子龙而死的 还更英勇 这算自黑?
每一部都把日军描绘的只是人多无脑 装备落后 除了衣服穿的好看一无是处的样子,结果被人按住打了7年找大明求援才解放。
三部的日军都很奇葩, 主将一个比一个吹的高明 结果一个比一个没耐心 一个比一个怕老李, 前期铺垫的实力,谋略算计结果上了战场没多久就没耐心上头硬冲去送 ,被老李玩的团团转,三部剧的主将到了前线想的都是冲向老李 抓住老李就结束了战争,日军舰队也可怜每次号称几百艘的舰队就只有2种船 主船和冲锋船只能跳帮 炮台基本没有 撞船也没有 都是拿着火枪射 ,第二部给了1台炮结果被3艘龟船打散阵形, 除了主舰都是冲过去贴脸用火枪打接舷战用命填 也不知道朝鲜怎么之前就被打的快丢国了 日本科技树点歪了人手一把有火枪船没火炮?
估计日军的钱都拿来做衣服了 每一部的日军将领的服装倒是很炫,日军舰队每次都被以少胜多 几艘板船一字排开齐射一下就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第一部主角光环一艘打几艘 船都被炮都打烂了 被4艘船包夹 加划船的 带伤的三十几个人能打上百号人 最后对方全灭还能剩十几号人 其他11艘不听指挥就在背后看等顺风了 最后才来3艘齐射一下摆平?
借着旋涡 几百艘就被解决了大半 剩下的被吓跑 我之前还以为是准备卡着敌船变成龟船 结果就是借着地形优势诱敌对面变成葫芦娃一个个送 说是几百艘船实际就十几艘有动 说是懂得水流的海贼将领分析的头头是道 结果也屁用没有 知道是陷阱说了不过去就毁了几艘冲锋船就气死硬冲了?
你几艘船在几百艘舰队里面算什么?
结果呢?
日军一半送死 一半被吓跑 这不举报送人头?
看到坑 队友也死在坑里了 还跳?
历史上是12打一群 这边是1艘打几百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海上版 第二部的被吞并的加藤舰队的高射炮和黑甲船都没怎么用 搞笑的是你射距这么高 直接打敌方船的指挥台不就好了 非要等被龟船破阵了在打那三艘龟船 你有几百艘舰队卡它会卡不住?
而且你缴获的黑甲船炮弹都能扛 扛不住撞船?
明明说龟船行驶缓慢 没有雾气的海面会看不到龟船开过来?
潜水龟?
而且之前窃取了情报就当做没看到 也没做任何的应对措施 明明也看到了改进的龟船设计图 结果也不汇报 强行降智 第三部就更可怜了,老李舰队这边:火箭 爆炸箭 火油 炮 弩火箭 各种装备,而日军只有火枪 全程硬扛打跳帮 岛津还需要用朝鲜缴获的炮台来打龟船 感恩给我们明军还有炮舰 但是被日军硬冲进来了差点把陈鳞给抓了 牺牲了老李的儿子, 嗯 可怕 想想第二部人家板船一排齐射就能让对面几十上百艘船全灭 而我们的明军大炮直接就被人家硬扛了 , 话说岛津家有这么穷? 是的 岛津不但穷还体弱 最后被的鼓声给震死了,可怕 那几年之后日本的关原合战的西军里的是谁?
子承父名?
鬼魂不灭?
一部不如一部的票房,投资越来越大 剧情却越来越弱,投资有300亿 结果连盈亏本都没有回来,做为主旋律电影失去了最重要的剧情内核,把重点放在抹黑和架空历史,最后只能翻车,14年鸣梁海战开创先河拿了韩国影史票房冠军,结构简洁, 前段文戏,交代人物背景; 后段武戏,推动情绪释放,逆境反转加上场景宏大和接舷战的真实战斗绝对是佳作, 第一部的被贬讽刺朝廷的官僚主义 百姓拉船的归心,在第三部都没有显现,反而更像是想着给孩子报仇的老人最后我只能说 让你做任务站立场 该
反正就是往死里夸自己英勇无比。其实李舜臣真的就那么回事。隔壁是真的事大了一辈子不知道什么叫名将。李舜臣要真跟韩国人嘴里夸的一样,一次战争的时候还能让霓虹硬是天天跨着对马海峡给好几万人吃马嚼的天天供?
怎么能瞎拍呢,完全把历史倒过来了,本来战斗力是明朝>日本>朝鲜,结果拍成了朝鲜>日本>明朝。真是,白帮你们这帮棒子打了。李舜臣最后这个死了不停鼓的事,也太容易看出来了,完全没有代入感。
八年抗战,电影用了九年展现,韩国版抗日神剧。韩:没有大明朝搁那儿拖后腿,我们早把倭寇赶走了。日:我们只怕李舜臣。
和闲山半斤八两
抛开事实不谈,黑我大明不谈,勉强算是一部正常电影。
棒子意淫片
折磨。这个汉语发音对任何华语观众都是折磨。其他方面也较差。从各方面来说都不推荐。
别的无所谓了,就是里面说的中文,有点让人出戏。
中文说太差 最后的鼓声也过于脸谱化了
棒子战斗力第一,鬼子第二,作为天朝上国的大明却是垫底,棒子的自我意淫比手撕鬼子看的还恶心,海战还不错
噁心!嚴重背離史實,賦予十倍勇氣給日倭軍,又平添百倍頑強給朝鮮軍。明明打得日寇抱頭鼠竄,硬要描寫成混戰亂戰,好似不如此無以表現英勇磅薄。鄧副總兵明明是殺敵數百的偉男子不慎被中箭矢陣亡,卻被描述成有勇無謀的莽夫被敵大將一刀斃命。從此一斑可見其餘,死命地往自己臉上貼金抹粉!!鬼子可惡,但還不如棒子更不要臉!!!跟國際比賽弄虛作假一樣!!!!就是噁心!!!!!噁心!!!!!!
有点节奏慢,还可以。对中日没有过度丑化,只是拔高了自己。
有点拉胯,特别是汉语的几句话
这么大制作搞这么蹩脚的汉语,实在憋不住,你找配音也行啊,有新世界那个水平都不说什么了
改编挺成功,充分证明战争是政治的延伸。
岛津义弘原来是被李舜臣鼓声震死的。好,那么好,那么若干年后关原之战进攻德川家康本阵的是岛津义弘的鬼魂?
韩国人:“游而不击大明军,中流砥柱李舜臣!”
一部比一部烂的三部曲终于大结局了。里面魔幻的内容简直多到离谱,反派将领能被鼓声震死简直是最滑稽的,里面中国人的汉语,唯一能听的居然是翻译(还是文言文,这部分还挺好)其他中国人的口语简直是乳华,还叫人家老爷,真可笑。说到这,魔改历史,丑化明兵简直更加乳。李舜臣说是主角,全片也没什么人物弧光,塑造的也不行,文戏极烂。打戏就是全程无脑打,非要说杀个回马枪和包围算什么战术的话,我也无话可说。就是感觉三国的打戏真的拍的很无聊。忍着看下来韩国主旋律,真的佩服他们的yy。
编剧就这态度剧情懒得写下去,我看来拍得妙,日军指挥耍小聪明难道大局没摆在那里,明军要么盲干或者只会投机这还像话吗只有耍威风那几段算数,所有功劳都归朝鲜军死了那么多日军所挨都是朝鲜家伙,哎,韩国人咋就这么喜欢自吹自黑别人呢,7.2分吧。
除了黑化明军,其他都挺好的,尤其是文戏之后的海战,不拖泥带水,战略战术明确,看的过瘾!李舜臣不亏为一位传奇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