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给四星的,因为差不多够七分到七分半。
结果片尾那字幕真是强行给人灌……凭良心讲,导演虽然名不见经传,水平倒是还可以,众多演员绝大多数都很正常发挥,毕竟老戏骨多。
包括来打酱油跑龙套的,演过林冲和爱情神话的周野芒。
可能剧组也要拜码头?
到上海拍戏,必须由上影集团安排些本地演员?
比较多余的是余男的角色和强加给她的戏份,说没有资本或后台硬塞,我是不信的,还有那一对二杆子杀手兄弟,广东话讲的人要犯尴尬癌,演技差,辨识度也糟。
真心不宜在演艺圈混。
个人强调过许多遍,混演艺圈,尤其演戏,不怕你不美,不帅,最怕你路人脸,看过记不住。
而全片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成也编剧,败也编剧,人物太多,关系太杂乱,事情交待不清楚。
而且结束后,报童,余男,高捷,他们的结局就不交待一下?
本来可以拍成盖里奇风格的,虽然前面绝大多数时间没啥打戏,却看的津津有味。
而摄影和动作指导很有问题,这也要怪导演,毕竟导演掌控全片,切蛋糕后枪战,谁开枪打谁,太快,太乱,观众看不清,来不及思索。
然后里面的动作戏,基本都很糟糕。
动作指导不背锅是不行的。
余凯磊演的角色可惜了,深挖之下,是可以和王志文角色最终对决的,结果……李立群跟二杆子说,还尾款那段我笑了,想起黑金里,黑梁家辉献金时,骂梁家辉的那段。
简直灵魂再现。
暂时以上。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编剧和导演太业余了,故事线索及剪辑琐碎啰嗦,人物冗余又完全立不住,表演也没有那么神。
作为顶级杀手,老赵(王志文 饰)牛逼在哪里?
火车上走错车厢的设定是什么意思?
对杀手而言,这是业余啊!
其他几次动手,也都没有体现出他的顶级。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leo第一次出手就显示出了他的顶级。
别说年纪问题,leo第一次出手甚至只是露了脸而已。
顶级杀手不仅仅是身手出众,更应该是智商超群,老赵身份败露,第一时间在自己家里开枪杀人,杀的还是个巡捕,我没有看到决绝,只看到业余。
老赵(王志文 饰)背负了很多东西,可是他到底是为了救赎退出,还是人老了要归隐,又或是钱够了可以还人情债了?
哪条都没有说清楚。
其他啰嗦线索也非常多,比如报童小孩子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再玩一次救赎?
波波和日本人的戏,存在的作用是什么?
雪儿的做事的动机是什么?
佛凯挑事的动机是什么?
香港二逼杀手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明知道香港这两货是二逼,老杜为什么还用?
作为顶级杀手的经纪人,老杜既不冷血,也不决绝,江湖这么好混么?
太业余,太牵强,太啰嗦了。
表演也没有那么神,老赵(王志文 饰)的戏并没有太大发挥空间,和好基友的戏份,不知所云又啰里八嗦;精彩表演都在许亚军,但是的确有点过头了;李立群饰 老杜一口台湾腔怎么都说不过去吧。
很喜欢这个电影啊。
王志文、李立群、许亚军、高捷、余皑磊,一个个出现的角色让我一直暗暗花痴尖叫。
特别喜欢看这种群像戏,每个角色都性格分明,立体感十足。
这个电影里主要演员演技都厉害,角色之间戏剧感十足,每场戏都意味深长。
特别喜欢王志文和李立群两个人的表演方式。
不会拿腔拿调,不会故意端着,演起戏来都是举重若轻、了无痕迹。
角色魅力十足。
不管是王志文饰演的杀手老赵,还是李立群饰演的杀手经纪人老杜,都是那种已经看够了这人间沧桑,见惯了生死,内心基本毫无波澜的老男人。
他们的心就好像那种揉皱了的牛皮纸,看上去非常多的皱褶,韧性十足,但是被水浸润后却能变得很柔软。
所以,这种本应该很冷酷的人,却会在人间烟火中露出一点内心的柔软,就让角色显得非常的有吸引力。
而且,同样背景的两个人,本应该很相似,王志文和李立群,却都能演出自己的风格。
还有夏克立,上次看到他还是在康熙来了上面 跟老婆秀恩爱。
这次竟然演了一个爱尔兰浪人。
为什么他演的爱尔兰破落户却没有余皑磊演的坏蛋坏呀?
看了长安十二时辰,认识了余皑磊之后,才发现他怎么演了这么多坏人啊。
真是各种坏人,坏的五光十色。
导演的镜头也非常漂亮。
老上海的腔调十足。
同时这个上海滩还拥有着一点欧式风格,像是福尔摩斯生活的那个雾气笼罩的都市,就很迷幻。
总之,这是一部很禁得住琢磨的电影。
老男人们,魅力十足。
小小的租界内,华商、日本人、租借工部局、洋商各种势力犬牙交错,却像是各国势力角逐的战场,也影射了当时的国内环境,二战的欧洲战场即将打响,而我国的东北地区,抗联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片中众多杀手轮番上阵,甚至可以分成初级、中级、高级各个段位的职业杀手,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目的,有的高尚有的真实,杀手老赵只为完成他心中的愧疚,而联络人只为赚钱,老唐和阿挂均是想证明自己的实力。
(不太客观的三颗星。
专有名词很多,文末有对照表。
利益相关:曾经奥美)王志文是个老文案,在广告公司干了十几年,做到CD,后来接了一个项目,砸了,负责该项目BD被炒了。
作为创意人员,王志文逃过一劫,但总觉得心里憋得慌,于是离开了Agency,做起了自由撰稿人。
Freelancer看起来自由,平时还可以搞点副业,修修表什么的,但收入不稳定,受制于人,每当这时候王志文就想,“唉,广告毕竟是商业,要为客户负责,留不下自己的东西,总有一天我要彻底离开这一行。
”但在此之前,还是得好好干活。
在上海的王志文因为活好且快,得一外号:枪手。
然而所有的客户都不知道王志文长啥样,因为他从不开会。
他有个好搭档叫李立群,台湾来的,是当年最早一批进入大陆的Account。
立群狡猾细心,平时在媒体里面摸鱼,其他时间就帮王志文和一群小文案拉皮条。
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他俩波澜不惊地挣了不少钱。
然而某一天,事情开始起变化。
作为一个资深广告人,王志文即使开表店也没改老习惯,每天开工前必须喝一杯星巴克美式。
谁知今天,喝完咖啡后莫名心悸。
去医院一查,一堆毛病,脊椎僵直、尿酸过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糖尿病、心脏瓣膜四分之三点三三三不张开………王志文心凉了,医生头都没抬说,“你是广告人吧,别熬夜了,转行吧。
”回到家之后王志文想了很久,从床底下拿出曾经的戛纳广告节奖杯,扔进了门口的(干)垃圾桶。
他决定再接最后一单就退出广告圈。
立群知道这个消息后告诉他,“每个这么说的人,最后还是回来干广告了,你可想清楚了,别打脸。
”王志文说,“好”,立群叹了一口气。
最后一个大单还是来了,客户汉堡王,打开邮件,里面只有一张照片,肯德基爷爷和麦当劳叔叔。
立群说,干掉一个就行,两个加倍,Deadline 圣诞节。
时间紧,任务重,就在王志文苦心想idea的时候,立群告诉王志文,肯德基也找上门来了,让你帮他们做三波,头两波黑汉堡王和麦当劳,第三波帮自黑,但记住了,头两波真黑第三波假黑。
王志文说我不想接,做不完,Deadline又是圣诞节。
立群站起来,指着远处吃着吮指原味鸡的女儿说,“看到了吗,当我求你,你要不接,肯德基就封杀我女儿,她这辈子再也别想进KFC了。
你忍心吗?
”王志文心软了。
就在这时,麦当劳也找过来了,让王志文干掉汉堡王和肯德基,但同时也要自黑一下。
王志文懵了,怎么回事,不同的brief,但最后KPI却很大同。
好吧,一不做二不休,但要按规矩来。
王志文让立群找了个小辈去解决麦当劳,又找了一个当年在4A带过的ACD,外国人Luke卢克来解决汉堡王,最难搞的肯德基自己上。
黑白颠倒了三十来天,圣诞节终于要来了,写完最后一个句号后,王志文累得有点晕,他眼前出现了幻觉:当年被开除的BD原谅了他。
这时,立群打电话过来兴奋地说,你知道吗!
他们三家全完了,我们的稿子一出街大家就疯了,你快打开窗听听,整个上海都在喊“驱除外夷,恢复中华,远离西餐,只吃米饭!
”说到这,王志文那边突然没声音了,立群匆忙叫了首汽约车去表店一看,王志文趴在地上快不行了,立群哭了,问老王“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老王缓慢地抬了下眼皮,看着天花板笑了,递过来一个本子,咽气了。
立群打开本子一看,上面写着一句话:“我是一个好乙方,我没砸。
and 别忘了尾款。
”后记:导演和编剧都曾是广告人,算是我在奥美的前辈,所以写这篇文章开开玩笑。
因为看完后最强烈的感受是,这部片子尊重专业,就像一个合格的广告人尊重客户一样,里面很多台词的智慧也确实来自广告行业。
其实很多事一通百通,本来想严肃地评一下这部片子,但觉得也没必要,它引发了我的思考,能让我带入感情,已经很好了。
为了文字风格需要,故意放了一大堆广告圈通用词汇。
现附上解释:CD 创意总监BD 商务拓展总监之类的Agency 代理商的意思Deadline 交活的日子Account 客户沟通岗位Freelancer 接私活不上班的广告人Idea 传统广告中创意想法Brief 一般指客户的需求单KPI 这个大家都懂,结果衡量指标ACD 副创意总监戛纳广告节 广告圈第一奖项4A 一些曾经高大上现在快过时大型广告机构
这部片子你们看懂了吗?
一个个不说片子的主叙之外 扯什么外国片子 导演的拍片手法、剪辑?
逻辑都给扯出来了 你们有那么高的智商吗?
导演拍的电影 你们看懂了在说吧!
简直“关公成秦琼”本片有几个闪光点 有些用到思维逻辑去辩解的几个人物关系1 王志文所演绎的是一个孤独的杀手 接到了外国人的任务(假杀外国人和王志波)同时接到了啵啵给李立群所演的中间人派给了他一个任务(假杀外国人制造混乱同时真杀外国人)2 俄罗斯杀手 王志文的徒弟 奉命与王志文一同参加暗杀任务 如果不做 就会被威胁妻儿(不知是真是假)3 两个兄弟 一个哥哥负责杀人赚钱 一个弟弟负责家里事物 。
这个杀手哥哥,他接到了外国人让李立群找人干的任务,李立群也是让他去虎口拔牙(其实是为了他自己的安全)最后要动手的时候 是余男告诉了他这些都是陷阱。
保了他一命 4 外国人身边的保镖 他负责了保护外国人 之前因为虐待雪儿 最后被雪儿杀了 5 王志波 他让李立群接了任务 如果不就威胁他的全家。
以至于李立群给了王志文任务。
王志波最后也是想全部杀掉 没想到最后被王志文了结(这里要注意 水果刀插入王志波的心脏,是为了不让王志波害了李立群的家人,这最后一票是如此的伟大和悲凉)6 外国人 有野心的酒鬼一个 想当租界老大 派了杀手杀租界老大 最后死了。
人物众多,每个人都有部自传,好处是人物都立体,背景丰富,缺点是线索太杂。
电影拍得不错,不管是人物,还是道具,都是极用心的,毕竟第一枪想打响。
导演人脉也广,都是些老戏骨,演技精湛,少有穿帮。
可惜经验不足吧,所有人都汇合的最后一场戏,没有拍出该有的味道,对比一下《枪火》差距就很明显了,来之前徐徐,来的时候电光火花。
导演还没想透结尾这场戏,虽然对大部分人都有个交代了,可是观众的情绪没到那个点,不管是开枪后人群混乱时动线描述(差个俯拍),还是开枪时谁打的谁(没有提前拍每个人那一刻眼神在剽哪,少个反向机位闪过,交代人物位置,同时可以营造紧张感),还是在开枪那刻人物的感受(给个闪回也好啊),被眼前意料之外枪声该有的惊讶表情),还有背景音乐没给好(前面那个的欢快的背景音乐可以一直持续着,欢快与残酷的共舞,突然一个流弹把留声机干了,安静下来看残局,这样才有味道啊)。
电影整体,掐掉结尾的话,还是很不错的,可惜电影那么多铺垫,就是为了这一刻,在结尾就要飙那一下的时候,发动机爆缸了。
可惜可惜……
当我在屏幕上看到苍老且发福的王志文,竟有些恍惚。
二十年前我在《东边日出西边雨》看到他的时候,他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长发青年,修长纤弱,炯炯有神,咧嘴一笑,阳光明媚。
在十年后的《天道》里,他是一个隐退江湖,特立独行的思想者。
回到二十年后的《最长一枪》,他是一个黯淡的发福的中老年人,一个沧桑的两鬓染霜的杀手。
二十年时光已老去!
二十年前第一眼看到王志文,就喜欢那个肆意汪洋的男人,他的举手投足和言语吞吐,有直抵人心的情感和力量。
他非常适合诠释那些飞扬跋扈、亦正亦邪的人物。
我一直认为他是中国最好的男演员之一。
我从未想象过他衰老的一天,对自己亦然,然而衰老来得如此之快。
前几日下载并重温了《东边日出西边雨》和《天道》。
在午后,阳光正烈,上个世纪的语言和神情仿佛时光的倒影,尽管远去依然栩栩如生。
剧中的人物慢条斯理地说着话,就像时代的回响。
那些色彩斑斓的画面,那些不动声色的故事,那些头脑清醒的人物,一点一点地将记忆里的情感释放,陈列在屋子里。
我凝视着他们,感到快乐也感到悲伤。
午后的阳光轻斜,日色已软。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最后一枪》绝对不是一部好电影,就算里面有王志文,也救不了一部从头到尾都充满硬伤的电影。
不知所谓的女主角雪儿,没完没了的龙套阿桂阿宝兄弟,语焉不详的杀手往事,来历不明的理发师徒弟,油滑话痨的杀手中介,轮番上场的众多角色个个都有话要说有故事要演,但是这部简单的电影实在照顾不周、包涵不了。
杀手老赵的角色戏份太少,人物挖掘太浅,以至于王志文要到处找人聊天来消磨时间,以至于一个跑龙套的巡捕都要出现两次。
皮特和波波要不停地表示我要杀了他我要杀了他。
整部电影东一鳞片西一爪地拍,导演一副不拼足两个小时誓不罢休的样子。
当然,电影也并非一无是处。
王志文在天台上和小报童用上海话聊天那一段就拍得相当有感觉。
硕大的月亮像个银盘挂在夜空,月光如水倾泻,一大一小并肩而坐,一问一答之中有恬静与温情在其中。
报童六七岁,稚气的脸上有一双灵动的眼睛。
杀手娓娓道来,声音寂寞而伤感。
忽然发现上海话竟然很好听,当它被克制着诉衷情时。
这段对话只有一分四十秒,跟整个电影其实没什么关系,尽管突兀,但感觉真好。
然后才知道,小报童竟是王志文的儿子演的,难怪父亲看着儿子的时候,眼里的慈爱总是夺眶而出。
电影最后宴会刺杀那一段也是很精彩的。
精彩的不是枪战的场面,而是那种“乱套”的情况。
所有真实都不是按照计划发生的。
每个人都在算计,都在动作,都在影响事情的发生。
虽然雪儿告诉阿桂他是个替死鬼,理发师进错了房间,使得故事有些荒诞,但“乱套”是暗合事情本质的。
这一点电影是从盖·里奇那里学来的。
可惜功力不够。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恶人都会被杀死,杀手也会死。
杀手要死,电影一开始就多次提醒观众,观众唯一能关心的大概是怎么死而已。
电影并没有营造杀手何以要死的悬念,这就有些无趣了。
王志文成名很早,但是在后来漫长的时间里,似乎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后来他接拍的电视剧都不怎么好,电影也是跑龙套居多。
对于一个成名演员来讲,这不是慢慢熬的问题,时间过得要比年轻那会儿快多了。
更别说,二十年,时光已老去。
1,这个片子吧,完全慕名几个老演员的戏份去看的,确实他们演的不错。
举手投足都是戏。
2,但是剧情这方面,太不连贯了,我感觉布局太大了。
因为涉及到的人物太多了,有时候忽然出来蹦出来一个人,我都不知道谁是谁。
而剧情,有点慢,前面铺垫了那么多,到最后礼堂决战的时候只有几分钟,就完事了。
最后的逻辑关系,谁要杀谁,谁是哪一个订单,也没搞清楚,没有动机呀。
总之,爱莫能助。
3,许亚军真是个好演员,每个任务身上都有复杂性,表面的身份,并不是这个人最终的内心。
1.每个老演员都很不错。
王志文的那种克制和舒缓释放(直到最后他爬向许亚军的那个瞬间我真的是害怕出现点画外音又是儿子又是战友之类的,果然没出现,处理的很好。
杀人就是杀人,别搞些有的没的。
)许亚军的刻意做作(人物个性一直很一致,这个人乖张自恋做作不乏心眼,刚开头弟弟死了和各个叔伯辈讲话那种拿腔作势也持续到了最后。
),高捷的老奸巨猾(虽然每次看到他都会想起疯狂的赛车里面黑帮胖子讲的:阿杰,我忘了打麻将要换风的嘛!
),甚至那个上海小朋友(我觉得他要是一直走演员这条路运气好的话肯定能成,笑容自然不做作,镜头感十足)。
李立群在派阿挂去背锅的时候那种不好意思,都演绎的淋漓尽致。
2.为什么说杀鸡焉用牛刀,很多演员作用有点浪费。
但是不用他们吧,好像就更浪费。
尤其元载(原名王凯磊好像)余男和林冲哥这几个角色。
元载在这里面做的贡献太小了。
基本就属于业务能力不是很过关但是比较会来事那种。
又看上了老板娘又是偷听又是不准人出门的,结果到最后一个人也不是他杀的,果然便宜没好货。
贡献不够。
余男就更别说了,这么诱人的外形加上突出的外表,演的几乎就是个小情人之类的角色,这怎么发挥啊!!!
林冲哥(我没看错的话他在老版水浒里面演林冲的)的历史使命是到了的,演一个复杂的小巡捕。
本来以为是个好人可以做点大贡献,结果只是个想敲竹杠的小瘪三。
这里也可以看出导演处理很多角色的捉襟见肘。
这么多好演员,都放了,也都演的丝毫毕现的,但是角色对于剧情来讲有啥推动性作用?
难说。
3.最后说一下俄国小哥,真帅。
最后拉起王志文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深深的中苏友谊。
苏联小哥,干掉日本人,干掉法国人,帮助中国人,好样的!
也不得不感叹果然战斗名族战到了最后。
4.至于这个电影的硬伤,主要在节奏和逻辑上。
整部电影尤其前半段感觉是一个又一个小片段凑起来的。
每一个片段都可以拿来去参加演员的诞生。
但是凑在一起就觉得接的不紧密。
导致前期比较松散。
还好这一个又一个演员把一个又一个小片段撑起来了。
逻辑上有一些也比较奇怪。
我讲两个,第一是苏联小哥说王志文唯一的朋友是他,怎么前面人家又是威胁老婆孩子又是求帮个忙死也不肯帮还要反追踪的结果小鲜肉白澍本来为数不多的时间都拿来领便当了。
第二是元载在夏克立家里跟他说话怎么这么不小心也能被余男偷听到。
家里的隔音效果为啥故意做这么差?
而且那时候就时兴斯诺克了?
元载这么不专业?
只能说明他水平不行?
好吧最后反正他确实水平也不太行。
5.这部片里虽然有很多刻意又做作的部分,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
作为国产片,至少不傻。
故事基本也讲的通,也没有过分的抒情,比较克制。
这转场,和演员一样都太老了,最后一幕完全崩掉,导演看起来根本没有掌控大场面的能力。
导演对故事的控制力明显不足,可惜了一帮老戏骨,对情绪的表达这么到位,喜欢余男的味道。
二总当编剧,真的很期待
看出来编剧和导演为了呈现一出精彩的大剧,而绞尽脑汁把一个不复杂的故事弄复杂,不断的加矛盾,不断的增加新线条。然而,事实上这成了注水---余男的线,两个广东年轻杀手的线画蛇添足。还有那个做生意爱尔兰人一会儿国语一会儿英语,听得太累。还有好几个演员的对白是同期声录的么,效果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时代背景,意味深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亲情友情却很感人。道具不错,细节处理得很好;名星云集,演技都是杠杠的。
其实一点都不差,有些人对真有才华的人苛刻,对平庸之辈反而意外的宽容。
5颗星都给演员:王志文、李立群、高捷各一颗!私心最爱许亚军老师,给两颗!服化道、配乐再加两颗,外语和方言混搭,再加一颗!一共8颗星!但扯到极点的剧情和碎到令人发指的剪辑扣掉5颗星!!!然后,为了许老师做出极大牺牲的烟不离口和染黑牙,再加回一颗吧……舍不得打3星,还是给了4星
???
前戏做的奇怪但是好歹做够了,结果要开始高潮的时候突然就萎了,生硬挤出一些东西来凑数,余男的角色完全可以不存在
1080#那是相当难看了。王志文也没救回来,尤其这个主题……一言难尽
王志文用敬业的演技诠释了一个敬业的杀手
导演装逼的欲望太强,可惜了这么好的卡司
审美降格技法弱力版罗曼蒂克,编剧大概是中国微博最高水平。为“江北人做事情不干净”加一星。
两个小时的电影仿佛有三个小时那么长,我耐住性子等它铺垫了90%,最后却还是没搞明白……搞不明白余男饰演的情妇在里面是干嘛的?搞不明白白澍饰演的阿宝为什么一定要杀王志文把自己给搞死了……我觉得不是我的问题,当然也不是演员的问题,而是导演的问题。老戏骨们的表演都是很有水准的,可这毕竟不是演技大赏,而是一部剧情片。
演员是好演员,想法也是好想法,就是编导的能力太欠缺了。
余男写成领衔主演是因为名气相对比较大?不然这角色对剧情不能说完全没有用只能说一点用都没有。
我一直等结局交代点什么,然后就全剧终了…
“狗咬狗”的旧上海故事背景,黑商与狗官为争夺利益相互博弈,剧情理解不太复杂,但逻辑有点奇怪,能雇杀手除掉对手就该狠辣一点,非要拐弯抹角结果全灭,正应为你们雇的杀手只认“钱”,而且还能拿“双合同”。
剧情bug已不重要,喜欢这类片子尤其是年代戏、喜欢老上海的调调、喜欢老戏骨的演出,还会关注顺利导演的作品。
这么差的感觉总不能怪到王志文头上了,老王演技还算在线的